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诉讼法辩论的原则有哪些
⑴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抄事诉讼法》是以袭宪法为根据,结合我国民事审判工作的经验和实际情况制定。1991年4月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民事诉讼法原则包括以下:
(一) 当事人诉讼平等原则;
(二)同等原则和对等原则;
(三)法院调解自愿和合法的原则;
(四)辩论原则;
(五)处分原则;
(六)检查监督原则;
(七)支持起诉原则。
【法律依据】
《民事诉讼法》第八条,民事诉讼当事人有平等的诉讼权利。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保障和便利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对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⑵ 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1. 民事诉复讼法基本原则制
A. 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
B. 对外国实行同等原则和对等原则。
C. 法院调解自愿和合法原则。
D. 辩论原则。贯穿整个诉讼,实体和程序均可
E. 处分原则。当事人启动,实体和程序均可
F. 检查监督原则。仅对“审批活动进行监督”
G. 支持起诉原则。主体只能是“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 ”;个人不能成为支持起诉的主体
2. 民事诉讼基本制度
A. 合议制度。 3 人以上组成,选民和重大的特别程序用之
B. 回避制度。
C. 公开审批制度。国密、隐私、商密外,宣判一律公开
D. 两审终审。例外最高院、特别程序、督促、公示催告、破产
⑶ 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是:
1、诉讼权利平等原则,是指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平等地享有和行使诉讼权利以及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过程中应当保障当事人平等地享有和行使诉讼权利。
2、同等与对等原则。同等原则,是指一国公民、组织在他国进行民事诉讼时,与他国公民、组织享有同等的诉讼权利和承担同等的诉讼义务。对等原则,是指一国法院在民事诉讼中对他国公民、组织的诉讼权利加以限制的,他国法院对该国公民、组织的民事诉讼权利加以同样限制的原则。
3、法院调解原则,《民事诉讼法》第九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
4、辩论原则,是指民事诉讼的当事人有权就争议的事实和法律问题,在法院的主持下进行辩论,说明和论证自己主张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反驳对方当事人的意见和主张。
5、处分原则,是指民事诉讼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处置自己的民事权利和民事诉讼权利。
6、检察监督原则,是指检察机关有权对法院的民事审判活动实施法律监督。
7、支持起诉原则,是指支持受害人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3)我国诉讼法辩论的原则有哪些扩展阅读
民事诉讼的特性:
1、公权性
与调解、仲裁这些诉讼外的解决民事纠纷的方式相比,民事诉讼有如下特征:民事诉讼是以司法方式解决平等主体之间的纠纷,是由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解决民事争议。它既不同于群众自治组织性质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以调解方式解决纠纷,也不同于由民间性质的仲裁委员会以仲裁方式解决纠纷。
2、强制性
强制性是公权力的重要属性。民事诉讼的强制性既表现在案件的受理上,又反映在裁判的执行上。调解、仲裁均建立在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只要有一方不愿意选择上述方式解决争议,调解、仲裁就无从进行,民事诉讼则不同,只要原告起诉符合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条件。
无论被告是否愿意,诉讼均会发生。诉讼外调解协议的履行依赖于当事人的自觉,不具有强制力,法院裁判则不同,当事人不自动履行生效裁判所确定的义务,法院可以依法强制执行。
3、程序性
民事诉讼是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诉讼活动,无论是法院还是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都需要按照民事诉讼法设定的程序实施诉讼行为,违反诉讼程序常常会引起一定的法律后果。
如法院的裁判被上级法院撤销,当事人失去为某种诉讼行为的权利等。诉讼外解决民事纠纷一的方式程序性较弱,人民调解没有严格的程序规则,仲裁虽然也需要按预先设定的程序进行,但其程序相当灵活,当事人对程序的选择权也较大。
4、特定性
民事诉讼的对象具有特定性。它解决的争议是有关民事权利义务的争议。不是民事主体之间民事权益发生争议,不能纳入民事诉讼程序处理,如伦理上的冲突、政治上争议、宗教上的争议或者科学上的争议等不能成为民事诉讼调整的对象。
对于无讼争性的非讼事件,虽然各国的普遍做法是由法院主管,但都规定了与民事诉讼程序不同的非讼程序来处理。
5、自由性
民事诉讼反应民事主体权益之争,民事主体不论在实体上还是在程序上,都有依法处分其权利的自由。民事诉讼中的原告有权依法处分其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被告也有权处分其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
⑷ 民事诉讼法辩论原则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时,当事人有权进行辩论。
法庭辩论按照下列顺序进行:
(一)原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
(二)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答辩;
(三)第三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或者答辩;
