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民事诉讼法中英对照word

民事诉讼法中英对照word

发布时间: 2022-05-13 16:14:24

㈠ 谁能找到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法 两者合一的中英文对照。。万分感谢

海商法有中英对照版的实体书,网上找估计很难,有版权问题。
海事诉讼法的话嘛……中国没有海事诉讼法法典,海事诉讼相关规定散见于民诉法、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海商法及相关司法解释。

㈡ 民事诉讼法著作推荐

1、《民事诉讼法(第二版)》

是年9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艳丽。本教材吸收和借鉴既有民事诉讼法教材编写经验,在内容上注重对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界前沿理念和问题的介绍,以及民事诉讼法法规及司法解释的理解和适用。

该教材在全面系统的介绍我国民事诉讼法理基础上,更为注重学生对民事诉讼程序规定的掌握和运用,为此在教材的体例设置上,每章分设六个部分。

2、《新民事诉讼法 》

本书由邱联恭教授发起并组织的民事诉讼法研究基金会参与编写,本研究会为台湾首屈一指的民诉研究会,每年集合台湾地区此领域菁英,收录一次性发表当年研讨会的重要论文,于文后注明原刊载论文的期别及年月,命名为《民事诉讼法之研讨》。

该内容常列为台湾地区学术与实务研究者的指标性学术研究成果。 本集集合台湾民诉界实务与学界菁英作者群。历年来有许多台湾民事诉讼领域的专家学者相继加入,对于推动台湾民事程序法研究之进展及革新,贡献匪浅。

本书对大陆民事诉讼领域的学术发展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并对即将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的相关理论有一定的参考。

3、《万国法源·国家司法考试万国授课精华:民事诉讼法(2013)》

《万国法源·国家司法考试万国授课精华:民事诉讼法(2013)》作者郭翔,是最接近我讲课时随堂所发讲义的一本书。

4、《民事诉讼法》

是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也是也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重点教材。《民事诉讼法》在修订中吸收了民事诉讼法教学科研的最新成果,强调了程序法的理论,并更加突出了其教学适用性

5、《民事诉讼法》

张卫平著法律类图书,以现行民事诉讼法和最高法院司法解释为根据,系统地、全面地阐述了民事诉讼各种制度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原理。

《民事诉讼法》概念清晰、准确、分析简明、透彻,难点、重点明确,体系结构合理,充分吸收了法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关注了民事诉讼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注意民事诉讼制度的实际运作。《民事诉讼法》有助于读者正确理解、全面掌握民事诉讼理论和各种制度的动作机理。

㈢ 用英语谈谈国际私法

英语能力还有技术达不到啊啊啊啊

国际经济法
是指调整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他国私人之间;国际组织与私人之间以及不同国籍私人之间,相互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随着各国之间贸易和经济往来日益增长以及国家对贸易和经济活动的干预日益加强而形成和发展的。早在中世纪末期,欧洲主要商业城市就有一些关于国际商业交易的规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关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规则和制度大量出现 ,并具有了国家之间条约的形式。作为一门学科,国际经济法学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发展起来。
概念和范围 关于国际经济法的概念和范围,国际上和国内都学说不一,总的来说,可归纳为广泛和狭窄的两种概念和范围。
广义国际经济法 泛指调整国际经济交往的法律。其范围包括一切关于超越国界并涉及任何经济利益的交易和交往的法律规则和制度,不论进行交往和交易的主体是国家、国际组织或机构、国营金融机构(如国家的中央银行),还是个人、法人或跨国公司。它也不区分国际法和国内法、公法和私法。主张这种概念的法学家一般认为,国际经济法是国际社会中经济关系和经济组织的国际法规范和国内法规范的总称,他们打破了法律各部门之间的界限,强调法律各部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这派国际经济法学者特别着重从各种有关法规的综合的角度,研究实际的法律问题,对实际法律工作者来说,较切合实用。
按照广泛的概念,国际经济法的内容甚广,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关于外国人经济地位的国内立法和国际法。②关于国际商业交易的私法方面,包括货物买卖、运输、契约的法律,保险法,公司法和海商法。③关于国际贸易的国内法规,如关税法规、内地税法规、进出口管制法规、外汇管制法规以及关于质量和包装标准等方面的法规等。④关于外国人投资的国内立法和国际法,包括外国人投资的组织和清理、投资的待遇、保护和保证(见国际投资法),国有化和征收,解决投资争端的方法和适用的法律,等等。⑤关于国际贸易制度、国际货币和金融制度和国际机构投资制度的国际法和国际经济机构法,如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区域性国际开发银行(如亚洲开发银行)的法律,国际商品协定等。这部分法律都是通过国际条约的形式制定的,构成国家之间的条约义务,属国际公法的范围,不直接涉及或约束个人。⑥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法律,如欧洲经济共同体,经济互助委员会,安第斯条约组织的法律。⑦国际税法,包括课税管辖权范围,关于解决双重课税的法律(见国际税法) 。
狭义国际经济法 是国际公法的一个特殊部门。凡国际贸易、经济交易中涉及的私法问题(如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等)和国内法问题(如关于进出口管理的国内立法等)都不属于国际经济法的范畴。这派学者比较注意国际经济法的理论体系的研究。根据狭窄的概念,国际经济法的范围和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关于一国公民(自然人)和法人在其国境外经济领域的法律地位。②关于私人国外投资的法律制度。③国际机构投资的法律制度,主要涉及世界银行和各区域开发银行的组织机构法和关于其资金来源和经营的法律。④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制度,其中主要包括国际贸易,金融和货币关系的国际法原则和规则。关于国际货币制度的法律涉及的问题包括: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条款》建立的关于国际货币体制的行为规则以及其实施和改革,区域性货币制度等。国际贸易法律制度包括《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体现的各项原则(如非歧视原则、多边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普遍和逐步降低关税、禁止数量定额制、关于防止出口贸易中限制竞争的原则、关税同盟和自由贸易区制度涉及的原则,关于保障措施和免除执行某项原则的制度等),国际商品(初级产品)协定、生产国协会、综合商品方案问题 、调整不同发展水平国家(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关系的非对等性质的优惠原则、关于禁止商业上限制竞争的做法的国际行为准则、消除或减少非关税贸易障碍等。⑤国际经济组织和机构法,包括组织结构、决策程序和职能范围等方面的问题。⑥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的法律制度。⑦国际税法,等等。
国际经济法和国际经济秩序 国际经济法是与国际经济秩序紧密相关的,实际上两者难以分割,前者是为后者服务的。国际经济秩序至少包含两个意义,即①国际经济关系领域中各国共同协议的价值观念体系,也就是作为指导国际经济关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观念体系。②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结构,又称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秩序。从这个角度看,国际经济法可以说是国际经济秩序的法律方面,也就是作为指导国际经济秩序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观念在法律上的体现。
从整个世界范围看,当今国际经济关系中占支配地位的经济秩序仍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建立起来的经济秩序。其核心内容就是“布雷顿森林协定”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条款》(见国际货币法)、《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条款》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所建立的体制。这一国际经济秩序以及为其服务的国际经济法虽曾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增长起过作用,但它阻碍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致使南、北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因此,发展中国家正为建立较公平合理的新国际经济秩序而斗争。新国际经济秩序的基本观点和内容体现于1974年第六届特别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和《行动纲领》以及同年第二十九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1975年第七届特别联大通过的关于《发展和国际经济合作》的决议以及1980年联大关于《联合国第三个发展十年国际发展战略》的决议,等等。
新国际经济秩序的概念是指在当今的世界经济环境中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进步(见国际发展法),对反映旧国际经济秩序的现行国际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和改变。按照1976年科伦坡第五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的宣言,新国际经济秩序的基本目标是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建立基于正义、合作和尊重人类尊严的平衡。新国际经济秩序涉及的具体问题主要有:关于国际援助方面的问题,关于国际贸易方面的问题,关于国际货币金融方面的问题,关于工业、技术转让和商业做法方面的问题等。 (http://bk..com/view/42501.htm)

