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行政法院效率

行政法院效率

发布时间: 2022-05-01 18:35:08

㈠ 行政诉讼时效法律是怎么规定的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三条之规定,行政诉讼时效应当分为以下两种:
第一,一般诉讼时效。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诉权或者起诉期限的,起诉期限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诉权或起诉期限之日起计算,但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最长不得超过2年。复议决定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诉权或者法定起诉期限的,适用前款规定。
第二,特殊诉讼时效。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知道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内容的,其起诉期限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计算。由于不属于起诉人自身的原因超过起诉期限的,被耽误的时间不计算在起诉期间内。因人身自由受到限制而不能提起诉讼的,被限制人身自由的时间不计算在起诉期间内。对涉及不动产的具体行政行为从作出之日起超过20年、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从作出之日起超过5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㈡ 法院,检察院,公安局谁最厉害

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担负着审理刑事案件,审理民商案件,行政案件的任务。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担负看代表国家向法院提起刑事公诉,对法院公安的司法活动进行法律监督等职责。公安局是政府的职能部门,担负维护社会治安维护交通秩序,户籍管理,刑事案件侦查等任务。按级别排,应为法院,检察院,公安局。

㈢ 请问法院判了都快三年行政判决书至今都不能起法律效率,我该找政法委这家单位吗

如果是民事部分,就要拿上一审判决书原件(如果有二审还需二审判决书原件)去一审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立案后才能生效,如果是刑事和行政部分就要先去判决法院找院长,在到法院管辖所在地的检察院、政法委、或者管辖区的人大反映,如果还是不行就可以到这三个部门的上一级相对应部门反映。

㈣ 《行政诉讼法》实施对行政法治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首先,行政诉讼法,主要是为了规范和保障人民法院能够正确、及时的审理行政案件,是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国家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诉讼。它规定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程序方面的法律规范和行政诉讼参加人行使权利、承担义务的各种法律规范,是现代国家据以建立行政诉讼制度的法律依据。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从而根据宪法的规定制定的一部程序性法律。
其次,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一条规定,为保证人民法院公正、及时审理行政案件,解决行政争议,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前款所称行政行为,包括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作出的行政行为。
第三条 规定,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起诉权利,对应当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干预、阻碍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不能出庭的,应当委托行政机关相应的工作人员出庭。
第四条规定,人民法院依法对行政案件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人民法院设行政审判庭,审理行政案件。
第五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㈤ 行政处罚被法院撤销,行政机关重作行政行为期限为什么是60日法律依据是什么谢谢

作出来行政处罚的具体期限法律没有自作规定。我国执法部门非常多,依据的法律也非常多。每个部门行政法规规定的处罚时限都不一样,属于行政效率的问题,处罚时还要依据部门行政法律,法律无法具体规定,只能在具体部门法中规定。

㈥ 行政案件超过起诉时效,法院怎么处理

任何诉讼程序都包含各种各样的时效制度,行政诉讼也是如此,主要理由是行政诉讼是从民事诉讼发展而来的诉讼形式,很多行政争议产生于民事争议或与民事争议有密切的关系,有时解决行政争议就成为解决民事争议的前提条件。再者,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中有时仍然要参照适用民事诉讼的程序及制度,采用民事诉讼规则进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十七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除依照行政诉讼法和本解释外,可以参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
行政诉讼时效是当事人能够向人民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行政诉讼的有效期限,超过了这一期限,则当事人丧失了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行政诉讼时效的规定,既是为了有效保护行政机关管理活动的效率,也是为了及时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如果对行政诉讼时效不作具体规定或者没有诉讼时效的限制,其具体行政行为一直或较长时间处于可受追诉的不确定状态,不仅在证据的取得上有一定困难,增加了案件处理的难度,而且不利于保障国家行政机关管理活动的开展,影响正常的行政管理程序。

㈦ 法院的工作效率为什么这么低

一是当事人因素。人员流动日益畅通,送达难问题日益严重;部分当事人诉讼能力较低,大部分案件没有律师代理,法官在普法和释明的情况下,仍然不能举证、不知举证,庭审工作反复性较多;诉讼中当事人滥用诉权,随意申请管辖权异议、延期开庭,并且存在虚假陈述、虚假证言等情况,增加法院调查工作量。二是法官因素。司法改革强化了行政管理,导致三分之一还多的法官异岗使用,一线法官流失,案件不断增加,致使案多人少矛盾日益恶化;新型案件、诉讼中的新情况不断涌现,而法官业务学习时间少,上级法院怠于组织培训,法官边干边学,审判能力不能适应审判形势需要。三是审判管理因素。审判管理工作日趋细致、严格,诸如缺席审理的案件也要求法官必须填写当事人身份证号码、送达地址确认书等;电话通知,当事人开庭也参加了庭审,但是在审判管理上却严格要求必须向当事人送达开庭传票,合并审理案件的开庭笔录要分别制作等。此类为凸显管理的特色,人为过度细化的管理方式缺乏科学性。繁琐的绩效考核制度,法官既要追求办案进度和质量,还要追求各项考核指标,疲于应付,不能集中精力于审判之中,加上经常不断的开会进行贯彻和检查,占用了大量宝贵的工作时间。四是外部程序。鉴定、公告工作周期过长。司法鉴定中,当事人拒绝配合、中介机构缺乏监督等因素,鉴定的时间往往较长,严重影响了司法效率的提高。公告案件,要求统一在人民法院报刊登,公告排队不能及时刊登现象严重。五是责任激励因素。当前的法院审判管理体制,法官可以不办案,而日益严格的审判责任终身追究,干的越多,责任越大,被追究的可能性越大,出现部分法官不想审案、不愿在审判岗位工作和低效率办案等不良现象,从主观上讲,这是法官责任心不强,从客观上讲,这与审判激励机制不健全、不科学有很大关系。

