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刑事
⑴ 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哪些规定要追究刑事责任
您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八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一)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
(二)违章指挥或者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
(三)侮辱、体罚、殴打、非法搜查或者拘禁劳动者的;
(四)劳动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给劳动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的。
《劳动法》第九十二条用人单位的劳动安全设施和劳动卫生条件不符合国家规定或者未向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和劳动保护设施的,由劳动行政部门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提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决定责令停产整顿;对事故隐患不采取措施,致使发生重大事故,造成劳动者生命和财产损失的,对责任人员比照刑法第一百八十七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十三条用人单位强令劳动者违章冒险作业,发生重大伤亡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对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十六条用人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由公安机关对责任人员处以15日以下拘留、罚款或者警告;构成犯罪的,对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
(二)侮辱、体罚、殴打、非法搜查和拘禁劳动者的。
第一百零一条用人单位无理阻挠劳动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行使监督检查权,打击报复举报人员的,由劳动行政部门或者有关部门处以罚款;构成犯罪的,对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形事责任。
第一百零三条劳动行政部门或者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给予行政处分。
第一百零四条国家工作人员和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的工作人员挪用社会保险基金,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⑵ 劳动法有没有规定触犯刑事的一定要开除公职
劳动者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也就抄是说,用人单位有内选择是否解除容劳动合同权利。
《公务员法》第二十四条 下列人员不得录用度为公务员:
(一)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
(二)曾被开除公职的;
(三)有法律规定不得录用为公务员的其他情形的。
《行政机关问公务员处分条例》第十七条 行政机关公务员依法被判处刑罚的,给予开除处答分。
⑶ 触犯劳动法,会判刑吗
触犯劳动法被判5年以下有期徒刑,涉及到的法律是《刑法》。刑法是规定犯罪行为的构成、定罪量刑的法律规范。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是刑法类型,由《刑法》规定。
《劳动法》第九十二条用人单位的劳动安全设施和劳动卫生条件不符合国家规定或者未向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和劳动保护设施的,由劳动行政部门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提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决定责令停产整顿;对事故隐患不采取措施,致使发生重大事故,造成劳动者生命和财产损失的,对责任人员比照刑法第一百八十七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刑法》第一百八十七条【吸收客户资金不入账罪】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吸收客户资金不入帐,数额巨大或者造成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违法《劳动法》,被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刑法》第一百三十五条【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大型群众性活动重大安全事故罪】安全生产设施或者安全生产条件不符合国家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四十四条【强迫劳动罪】以暴力、威胁或者限制人身自由的方法强迫他人劳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明知他人实施前款行为,为其招募、运送人员或者有其他协助强迫他人劳动行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单位犯前两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第二百四十四条之一违反劳动管理法规,雇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从事超强度体力劳动的,或者从事高空、井下作业的,或者在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等危险环境下从事劳动,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第二百七十六条【破坏生产经营罪;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由于泄愤报复或者其他个人目的,毁坏机器设备、残害耕畜或者以其他方法破坏生产经营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七十六条之一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第二百七十六条之一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在提起公诉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依法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⑷ 刑法和劳动法哪个更优先
刑法和劳动法中刑法优先。刑法针对犯罪案件,劳动法针对劳动纠纷。刑法中被告人侵犯的是公权。劳动法是民法的一种侵害的是私权。公权和私权最大的区别就是,一旦侵犯公权,公安和检察机关会送你上法院审判。而侵害私权的,只要当事人不追究,法院是不管的,这也是民法的一大原则不告不理。
刑法规范范围很广
而且主要规范那些对造成严重后果或者性质特别恶劣的刑事犯罪行为。在保护劳动者方面,主要有强迫劳动罪,安全事故罪。劳动法是专门规范劳动关系及相关关系的法律,对劳动者的保护更加全面。主要有劳动基本法,劳动合同法,集体合同法或劳动关系协调法,劳动争议处理法,工会法。
⑸ 劳动法和刑法的联系
劳动纠纷的认定是依据劳动法律法规,刑事犯罪的认定是依据刑法,双方保护的客体不同,但是也存在联系,通常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可能涉及到的刑事法律关系,主要有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罪,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职务侵占罪,敲诈勒索罪,盗窃罪,以及侵犯知识产权,商业秘密和信息系统的犯罪等等。
劳动法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制定,而刑法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根据宪法,结合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而制定。双方的认定依据完全不同,属于两个不同的法律关系。但双方也存在联系,比如职务侵占罪,主体要件就是作为单位的员工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占单位的财物。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一条:“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条:“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根据宪法,结合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 经验及实际情况,制定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⑹ 劳动法中,不论是什么原因刑事犯罪都的解除劳动合同么
劳动法中不论什么原因刑事犯罪都得解除劳动合同。当然是这样,如果你犯罪了,劳动合同就会自动解除了。因为你不能到本单位工作了。所以合同必须解除。
⑺ 《劳动法》哪些规定要追究刑事责任
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回 ; 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答,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一 ) 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 ;
(二 ) 违章指挥或者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 ;
(三 ) 侮辱、体罚、殴打、非法搜查或者拘禁劳动者的 ;
(四 ) 劳动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给劳动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的
劳动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 不 履行法定职责, 或者违法行使职权, 给劳动者或者用人单位造成损害的, 应当承 担赔偿责任 ; 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 构 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⑻ 请具体解释一下《劳动合同法》“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关于来贯彻执行《中华自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劳动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用人单位可依据劳动法第二十五条解除劳动合同。
“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是指:被人民检察院免予起诉的、被人民法院判处处罚的、被人民法院依据刑法第三十二条免予刑事处分的。
劳动者被人民法院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缓刑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⑼ 劳动合同法有关受刑事处罚的规定
《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29条规定:
劳动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用人单位可依据劳动法第二十五条解除劳动合同。
“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是指:被人民检察院免予起诉的、被人民法院判处处罚的、被人民法院依据刑法第三十二条免予刑事处分的。
劳动者被人民法院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缓刑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