国际私法
国际私法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在世界各国民法和商法互相歧异的情况下,对含有涉外因素的民法和商法关系,解决应当适用哪国法律的法律。由于涉外因素又称国际因素,民法和商法在西方传统上称为私法,国际私法因而得名。因为广义的民法可以包括商法,各国民法和商法互相歧异的情况,法律术语称为民法的抵触或民法的冲突,或称法律的抵触或法律的冲突,因此长期以来这一部门法被称为法律抵触法或法律冲突法。1834年美国法学家J.斯托里首创国际私法一词作为法律抵触法的同义语。随后,在德文、法文中创造了相应的词汇,再后在意大利、西班牙文中也产生了相应的词汇。在中国和日本则称为国际私法。因为国际私法是关于各国民法的适用的法律,所以又称为法律适用法。

历史 1841年德国学者谢夫纳在其著作《国际私法的发展》中首先使用这一概念。这一名称在中国、德国、日本、俄国以及其他东欧国家得到普遍采用。

概念 国际私法的调整对象是国际民事关系,可以称之为涉外民事法律关系。作为国际私法调整对象的涉外民事法律关系具有如下特点:具有涉外因素。具体体现在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具有涉外因素;是广义的民商事关系;是会发生冲突的涉外民事关系。

产生的条件 主要有:
①各国人民往来频繁,有些民事法律关系含有涉外因素,或者涉讼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为外国人,或者涉讼财产在外国,或者涉讼行为或事实发生在国外。
②各国民法互相歧异,例如对合法婚姻年龄、继承人的遗产分配份额、违约法律责任等规定有所不同。
③对含有涉外因素的民事法律关系,在一定范围内有适用外国法的必要和可能。例如中国同不少外国以条约相互给与对方法人以注册商标并予以保护的权利,在执行这种条约时,有时会发生一个法人是不是对方本国法人的问题,就是法人的国籍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各国的法律是不一致的。欧洲大陆各国主要采取管理中心主义,以法人的社会住所即主事务所所在地国作为其本国。而按照英美法系的国家的法律,以法人设立地国作为其本国,换言之,法人按照哪一国家的法律设立,即具有该国国籍。中国受理商标注册的机关,要决定一个外国法人是否具有该国国籍,只能适用该外国的法律。

国际私法主要是国内法 对于含有涉外因素的民法关系规定应当适用哪国法律的规则,即国际私法规则,称为抵触规则,因为这种法律规则的作用在于解决各国法律抵触时的法律运用问题。上述例子的抵触规则就是:法人的国籍适用该法人的本国法。一国的这些抵触规则的总和就构成了该国的国际私法。所以,从法的渊源(见法)看,抵触规则主要是国内立法和国内判例,只有很少数来自国际间缔结的条约。
在西方国家,最早的国际私法立法是1756年《巴伐利亚民法典》。此后关于国际私法的立法逐渐增多,有些国家把它规定在民法典中,如1804年《法国民法典》第3条;有些国家把它规定在民法施行法中,如1896年德国《民法典施行法》;有些国家把它制定为单行法,如1975年原民主德国《关于国际民事、亲属和劳动法律关系以及国际经济合同法律适用法》;有些国家把它分散规定在一些个别的单行法中,如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国际私法立法。国际私法立法有由简到繁的趋势。例如,1963年原捷克斯洛伐克《国际私法和国际民事诉讼法》包含68条,1987年公布的瑞士《联邦国际私法》则含有200个条文。除立法外,英美法系国际私法判例与日俱增。即使在欧洲大陆法系,判例构成的习惯法也占有重要地位。例如法国法院的判例,就建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国际私法体系。

有关国际私法的条约包括多边条约和双边条约 多边条约又称公约,海牙国际私法会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1988年第十六届会议即已制订公约32个。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于1928年在哈瓦那缔结的《布斯塔曼特法典》,包含437个条文,是一部非常完备的国际私法法典。此外,拉丁美洲国家还在1940年缔结了关于国际私法的蒙得维的亚公约。至于含有国际私法规定的双边条约为数更多。

