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证据保全
A. 行政诉讼案证据保全范本
证据保全是指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难以取得的情况下,人 民法院依法采取措施对证据资料采取收存、保管等方法一种制度。 诉讼当事人申请证据保全,一般应在本案起诉后,法院开庭审理之前提出。当事人申请证据保全,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申请书,写明保全证据的内容与理由等。法院在接到诉讼当事人证据保全的申请后,应当作出裁定、并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B. 扣押决定书和证据保全决定书有什么区别
区别如下:
(一)证据保全是是当事人可申请,司法机关也有权做。证据扣押是只能是司法机关有权做的。
(二)扣押一般是对于动产来说,属于暂时性的行政强制措施,而保全证据是防止证据毁损灭失采取固定的做法,二者无必然关系扣押一般是对于动产来说,属于暂时性的行政强制措施,而保全证据是防止证据毁损灭失采取固定的做法,二者无必然关系。
(三)扣押物证、书证,通常是在勘验、搜查的过程中进行的,在勘验、搜查过程中发现可以用于证明犯罪嫌疑人有罪或无罪的物品和文件,都应当扣押,同时,扣押物证书证又是一种独立的侦查行为,可以单独进行。
证据保全,是指法院在起诉前或在对证据进行调查前,依据当事人的请求,或依职权对可能灭失或今后难以取得的证据,予以调查收集和固定保存的行为。
证据扣押,是指公安机关在办理治安及刑事案件过程中对证据先行登记保存,以防止当事人销毁或者转移证据,而对涉案物品,文件进行扣押的一种行为。
(2)行政法证据保全扩展阅读:
相关法律规定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二百二十三条 在侦查过程中需要扣押财物、文件的,应当经办案部门负责人批准,制作扣押决定书;在现场勘查或者搜查中需要扣押财物、文件的,由现场指挥人员决定;但扣押财物、文件价值较高或者可能严重影响正常生产经营的,应当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制作扣押决定书。
第二百二十四条 执行查封、扣押的侦查人员不得少于二人,并出示本规定第二百二十三条规定的有关法律文书。查封、扣押的情况应当制作笔录,由侦查人员、持有人和见证人签名。对于无法确定持有人或者持有人拒绝签名的,侦查人员应当在笔录中注明。
第二百二十五条 对查封、扣押的财物和文件,应当会同在场见证人和被查封、扣押财物、文件的持有人查点清楚,当场开列查封、扣押清单一式三份,写明财物或者文件的名称、编号、数量、特征及其来源等,由侦查人员、持有人和见证人签名,一份交给持有人,一份交给公安机关保管人员,一份附卷备查。
参考资料:网络-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
参考资料:网络-扣押
C. 行政诉讼中能否申请保全
法律分析:行政诉讼中可以申请保全,包括证据保全以及财产保全,由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法院裁定是否保全。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第四十二条 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诉讼参加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动采取保全措施。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解释》 第七十六条 人民法院对于因一方当事人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可能使行政行为或者人民法院生效裁判不能或者难以执行的案件,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可以裁定对其财产进行保全、责令其作出一定行为或者禁止其作出一定行为;当事人没有提出申请的,人民法院在必要时也可以裁定采取上述保全措施。
D. 行政诉讼法的第四十二条申请保全证据是什么意思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二条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诉讼参加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动采取保全措施。 就是申请保全证据以免证据被毁灭失等情况
参考资料:
诉讼证据保全是指人民法院在受理案件后,对于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证据,根据诉讼参加人的申请或者依职权采取的调查收集和固定保护等措施。证据是人民法院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正确处理案件的关键。对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证据进行固定和保管,既是保障当事人提供证据的一种补充手段,也是人民法院取得证据的一种必要方式,目的在于确保案件事实得以澄清,保证人民法院在证据充分的基础上作出公正裁判。
证据保全具有以下特征:
(1)在行政诉讼过程中。证据保全的申请应当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之后。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7条规定,申请保全证据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以书面形式提出。
(2)采取证据保全措施的只能是人民法院。这和行政程序中的证据保全不同。如行政处罚法第37条第2款规定,行政机关在收集证据时,可以采取抽样取证的方法;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记保存。在诉讼过程中,只有人民法院可以实施证据保全。
(3)目的在于防止证据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这和财产保全不同,财产保全目的是保证将来生效判决能够得到执行而采取的强制保全措施。证据灭失是指证据不复存在,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证人因年迈或者疾病可能去世的,对其证言进行保全;二是案件涉及某些鲜活或者容易变质的食品或者其他物品,对这些物证进行保全。证据以后难以取得是指,证据虽然不至于灭失,但失去时机,将会导致证据的状态发生改变或者在一段时间内无法取得。如证人即将长期居留国外或者对污染水的水质必须马上取样等。
