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刘行之讲行政法怎么样

刘行之讲行政法怎么样

发布时间: 2022-05-12 02:49:29

Ⅰ 明朝疆域大还是清

明朝前期疆域图 明永乐时最大不包括附属国就跟清差不多了 汉、唐、元三代的疆域比满清大,已经有人论证过了。俺不多说,俺只来说一下明朝全盛时期的疆域,明朝永宣盛世时期的疆域,按史书的话叫做:“治隆唐宋,盖兼汉、唐之盛而有之,百王所莫并也。” 要比较一个朝代的疆域大小,首先得确定比较的方法。当今有些别有用心的人有一种厚颜无耻的说法,所谓:“满清从明朝末年接收了中原地区35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自己从满州带来了24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入关后开拓出蒙古等地,于是全盛期总共面积达到1000余万平方公里,就算清朝割了很多,清廷移交给民国的还有很多土地”。所以满清余孽认为对于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不但无罪,反而是以耻为荣,这也是所谓的满清疆域比明朝大的荒谬说法之来历。 这种说法相当错误和无耻,等于是否定清以前的中华疆土不是中国的神圣领土。 首先,拿明朝末期的疆域来作为整个明朝近300年的疆域是一件非常可笑的事情。一个朝代总有兴衰成败,兴起的时候疆域就大,衰弱的时候就小,这是常理。就像我们说强汉盛唐,其实也有衰弱的时候。当一个朝代衰弱的时候,讨论它的疆域如何广大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因为它往往连首都都控制不了。清朝最后这几十年,境内万国殖民地林立,连北京都被列强驻了军,皇帝宝座都被洋人占了,还谈什么疆域? 其次,不承认东北是明朝疆域是自相矛盾。一方面,清粉宣扬“中华民族主义”的时候,认为满汉之争是中国内部矛盾。另一方面,到了争疆域的时候,却竭力否定东北曾是明朝领土的一部分,乃至于编造出满清入关带来248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天大谎言。 要比疆域就应该比最大的时期才公平。 明朝的疆域,最大的时候是永乐大帝时代。 我们从东北开始,明朝的疆域包括了外兴安岭和东西伯利亚的很广大一片区域,北海(贝加尔湖——苏武牧羊的地方)附近面积至少是100万(隶属于努尔干都司等管辖),而这片区域的很大一部分,在明末就已经被满清出卖,成了俄罗斯的领土。不但如此,清初康熙还同沙俄签订割让土地的《尼布楚条约》以及雍正《恰克图条约》。将那些在明代曾经是明朝疆域的外兴安岭和西伯利亚土地一并正式割让给了沙俄……永乐时代的囊哈尔卫所在地库页岛,康熙同样没有有效管理,以至于后来很容易就被日本和俄国侵占去。 下面说南方,永乐大帝重新征服了安南(今越南),使得交趾在明初和汉唐一样同为中国领土,清朝却没有安南。大明的木邦宣慰司下辖33个大土司,统治着今天缅甸北部相当于大明朝一个行省的疆域,清朝有什么?满清时代的木邦,清廷已经没有行政管辖权了。明朝的旧港宣慰司,在今天的印度尼西亚,为大明在南洋的最高行政机构,试问清政府在南洋的行政机构又在哪里?满喇加,是大明的殖民地{原来为暹罗控制,后为郑和建立},试问清朝有什么?锡兰山,永乐皇帝更换国王的诏书可还在那里摆着呢,实际上是内属国。如果牵强一点的话,大明的疆域可是到了斯里兰卡。 西藏地区,明清时代差不多。(其实明朝前期对于西藏的统治权比清代还要大,包括不丹,克什米尔等地区)参阅文献《明朝对西藏的治理》 大明洪武三年(1370年)故元吐蕃宣慰使何锁南普降明,明太祖派人深入乌思藏地区招抚政教首领,1372年萨迦派的故元摄帝师喃加巴藏卜等归降大明王朝,并带领六十多人赴应天府朝见了明太祖。哺加巴藏卜被明太祖册封为“炽盛佛宝国师”,他还先后两次向大明王朝举荐故元的藏族旧官一百多人,他们都受到明廷的封赏。 大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朝在西藏设置了乌思藏行都指挥使司的管理机构。1374年7月,明朝设西安行都指挥使司于河州,升河州卫指挥使韦正为都指挥使,总辖河州、朵甘、乌思藏三卫。后来又升朵甘、乌思藏二卫为行都指挥使司。当年12月炽盛佛宝国师喃加巴藏卜及朵甘行都指挥同知锁南兀即儿等遣使来朝,又奏举土官赏竺监藏等五十六人。明太祖遂设朵甘宣慰司一、招讨司六、万户府四、千户所十七,以赏竺监藏等分别为指挥同知、宣慰司使、招讨司官、万户、千户等,并派员外郎许允德携诏书及诰、印前往赐之。 明朝在确定藏族地区的都指挥使司、卫、所的行政体制后,陆续委任了不少藏族首领担任都指挥使司和卫所的官职。明朝历朝实录和一些藏文史料中不乏这类关于藏族首领朝贡、受封赏的记载。由此我们可以说至少在明朝的前半期,明朝的都指挥使司、卫所的行政体制是在包括乌思藏在内的广大藏族地区得到实行的。

