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环境劳动法
① 劳动法关于工作环境的要求就温度低于多少度算低温
《劳动法》没有对工作环境的最低温度作出规定,仅在第六十条规定:不得内安排女职工在经期从事高容处、低温、冷水作业和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国家技术监督局1994年颁布了《GB/T 14440-1993低温作业分级国家标准》,具体如下:
此标准规定了低温作业环境冷强度大小及其对人体机能影响程度的级别,适用于对低温作业实施劳动保护分级管理,简单地讲就是温度越低,每日工作时间越长,低温作业级别越高。不同单位以此为基础可以制定相应的劳动保护措施。
所以您所提出的问题《劳动法》没有具体答案,不同的低温作业有不同的分级,单位有责任制定劳动保护措施,也有权确定低温作业级别补助。如果需要劳动维权帮助,可通过www.nengsifa.com自助申请劳动仲裁,智能获取法律文书,以及获得仲裁流程指引、准备材料指导,消除法律专业壁垒,节省聘请律师的费用。
② 劳动者应享有的工作环境权有哪些 劳动法律网
你好!
我国劳动者应享有的工作环境权如下:
(1)有权获得必要安全卫生条件。我国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还应当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2005年专门颁布了《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惩罚措施,企业的违法成本较低,不遵守相关规定的现象比比皆是。有调查显示,在我国只有49.4%的体力劳动者能够得到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只有34.9%的单位能够定期组织劳动者进行健康检查。
监管部门除了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外,还可以探索由“裁判员”向“运动员”转化的工作方式,适时与企业进行沟通,协商制定、不断完善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安全生产标准,与企业形成良性互动,确保劳动者享有安全的生产环境。
(2)定期接受安全生产培训。我国法律规定劳动者享有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同时,出于生产需要和劳动者安全考虑,生产经营单位应当进行安全生产培训。但有数据显示,我国有60.2%的体力劳动者从未接受过劳动安全卫生教育,劳动者获得职业技能和安全知识的方式多是通过“师父带徒弟”的经验传授途径,缺乏系统的职业教育。
职业培训和安全教育虽不能直接创造利润,但却是一笔“长远投资”,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不仅保障了劳动者接受培训的工作环境权,也可以保障企业安全生产,避免给劳动者生命和企业财产造成更大的损失。现阶段,可以探索建立统一的执法监督机构,将职业安全卫生执法监督划归劳动执法监督的范围,由劳动执法部门统一监管,加强劳动安全卫生监察的力度,对企业实施有效监督,增加企业违法违规成本。
(3)可参与重大劳动安全决策。目前,我国劳动者参与劳动安全卫生决策表现在通过工会为决策提供建议及监督,法律规定工会具有监督权、建议权以及事故调查权。
国际劳动组织公约规定劳动者代表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同致力于改善劳动条件,提出了“信赖合作原则”。英国法律要求建立工人委员会群团组织,企业要与工人委员会协商重大生产决策事项,规定工人代表出席重要会议比例,确保企业员工的参与权、决策权。
如能提出更加具体的问题,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③ 劳动法对劳动者工作环境要求
劳动法对公司变换工作环境并没有进行详细规定,但用人单位提供的劳动条件版恶劣、环境污染严重权,给劳动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处理。
相关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八十八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一)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
(二)违章指挥或者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
(三)侮辱、体罚、殴打、非法搜查或者拘禁劳动者的;
(四)劳动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给劳动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的。
④ 工作环境有害,劳动法怎么规定
环境有害只要做好相关防护措施即可,如果得了职业病,可以申请工伤认定。
⑤ 劳动法关于工作环境的要求
对劳动环境的要求是不对劳动者身体造成伤害,要求危险工种必须有完善的防护措施,像矿工工种是严禁女工的,还有相关规定希望你去咨询当地劳动部门或则法律援助中心。
⑥ 劳动法对工作环境温度的规定
法律分析:在高温天气期间,用人单位应根据下列规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确保员工劳逸结合、有足够的休息时间。但因行业特点不能停工或者因生产、人身财产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需要必须紧急处理或及时抢修的情况除外。(一)日最高气温达到40℃时,当日应停止工作;(二)日最高气温达到38℃时,当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小时。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六十条 不得安排女职工在经期从事高处、低温、冷水作业和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
⑦ 劳动环境恶劣,公司没有提供安全有效的劳动保护,这算违反劳动法吗
