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141
1. 一审判决准许离婚宣判后原告申请撤诉如何处理
【案情】一审判决原告李某与被告杨某离婚后,上诉期内,判决尚未生效,经双方亲属做和好工作,原、被告和好,原告李某提出撤诉申请。 【分歧】 我国目前民诉法对上诉期内一审判决未生效出现的该种情况没有规定,一审法院应该如何处理?第一种意见认为,一审判决虽已宣判尚未生效,二审程序亦未启动前,不能视为一审程序结束。一审程序结束应当以判决生效或当事人提起上诉为准,故一审法院应准许原告撤回诉讼。理由:《民事诉讼法》第141条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以及依法不准上诉或者超过上诉期没有上诉的判决、裁定,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运用体例解释分析此条,就蕴含着当事人没有上诉的案件,一审判决生效后一审程序才结束的含义。 第二种意见认为,根据《民事诉讼法》131条:“宣判前,原告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故申请撤诉一定要在宣判前。一审宣判后,阻止其生效的唯一办法是上诉。如果双方不想离婚,可以由一方上诉,然后在二审中调解和好;或者等上诉期满后,双方到婚姻登记机关办理复婚登记。 【管析】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理由如下: 一、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31条:“宣判前,原告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64条规定:“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五条规定的审限,是指从立案的次日起至裁判宣告、调解书送达之日止的期间。”一审法院在作出判决后,无论判决书是否生效,一审程序已经终结,其审判权已经终止了,无权对原告申请撤诉再行使审判权职能。从判决书制作格式上也可以证明:在判决书的“案件由来和审理经过”部分,都有这样一句话:本案已审理终结。 二、即使一审法院在宣判后上诉期内发现自己判决有问题,同样不能行使审判权,只能由另一个法律程序改正。《民事诉讼意见》第163条规定:“一审宣判后,原审人民法院发现判决有错误,当事人在上诉期内提出上诉的,原审人民法院可以提出原判决有错误的意见,报送第二审人民法院,由第二审人民法院按照第二审程序进行审理;当事人不上诉的,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处理。”这是因为,法院的宣判行为是具有拘束力的行为,无论是当事人还是法院,都要受到宣判结果的拘束。要改变宣判结果,只能启动另一个法律程序。 作者单位:九江市庐山区人民法院第1页 共1页
2. 人民法院对个人进行的罚款最高限额多少
人民法院对个人进行的罚款最高限额为十万元以下。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五条对个人的罚款金额,为人民币十万元以下。对单位的罚款金额,为人民币五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
拘留的期限,为十五日以下。被拘留的人,由人民法院交公安机关看管。在拘留期间,被拘留人承认并改正错误的,人民法院可以决定提前解除拘留。
(2)民事诉讼法141扩展阅读:
在刑法分则对罚金数额的规定主要有以下五种情形:
1、无限额罚金制。即指刑法分则仅规定选处、单处或者并处罚金,不规定罚金的具体数额限度,而是由人民法院依据刑法总则确定的原则——根据犯罪情节,自由裁量罚金的具体数额。
在无限额罚金的情况下,根据前引司法解释第2条的规定,罚金的最低数额不能少于一千元;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判处罚金的,罚金的最低数额不能少于五百元。
2、限额罚金制。即指刑法分则规定了罚金数额的下限和上限,人民法院只需要在规定的数额幅度内裁量罚金。例如,刑法第170条规定,伪造货币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金。类似规定在刑法分则中为数不少,主要集中在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一章中。
3、比例罚金制。即以犯罪金额的百分比决定罚金的数额。例如,根据刑法第158条规定,对虚报注册资本罪,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虚报注册资本金额1%以上5%以下罚金。
4、倍数罚金制。即以犯罪金额的倍数决定罚金的数额。例如,刑法第202条规定,以暴力、威胁方法拒不缴纳税款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拒缴税款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金。根据这一规定,罚金数额取决于犯罪数额,犯罪数额越大,罚金数额也越高;反之,亦然。
5、倍比罚金制。即同时以犯罪金额的比例和倍数决定罚金的数额。例如,根据刑法第141条规定,对生产、销售假药罪,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50%以上2倍以下罚金。这类罚金数额的条文主要集中在刑法第三章第一节所规定的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中。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42条规定是什么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二条是关于判决与调解关系的规定。概括为当调则调,当判则判内
民事诉讼法第一容百四十二条法庭辩论终结,应当依法作出判决。判决前能够调解的,还可以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
