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劳动法随堂联系

劳动法随堂联系

发布时间: 2022-05-22 13:41:01

① 《劳动法》咨询电话是多少

打12333咨询,这是全国劳动保障的公益电话。或者打114,转法律援助办公室,专免费的,不过通属信费还是要付的。

② 请问关于劳动法方面的问题打什么电话咨询

12333
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

③ 劳动法咨询电话

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咨询电话12333.

该电话主要提供社会保险方面的咨询。

不过专业劳动法咨询的话,还是应该咨询专业人士。

有劳动法方面的问题,可以向我提问。

④ 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合同法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2008年1月1日执行的《劳动合同法》并不是取代了1995年1月1日实施的《劳动法》,所以不存在新旧劳动法的概念。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相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劳动合同法》是《劳动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其中的劳动合同这一章节进行了重新规定。

《劳动法》除了包括《劳动合同法》以外,还包括《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社会保险法》、《劳动条件法》、《劳动保护法》、《劳动监察法》(后四部还没出台)等等。

就两者的关系来看,《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属于普通法和特别法的关系。
所谓普通法,是指在一般范围内适用的法律,其效力具有普遍性;
特别法,是指在特定范围内适用的法律,其效力仅仅及于特定身份的人或者事。

一般而言,在法律的适用上面,特别法优于普通法,也即对于《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都有规定的,适用《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合同法》没有规定而《劳动法》有规定的,则适用《劳动法》的相关规定。

二者法律特征完全不同。

合同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劳动合同在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的前提下,重在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被誉为劳动者的“保护伞”,为构建与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提供法律保障。作为我国劳动保障法制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有着深远的意义。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于2007年6月29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⑤ 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联系与区别

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劳动关系的参加者依照法律规范的要求缔结劳动关系,所缔结的劳动关系便具备了法律关系的形式,而劳动法律关系则以劳动关系为实际内容。劳动关系是劳动法律关系产生的现实基础,而后者是前者在法律上的表现形式,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国家总是依据客观存在的劳动关系,制定劳动法律规范,从而形成劳动法律关系;劳动关系发展变化了,要求劳动法律关系作相应调整,于是劳动法律关系也会随之变化。实际的劳动关系也正式通过劳动法律关系的形式得到巩固和保护。
它们之间的区别体现在:
第一,两者所属的范畴不同。劳动关系是一种社会物质关系,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因为一定的劳动关系最直接地联系着一定的生产关系,是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而劳动法律关系则是一种思想关系,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依据国家制定的劳动法律而形成,体现了国家的意志。
第二,两者产生的前提不同。劳动关系是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有共同劳动存在就会有劳动关系的存在。劳动法律关系则是被劳动法律规范所调整的劳动关系,所以它的形成必须以劳动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每一种具体的劳动关系之所以成为劳动法律关系,正是因为有规定和调整这种劳动关系的劳动法律规范存在。如果没有相应的劳动法律规范,就不可能形成劳动法律关系。
第三,两者的内容不同。劳动关系以劳动为内容,当国家没有制定相应的劳动法律规范时,这种关系因不具有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也就不具有国家强制力。这时,双方当事人的利益缺少有效的保护与保障。劳动法律关系是以法定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任何一个劳动法律关系的参加者,都是作为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出现的,同时受到国家法律保护。

⑥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联系和区别

简述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关系
答:联系 1社会保障法是在劳动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在社会保险领域存在交叉。
3 社会保障法对劳动法功能的发挥有补充和促进的作用,首先社会保障法为劳动者的权益提供了更有利的保障;其次,社会保障法为劳动关系的延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区别 1调整对象:劳动法主要调整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社会保障法调整国家、用人单位、公民(劳动者)、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因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发生的关系。
2法律部门:在中央,设有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在地方上,各级政府都设有处理劳动与社会保障问题的行政机关或具体工作部门。
3关系的主体: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的主体是用人单位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或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公务员、军人等不适用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的主体包括国家、用人单位、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和公民(劳动者)。
4立法目的:劳动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协调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社会保障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障社会全体成员在遭受各种意外和风险时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安全。
5解决程序:社会保障法引发的劳动争议,由于具有某些私法关系的特点,主要适用民事程序来解决;劳动法争议引发的争议,由于具有较强的公法性,应主要采用行政诉讼程序。

⑦ 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在联系

以上两条原则有着密切的联系,“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实际上是等价有偿原则。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一原则要求赋于劳动关系当事人以充分的活力。在劳动领域,这一原则带有私法原则的特征,其“契约化”的特点,来源于民法中关于的雇佣合同的规定。“保护劳动者原则”实际上是保护弱者原则,要求通过国家干预,以加强劳动者的保护力度。这一原则要求强化法定内容。在劳动领域,这一原则带有公法原则的特征,其“基准化”的特点,来源于“工厂法”的规定。劳动法是私法与公法相融合而产生的法律部门,其基本原则也分别体现了私法的特征与公法的特征。在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下,我国曾通过制定全面而具体的规定对劳动者进行保护,其结果是使企业丧失了活力。实践证明,两者的结合点是“倾斜立法”,通过法定内容限制约定内容,既使劳动者得到必要的保护,也为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平等协商留下余地。
法律的作用在于形成制衡关系。劳动法是以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不平等性为基础的一种制度设计,其目的在于对劳动者的弱者地位予以补救,从而达成新的平衡关系,维护劳动者的正当权益。在西方,劳动法的形成过程可以说是“私法公法化”的过程。劳动者的正当权益长期得不到有力的保护,直到十九世纪后叶,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劳资冲突日趋激烈,西方各国才开始摒弃将劳资关系交由民法调整的做法,建立起了以“保护劳动者”为原则的劳动法领域。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形成与市场经济相联系的劳动法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公法私法化”的过程。社会主义的建立,使我国很早就确立了“保护劳动者”的原则,劳动领域中反复争论的倒是如何贯彻“各尽所能,按劳动分配”的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

热点内容
经济法自考论文选题 发布:2025-02-05 00:39:48 浏览:539
刑事诉讼法183 发布:2025-02-05 00:31:10 浏览:803
民法典实施日 发布:2025-02-05 00:19:43 浏览:379
businesslaw经济法 发布:2025-02-05 00:15:55 浏览:721
中学生法律知识漫画 发布:2025-02-04 23:56:24 浏览:968
法律服务护航产业占 发布:2025-02-04 23:31:48 浏览:366
法院审判部门 发布:2025-02-04 22:39:56 浏览:385
法治宣教外包 发布:2025-02-04 22:30:31 浏览:541
肛门周围长猴子土方法治疗 发布:2025-02-04 22:22:02 浏览:805
政府制定规章的程序 发布:2025-02-04 21:28:54 浏览: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