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行政法第三人

行政法第三人

发布时间: 2022-05-12 21:57:04

1. 行政诉讼第三人的特征是什么

1.第三人是原、被告以外的诉讼参加人,第三人在法律上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
2.第三人参加诉讼须是在原、被告的诉讼程 序已经发生且诉讼程序尚未终结前进行。第三人参加诉讼是由自己申请或由人民法院通知而参加。
3.参加诉讼的目的是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为了防止诉讼结果 对自己产生不利影响,且该权利义务;
4.参加诉讼的根据是同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

2. 行政诉讼中的第三人到底是什么人

首先,行政诉讼中的第三人均为“有独三”,即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可以在诉讼过程中行使申请调取证据、提起上诉、申请执行生效裁判等权利。
其次,行政诉讼中的第三人虽然都是“有独三”,但根据具体情况,还是要区分原告型第三人和被告型第三人。
原告型第三人主要包括(1)与被诉行政行为有厉害关系的“民”此处的利害关系,即此前文章中提到的包括侵权、亲属、物权等关系;(2)与案件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一种情况时法院审查被诉行政行为中所认定的事实对该当事人产生影响或者直接产生“预决效力”,例如,甲歌厅向行政机关申请通宵营业的行政许可,行政机关不予准许,此时甲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法院经审查认为甲歌厅的通宵营业申请应当予以批准,此时甲歌厅周围的居民就受到此判决的影响,可以作为第三人的身份参与到诉讼中。另一种情况时行政机关根据当事人的违法事实作出同一类行政行为,未起诉的主体就可以作为第三人参与诉讼。例如张三李四两人打架斗殴,同时被公安机关罚款,张三不服提起行政诉讼,李四虽未提起行政诉讼,但可以第三人的身份参与行政诉讼。
被告型第三人包括(1)与行政机关共同署名且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非政府组织,例如消协和市场监管局在某一行政处罚中共同署名,此时市场监管局是被告,消协就是第三人;(2)两个以上行政机关作出互相矛盾的具体行政行为,非被告的行政机关可以作为第三人。例如,环保部门允许甲工厂排污水,河流管理部门认为甲工厂违法,如果环保部门是被告,河流管理部门就是第三人;反之,如果河道管理部门是被告,环保部门就是第三人。(3)应当追加被告而原告不同意追加的,法院应通知其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这里要特别注意,在经复议后再起诉的情况,如果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行政行为,则复议机关和作出原行政行为的机关是共同被告,如果原告不同意追加,法院依法将两者列为共同被告。
最后,不管是原告型第三人还是被告型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时间都必须在第一审程序尚未作出判决前。如果一审法院应当通知第三人而未通知的,属于遗漏必须参加诉讼的当事人,二审法院应当依法撤销原判发回重审。

3. 行政诉讼第三人承担法律责任吗有什么特征

法律分析:是否承担法律责任还需要根据具体的案件来进行判断。特征:1、行政诉讼第三人一般是原告、被告之外的行政相对人;2、行政诉讼第三人是同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人;3、行政诉讼第三人参加诉讼,必须是在诉讼开始之后和审结之前;4、行政诉讼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方式有主动申请参加诉讼和人民法院依职权通知其参加诉讼两种。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第二十九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同被诉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但没有提起诉讼,或者同案件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可以作为第三人申请参加诉讼,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参加诉讼。人民法院判决第三人承担义务或者减损第三人权益的,第三人有权依法提起上诉。

4. 行政法中的第三人是有独三吗

你好!
行政法不分有独三和无独三,而是分为原告型第三人和被告型第三人。第三人是行政管理相对人的,是原告型第三人;第三人是行政机关的,是被告型第三人。
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5. 如何确认行政诉讼第三人

确定行政诉讼第三人的方式有:可以自己申请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也可以由人民法院通知,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法律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同被诉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但没有提起诉讼,或者同案件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可以作为第三人申请参加诉讼,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参加诉讼。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九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同被诉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但没有提起诉讼,或者同案件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可以作为第三人申请参加诉讼,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参加诉讼。
人民法院判决第三人承担义务或者减损第三人权益的,第三人有权依法提起上诉。