(3)民事诉讼法141扩展阅读: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九条当事人在法庭上可以提出新的证据。
当事人经法庭许可,可以向证人、鉴定人、勘验人发问。
当事人要求重新进行调查、鉴定或者勘验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决定。
第一百四十条原告增加诉讼请求,被告提出反诉,第三人提出与本案有关的诉讼请求,可以合并审理。
第一百四十一条法庭辩论按照下列顺序进行:
(一)原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
(二)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答辩;
(三)第三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或者答辩;
(四)互相辩论。
法庭辩论终结,由审判长按照原告、被告、第三人的先后顺序征询各方最后意见。
参考资料:网络-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4. 一审判决宣判后的准许离婚案件原告申请撤诉如何处理
【案情】一审判决原告李某与被告杨某离婚后,上诉期内,判决尚未生效,经双方亲属做和好工作,原、被告和好,原告李某提出撤诉申请,我国目前民诉法对上诉期内一审判决未生效出现的该种情况没有规定,一审法院应该如何处理?【分歧】第一种意见认为,一审判决虽已宣判尚未生效,二审程序亦未启动前,不能视为一审程序结束。一审程序结束应当以判决生效或当事人提起上诉为准,故一审法院应准许原告撤回诉讼。理由:《民事诉讼法》第141条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以及依法不准上诉或者超过上诉期没有上诉的判决、裁定,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运用体例解释分析此条,就蕴含着当事人没有上诉的案件,一审判决生效后一审程序才结束的含义。 第二种意见认为,根据《民事诉讼法》131条:“宣判前,原告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故申请撤诉一定要在宣判前。一审宣判后,阻止其生效的唯一办法是上诉。如果双方不想离婚,可以由一方上诉,然后在二审中调解和好;或者等上诉期满后,双方到婚姻登记机关办理复婚登记。 【管析】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理由如下: 第一、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31条:“宣判前,原告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64条规定:“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五条规定的审限,是指从立案的次日起至裁判宣告、调解书送达之日止的期间。”一审法院在作出判决后,无论判决书是否生效,一审程序已经终结,其审判权已经终止了,无权对原告申请撤诉再行使审判权职能。从判决书制作格式上也可以证明:在判决书的“案件由来和审理经过”部分,都有这样一句话:本案已审理终结。 第二、即使一审法院在宣判后上诉期内发现自己判决有问题,同样不能行使审判权,只能由另一个法律程序改正。《民事诉讼意见》第163条规定:“一审宣判后,原审人民法院发现判决有错误,当事人在上诉期内提出上诉的,原审人民法院可以提出原判决有错误的意见,报送第二审人民法院,由第二审人民法院按照第二审程序进行审理;当事人不上诉的,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处理。”这是因为,法院的宣判行为是具有拘束力的行为,无论是当事人还是法院,都要受到宣判结果的拘束。要改变宣判结果,只能启动另一个法律程序。 第三、撤诉是当事人对自己诉权的处分,我国撤诉制度实行的是职权主义制度,宣判前撤诉是否准许应由法院审查裁定。而在上诉期内一审判决未生效时原告申请撤诉情形,法律没有明文规定,这应由最高人民法院对此作出相关的司法解释予以完善。这可以借鉴德国、日本国家相关制度,笔者建议,可采用职权主义与辩论主义相结合原则,此种情形撤诉需要经过被告同意后,再由法院裁定是否准许,这与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十三条:“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的规定相一致,更充分尊重当事人对诉讼权利的自由处分。(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人民法院)
5. 民事诉讼中裁定不予受理,驳回起诉的情况有哪些驳回诉讼请求的情况有哪些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11条、《适用意见》第139条、第145条、第146条、第147条、第148条、第149条、第150条、第151条、第152条、第153条、第141条、第142条规定,以下各类案件,法院不予受理,并分别情形,予以处理: 1.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告知原告提起行政诉讼。 2.依照法律规定,双方当事人对合同纠纷自愿达成书面仲裁协议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不得向法院起诉的,告知原告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3.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由其他机关处理的争议,告知原告向有关机关申请解决。 4.