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律规范的分类
㈠ 行政法律规范分为哪些种类其效力规则是什么
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我国法律的主要形式有:
1、宪法: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国家的总章程,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我国最主要的法律渊源。
2、法律:按照法律制定的机关及调整的对象和范围不同,法律可分为基本法律和一般法律。
基本法津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的、规定和调整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带有基本性和全面性的社会关系的法律,如《刑法》、《民法通则》、《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等。
一般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或修改的,规定和调整除由基本法律调整以外的,涉及国家和社会生活某一方面的关系的法律,如《商标法》、《产品质量法》、《国家赔偿法》等。
法律是依据宪法的原则和规定制定的,其地位低于宪法,但高于其他的法律渊源。
3、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制定的有关国家行政管理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其地位和效力低于宪法和法律。
4、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在其法定权限内制定的法律规范性文件。地方性法规具有地方性,只在本辖区内有效,其地位和效力低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不得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
5、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大会依照法定的自治权,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的带有民族区域自治特点的法律规范性文件。
6、行政规章:行政规章是指国务院各部、委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为了管理国家行政事务所制定的法律规范性文件。行政规章的效力低于前面五种法的形式,但同样是我国法的渊源之一。
7、特别行政区的法: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实施的法律包括与基本法不相抵触的原有法律,是我国法的一部分,是我国法的一种特殊形式。
8、国际条约:国际条约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国家之间规定相互这间权利和义务的各种协定。是我国法的一种形式,对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都具有法律效力。
从效力上来说,宪法高于法律,高于行政法规,高于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㈡ 行政法包括哪几类
行政法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1.一般行政法与特别行政法
这一分类是以行政法所调整的事项范围和领域的大小为标准划分的。一般行政法是指涉及多个行政领域或较大范围的行政事项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特别行政法是指调整和规范特定行政事项或特定行政领域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实体行政法与程序行政法
这一分类是以行政法规范性质的不同为标准划分的。实体行政法是指规定当事人的地位、资格、权能等实体内容的行政法规范的总称。
3.行政组织法、行政行为法、行政救济法
这一分类是以行政法规范的作用为标准划分的。行政组织法是指关于行政组织的设置、编制、职权和职责、活动原则和程序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作用是解决国家行政权的设定和配置问题;行政行为法是调整行政组织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其作用是规范国家行政权的运用;行政救济法是对行政违法行为和行政不当行为进行监督和补救的法律规范,其作用是对国家行政权的控制。
㈢ 以行政法规范的性质为标准,行政法可分为
以行政法规范的性质为标准,行政法规范可分为三大类:
1、行政组织的法律规范:一部分是有关行政机关的设置、编制、职权、职责、活动程序和方法的法律规范,其中职权、职责规范是行政组织法规范的核心;是有关国家行政机关与国家公务员双方在录用、考核、奖惩、晋升、调动中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
2、行政行为的法律规范:其中最主要的是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这类规范数量最多,涉及面最广。
3、监督行政权的法律规范:最主要的有行政监察、行政审计、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等法律规范。这一类规范数量不是最多,但十分重要,是行政法律制度的重点之一。
(3)行政法律规范的分类扩展阅读:
行政法基本原则分为实体性基本原则和程序性基本原则。
一、行政法的实体性原则:
1、依法行政原则;
2、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
3、越权无效原则;
4、信赖保护原则;
5、比例原则。
二、行政法的程序性原则:
1、正当法律程序原则;
2、行政公开原则;
3、行政公正原则;
4、行政公平原则。
