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人举例
A. 行政事实行为举例
行政事实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没有法律依据的情况下,实际作出的与行使行政职权有关的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益的单方行为。
行政事实行为区别于其他行政行为的主要特征有:
第一,行政事实行为表现为一种客现状态。行政事实行为一经作出,即表现为一种客观存在,如行政机关的执法船舶在追赶参加非法捕捞的渔民时,故意将渔民的船撞坏,这是一种行政事实行为,行为的后果是实际存在的,不能恢复到行为前的状态,这种行为不能象其他具体行政行为那样被有权机关撤销或变更,也没有生效的问题。
第二,行政事实行为是与行使行政职权有关的行为。严格意义上讲,行政事实行为的作出不是依法行使行政职权,但它又是在行使行政职权的过程中发生的,与行使行政职权有关。虽然行政事实行为不是出自行政机关的决定,但基于职务相关论,法律规定这种行为的后果由行政机关来承担,产生赔偿责任时,归属行政赔偿范围,而不纳入民事赔偿范围。
第三,行政事实行为不能独立存在。这也是行政事实行为区别于其他行政行为的重要特征,只有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行政职权时实施的事实行为,才称得上行政机关的行政事实行为,否则将成为行政机关的民事行为、作为机关法人的犯罪行为或工作人员的个人行为,由行政机关或者个人对行为的后果承担民事责任或刑事责任。其他种类的行政行为可以单独作出,也可以一并作出,而行政事实行为则只能依附于其他行政行为而存在。
第四,行政事实行为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权益。如公安人员在治安管理过程中违反武器管理规定,无目的地向周围开枪射击,并未造成人员伤亡,虽然开枪行为是在行使行政职权的过程中实施的,但我们也不能把它视为行政行为,它没有涉及相对人的人身权利,但若开枪行为伤及无辜公民,则这一行为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构成行政事实行为。
第五,行政事实行为是一种单方行为。
B. 行政单位有没有法人
事业单位有法人,机关单位只有第一责任人,法人主体是国家。
省体育局的第一责任人,就是一把手肯定是该体育局书记,但因为属于一级政府,他并不是法人。
C. 什么是非公司制企业法人请举例
法律分析:非企业法人是指依法设立,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从事非经营活动的法人。非企业法人与企业法人最大的区别之处就是非企业法人从事活动的范围在生产经营活动之外且不以营利为目的。非企业法人包括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基金会等非营利机构。机关法人是指从中央到地方的具备法人条件的各级各类国家机关。机关法人从国家财政或地方财政获得活动经费(预算拨款)。如各级政府机关、人民法院等。国家机关法人从组建完成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事业单位法人是指依法设立,具备法人条件的,从事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学技术等公益事业的社会组织。如学校、医院、科学院、文艺团体等。事业单位法人设立程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具备法人条件的事业单位,依法不需要办理法人登记的,从成立之日起具有法人资格,另一种是具备法人条件,但只有在经核准登记后,才具有法人资格。社会团体法人是指人民群众按照法定程序自愿组织起来进行非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类社会组织。如工会、妇联、学联、各种学会及研究团体。原则上社会团体取得法人资格均需登记,登记的主管机关是国家民政部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民政部门。但在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情况下,无须登记,自社会团体组建完成后即具有法人资格。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八十七条 为公益目的或者其他非营利目的成立,不向出资人、设立人或者会员分配所取得利润的法人,为非营利法人。非营利法人包括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等。
D. 机关法人是指哪些单位,事业单位法人是指哪些单位
简单来说,公安机关,税务局等国家公职机关是机关法人,学校、医院等公益性单位是事业单位法人。
机关法人和事业单位法人的主要区别:
1、行政单位是国家机关,是法定的行政主体,而事业单位则是国家基于公共目的成立的公共事业组织,除过法律授权的事业单位,均不是行政主体。
2、行政单位使用行政编制、由国家行政经费负担。事业单位使用事业编制,由国家事业经费负担。
部分事业单位也是行政主体,比如国家地震局、中央气象局、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等。
拓展资料:
一、机关法人,是指依法行使国家权力,并因行使国家权力的需要而享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国家机关。在进行民事活动时,国家机关以法人身份出现,与对方自然人或法人一样是平等民事主体,而不是行政主体。