大明王朝除在藏族地区设置卫所,委任藏族僧俗首领外,还利用藏传佛教在藏族地区的深远影响,大力封授各派宗教首领和人士,推行僧纲制度,通过宗教加强大明王朝对广大藏区的影响。永乐皇帝在位时,大明王朝对西藏的掌管一方、具有一定实力的高僧的册封也日益增多,其中地位最高、最为著名的有阐化王、护教王、赞善王、辅教王、阐教王等五个王。 蒙古地区,大明永乐八年,明成祖御驾亲征在漠北大败蒙古鞑靼部,本雅失里在逃亡途中被宿敌蒙古瓦剌部杀死(此前,蒙古瓦剌部首脑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等人已经臣服明朝)。大明永乐九年,鞑靼实权人物阿鲁台遣使到明朝称臣纳贡,称:“元室子孙已绝,欲率部属来归。”大明永乐十一年,明成祖册封阿鲁台为和宁王。阿鲁台的归附意味着明朝成了蒙古鞑靼与瓦剌部两大势力的宗主国。参阅文献《明朝曾经对蒙古拥有的主权》 明成祖首次御驾亲征之后,蒙古草原的大、小封建主基本上都已经和明朝建立了隶属关系,主要形式有分封和设卫。分封,是指明朝给归附者册封王爵及印信,同时将部民与牧地封授给归附者;设卫,就是明朝给归附者封官及颁发敕书印信,并在其游牧地设立羁縻卫所。

据不完全统计,在明代前期,蒙古大、小封建主接受明朝封王的有瓦剌部的顺宁王、贤义王、安乐王、鞑靼部的和宁王、忠勇王等;而著名的羁縻卫所则有全宁卫、朵颜卫、泰宁卫、福余卫(俗称朵颜三卫或兀良哈三卫)、赤斤蒙古千户所、海剌儿千户所、监河卫、卜剌罕卫、只陈千户所、竦和儿河千户所、斡难河卫等。

新疆地区:分属于乌斯藏都司、西番五王府驻地和新疆哈密卫等。大明永乐四年(1406年)设哈密卫,册封哈密国王安克贴木尔为忠顺王,并颁赐金印。设指挥部、千户、百户等官。维吾尔人马哈麻火者(“火者”今译为和加)为第一任行政指挥官,又派汉族官吏周安为忠顺王长史、刘行善为纪善,共同辅政。从此,大明王朝与新疆的关系被完全确定下来。 明朝在中南半岛的各宣慰司疆域面积至少是100万。 明朝在南洋(马来西亚、印尼等地)的宣慰司以及满喇加等地,疆域面积是在100万-150万之间。 明朝在南方和东北地区比满清要多出数百万平方公里疆土,综合一算比清朝要大不少。所以只有那些文盲才会说清朝疆域如何如何要比明朝大之类的。 这里再次说明一下,比较疆域应该有一个比较公平的标准,反对信口开河。唐也好、汉也好、元也好、明也好、清也好,他的疆域总不是固定的。如果拿一个时代的极盛期与另一个时代的衰落期比较那么得出来的结果就非常的可笑和失实。比如满清,康熙时代的疆域是不应该包括准格尔的(准格尔成为满清疆域是在乾隆24年以后的事情,将50年后的东西提到前面……,也不应该包括西藏(西藏被满清控制是在康熙59年派兵进入拉萨以后,而这之前,西藏前后分别被准格尔与和硕特蒙古控制,而康熙61年玄烨就死掉了,从拉萨到北京书信往来都要半年时间,试问康熙怎么控制西藏!?) 喀尔喀蒙古,大致就是今天的外蒙古,在格尔丹东征以前,并没有臣服于清朝。不过被葛尔丹逼迫投向了满清而已,那个时候外蒙古实际上被葛尔丹占领,满清成功统治外蒙古是昭莫多战役之后。葛尔丹死后的事情不能任意提前,满清疆域达到最大是在进入中夏100多年以后乾隆年间的事情。

蒙古土尔扈特部拜见乾隆皇帝这件事情,在清朝被渲染得很了不起。但他们在拜见乾隆的时候,给乾隆送上的第一件礼物不是土特产,而是明朝永乐八年颁发的汉文印信。这件事说明在明朝的时候,他们已经接受了明朝的封号,他们之所以在明朝的时候不回归,是因为明朝告诉他们你们就是中国人,明朝的势力在整个蒙古地区是可以覆盖的,没有人可以欺压他们,他们可以过上很好的生活。那么到了清朝他们为什么又回来了呢?因为清朝的势力已经退缩了,无法保护他们了。

Ⅱ 我从来不抽烟,但是牙齿却跟抽烟的人一样黄,有什么解决方法吗

你的为什么牙齿会变色?

