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行政诉讼法40条

行政诉讼法40条

发布时间: 2022-05-20 11:56:54

司法考试

从历年的司法考试情况来看,通常不会出现让考生直接比较三大诉讼法的考题,但是,许多考生在记忆和回答问题时,却时常将三法之中的某些相似规定“相混淆”。为了提醒考生在复习时有意识地注意一下这些易混淆的知识点,以达到更精确地把握,我们特将这些东西拎出来,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
一、关于调解

(一)民事诉讼中:

1 . 调解是一项基本原则,在自愿和合法的基础上,只要案件性质适合调解,人民法院都可以进行调解;

2.对离婚案件,人民法院必须首先进行调解。(民事诉讼法第8条、第85条,《高法意见》第92条)

(二)刑事诉讼中:

1.对附带民事诉讼部分可以进行调解;

2.对前两类自诉案件可以进行调解;

3.对公诉案件和第三类自诉案件,不适用调解。(《刑事诉讼法》第172条、《高法解释》第96条、第197条)

(三)行政诉讼中:

1.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

2.人民法院审理行政赔偿诉讼案件,可以适用调解。(行政诉讼法第50条、第67条)

二、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

(一)民事诉讼中:

1.重大涉外案件;

2.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3.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如专利纠纷案件等。(《民诉法》第19条,《高法意见》第1条、第2条)

(二)刑事诉讼中:

1.危害国家安全的案件; 转自学易网 www.studyez.com

2.可能判处死刑、无期徒刑的普通刑事案件;

3.外国人犯罪的刑事案件。 (《刑事诉讼法》第20条)

(三)行政诉讼中:

1.确认发明专利权的案件、海关处理的案件;

2.对国务院各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案件;

3.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案件。(《行政诉讼法》第14条)

三、地域管辖的确定原则

(一)民事诉讼中:

1.被告所在地法院管辖为一般原则,原告所在地法院管辖为例外规定;

2.民事诉讼中有大量的特殊地域管辖的规定。(《民诉法》第22条至第34条,《高法意见》第6条至第32条)

(二)刑事诉讼中:

1.犯罪地法院管辖为主,被告人居住地法院管辖为辅;

2.最初受理地法院审判为主,主要犯罪地法院管辖为辅。

3.刑事诉讼中也有一些特殊地域管辖的规定。(《刑事诉讼法》第24条、第25条,《高法解释》第5条至第14条)

(三)行政诉讼中:

1.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法院管辖为一般原则;

2.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提起的诉讼,也可以由原告所在地法院管辖; 转自学易网 www.studyez.com

3.因不动产提起的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法院管辖。(《行政诉讼法》第17条至第19条)

四、管辖权的转移

(一)民事诉讼中:上级人民法院可以把本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交下级人民法院审理。(《民事诉讼法》第39条)

(二)刑事诉讼中:依法应当由上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刑事案件,不能指定下级人民法院管辖。(《六部门规定》第5条)

(三)行政诉讼中:上级人民法院可以把自己管辖的第一审行政案件移交下级人民法院审判。(《行政诉讼法》第23条)

五、审判组织的人数

(一)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的成员人数是3人以上的单数即可,没有更具体的人数要求。(《民事诉讼法》第40条、第41条)

(二)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的成员人数除了须是单数外,还要求:对于第一审案件,基层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由合议庭审判时应由三人组成,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由合议庭审判时应由三人至七人组成;对于第二审案件,合议庭应由三人至五人组成。《刑事诉讼法》第147条)

(三)行政诉讼中:组成合议庭的成员人数是3人以上的单数即可,没有更具体的人数要求。(《行政诉讼法》第46条)

六、回避申请的决定权 转自学易网 www.studyez.com

(一)民事诉讼中:对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员等非审判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民事诉讼法》第47条)

(二)刑事诉讼中:对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等非审判人员的回避,由法院院长决定。(《刑事诉讼法》第30条、第31条,《六部门规定》第8条,《高法解释》第32条)

(三)行政诉讼中:对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等非审判人员回避,由审判长决定。(《行政诉讼法》第47条)

七、公开审理的情形

(一)民事诉讼中:

1.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的案件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案件,应当不公开审理;

2.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离婚案件、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可以不公开审理。(《民事诉讼法》第120条)

(二)刑事诉讼中:

1 . 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的案件,以及14岁以上不满16岁未成年被告人的案件,应当不公开审理;

2.当事人提出的确属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应当不公开审理;

3.16岁以上不满18岁未成年被告人的案件,可以不公开审理。(《刑事诉讼法》第152条、《高法解释》第121条)

(三)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公开审理行政案件,但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行政诉讼法》第45条)

注意: 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在不同的诉讼中,是应当不公开审理还是可以不公开审理。 转自学易网 www.studyez.com