它确立了机关主体资格,奠定了机关工作的法律基础,增加了机关工作的权威性、严肃性和规范性。机关法人的设立,能有效地解决难度大、效率低和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二、事业单位法人,是指从事非营利性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的各种组织。包括从事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新闻出版等事业的单位。它们与企业法人的区别就在于是否以营利为目的。只要是以营利为目的,即使从事的是上述事业,也应属于企业法人。
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设立,具备法人条件,经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核准登记成立的面向社会直接为国民经济和社会提供服务,以社会公益为主要目的的社会组织。
参考链接:网络-机关法人网络-事业单位法人
E. 什么是独立行政法人化
日本独立行政法人化复是近年为制了适应日本行政改革而提出的一项新制度,主要内容为将原本属于国家的行政机关机构转变为独立的法人,减轻国家的负担,增加这些机构的独立自主性。该制度主要实行的领域是国立大学、科研机构等等原本属于国家机构的机构。日本大学原本是部下属的执行特别任务的行政机关,其自身并不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自主性较弱。在成为独立行政法人后,国立大学就从国家办学变成法人办学,国家对大学没有直接管辖权力,大学具有完全的自主权。
F. 法人企业营业执照和非法人企业营业执照分别是什么意思
法人营业执照是指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按照规定,向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联营企业,私营企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以及需要办理企业法人登记的其他企业核发的证明其具有合法合法生产经营权利的法定凭证。
非企业法人是指按照法律设立的不具备法人资格的营业单位和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
法人企业是拥有自己的财产,能够独行使民事权力,独立承当民事责任的单位或组织。一般的有限公司都是登记为企业法人还有的就是事业单位法人,机关法人,发给的营业执照叫做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非法人企业,一般是公司的分公司或分支激机构,登记的类型为企业营业执照,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所有的责任在法律上均由总公司承担。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七条 依法设立的公司,由公司登记机关发给公司营业执照。公司营业执照签发日期为公司成立日期。
公司营业执照应当载明公司的名称、住所、注册资本、经营范围、法定代表人姓名等事项。
公司营业执照记载的事项发生变更的,公司应当依法办理变更登记,由公司登记机关换发营业执照
第一百九十二条 外国公司在中国境内设立分支机构,必须向中国主管机关提出申请,并提交其公司章程、所属国的公司登记证书等有关文件,经批准后,向公司登记机关依法办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
外国公司分支机构的审批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
第十四条 公司可以设立分公司。设立分公司,应当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登记,领取营业执照。分公司不具有法人资格,其民事责任由公司承担。
公司可以设立子公司,子公司具有法人资格,依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G. 日本独立行政法人和财团法人有什么区别
行政法人为公法人的一种,乃新公共管理风潮下的产物。日本称之为「独立专行政法人」( 独立行政属法人,どくりつぎょうせいほうじん)。
为因应公共事务的庞大与复杂性,原本由政府组织负责的公共事务,经执行后,被普遍认为不适合再以政府组织继续运作,而牵涉的公共层面,又不适合以财团的形式为之,遂有『行政法人』的设置。
与财团法人最大的不同是,行政法人的资金来源是国家的预算,并且不再以国家考试的方式进用人员,杜绝公务人员缺乏创新、只求无过的心态,组织采合议制,设有董事会与监事会,定期召开会议,让领导与执行专业化,也保障专业人员的权益。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http://china.findlaw.cn/
H. 行政机关作为行政相对人是那种情况举个例子
行政机关和其企事业单位一样都要受到监督管理,一个行政机关受到另一个行政机关内的监督管理容时,这个行政机关就是另一个行政机关的行政相对人。
举个例子,比如当审计机关对税务机关进行审计时,税务机关就是审计机关的行政相对人。或者税务机关要盖办公楼,要到规划局或房管局批地,这时,就有个行政许可行为,税务机关就是行政相对人。
(8)行政法人举例扩展阅读
行政主体行政行为对相对人权益的影响有时是直接的,有时影响可能是间接的,作为个人、组织,无论其权益受到行政主体行政行为的直接影响还是间接影响,都是行政相对人。行政相对人进入行政诉讼后,其行政相对人的身份 自然 丧失,成为行政诉讼的原告,行政主体成为被告,两者在法律地位上趋于平等。
行政相对人是指行政管理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即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影响其权益的个人或组织。这是行政法学上的概念,而非制定法上的概念。在制定法上“行政相对人”一般称“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