一般牙齿变色的原因有三,外源性着色、内源性着色以及牙齿增龄性着色。

1. 外源性因素。

指外来色素沉积在牙齿表面或牙体组织的浅层。

我们每天的食物中包含大量的色素,很多人还有抽烟、喝浓茶、喝咖啡等习惯,这些色素如果未及时清理,跟口腔里的细菌混合,黏附在牙齿表面,就会导致牙齿颜色的改变。

这种着色是可以人为刷掉的牙渍,使用RO美白牙膏,早晚2次,利用Bass水平颤动刷牙法刷足3分钟,7天就可以把顽固牙渍刷掉。

#RO牙膏##牙齿着色##牙齿发黄##RO美白牙膏##RO烟民牙膏#

Ⅲ 评价西游记里面的主人公孙悟空

取经路上,他是师傅的好帮手;“三打白骨精”,他穷追猛打,决不手软;“三借芭蕉扇”,他有勇有谋,化险为夷……他爱憎分明,疾恶如仇,本领高强。他是艺高胆大的神仙传奇,更是血肉丰满的英雄好汉!

孙悟空:聪明,机智,嫉恶如仇,但无奈当时社会的现实. 忠心耿耿,一心一意保唐僧去西天取经。一路上降妖除怪,积德行善,为民除害。可总是被唐僧冤枉,可是每次冤枉之后,他不但不报复还主动认错。孙悟空是一个荡魔除邪、匡危扶倾的英雄豪杰。他以叱吒风云的战斗姿态,救民於水火,除霸於当道,表现了极大的救世热忱。套用神灵启示乌鸡国众僧的话语,他「专秉忠良之心,与人间报不平之事,济困扶危,恤孤念寡。」因此,孙悟空成为多灾多难的民众所企盼的真正救星。具有顽强执著、不屈不挠的英雄品质。在打白骨精、降平顶山和狮驼岭妖魔、借芭蕉扇等过程中,他都经历了一而再、再而三的战斗。实际上,挫折、失败对孙悟空是常有的事,多少次濒临绝境、孤立无援,甚至被妖魔缴去金箍棒,他都从不气馁,往往吸取教训,计上心来,重新抖擞精神,继续作战,终於绝处逢生,赢得胜利.

