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适用问题及对策
1. 如何有效应对刑事自诉案件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日益健全和广大群众认知法律程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新类型案件进入审判程序。而审判实务中,《刑事诉讼法》虽然对自诉案件的范围作了扩大规定,但从该院近5年所受理刑事自诉案件统计看,案件数量上升不大,且案件类别单一,仍以轻伤害案件和重婚案件为主,仅受理1件以涉嫌诈骗而提起的刑事自诉案件。案件类别仅占全部自诉案件的8%,在范围上还有92%的自诉案件几乎无人涉足,如涉嫌可以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虽然市场上制售伪劣商品的行为屡有发生,且不断公诸媒体,但大多以行政处罚了事,很少有人就这一类型的案件诉诸法院。 这样轻易地放纵犯罪,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还是受害人不了解也不被告知有提起刑事自诉的权利。如此不仅放纵了犯罪,受害人的合法权益也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与此同时,基层法院在处理刑事自诉案件时又面临诸多难题,如何有效应对自诉案件中存在的问题,值得认真探讨和商榷。 一、刑事自诉案件目前现状和难题 (一)当事人面临的“两难”:起诉难。不少受害人受传统意识的影响,很少想到或根本不知道通过诉讼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甚至不少群众受惯性思维的驱使,认为只有民事案件可以到法院直接起诉立案,刑事案件只有通过公安机关才能办理,根本不知道通过刑事自诉的形式追加致害人的责任。案件发生后,当事人大多仅向公安机关控告,而公安机关对此类案件的处理要么按治安案件处罚或作调解处理,要么作为公诉案件移交检察机关,或者不予追究被告人的责任,一旦公安机关不予处理,当事人只有不了了之,自认倒霉。根本不知道还可以到法院提起自诉。要迈出这一步,对法律知识相对匮乏的当事人来说,实为难事。取证难。刑事自诉案件因案件发生的背景比较复杂,加之取证手段受限,使当事人很难按照当事人举证原则提供充分的证据。有的案件是公安机关在立案侦查后又让被害人到法院进行自诉的,证据都留在公安机关,而公安机关是不会将查证的材料交给被害人的,加之《刑事诉讼法》又将自诉案件的举证责任进一步明确为完全由自诉人承担,使当事人在提起自诉时顾虑重重,只能望而却步,寻求其他解决方式。(某编者按:有些本来可以提起刑事诉讼的,却作为民商案件诉讼,法院内部设卡变梗。) (二)审判人员面临“三难”: 一是管辖难。刑诉法规定“自诉案件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最高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被害人就几类自诉案件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对于其中证据不足的,可由公安机关受理,或者认为对被告人可能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应当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这一规定极易引起公安和法院两家推诿扯皮。1、当事人受公安机关一统天下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得那些犯罪情节轻微、有明确的被告人、具体的诉讼请求,并提供相关证据的应当由法院直接受理的案件一开始就进入侦查环节,公安机关也不告知当事人应当提起刑事自诉,甚至和法院争管辖权。使得由法院直接受理的自诉案件,直接升级,按公诉案件处理,人为裁减了自诉案件。2、关于自诉案件起诉与受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相对匮乏。虽然刑诉法对自诉案件的范围作了扩大规定,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到位,广大群众对自诉案件的范围及如何提起自诉知之甚少,不能充分地行使自诉权。使得一些本应由人民法院管辖的自诉案件,要么是不了了之,要么仅被相关行政机关作行政处罚了事。 二是认证难。由于自诉案件是当事人自己举证,受理时被告人未被羁押,当事人之间对立情绪大,意见悬殊,加之案件发生时背景比较特殊和复杂,目击者由于种种原因不愿作证或不能如实作证,矛盾发生后又没有通过基层组织予以解决,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缺失,增大了法院调查核实证据的难度。加之强调当事人举证,当事人双方无限制、无期限地举证,使得开庭审理时双方所举证据内容截然不同,真伪难辩,增大了认证工作的难度。 三是处理难。刑事自诉案件的审理由于其特殊性使得一些审判人员瞻前顾后,放不开手脚。如在审理阶段,对被告人采取强制措施时顾虑重重,认为刑事自诉案件情节轻微、危害不大,又多发生在邻里之间,有的案件当事人双方提交证据后,即使事实已基本清楚,证据也基本充分,也不敢对被告人采取强制措施,担心被告人被羁押后不能判决结案或是怕引起国家赔偿,该决定逮捕的不能当机立断,一些被告人趁此逃逸他乡,使得案件不能及时审结。又如,是否准予撤诉的问题。最高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百九十七条规定,人民法院对于告诉才处理和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可以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基础上进行调解。自诉人在宣告判决前可以同被告人自行和解或者撤回起诉。第一百九十八条又规定,对于自诉人要求撤诉的,经人民法院审查认为确属自愿,应当准许。问题是,对于一些新类型的自诉案件,诸如一些侵犯财产的犯罪和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的犯罪,人民法院在判决前,自诉人同被告人自行和解或撤回起诉的,而被告人又是应该受到刑罚处罚的,人民法院是否准予撤诉,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如果对这部分案件允许自诉人撤诉,既有失法律的严肃性,又放纵犯罪的可能。如果不允许其撤诉,当事人双方又确实是自愿调解撤诉的,从而使人民法院处于两难的境地。再如,关于是否能适用缺席判决的问题。自诉案件中经常会发生被告人下落不明的情况。最高法院司法解释的规定应裁定中止审理,这样法院长期难以结案,使被告人难以受到应有的惩处,自诉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护。一些重婚案件,男方遗弃女方及子女而另觅新欢,女方又掌握了切实可靠的证据,但男方长期下落不明,女方在家拖儿带女艰难度日,无奈之下提起刑事自诉,起诉其重婚,法院受理后又不能及时结案,无疑会使女方陷入绝境,有悖法律保护弱者的初衷。 二、有效应对刑事自诉案件“五难”的建设与对策 上述“五难”,不但导致受害人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而且也使基层法院实际受理的自诉案件范围大大缩小,更重要的是放纵了犯罪,给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必须采取科学决策,认真加一解决。 (一)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公民认知法律,自觉诉讼的意识。加大普法力度,使广大公民知法、懂法、学会运用多种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组织大型宣传活动和广泛而公正的刑事自诉庭审活动,切实生动地宣传法律,使广大公民自觉利用刑事自诉这个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完善关于刑事自诉的立法。