由于国际私法尚在较低的发展阶段,有些规则尚未定型,因此,有时有关国际私法的学说,在国际民事诉讼中也具有很大的作用。

国际私法是适用法 国际私法是关于民法的法律适用法,而不是实体法。实体法指直接解决当事人权利义务的法律。国际私法只是指出应当适用哪一国的实体法来解决当事人的权利义务,而本身并不直接解决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在前述例子中,外国法人的本国法是实体法,“法人的国籍适用该法人的本国法 ” 这一国际私法规则,是适用法而不是实体法。
根据抵触规则所适用的有关国家的实体法,称为准据法。法人国籍在上述案件中称为连结对象,把该案确定为法人国籍问题称为定性,法人的国籍是连结根据。国际私法的运用,就是在处理涉外民事案件中,首先通过定性,确定连结对象,然后按照抵触规则,决定所应适用的准据法,作为判决的依据。由于有关国家国际私法规则所采用的连结根据不同,有时会发生反致和转致。

中国的国际私法 自唐代因有大食人、波斯人等外国人来华贸易频繁,651年(唐永徽二年)《永徽律》就规定“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依法律论”,法律即唐律、亦即法院地法。因唐律刑、民并无明确区分,这一规定既是国际刑法规定,也是国际私法规定。唐代以后历代王朝主要采取闭关政策,国际私法未能发展,直到清末才稍有恢复。1918年北洋政府公布的《法律适用条例》,规定关于人法、亲属法、继承法采取当事人本国法原则,但因受制于帝国主义国家的领事裁判权,适用机会不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制定了一些有关国际私法的规章,缔结了有关条约。如1951年内务部规定,外侨相互间及外侨同中国人间在中国结婚,适用中国法,即婚姻登记地法。1960年《中捷领事条约》规定领事可以根据派遣国的授权,办理双方都是派遣国公民的结婚登记,但不免除当事人或关系人遵守驻在国有关法令规定的义务。中国同各国缔结的相互注册和保护商标的协定都规定这种注册和保护适用各自的内国法。近年来,中国与法国等不少国家缔结了关于司法协助的双边协议。为了解决国际贸易和海事争执,中国早已设立了仲裁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见民事诉讼法)设立专编,作出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特别规定。 (http://bk..com/view/10238.htm)
参考资料:http://bk..com/view/42501.htm http://bk..com/view/10238.htm

国际私法,是调整涉外民事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西方一些国家对民法和商法,传统上称为私法。调整国际间民事法律关系的法律,便由此得名为国际私法。
性质 :
对于国际私法的性质,目前仍有争议,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国际私法是国际法还是国内法
1.国际法说
国际法学派认为国际私法是国际法,这一学派也被称为“世界主义学派”或“普遍主义学派”。
2.国内法说
认为国际私法是国内法,持此种观点的有法国的巴丹(Bartin)、德国的沃尔夫(M.Wolff)、卡恩(F.Kahn)、英国的戴西(A.V.Dicey)、戚希尔(G.C.Cheshire)、诺思(P.M.North)、莫里斯(J.H.C.Morris)、美国的比尔(J.H.Beale)、库克(W.W.Cook)、里斯(W.L.M.Reese)等。
3.二元论
二元论认为国际私法是兼有国际法和国内法性质而不属于任何一个法律部门的独立法律部门。持此种观点的代表人物就是德国的齐特尔曼(Zitelmann)。
(二)国际私法是任意性法律规范还是强行性法律规范。
国际私法一般被理解为国际私法的国内立法史
通过国内立法来系统地制定成文的冲突法,在欧洲,曾受到18世纪荷兰学派“国际礼让说”的重大影响。
而最早在国内法中规定冲突规则的,在欧洲可数1756年的《巴伐利亚法典》和1794年的《普鲁士法典》。
19世纪末,出现了以单行法规来专门规定冲突法的立法方式。具有代表性的有1896年的《德国民法施行法》和1898年的《日本法例》。

第二节 国际私法学说史
14世纪以来,国际私法的基本理论曾以“法则区别说”、“国际礼让说”、“法律关系本座说”、“既得权说”、“本地法说”等多种学说形式出现。
一、 意大利的法则区别说 [识记]
意大利的法则区别说的代表人物是巴托鲁斯。[识记]
二、 法国的法则区别说
法国的法则区别说的代表人物是杜摩兰 以及 达让特莱
[识记]
三、 荷兰的国际礼让说
荷兰的法则区别说的代表人物是优利克·胡伯提出了他的著名三原则:[识记]
1、
任何主权者的法律必须在其境内行使,并且约束其臣民,但在境外则无效;
2、
凡居住在其境内的,包括常住的与临时的人,都可视为该主权者的居民;
3、
每一国家的法律已在本国的领域内实施,根据礼让,行使主权权力者也应让它们在内国境内保持其效力,只有这样做才不至损害后者及其臣民的权力或利益。
胡伯的第三原则,还强调了一个后来对英美学派发生重大影响的观点,那就是既得权的观点。

四、 萨维尼的法律关系本座说 [领会]
到19世纪,由于萨维尼的法律关系本座说的提出,终于把国际私法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从而使萨氏被喻为“近代国际私法之父”。

五、 英国的既得权说 [领会]
对英国国际私法做出最大贡献,并且以自己的既得权说标志着国际私法新里程碑的是牛津大学的法学教授戴西。他在1896年出版了《法律冲突论》。

六、 库克的“本地法说” [识记]
该学说为美国法学教授库克于1942年在一本题名为《冲突法的逻辑学与法律基础》的书中提出。

中国国际私法学界提出的“平等互利说”以及21世纪国际私法应以构筑国际民商新秩序为己任的理论观点,已越来越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节 我国国际私法的历史
北洋军阀政府曾于1918年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际私法立法――《法律适用条例》

回答者:匿名 9-22 09:22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1 个人评价

100% (1) 不好
0% (0)