(四)互相辩论。法庭辩论终结,由审判长按照原告、被告、第三人的先后顺序征询各方最后意见。
【法律依据】
《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时,当事人有权进行辩论。
⑸ 我国民事诉讼法有哪些基本原则
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有以下九点。
⑹ 民事诉讼的辩论原则是什么意思
辩论原则,是指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法院审理案件时,当事人有权进行辩论。即当事人在法院的主持下,有权就案件的事实和争议的问题,各自陈述自己的主张,互相反驳和答辩。辩论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主要内容:
辩论权是当事人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
当事人行使辩论权通常体现在三方面:对案件的实体问题方面,对案件的程序问题方面以及对案件的适用法律问题方面;
当事人行使辩论权的形式可以是开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
当事人在诉讼的全过程中行使辩论权。
⑺ 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有以下内容:
(1)诉讼权利平等原则,是指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平等地享有和行使诉讼权利以及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过程中应当保障当事人平等地享有和行使诉讼权利。
(2)同等与对等原则。同等原则,是指一国公民、组织在他国进行民事诉讼时,与他国公民、组织享有同等的诉讼权利和承担同等的诉讼义务。对等原则,是指一国法院在民事诉讼中对他国公民、组织的诉讼权利加以限制的,他国法院对该国公民、组织的民事诉讼权利加以同样限制的原则。
(3)法院调解原则,《民事诉讼法》第九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
(4)辩论原则,是指民事诉讼的当事人有权就争议的事实和法律问题,在法院的主持下进行辩论,说明和论证自己主张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反驳对方当事人的意见和主张。
(5)处分原则,是指民事诉讼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处置自己的民事权利和民事诉讼权利。
(6)检察监督原则,是指检察机关有权对法院的民事审判活动实施法律监督。
(7)支持起诉原则,是指支持受害人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八条 民事诉讼当事人有平等的诉讼权利。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保障和便利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对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任务,是保护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保证人民法院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正确适用法律,及时审理民事案件,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制裁民事违法行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五条 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企业和组织在人民法院起诉、应诉,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同等的诉讼权利义务。
外国法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民事诉讼权利加以限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对该国公民、企业和组织的民事诉讼权利,实行对等原则。
⑻ 我国诉讼法共同的基本原则包括哪些
我国诉讼共同基本原则及制度:
(1)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原则。
(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
(3)适用法律平等原则。
(4)诉讼以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原则
(5)人民检察院对诉讼实行监督原则。
(6)公开审判原则。公开审判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审判案件,一律公开进行。但是,有关国家秘密、个人隐私的不公开审理。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宣判时必须公开。
(7)回避制度。回避制度,是指为了保证案件的公正审理,而要求与案件有一定的利害关系的审判人员或其他有关人员,不得参与本案的审理活动或诉讼活动的审判制度。
(8)合议制度。
(9)两审终审制。两审终审制,是指一个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审判即告终结的制度。
我国三大诉讼法的特有原则和制度:
1,刑事诉讼法的特有原则和制度
(1)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2)专门机关与群众路线相结合。
(3)公、检、法三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
(4)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原则。
(5)辩护制度。
(6)强制措施。
2.民事诉讼法的特有原则和制度
(l)调解原则。
(2)处分原则。
(3)支持起诉原则。
(4)辩论原则。
(5)财产保全。
(6)先予执行。
(7)诉讼费用。
3.行政诉讼法的特有原则和制度
(1)对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进行审查原则。
(2)举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