八、申请恢复诉讼期间的时间

(一)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期限的,在障碍消除后的10日内,可以申请顺延期限。(《民事诉讼法》第76条)

(二)刑事诉讼中:当事人由于不可抗拒的原因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而耽误期限的,在障碍消除后的5日以内,可以申请继续进行应当在期满前完成的诉讼活动。(《刑事诉讼法》第80条)

(三)行政诉讼中: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特殊情况耽误法定期限的,在障碍消除后的10日内,可以申请延长期限。(行政诉讼法第40条)

九、近亲属的范围

(一)民事法律中: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条)

(二)刑事诉讼中:近亲属包括: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姊妹。(《刑事诉讼法》第82条)

(三)行政诉讼中: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和其他具有扶养、赡养关系的亲属。(《行政诉讼法解释》第11条)

十、立案以及向被告人送达起诉书副本的期间

(一)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起诉状或口头起诉后7日内决定是否立案;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5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人。(民事诉讼法第113条) 转自学易网 www.studyez.com

(二)刑事诉讼中:

1 . 公诉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将人民检察院的起诉书副本至迟在开庭10日以前送达被告人;(《刑事诉讼法》第151条)

2.自诉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自诉状或口头告诉第2日起15日内作出是否立案的决定,但法律及有关文件没有规定向被告人送达起诉书副本的时间。

(《高法解释》第191条)

(三)行政诉讼中:

1.人民法院接到起诉状后,应当在7日内决定立案或者不予受理;

2.在7日内不能决定是否受理的,应当先予受理;

3.受诉法院7日内既不立案,又不裁定不予受理的,起诉人可以向上一级法院申诉或者起诉;上一级法院对符合条件的案件,应当受理。

(《行政诉讼法》第42条、《行政诉讼法解释》第32条)

十一、是否准许撤诉

(一)民事诉讼中:在宣判前,原告自愿申请撤诉的,人民法院可以准许,也可以裁定不予准许;不准许原告撤诉的,可以在原告拒不到庭时作出缺席判决。(民事诉讼法第131条)

(二)刑事诉讼中:

1) 公诉案件:在宣判前,人民检察院要求撤回起诉的,人民法院可以裁定准许,也可以裁定不予准许;(《高法解释》第177条)

2 ) 自诉案件:在宣判前,自诉人出于自愿撤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刑事诉讼法》第172条,《高法解释》第198条) 转自学易网 www.studyez.com

(三)行政诉讼中:在宣判前,原告申诉撤诉的,人民法院可以裁定准许,也可以裁定不予准许;不准许原告撤诉的,可以在原告拒不到庭时作出缺席判决。(《行政诉讼法》第51条,《行政诉讼法解释》第49条)

十二、撤诉或按撤诉处理后能否再次起诉

(一)民事诉讼中:

1 . 当事人撤诉或者人民法院按撤诉处理后,当事人以同一诉讼请求再次起诉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高法意见》第144条)

2.原告撤诉或者按撤诉处理的离婚案件,没有新情况、新理由,6个月内又起诉的,不予受理。(《高法意见》第144条)

(二)刑事诉讼中:

1 . 公诉案件:人民法院裁定准许人民检察院撤诉的公诉案件,没有新的事实、证据,人民检察院重新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高法解释》第117条)

2.除因证据不足而撤诉的以外,自诉人撤诉后,就同一事实又告诉的,人民法院不应受理。(《高法解释》第188条)

(三)行政诉讼中:

1.人民法院裁定准许原告撤诉后,原告以同一事实和理由重新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行政诉讼法解释》第36条)

2 . 原告未按规定的期限预交案件受理费,又不提出缓交、减交、免交申请,或者提出申请未获批准的,按自动撤诉处理。在按撤诉处理后,原告在法定期限内再次起诉,并依法解决诉讼费预交问题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受理。(《行政诉讼法解释》第37条) 转自学易网 www.studyez.com

十三、第一审程序的审理期限及批准延长

(一)民事诉讼中:

1.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6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6个月,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民事诉讼法》第135条)

2. 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审结。(《民事诉讼法》第146条)

(二)刑事诉讼中:

1.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公诉案件和被告人被羁押的自诉案件:审理期限至迟不得超过1个半月,有法定情形之一的,经高级人民法院批准或者决定,可以再延长1个月;(《刑事诉讼法》第168条,《高法解释》第109条)

2.适用普通程序审理被告人未被羁押的自诉案件:审理期限为6个月,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3个月;(《高法解释》第109条)

3.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审理期限为20日。(《刑事诉讼法》第178条)

(三)行政诉讼中:

1 . 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作出第一审判决。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高级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案件需要延长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行政诉讼法》第57条)