首先,补充《刑事诉讼法》关于自诉案件的规定。现行《刑事诉讼法》仅就自诉案件范围作了笼统规定,对如何提起刑事自诉的具体操作程序未作规定,不便于广大群众准确掌握和操作,也极易引起公、法两家互相推诿,致使案件长期搁浅,给当事人带来不必要的讼累。建议《刑事诉讼法》增设“起诉与受理”的具体规定,并明确自诉案件由人民法院管辖的规定。其次,增设缺席判决规定。自诉案件不同于公诉案件,在自诉案件中,被告人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为了保障这种平等主体的合法权益,我国民诉法和行政诉讼法中均设有缺席判决的法律规定,被告人因逃匿规避法律的行为也就应承担其法律后果。加之,刑诉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这应是在自诉案件中增设缺席判决这一规定的立法依据。在自诉案件中,被告人下落不明往往是为了逃避责任追究和怠于承担责任。因此,增设缺席判决的规定更利于打击犯罪,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第三,应在相关行政机关的管理法规中补充完善关于刑事自诉的条款,在行政法规中明确进行行政处罚的限额和构成犯罪的起点界线,同时明确行政机关应尽到相应的告知义务,要及时提醒受害人可以对侵害人提起刑事自诉,避免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侵害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三)应明确法院对刑事自诉案件是否准予受害人撤诉具有处置权。刑事自诉案件尤其是新型自诉案件,既可能是犯罪轻微的刑事案件,也可能是社会危害性十分严重的刑事案件,如果诉权、处置权自始至终掌握在自诉人手里,想告就告,不想告就撤诉,显然有失法律尊严。因此,对犯罪情节恶劣、社会危害性严重、影响大的自诉案件,处置权应由人民法院行使,只要人民法院已立案审理,确认被告人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也不适应调解的,就不允许自诉人与被告人和解或撤回起诉。这样更有利于打击犯罪,切实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更好地维护法律尊严。
2. 刑事诉讼法是一部什么法律它用于解决什么问题它由哪些内容组成你在学习中可用于实际生活的知识
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调整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调整的对象是公、检、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揭露、证实、惩罚犯罪的活动。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刑事诉讼的任务、基本原则与制度,公、检、法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职权和相互关系,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权利、义务,以及如何进行刑事诉讼的具体程序等。2012年3月,刑诉法修正案草案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尊重保障人权写入刑诉法,贪官外逃将人财两空。
名词解释
所谓诉讼,就是平时所讲的“打官司”,诉讼法就是关于如何打官司方面的法律规定。日常生活中常碰到的诉讼,主要有民事诉讼(即民事纠纷方面的官司)、行政诉讼(即公民与有关国家机关之间的纠纷方面的官司)和刑事诉讼。刑事诉讼则是有关犯罪方面的官司。大家知道,中国刑法规定了哪些行为是犯罪行为,犯了罪又应当负什么样的法律责任,判什么刑。关于刑法规定的这些有关犯罪的案件,一旦发生了,要找哪些部门告状,怎样告状,需要什么样的证据,如何请律师,哪些案件当事人可以自己到司法机关告状,哪些案件则是由有关的司法机关直接调查办案,公安机关如何立案侦查,检察机关对侦查、审判如何进行法律监督,法院又如何对这些有关犯罪的案件进行审理以及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人民法院这些司法机关之间在办理犯罪案件时如何进行分工等等,这涉及到从立案侦查、起诉、审判到执行刑罚等一系列诉讼程序如何具体操作。这样就需要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来作详细、明确的规定,才能确保刑法的实施。刑事诉讼法就是这样一部确保刑法实施的诉讼程序方面的法律。有了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受害当事人告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所聘请的律师和辩护人如何行使诉讼权利,履行义务,司法机关办理案件就有了行为规范,整个刑事诉讼过程就有章可循。
刑事诉讼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刑事诉讼法单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成文的刑事诉讼法典。在中国是指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广义的刑事诉讼法指一切与刑事诉讼有关的法律规范。
法律渊源
刑事诉讼法的渊源是指刑事诉讼法的表现形式,是刑事诉讼法律规范的存在形式或载体。中国刑事诉讼法的法律渊源有以下几种:
宪法
宪法作为根本法,它是其他法律、法规赖以产生、存在、发展和变更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是一个国家法律制度的基石,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同样,刑事诉讼法的制定和修改,也必须以宪法为根据。通过制定刑事诉讼法,将宪法中有关刑事诉讼程序的抽象的法律规范变为可操作的、具体的刑事诉讼法的法律条文,使宪法精神得到具体化。中国刑事诉讼法第1条明确规定,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宪法中规定的如国家维护社会秩序,镇压叛国和其他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制裁危害社会治安、破坏社会主义经济和其他犯罪活动,惩办和改造犯罪分子(第28条)、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第125条)等内容,都在刑事诉讼中得到了体现。在现代法治国家,刑事诉讼法被称做“宪法的适用法”、“应用宪法”、“国家基本法之测震器”,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被提升到宪法的高度。在中国,这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应当加强从宪法、宪政的高度来关注刑事诉讼、关注刑事司法。
刑事诉讼法典
指1979年7月1日通过的,1996年3月17日修正的刑事诉讼法,这是中国刑事诉讼法主要的法律渊源。
有关法律
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中有关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刑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国家赔偿法、监狱法、律师法等。
有关法律解释