行政法基本原则是指导和规范行政法的立法、执法以及指导规范行政行为的实施和行政争议的处理的基础性法则,是贯穿于行政法具体规范之中,同时又高于行政法具体规范体现行政法基本价值观念的准则。
㈣ 行政法律规范有哪些
行政来法律体系包含的法律规范有自不少,凡是规范和约束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都属于行政法律法规,无法一一列出。
下面只列举部分:
行政法律:
行政诉讼法
行政强制法
行政复议法
行政许可法
行政监察法
行政法规:
征用土地公告办法
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㈤ 法律规范的种类有哪些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把法律规范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一、按照法律规范的行为模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授权性规范、义务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1、授权性规范授权性规范,是规定人们可以为一定的行为或者不为一定的行为,以及可以要求他人为一定的行为或者不为一定的行为的法律规范。2、义务性规范义务性规范,是规定人们必须积极作出一定行为的法律规范。3、禁止性规范禁止性规范,是规定禁止人们作出一定行为或者必须不为一定行为的法律规范。禁止性规范也可以说是一种义务性规范。禁止性规范与义务性规范的区别在于:义务性规范是设定作为义务,禁止性规范却是设定不作为义务。二、 按照法律规范强制性的程度,可以分为强制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1、强制性规范 强制性规范,是指法律规范所确定的权利和义务十分明确、肯定,不允许有任何方式的变更或违反的法律规范。强制性规范表现为义务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两种形式,或者说义务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绝大部分都属于强制性规范。2、任意性规范任意性规范,是指法律规范允许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自行确定其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规范。三、按法律规范内容的确定性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确定性规范、委任性规范和准用性规范 1、确定性规范确定性规范,是指法律规范直接而明确地规定了行为规则的内容,适用时无须再援用其他的法律规范来补充或说明的法律规范。大多数法律规范是确定性规范。2、委任性规范委任性规范,是指法律规范没有明确规定行为规则的内容,而是授权由某一专门机构加以规定的法律规范。3、准用性规范准用性规范,是没有明确规定行为规则内容,但明确指出可以援引其他的规则是本规则的内容得以明确。四、按照法律规范所调整的行为是否可能发生在该规则之前,可以分为调整性规范和构成性规范1、调整性规范 调整性规范,是对已经存在的各种行为方式进行评价,并通过设定权利和义务来调整相关行为的法律规范。2、构成性规范构成性规范,是以规则的产生为基础而导致某些行为方式的出现,并对其加以调整的法律规范。与调整性规范的不同,在构成性规范产生以前,该规则所涉及的行为不可能出现。
㈥ 法律规范的分类有哪些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把法律规范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一、按照法律规范的行为模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授权性规范、义务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
1、授权性规范
授权性规范,是规定人们可以为一定的行为或者不为一定的行为,以及可以要求他人为一定的行为或者不为一定的行为的法律规范。
2、义务性规范
义务性规范,是规定人们必须积极作出一定行为的法律规范。
3、禁止性规范
禁止性规范,是规定禁止人们作出一定行为或者必须不为一定行为的法律规范。禁止性规范也可以说是一种义务性规范。禁止性规范与义务性规范的区别在于:义务性规范是设定作为义务,禁止性规范却是设定不作为义务。
二、 按照法律规范强制性的程度,可以分为强制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
1、强制性规范
强制性规范,是指法律规范所确定的权利和义务十分明确、肯定,不允许有任何方式的变更或违反的法律规范。强制性规范表现为义务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两种形式,或者说义务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绝大部分都属于强制性规范。
2、任意性规范
任意性规范,是指法律规范允许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自行确定其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规范。
三、按法律规范内容的确定性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确定性规范、委任性规范和准用性规范
1、确定性规范
确定性规范,是指法律规范直接而明确地规定了行为规则的内容,适用时无须再援用其他的法律规范来补充或说明的法律规范。大多数法律规范是确定性规范。
2、委任性规范
委任性规范,是指法律规范没有明确规定行为规则的内容,而是授权由某一专门机构加以规定的法律规范。
3、准用性规范
准用性规范,是没有明确规定行为规则内容,但明确指出可以援引其他的规则是本规则的内容得以明确。
四、按照法律规范所调整的行为是否可能发生在该规则之前,可以分为调整性规范和构成性规范
1、调整性规范
调整性规范,是对已经存在的各种行为方式进行评价,并通过设定权利和义务来调整相关行为的法律规范。
2、构成性规范
构成性规范,是以规则的产生为基础而导致某些行为方式的出现,并对其加以调整的法律规范。与调整性规范的不同,在构成性规范产生以前,该规则所涉及的行为不可能出现.