2.基层人民法院申请延长审理期限,应当直接报请高级人民法院批准,同时报中级人民法院备案。(《行政诉讼法解释》第82条) 转自学易网 www.studyez.com

十四、送达判决书的时间

(一)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当庭宣判的,应当在宣判后10日内向当事人送达判决书。(《民事诉讼法》第134条)

(二)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当庭宣告判决的,应当在5日以内将判决书送达当事人和提起公诉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法》第163条)

十五、上诉的期限和对上诉的限制

(一)民事诉讼中:

1.对第一审判决不服提起上诉的期限为15日;

2.对第一裁定不服提起上诉的期限为10日;

3 . 法律规定当事人只能对“不予受理、管辖权异议、驳回起诉(包括驳回破产申请)”三种特定的裁定提起上诉,对其他民事裁定不准上诉。(《民事诉讼法》第141条、第147条,《高法意见》第252条)

(二)刑事诉讼中:

1.对第一审判决不服提起上诉、抗诉的期限为10日;

2.对第一审裁定不服提起上诉、抗诉的期限为5日:

3.法律没有限制可以提起上诉、抗诉的刑事裁定的种类。(《刑事诉讼法》第180条、第181条)

(三)行政诉讼中:

1.对第一审判决不服提起上诉的期限为15日; 转自学易网 www.studyez.com

2.对第一审裁定不服提起上诉的期限为10日。

(《行政诉讼法》第58条)

十六、二审的审理范围

(一)民事诉讼中:

1.第二审的审理应当围绕当事人上诉请求的有关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审查,当事人没有提出请求的,不予审查;

2.第一审判决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侵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利益的,第二审的审理范围可以不受上诉请求范围的限制。(民诉法第151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第35条)

(二)刑事诉讼中: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就第一审判决、裁定认定的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全面审查,不受上诉或者抗诉范围的限制。(《刑事诉讼法》第186条,《高法解释》第246条)

(三)行政诉讼中: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对原审人民法院的裁判和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全面审查。(《行政诉讼法解释》第67条)

十七、二审的审理期限及批准延长

(一)民事诉讼中:

1.对判决上诉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在第二审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

2 . 对裁定上诉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在第二审立案之日起30日内作出终审裁定,没有可以延长的规定。(《民事诉讼法》第159条)

(二)刑事诉讼中:

1.审理对判决上诉、抗诉和对裁定上诉、抗诉的案件,人民法院都应当在1个月内审结,至迟不得超过1个半月,有法定情形之一的,经高级人民法院批准或者决定,可以再延长1个月。(《刑事诉讼法》第196条) 转自学易网 www.studyez.com

2.最高人民法院受理的上诉、抗诉案件,其延期由最高人民法院决定。(刑诉法第196条)

(三)行政诉讼中:

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应当在收到上诉状之日起2个月内作出终审判决;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高级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需要延长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行政诉讼法》第60条)

十八、二审维持原判的形式

(一)民事诉讼中:第二审人民法院认为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的,应当用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决;(《民事诉讼法》第153条)

(二)刑事诉讼中:第二审人民法院认为原判决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正确、量刑适当的,应当用裁定驳回上诉或者抗诉,维持原判决。(《刑事诉讼法》第189条)

(三)行政诉讼中:第二审人民法院认为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的,应当用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行政诉讼法》第61条)

十九、申请再审的期限

(一)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2年内提出。(《民事诉讼法》第182条)

(二)刑事诉讼中:法律对提起再审没有期限的规定。但是,对于申诉,只有申诉人在刑罚执行完毕后两年内提出的申诉,人民法院通常才予以受理;但是,超过两年提出申诉,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受理: 转自学易网 www.studyez.com

1.可能对原审被告人宣告无罪的;

2.原审被告人在本条规定的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诉,人民法院未受理的;

3.属于疑难、复杂、重大案件的。

(三)行政诉讼中: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2年内提出。(《行政诉讼法解释》第73条)

二十、决定再审的案件是否停止原裁判的执行

(一)民事诉讼中:

1. 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案件,应当裁定中止原判决、裁定的执行。(民事诉讼法第183条,《高法意见》第199条、第200条)

2 . 人民法院认为当事人的再审申请符合应当再审的情形的,应当在立案后裁定中止原判决的执行。(《高法意见》第206条)

(二)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决定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案件,再审期间不停止原判决、裁定的执行。(《高法解释》第307条)

(三)行政诉讼中: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案件,应当裁定中止原判决的执行。(《行政诉讼法解释》第77条)

二十一、拘传的适用条件

(一)民事诉讼中:

1.拘传属于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

2.拘传只能针对必须到庭的被告人或者是必须到庭的,给国家、集体或他人造成损害的未成年人的法定代理人才能适用;

3.必须经过两次传票传唤而被传唤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才可以适用;

4.法律没有规定拘传可以持续的最长时间。(《民事诉讼法》第100条,《高法意见》第112条)

(二)刑事诉讼中:

1.拘传属于刑事强制措施;

2.公检法机关可以根据案件情况,在必要时决定适用拘传,不以经过传唤为要件;

3. 一次拘传持续的最长时间不得超过12个小时。(《刑事诉讼法》第50条、第92条,《高法解释》第64条、第65条,《高检规则》第32条、第34条)

(三)行政诉讼中:行政诉讼中没有拘传的规定。

资料提供:考渡网

祝:备考顺利、司考成功!