主要是指1998年1月19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六机关《规定》)、1998年6月29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最高人民法院《解释》)、1999年1月18日公布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以下简称最高人民检察院《规则》)、1998年4月20日公布的《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以下简称公安部《规定》)。
有关行政法规、规定
指国务院制定的法规和主管部、委、局制定的规定中有关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如国务院制定的看守所条例等。6.有关国际条约。中国目前加入的与刑事诉讼有关的国际条约有《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和处罚公约》、《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北京规则》)以及中国政府已签署尚待批准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当然,依据最高人民法院《解释》第317条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中有关于刑事诉讼程序具体规定的,适用该国际条约的规定。但是,中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
制定依据
为了真正保障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依法办案,以达到确保刑法的施行,从而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惩治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的根本目的,必须制定一部内容详尽和明确的刑事诉讼法。
希望对你有帮助。
3. 我国刑事侦查中强制措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刑事强制措施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为了有效地同犯罪作斗争,并回保障诉讼活动的顺利进答行,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现行犯所采取的暂时限制或剥夺其人身自由的各种诉讼方法和手段的总称。依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刑事强制措施有: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强制措施是为了保障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刑事司法机关享有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一项权力。由于刑事强制措施关乎公民的人身自由权,所以它又是一柄“双刃剑”,因此各国对刑事强制措施的运用均制定了较为严格的法律法规。本文主要围绕我国刑事强制措施规定及适用方面、与西方国家的强制措施制度及适用方面的区别、针对我国刑事强制措施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等方面对我国刑事强制措施进行理解。
4. 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的介绍
《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是一则由相关主管部门制定并下发的一则规范,作为行为准则和工作准则。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19⑨8-年1月19日联合颁布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19⑨8-年1月19日)(已废止)
2012年1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联合颁布新规定《关于实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规定》2013年1月1日生效。同时废止19⑨8-年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
管辖
1.公-安机-关侦-查刑事案-件涉及人-民检-察院管辖的贪-污贿-赂案-件时,应当将贪-污贿-赂案-件移送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侦-查贪-污贿-赂案-件涉及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应当将属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在上述情况中,如果涉嫌主罪属于公-安机-关管辖,由公-安机-关为主侦-查,人-民检-察院予以配合;如果涉嫌主罪属于人-民检-察院管辖,由人-民检-察院为主侦-查,公-安机-关予以配合。
2.刑事诉-讼法第二十四条中规定:“刑事案-件由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辖。”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犯罪地”,包括犯罪的行为发生地和结果发生地。
3.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可以在其职责范围内并案处理:
(一)一人犯数罪的;
(二)共同犯罪的;
(三)共同犯罪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还实施其他犯罪的;
(四)多个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的犯罪存在关联,并案处理有利于查明案-件事实的。
辩护与代-理
4.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监狱的现职人员,人-民陪审员,外国人或者无国籍人,以及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人,不得担任辩护人。但是,上述人员系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监护人或者近亲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托其担任辩护人的,可以准许。无行为能力或者限-制行为能力的人,不得担任辩护人。
一名辩护人不得为两名以上的同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辩护,不得为两名以上的未同案处理但实施的犯罪存在关联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辩护。
5.刑事诉-讼法第三十四条、第二百六十七条、第二百八十六条对法-律援助作了规定。对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根据上述规定,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提-供辩护或者法-律帮助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在接到通知后三日以内指派律师,并将律师的姓名、单位、联-系方式书面通知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
6.刑事诉-讼法第三十六条规定:“辩护律师在侦-查期间可以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帮助;代-理申-诉、控-告;申请变更强-制措施;向侦-查机-关了解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和案-件有关情况,提出意见。”根据上述规定,辩护律师在侦-查期间可以向侦-查机-关了解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及当时已查明的该罪的主要事实,犯罪嫌疑人被采取、变更、解除强-制措施的情况,侦-查机-关延长侦-查羁-押期限等情况。
