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的行为能力
Ⅰ 我国公民在年满多少岁时享有劳动权利和劳动行为能力
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五十八条 未成年工是指年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的劳动者。这表明,年满18周岁的劳动者达到了订立劳动合同的条件;年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劳动者依照《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及劳动合同的约定,在劳动合同约定的权利义务关系不违背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可以订立劳动合同。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不得订立劳动合同,其不属于劳动者之列。
Ⅱ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一般开始的时间是在劳动者年满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十五条 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必须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并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因此,用人单位一般情况下可以招用十六周岁以上的作为建立劳动关系的员工。答案为B
Ⅲ 劳动行为能力主要取决于哪些要素
有效的劳动合同应具备四要素
一、主体资格合法。劳动者的主体资格合法,指劳动者必须是年满16周岁、具备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公民。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能作为主体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文体部门招收16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须经劳动人事部门特批)。用人单位的主体资格合法,指用人单位须经主管部门批准依法从事生产经营和其他相应的业务,享有法律赋予的用人资格或能力。
二、合同内容合法。主要指劳动合同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如《劳动法》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在这里, “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就是法律关于劳动合同试用期的强制性规定。假若某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试用期为十个月,由于违背了上述“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的强制性法律规定,显然是无效的。
三、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根据《劳动法》第十八条第(二)款的规定,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因为违背了当事人的真实意愿,所以是无效的。另外,如果有证据证明当事人对合同内容有重大误解,这样的劳动合同也应无效。
四、合同订立的形式合法。《劳动法》第十九条明确规定,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对于以口头、录音、录像等形式订立的劳动合同,均无效。
Ⅳ 请教:关于劳动法中的“劳动权利能力”
劳动权利(Rights of Laborers)是指由劳动法规定的一切劳动者所享有的合法权益。劳动权利主要有:择业权、劳动报酬权、社会保险权、劳动保护权、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权、申诉权及依法组织和参加工会、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等权利。
《劳动法》规定未满十六周岁的人不具备劳动权利。
劳动权力(Right to Work)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所享有的要求提供参加社会劳动的机会、获得有保障的工作并按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取得报酬或其他合法收入的权利。经劳动部门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公民不具备劳动权力能力。
劳动行为(Labor Behavior)是指劳动者为实现一定的生产或服务目标而进行的具体行动过程。劳动行为由劳动者的动机引起,受劳动者自身状况和所处的客观环境影响和制约。由于劳动者自身条件受到《劳动法》规定的职业禁忌和所在环境物理因素的影响而不能完成的劳动。
这里回答的“劳动权利”和“劳动权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仅供参考。
Ⅳ 论述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
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特征
1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是公民在年满16周岁时同时产生的。
2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必须由劳动者本人实现。
3 某些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
Ⅵ 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是什么
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有三,分别为主体要素、内容要素和客体要素。
一、主体要素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方是劳动者,且劳动者必须是自然人,包括具有劳动能力的中国公民、外国人和无国籍人;而另一方则是用人单位,包括企业、事业、机关、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单位及个体经营组织。
二、内容要素
内容是劳动法律关系的核心和实质,即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
1)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2)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3)休息休假的权利;
4)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5)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6)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
7)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8)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三、客体要素
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就是客体,也就是劳动法律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结果,比如劳动、工资、保险福利、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卫生安全等。
(6)劳动法的行为能力扩展阅读
1、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是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和劳动合同约定,明确相互间的权利义务,形成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劳动法律关系的劳动法律事实,只能是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合法行为,而不是违法行为。
2、劳动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变更其原来确定的权利义务内容。
3、劳动法律关系的消灭:是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终止其相互间的劳动权利义务关系。劳动法律关系的消灭,就是劳动权利义务关系的消灭。消灭劳动法律关系的劳动法律事实,包括行为人的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及事件。
Ⅶ 名词解释劳动者的劳动行为能力
答:(1)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开始于16周岁。
(2) 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3)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必须由劳动者本人实现,不能由他人代替。
(4)某些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
Ⅷ 劳动法的主体和客体以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分别为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与客体。
(一)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依据劳动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劳动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包括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等用人单位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即雇主与雇员。依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工会是团体劳动法律关系的形式主体。
劳动者成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所谓劳动权利能力是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资格;行为能力是劳动法律关系主体能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使劳动法律关系建立、变更和消灭的资格。依据人的年龄、健康、智力和行为自由等事实要素,法律通常将自然人分为完全劳动行为能力人、限制劳动行为能力人和无劳动行为能力人。完全劳动行为能力人是指身体健康,有完全行为自由,l8周岁以上的男性劳动者。限制劳动行为能力人同样依据前述四个要素划分,之所以限制劳动行为能力是为保护特定群体的特殊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而不是歧视,更不是违反劳动平等的原则。限制劳动行为能力人主要包括:16~18周岁的未成年人(禁止从事特别繁重的体力劳动的工种、岗位的工作等);女性劳动者(在女职工禁忌劳动的工种或岗位被视为无劳动行为能力;在特定的生理时期,不得安排从事某些特定的生产作业);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只能从事与其劳动能力相适应的职业);某些特定的疾病患者(不得从事特定的职业或岗位、工种的工作);部分被依法限制行为自由的人(因违反某些特定规则,被依法限制执业资格的人等)。无劳动行为能力人主要是指16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经过有权的机关批准,文娱、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可以招用的未成年人除外),以及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等。
各类用人单位包括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成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具备用工权利能力和用工行为能力。所谓用工权利能力是指用人单位依法享有用工权利和承担用工义务的资格;所谓用工行为能力是指用人单位依法能以自己的行为行使用工权利和承担用工义务的资格。包括能够提供给劳动者进行劳动的物质、技术和组织条件,其他符合国家法定最低标准以上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支付劳动报酬,缴纳社会保险并能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用人单位作为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资格一般依存于它的民事主体资格,即必须有自己的名称、住所、财产和组织机构。用人单位的用工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通常依据一定的法律程序由其职能部门代理行使。
Ⅸ 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区别
劳动权在宪法中有规定的,关于劳动的年龄在劳动法中有规定。区别:劳动权利能力---法律赋予的权利(享有权利的时间从出生到死亡)劳动行为能力---法律规定行使权利的年龄限制(16周岁以上才可以参加工作,否则为童工)这个区别和婚姻的规定一样的。
Ⅹ 劳动法上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与民法上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区别
劳动法上的权利义务基于双方当事人形成劳动关系,劳动者具有提供合法劳动义务和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相应的用人单位具有相反的权利义务。行为能力体现在具有劳动提供的能力。
民法上的权利和行为能力是法律规定,达到相应的年龄,智力方面跟得上。即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