律师行政诉讼有哪些技巧

第一节 行政诉讼业务在行政法律业务中的地位
最近几年全国四级人民法院每年审结民事案件约600多万件,刑事案件约80多万件,行政诉讼案件约11-12万件。行政诉讼案件相对于民事、刑事案件来说数量较少。对前面《律师行政法业务》一书编章结构的分析可知,律师的行政法律业务中除涉及诉讼外还有第5—11章阐述的非诉业务。一般的律师事务所对外宣传时鲜见以专门从事行政诉讼业务见长的,因为行政诉讼如果代理原告难度大【行政干预与得罪行政机关】、收费低【主要是协商】。
律师在行政诉讼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首先,有助于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作为行政相对人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处于服从的、被管理的地位,在诉讼中虽然他们与行政机关的地位是平等的,但他们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不甚了解,这就需要借助律师运用其娴熟的法律知识为他们提供帮助,从而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其次,有助于督促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律师通过参加诉讼,对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中存在着的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等违法行为予以指出,从而起到监督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合法性的作用。
再次,有助于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地审理行政案件。律师在行政诉讼中对具体行政行为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提出自己的意见,从而帮助法庭查明事实、正确适用行政性法律、法规和规章,作出正确的裁判。
第二节 行政诉讼业务基础知识
一、行政诉讼的基本概念
行政诉讼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以该机关为被告依法起诉,由人民法院依法审理并作出裁判的司法活动。诉讼当事人地位具有特殊性。行政诉讼的原告为作为被管理一方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行政诉讼的被告恒定为作为行政主体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但行政首长不是被告,行政首长出庭也不是代理人的身份。被告不享有起诉相对人或相关人的诉权,也不享有反诉权。人民法院的行政庭审理,只有合议无独任制审判组织形式。
涉及法规:《行政诉讼法》11章75条,最高法院制定18部重要司法解释,如《行诉法解释》(八)98条,《行诉证据规定》6章80条,三个wto司法解释:国际贸易、反补贴、反倾销【各12条】,同时,最高院发布了16件重要的司法指导性文件和200余件法律适用问题的批复。
二、行政诉讼的历史沿革
1982年《民事诉讼法(试行)》第3条第2款“法律规定由人民法院审理的行政案件,适用本法规定”——适用《民事诉讼法》时期;1987年开始制定《行政诉讼法》,1989年4月4日通过。1990年10月1日《行政诉讼法》生效。意义:五千年来第一次“官”民平等对簿公堂!护民——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本质:司法与行政的关系。
三、行政诉讼审理机构与案件
1986年10月6日,武汉市中院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汨罗县人民法院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基层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1988年10月4日,最高法院成立行政审判庭。1990年开始行政案件逐年呈递增趋势,上升率达35%左右。统计资料:1986年:600件;1987年:5000件;1988年:7700件;1989年:9900件;1990年:12000件【自1990年10月至1999年10月的10年间,全国各级法院受理一审行政案件52.7万余件,原告胜诉率占结案数的40%。行政诉讼案件类型已达50余种】。后来则以—3—5—7—9—11万递增,至2001年最多为12万,最近几年一直在徘徊在11~12万件【同期民事案件约600万、刑事案件80万】。1989年至2008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共受理各类一审行政案件140.5085万件,审结140.1532万件,结案率为99.7%.治安处罚、拆迁、土地的案件较多。
行政诉讼特点:①原告胜诉率与被告败诉逐年提高。②撤诉率居高不下,如1995年在当年发生的5.1万行政案件中撤诉率竟高达50.59%。分析原因:原告心悦诚服认识到行政行为合法,愿意回到行政程序中自觉自愿履行行政行为;在被告的压力下违心撤诉;被告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原告同意而申请撤诉。③“好事打官司”,拆迁、专利案件明显增多,老百姓维权意识明显增强。④行政干预较明显,被告往往利用其掌握的公共权力向法院施加影响。
四、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原则