7.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七条第二款规定:“辩护律师持律师执业证-书、律师事务所证明和委托书或者法-律援助公函要求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看-守-所应当及时安排会见,至迟不得超过四十八小时。”根据上述规定,辩护律师要求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看-守-所应当及时安排会见,保证辩护律师在四十八小时以内见到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8.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辩护律师经证人或者其他有关单位和个人同意,可以向他们收集与本案有关的材料,也可以申请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收集、调取证据,或者申请人-民法-院通知证人出庭作证。”对于辩护律师申请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收集、调取证据,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认为需要调-查取证的,应当由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收集、调取证据,不得向律师签发准许调-查决定书,让律师收集、调取证据。
9.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二条第二款中规定:“违反前款规定的,应当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辩护人涉嫌犯罪的,应当由办-理辩护人所承办案-件的侦-查机-关以外的侦-查机-关办-理。”根据上述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发现辩护人涉嫌犯罪,或者接受报案、控-告、举报、有关机-关的移送,依照侦-查管辖分工进行审-查后认为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当按照规定报请办-理辩护人所承办案-件的侦-查机-关的上一级侦-查机-关指定其他侦-查机-关立案侦-查,或者由上一级侦-查机-关立案侦-查。不得指定办-理辩护人所承办案-件的侦-查机-关的下级侦-查机-关立案侦-查。
10.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七条规定:“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认为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员阻碍其依法行使诉-讼权-利的,有权向同级或者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申-诉或者控-告。人-民检-察院对申-诉或者控-告应当及时进行审-查,情况属实的,通知有关机-关予以纠正。”人-民检-察院受理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申-诉或者控-告后,应当在十日以内将处理情况书面答复提出申-诉或者控-告的辩护人、诉-讼代-理人。
证据
11.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六条第一款规定:“法庭审理过程中,审判人员认为可能存在本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的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情形的,应当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进行法庭调-查。”法庭经对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提-供的相关线索或者材料进行审-查后,认为可能存在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的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情形的,应当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进行法庭调-查。法庭调-查的顺序由法庭根据案-件审理情况确定。
12.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对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可以采取“不公开真-实姓名、住址和工作单位等个人信息”的保护措施。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依法决定不公开证人、鉴定人、被害人的真-实姓名、住址和工作单位等个人信息的,可以在判-决书、裁定书、起-诉-书、询问笔录等法-律文书、证据材料中使用化名等代替证人、鉴定人、被害人的个人信息。但是,应当书面说明使用化名的情况并标明密级,单独成卷。辩护律师经法庭许可,查阅对证人、鉴定人、被害人使用化名情况的,应当签署保密承诺书。
强-制措施
13.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正当理由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执行监-视-居-住的处所,有正当理由需要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执行监-视-居-住的处所,应当经执行机-关批准。如果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是由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决定的,执行机-关在批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执行监-视-居-住的处所前,应当征得决定机-关同意。
14.对取保候审保证人是否履行了保证义务,由公-安机-关认定,对保证人的罚款决定,也由公-安机-关作出。
15.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不得要求被监-视-居-住人支付费用。
16.刑事诉-讼法规定,拘-留由公-安机-关执行。对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作出的拘-留决定,应当送达公-安机-关执行,公-安机-关应当立即执行,人-民检-察院可以协助公-安机-关执行。
17.对于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的决定,公-安机-关应当立即执行,并将执行回执及时送达批准逮-捕的人-民检-察院。如果未能执行,也应当将回执送达人-民检-察院,并写明未能执行的原因。对于人-民检-察院决定不批准逮-捕的,公-安机-关在收到不批准逮-捕决定书后,应当立即释放在押的犯罪嫌疑人或者变更强-制措施,并将执行回执在收到不批准逮-捕决定书后的三日内送达作出不批准逮-捕决定的人-民检-察院。
立案
