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大学毕业生应该看得劳动法

大学毕业生应该看得劳动法

发布时间: 2022-06-05 21:42:27

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有什么区别毕业生就业前应读哪本较好

劳动法是劳动法律部门所有法律法规的总称。其中有一部具体的法律叫做《劳动合同法》。毕业生不但要懂得劳动法,而且也要知晓其他各种法律,这是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也是你步入社会起码的保护意识。

Ⅱ 劳动法是怎样保护我们刚毕业的大学生的

如果你已经毕业了,那在法律能够享受的保护是和普通劳动者一样的,除了政府会有一些为了激励用人单位录用应届毕业生而采取的免税、临时补贴等政策外,在劳动者权利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特权的。产生劳动争议同样适用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目前没有专门保护应届毕业生的法律规范。
如果是还未毕业但已经开始实习的大学生,由于还不符合劳动者的主体条件,所以还没有相关的法律给予保护,三方协议签订了也只能保障毕业后的待遇,如果实习期间受到不公正待遇,也缺乏保障。

Ⅲ 大学毕业生和劳动法

高校学生毕业分配工作中,学校与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签订《三方协议》,是高等院校对毕业生分配的一种办法。《三方协议》属于一种就业介绍性质,与高校的报到证、分配介绍信及就业意向书具有相同的法律地位。高校学生就业应当与用人单位双方协商一致另行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和高校学生属于《劳动法》调整的主体范围,高校不具备劳动用工主体地位,也不是《劳动法》调整的当事人。《三方协议》中只能约定双方用工意向,高校不得代为约定任何违约金和违约赔偿。《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五条规定“除本法第二十二条(专项培训的服务期)和第二十三条(保密协议)规定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与劳动者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违约金。”因此,《三方协议》约定的违约责任无效。

大学毕业生在签订劳动合同的时候该注意哪些问题?
(1 )合同主体是否合格;企业作为一方当事人,是否具有签订该劳动合同的资格,这时需要劳动者考虑的。如是否具有法人资格或者法定用工资格;合同主体与用工主体是否一致; (2 )合同内容是否合法;规定的工作条件/工作范围/等是否符合劳动法规定。工作环境是否符合劳动保护要求;

(3 )是否严格执行国家及本市有关劳动法律规定;比如试用期制度/工时制度/加班制度/休息休假制度/工资发放制度/劳动保护制度等。

(4 )社会保险是否明确予以规定。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

(5 )对于劳动合同中的企业单独约定的条款应予以特别注意。如违约金条款/保密条款/竟业禁止条款/培训条款等。对于这些方面,除了考虑是否符合国家规定外,更需要考虑到自己的工资收入与违约所需承担的法律责任进行比较,从公平角度予以必要的关注。切记一条“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6 )企业现存的各种规章制度,在签订合同前必须予以足够的关注。

(7 )充分注意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以及违约责任,以及权利享受的可能性。

(8 )不能存在任何的侥幸心理,你的签字是有法律效力的,一定程度而言,你的签字对于你和企业而言就是法律。

Ⅳ 求我国劳动法中关于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协议及合同的一切条款

好详细啊,明天再来读好了!很棒的东东!

Ⅳ 应届毕业生关于劳动法的了解

单位的做法不合法,劳动者提供劳动就有权利取得劳动报酬。
以上意见,仅供参考。

Ⅵ 大学生求职与就业时怎样用劳动法保护自己权益

【劳动合同 内容】《劳动合同法》第十七条规定: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
(一)版 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权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
(二) 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
(三) 劳动合同期限;
(四) 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五)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六) 劳动报酬;
(七) 社会保险;
(八) 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
(九) 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
劳动合同除前款规定的必备条款,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约定试用期、培训、保守秘密、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等其他事项。

Ⅶ 在校大学生是否属于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

属于。

我国的劳动法并没有排除在校大学生的劳动者资格《意见》第四条规定了五类不适用于劳动法的人群,即公务员和比照实行公务员制度的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农村劳动者(乡镇企业职工和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除外)、现役军人和家庭保姆,并不包括在校大学生。且在校大学生满足劳动法中对劳动者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要求,因此,在校大学生可以成为劳动者。