其他回答 共 2 条
区际法律冲突是指在一个多法域国家内各个法域的法律适用不明的情况。(就好比我国内地和香港特别行政区)
其次,一个多法域国家的各个法域只是法律不同,但是却属于同一个国家,因此国籍是相同的(比如内地和香港都是中国国籍)。所以当连结点指明要用某一国籍的法律时(比如中国国籍),可能会有好几个法域包含于这个国籍所属的国家(比如中国),这个时候就产生了区际法律冲突了。
最后,多重国籍的问题。一般来说,如果限定在一个多法域国家的区际法律冲突,那肯定不用考虑多重国籍的问题,跟本题无关!
另外,其它的连结点都不可能产生这种冲突。(比如物之所在地法肯定不会既在大陆又在香港境内,最密切联系原则更不可能)
回答者:崔兔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0-3 21:32
单边冲突规范虽然便于操作,但有明显不合理之处。而双边冲突规范如何制订,关键在于系属公式。
所谓系属公式,是国际私法领域一种固定的立法模式。常用的系属公式有:
1、属人法系属公式
通常依据国籍,住所,惯常居所等连接点,解决人的身份、能力、继承、婚姻等跟人有关的问题
2、物之所在地系属公式
主要解决物权问题
3、行为地法系属公式
以法律行为的发生地为连接点,解决侵权行为,缔结婚姻行为,票据行为,行为有效性等问题
4、当事人合意系属公式
主要应用在合同法领域
5、法院地系属公式
传统上一般用于解决程序问题,此外还适用于一些找不到合适准据法时的情况
6、最密切联系原则
出现最晚,应用范围最广,但比较难以操作的一个系属公式
7、旗国法系属公式

通常用来解决与船舶飞机相关的问题强行性法律规范,是由法院强行适用的法律规范。

㈣ 最高院法官解读新民诉解释如何处理执行程序中的四大疑难问题

文/赵晋山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综合管理室主任

葛洪涛 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综合管理室副主任
来源/《法律适用》2015年第4期

一、关于执行依据的明确性问题

启动执行程序,必须符合法定条件。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以下简称《执行规定》)第18条对执行案件的受理条件作了规定,其中第1款第4项对作为执行依据的生效法律文书提出了要求,该项规定:“申请执行的法律文书有给付内容,且执行标的和被执行人明确。”但是,司法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执行依据不够明确的问题,其中既存在法律文书载明的权利义务主体不明确问题,也存在法律文书中的给付内容不明确的问题。

后一类问题更为突出,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由于法律文书的制作机关未严格依据有关法律规定写明给付内容,导致法律文书主文存在瑕疵;二是由于有关实体法律规定不明确,导致据此作出的法律文书缺乏具体的给付内容。

第二种情形在实践中更为常见,最为典型的就是合同继续履行类法律文书。这类法律文书的主文一般都表述为“合同有效,继续履行”。之所以如此,主要缘于合同法第107条的规定。依据该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这类法律文书虽然符合有关实体法的规定,但由于其给付内容不明确,能否作为执行依据申请执行存在较大争议。比如实践中常见的继续履行合作开发合同的判决,如果判决主文仅笼统表述为“合同有效,继续履行”,一旦进入执行程序,由于此类合同履行周期长,新生问题多,执行人员将不得不判断当事人之间具体的义务与责任,补充合同条款,处理实体争议,显然不符合审执分离原则。如不允许对该类判决申请执行,又会造成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权利无法通过公权力实现的问题,合同法关于“合同继续履行”这一违约责任制度也难以得到落实。

针对上述问题,《解释》对执行依据的明确性问题进一步作出了规定。该规定明确了三个问题:一是作为执行依据的生效法律文书中应载明明确的权利义务主体;二是执行依据不仅要有给付内容,而且给付内容应当明确;三是针对实践中的突出问题,特别强调了继续履行类法律文书中应当明确继续履行的内容。对于该条规定,有如下几个问题值得讨论。

第一,确认和形成类法律文书能否执行?

理论上一般认为,确认判决和形成判决没有给付内容,不能作为执行依据。但在我国执行实践中,一些法院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也允许对确认和形成类法律文书申请执行。比如,对于确认登记在被告名下的房产为原告所有的判决,根据执行法的一般理论,不具有执行力,不能申请执行,原告可直接持该判决申请变更登记。但由于我国登记制度及实际操作还不完善,一些房屋登记机构不受理当事人的变更申请,而是要求人民法院出具协助执行通知书。因此,在目前情况下,允许此类案件进入执行程序,让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权利人通过执行程序完成权属变更登记,有一定的合理性。

第二,执行依据不符合明确性要求的如何处理?

依据《执行规定》第18条的规定,如果执行依据不符合明确性要求的,在立案审查阶段即应裁定不予受理。但是对于已经进入执行程序的案件,如果发现执行依据内容不明确的如何处理,现行法律和司法解释没有明确规定。

从实践看,一些法院在执行依据不明确的情况下,并不是简单地驳回执行申请,而是先通过召集双方当事人协商或者征求执行依据作出机构的意见等方式确定执行内容,如果确实无法执行的,才裁定驳回执行申请或裁定终结执行程序。这种做法有利于减少当事人讼累,也有利于更为彻底地解决纠纷,值得参考借鉴。

第三,关于合同继续履行类法律文书内容的明确性问题

本条对合同继续履行类法律文书提出了“明确具体履行内容”的要求,据此,司法解释施行之后,无论是人民法院作出此类判决、裁定、调解书,抑或仲裁机构作出此类仲裁裁决,不能再仅仅将主文表述为:“合同有效,继续履行”,而是需要同时表明需要履行的具体内容。对此,有关法律文书的制作部门应引起足够重视。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条起草过程中,曾经有观点提出,对于合同继续履行类法律文书,应区分法院判决和其他法律文书,对其是否可以作为执行依据作出不同规定。继续履行合同是合同法规定的法定违约责任承担方式,法律明确规定了不适宜判决继续履行合同的情形,所以应理解为法院在作出此类判决之际,都对成本与收益进行了权衡,是法院认为其他违约责任不足于弥补当事人损害情况下的判断,原则上应当具有执行力,这一点在具体案件中已经被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所确认。