18.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的,或者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公-安机-关接到通知后应当立案。”根据上述规定,公-安机-关收到人-民检-察院要求说明不立案理由通知书后,应当在七日内将说明情况书面答复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发出通知立案书时,应当将有关证明应当立案的材料同时移送公-安机-关。公-安机-关收到通知立案书后,应当在十五日内决定立案,并将立案决定书送达人-民检-察院。
侦-查
19.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一条第一款规定:“侦-查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时候,可以对讯问过程进行录-音或者录像;对于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案-件或者其他重大犯罪案-件,应当对讯问过程进行录-音或者录像。”侦-查人员对讯问过程进行录-音或者录像的,应当在讯问笔录中注明。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可以根据需要调取讯问犯罪嫌疑人的录-音或者录像,有关机-关应当及时提-供。
20.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九条中规定:“批准决定应当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确定采取技术侦-查措施的种类和适用对象。”采取技术侦-查措施收集的材料作为证据使用的,批准采取技术侦-查措施的法-律文书应当附卷,辩护律师可以依法查阅、摘抄、复制,在审判过程中可以向法庭出示。
21.公-安机-关对案-件提请延长羁-押期限的,应当在羁-押期限届满七日前提出,并书面呈报延长羁-押期限案-件的主要案情和延长羁-押期限的具体理由,人-民检-察院应当在羁-押期限届满前作出决定。
22.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八条第一款规定:“在侦-查期间,发现犯罪嫌疑人另有重要罪行的,自发现之日起依照本法第一百五十四条的规定重新计算侦-查羁-押期限。”公-安机-关依照上述规定重新计算侦-查羁-押期限的,不需要经人-民检-察院批准,但应当报人-民检-察院备案,人-民检-察院可以进行监-督。
提起公-诉
23.上级公-安机-关指定下级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案-件,需要逮-捕犯罪嫌疑人的,由侦-查该案-件的公-安机-关提请同级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需要提起公-诉的,由侦-查该案-件的公-安机-关移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
人-民检-察院对于审-查起诉的案-件,按照刑事诉-讼法的管辖规定,认为应当由上级人-民检-察院或者同级其他人-民检-察院起诉的,应当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认为需要依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指定审判管辖的,应当协商同级人-民法-院办-理指定管辖有关事宜。
24.人-民检-察院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时,应当将案卷材料和全部证据移送人-民法-院,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翻供的材料,证人改变证言的材料,以及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利的其他证据材料。
审判
25.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一条规定:“人-民法-院对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审-查后,对于起-诉-书中有明确的指控犯罪事实的,应当决定开庭审判。”对于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案-件,人-民法-院都应当受理。人-民法-院对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审-查后,对于起-诉-书中有明确的指控犯罪事实并且附有案卷材料、证据的,应当决定开庭审判,不得以上述材料不充足为由而不开庭审判。如果人-民检-察院移送的材料中缺少上述材料的,人-民法-院可以通知人-民检-察院补充材料,人-民检-察院应当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日内补送。
人-民法-院对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审-查的期限计入人-民法-院的审理期限。
26.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公-诉案-件时,出庭的检-察人员和辩护人需要出示、宣读、播放已移交人-民法-院的证据的,可以申请法庭出示、宣读、播放。
27.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九条规定:“辩护人认为在侦-查、审-查起诉期间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收集的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或者罪轻的证据材料未提交的,有权申请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调取。”第一百九十一条第一款规定:“法庭审理过程中,合议庭对证据有疑问的,可以宣布休庭,对证据进行调-查核实。”第一百九十二条第一款规定:“法庭审理过程中,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有权申请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物证,申请重新鉴定或者勘验。”根据上述规定,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人-民检-察院可以根据辩护人的申请,向公-安机-关调取未提交的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或者罪轻的证据材料。在法庭审理过程中,人-民法-院可以根据辩护人的申请,向人-民检-察院调取未提交的证明被告人无罪或者罪轻的证据材料,也可以向人-民检-察院调取需要调-查核实的证据材料。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应当自收到要求调取证据材料决定书后三日内移交。
28.人-民法-院依法通知证人、鉴定人出庭作证的,应当同时将证人、鉴定人出庭通知书送交控辩双方,控辩双方应当予以配合。
29.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七条第三款规定:“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人-民法-院认为鉴定人有必要出庭的,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经人-民法-院通知,鉴定人拒不出庭作证的,鉴定意见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根据上述规定,依法应当出庭的鉴定人经人-民法-院通知未出庭作证的,鉴定意见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鉴定人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无法出庭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案-件审理情况决定延期审理。