Ⅳ “赔了夫人又折兵”出自哪儿讲的是什么

解释赔:蚀本;折:亏损。比喻想占便宜,反而受到双重损失。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典故 东汉末年孙权想取回荆州,周瑜献计“假招亲扣人质”。诸葛亮识破,安排赵云陪伴前往,先拜会周瑜的岳父乔玄,乔玄说动吴国太在甘露寺见面,吴国太真的将孙尚香嫁给刘备。孙权与周瑜被人嘲笑“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历史故事 三国时,荆州地处西川与东吴之间,是重要的兵家必争之地。当初,刘备窘迫时,向东吴“借”刑州以栖身,休养势力。后稍有恢复,东吴便再三索要荆州,刘备当然不会把自己的惟一立足之地放弃掉,也便以各种理由再三推拖。东吴的大都督周瑜十分气恼,便想用计取回荆州。 一天,听得刘备夫人新丧,周瑜顿时心生一计,对东吴大将鲁肃说:“我有计策了!必使刘备老老实实地把荆州交回来!” 鲁肃问:“什么计?” “刘备丧妻,必将续娶。我知主公有一妹妹,刚武英豪。可假意以招婿为名,赚刘备来东吴成婚。一旦他来,则囚入牢室。再派人去讨荆州以换刘备。他们必然交还荆州。之后,放与放、杀与不杀,不全凭我们随便处置了吗?!” 鲁肃觉得这个计策甚好,表示赞同,便对东吴之主孙权说了此计,孙权也同意。于是派大臣吕范到荆州去做媒,说:“近日刘备夫人病逝。我有一妹,想招刘备为婿。永结姻缘,同心破曹,以扶汉室。这做媒的事,我看你去说最好。请你走一趟吧!” 吕范领命,以媒人身份来到荆州。 再说刘备,中年丧妻,他很烦恼悲哀。这天正和诸葛孔明闲谈解闷,忽报东吴派吕范来了。孔明笑道:“一定是周瑜为要荆州,又有什么计谋了。我在帐后躲起来,无论吕范说什么,您都答应下来。然后我们再商量对策。” 刘备于是接见吕范。 吕范先对刘备表示慰问,然后就讲清来意:“人若无妻,就像房屋没了梁一样。所以我不避嫌疑,特来做媒。”接着就把东吴要招刘备为婿的事及此事对刘、孙两家政治军事上的意义都认真诚挚地说出来。最后道:“因为吴太夫人特别疼爱这个最小的女儿,不愿意远嫁,所以请皇叔去东吴举行婚礼。” “这事,你们主公知道吗?”刘备问。 吕范笑道:“这种事,不先征得吴侯同意,怎敢随便来说呢?” 刘备以年龄相差太大等理由婉拒。但吕范是个非常称职又热心撮合的媒人,一再劝说。最后刘备没理由推辞了,就说:“请您先住下来,我明天告诉您最后的决定。” 到晚上,刘备与孔明细商此事。孔明十分高兴,劝刘备答应这门亲事,并马上要派孙乾和吕范回见孙权,商定娶亲事宜,择日就婚东吴。 刘备绝非平庸之辈,因此,不解地望着孔明道:“这肯定是周瑜的计谋,我怎么能草率地身入虎穴呢?!” 孔明笑道:“周瑜虽能用计,但怎能出乎我所料?!主公放心,我略施小计,保管使周瑜一筹莫展、孙权之妹成为主公之妻,而荆州又万无一失!” 刘备虽相信孔明的神机妙算,但对只身入虎穴的危险仍存疑俱,很是犹豫。孔明道:“我已定下三条妙计,再让赵子龙保主公过江,绝不会有差错的!”随即把赵云找来,安排了任务,又交给他三个锦囊:“你保主公入吴,可依次按这三个锦囊内之计行事。” 于是,在建安十四年冬十月(公元209年),刘备由赵云、孙乾陪同,进入吴国境地。刚到吴境的第一个城市南徐,赵云就按孔明吩咐打开了第一个锦囊。看罢,就命令随行的五百名士兵,一个个披红挂绿到市上购买各种婚礼所需要的物件,同时大肆宣扬刘皇叔要与孙公主即将成亲的消息。东吴士官百姓闻听,更代为传播,立时,这喜庆消息就传向吴国所属各地。赵云又代刘备准备了丰厚礼品,教刘备主动拜访乔国老。 乔国老在吴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两个女儿,一个嫁给孙权的哥哥孙策,一个嫁给了周瑜;两个女婿,一个是吴国开国之主,一个是正掌大权的都督,由此可知乔国老的“一斑”了! 刘备登门拜访,使乔国老大为开心,却又为如此大事自己这个“国老”却没有被告知而大为恼火。送走刘备后,便从南徐州赶到都城去见孙权的母亲吴国太。一进门就气哼哼地冲吴国太道喜。 国太一怔:“有什么喜事呀?” 国老道:“国内都已传遍,您的贵婿也到我门上来过了,为什么还要瞒我?!” 国太大惊:“竟有此事?!”忙派人把孙权叫来质问,并派人到城中探听。 派到城中探听的人先回来了,报告:“确有此事。女婿已在驿馆安歇,五百随行军士正在城中购买猪羊果品,准备成亲。做媒的女家是吕范,男方是孙乾。” 国太一听,顿足捶胸大哭。此时,孙权进见母亲。国太怒气冲冲责问:“你心里还有我吗?!女儿是我生我养,你招刘备为婿,这么大的事为什么瞒着我?!” 孙权吓了一跳,没想到母亲已知此事。不得已,才向国太说出真情:不过是条计策,只为了把刘备骗到东吴,好以此要挟、讨还荆州。并不是真要把妹妹嫁给刘备。 国太一听更火了,大骂周瑜道:“你这个堂堂六郡八十一州大都督,怎么这样没出息?!