(6)行政法律规范的分类扩展阅读:
法律规范的时间效力,是指法律规范在什么叫开始生效、在什么时间终止生效以及对其生效前的行为和事件是否具有溯及力。
1.法律规范的生效时间
法律规范的生效时间通常有三种:从法律公布之日起生效;法律本身规定了生效的具体时间;法律本身规定了其生效时间取决于其它法律的生效施行。
2.法律规范终止生效的时间
法律规范终止生效的时间通常有:
1.新的法律公布实施后,原有法律自然失去效力。
2.新的法律公布生效时,明文规定原有的同类法律废止。
3.有的法律因已完成其历史任务而自然失去效力。
4.法律本身明确规定生效期限,期限届满自行终止效力。
5.由有关机关颁发专门的决议、决定,宣布废除某些法律,从宣布废除之日起,该法即停止生效。法律规范终止生效还可分为明示废止和默示废止。
3.法律规范的溯及力
法律规范的溯及力,是指法律规范对其生效前发生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在一般情况下,法律不溯及既往,但也有一些例外。在刑法的适用上现代各国通常采取“从旧兼从轻”的原则。
㈦ 行政法有哪些特点是什么行政法可划分为哪些类别
特征:
(1)行政法尚没有统一完整的实体行政法典,这是因为行政法涉及的社会领域十分广泛,内容纷繁丰富,行政关系复杂多变,因而难以制定一部全面而又完整的统一法典。
(2)行政法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内容十分丰富。
由于现代行政权力的急剧膨胀,其活动领域已不限于外交如国防、治安、税收等领域,而是扩展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3)行政法具有很强的变动性。
与其他部门法由于社会生活和行政关系复杂多变,因而作为行政关系调节器的行政法律规范也具有较强的变动性,需要经常进行废、改、立。
分类:
(1)以行政法的作用为标准,行政法规范可分为下述三大类:
①关于行政组织的法律规范。一部分是有关行政机关的设置、编制、职权、职责、活动程序和方法的法律规范,其中职权、职责规范是行政组织法规范的核心;再一部分是有关国家行政机关与国家公务员双方在录用、培训、考核、奖惩、晋升、调动中的权利(职权)、义务(职责)关系的法律规范。
②关于行政行为的法律规范,其中最主要的是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双方权利(职权)、义务(职责)关系的法律规范。
③关于监督行政权的法律规范,即监督主体对行政权进行监督的法律规范,最主要的有行政监察、行政审计、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等法律规范。
(2)以行政法调整对象的范围为标准,行政法可分为一般行政法与部门行政法。
①一般行政法是对一般的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加以调整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如行政法基本原则、行政组织法、国家公务员法、行政行为法、行政程序法、行政监督法、行政救济法等。
②部门行政法是对部门行政关系加以调整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如经济行政法、军事行政法、教育行政法、公安行政法、民政行政法、卫生行政法等。
基本原则:
合法行政。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决定。
2.合理行政。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要平等对待行政管理相对人,不偏私、不歧视。
3.程序正当。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外,应当公开,注意听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要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行政管理相对人、利害关系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
4.高效便民。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遵守法定时限,积极履行法定职责,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5.诚实守信。
行政机关公布的信息应当全面、准确、真实。
6.权责统一。
行政机关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力和责任的统一。依法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
行政处罚实施的条件是:一切违反相关法律的行为。
(7)行政法律规范的分类扩展阅读:
行政立法的体制:
(1)国务院立法(制定行政法规)。
(2) 国务院各部、委立法(制定部门规章)。
(3)国务院直属机构立法(制定部门规章)。
(4)地方行政机关立法(制定地方行政规章)。
(5) 特别行政区政府立法。
㈧ 行政法律行为包括哪三种
法律分析:
行政法律行为简称行政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相对称。是指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力,产生法律效果以实现国家行政管理目的的行为。根据行政行为的性质及所形成的法律关系,可分为行政立法行为、行政执法行为、行政司法行为。
(8)行政法律规范的分类扩展阅读:
行政立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政规范性文的行为。它是国家行政机关最主要的抽象行政行为,相对于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活动,故称为行政立法。
它具有以下特征:
1.从属性
行政立法从属于权力机关的立法。在法律体系中,行政立法制定的行政法规、规章从属于宪法、法律,不得与它们相抵触。
2.立法性
行政立法是国家行政机关基于宪法、法律的规定或有权机关的授权,以国家名义制定具有普遍性、强制性的行为规则的活动。因此属于立法活动。
3.行政性
行政立法的立法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从本质看行政立法是行政机关通过制定法律规范来调整行政管理事务,实现行政管理职能。因此属于行政活动。
(二)行政立法体制
行政立法体制是指国家行政立法机关的体系及其立法权限的划分。我国行政立法体制与权力机关立法体制一样,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级,每一级又包括若干个不同的立法层次。
1.中央行政立法。
指国务院及其所属部门制定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