虽然我国劳动法没有排除大学生的劳动者资格,即大学生可以成为劳动者,但是大学生具有学生和打工者的双重身份,是否受劳动法保护要依大学生与用人单位间的工作关系而定。《意见》第十二条明确规定了大学生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同样,实习行为也非以就业为目的,不视为建立劳动关系。对于准毕业生在毕业前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因其符合《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各项要求,且以就业为目的,因此视为建立了劳动关系,受劳动法保护。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在读期间在校外从事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劳动。我国劳动法缺乏对这一群体的明确规定。我们认为,他们应该受到劳动法的保护,应该属于非全日制用工的范畴。

Ⅷ 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找工作应注意哪些相关法律

劳动法,合同法,
注意下列几项,
一,应当约定将要工作的岗位,及相关工资待内遇,
二,工作的期限容,
三,遇到纠纷解决的办法,
四,工作中,单位对个人的权利限制部分,应当格外注意,如限制竞争,保密条款等,
五,应当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最好能到相关的劳动管理部门备案,

Ⅸ 大学生毕业就业应该注意哪些法律问题

一、就业法律风险管理的事前防范

(一)规划职业生涯,为就业奠定基础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在对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借助职业生涯规划,可克服求职时遇到的困难和阻碍,避免就业风险。日前,上海就业促进中心调查发现,41%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最大的就业困惑是缺乏明确的求职目标和规划。②教育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项目专家周其洪指出:“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来说越早越好,早一些认识自己,明确方向,就能打有准备的就业之战。同时,职业生涯规划还有助于拓宽视野和就业渠道,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缓解就业的心理压力。”③对大学生来说,只要确立了人生的追求目标、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就能树立起价值判断的坐标系,理性分析所应聘的职位是否与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人生规划相一致,从而不被世俗潮流蒙蔽,识别就业陷阱破绽,规避法律风险。
(二)客观评估自身能力,明确择业标准
定位不准是大学生在就业中产生法律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生风华正茂,一方面很容易高估自己,另一方面没有明确的标准,盲目求职,必然会存在一定风险。大学生在就业时,一定要客观评估自身能力,保持相对冷静的意识、平和的心态,为自己设定一个心理底线;要明白求职实际上是在为自己寻找一个奉献才华、收获成长的平台,要把单位的发展和自己将要做的工作放在首位,而将利益放于次位,这样才能客观地审视就业风险。同时,不要过分追求自己的职业生涯而接受用人单位提出的一些不平等条约,或者因过分追求单位的表面光环而放弃对自身权益的争取和保护。
(三)掌握法律常识,增强法律意识
根据央视东方时空栏目调查发现,有55%的大学生遭遇过就业陷阱④,这一数据说明了就业过程中侵权现象普遍存在。究其根源,主要还是大学生缺乏法律支持。因此,要预防和控制就业风险,大学生在求职前应主动了解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如《合同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草案)》和劳动部制定颁布的《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人事部制定颁布的《人才市场管理规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颁布的《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关于实行劳动合同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等,做到知法用法,提高自己的求职素质和独立思考能力,明确用人单位的做法是否合理合法;对于潜在的法律风险,提前做好应对方案。

热点内容
常芬律师 发布:2025-02-02 03:58:35 浏览:638
代理律师为劳动法费用多少 发布:2025-02-02 03:36:12 浏览:635
法院疫情纪实 发布:2025-02-02 03:34:20 浏览:192
九龙坡区法律援助中心西彭工作站 发布:2025-02-02 03:33:54 浏览:653
行政法规一般有三种 发布:2025-02-02 02:37:24 浏览:122
范莉法官 发布:2025-02-02 02:32:16 浏览:432
民法协议内容 发布:2025-02-02 02:31:48 浏览:299
律师赚多少钱 发布:2025-02-02 02:06:27 浏览:674
南京森林法院 发布:2025-02-02 01:53:24 浏览:99
上海市司法局的电话 发布:2025-02-02 01:49:57 浏览: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