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就业年龄歧视
A. 为什么中国的职场可以公开的年龄歧视
可能有以下原因吧:
1、因为劳动法还不完善,不仅仅年龄歧视,性别歧视、教育歧视、地域歧视,都是普遍存在;
2、经济还处在快速发展期,并没有什么“家庭工作平衡”的概念。对于企业来讲,他们希望员工所有的时间,都要奉献给公司,但是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很难做到;
3、中年的压力过大,教育医疗两座大山压顶,再加上长期缺乏锻炼,中年人能够投入工作的精力确实没有年轻人那么大的;
4、跟劳动力结构有关系,从90年代起,其实中国才出现真正的“职场”。所有的职场人都很年轻,所以企业还没有没有使用老年人的习惯。
5、用工成本,年轻员工的用工成本普遍要低于经验丰富的年长同事,所以老员工走了,自然会补年轻的新员工换血,好用又便宜。
6、这样的变化,来自于不可阻挡的高科技的到来。互联网、高科技的到来,对于一些固有的职能,老套的技能,在新环境下可能就没有位置了,如果不去尽快转变思维方式并去快速学习,就会痛苦不堪直至被淘汰。举个例子,以前负责维护网站的,现在就要懂得公众号的运维,以前PLC 产品经理现在还需要懂IT网络部署和数据库开发,而这些年轻人学习的更快。
7、传统观念认为,年轻人精力更加旺盛,创造力更强,年长者更容易墨守成规,缺乏创造力。
B. 2018年龄歧视违反劳动法吗
劳动法未涉及年龄歧视条款,用人单位有权利设定招聘条件,拥有自主用工权
C. 企业招聘限制年龄合法吗
企业招聘限制年龄是违法行为,这叫作年龄歧视。很多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总是会限制年龄,当然了限制年龄标准在十八岁以上,这是对的,因为十八岁以下属于未成年,但是如果限制三十岁以上或者类似的情况,就属于年龄歧视,涉嫌违反《劳动法》第3条第1款:“劳动者享有平等的就业和选择职业权利、享有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享有休息休假的权利、享有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享有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这里边第一句,【平等的就业和选择职业权利】就是说企业不得歧视劳动者性别、年龄、身高、地域、民族、宗教信仰,而是每个人都必须要人人平等。但是劳动法的另一条规定,【企业享有用工自主权】,正是有了这个规定,所以这些个企业在招聘的时候,才会弄出许多幺蛾子来。
企业招聘限制年龄是违法行为,这叫作年龄歧视,劳动法有明文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的权利。
D. 用人单位不得规定就业歧视性条件,具体指那些歧视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十二条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专同而受歧视。属
第十三条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
第十四条残疾人、少数民族人员、退出现役的军人的就业,法律、法规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五条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必须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并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E. 我国法律对于就业歧视有哪些规定
规定很多。大部分是指平等就业。《残疾人保障法》规定“国家保障残疾人劳动的权利。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残疾人劳动就业统筹规划,为残疾人创造劳动就业条件。”第34条规定:“在职工的招用、聘用、转正、晋级、职称评定、劳动报酬、生活福利、劳动保险等方面,不得歧视残疾人。”《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规定:“凡适合妇女从事劳动的单位,不得拒绝招收女职工。”
F. 劳动法有规定公司不允许招60岁以上的员工的吗60以上,那六十周岁包含吗
法律没有禁止用工单位聘用超六十岁的劳动者,超过六十岁依然可以成为劳动者。
法律分析
法律没有禁止用工单位聘用超过六十岁的劳动者,超过六十岁依然可以成为劳动者。根据相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劳动权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每一个公民都应享有,对公民权利的剥夺和限制,必须由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仅规定禁止雇佣风格和说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相关法律未禁止企业、事业单位及个体工商户招聘已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者,这表明我国对于公民行使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的年龄下限作出了禁止性规定,而我国法律没有对劳动者的年龄上限进行限制,只要公民年满十六周岁直至死亡,都具有行使劳动的权利。用人单位聘用已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者的行为不属于违法行为,其形成的劳动合同不属于无效合同的范围。因此,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继续为用人单位工作的劳动者,属于劳动法调整的对象。关于劳动者法定退休年龄的规定,是赋予劳动者休息的权利,不是剥夺劳动权。公民可以行使权利,也可以放弃休息权利。当公民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没有办理退休,未享受养老金作为生活保障,依然与用工单位建立用工关系的,应当为劳动关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九十四条 用人单位非法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四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合同终止:(一)劳动合同期满的;(二)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三)劳动者死亡,或者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或者宣告失踪的;(四)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的;(五)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的;(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G. 劳动法中的七大歧视是指什么
就业歧视是指没有法律上的合法目的和原因而基于种族、肤色、宗教、政治见解、民族、社会出身、性别、户籍、残障或身体健康状况、年龄、身高、语言等原因,采取区别对待、排斥或者给予优惠等任何违反平等权的措施侵害劳动者劳动权利的行为。
中国劳动者在就业的过程中碰到的主要歧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城乡户籍就业歧视
在中国最为严重的歧视是现存的户籍制度,因为它关系着群体化的利益。主要包括:①歧视农村户口。农村劳动者在城市中就业广受不平等待遇。农民往往被称为“乡下人”,被“城市户口”拒之门外。②歧视外来人口。本城市的企业招工往往限定“本市户口优先”,或者有的用人单位要求应聘者必须具有本地户口。
