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劳动法年终奖的计算方法

劳动法年终奖的计算方法

发布时间: 2022-05-24 07:51:31

Ⅰ 工作未满一年的年终奖怎么算

若劳动合同或规章制度的约定或规定未将入职未满一年的劳动者排除在外,则用人单位应按约定或规定发放。在司法实践中,劳动仲裁委员会或法院一般会按劳动者的在岗时间,支持一定比例的年终奖。例如你上了3个月班,则3除以12(1年12个月),再乘以年终奖1.0系数的绩效,得出的结果即为你的年终奖。但法律并没有强制性规定年终奖必须发放,因此若公司规定未满一年无年终奖,则不发放年终奖。

(1)劳动法年终奖的计算方法扩展阅读

一、年终奖发放。

①法律并没有强制性规定年终奖必须发放。是否发放年终奖属于用人单位的经营自主权。

②如劳动合同或规章制度明确约定或规定发放,则应当发放。

③如果劳动合同或规章制度没有明确约定或规定,若同岗位的其他劳动者在相同条件下均已发放,则用人单位不应区别对待。

二、年终奖发放时间。

①如何发放属于用人单位的经营自主权,法律并无强制性规定。

②若劳动合同或规章制度明确约定或规定年前发放,则应当年前发放。

③实践中,有些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了让劳动者年后继续上班,常在年过后发放年终奖。

若劳动合同或规章制度的约定或规定应当发放且未将入职未满一年的劳动者排除在外,则用人单位应按约定或规定发放。在司法实践中,劳动仲裁委员会或法院一般会按劳动者的在岗时间,支持一定比例的年终奖。

若劳动合同或规章制度约定或规定应当发放且未将提前离职的劳动者排除在外,则用人单位应当按约定或规定发放。在司法实践中,若已对劳动者进行年终考核,劳动仲裁委或法院一般也会按照劳动者的在岗时间,支持一定比例发放。

Ⅱ 年终奖是否计入上一年工资

法律分析:年终奖属于综合所得里的工资奖金,是要并入工资进行

申报,但目前有两种申报方式

一,选择一次性奖金计算年终奖方式,申报时填写一次

性奖金计算年终奖表格:2.选择综合所得缴纳个税申报

时填写综合所得表格

二两种方式年终奖的计算方法如下:

1按全年一次性奖金计算

第一步无论当月工资是多少,先将全年一次性奖金除以

12得到商数,用这个商数作为应纳税所得额先在税率表中找

到对应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

第二步应纳税额年一次性奖金收入×适用税速算扣

除数在个人所得税申报界面,有一栏专门一项全年一次性奖

金表格将选择按一次性奖金计算年终奖的员工填列表中,适

用按月换算后的综合所得税率表,单独计税,不并入综合所

得计算个税

2.按综合所得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将年终奖金加到

当月领取的工资中,填列在综合所得税表格中

(当月取得的工资含年终奖金每月减除费用5000元三

一金专项扣除适用的预扣税速算扣除数)

《劳动法》规定,年终奖是工资的一部分,属于劳动报酬的范围,如果在劳动合同或规章制度中规定发放年终奖,那么推迟年终奖的发放,无异于欠薪。

按照《劳动法》规定,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对迟发年终奖的企业主应给予批评教育,严重的可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并责令支付赔偿金,以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情形论处。至于企业将年终奖分期发放,并不违法。

企业对于如何发放年终奖有自主权,因此只要不延期,分期并不违法。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四十七条 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经济效益,依法自主确定本单位的工资分配方式和工资水平。

Ⅲ 请问劳动法里有关于年终奖的规定么 我在工厂上班过完年就不想干了 可是厂里竟然有规定年终奖年前发一半

劳动法没有关于年终奖的规定

奖金是用人单位根据企业效益为嘉奖突出的贡献和业绩而发放的特殊的薪资。奖金发放属于用人单位的自主权,即单位可以自行决定发不发奖金,发奖金的条件和标准。

国家规定用人单位必须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发放工资,但没有规定必须发放奖金。年终奖一般是由单位对员工进行考核后发放的,如果单位对其考核不符合发放奖金的条件,那自然可以不发放其奖金,如果员工离职了,由于未对其进行考核,也就不发放年终奖,毕竟发放奖金是单位自己的事情。

在以下情况下,员工有权要求单位发放奖金,而不论其是否即将或者已经离开单位。
1、劳动合同中约定了奖金的具体计算办法的。
2、根据单位的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发放奖金,且有具体金额或者计算奖金的方法。
3、单位已经对员工做出了对其发放奖金以及具体奖励办法决定的。如果单位借口反悔,员工则可以依法要求单位发放奖金。