但诸如调解书等其他法律文书的形成机制与判决显然存在较大差别。调解书系对于双方当事人达成的调解协议的确认,法院在审查中通常并不涉及对合同履行成本、其他违约责任是否足以弥补当事人损失等因素的权衡。违约责任的主要形式应为损害赔偿,继续履行作为一种国家以强制力保障的违约责任承担方式,应该具有严格的标准与补充性。赋予确认合同继续履行的调解书这种效力,并不符合立法目的。司法解释最终虽然未采纳该种意见,但其所提出的有关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讨论。

二、关于特定物的执行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SPAN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PADDING-BOTTOM: 0px; FONT-STYLE: normal; MARGIN: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FONT-FAMILY: 宋体; MAX-WIDTH: 100%;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PADDING-TOP: 0px">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92意见”)第284条规定:“执行的标的物为特定物的,应执行原物。原物确已不存在的,可折价赔偿。”《执行规定》第57条进一步明确规定:“生效法律文书确定被执行人交付特定标的物的,应当执行原物。原物被隐匿或非法转移的,人民法院有权责令其交出。原物确已变质、损坏或灭失的,应当裁定折价赔偿或按标的物的价值强制执行被执行人的其他财产。”

上述规定确立了执行程序中特定物执行不能时的折价赔偿制度。该制度的优点是,在交付特定物执行出现客观不能时,直接在执行程序中直接转为赔偿执行,有利于提高效率,尽快实现债权。

但这种做法也面临诸多问题:折价赔偿涉及实体法上的判断,执行程序中直接认定,超出了执行机构应有的职权范围,违反“审执分离”的原则。不仅如此,执行中直接确定赔偿数额,当事人缺乏充分的程序保障,不符合正当程序原则,也容易引发新的纠纷。在交付特定物的执行中,将特定物毁损或灭失后的损害赔偿导入到诉讼,既是审执分离的要求,也是审执衔接的体现。

基于上述考虑,《解释》第494条将“92意见”第284条修改为:“执行标的物为特定物的,应当执行原物。原物确已毁损或者灭失的,经双方当事人同意,可以折价赔偿。双方当事人对折价赔偿不能协商一致的,人民法院应当终结执行程序。申请执行人可以另行起诉。”这一规定,既坚持了实体问题通过诉讼解决的基本思路,同时,也允许在当事人协商一致的情况下折价赔偿,能够较好地兼顾“审执分离”原则与快速处理纠纷原则的平衡,避免当事人讼累,节约司法资源。

三、关于对到期债权的执行问题

关于对到期债权的执行,“92意见”第300条规定:“被执行人不能清偿债务,但对第三人享有到期债权的,人民法院可依申请执行人的申请,通知该第三人向申请执行人履行债务。该第三人对债务没有异议但又在通知指定的期限内不履行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执行。《执行规定》第61-69条对到期债权执行制度作了进一步细化。

到期债权执行制度的两大突出问题

司法实践中普遍反映,对到期债权执行制度存在两个突出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第三人借异议权逃避债务。根据《执行规定》第63条的规定,第三人在履行通知指定的期间内提出异议的,人民法院不得对第三人强制执行,对提出的异议不进行审查。第三人一经提出异议,履行到期债权通知保全债权的效力即告消灭。实践中,经常有第三人借此逃避执行。

第二个问题是第三人对已经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债权仍然提出债权不存在的异议。第三人与被执行人之间的债权,如果已经过生效法律文书确认,被执行人显然不应再对其予以否定。但是由于《执行规定》第63条规定了执行法院不审查第三人异议的原则,导致第三人异议给执行造成困难。

到期债权执行制度的存废之争

针对实践中的问题,最初条文设计是在原条文基础上增加两项内容:一是增加对债权执行与债权人代为诉讼之间的衔接,规定“第三人对于其债务提出异议,申请执行人认为第三人异议不能成立的,可以在15日内依照《合同法》第73条的规定提起诉讼,逾期不提起诉讼的,冻结债权的裁定丧失效力。”二是增加规定“第三人所欠被执行人的债务已被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第三人不得提出债务不存在的异议。”

但是在司法解释论证过程中,关于对到期债权执行制度的存废出现了较大争议。

一种意见认为,“92意见”关于第三人债权执行制度的规定存在法律上障碍,应予删除。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合同具有相对性,突破合同的相对性要具有正当的理由;
第二,该条规定是在《合同法》生效之前规定的,1999年生效的《合同法》规定了代位权诉讼制度,用以解决债权人为保全自己的债权而对于次债务人的代位权利,合同代位权的行使,有明确的法定条件,只有符合条件时,才可以行使;
第三,债权人代位权的行使必须通过诉讼的方式进行,而不宜在执行中进行;
第四,在执行程序中直接对到期债权进行执行,无法保护次债务人的其他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种意见认为,对第三人债权执行制度应在保留的基础上予以完善,具体应当完善与代位诉讼制度的衔接、禁止第三人否定生效法律文书确定债权的存在等内容。主要理由为:

第一,该制度以第三人不提出异议为前提,并未突破合同的相对性;
第二,该制度的确立与完善,恰恰是为了与合同法中代位权制度相配合,共同实现保全债权的目的;
第三,大陆法系国家与地区大都规定了此项制度。

在讨论的过程中,上述两种意见相互影响,最终形成的《解释》第501条,实际上是两种意见的折衷,即在第二种意见的基础上,吸收了第一种意见关于保护利害关系人的内容。

相关权利人如何保护

关于如何保护相关权利人,也存在不同意见。一种观点认为,应该赋予利害关系人与第三人同等的异议权,规定利害关系人提出异议的,人民法院不得强制执行该债权。理由是如果通过代位权诉讼途径实现对第三人的债权,则第三人的其他债权人也能够通过加入诉讼的方式来维护自身权益。