30.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发现有新的事实,可能影响定罪的,人-民检-察院可以要求补充起诉或者变更起诉,人-民法-院可以建议人-民检-察院补充起诉或者变更起诉。人-民法-院建议人-民检-察院补充起诉或者变更起诉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在七日以内回-复意见。
31.法庭审理过程中,被告人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人-民检-察院认为需要进行查证的,可以建议补充侦-查。
32.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三-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发现人-民法-院审理案-件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纠正意见。”人-民检-察院对违反法定程序的庭审活动提出纠正意见,应当由人-民检-察院在庭审后提出。
执行
33.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四条第五款中规定:“在交付执行前,暂予监外执行由交付执行的人-民法-院决定”。对于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暂予监外执行的申请,看-守-所可以将有关情况通报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应当进行审-查,并在交付执行前作出是否暂予监外执行的决定。
34.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七条第三款规定:“不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罪犯通-过贿-赂等非法手段被暂予监外执行的,在监外执行的期间不计入执行刑期。罪犯在暂予监外执行期间脱逃的,脱逃的期间不计入执行刑期。”对于人-民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具有上述情形的,人-民法-院在决定予以收-监的同时,应当确定不计入刑期的期间。对于监狱管理机-关或者公-安机-关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具有上述情形的,罪犯被收-监后,所在监狱或者看-守-所应当及时向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不计入执行刑期的建议书,由人-民法-院审核裁定。
35.被决定收-监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在逃的,社区矫正机-构应当立即通知公-安机-关,由公-安机-关负责追捕。
涉案财产的处理
36.对于依照刑法规定应当追缴的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产,除依法返还被害人的财物以及依法销毁的违-禁品外,必须一律上缴国库。查封、扣-押的涉案财产,依法不移送的,待人-民法-院作出生效判-决、裁定后,由人-民法-院通知查封、扣-押机-关上缴国库,查封、扣-押机-关应当向人-民法-院送交执行回单;冻结在金融机-构的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产,待人-民法-院作出生效判-决、裁定后,由人-民法-院通知有关金融机-构上缴国库,有关金融机-构应当向人-民法-院送交执行回单。
对于被扣-押、冻结的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在扣-押、冻结期间权-利人申请出-售,经扣-押、冻结机-关审-查,不损害国-家利益、被害人利益,不影响诉-讼正常进行的,以及扣-押、冻结的汇票、本票、支票的有效期即将届满的,可以在判-决生效前依法出-售或者变现,所得价款由扣-押、冻结机-关保管,并及时告知当事人或者其近亲属。
37.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二条第一款中规定:“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可以依照规定查询、冻结犯罪嫌疑人的存款、汇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根据上述规定,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不能扣划存款、汇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依照刑法规定应当追缴其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产的,适用-刑事诉-讼法第五编第三章规定的程序,由人-民检-察院向人-民法-院提出没收违法所得的申请。
38.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现有证据证明存在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产应当予以没收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可以进行调-查。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进行调-查,可以依法进行查封、扣-押、查询、冻结。
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被告人死亡的,应当裁定终止审理;被告人脱逃的,应当裁定中止审理。人-民检-察院可以依法另行向人-民法-院提出没收违法所得的申请。
39.对于人-民法-院依法作出的没收违法所得的裁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近亲属和其他利害关系人或者人-民检-察院可以在五日内提出上诉、抗-诉。
十一、其他
40.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七条规定:“对犯罪嫌疑人作精神病鉴定的期间不计入办案期限。”根据上述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押的案-件,除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精神病鉴定期间不计入办案期限外,其他鉴定期间都应当计入办案期限。对于因鉴定时间较长,办案期限届满仍不能终结的案-件,自期限届满之日起,应当对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变更强-制措施,改为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
国-家安全机-关依照法-律规定,办-理危害国-家安全的刑事案-件,适用本规定中有关公-安机-关的规定。
本规定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19⑨8-年1月19日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同时废止。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 国-家安全部 司法部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 2012年12月26日
5. 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存在哪些不足
1.我国刑事辩护制度不足.其一,会见难;其二,申请变更强制措施难;其三,调查取证难; 其五,采纳律师的辩护意见难.