Ⅳ 劳动法中的12个月的平均工资年终奖怎么算的,

前12个月工资总收入(包括奖金)的十二分之一,即月平均工资。

Ⅳ 年终奖的计算和发放应该按照什么标准

年终奖的计算
发放年终奖是用人单位的一种自主行为,目前的法律、法规并无要求用人单位发放年终奖的具体规定。
故一般来说,年终奖的计算应根据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
如果劳动合同或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中有明确规定,则用人单位必须按照约定或规章制度发放。
当然,如果劳动合同或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中均没有规定,用人单位可以不发,也可以根据本年度的综合经营状况以及劳动者个人年度工作表现,决定是否发放年终奖。
休法定假应照发年终奖
年休假、探亲假、婚丧假、产假等均属于法定假。根据《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妇女权益保护法》、《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等的规定,劳动者在休法定假期间应视为正常出勤并支付报酬,用人单位自然也就必须全额支付“年终奖”,而不得扣除。
提前离职该拿年终奖
如果劳动合同或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中,有确定的年终奖数额,那么离职劳动者也应得到相应的年终奖。如果劳动合同和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都未规定年终奖,但事实上已发年终奖,用人单位也必须向离职劳动者发放,从司法实践上看,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法院同样会支持此类离职劳动者按照在岗时间,得到一定比例的年终奖。
未满一年也有年终奖
《劳动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即只要劳动合同中约定了年终奖或是用人单位已制定发放年终奖的具体办法,且新进入、未满一年的劳动者确已付出相应劳动,用人单位就必须按约定或比例向其发放年终奖。
年终奖不能拖欠
就性质而言,年终奖属于工资的一部分。因为国家统计局《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第四条规定:“工资总额由下列六个部分组成:(一)计时工资;(二)计件工资;(三)奖金;(四)津贴和补贴;(五)加班加点工资;(六)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第七条也规定:“奖金是指支付给职工的超额劳动报酬和增收节支的劳动报酬。包括:(一)生产奖;(二)节约奖;(三)劳动竞赛奖;(四)机关、事业单位的奖励工资;(五)其他奖金。”国家统计局《〈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若干具体范围的解释》第二条则进一步指出:“关于奖金的范围……(一)生产(业务)奖包括超产奖、质量奖、安全(无事故)奖、考核各项经济指标的综合奖、提前竣工奖、外轮速遣奖、年终奖(劳动分红)等。”故推迟年终奖的发放,无异于欠薪。而《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均已明确规定,工资应当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
年终奖不得以实物折抵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五条规定:“工资应当以法定货币支付,不得以实物及有价证券代替货币支付。

Ⅵ 一般年终奖怎么算

双薪制“年末双薪制”是最普遍的年终奖发放形式之一,大多数企业,特别是外企更倾向运用这种方法,即按员工平时月收入的数额在年底加发一个月至数个月的工资。A:12+1方式12+1的方法,即到年底企业多发给员工一个月的工资。这种是以时间为衡量指标的,只要你做满了一年,就可以拿到双薪。但这种方法在香港、新加坡地区已经不常用了。B:12+2方式当员工为公司服务了一整年,公司多发2个月的薪水作为奖励。这是非常灵活的做法,它一般有公司营业指标、客户指标和个人指标三方面来衡量。公司营业指标是以最少成本达到最优化效果,获得最大利润打分,客户指标是由客户满意度来打分,个人指标是由个人完成工作的质量和数量打分。一般地,公司营业指标在双薪中占10-20%,集体工作量占30-40%,而个人指标则在双薪中占到40-50%的分量。也就是说,当你个人努力完成工作,发挥集体协作精神,完成公司营业目标时,才能最终获得双薪。这种灵活的做法,已经在国外非常流行。它充分调动员工个人的积极性,发扬团队合作精神,为公司做出贡献。

法律依据:《劳动法》第七十六条 国家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兴建公共福利设施,为劳动者休息、休养和疗养提供条件。用人单位应当创造条件,改善集体福利,提高劳动者的福利待遇。

Ⅶ 劳动法有没有关于年终奖的规定

没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四十五条国家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

劳动者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四十六条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

工资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国家对工资总量实行宏观调控。

第四十七条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经济效益,依法自主确定本单位的工资分配方式和工资水平。

第四十八条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最低工资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报国务院备案。

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第四十九条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应当综合参考下列因素:

(一)、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

(二)、社会平均工资水平;

(三)、劳动生产率;

(四)、就业状况;

(五)、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第五十条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

第五十一条劳动者在法定休假日和婚丧假期间以及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

(7)劳动法年终奖的计算方法扩展阅读

《“年终奖入社保”背后的公平焦虑》

最近,部分省份将年终奖计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引发争议。

心疼当期收入减少的机关事业单位参保者不满意:本来工资就不高,再从年终奖里划掉一笔,入社保岂不变成了降收入?为什么很多企业不把年终奖、股权、期权收益通通计入缴费基数?