(1) 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
(2) 国务院所属各部门制定的行政规章。
2.地方行政立法。
指省、自治区、宣辖市人民政府,省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较大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发布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的活动。省级人民政府、省会市和较大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称为地方行政规章或政府规章。
地方行政立法是我国立法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府规章不得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其效力适用于本行政区域网。
三、行政执法
行政执法是行政主体依照法定程序,将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适用于特定的对象和事务,影响相对人权利义务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执法是行政机关的主要行政行为,具有以下特征:
1.主体和对象的特定性
行政执法主体是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或授权的组织,行使着行政权力。执法对象也是特定的、具体的相对人或事务,具有特定性,不可替换也不可选择。
2.内容的法律性
行政执法的内容是直接对特定的相对人作出的具有法律性的处置。这种处置表现为对相对人或设定权利,或规定义务;或取消权利,免除义务。相对人无权自行抵制或抗拒。同时行政执法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必须具有法律、法规的依据。
3.形式的多样性
行政执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种类繁多。行政机关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取适当的手段和措施。
下面介绍几种重要的执法形式:
(一)行政许可
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相对人申请,依法赋予相对人从事某种法律禁止事项的权利和资格的行为。
1.行政许可与行政确认
行政许可与行政确认都是行政机关对社会和经济活动进行管理的重要制度。两者又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解除相对人法律禁止的行为,同时赋予相对人具有从事该项一般禁止活动的权利和资格。使之能够进行某项活动。行政确认是行政机关对特定的法律事实或法律关系存在与否进行认定。它既不解除法律的禁止,也不赋予作为的权利,所以行政确认不属于设权行为。特定的法律关系一经行政确认,即具有法律上的效力。除有权机关外,任何人不能否定、推翻。
2.行政许可的种类
行政许可制度是世界各国普遍采取的一种法律制度,适用于中分广泛的领域。根据不同标准,行政许可可做多种分类。
(1)以许可的范围为标准,分为一般许可与特别许可。
(2)以许可是否加义务为标准,分为权利性许可和义务的许可。
(3)以许可的享有程度为标准,分为独占许可和共同许可。
3.行政许可的效力
行政许可的效力一般体现在许可证或执照的效力上,主要表现为:
(1)证明力。许可证或执照的持有人凭证照就可以证明自己的权利是依法取得的,所从事的活动是有关机关依法允许的。
(2)确定力。许可证和执照所确定的内容、范围,行政机关或证照持有人均不得随意变更,任何变更事项都必须经过法定程序。
(3)拘束力。许可证或执照对证照持有人和行政机关都有法律约束力。证照持有人负有在证、照规定范围内从事活动的义务。超出证照范围的活动,不受法律保护。行政机关负有保护证照持有人在证照范围内行使权利的职责。
㈨ 法律规范的分类
法律规范的分类:
1、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把法律规范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2、按照法律规范的行为模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授权性规范、义务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
3、按照法律规范强制性的程度,可以分为强制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
4、按法律规范内容的确定性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确定性规范、委任性规范和准用性规范;
5、按照法律规范所调整的行为是否可能发生在该规则之前,可以分为调整性规范和构成性规范。
法律规范,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现的一种社会规范。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第二条 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修改和废止,适用本法。 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的制定、修改和废止,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执行。第三条 立法应当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改革开放。第八条 下列事项只能制定法律:
(一)国家主权的事项;
(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产生、组织和职权;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四)犯罪和刑罚;
(五)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
(六)税种的设立、税率的确定和税收征收管理等税收基本制度;
(七)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征用;
(八)民事基本制度;
(九)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海关、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
(十)诉讼和仲裁制度;
(十一)必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