《行政诉讼法》第5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它决定了在行政诉讼中审判权和行政权是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司法高于行政的关系——生效裁判大于具体行政行为的效力。此原则同时告诉我们人民法院监督行政行为的广度和深度。五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从适用主体上说,其主体是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承办。
其次,从审查的方式来看,人民法院应适用开庭审理的方式,这里的开庭与书面审理相对应。开庭可以是公开的开庭,也可以是依法不公开的开庭审理。
第三,从审查的范围和广度上看,法院只能审查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而不包括与之对应的抽象行政行为。
复次,从法院审查行政行为的深度或程度上说,是只审查具体行政行为合法与否的问题,不审查具体行政行这的合理与否的问题。
最后,审查的标准。《行政诉讼法》第54条第一、二项确立的。五项标准缺一不可,必须同时具备,即为合法,法院应予判决维持。五项标准中只要有其中之一不符合即为违法,法院就可判决撤销或部分撤销。这五项标准是:一是主要证据是否确凿、充分;二是适用法律、法规是否错误;三是否违反法定程序;四是否超越职权;五是否滥用职权;六是行政处罚是否显失公正,如果显失公正也属于滥用自由裁量权的滥用职权行为。
五、律师代理行政诉讼的权利、义务
首先,律师的权利。根据新《律师法》第32条、第34条、第35条、第36条、第37条和《行政诉讼法》第29条、第30条的规定,律师作为行政诉讼代理人享有如下权利:
1.律师依法执行职务,受国家法律保护,任何单位、个人不得干涉。
2. 律师自行调查取证的,凭律师执业证书和律师事务所证明,可以向有关单位或者个人调查与承办法律事务有关的情况,但代理被告除外
3.受委托的律师自案件审查起诉之日起,有权查阅、摘抄和复制与案件有关的诉讼文书及案卷材料。受委托的律师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有权查阅、摘抄和复制与案件有关的所有材料。
4.受委托的律师根据案情的需要,可以申请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收集、调取证据或者申请人民法院通知证人出庭作证。在庭审阶段,经审判长许可,律师有权向被告、证人、鉴定人直接发问,或者申请法庭通知新证人到庭,调取新证据申请重新进行鉴定或勘验。
5.委托事项违法、委托人利用律师提供的服务从事违法活动或者委托人故意隐瞒与案件有关的重要事实的,律师有权拒绝辩护或者代理,已担任代理人的可以解除委托代理合同。
6.律师在执业活动中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
其次,律师的义务。根据《律师法》第30条、第32条、第38条、第39条和第40条规定,律师作为行政诉讼代理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1. 律师担任诉讼法律事务代理人或者非诉讼法律事务代理人的,应当在受委托的权限内,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
2. 律师接受委托后,无正当理由的,不得拒绝辩护或者代理。
3. 律师在法庭上发表的代理、辩护意见不受法律追究。但是,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恶意诽谤他人、严重扰乱法庭秩序的言论除外。
4. 律师应当保守在执业活动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不得泄露当事人的隐私。 律师对在执业活动中知悉的委托人和其他人不愿泄露的情况和信息,应当予以保密。但是,委托人或者其他人准备或者正在实施的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以及其他严重危害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犯罪事实和信息除外。
5. 律师不得在同一案件中为双方当事人担任代理人,不得代理与本人或者其近亲属有利益冲突的法律事务。
6. 律师在执业活动中不得有下列行为:
①私自接受委托、收取费用,接受委托人的财物或者其他利益;
②利用提供法律服务的便利牟取当事人争议的权益;
③接受对方当事人的财物或者其他利益,与对方当事人或者第三人恶意串通,侵害委托人的权益;
④违反规定会见法官、检察官、仲裁员以及其他有关工作人员;
⑤向法官、检察官、仲裁员以及其他有关工作人员行贿,介绍贿赂或者指使、诱导当事人行贿,或者以其他不正当方式影响法官、检察官、仲裁员以及其他有关工作人员依法办理案件;
⑥故意提供虚假证据或者威胁、利诱他人提供虚假证据,妨碍对方当事人合法取得证据;
⑦煽动、教唆当事人采取扰乱公共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等非法手段解决争议;
⑧扰乱法庭、仲裁庭秩序,干扰诉讼、仲裁活动的正常进行。

Ⅲ 向法院提行政诉讼的起诉时效是多长时间

  1.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39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3个月内提出。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2. 该法第40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遭遇不可抗力或者其他特殊情况耽误法定期限的,在障碍消除后10日内,可以申请延长期限。法院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延长。仅供参考。

