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解释第256
❶ 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是哪年实施的
法律分析:最高法关于刑诉法的司法解释在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820次会议通过后,于2021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
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六百五十五条 本解释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2012年12月20日发布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法释〔2012〕21号)同时废止。最高人民法院以前发布的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与本解释不一致的,以本解释为准。
❷ 论述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
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是指由刑事诉讼法明文规定[属于刑事诉讼法的基本法律规范],贯穿于刑事诉讼全过程或主要诉讼阶段,体现刑事诉讼活动基本规律,公/检/法和诉讼参与人进行诉讼活动都必须遵守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本原则。
一、共有[一般]原则[7项]:
1.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
2.依靠群众原则[刑事诉讼法第6条/第43条/第63条/第84条];
3.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刑事诉讼法第6条];
4.对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刑事诉讼法第6条];
5.各民族公民有权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原则: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刑事诉讼法第9条]。
(1)公检法机关负有保障义务:
A.对于不通晓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应当为他们翻译。
B.只规定为其翻译/未规定必须为其聘请翻译。
(2)在少数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杂居的地区:
A.应当用当地通用的语言进行审讯;
B.应当用当地通用的文字发布判决书/布告/其他文件。
【提示】当地通用语言文字指在当地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行使权力/履行义务时正式使用语言文字。
6.审判公开原则[审判公开制度]:人民法院审判案件,除本法另有规定的以外,一律公开进行[刑事诉讼法第11条]。
“本法另有规定”是指:
(1)[刑事诉讼法第152条第1款]有关国家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
(2)[刑事诉讼法第152条第1款]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
(3)[刑事诉讼法第274条]审判的时候被告人不满18周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
A.两类组织可以派代表到场:未成年被告人所在学校的代表/未成年人保护组织的代表;
B.必须同时符合两个条件:经未成年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同意。
【提示1】公开审判的核心在于是否允许公民旁听/是否允许媒体报道。
【提示2】原刑事诉讼法第152条第2款规定“十四岁以上不满十六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十六岁以上不满十八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根据新修订刑事诉讼法规定:
①被告人不满18周岁的案件均不公开审理;
②但未成年被告人所在学校和未成年人保护组织可以派代表到场,但必须同时符合以下两个条件:
A.经未成年被告人同意;
B.经未成年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同意。
7.保障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原则。
二、刑事诉讼法特有原则[9项]:
1.职权原则(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由专门机关行使原则);
2.公检法三机关分工负责[基础],互相配合[关键],互相制约原则[目的]原则:指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刑事诉讼法第7条]。
3.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原则;
4.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原则;
5.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审判〔判决〕不得确定有罪原则;
6.具有[依照]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原则。
7.追究外国人刑事责任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原则[刑事诉讼法第16条/刑法第11条/《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第14条/《领事特权与豁免条例》第114条/《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320条-324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13条-224条/《外交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关于处理涉外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A.对于外国人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适用本法的规定。
B.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8.刑事司法协助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按照互惠原则,我国司法机关和外国司法机关可以相互请求刑事司法协助[《刑事诉讼法》第17条/《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3条、第239-350条/《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旧)第437-460条/《高法解释》第325-326条]。
(1)刑事司法协助的主体:
A.我国人民法院和外国法院;
B.我国人民检察院以和外国检察机关;
C.我国公安机关和外国警察机关。
(2)刑事司法协助的依据[3个]:
A.我国与外国缔结的条约/协定[双边协议];
B.我国参加的载有司法协助内容的国际条约;
C.国际公认的互惠原则。
(3)狭义刑事司法协助是指与审判有关的刑事司法协助[代为送达司法文书/代为调查取证]/广义刑事司法协助还包括引渡/我国刑事司法协助不包括裁判的相互承认与执行。
三、刑事诉讼基本制度:
1.两审终审制:
(1)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实行两审终审制[刑事诉讼法第10条];
(2)两审终审制度例外情形:
A.最高人民法院审判的第一审案件的判决和裁定,一经作出即发生法律效力;
B.死刑案件的核准程序。
2.人民陪审员制:人民法院审判案件,依照本法实行人民陪审员陪审的制度[刑事诉讼法第13条/第178条/第208条]。
❸ 刑事诉讼法的解释
法律分析: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自诉案件包括:
(一)告诉才处理的案件:
1、侮辱、诽谤案(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的,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2、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案(刑法第二百五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的)3、虐待案(刑法第二百六十条第一款规定的)4、侵占案(刑法第二百七十条规定的)。