必须违反,劳动法上有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必须提供劳动保护,否则劳动者有权拒绝,并可向劳动管理部门投诉举报。
⑧ 劳动法中关于高温环境作业的规定
《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安监总安健[2012]89号第八条
在高温天气期间,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规定,根据生产特点和具体条件,采取合理安排工作时间、轮换作业、适当增加高温工作环境下劳动者的休息时间和减轻劳动强度、减少高温时段室外作业等措施:
(一)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地市级以上气象主管部门所属气象台当日发布的预报气温,调整作业时间,但因人身财产安全和公众利益需要紧急处理的除外:
1、日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应当停止当日室外露天作业;
2、日最高气温达到37℃以上、40℃以下时,用人单位全天安排劳动者室外露天作业时间累计不得超过6小时,连续作业时间不得超过国家规定,且在气温最高时段3小时内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业;
3、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37℃以下时,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换班轮休等方式,缩短劳动者连续作业时间,并且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业劳动者加班。
(二)在高温天气来临之前,用人单位应当对高温天气作业的劳动者进行健康检查,对患有心、肺、脑血管性疾病、肺结核、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其他身体状况不适合高温作业环境的劳动者,应当调整作业岗位。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三)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怀孕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在35℃以上的高温天气期间从事室外露天作业及温度在33℃以上的工作场所作业。
(四)因高温天气停止工作、缩短工作时间的,用人单位不得扣除或降低劳动者工资。
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35℃以上高温天气从事室外露天作业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应当向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并纳入工资总额。
(8)工作环境劳动法扩展阅读
高温津贴的具体标准为
室外作业和高温作业人员每人每月150元,非高温作业人员每人每月100元。高温津贴在每年6月、7月、8月、9月、10月发放,在企业成本费中列支。
其他相关高温天气的劳动保护措施,也按照新政策执行。如用人单位在岗且提供正常劳动的职工也需列入发放范围,职工未正常出勤的,可按其实际出勤且提供的劳动天数折算发放等。
享受高温津贴的范围
从以前露天作业且工作场所温度达33℃以上的人群扩大至所有劳动者;
发放的时间从过去的7—9月,扩大至6—10月。
也就是说,每年6—10月,就算劳动者没有在室外高温条件下工作且工作场所温度低于33℃,这期间也可拿到100元/月的高温津贴。
而高温天气下,工作场所温度高于33℃的室外作业和高温作业人员则可拿150元/月。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 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
⑨ 劳动法对公司变换工作环境有法律约束吗
劳动法对公司变换工作环境并没有进行详细规定,但用人单位提供的劳动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给劳动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处理。
相关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八十八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一)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
(二)违章指挥或者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
(三)侮辱、体罚、殴打、非法搜查或者拘禁劳动者的;
(四)劳动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给劳动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的。
⑩ 工作环境噪音劳动法
法律分析:法律规定工业企业的总平面布置,在满足主体工程需要的前提下,应将产生高噪声的车间与低噪声的车间分开。
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规定:工人工作地点噪声容许标准为85dB,根据等能量的原则,如果接触时间减少一半,标准容许放宽3dB。
如果单位不符合要求,又没采取其他改善措施,那么它本身就是违法的。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第一条 为防治环境噪声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环境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本法所称环境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
第三条 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环境噪声污染的防治。
因从事本职生产、经营工作受到噪声危害的防治,不适用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