Ⅳ 我想知道如何记住三大诉讼法

三大诉讼法的比较
关于调解
1、民事诉讼中:
(民事诉讼法)第九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第八十五条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
(民诉意见)第92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坚持不愿调解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判决。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但不应久调不决。
结论:1)、调解在民事诉讼中是一项基本原则,在自愿和合法的基础上,只要案件性质适合调解,人民法院都可以进行调解;(注意是可以)
(2)对离婚案件,人民法院必须首先进行调解.(应理解为应当)
2,刑事诉讼中:
(刑事诉讼法)第172条:人民法院对自诉案件,可以进行调解;自诉人在宣告判决前,可以同被告人自行和解或者撤回自诉。本法第一百七十条第三项规定的案件不适用调解。即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
高法解释)第96条 审理附带民事诉讼案件,除人民检察院提起的以外,可以调解。调解应当在自愿合法的基础上进行。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审判人员应当及时制作调解书。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发生法律效力。

197条 人民法院对告诉才处理和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可以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基础上进行调解。自诉人在宣告判决前可以同被告人自行和解或者撤回起诉。

结论:

(1),对附带民事诉讼部分可以进行调解;但第三类案件除外(即检察机关提起的)

(2),对自诉案件,可以进行调解.但第三类案件除外(即公检应立案而没以立案的)

(3)对公诉案件,不适用调解.

3,行政诉讼中:

(行政诉讼法)

第50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

第67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造成损害的,有权请求赔偿。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单独就损害赔偿提出请求,应当先由行政机关解决。对行政机关的处理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赔偿诉讼可以适用调解。

结论:

(1),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

(2),人民法院审理行政赔偿诉讼案件,可以适用调解.(注意是可以,不是应当,也就是说也可以不适用调解)这一点与民诉中审理离婚案件不同。

申请恢复诉讼的期日

1、民事诉讼中:

民事诉讼法第76条:当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期限的,在障碍消除后的10日内,可以申请顺延期限.

2,刑事诉讼中:

刑事诉讼法第80条:当事人由于不可抗拒的原因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而耽误期限的,在障碍消除的5日以内,可以申请继续进行应当在期满前完成的诉讼动.

3、行政诉讼中:

行政诉讼法第40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特殊情况耽误法定期限的,在障碍消除后的10日内,可以申请延长期限.

说法不同,意思是一个样,注意只有刑诉是5天。

作出判决的期限

1、行政诉讼法:

第五十七条 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作出第一审判决。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高级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案件需要延长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第六十条 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应当在收到上诉状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终审判决。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高级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需要延长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2、刑事诉讼法:

第一百六十八条 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应当在受理后一个月以内宣判,至迟不得超过一个半月。有本法第一百二十六条规定情形之一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批准或者决定,可以再延长一个月。

人民法院改变管辖的案件,从改变后的人民法院收到案件之日起计算审理期限。

人民检察院补充侦查的案件,补充侦查完毕移送人民法院后,人民法院重新计算审理期限。

第一百七十八条 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在受理后二十日以内审结。

第一百九十六条 第二审人民法院受理上诉、抗诉案件,应当在一个月以内审结,至迟不得超过一个半月。有本法第一百二十六条规定情形之一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批准或者是决定,可以再延长一个月,但是最高人民法院受理的上诉、抗诉案件,由最高人民法院决定。

3、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三十五条 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六个月;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

第一百四十六条 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

第一百五十九条 人民法院审理对判决的上诉案件,应当在第二审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

近亲属的范围

1、民事诉讼中: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条: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

2、刑事诉讼中:

刑事诉讼法第82条: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姐妹.

刑诉中的近亲属往往与辩护人的资格结合在一起。比如高院解释中规定不得为辩护人的,除前三类人外,其余的如果是近亲属与监护人是可以担任辩护人的。因此,法官爷爷在不是孙子监护人的情况下,是不能担任辩护人的;而法官爸爸就可以了,不管是否为现职的。

3、行政诉讼中:

行诉解释第11条: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和其他具有扶养、赡养关系的亲属.

行政诉讼中规定得最广。在提起国家赔偿中要注意。

撤诉或按撤诉处理后能否再次起诉

1、民事诉讼中:

(1),民诉意见第144条:当事人撤诉或人民法院按撤诉处理后,当事人以同一诉讼请求再次起诉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原告撤诉或者按撤诉处理的离婚案件,没有新情况、新理由,六个月内又起诉的,可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第(七)项的规定不予受理。

2、刑事诉讼中:

(1)公诉案件:(高院解释)

第177条:在宣告判决前,人民检察院要求撤回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审查人民检察院撤回起诉的理由,并作出是否准许的裁定。

第117条:依照本解释第一百七十七条规定,人民法院裁定准许人民检察院撤诉的案件,没有新的事实、证据,人民检察院重新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2)除因证据不足而撤诉的以外,自诉撤诉后,就同一事实又告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2)自诉案件:第188条: 对于自诉案件,人民法院经审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说服自诉人撤回自诉,或者裁定驳回起诉。(六)除因证据不足而撤诉的以外,自诉人撤诉后,就同一事实又告诉的;