(二)人民检察院没有提起公诉,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
1、故意伤害案(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2、非法侵入住宅案(刑法第二百四十五条规定的)3、侵犯通信自由案(刑法第二百五十二条规定的)4、重婚案(刑法第二百五十八条规定的)5、遗弃案(刑法第二百六十一条规定的)6、生产、销售伪劣商品案(刑法分则第三章第一节规定的,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7、侵犯知识产权案(刑法分则第三章第七节规定的,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8、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规定的,对被告人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案件。
本项规定的案件,被害人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对其中证据不足、可以由公安机关受理的,或者认为对被告人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应当告知被害人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者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刑诉法解释》
第二条 犯罪地包括犯罪行为发生地和犯罪结果发生地。针对或者利用计算机网络实施的犯罪,犯罪地包括犯罪行为发生地的网站服务器所在地,网络接入地,网站建立者、管理者所在地,被侵害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及其管理者所在地,被告人、被害人使用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所在地,以及被害人财产遭受损失地。
第三条 被告人的户籍地为其居住地。经常居住地与户籍地不一致的,经常居住地为其居住地。经常居住地为被告人被追诉前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但住院就医的除外。被告单位登记的住所地为其居住地。主要营业地或者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与登记的住所地不一致的,主要营业地或者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为其居住地。
❹ 刑事诉讼法 名词解释
1,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调整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取保候审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责令被告人提出保证人,保证被告人不逃避侦查审判,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措施。
3,逮捕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依法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进行羁押并予以审查的一种最为严厉的强制措施。
4,监视居住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限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不得离开住处或者指定的居所,并对其行为加以监视、限制其人身自由的一种强制措施。
❺ 刑事诉讼法解释全文哪儿有
最高人民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www
2003年11月9日 为正确理解和适用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现结合人民审判工作实际,对执行刑事诉讼法的若干具体问题解释如下: 一、管辖第一条人民直接受理的
最高人民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1998年6月29日由刑事诉讼法解释全文由最高人民审判委员会第989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1998
刑事诉讼法(全文)
2006年3月29日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任务,是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应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觉遵守
刑事诉讼法解释- 找法(Findlaw)
刑事诉讼法解释; ·刑事诉讼若干问题第307条的
http://hi..com/chyc8501/blog/item/0d5e5548c855a42808f7ef18.html
解释(02-14 ); ·《刑事诉讼法解释》刑事诉讼法解释全文》(02-14 ); ·关于(刑事诉讼法)第200条的规定的解释(02-14 ); ·《刑事诉讼法》名词解释
刑事诉讼法解释全文
❻ 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八条的有关司法解释
重婚罪,是指有配偶又与他人结婚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行为。所谓有配偶,是指男人有妻、女人有夫,而且这种夫妻关系未经法律程序解除尚在存续的,即为有配偶的人;如果夫妻关系已经解除,或者因配偶一方死亡夫妻关系自然消失,即不再是有配偶的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八条规定:“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❼ 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257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二百五十七条 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被告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近亲属提出上诉的案件,不得加重被告人的刑罚,并应当执行下列具体规定:
(一)共同犯罪案件,只有部分被告人提出上诉的,既不能加重提出上诉的被告人的刑罚,也不能加重其他同案被告人的刑罚;
(二)对原判认定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只是认定的罪名不当的,在不加重原判刑罚的情况下,可以改变罪名;
(三)对被告人实行数罪并罚的,不得加重决定执行的刑罚,也不能在维持原判决决定执行的刑罚不变的情况下,加重数罪中某罪的刑罚;
(四)对被告人判处拘役或者有期徒刑宣告缓刑的,不得撤销原判决宣告的缓刑或者延长缓刑考验期;
(五)对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但判处的刑罚畸轻,或者应当适用附加刑而没有适用的案件,不得撤销第一审判决,直接加重被告人的刑罚或者适用附加刑,也不得以事实不清或者证据不足发回第一审人民法院重新审理。必须依法改判的,应当在第二审判决、裁定生效后,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
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或者自诉人提出上诉的案件,不受前款规定的限制。但是人民检察院抗诉的案件,经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后,改判被告人死刑立即执行的,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❽ 关于《刑事诉讼法解释》265条
刑事自诉案件中的反诉,是指在诉讼过程中,被告人对自诉人与本案事实有回联系的犯罪行为提出反控答诉。反诉同自诉是两个独立的诉讼,反诉案件与自诉案件是两个独立的案件。因此刑事诉讼法规定“反诉适用自诉的规定”。由于我国在审判程序上是二审终审制,二审一旦允许反诉,则因为二审判决是终审判决,这就相当于剥夺了当事人对反诉之裁判的上诉权,变成了一审终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