没本事取荆州,却用我女儿为名,使美人计!杀了刘备,我女儿就是望门寡,以后还怎么再嫁人?!”接着又怒斥孙权:“你们这帮没本事的家伙,做的好事!” 孙权平日孝敬母亲,此刻只能默默无声。 乔国老也不大平:“就算用这条计取了荆州,也会被天下人耻笑。这怎么行?!” 孙权羞惭不已。 乔国老又说下去:“事已至此,也只能招刘备为婿了,免得出丑。” 孙权忙反对:“两个年龄恐怕不相当吧!” 乔国老已对刘备有好感,就争辩:“刘备是大汉皇叔,当今英雄,有何不可?” 国太道:“明天我先见见刘备。他若不中我意,此事听你们去做。若中我的意,就把女儿真嫁给他!” 孙权无奈,只得答应。但预先在会见地点埋伏下刀斧手,一旦国太不满意刘备,马上拿下他。 不料,第二天在甘露寺,吴国太一见相貌堂堂、打扮齐整的刘备就喜欢得很,对乔国老赞叹:“这真是配做我女婿的人!” 乔国老在其间更大赞刘备人品才能。于是国太一锤定音:择日定亲。 孙权悻悻地,只有听任国太。 刘备回馆驿后,孙乾又要他马上再见乔国老:请求早日完婚——因为东吴多有欲害刘备的人。 乔国老又面陈国太,国太十分气愤:“我的女婿,谁敢杀害?!”便命刘备搬入宫中,住在自己身边,并同意赵云所率五百士兵也陪住进来。 紧接着,国太就为刘备与自己的女儿举行了盛大的婚礼。 周瑜闻听此事,懊恼不已。他又心生一计,要孙权软禁刘备于宫中,提供锦衣美食、音乐歌女,企图软化刘备志向,让他贪恋享乐,不思回荆州。然后,再伺机挑拨他与关张二人的关系,疏远他与诸葛亮的情感。最后,再用计夺回荆州。总之,绝不可让刘备再跑回去! 于是孙权依计而行:修建豪华宫室与刘备夫妇居住;花木玩物,无所不尽其美艳珍奇;歌女乐师,昌均是色艺绝佳的人选;至于金玉锦绣、车马服饰,更是应有尽有、极尽丰厚。 刘备于长年战场奔劳间,猛入温柔富贵之境,果然乐而忘返,沉迷酒色之中。 赵云见状,甚忧虑。按孔明所说,于年终又拆开第二个锦囊。他看过之后,急匆匆来到正听看歌舞的刘行面前:“今早接孔明来报,曹操起精兵五十万,杀奔荆州而来!军情十分紧急,请主公马上回荆州!” 刘备虽恋享乐,但还不沉迷。一听荆州危险,也吃惊。但又舍不得离开孙夫人。 赵云于是有意地几次三番催促刘备。 刘备更加为难,常面容悲戚。 孙夫人已探知内情,便果断地说:“大丈夫立世,不可只顾儿女私情,妾已是夫君的人,你无论到何处,我都跟你去!” 刘备很高兴,夫妻二人于是商定:以到江边祭祖为名,离开吴境,潜回荆州。 到了元旦,夫妻二人给国太拜年。之后,孙夫人代刘备说:“祖宗父母之坟在涿郡,想到江边,望北遥祭,以表人子之情。” “这是孝道。当然可以!”国太以爱戴的眼光望着刘备,立刻答应。 于是,当天下午,刘备、孙夫人及赵云所带五百士兵,瞒着孙权,悄悄向长江岸边进发。 第二天,孙权得知刘备走脱,忙派将领率兵去追。周瑜惟恐刘备逃跑,也一直派兵在必经之路防守。结果,刘备前后受敌,被追兵团团围住,情势万分危险。 赵云忙按孔明所嘱,“在危急时刻翻看第三个锦囊”。看过后,把孔明的计策告与刘备。刘备急忙赶到孙夫人车前,流泪道:“备有几句心腹话,要告诉夫人。”接着,便把与孙夫人结婚的前后经历及周瑜、孙权以她为钓饵要谋杀刘备的全部阴谋告诉了妻子。之后,又十分真诚地表现出对夫人的爱恋之情。最后表示:若夫人不能帮自己脱离危险,则宁愿自杀在夫人面前。 孙夫人一听事情全部经过,大怒。由于夫妻情感很深,当然不会让刘备有丝毫危险,就把孙权、周瑜派来的人大骂一顿,连带着也痛骂了自己的哥哥和“不可一世”的东吴大都督。然后她立目扬眉,喝令这些人让路!否则杀无赦!! 这些人见公主发怒,哪敢下手?觉得人家毕竟是王族亲贵,自己只是下人、走卒,何必掺入主子家事之间受窝囊气?又见赵云横枪立马,怒气冲天地准备厮杀。自知费力不讨好,甚至被赵云杀伤丢命,最终还会让主子谴责,就让开一条路,放刘备走了。 刘备死中逃生,打马赶路,来到长江边上。后面追杀兵又起:吴军将领新接孙权之令——宁可杀死亲妹妹,也不可让刘备逃走!正惊慌失措,江岸芦苇丛中,摇出二十多只船来。原来竟是诸葛亮专候在此,接刘备回荆州的! 刘备大喜,上船与孔明相庆。 这时,上游又铺天盖地地冲来无数战船。中间帅字旗下,周瑜亲统水军截杀而来。 刘备在孔明指引下,弃船上岸,乘马疾行。 周瑜只好也弃船上岸。但水军少马,只好带少数兵力追杀刘备。不料,追至半途,一彪人马横向杀出,大将关羽,威风凛凛拦在面前。 周瑜胆战心惊,慌忙败退。吴兵死伤无数。 周瑜逃得性命,回到船上。还没喘息平静,就听岸上刘备士兵大声喊:“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这讥刺的叫喊刺耳地在周瑜周围长久不停歇。 周瑜恼羞成怒,大叫一声,一口鲜血喷了出来,立时昏倒在地。 于是,周瑜为刘备娶亲,偷鸡不成丢把米,就成了流传至今的讽刺故事了 参考资料: http://..com/question/41757229