㈧ 政府有关部门下的责令支付与法院判决是否具有同等效率

一般情况政府有关部门下的责令支付是与法院判决有同等效率的,因为政府也是根据法律法规来下的支付令,所不同的是,政府下的支付令如果被支付的单位或个人不支付政府就只得移交法院,而法院判决的支付令如果没有支付法院就可以强制执行支付

㈨ 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法律效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三方的

㈩ 行政诉讼法的发展趋势

我国行政法的建立和完善,应当说是我国的民主与法治建设同步的,它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分散在集中、从低层次到高层级的逐步发展的过程,其中有两次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
一是1989年《行政诉讼法》的颁布和实施,它从司法监督的角度有力推进了行政程序法制建设,其中有宣言式的规定条款:具体行政行为违背的法定程序的,得以撤销;
二是1996年《行政处罚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全面行政程序法制建设的开始,《行政处罚法》的重要贡献在于:在行政诉讼法确立的程序违法无效的原则上,又进一步确立了保障公民权利与促进行政效率相结合的公正、公开原则,规定了告知、陈述、早辩和听证等程序制度。
总体来看,我国行政程序法律化的进程逐步加快,并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1、新宪法为行政程序法律化提供了宪法依据。西方国家的宪法中往往有关于行政程序基本原则的规定,这些规定构成这些国家行政程序的根本法律渊源。我国宪法并没有专门明确规定行政程度的基本原则,但是,宪法中的有些规定却可以被认为是行政程序法律化的依据。例如,宪法第2条第3款规定:“人民依照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这一规定是行政程序法上公开原则、参与原则的宪法依据。
2、制定了一大批行政程序方法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建国以来,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一大批行政程序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使行政程序无法可依的状况有了明显改善。20世纪80年代以后,行政程序法律化的进程明显加快,有关国家机关先后制定了《行政法规制度程序暂行条例》、《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行政复议条例》、《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等等。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使我国行政程序法律化的覆盖面大为扩大。
3、某些行政领域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程序制度。虽然目前我国的行政程序制度总体上还比较落后,但从局部看,有些领域的行政程序制度已经相当完备。如行政处罚程序、行政复议程序等。以行政处罚以例,1996年颁布的《行政处罚法》,对行政处罚决定的简易程序、一般程序和听证程序,以及行政处罚的执行程序都作了统一、明确、具体的规定。此外,还制定了大量专门规定特定领域的行政处罚程序的单行法律、法规和规章,如《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这使我国行政处罚程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规则体系。
4、体现现代法治精神的行政程序制度开始得以确立,随着法制建设的发展,我国行政程序法律化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行政程序已不再被单纯地看作保障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率的工具,它的控权功能和保护公民权益的功能逐步被立法者所认识,其结果,使得我国行政程序中以控制行政权和保护公民权益为主要目的、体现现代法治精神的规则和制度逐步被确立。例如,告知程序、听证程序、回避程序、复审程序等。这种变化表明我国的行政程序法律化逐步向现代化迈进。
5、行政程序制度获得了相对独立的法律地位。随着国家法治的发展,行政程序开始获得独立的法律地位。例如,《行政诉讼法》明确地将程序合法作为行政行为合法的三个必要条件之一。《行政处罚法》则明确规定,没有法定依据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无效。这些规定表明,我国行政程序不再是行政实体法的附庸,它已经获得了独立的法律地位。尽管我国的行政程序法律化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行政程序法律化的水平还比较低,行政程序法律化还存在诸多问题。

热点内容
2018劳动法产假假期 发布:2025-02-08 21:33:51 浏览:928
民法规定特殊情况 发布:2025-02-08 21:16:29 浏览:930
福建水路交通管理条例 发布:2025-02-08 21:06:26 浏览:729
刑法哲学下载 发布:2025-02-08 20:14:30 浏览:630
法院小段子 发布:2025-02-08 20:01:44 浏览:252
王田律师 发布:2025-02-08 19:59:53 浏览:891
法律硕士填写报考院校 发布:2025-02-08 19:58:12 浏览:393
密室免责声明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2-08 18:29:32 浏览:716
双方协议书有没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2-08 18:29:32 浏览:758
劳动法对临时年龄工规定 发布:2025-02-08 18:23:50 浏览: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