上述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之所以会有如此不同的规定(民诉中一般受理,刑诉中一般不受理),其根本在于民诉中当事人有相当大的诉权处分权。

3、行政诉讼中:(高院解释)

(1),第36条:人民法院裁定准许原告撤诉后,原告以同一事实和理由重新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准予撤诉的裁定确有错误,原告申请再审的,人民法院应当通过审判监督程序撤销原准予撤诉的裁定,重新对案件进行审理。

(2)第37条:原告未按规定的期限预交案件受理费,又不提出缓交、减交、免交申请,或者提出申请未经批准的,按自动撤诉处理.在按撤诉处理后,原告在法定期限内再次起诉,并依法解决诉讼费预交问题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受理

小总结:

民诉中撤诉后再起诉的,法院一般受理。刑诉中和行政诉讼中一般不受理。不过,要记住三大诉讼法各有一个例外。

二审的审理范围

■1,民事诉讼中:

民事诉讼法第151条,第二审的审理应当围绕当事人上诉请求的有关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审查,当事没有提出请求的,不予审查;

最高人民法院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第35条:第二审案件的审理应当围绕当事人上诉请求的范围进行,当事人没有提出请求的,不予审查。但判决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侵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利益的除外。

2,刑事诉讼中:

刑事诉讼法第186条: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就第一审判决认定的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全面审查,不受上诉或者抗诉范围的限制。共同犯罪的案件只有部分被告人上诉的,应当对全案进行审查,一并处理。

高法解释第246条: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就第一审判决认定的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全面审查,不受上诉或者抗诉范围的限制。

刑诉与民诉的一个很大的区别在于,刑诉是不受上诉或抗诉限制的全面审查,而民诉只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不受上诉抗诉的限制进行全面审查。

3、行政诉讼中:

行诉解释第67条: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应当对原审人民法院的裁判和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全面审查。

行政诉讼中也是全面审查,不过内涵不同,这里所谓的全面不仅包括对原审判决的全面审查,而且还包括对原具体行为合法性的审查。注意只是对合法性的审查,而不包括合理性。当然,也有一个例外,就是行政处罚明显不当的!

再审的案件是否停止原裁判的执行

■1、民事诉讼中:

相关法条这里不再罗列了,请大家自己动手查一下

相关法条:民事诉讼法第183条,民诉意见第199、200条,民诉意见第206条

结论:

得看再审的原因(1),如果是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案件,应当裁定中止原判决、裁定的执行.(2)如果当事人做出的再审申请的,须人民法院审查,认为符合应当再审的情形的,应当在立案后裁定中止原判决的执行.

.

2、刑事诉讼中:

高法解释第307条:人民法院决定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案件,再审期间不停止原判决、裁定的执行.

3、行政诉讼中:

行诉解释第77条: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案件,应当裁定中止原判决的执行.

总结:1、刑事诉讼中再审是不须停止原裁判的执行的。

2、民诉中按审判监督程序提起的再审与行政诉讼中的再审,应当要停止原裁判的执行。

3、民诉中依当事人申请的再审,不一定引起原裁判的停止执行!

三大诉讼法中的强制措施不同

行诉:训诫、责令具结悔过、罚款、拘留(诉法49条)

刑诉: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逋(刑诉法50、61条)

民诉:拘传、训诫、责令退出法庭、罚款、拘留(民诉法100、101条)

刑事诉讼法161条:“在法庭审判过程中,如果诉讼参与人或者旁听人员违反法庭秩序,审判长应当警告制止。对不听制止的,可以强行带出法庭;情节严重的,处以一千元以下的罚款或者十五日以下的拘留。”这是刑事诉讼中的司法拘留,不是刑事拘留。

Ⅳ 申诉与复议

申诉 是指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
调解,认为确有错误,向原审人民法院和上级人民法院提出的重新处
理的一种诉讼请求。

复议 是行政系统内部的行政救济措施,内部监督的一种,只限于行政系
统内部。而申诉不是行政系统的内部监督,是一种广义的制度,
范围更广!