Ⅳ 你好,我在有钱花上带了点钱这几天有个人说是刘行法务不知道是真的不是,案件,移交诉讼科,是真的吗

你办的网贷
本身就是高利贷
逾期他们就是吓唬你
因为都是冒充的,基本的属于都是错的,你看看民事诉讼法第125条看看就知道法律程序,是法院通知你,不是对方,只是吓唬你而已。
借贷是民事行为,不是犯罪,没有诉讼科这个机构

Ⅵ 刘行本进谏有特殊句式,词类活用吗

刘行本进谏 李生论善学者刘行本进谏隋主尝怒①一郎②,于廷前笞之。谏议大夫刘行本进曰: “此人素清,其过又小, 愿少③宽之。 ”帝不顾。行本于是正当帝前曰: “陛下不以臣不肖,置臣左右,臣言若是,陛 下安得不听?若非,当致之于理。岂得轻臣而不顾也?”因置笏④于地而退。帝敛容谢之, 遂原所笞者。 (选自《资治通鉴》 ) 【注释】 ①怒:责备。 ②郎:官职。一郎:一位官员。 ③ 少:稍微。④笏:笏板,古代官员上朝时捧在面前,用于记录向皇帝上奏的有关内容。 【文言 常识】 1、说“谢” 本文中“帝敛容谢之”句中的“谢” ,在现代文中解释为“感谢” ,但在 文言文中一般作“道歉”解。 “帝敛容谢之”当翻译为“皇帝收敛了怒容向他道歉” 。又如“秦 王色挠, 长跪而谢之曰” ( 《唐雎不辱使命》 ) 、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 2、话说“陛下” “陛下”指皇帝,这是多数人了解的。那么为什么“陛下”可指代皇帝呢? “陛”是宫殿中的台阶, “陛下”本指宫殿中台阶下的侍从。在古代,臣下要进见皇帝,先得 通过“陛下”的侍从通报,久而久之,人们不敢直呼皇帝,而把“陛下”作为皇帝的代称。 【译文】隋朝皇帝曾经责备一个官员,在大殿之上鞭打他。谏议大夫刘行本上奏说: “这个人 一向清廉,这次他的过错又很小,希望您能稍微宽恕他。 ”皇帝不理睬他。刘行本在这个时候 站在皇帝面前说: “陛下您不因为我没有才能,而把我放在在您的身边,我说得如果对,陛下 你怎么能不听呢?我说得如果错, 应该把我送到大理寺处置我。 怎么能轻视我而不理睬我呢?” 于是把笏板扔在地上然后退下。皇帝收敛了容颜向他道歉,于是原谅了那个被鞭打的官员。 【阅读训练】 1、解释:①笞 ②少 ③置 ④安得 2、翻译:①此人素清,其过又小,愿少宽 之。②若非,当致之于理。岂得轻臣而不顾也?3、 “此人素清”中的“素”与下列句中( ) 句的“素”相同 A、素蟫灰丝 B、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C、可以调素琴 D、素不相识【参考 答案】1、 (1)鞭打 (2)稍微 (3)放 (4)怎么可能 3、D 李生论善学者【原文】王生好 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 “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 “凡师之所言,吾 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 ,盖学贵善思,君但志 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①走。居五日,李生故 ②寻王生, 告之曰: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 择善者从, 冀闻道也。 余一言未尽, 而君变色以去, 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③,盍改之乎?不然,迨年 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王生惊觉,谢曰: “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 右,以昭炯戒。 ” 【注释】①还:同“旋” ,掉转身。②故:特意。③厌:满足【译文】王生爱 好学习而没有掌握方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 “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因 此而不高兴,说: “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 “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 ,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 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凭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 恼火,不对李生的话做任何应答,转身就走了。过了五天,李生特意找到王生,告诉他说: “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学习,希 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开,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难道是善于 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吗?学习的人最大的忌讳,就是没有超过自己就满足,你为 什么不改正呢?如果不改正, 等年纪大了, 虚度了岁月, 即使想改过自勉, 恐怕也来不及了! ” 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 (醒悟过来, )道歉说: “我真不聪明,现在才知道你说得对。请 允许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 ” 【阅读训练】 1、解释: (1)志 (2)说 (3)逾 (4)盍 (5)迨 2、翻译: (1)或谓君不善学,信乎?(2)夫善学者不耻下问, 择善者从,冀闻道也。 3、上述选段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4、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应该 如何做一个善学者。 【参考答案】 1、 (1)同“识” ,记 (2)劝说 (3)超过 (4)何不 (5) 等到 3、阐明勤学苦练出人才的道理,勉励人们刻苦努力,提高道德修养。 4、要点提示:学 贵善思;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

