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劳动法的形式不包括

劳动法的形式不包括

发布时间: 2022-06-04 09:19:46

劳动法的特点不包括

明确劳动合同法立法目的是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合同法立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劳动合同法是“单保护”,还是“双保护”的争议。“单保护”即主张劳动合同法是向劳动者权益倾斜保护的法律;“双保护”则主张劳动合同法既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保护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从社会舆论看,一方面要求立法保护处于弱势的劳动者的呼声一直非常强烈,认为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状况始终存在,“强资本、弱劳工”是普遍的事实,立法不能只重视形式上的平等,忽视事实上的不平等,更应通过法律的扶弱抑强,实现实质公平。另一方面,以企业家为代表的诸多人士,反对“单保护”,他们认为,如果实施过分强调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法律,将大幅增加劳动用工成本,对中国的投资环境造成消极影响。但最终立法仍然是坚持在总则上写上“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而没有写上保护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劳动合同法加大了用人单位违法成本。明确规定用人单位的权利义务,对违法不履行法律义务的,规定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甚而刑事责任。在法律责任的追究上较为重视经济责任的承担,例如: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2倍的工资;用人单位违法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向劳动者收取财物的,由劳动行政部门处以罚款,

㈡ 劳动法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有哪些呢

劳动法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劳动法律。劳动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劳动法律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依据宪法制定的调整劳动关系的规范,它是劳动法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其主要内容分为劳动关系法与劳动标准法。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一条,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㈢ 劳动法的表现形式最主要是什么呢

劳动法律是劳动法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劳动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劳动法律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依据宪法制定的调整劳动关系的规范,它是劳动法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其主要内容分为劳动关系法与劳动标准法。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一条,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㈣ 劳动法的内容大概包括哪些方面

劳动法的内容大概如下:

1.总则

2.促进就业

3.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

4.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5.工资

6.劳动安全卫生

7.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

8.职业培训

9.社会保险和福利

10.劳动争议

11.监督检查

12.法律责任

13.附则

拓展资料: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各国劳动法的表现形式不同,但大都包括以下基本内容:劳动就业法,劳动合同法,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制度,劳动报酬,劳动安全与卫生的程,女工与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制度,劳动纪律与奖惩制度,社会保险与劳动保险制度,职工培训制度,工会和职工参加民主管理制度,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以及对执行劳动法的监督和检査制度等。劳动法最早属于民法的范围,十九世纪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劳动法在各国的法律体系中日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逐渐脱离民法而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劳动法——《学徒健康与道德法》,禁止纺织厂使用9岁以下的学徒,并规定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12小时,同时禁止做夜班。十月革命后,1918年苏维声政府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主义劳动法典,并于1922年颁布了新的《苏维埃劳动法典》。早在1931年11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苏维埃工农兵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就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合同》、《企业职工奖惩条例》、《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暂行条例》等一系列劳动法规

劳动法-网络

㈤ 《劳动法》规定在劳动合同的解除方式不包括( )。

【答案】D
【答案解析】《劳动法》规定在劳动合同的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可以解除劳动合同,提前终止劳动合同的效力。劳动合同的解除可:①协商解除,经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②法定解除,其形式有即时辞职、预告辞职、即时辞退、预告辞退、经济性裁员五种情形。

㈥ 我国劳动法采用什么形式

劳动法规定的劳复动争议处理的基制本形式是:依法向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当事人自行协商解决。当事人自行协商解决是在没有第三者的情况下,通过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互谅、互让,协商解决纠纷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简单方便、省时省力,不伤感情,有利于团结。

㈦ 问劳动法有哪能些表现形式

(一)劳动法的表现形式是指劳动法律的内容来源于何处。除了通过“宪法”即国家的根本大法奠定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的劳动法律制度外,主要有五类。

(二)类别。第一类是法律。由国家立法机关依据宪法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其法律效力仅次于宪法而高于其他法规。在我国,主要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二类是法规,是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规。劳动法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劳动行政法规,由国务院最高行政机关制定,其法律效力低于宪法和法律,但高于地方性劳动法规。依照我国宪法的规定,国务院可以根据宪法和其他法律来制定劳动行政法规,并根据具体情况发布决定和命令,如国务院1993年7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1993年4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11号《国有企业富余职工安置规定》等。另一种是地方性劳动法规,我们现行宪法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制定和颁布地方性法规,如上海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3次会议于2001年11月15日通过的《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等;第三类是规章。在我国一般是指国家劳动人事行政机关和国务院有关部、委员会以及省级人民政府依照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在法定权限内制定的规范性劳动法律文件。劳动规章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劳动行政规章,我国宪法规定:“各部、各委员会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内,发布命令,指示和规章。”例如,劳动人事部于1994年12月6日发布的《工资支付暂行规定》和1994年12月26日发布的《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行政处罚办法》。另一种是地方性劳动规章。如上海市人民政府于1994年12月5日以市政府90号令发布的《上海市企业职工最低工资规定》等;第四类是国际劳工公约。如《男女工人同工同酬公约》等等;第五类是工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1992年4月3日七届五次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按《工会法》规定:“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以上的人民政府研究起草法律或者法规,对涉及职工利益的重大问题,应当听取工会的意见。”

㈧ 劳动法律关系的表现形式

劳动法律关系的表现形式很多,比如《劳动合同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
也就是说,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各种行为,都是劳动法律关系的表现形式。

热点内容
婚姻法那条最不合理 发布:2025-02-02 09:08:55 浏览:272
违反行政法规导致合同无效 发布:2025-02-02 09:08:22 浏览:482
广州市天河法院 发布:2025-02-02 08:55:03 浏览:363
工资随意更改劳动法怎么办 发布:2025-02-02 08:06:44 浏览:595
模范法官胡国运的妻子 发布:2025-02-02 07:59:34 浏览:234
贵阳有名离婚律师 发布:2025-02-02 07:43:16 浏览:515
有关禁毒的法律知识 发布:2025-02-02 07:28:50 浏览:350
香港律师资格考试 发布:2025-02-02 06:53:18 浏览:335
新民事诉讼法涉外基层法院 发布:2025-02-02 06:45:22 浏览:789
港府司法复核 发布:2025-02-02 06:25:04 浏览: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