2、 性别歧视
尽管目前在就业男女平等、保障妇女权益方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包括《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等等,都强调了妇女享有和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但是就业领域内仍存在比较严重的性别歧视。
3、 年龄歧视
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就业结构出现年轻化的趋势,有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规定了几近苛刻的年龄界限,将一大批年龄较大的求职者排斥在外,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将用人的年龄限定在35岁以下。
4、 身高歧视
身高是人为所不能控制的,多是由遗传因素决定。但有的用人单位往往喜欢招聘公告上对求职者的身高做出硬性规定,没有得到身高要求的,往往第一轮简历筛选就落选了。
而本案中存在的歧视则是地域歧视。地域歧视是指基于地域差异而对某个特定地域人群形成的一种“区别对待”的偏见心理。由于各个地域的文化千差万别,加上各个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有些人对某个地方的人和物存在特殊看法。
网络上这种地域歧视更是明显,由于新媒体的发展,很多人基于某地发生的新闻事件,喜欢以偏概全,在新闻下面经常发生因为地域而引起的口水骂战。这样的观念进而影响到了现实生活中,就产生了个人或用人单位的偏见和歧视。
实际上就业歧视远远不止上面陈诉到的,一个单位招聘一个员工最重要的应该是工作能力和自身素质,身高、性别、户口等等因素对工作能力和个人素质有影响吗?根本没有。
《就业促进法》第三条明确规定了:“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
在《劳动法》第十二条中也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
从上诉规定可得知,用人单位在招用人员的时候,应当向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的就业条件,不得实施就业歧视。在最高人民法院2018年印发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增加民事案件案由的通知》中增加了“平等就业权纠纷”案由。凡是遇到就业歧视的,劳动者都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自身权利。
小闫的这起案子是浙江首例就业歧视案,相信在实践中,她绝不是第一个因为地域而求职被拒绝的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中国现行的法律对就业歧视采取的是原则性立法,没有对就业歧视行为做出具体惩罚规定,在实体法和程序法的规定上都存在较大的欠缺。要想改善就业歧视的现状,需要国家继续完善就业促进相关法律法规,增强可行性、可操作性。
H. 中国劳动法中有年龄歧视一说吗
中国劳动法复男女是平制等的。1、《妇女权益保障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保护妇女在社会生产劳动中得到平等的、合理合法的权利:该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第二十二条第一款规定:“单位在录用职工时,除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这里强调的是妇女有与男子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第二十三条规定:“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在分配住房和享受福利待遇方面男女平等。”2、《劳动法》有关妇女平等就业权利的规定:第十二条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第十三条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女平等的就业权利,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3、男女同工同酬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同工同酬是指用人单位对于技术和劳动熟练程度相同的劳动者在从事同种工作时,不分性别、年龄、民族、区域等差别,只要提供相同的劳动量,就获得相同的劳动报酬。
I. 让年龄不再是职业发展的“藩篱”,你有何建议
让年龄不再是职业发展的“藩篱”是一个很好的提案,对于这个提案,我的建议首先是政府立法做好保障,其次是社会舆论方面做好引导,最后是可以有反馈举报的机制。
综上,让年龄不再是职业发展的“藩篱”还需要很长的发展过程,需要社会各界从上到下的努力,让劳动力市场的配置更加均衡。
J. 劳动力市场就业歧视类型有哪些
一、工资收入歧视。指从事相同工作的员工,一部分人由于非经济个人特征而导致所获工资收入低于另一部分人。二、就业歧视。指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甚至部分劳动力供给者具有更好的劳动力供给条件,但是由于这部分劳动力个人的非经济特征而遭到雇主的拒绝,因而承受着不适当的失业比重。三、职业歧视。指在劳动力市场上,某些劳动力即使完全有能力胜任,却因非经济的个人特征而导致被限制或禁止进入某些职业,或者被排挤到同一职业中的过低层次的位置上。
资料拓展:
劳动力市场(适龄劳工供求的市场):一般是指“人才市场(适龄劳工供求的市场)”。人才市场是企业、事业单位进行招工、招聘,劳动者进行求职、投递填写简历的市场,属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管辖。人才市场包括农民工市场、劳务市场、劳动市场、劳工市场、职业市场、就业市场、求职市场、招聘市场、人力市场等。
特征
1、劳动者只能被雇佣或租借,劳动者本身不能被买卖
2、劳动者对劳动力拥有不可动摇的所有权。
3、劳动力市场的交易活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4、劳动者在市场上往往处于不利地位
5、劳动力市场存在各种歧视。
3类型
按劳动力市场范围划分:
(1)区域劳动力市场(2)产业劳动力市场(3)职业劳动力市场(4)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
按职业队劳动力市场的素质要求划分:
(1)国家公务员市场(2)职业经理市场(3)专业技术人员市场(4)普通劳动力市场
按市场竞争自由度划分:
(1)完全竞争市场(2)垄断市场(3)不完全竞争市场
人事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主编的《2005年中国人才报告——构建和谐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人才开发》(黄皮书)日前已出版发行,该报告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人才状况分析报告。记者于10月8日采访了该报告的负责人、人事部中国人事科学院政策研究室的李建钟博士。李建钟表示,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才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无论是从人才的总量、高级人才的储备以及人才与经济结构发展有效配置等问题上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