Ⅶ 法考听课有什么窍门

一、听视并用法

大多数学生听课是一边听,一边看。听觉和视觉并用,比只听不抬头看的听课效果要好。听是接受声音信息,看是接受图象信息。
又听又看,在通过声音传递来记忆抽象的概念的同时,又可结合图象直观,来强化具体的知识印象。听和看的内容应保持同一性,不能听此视彼,分散听课的注意力。

听,一般指听录音、听范读、听提问、听讲解;看,主要是指看板书、看挂图、看荧屏或银幕上的多媒体画面,看教师的教态,如教师的举手投足、神情姿态。因为教师要借助这些板书、画面、手势,化抽象为具体、变繁复为简明、变陌生为熟悉。这种方法,以听为主,以看促听,效果很好。

二、听思并用法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边听边思考也是一种有效的听课方法。听一般是被动地吸收,思则是主动地思考。

边听边思,可以在由被动转化为主动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只听不思考,录音机式的听课,囫囵吞枣,谈不上真正掌握知识,更谈不上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般可从这些方面思考:教材的重、难点在什么地方,老师为什么这样处理教材,老师讲的自己是否真正懂了,老师讲的与自己想的有什么不同,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有何异同?……
以思促听,能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

Ⅷ 刘行驾校科目三安全员好么

看人。
安全员,是按照《国家安全生产法》在车站、车内、超市、医院、学校、企业、会场,出入口或电梯口,为班组长和作业人员做好安全生产的日常看管、排查、点检、培训、整改、预防、除尘保洁、安检、防火防盗防爆防中毒、设备维修保养管理、安全提示等工作,并持证上岗,做好定期与不定期的安全提示排查,控制安全和事故的发生。

Ⅸ 学习不好的女生可以当幼师吗

学习成绩只是衡量一个人的标准之一,不能当做唯一标准。
如果你想要成为一名幼师,首先你要非常喜欢孩子,对孩子能有足够的耐心、爱心、包容心、同理心,这样才能够让你在面对这份工作的时候不至于非常受气。
其次,针对幼师行业所需要的专业素养进行提升,在学习上我们可能某一方面不是特别的好,但专业的幼师会让你学习到这方面专业的知识,例如,卫生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等文理性的东西。理论结合未来工作经验,这些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提升。
还有就是技能方面,幼师不一定是专家,但一定要是杂家。唱歌跳舞,弹琴画画,你的技能越多,对于你成为一名幼儿教师更能凸显其风格和特点哦。
但还有一些是和学习无关的,比如和家长的沟通,怎能面对不同类型的小朋友,和同事领导的交流等等,这些都需要你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
无论怎样,这些都需要基于第一个基础才可以,这样能让你在工作中更多的感受到幼师这份工作带给你的快乐^ω^哦~加油(ง •̀_•́)ง~

Ⅹ 刘行本进谏翻译

《隋书·刘行本传》

刘行本,沛人也。父瑰,仕梁,历职清显。行本起家武陵国常侍。遇萧修以梁州北附,遂与叔父璠同归于周,寓居京兆之新丰。每以讽读为事,精力忘疲,虽衣食乏绝,晏如也。

性刚烈,有不可夺之志。周大冢宰宇文护引为中外府记室。武帝亲总万机,转御正中士,兼领起居注,累迁掌朝下大夫。周代故事,天子临轩,掌朝典笔砚,持至御坐,则承御大夫取以进之。及行本为掌朝,将进笔于帝,承御复欲取之。行本抗声谓承御曰:“笔不可得。”帝惊视问之,行本言于帝曰:“臣闻设官分试,各有司存。臣既不得佩承御刀,承御亦焉得取臣笔?”帝曰:“然。”因令二司各行所职。

及宣帝嗣位,多失德,行本切谏忤旨,出为河内太守。及践阼,征拜谏议大夫,检校治书侍御史。未几,迁黄门侍郎。上尝怒一郎,于殿前笞之。行本进曰:“此人素清,其过又小,愿陛下少宽假之。”上不顾。行本于是正当上前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署臣左右。臣言若是,陛下安得不听?臣言若非,当致之于理,以明国法,岂得轻臣而不顾也!臣所言非私。”因置笏于地而退,上敛容谢之,遂原所笞者。在雍州别驾元肇言于上曰:“有一州吏,受人馈钱三百文,依律合杖一百。然臣下车之始,与其为约。此吏故违,请加徒一年。”行本驳之曰:“律令之行,并发明诏,与民约束。今肇乃敢重其教命,轻忽宪章。欲申己言之必行,忘朝廷之大信,亏法取威,非人臣之礼。”上嘉之,赐绢百匹。