2.我国取保候审制度。其一,关于取保候审的条件。依据《刑事诉讼法》(第51条对刑事诉讼过程中取保候审强制措施的适用条件是:“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和最高法院的解释有关规定,结合司法实践,我们不难看出,取保候审的适用条件是:犯轻罪并能足以防止其再发生社会危害性,两者缺一不可。对犯重罪者,由于犯罪本身的严重性及其预计可能受到的惩罚程度决定了担保约束措施很难防止其再次危害社会或妨碍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对犯罪可能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重罪者,不应适用取保候审。但是,对“社会危险性”的内涵与外延,法律及司法解释缺乏准确的界定;其二,申请取保候审主体资格的范围过窄。刑事诉讼法》第52条规定: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申请取保候审。这一规定既具有授权性,也具有排他性。这里将申请取保候审的主体资格授予了已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本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那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律师或者其他辩护人是否有权申请取保候审?其三,对“严重疾病”的内涵缺乏明确的规定。《刑事诉讼法》中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羁押期间患有严重疾病,可以解除羁押,变更为取保候审。然而,何为严重疾病,《刑事诉讼法》中并无明确的规定。
3.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在“证据”这个部分只有八条规定,理论界和实务界普遍认为,很多问题规定得过于简单,有的根本就没作出规定。
6. 刑事诉讼法111条的具体适用问题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的是检察院对公安机关的一种立案监督权,具体内规定如下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一百一十一条 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的,或者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公安机关接到通知后应当立案。
7.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诉讼法的解释 第155条,在实践中应如何理解和适用
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五十五条
对附带民事诉讼作出判决,应当根据犯罪行为造成的物质损失,结合案件具体情况,确定被告人应当赔偿的数额。
犯罪行为造成被害人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付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被害人残疾的,还应当赔偿残疾生活辅助具费等费用;造成被害人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等费用。
驾驶机动车致人伤亡或者造成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的规定确定赔偿责任。
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就民事赔偿问题达成调解、和解协议的,赔偿范围、数额不受第二款、第三款规定的限制。
二、最高人民法院刑诉法解释 第155条第二款规定之理解
“犯罪行为造成被害人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付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被害人残疾的,还应当赔偿残疾生活辅助具费等费用;造成被害人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等费用。”
上述规定,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给出了一个可予支持的范围。
从其罗列的各种项目看,参照民法通则(1986年)第119条、侵权责任法(2009年)第16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3年)第17条等法条的表述形式与顺序看,该款规定彻底排除了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和被抚养人生活费(“三项赔偿”)。
在司法实践中,法官在办理案件时也是明确告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原告及其代理人“最好与被告协商,如果协商不成,法院不会判决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和被扶养人生活费”、“与刑事案件一并判决时不会判,单独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时也不会判”。按照上述规定,办案法官这种告知是正确的。
三、刑诉法解释第155条第二款之规定,值得商榷
从立法目的、法律体系、价值取向、社会效果上看,刑诉法解释第155条第二款之规定均属于最高法有意放弃“三项赔偿”形成的“盲区”,而不是有意或无意遗漏形成的“法律漏洞”。但这与现行刑法、刑事诉讼法的立法目的与任务,与立法者于立法当时确立的价值取向以及所要追求的社会效果是不相符合的。
如果对于普通的民事侵权案件,可以请求“三项赔偿”并能获得法院裁判的支持,而在侵犯生命、健康权的刑事案件中却无权请求“三项赔偿”,即使提出请求,也得不到法院裁判的支持。
这不仅凸现了公民生命健康权在不同形式的侵权案件中遭受到了不平等待遇,也显露了我国刑事法律体系的缺陷。如果对“三项赔偿”不依法予以支持,则会对刑事被害人造成“第二次伤害”。
事实上,对于法律适用产生的社会效果,既需要从当事人利益纷争的平衡与妥当方面去考量,更需要从个案裁判结果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去考量,如果影响是正面的、积极的,就是符合法律所要追求的价值取向,就是合法、公正、妥当的裁判;反之则会产生负面的和消极的影响,就是不公正的判决。
从任何方面讲,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都不应当排除“三项赔偿”。因为,我国尚无对刑事被害人的国家补偿制度,如果不能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被告处获得赔偿,无异于 “死了白死”、“伤了白伤”。
所以,建议立法机关对刑法和刑事诉讼法有关刑事犯罪的民事赔偿责任以及刑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或者作出立法解释。
将“三项赔偿”纳入侵犯公民生命、健康权犯罪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范围,在刑法、刑事诉讼法修正或者作出立法解释前,最高法院可以对刑诉法解释第155条进行修改,将“三项赔偿”纳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请求和判决支持的范围。
