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民事诉讼法
⑴ 按當年民訴法是
1982年3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下称“试行法”)由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于当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部先于民法制定和颁行的重要程序法,不但及时为我国的民事审判实践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使得程序法的独立价值得以充分彰显。是什么因素、是哪些人促成了这一重要的立法进程?本报记者采访了当年的民事诉讼法起草小组成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江伟教授。 工作在“立法的春天”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那以后的一段时期,真可以说是我国‘立法的春天’!”江伟教授深情地回忆道。 “1979年,刑法、刑事诉讼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7部重要法律就得到了通过和实施。不久,民法和民事诉讼法的立法工作也被提上了日程。” 1979年9月,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成立了两个法律起草小组:民法起草小组和民事诉讼法起草小组。与刑法等法律不同,民事诉讼法的起草工作此前根本没有启动过,当时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只能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审判民事案件程序制度的若干规定》这样一个工作性文件,由此可见起草工作的难度,但起草小组的成员们并没有在困难面前退却。 这是一支精干和团结的队伍,起草工作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主持,小组采取“三结合”的方式组成:一是高克林(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甘重斗、李博人、徐平4名小组领导成员;二是来自北京、天津、辽宁、上海等地的司法实务部门的5名成员;三是来自各个高校的5位学者,他们是:中央政法干部学校的柴发邦、中国政法大学的杨荣新、北京大学的刘家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程延龄,以及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江伟。从1979年9月小组成立一直到1982年3月“试行法”通过,小组成员们在一起工作了两年多的时间。 谈到“试行法”的起草过程,江伟一再提起起草小组内部良好的氛围和合作关系:小组成员们的直抒见解和真诚讨论、小组领导对大家的信任和大力支持———这正是起草工作能走过大量的分歧和争论,最终“功德圆满”的重要原因。 就是在这种良好的工作氛围内,起草小组的成员们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精雕细琢地研究着“试行法”的每个条文,甚至文字表述方面也精益求精,终于拿出了一个相对成熟的民诉法草案。 采访中,江伟教授小心翼翼地拿出一本已经微微泛黄的“试行法”第四稿文本给记者看。“仅仅针对这个第四稿的修改意见,我们当时就整理出了几大本来。” 程序法可以先行颁布吗 民诉法的起草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几乎使起草小组终止了工作———由于立法条件尚不成熟等原因,一同成立的民法起草小组于1980年被撤销了。 民法的制订工作被暂时搁置起来,民诉法的起草工作还能继续进行吗?在实体法尚未制订和颁行的情况下,可以先行制订和颁行民诉法吗?这个问题顿时在起草小组内外引起了讨论。 当时,在我国的法学界和司法实务界,普遍存在着一种浓厚的“两轻两重”的思想倾向:一个是“重刑轻民”的倾向,一个是“重实体轻程序”的倾向。从一定意义上说,在刑事立法迅速制定和颁布后,民事立法的工作才启动,以及在民法起草工作暂停后要不要继续起草民事诉讼法的疑问,也是受到了“两轻两重”意识的影响。因此,民事立法要不要迅速跟上,民事诉讼法的起草工作能不能继续进行下去,这也关系到“两轻两重”的思想倾向能否得到有效纠正的问题。 关键时刻,“学者成员”们站了出来,为民诉法起草工作的继续进行提出了坚实的理论根据,他们认为: 第一,民诉法与民法的确非常密切,不可分离,但两者并不能等同,民诉法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当时虽然没有一部统一的民法典,但实体法意义上的民事法规还是大量存在的,人民法院适用这些实体法规,就必须按照程序法的规定进行; 第三,从国际立法经验来看,民法和民诉法的颁布顺序并没有一定之规,两法有同时公布的,有先颁布民法后颁布民诉法的,也有先颁布民诉法而后颁布民法的(如匈牙利)。可见,民法和民诉法颁布的先后顺序如何,应取决于本国的具体国情。 为了充分论证民诉法先于民法颁布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江伟、刘家兴还合写并发表了《论民事诉讼法先于民法颁行》一文。最终,学者们的意见得到了小组领导的采纳,民诉法的起草工作也得以继续和顺利完成。 正是由于起草小组当年的“坚持”,有效保障和促进了民诉法的立法进程,此后,我国民事诉讼法的立法和修订工作一直较为顺利: 1982年3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由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自10月1日起正式施行。 1991年4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下称“正式法”)由七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并于当日正式施行。 2007年10月2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由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自2008年4月1日起施行。 “有了我们这些‘坚持’的人,民诉法的起草工作得以继续和顺利完成,同时,在那时‘重实体轻程序’的氛围中,民事诉讼法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也慢慢在法学领域立住了足。”江伟不无感慨地说。 “16字方针”以法律语言写入民诉法 “总的来说,‘试行法’起草和通过的过程还是顺利的,但在一些问题上还是出现了激烈的争论。”谈到当时争论的焦点问题,江伟首先回想起的是“16字方针”问题。 “16字方针”,即“依靠群众,调查研究,就地解决,调解为主”,它是中国以往民事审判工作的指导方针,也是马锡五审判方式的核心。
⑵ 民事诉讼法 全文下载
民事诉讼法历史修改版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12年8月31日修正版)
中华人内民共和国民事诉容讼法(2007年10月28日修正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于1991年4月9日生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于1982年10月1日生效)
http://www.lawxp.com/statute/s1692514.html
⑶ 1982年前有诉讼法吗
我国第一部刑事诉讼法是1979年制定的,第一部民事诉讼法是1982年制定的,第一部行政诉讼法是1989年制定的。因此,1982年已经有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
⑷ 建国以来第一部民事诉讼法似是什么时候