另一种意见认为,相关权利人应通过案外人异议之诉的途径进行权利救济。理由是,第一,法律规定了相关权利人权益的救济途径。对第三人到期债权执行制度中,第三人的地位特殊,应予以特殊保护。但是该制度中其他相关权利人,与其他执行程序中的相关权利人并无不同,不能享受特殊保护,而应通过《民事诉讼法》第225条“执行异议”、第227条“案外人异议”、参与分配制度、破产制度等予以平等保护。第二,如果规定相关权利人与第三人相同的异议权,实质上就架空了该制度。《解释》最终采纳了第二种意见。

理解和适用《解释》第501条规定,应当正确把握对债权执行的制度精神,既要促进申请执行人生效法律文书确定债权的实现,也要注意保护次债务人、相关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具体而言,应注意如下问题:

第一,可以作为执行标的的债权仅限于到期债权,这一点与一些国家和地区可以将未到期债权作为执行标的不同。

第二,冻结该债权需要作出裁定。原司法解释中对于债权的执行使用履行到期债权通知书,本条明确规定冻结债权需要作出裁定,从而一方面与查封、扣押动产、不动产等的的法律文书保持一致,另一方面也使冻结债权的执行程序更为规范。

第三,人民法院可以通知第三人向被执行人履行,第三人对其与被执行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提出异议的,执行法院不得继续执行该债权,可以由申请执行人通过代位诉讼寻求救济。

第四,如果利害关系人对该到期债权有异议的,比如主张是该到期债权的真实权利人,可以按照《民事诉讼法》第227条的规定进行救济。需要注意的是,本条的利害关系人就是《民事诉讼法》第227条所规定的案外人。

第五,对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到期债权,第三人不能予以否认。这里只是规定当事人不能否认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债权,但是如果第三人在法律文书作出后已经履行了该债务的,则有权提出债务已履行的异议。

对于到期债权执行制度,由于执行标的是具有相对性的债权,涉及到次债务人的权利保护问题,理论构成与程序操作都非常复杂。德国、日本、韩国及我国台湾地区对此都用了大量条文予以规定。我国现行司法解释对债权执行制度的规定还不够完善,导致该制度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调研,争取早日出台专门的司法解释,对此项制度作出更加系统、详细的规定。

四、关于执行程序与破产制度的衔接

执行程序与破产程序的定位差异及司法现状

执行程序与破产程序均为强制实现债权人权利的程序,但二者有不同的功能定位:执行程序旨在对特定债权实现个别清偿,是对债务人个别财产实施的个别执行;破产程序旨在对全部债权实现整体清偿,是对债务人全部财产实施的概括执行。

在执行程序中,当债务人出现破产原因时,如果仍由在先申请的债权人优先受偿,将会导致在后申请的债权人得不到清偿,从而有违公平原则以及债权的平等性。在这种情况下,比较合理的做法是将执行程序转入破产程序,以确保债务人的财产在同一顺位的债权人之间公平分配。

然而,从我国当前的司法实践看,相当一批资不抵债的执行案件难以正常转入破产程序,许多本应通过破产程序清理的债权债务迟迟停留在执行程序中,执行积案因此居高不下。《企业破产法》实施以来,全国法院受理破产案件数连年低迷,2013年全国法院受理破产案件数不足2000件,反映了破产法在现实中运行不畅、功能难以发挥的困境。

上述问题的产生有多方面原因,从法律制度上看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破产程序的启动程序仅限于当事人申请,执行转破产的途径不畅;二是依据《执行规定》第96条的规定,参与分配制度在例外情形下可以适用于企业法人,加之该规定在实践中经常被扩大适用,在后申请执行的债权人有机会在执行程序中按比例受偿,并将未取得执行依据的普通债权人排除于执行程序之外,因而往往不愿意启动相对复杂的破产程序。

《解释》关于执行转破产制度和限制参与分配对企业法人适用制度

针对上述问题,司法解释修改过程中,理论界和实务界普遍呼吁建立执行程序与破产程序有效衔接的制度。《解释》充分吸收了这些意见和建议,用4个条文(第513-516条)对该问题作了规定。其中主要是包括执行转破产制度和限制参与分配对企业法人适用制度。

执行转破产制度

依据《解释》第513条的规定,执行中作为被执行人的企业法人符合企业破产法第2条第1款规定情形的,执行法院经申请执行人之一或被执行人同意,应当裁定中止执行并将执行案件相关材料移送被执行入住所地法院。

该条规定的根本目的是在当事人申请之外,增加启动破产程序的新途径。司法解释最初的设想是建立“强制移送破产”制度,规定执行法院对于符合破产条件的被执行人,可以直接移送破产管辖法院进入破产程序。但是由于破产法只规定了债权人申请与债务人申请两种破产程序启动方式,该方案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最终未被采纳。

依据本条规定,在被执行人符合破产条件的情况下,执行法院如果要移送破产,必须征得申请执行人之一或被执行人同意,当事人不同意的,执行法院不能径行移送。此外,依据《解释》第514条的规定,执行法院移送案件材料并不当然启动破产程序,最终是否受理破产案件还要由被执行人住所地法院审查决定。为防止审查受理程序过分迟延,《解释》明确规定有关法院应在收到材料之日起30日作出是否受理破产案件的裁定,并通知执行法院。《解释》第515条则区分不同情形规定了破产案件受理与否及宣告破产对执行程序的影响:人民法院裁定受理破产、裁定宣告破产的,执行法院应当分别解除保全措施、终结执行;不受理破产案件的,执行法院应当恢复执行。