(7)刑事诉讼法适用问题及对策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一百五十一条 秘密侦查的适用原则
为了查明案情,在必要的时候,经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可以由有关人员隐匿其身份实施侦查。但是,不得诱使他人犯罪,不得采用可能危害公共安全或者发生重大人身危险的方法。 对涉及给付毒品等违禁品或者财物的犯罪活动,公安机关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可以依照规定实施控制下交付。
第一百五十二条 技术侦查措施取得证据的适用原则
依照本节规定采取侦查措施收集的材料在刑事诉讼中可以作为证据使用。如果使用该证据可能危及有关人员的人身安全,或者可能产生其他严重后果的,应当采取不暴露有关人员身份、技术方法等保护措施,必要的时候,可以由审判人员在庭外对证据进行核实。
第一百五十三条 通缉的条件及程序
应当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如果在逃,公安机关可以发布通缉令,采取有效措施,追捕归案。 各级公安机关在自己管辖的地区以内,可以直接发布通缉令;超出自己管辖的地区,应当报请有权决定的上级机关发布。
第一百五十四条 一般侦查羁押期限
对犯罪嫌疑人逮捕后的侦查羁押期限不得超过二个月。案情复杂、期限届满不能终结的案件,可以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延长一个月。
第一百五十五条 特殊侦查羁押期限
因为特殊原因,在较长时间内不宜交付审判的特别重大复杂的案件,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报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延期审理。
第一百五十六条 重大复杂案件的侦查羁押期限
下列案件在本法第一百五十四条规定的期限届满不能侦查终结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可以延长二个月:
(一)交通十分不便的边远地区的重大复杂案件;
(二)重大的犯罪集团案件;
(三)流窜作案的重大复杂案件;
(四)犯罪涉及面广,取证困难的重大复杂案件。
第一百五十七条 重刑案件的侦查羁押期限
对犯罪嫌疑人可能判处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依照本法第一百五十六条规定延长期限届满,仍不能侦查终结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可以再延长二个月。
参考资料:网络-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8. 刑事诉讼法追赃存在什么问题
我国刑法第六十四条对刑事追赃制度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即对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应当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并将其返还被害人或予以没收。
一、追赃制度的特点
1、利益恢复性。利益恢复性与权利救济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刑事追赃制度的基本属性。任何人包括被害人均不能从违法行为中获益,对一切违法行为所获得的任何利益包括衍生利益,都应当予以追缴或责令退赔,以尽量恢复到利益被侵害前的状态,所以,刑事追赃主要是利益恢复,不具有惩罚性。
2、民事责任刑事化。犯罪嫌疑人非法占有被害人财产的行为的本质是民事侵权行为,法律将其中部分严重侵犯他人财产权的行为规定为犯罪行为之后,改用追赃手段予以救济,这是刑事化的民事责任,追赃制度的运行不能完全脱离民事责任追究制度的土壤。
3、程序运行的强制性。刑事追赃程序的强制性是民事责任刑事化的必然结果。追赃是相关机关的法定责任,并不是应申请的行为,追赃过程与刑事诉讼过程同在。
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司法实践中,我国刑事追赃制度存在以下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1、刑事追赃缺少制度制约。刑事追赃在我国刑事诉讼过程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是“重刑轻民”思想的反映,刑事诉讼仍然侧重于打击犯罪,司法机关并没有足够的追赃动力,亦没有完整的追赃制度予以保障。
2、司法资源配备不能适应追赃需要。刑事追赃的过程不可避免地要适用大量民事方面的法律规范对赃款赃物的权属、性质、范围等内容进行界定,刑事司法人员相关专业能力的不足是我国刑事追赃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瓶颈之一。
3、刑事追赃程序运行封闭。追赃程序的封闭性突出表现在角色缺位。在公民的权利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权益保护应当放到与打击犯罪一样重要的位置看待,制度设计上应当赋予被害人、相关利害关系人参与途径和方式,增强追赃程序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体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完美结合。
4、刑事追赃缺少监督制约。刑事诉讼过程中,公、检、法三家都有追赃的责任和义务,但是无监督的责任等于无责任,责任监督制度不完善也是追赃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
针对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应转变司法理念,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刑事追赃工作,重视对被害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将追赃情况纳入案件移送内容之内,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同时将刑事追赃工作纳入各机关考核目标,提高司法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以制度保障追赃工作的顺利运行。以专业化为目标,配备司法资源,加强队伍建设,以适应刑事追赃的需要。检察机关作为宪法规定的法律监督机关,应当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对追赃工作担负起应有的法律监督职责,具体可通过纠正违法或检察建议的方式进行。检察机关可利用人民监督员制度驾加强自身监督。
大连律师网页链接
综上所述,关于刑事诉讼法追赃的规定,应进行辨证的理解,既要看到国家对被害人合法财产权的维护和保障,又要看到在追赃执行的具体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没有制度保障和制约,专业素质和追缴资源配备不够,追赃过程不够公开透明等,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建章建制、加强人员队伍建设和资源配置,充分发挥检察机关的监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