(4)人民法院保全证据应当以裁定的方式作出。
证据保全包括依申请的证据保全和人民法院依职权的证据保全两种。
(1)依申请的证据保全。诉讼参加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诉讼参加人包括了原告、被告、第三人和他们的诉讼代理人等。需要注意的是,被告虽然不能自行收集证据,但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诉讼当事人应当以书面形式提出申请。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规定,当事人申请保全证据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其提供相应的担保。在有的情况下,证据保全会给被保全人带来一定的影响或者损失,所谓提供相应的担保是指人民法院在判断是否需要提供以及提供何种担保时要考虑证据的实际价值、存在状况、保全难度、灭失风险等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进行确定。例如,如果申请保全的证据属于书证、证人证言等,无须提供相应的担保;如果保全的证据涉及他人的重大经济利益或者其他合法权益的,如珠宝、字画等,则须当事人提供相应的担保。
(2)依职权的证据保全。这是指无须经诉讼参加人的申请,人民法院即可主动采取保全措施。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规定,人民法院保全证据的,可以采取查封、扣押、拍照、录音、录像、复制、鉴定、勘验、制作询问笔录等保全措施。人民法院保全证据时,可以要求当事人或者其诉讼代理人到场。
E. 行政案件证据保全的法律条款
法律分析:行政诉讼法中没有规定关于证据保全的条款,而是规定了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关于保全的规定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规定在民事诉讼法第81条当中。
法律依据:《行政诉讼法》第一百零一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关于期间、送达、财产保全、开庭审理、调解、中止诉讼、终结诉讼、简易程序、执行等,以及人民检察院对行政案件受理、审理、裁判、执行的监督,本法没有规定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一条,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当事人可以在诉讼过程中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动采取保全措施。因情况紧急,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利害关系人可以在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前向证据所在地、被申请人住所地或者对案件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证据保全的其他程序,参照适用本法第九章保全的有关规定。
F. 根据《行政诉讼法》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原告在一审程序中应当何时提供证据
原告或者第三人应当在开庭审理前或者人民法院指定的交换证据之内日提供容证据。因正当事由申请延期提供证据的,经人民法院准许,可以在法庭调查中提供。逾期提供证据的,视为放弃举证权利。
法条链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
1、第七条 原告或者第三人应当在开庭审理前或者人民法院指定的交换证据之日提供证据。因正当事由申请延期提供证据的,经人民法院准许,可以在法庭调查中提供。逾期提供证据的,视为放弃举证权利。
原告或者第三人在第一审程序中无正当事由未提供而在第二审程序中提供的证据,人民法院不予接纳。
2、第八条 人民法院向当事人送达受理案件通知书或者应诉通知书时,应当告知其举证范围、举证期限和逾期提供证据的法律后果,并告知因正当事由不能按期提供证据时应当提出延期提供证据的申请。
G. 行政诉讼事件中的证据保全是什么意思
行政诉讼证据保全主要是指人民法院在证据可能灭失或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采取制作笔录、绘图、拍照、录音、录像、提取并保管有关证据等措施使证据价值保存下来的一种诉讼行为。法律规定是,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诉讼参加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动采取保全措施。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二条证据保全
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诉讼参加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动采取保全措施。
H. 行政诉讼证据保全措施有哪些
法律分析:行政诉讼中的证据保全措施多种多样,主要体现为如下几种:
1、查封,一般针对不能移动或难以移动的物品而采用的在相关物品上加贴封条或张贴公告的形式;
2、扣押,一般针对容易移动的物品而采用的由法院提取、扣留相关物品的形式;
3、拍照,主要适用于书证、物证的保全,是一种经常采取的措施;
4、录音,主要适用于当事人陈述、证人证言和视听资料的保全,在特定场合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5、录像,一般适用于当事人陈述、证人证言、视听资料和物证等证据的保全;
6、复制,广泛适用于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等证据的保全;
7、鉴定,主要针对案件中有争议的专门性问题进行,它和勘验是常用的两种证据保全方法;制作询问笔录,适用于以言词活动为内容的证据材料的保全,如法庭上的询问、证人证言、调查笔录等,它一般是一种辅助性的方法,常与其它保全措施合并使用。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第四十条 人民法院有权向有关行政机关以及其他组织、公民调取证据。但是,不得为证明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调取被告作出行政行为时未收集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