参与分配对于企业法人的限制适用

如前所述,依据《执行规定》第96条的规定,“未经清理或清算而撤销、注销或歇业”的企业法人,可以成为参与分配制度的适用主体。从实践看,本条规定的适用范围相当广泛,主要原因是:第一,本条中的“歇业”并非规范的法律概念,对于资不抵债的企业法人来说容易适用;第二,当事人申请破产动力不足,当地政府基于各种现实考虑也不愿让企业破产,破产程序启动存在现实困难;第三,执行法院从公平保护债权人角度考虑,同时为了减少申诉上访压力,往往难以坚持按照采取执行措施的顺序实现债权。参与分配制度对企业法人的例外适用及实践中的扩大化,无疑是导致破产程序无法充分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解决这一问题,《解释》第516条规定,当事人不同意移送破产或者被执行人住所地人民法院不受理破产案件的,执行法院就执行变价所得财产,在扣除执行费用及清偿优先受偿的债权后,对于普通债权,按照财产保全和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先后顺序清偿。

据此,对于不能进入破产程序的企业法人,执行中要贯彻“优先原则”,按照采取执行措施的先后顺序实现债权。这一规定可以“倒逼”申请采取执行措施在后的债权人申请启动破产程序,有效解决破产程序启动难的问题。

执行程序与破产程序衔接制度是《解释》中新增加的一项重要制度,旨在缓解执行积案与破产法运行不畅两个实践中的问题。但是破产程序运行不畅的原因纷繁复杂,增设该项新制度虽然会解决一定问题,但也绝非灵丹妙药,而且该项制度本身在实际操作中也可能会面临诸多困难,尤其是当案件难以进入破产程序,执行法院必须适用第516条对普通债权适用优先原则时,会面临非常大的压力。

对此,要加强执行法院与破产法院的衔接配合,一方面,执行法院应当充分认识到破产程序的功能,引导当事人同意后移送破产,对于不能进入破产程序的案件,依法适用《解释》第516条规定执行,以实现制度的倒逼功能。另一方面,破产法院对于执行法院移送的案件,经审查符合破产条件的,也要排除来自各方的影响,依法受理。对于有关部门基于社会稳定等原因干预破产的案件,要积极进行沟通协调,充分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今后则有必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执行和破产法律制度,进一步理顺执行程序与破产程序之间的关系,从而使执行程序和破产程序能够更好的各司其职,各尽其用,不仅使债权得到实现,而且使债权公平、高效的得到实现。

㈤ 求2015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全文word或pdf版本

您好。附件有最新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全文word版。可下载查看。

㈥ 调查取证的调查取证 英文对照

1、 若调查取证作为一个动宾词组那翻译过来就是:obtain evidence through investigation,通常我们所说的为了某个case进行调查取证就可以这样翻译。
2、还有一个名词词组,比如,调查取证制度,翻译过来就是:
the susytem of investigation and evidence collection。
希望能帮助到你,也希望你能采纳~

㈦ 民事诉讼法中的各种时效

《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回的诉讼时效期间答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第一百八十九条规定,当事人约定同一债务分期履行的,诉讼时效期间自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第一百九十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对其法定代理人的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该法定代理终止之日起计算。第一百九十一条规定,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受害人年满十八周岁之日起计算。第一百九十二条规定,诉讼时效期间届满的,义务人可以提出不履行义务的抗辩。第一百九十三条规定,人民法院不得主动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㈧ 跪求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法历年真题和考研资料!!!!!!!!!!!!

2014年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硕士研究生参考书目
2014年世界贸易组织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

1、王传丽主编:《国际经济法》(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王利明主编:《民法》(第5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范健主编:《商法》(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邵沙平主编:《国际法》(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

5、曼昆著:《经济学原理》,梁小民译,机械工业出版社,原书第三版;

6、《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结果:法律文本》,(中英对照),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际经贸关系司译,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7、张文显主编:《法理学》(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

8、焦洪昌著:《宪法学》(第4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2014年国际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

1、张文显主编:《法理学》(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王传丽主编:《国际经济法》(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王利明主编:《民法》(第5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第5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范健主编:《商法》(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6、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5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7、邵沙平主编:《国际法》(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8、赵相林主编:《国际私法》(第3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2014年民商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

1、张文显主编:《法理学》(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王传丽主编:《国际经济法》(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王利明主编:《民法》(第5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第5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范健主编:《商法》(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6、邵沙平主编:《国际法》(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赵相林主编:《国际私法》(第3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2014年经济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

1、张文显主编:《法理学》(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王传丽主编:《国际经济法》(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王利明主编:《民法》(第5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第5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范健主编:《商法》(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6、杨紫烜:《经济法》(第4版),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7、邵沙平主编:《国际法》(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8、赵相林主编:《国际私法》(第3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2014年知识产权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

1、张文显主编:《法理学》(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王传丽主编:《国际经济法》(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王利明主编:《民法》(第5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第5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法学》(第5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6、邵沙平主编:《国际法》(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赵相林主编:《国际私法》(第3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8、范健主编:《商法》(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2014年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

1、《高级英语》上下册 张汉熙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年

2、《新编英汉翻译教程》 孙致礼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年

3、《普通语言学》 胡壮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

4、《英国文学史》(1-4) 陈嘉 商务印书馆 1981-1988年

5、《美国文学史》 童明 译林出版社 2002年

6、《新公共法语》(1-3) 吴贤良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2年

7、《新编日语》(1-3) 陈小芬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9-2011年

8、《现代英语词汇学》 陆国强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年

9、《新编英语国家概况》 王恩铭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年

10、《当代实用英语精华》 罗国梁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年第3版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2014年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

1、《日语综合教程》五、六、七 陆静华、陈小芬、季林根编著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年第一版

2、《日语语法讲座与测试》 徐曙主编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一版

3、《新编日语语法教程》 皮细庚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年8月

4、《日语惯用语谚语详解》 王锐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年3月

5、《日语概说》 皮细庚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年

6、《商务日语大全》 周林娟 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 2001年7月

7、《日语精读》第三、四册徐久高、周异夫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年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2014年法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

1、《法语课本》(五、六册) 束景哲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2年重印版

2、《现代法语词汇学》 曹德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年版

3、《法语文体学导论》 王文融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年版

4、《全新法语语法》 Y·德拉图尔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年版

5、《法国文学大手笔》 F·普洛坎、钱培鑫、陈伟 上海译文出版社

6、《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指定教材(法语口译,笔译实务二、三级教材)》 曹德明总主编 外文出版社2005年版