如何协调申诉程序与现有的复议程序和诉讼程序的关系。尤其是由于行政复议法与行政诉讼法对于某些时限的规定非常严格,国务院的行政法规不得突破或修改,因此给信息委员会的申诉机制设计带来许多困难。我们认为,在充分认识信息委员会申诉机制重要作用的前提下,可以以三种模式处理它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关系。需要预先说明的是,申诉决定在所有模式下均是一种不具法律执行力的咨询性决定,并且给定了所有的申诉程序均能在一个月内完成的前提。
第一、三种救济渠道并列,当事人选择模式。在这种模式之下,当事人只要不服政府机关执行本条例的决定,可以选择三种救济模式中的任何一种。这种模式下,有三种可能的结果:A、如果当事人首先选择复议,则因为行政诉讼法规定了不服复议的起诉期间只有15日(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实质上使得当事人不可能在诉讼之前再寻求申诉途径。也就是说,当事人选择复议,意味着自动放弃申诉机制。B、如果当事人首先选择申诉,根据行政复议法第9条与行政诉讼法第39条规定的时限,申诉程序完成后当事人仍然有足够的时间寻求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当然,当事人也可以放弃申请复议的权利,在申诉程序之后直接提起行政诉讼。C、当事人直接提起行政诉讼。这种处理模式的好处是申诉程序与现行法律规定没有实质性的冲突,容易设计,并且,模式的选择是当事人自由意志的结果。主要缺陷是在第二种结果下,如果经过申诉以后再申请复议,从理论上说有些不合理,是从准司法程序回到行政程序,会过于繁琐。对于这种结果,作为行政法规,本条例也不能限制当事人的复议申请权。另一个缺陷是在第三种结果下,设立申诉程序的初衷无法实现,争议未穷尽救济渠道便涌到法院,使法院承受过大的压力。
第二、复议、申诉程序前置,当事人从中选择。这种模式下,当事人不服政府机关执行本条例的决定,必须首先选择复议或申诉程序,然后才能提起行政诉讼。这种模式可以避免出现第一种模式下的第三种结果,减轻法院的负担。并且,随着申诉机制作用的发挥,会逐步替代行政复议机制,使申诉机制越来越具有独立裁判所的雏形。当然,这种也仍然无法解决第一种模式下第二种结果所带来的困难。这种模式的设计在法律上也不存在任何障碍。
第三、复议前置,申诉由当事人选择。这种模式之下,实现了从行政到准司法再到司法的层次递进,申诉是行政复议之后,行政诉讼之前的一个选择性、咨询性的救济程序。对政府机关的决定有异议首先必须起出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信息委员会提出申诉也可以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向信息委员会提出申诉的,信息委员会的意见是咨询性的意见。如果对信息委员会提出的建议,申请人不满意或者政府机关不执行的,则申请人可以提起行政诉讼。这种模式的最大好处在于实现了救济渠道的正向推进,但最大的障碍在于行政诉讼法第38条规定的不服复议提起诉讼的15天期间。也就是说,如果当事人复议之后选择申诉,必然造成起诉期间的耽误,失去提起诉讼的权利。要解决这个法律障碍,除了修改行政诉讼法第38条之外,另一条途径是由最高人民法院作出司法解释,将申诉程序作为行政诉讼法第40条所规定的"其他特殊情况"予以明确,保证当事人经过申诉以后仍然享有提起诉讼的权利。

Ⅵ 行政诉讼法四十条的不可抗力,特殊情况,都指哪些

所谓不可抗力,在我国《民法通则》上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和不能克服回的客观情况”。

不可抗力答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形:
(1)自然灾害、如台风、洪水、冰雹;
(2)政府行为,如征收、征用;
(3)社会异常事件,如罢工、骚乱。
在不可抗力的适用上,有以下问题值得注意:
(1)合同中是否约定不可抗力条款,不影响直接援用法律规定;
(2)不可抗力条款是法定免责条款,约定不可抗力条款如小于法定范围,当事人仍可援用法律规定主张免责;如大于法定范围,超出部分应视为另外成立了免责条款;
(3)不可抗力作为免责条款具有强制性,当事人不得约定将不可抗力排除在免责事由之外。

Ⅶ 如何理解《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中的第40条、41条、42条,它们之间有何区别和联系

区别是:
40条规定的是起诉时间延长 的法定情形;
41条规定的是人民法院受理行政诉讼案件的版立案条件和要求权;
42条规定的是对人民法院作出不予受理裁定的救济手段。
联系是:
尽量在40条规定的时间内到法院起诉,起诉的实质条件符合41条之规定,法院才会受理。如果法院做出不予受理裁定,原告可以通过上诉进行救济。

热点内容
考研刑法学硕 发布:2025-02-05 12:21:09 浏览:764
永远居留条例 发布:2025-02-05 12:05:08 浏览:796
美国律师守则 发布:2025-02-05 11:15:41 浏览:138
李金律师 发布:2025-02-05 10:43:25 浏览:36
法学背书知乎 发布:2025-02-05 10:16:42 浏览:815
生活中行政法事例 发布:2025-02-05 10:08:49 浏览:990
省司法厅张敏 发布:2025-02-05 10:08:43 浏览:375
公司监事需不需要负法律责任 发布:2025-02-05 10:03:50 浏览:68
日本古代刑法图片 发布:2025-02-05 10:03:05 浏览:104
司法考试考点组 发布:2025-02-05 09:29:15 浏览: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