我国民事诉讼法主要适用于民事诉讼,是为了保证人民法院查明事实、正确适用法律,及回时审理民事案件,确答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制裁民事违法行为,保护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权益,同时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的一项法律法规。1982年3月8日,第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决定自1982年10月1日试行。这是新中国的第一部民事诉讼法。
⑸ 民事诉讼被告主体可否申请变更
在民事审判的实践中,经常发生原告起诉的被告不是对诉讼请求承担责任的人,而被告要求法院变更、追加当事人的问题(比如说民工追讨工资案件,原告应起诉公司,却错将工头作为被告,被告答辩要求法院追加公司或变更公司为被告)。对此问题实践中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是不同意被告变更、追加当事人,以当事人不适格,简单的以裁定驳回或判决驳回结案,让原告另行起诉;第二种意见是同意被告变更、追加当事人,便利当事人诉讼;第三种意见是通过审判人员行使释明权,让原告同意变更、追加被告,继续诉讼。 第一种意见认为:1982年《民事诉讼法(试行)》第九十条的规定:“起诉或者应诉的人不符合当事人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符合条件的当事人参加诉讼,更换不符合条件的当事人。”已经废除,不能适用。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没有规定更换当事人,所以不能同意被告变更、追加当事人。其具体理由是:一、当事人的更换有悖于“无诉即无审判”的诉讼原理。二、同意更换当事人是对原告的偏袒,容易造成原告的滥诉。三、更换当事人不利法院公正审判。同意被告变更、追加当事人,违背民事诉讼法“无诉即无审判”的诉讼原理,有违法官居中裁判的司法理念,职权主义色彩太浓,。 第二种意见认为:法院应该同意更换当事人,其理由是在民事诉讼中,法院并不是完全不作任何调查,只管坐堂问案的“中立者”。在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下,法官对当事人是否适格,在对方当事人提出抗辩时,法官有权变更当事人。法律上的依据有199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57条规定“必须共同进行诉讼的当事人没有参加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规定,通知其参加;当事人也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追加。人民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申请,应当进行审查,申请无理的,裁定驳回;申请有理的,书面通知被追加的当事人参加诉讼。” 第三种意见认为:第一种意见不同意被告在答辩中申请更换当事人,仅以当事人不适格为由,裁定驳回或判决驳回,不符合民事诉讼法的“两便原则”,不利于民事诉讼制度作用的发挥,增加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给当事人诉讼带来不便,与司法为民的方针背道而驰。第二种意见虽有合理之处,但是在司法实践中遇到难题,笔者在办理一起雇员损害赔偿纠纷再审案时,原审原告以法院追加被告未经其同意为由提起再审,原审依据被告某单位的申请追加实际车主为被告,实体处理没有问题,可实际车主没有履行能力,原审原告坚持要求再审改判,法院再审改判:驳回其诉讼请求,原审原告还没有意见,原来原审原告准备以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起诉另一方的车主。法院依职权变更当事人本身也于法无据,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没有处理好当事人意志的关系,强调法院审查,忽视原告的意志,造成实践的尴尬。探寻删除《民事诉讼法(试行)》第九十条的理由,法律出版社出版的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诉讼法培训班编写的《民事诉讼法讲座》,当时最高法院的民一庭庭长唐得华解释是“因为实践证明,更换当事人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更换与否,应由当事人自己决定,不应由法院依职权更换,这才符合民事诉讼的基本特征。”所以赞成或反对变更当事人都不正确,应当在当事人提出变更或追加申请后,由审判人员向原告行使释明权,征求原告是否同意变更、追加被告,原告同意的,变更、追加被告后,继续诉讼。原告不同意的,则裁定驳回起诉。充分尊重当事人的处分权。法律上的依据是《法官行为规范》第四十六条(三)项规定:“追加、变更当事人的,写明追加、变更当事人的时间、理由等情况。”笔者同意第三种意见。 结论:民事诉讼的被告可以申请变更、追加当事人,但是应征求原告的意见,原告同意的,变更、追加被告后,继续诉讼;原告不同意的,则裁定驳回起诉。
⑹ 新民事诉讼法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历史版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12年8月31日修正版版)
中华权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07年10月28日修正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于1991年4月9日生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于1982年10月1日生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12年8月31日修正版)为最新版本,于2012年08月31日发布,2013年01月01日生效;
全部版本内容:http://www.lawxp.com/statute/s1692514.html
⑺ 民诉法都在哪年做过修改
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版1991年4月9日第七届全国权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作出《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2012年8月,民诉法第二次修改的草案通过全国人大三审,民诉法再次修改。
⑻ 1982颁布法律有哪些
国家法律法规:
1. 劳动人事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印发哈尔滨市《认真做好退休退职职工管理服务工作,充分发挥他们在四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的通知【1982-12-30】
2.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若干规定的决议【1982-12-1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1982-12-10】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修正本)【1982-12-10】
5.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若干规定的决议【1982-12-10】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1982-12-10】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1982-12-04】