在职数年,拜太子左庶子,领治书如故。皇太子虚襟敬惮。时唐令则亦为左庶子,太子昵狎之,每令以弦歌教内人。行本责之曰:“庶子当匡太子以正道,何有嬖昵房帷之间哉!”令则甚惭而不能改。时沛国刘臻、平原明克让、魏郡陆爽并以文学为太子所亲。行本怒其不能调护,每谓三人曰:“卿等正解读书耳。”时左卫率长史夏侯福为太子所昵,尝于阁内与太子戏。福大笑,声闻于外。行本时在阁下闻之,待其出,行本数之曰:“展下宽容,赐汝颜色。汝何物小人,敢为亵慢!”因付执法者治之。数日,太子为福致请,乃释之。太子尝得良马,令福乘而观之。太子甚悦,因欲令行本复乘之。行本不从,正色而进曰:“至尊置臣于庶子之位者,欲令辅导殿下以正道,非为殿下作弄臣也。”太子惭而止。复以本官领大兴令,权贵惮其方直,无敢至门者。由是请托路绝,法令清简,吏民怀之。未几,卒官,上甚伤惜之。

(选自《隋书》卷六二,有删节)

附《刘行本传》参考译文:

刘行本,沛县人。常以背诵读书为事,聚精会神而忘记了疲劳,虽然穿衣吃饭都有缺乏的时候,但干扰不了他读书,仍是一如既往。性情刚烈,有股不可改变的意志。周大冢宰宇文护推荐他任中外府记室。周武帝亲理朝政后,刘行本转为御正中士,兼领起居注,连续升迁为掌朝下大夫。周朝原来的典章规定,天子不坐正殿而到殿前时,掌朝大夫主管笔砚,拿到御坐前,则由承御大夫取过来送进去。到刘行本为掌朝,将要送笔给皇帝,承御又要取过去。行本大声对承御说:“笔不能给你。”皇帝吃惊看着他而发问,行本回答皇上说:“臣听说设立官位分明,职掌各有主管的事。臣既不能佩戴承御的刀,承御怎么能拿臣的笔。”皇帝说:“对。”因此下令两部门各执行其职责。不久,迁黄门侍郎。皇帝曾向一郎官发怒,在殿前笞打他。刘行本劝谏说:“这个人向来高洁,其过失又很小,望陛下稍加宽容他。”皇帝不理睬。于是行本就站到皇帝面前说:“陛下不认为臣不正派,安排臣在身边。臣说的如果对,陛下怎能够不听?臣说的如果错了,应当交给法官,以申明国法,岂能轻视臣而不理睬!臣所说的并非是私事。”于是把朝笏放在地上而退下去了,皇帝马上郑重其事地向他道歉,也原谅了所笞打的郎官。在职几年后,拜太子左庶子。当时左卫率长史夏侯福被太子所昵爱,曾经在阁中和太子游戏打闹,夏侯福大笑,笑声在外边都能听到。刘行本当时正在阁下,听到了夏侯福的笑声,待夏侯福出来,刘行本责备他说:“殿下宽容,给你好脸色。你是什么小人,竟敢如此轻慢!”因此交给执法的人处治。过了几天,皇太子为夏侯福求情,才释放出来。太子曾得到一匹好马,让夏侯福骑乘而观看。太子十分高兴,因此想让刘行本再骑一次。刘行本不骑,严肃地劝谏说:“皇帝把臣放在庶子这个位子上,是要让我用正道辅导殿下,并不是给殿下作亲近狎玩的人。”皇太子听了惭愧而止。后来又以本官兼任大兴县令,权贵惧怕刘行本的正直,没有人敢到他的门上。因此请托办事的路断绝了,法令清简,官吏百姓都怀念他。不久,死于官任上,皇帝十分悼念哀伤他。

热点内容
公司会议纪要法律效力 发布:2025-02-06 17:55:50 浏览:966
法治限制党 发布:2025-02-06 17:53:18 浏览:680
劳动法非定时工作制 发布:2025-02-06 17:25:21 浏览:638
民法自然年 发布:2025-02-06 16:22:48 浏览:542
辽阳司法所 发布:2025-02-06 15:42:18 浏览:62
雇佣律师 发布:2025-02-06 15:30:25 浏览:278
刑事诉讼法第151条具体内容 发布:2025-02-06 15:09:35 浏览:271
法考界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教主 发布:2025-02-06 15:08:22 浏览:724
劳动法福建哺乳期 发布:2025-02-06 14:58:58 浏览:94
审议环保条例发言 发布:2025-02-06 14:57:38 浏览: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