对不属于本院管辖的案件,告知原告向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 5.对判决、裁定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案件,当事人又起诉的告知原告按照申诉处理,但法院准许撤诉的裁定除外。 6.依照法律规定,在一定期限内不得起诉的案件,在不得起诉的期限内起诉的,不予受理。 7.判决不准离婚和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判决、调解维持收养关系的案件,没有新情况,新理由,原告在6个月内又起诉的,不予受理。 8.如本院没有管辖权,告知原告应向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后,该原告仍坚持起诉的,应裁定不予受理、立案后发现本院没有管辖权的,应当将案件移交有管辖权的法院。 9.对于离婚案件,原告撤诉或者按撤诉处理的离婚案件,没有新情况、新理由,6个月内又起诉的,不予受理。夫妻双方在离婚登记机关办理离婚登记后,一方反悔的,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不予受理。 10.对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外国组织和国际组织提起的诉讼,法院不予受理。而应遵守国际惯例,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法院不予受理案件适用裁定,其方式有两种:一是在收到起诉状或口头起诉次日起7日内裁定不予受理;二是在受理、立案后才发现起诉不符合法定条件,法院不应当受理,裁定驳回起诉。当事人如果不服,可以在法定期限内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
驳回起诉,是指人民法院依据程序法的规定,对已经立案受理的案件在审理过程中,发现原告的起诉不符合《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起诉条件,因而对原告的起诉予以拒绝的司法行为。驳回起诉所要解决的是立案受理后具有程序意义上的诉权问题,它针对的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条件的起诉。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40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对驳回起诉适用裁定的方式,当事人对裁定不服可以上诉。
三者的区别如下:
驳回上诉是法院一审裁定或判决作出后在生效前的上诉期内,一方当事人可以向二审法院就一审裁定或判决不服提起上诉,二审法院审理后维持原裁定或原判决而作出驳回上诉。
驳回起诉是法院已经受理案件后发现案件不属于法院受理或不符合受理条件而原告不同意变更或撤诉的,法院作出驳回起诉。
驳回诉讼请求是法院审理案件过程中发现原告的诉讼请求得不到法律的支持,但原告符合起诉的其它条件,只是诉讼请求得不到法律的支持,法院作出驳回诉讼请求。
最容易搞混的是驳回起诉与驳回诉讼请求,二者主要区别是:驳回起诉是案件不属于法院受理或不符合受理条件,法院通知原告变更或撤诉而原告不同意的,法院才驳回起诉;驳回诉讼请求是案件符合法院受理的各项要求,只是原告的诉讼请求得不到法律的支持,法院作出驳回诉讼请求。
(http://..com/question/40421780.html?si=2)
6. 民事诉讼法141条规定,法庭辩论环节包括
《中来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自第一百四十一条 法庭辩论按照下列顺序进行:
(一)原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
(二)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答辩;
(三)第三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或者答辩;
(四)互相辩论。
法庭辩论终结,由审判长按照原告、被告、第三人的先后顺序征询各方最后意见。
7. 结案陈词是什么意思呢
结案陈词是庭审最后由双方律师进行的,对案件争议焦点、双方主要立场、双方主要证据和诉讼仲裁请求及答辩向法庭、仲裁庭进行综合阐述的陈述。庭审完毕后,主要工作是提交书面结案陈词。书面结案陈词非常关键,优秀的结案陈词可以帮助法庭、仲裁庭厘清思路,引导法庭、仲裁庭作出有利于本方的事实认定和法律裁断。
【法律依据】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41条规定:法庭辩论终结,由审判长按照原告、被告、第三人的先后顺序征询各方最后意见。
8. 民事诉讼法141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一条 法庭辩论按照下列顺序进行:版
(一)原告及权其诉讼代理人发言;
(二)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答辩;
(三)第三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或者答辩;
(四)互相辩论。
法庭辩论终结,由审判长按照原告、被告、第三人的先后顺序征询各方最后意见。
9. 民事诉讼法共同债权人诉讼时效是怎样的
一般诉讼时效。指在一般情况下普遍适用的时效,这类时效不是针对某一特殊情况规定的,而是普遍适用的,如我国《民法通则》第135条规定的:“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这表明,我国一般民事诉讼的一般诉讼时效为二年。
特别诉讼时效。指针对某些特定的民事法律关而制定的诉讼时效。特殊时效优于普通时效,也就是说,凡有特殊时效规定的,适用特殊时效,我国《民法通则》141条规定:“法律对时效另有规定的,依照法律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