7、《法国文化渐进(中级)》 曹德明主编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年版

8、《法学文学史》 柳鸣九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2014年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

(包括区域经济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

数量经济学和金融工程专业)

入学考试初试参考书目

1、《西方经济学》 高鸿业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五版

2、《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 范里安著 格致出版社 2011年

3、《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 巴罗著 格致出版社 2012年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2014年金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参考书目

(以下提供的参考书目均用最新版本)

1、《货币银行学》中文版 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投资学》中文版 滋维·博迪 机械工业出版社

3、《国际金融》 陈雨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商业银行管理学》 戴国强 高等教育出版社

5、《金融市场学》 张亦春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2014年金融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参考书目

1、《金融工程》(第三版) 郑振龙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年

2、《证券投资分析》(每年最新版) 证券从业资格考试教材

3、《证券市场基础知识》(每年最新版) 证券从业资格考试教材

4、《财务管理学》 杨淑娥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9月

5、《金融学》(第三版) 黄达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年1月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2014年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参考书目

(以下提供的参考书目均用最新版本)

2013注册会计师考试教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会计、财务成本管理、审计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2014年管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参考书目

1、《管理学》 海因茨·韦里克 经济科学出版社 第12版或第13版

2、《管理学——案例、题库、课件(第二版)》

徐波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年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2014年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参考书目

1、《管理学》 海因茨·韦里克 经济科学出版社 第12版或第13版

2、《管理学——案例、题库、课件(第二版)》

徐波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年

3、《国际企业管理》 王朝晖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年版

4、《战略管理》 弗雷德·R·戴维 经济科学出版社 最新版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2014年市场营销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参考书目

1、《市场营销原理》 Philip Kotler著楼尊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13版

2、《消费者行为学》(原书第11版) 德尔·霍金斯、戴维·马瑟斯博著 符国群、吴振阳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年版

3、《市场调研精要》(第6版) 迈克·丹尼尔著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年版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2014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育部编写组 2010年6月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育部社政司编 2010年6月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2014年经济技术及管理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参考书目

1、《新编技术经济学》 袁明鹏、胡艳、庄越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版

2、《资产评估》 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教材编写组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2版

3、《财务成本管理》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2版

4、《不动产评估》应尚军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0版

5、《建筑工程评估基础》 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辅导教材编写组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2版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2014年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参考书目

1、《旅游学概论》 李天元 南开大学出版社 第6版 书号:ISBN978-310-03293-8

2、《旅游经济学》 林南枝、陶汉军 南开大学出版社 书号:ISBN978-7-310-03184-9

3、《会展导论》 张义 复旦大学出版社 书号:ISBN9787309-064933

同等学力加试参考书目:

1、《旅游地理》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年第1版书号:ISBN7-5623-2208-2

2、《旅游英语》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3.6 书号:ISBN7-5637-1104-X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2014年数量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参考书目

复试笔试参考书目:

1、《统计学》 贾俊平、何晓群、金勇进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4版(2010.12)

复试口试参考书目:

1、《运筹学》赵可培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2

同等学力加试参考书目同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2014年产业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参考书目

复试笔试参考书目:

1、《产业经济学》 魏农建、谷永芬著 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2、《产业经济学》 苏东水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最新版

3、《产业经济学》 王俊豪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

4、《产业经济学与组织》 安德鲁索著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年版

5、《信息规则:网络经济时代的策略指导》 夏皮罗·范里安著

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同等学力加试参考书目:

1、《区域经济学》 孙海鸣、张学良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年版

2、《发展经济学》 波金斯著黄卫平等译上海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2013年区域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参考书目

复试笔试参考书目:

1、《区域经济学》 孙海鸣、张学良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年版

2、《城市与区域经济学》 麦凯恩著 格致出版社 2010年版

3、《区域经济学与区域政策》 阿姆斯特朗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同等学力加试参考科目:

1、《发展经济学》 波金斯著黄卫平等译上海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城市经济学》 奥沙利文著周京奎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年版

㈨ 民事诉讼法第二百条十一向

民事诉抄讼法第二百条规定袭如下,请自行对照:
第二百条 当事人的申请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
(一)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
(二)原判决、裁定认定的基本事实缺乏证据证明的;
(三)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是伪造的;
(四)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未经质证的;
(五)对审理案件需要的主要证据,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书面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调查收集的;
(六)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
(七)审判组织的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应当回避的审判人员没有回避的;
(八)无诉讼行为能力人未经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或者应当参加诉讼的当事人,因不能归责于本人或者其诉讼代理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的;
(九)违反法律规定,剥夺当事人辩论权利的;
(十)未经传票传唤,缺席判决的;
(十一)原判决、裁定遗漏或者超出诉讼请求的;
(十二)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的;
(十三)审判人员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㈩ 谁有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新旧对照表急用!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已于2014年12月回1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答会第1636次会议通过,自2015年2月4日起施行。同时最高人民法院于1992年7月14日发布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同时废止。现将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适用意见)新旧情况予以对比,以便学习使用。

热点内容
去法院起诉去哪个法院 发布:2025-02-06 13:47:16 浏览:736
法考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发布:2025-02-06 13:46:41 浏览:24
银川律师电话 发布:2025-02-06 11:55:40 浏览:972
安阳免费法律援助 发布:2025-02-06 11:31:06 浏览:583
黄河管理和保护条例 发布:2025-02-06 11:11:26 浏览:872
开平法律援助中心在哪里 发布:2025-02-06 11:06:57 浏览:886
在职法律硕士全日制 发布:2025-02-06 10:44:51 浏览:539
员工道德经 发布:2025-02-06 10:33:31 浏览:248
试述行政法上的控权理论 发布:2025-02-06 10:33:20 浏览:544
劳动法对社保的社会意义 发布:2025-02-06 09:39:12 浏览: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