8.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决议【1982-12-04】
9.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1982-11-19】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11-19】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收费办法【1982-09-15】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1982-08-23】
1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做好准备工作的通知[失效]【1982-03-16】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失效]【1982-03-08】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企业所得税法施行细则[失效]【1982-02-21】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口岸卫生监督办法【1982-02-04】
⑼ 民事诉讼法历史修改记录 从82年立法开始都修改过几次,分别都修改过什么内容
民事诉讼法变迁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失效][19820308]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19910409]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2007)[20071028]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07修正)[20071028]
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已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正案决定,此决定将于2008年4月1日起施行。
(9)1982年民事诉讼法扩展阅读:
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强制执行的新规定和不足,供大家探讨。
1.申请执行管辖法院的增加
第二百零七条改为第二百零一条,第一款修改为:“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以及刑事判决、裁定中的财产部分,由第一审人民法院或者与第一审人民法院同级的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执行。”
根据上述新规定,当事人可根据被执行人的财产情况或其他有利于申请执行的情况,有选择的向某管辖法院申请执行,这既避免了法院之间委托执行的时间和财力的浪费,又有利与申请人根据其或被申请人不同的实际情况而向不同的法院申请执行。
2.向上级人民法院申请上移执行
增加一条,作为第二百零三条:“人民法院自收到申请执行书之日起超过六个月未执行的,申请执行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上一级人民法院经审查,可以责令原人民法院在一定期限内执行,也可以决定由本院执行或者指令其他人民法院执行。
根据原相关规定,法院承办执行案件的时间为6个月,满6个月后,未执行的法院一般会以被申请人无财产可供执行为由裁定终止执行,这严重影响了申请人的权利。新规定的出台使得申请人如认为承办法院超过6个月还是未执行的,可直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执行,避免了承办法院的地方保护主义或不尽职的执行行为。
3.申请执行期间的延长
第二百一十九条改为第二百一十五条,修改为:“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
“前款规定的期间,从法律文书规定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规定分期履行的,从规定的每次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未规定履行期间的,从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计算。”
原规定申请执行的期间根据双方主体是否为个人而分别规定为12个月和6个月。这样的区别对待也是无实际根据的。笔者曾代理过一些申请执行或恢复执行案件,好多案件因原规
五一长假除了旅游 还能做什么? 辅导补习 美容养颜 家庭家务 加班须知
定的申请执行的期间过短而超过期限,使得原诉讼变得不仅毫无用处而且失去进一步诉讼的可能性。
新规定将申请执行的期间加长为二年,使得判决后,申请人和被申请人有充足的时间协商处理如何履行判决问题,不必因担心超过申请执行期间而患得患失,这一方面大大减轻了申请人的压力和限制,同时使得一部分案件可通过双方协商而解决,可大大减轻法院执行工作量。
4.当被执行不能履行判决的法定义务时的法定举证责任
增加一条,作为第二百一十七条:“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应当报告当前以及收到执行通知之日前一年的财产情况。被执行人拒绝报告或者虚假报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对被执行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有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
此增加的新规定加重了被申请人“无偿还能力”的“举证责任”,使得对一些被申请人企图以“要钱没有,要明一条”的无赖作风逃避强制执行失去了市场。
5.被执行人不履行判决的限制办法
增加一条,作为第二百三十一条:“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人民法院可以对其采取或者通知有关单位协助采取限制出境,在征信系统记录、通过媒体公布不履行义务信息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措施。”
此新规定将原先一些法院定期在报纸上公告一些拒不履行判决的单位和个人的做法予以了法律化,特别是对其采取或者通知有关单位协助采取限制出境的办法使得一些企图卷宽款外逃的被执行人只能“望洋兴叹”,征信系统记录也给企图逃避执行的人很大的警示!
(1)法院受理后6个月不采取执行措施的,你可以向上一级法院申请提级执行。 依据是:《民事诉讼法》第203条:“人民法院自收到申请执行书之日起超过六个月未执行的,申请执行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上一级人民法院经审查,可以责令原人民法院在一定期限内执行,也可以决定由本院执行或者指令其他人民法院执行。” (2)在没有到6个月之前:只能是多催问一下法官,也可以找法院院长反映。
2、关于逾期不执行的利息:应是从判决确定的履行期限届满之日(如果判决中没有确定履行期限,应是从判决生效之日),向你支付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2倍稍息。
依据是:《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九条:“ 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的,应当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其他义务的,应当支付迟延履行金”。
3、关于双倍罚息:如果你的执行申请中没有写上,应当向执行法官申请增加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