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里的交通补贴
Ⅰ 劳动合同内的交通补助节假日也要发吗
正式职员也没有节假日补助,交通也只是出差才有。
交通补贴按照一定的规定进行发放,企业在月末的时候可以直接通过工资的方式进行发放,交通补贴属于企业给予员工的一种福利费,并且按照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1)劳动法里的交通补贴扩展阅读:
劳动合同,又称劳动契约、劳动协议。劳动合同是调整劳动关系的基本法律形式,也是确立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劳动关系的基本前提,在劳动法中占据核心的地位。
我国《劳动法》第16条第1款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
以合同期限为标准,劳动合同可分为三类: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期限,是指劳动合同的有效时间,是双方当事人所订立的劳动合同起始和终止的时间,也是劳动关系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时间。
Ⅱ 公司交通补贴一般多少
《方案》明确,改革后行政区域内普通公务出行方式由公务人员自行选择,实行社会化提供,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中央和国家机关补贴标准为司局级每人每月1300元,处级每人每月800元,科级及以下每人每月500元。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其他边远地区补贴标准不得高于中央和国家机关标准的150%,一般地区不高于130%,同一省(自治区、直辖市)内不同地区补贴标准差距不得超过20%。
交通补贴参改范围:
1、机构范围:中央纪委机关和中央各部门,全国人大机关,国务院各部门,全国政协机关,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各人民团体、群众团体,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中央和国家机关所属参公事业单位。
2、人员范围:在编在岗的司局级及以下工作人员。
3、车辆范围: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保留必要的机要通信、应急、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和符合规定的一线执法执勤岗位车辆及其他车辆。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交通补贴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
Ⅲ 劳动法对出差费的规定
劳动法没有对出差费作出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差旅费支付办法由当地专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属会同财政局制定。企业单位差旅费标准,由企业单位自定,属于用人单位自主权。短期出差通常参照当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差旅费标准,结合本单位经济状况制定;派驻外地人员补助标准通常参照派驻地物价水平并结合工作性质决定。
Ⅳ 劳动法加班时有没有交通补贴和饭补
【1】《劳动法》第44条,规定劳动者加班,用人单位应该支付加班费。回
【2】在加班费的额外,答是否单位支付劳动者交通补贴和餐费补助,
应该看在劳动合同里和劳动者的约定,或者看单位具体规定。
【3】《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没有具体规定,劳动者在加班时,
单位必须支付交通补贴和饭补。
Ⅳ 劳动法规定多远距离有交通费
劳动法没有强制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提供交通补贴或者提供通勤车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各国劳动法的表现形式不同,但大都包括以下基本内容:劳动就业法,劳动合同法,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制度,劳动报酬,劳动安全与卫生的程,女工与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制度,劳动纪律与奖惩制度,社会保险与劳动保险制度,职工培训制度,工会和职工参加民主管理制度,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以及对执行劳动法的监督和检查制度等。劳动法最早属于民法的范围,十九世纪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劳动法在各国的法律体系中日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逐渐脱离民法而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劳动法——《学徒健康与道德法》,禁止纺织厂使用9岁以下的学徒,并规定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12小时,同时禁止做夜班。十月革命后,1918年苏维埃政府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主义劳动法典,并于1922年颁布了新的《苏维埃劳动法典》。早在1931年11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苏维埃工农兵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就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先后制定了《劳动保险条例》、《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一系列劳动法律法规,这些和相关的司法解释一起,构成了广义上的劳动法。狭义上的劳动法,仅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Ⅵ 餐补交通补贴算不算职工工资
法律分析:基本工资由双方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一般基本工资会涉及到加班工资、经济补偿金、经济赔偿金、二倍工资、工伤赔付等的计算。 餐补交通补贴在法律性质上属于津贴和补贴,不属于基本工资,但是在计算加班费、经济补偿金、经济赔偿金、二倍工资等时应当计算,如此规定就是为了防止部分用人单位通过人为划分工资构成的方式损害劳动者利益。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七十三条 劳动者在下列情形下,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一)退休;(二)患病、负伤;(三)因工伤残或者患职业病;(四)失业;(五)生育。劳动者死亡后,其遗属依法享受遗属津贴。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条件和标准由法律、法规规定。劳动者享受的社会保险金必须按时足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