6. 行政诉讼第三人如何确定

法律分析:行政诉讼第三人,是指同提起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参加诉讼的个人或者组织。法律规定第三人参加诉讼有利于人民法院查明案情,保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有利于简化诉讼程序,提高办案效率。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第二十七条 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为二人以上,因同一行政行为发生的行政案件,或者因同类行政行为发生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并经当事人同意的,为共同诉讼。

第二十八条 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的共同诉讼,可以由当事人推选代表人进行诉讼。代表人的诉讼行为对其所代表的当事人发生效力,但代表人变更、放弃诉讼请求或者承认对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应当经被代表的当事人同意。

第二十九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同被诉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但没有提起诉讼,或者同案件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可以作为第三人申请参加诉讼,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参加诉讼。

人民法院判决第三人承担义务或者减损第三人权益的,第三人有权依法提起上诉。

7. 如何确定行政诉讼中的第三人

行政诉讼中确定第三人的规定是:自己申请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也可以由人民法院通知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法律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同被诉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但没有提起诉讼,或者同案件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可以作为第三人申请参加诉讼。人民法院也可以通知第三人参加诉讼。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九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同被诉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但没有提起诉讼,或者同案件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可以作为第三人申请参加诉讼,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参加诉讼。
人民法院判决第三人承担义务或者减损第三人权益的,第三人有权依法提起上诉。

8. 行政诉讼第三人是指什么

法律分析
行政诉讼中的第三人不象民事诉讼那样分为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和无独立请求的第三人。他不仅与诉讼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享有行政实体法上的权利,而且享有诉讼法上的一些权利。如请求赔偿的权利,上诉的权利等。行政诉讼中第三人的参加,既可以实现诉讼的合并,简化诉讼程序,也可以有助于人民法院查明事实,保证案件的审判质量,还可以提高办案效率,节省诉讼时间,防止因新的诉讼而带来的人力、物力等审判资源的浪费。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第二十九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同被诉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但没有提起诉讼,或者同案件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可以作为第三人申请参加诉讼,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参加诉讼。人民法院判决第三人承担义务或者减损第三人权益的,第三人有权依法提起上诉。
第三十条 没有诉讼行为能力的公民,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法定代理人互相推诿代理责任的,由人民法院指定其中一人代为诉讼。
第三十一条 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诉讼代理人。
下列人员可以被委托为诉讼代理人:
(一)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
(二)当事人的近亲属或者工作人员;
(三)当事人所在社区、单位以及有关社会团体推荐的公民。

9. 行政诉讼的第三人如何确定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27条的规定,所谓行政诉讼第三人,就是指因与被提起行政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通过申请或法院通知形式,参加到诉讼中来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行政诉讼第三人的种类

行政诉讼第三人从总体上可以分为原告型第三人、被告型第三人和证人型第三人。

1、原告型第三人,是指享有诉权的公民没有在法定期限内起诉,而是参加他人提起的行政诉讼的第三人。

2、被告型第三人,是指应当作为被告参加诉讼,但因原告不指控,而被法院作为第三人通知参加诉讼的行政机关。

3、证人型第三人,是指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主要作用是协助法院查明案件事实的第三人。

(9)行政法第三人扩展阅读:

行政诉讼第三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行政诉讼第三人是与本诉所争议的诉讼标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

行政诉讼第三人同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利害关系,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l、在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以两个以上当事人为对象所形成的行政法律关系中,原告以外的当事人与作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2、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影响到原告与他人之间特定的民事法律关系。

3、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涉及原告与其他行政机关之间的特定行政法律关系。

(二)行政诉讼第三人须是参加到他人诉讼中来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三)行政诉讼第三人在法律上有独立的诉讼地位

热点内容
信访听证会结论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2-06 14:35:04 浏览:602
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多久可以消除 发布:2025-02-06 14:32:33 浏览:576
去法院起诉去哪个法院 发布:2025-02-06 13:47:16 浏览:736
法考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发布:2025-02-06 13:46:41 浏览:24
银川律师电话 发布:2025-02-06 11:55:40 浏览:972
安阳免费法律援助 发布:2025-02-06 11:31:06 浏览:583
黄河管理和保护条例 发布:2025-02-06 11:11:26 浏览:872
开平法律援助中心在哪里 发布:2025-02-06 11:06:57 浏览:886
在职法律硕士全日制 发布:2025-02-06 10:44:51 浏览:539
员工道德经 发布:2025-02-06 10:33:31 浏览: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