参加企业养老的人也不满意: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待遇原本就比企业高一截,年终奖纳入后,未来差距可能更大,改革真的是要缩小差距吗?不同地方的参保者更免不了做比较:为什么有的省份没提年终奖的事儿,是不是自己所在的地方养老基金不够用了?

年终奖计入缴费基数,影响并不复杂:当期收入降低、未来养老待遇提高,对参保者总体上不构成利益的减少。小细节引来大动静,背后指向不同人群对养老保险的公平焦虑。

促进公平,是养老并轨的最大意义所在。此前养老“双轨制”屡遭诟病,主要是由于“制度轨道”不统一。并轨后,人人要缴费,缴费比例一致,退休待遇计发办法一致。有了统一的制度安排,养老公平就有了制度基础,改革因此赢得最大共识。

此次部分省份年终奖计入缴费基数,恰恰触动了人们对制度不一致的担心。这一风波提醒政策制定者,在大的制度并轨后,还要力争在操作中尺度一致,以最大程度地实现公平。

一方面,操作办法要立足“全国一盘棋”,不同省份、大中小城市,在缴费基数、项目选择上应当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并做到公开透明。另一方面,要正视多年来企业参保员工缴费工资低于实际工资、最终影响养老金替代率的问题,完善实施细则,使缴费基数的确定更接近真实的缴费能力。

一谈到缴费人们就紧张,也反映了对社保的纠结。多缴多得,这道理讲了这么多年,谁都明白。但现实生活中,那些日子过得不太宽裕的参保者,宁愿先管眼下。去年以来,为降低企业成本压力,我国两次下调企业缴纳的社保费率。

实际上,类似的压力对参保者个人同样存在,年终奖计入缴费基数也由此引起不小的情绪反弹。化解这种纠结,有必要在明确缴费基数的同时适当控制基数、降低费率,增加公民的获得感,也让所有参保者愿意据实缴费。

Ⅷ 年终奖怎么计算

1.关于年终奖费用入帐时间问题。

如果你公司年终奖金列入员工工资单上,则随工资一起按你公司规定时间入帐即可。如果年终奖的发放未计入工资单中的,一般情况下,可以在发放当月计入相关成本费用。

2.关于年终奖金的计税问题。

根据税法规定:

——纳税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单独作为一个月工资、薪金所得计算纳税,并按以下计税办法,由扣缴义务人发放时代扣代缴:
(一)先将雇员当月内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除以12个月,按其商数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
如果在发放年终一次性奖金的当月,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低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应将全年一次性奖金减除“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额的差额”后的余额,按上述办法确定全年一次性奖金的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
(二)将雇员个人当月内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按本条第(一)项确定的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计算征税,计算公式如下:
1)如果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高于(或等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的,适用公式为:
应纳税额=雇员当月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2)如果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低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的,适用公式为:
应纳税额=(雇员当月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额的差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对每一个纳税人,该计税办法只允许采用一次。

举例说明。

员工A当月工资薪金所得1 000元,员工B当月工资薪金所得2 000元,另发放每人年终奖5 000元,则:

员工A。

1.当月工资薪金应纳税额 = 0
2.年终奖应纳税额
尚未扣完的费用扣除数 = 1 600 - 1 000 = 600元
确定适用税率及速算扣除数:(5 000 - 600) / 12 = 366.67元,对应级距0-500元,适用税率5%,速算扣除数0元。
应纳税额 = (5 000 - 600) * 5% - 0 = 220元
3.当月共计应纳税额 = 0 + 220 = 220元

员工B。

1.当月工资薪金应纳税额 = (2 000 - 1 600)* 5% - 0 = 20元
2.年终奖应纳税额
尚未扣完的费用扣除数 = 0元
确定适用税率及速算扣除数:(5 000 - 0) / 12 = 416.67元,对应级距0-500元,适用税率5%,速算扣除数0元。
应纳税额 = (5 000 - 0) * 5% - 0 = 250元
3.当月共计应纳税额 = 20 + 250 = 270元

关于补充问题。

对于未列入工资单中的年终奖金,相关会计处理:

借:应付工资
贷:现金 或 银行存款

借:制造费用 等科目
贷:应付工资
(该分录,也可与工资单费用一起合并处理)你好。

1.关于年终奖费用入帐时间问题。

如果你公司年终奖金列入员工工资单上,则随工资一起按你公司规定时间入帐即可。如果年终奖的发放未计入工资单中的,一般情况下,可以在发放当月计入相关成本费用。

2.关于年终奖金的计税问题。

根据税法规定:

——纳税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单独作为一个月工资、薪金所得计算纳税,并按以下计税办法,由扣缴义务人发放时代扣代缴:
(一)先将雇员当月内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除以12个月,按其商数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
如果在发放年终一次性奖金的当月,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低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应将全年一次性奖金减除“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额的差额”后的余额,按上述办法确定全年一次性奖金的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
(二)将雇员个人当月内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按本条第(一)项确定的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计算征税,计算公式如下:
1)如果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高于(或等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的,适用公式为:
应纳税额=雇员当月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2)如果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低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的,适用公式为:
应纳税额=(雇员当月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额的差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对每一个纳税人,该计税办法只允许采用一次。

举例说明。

员工A当月工资薪金所得1 000元,员工B当月工资薪金所得2 000元,另发放每人年终奖5 000元,则:

员工A。

1.当月工资薪金应纳税额 = 0
2.年终奖应纳税额
尚未扣完的费用扣除数 = 1 600 - 1 000 = 600元
确定适用税率及速算扣除数:(5 000 - 600) / 12 = 366.67元,对应级距0-500元,适用税率5%,速算扣除数0元。
应纳税额 = (5 000 - 600) * 5% - 0 = 220元
3.当月共计应纳税额 = 0 + 220 = 220元

员工B。

1.当月工资薪金应纳税额 = (2 000 - 1 600)* 5% - 0 = 20元
2.年终奖应纳税额
尚未扣完的费用扣除数 = 0元
确定适用税率及速算扣除数:(5 000 - 0) / 12 = 416.67元,对应级距0-500元,适用税率5%,速算扣除数0元。
应纳税额 = (5 000 - 0) * 5% - 0 = 250元
3.当月共计应纳税额 = 20 + 250 = 270元

关于补充问题。

对于未列入工资单中的年终奖金,相关会计处理:

借:应付工资
贷:现金 或 银行存款

借:制造费用 等科目
贷:应付工资
(该分录,也可与工资单费用一起合并处理)

Ⅸ 劳动法 年终奖

《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第4条,工资总额由六部分组成:计时工资、计版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权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若干具体范围的解释》第2条第1项规定,关于奖金的范围:生产(业务)奖包括超产奖、质量奖、安全(无事故)奖、考核各项经济指标的综合奖、提前竣工奖、外轮速遣奖、年终奖(劳动分红)等。

如果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有明确的约定,或者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中有确切的年终奖的计发办法,应当按照约定或规章制度的内容执行;如果没有相关的约定或规定,按以往的案例判断,法院或仲裁委可能会以劳动法的同工同酬原则,支持劳动者以入职时间为计算基数的一定比例的年终奖,也有可能会以无法律依据驳回。

Ⅹ 年终奖的发放标准

法律分析:这是没有标准的。这取决于公司当年的盈利能力来确定分配金额。年终奖励是指企业在每年年末给予员工的无上限的奖励,是对过去一年工作业绩的肯定。年终奖励的金额和形式一般由企业根据情况自行调整。一个好的年终奖方法应该有更好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分配规则等相应制度,这样才能有效激励员工,增强企业凝聚力。年度一次性奖金是指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扣缴义务人根据年度经济效益和对员工年度工作业绩的综合考核,向员工发放的一次性奖金。根据考核情况,还包括实行年薪制和绩效工资制的单位支付的年加薪、年薪和绩效工资。随着改革的深入,企业的薪酬分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固定工资在员工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小,而激励工资在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一趋势仍在发展。工资总额是指各单位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支付给员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小时工资、计件工资、津贴和补贴、加班工资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年终奖的发放应体现三个方向: 第一,反映公司的年度业绩。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鼓励员工更加关注公司的利益,稳定员工队伍,并在员工和企业之间建立利益共同体。 第二,反映员工的年度工作表现。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四十七条 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经济效益,依法自主确定本单位的工资分配方式和工资水平。

热点内容
刑法宫廷剧 发布:2025-02-04 15:59:01 浏览:588
经济法自然人 发布:2025-02-04 15:43:42 浏览:739
行政法庭审笔录 发布:2025-02-04 15:22:21 浏览:280
民事诉讼法是民告官吗 发布:2025-02-04 15:06:06 浏览:876
国家法官学院新校区 发布:2025-02-04 14:39:00 浏览:126
2014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考试试题 发布:2025-02-04 14:26:57 浏览:706
最新劳动法保胎怎么发工资 发布:2025-02-04 14:12:58 浏览:161
两高司法解释最新 发布:2025-02-04 13:55:39 浏览:682
李荣凯律师事务所法律咨询 发布:2025-02-04 13:55:26 浏览:233
违反工会法的法律责任分为哪几类 发布:2025-02-04 13:49:52 浏览: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