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离职条例
1、员工急辞属于劳动合同法第九十条规定的情形,即“劳动者违反本法规定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义务或者竞业限制,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2、对于员工违法解除劳动合同,仅采用扣工资的方法是不合法的,只能依据上述条款的规定,紧扣“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制定相关的制度,也就是这个“损失”怎么计算和举证的问题。
3、损失的计算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招聘费用的损失。在招聘过程中所发生的所有费用,在财务上要有详细的帐务记录,包括每次招聘的人数,招聘总费用除以人数就是该员工造成的招聘费用损失。
第二,培训费用的损失。专业培训、短期培训、师带徒的培训、包括培训期间支付的工资等,只要认真核算,都可以作为一种损失。
第三,员工急辞在一定时间内工作无人接替,影响公司业务造成的损失。这就需要公司有较为完备的工作流程和制度规范。
以上损失的计算,对于企业来说一般不难,关键是便于举证,每一项损失都要能举出有利的计算依据和证据。
4、只要损失计算准确,依据和证据充分,在员工不予赔偿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扣工资作为赔偿的抵押,再做差额处理,如果赔偿金远远大于所扣工资,还可以主动申请劳动仲裁。这样既合情合理,也不违法。
『贰』 劳务法律法规条例离职
一、劳动合同法关于辞职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十一条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第三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内的;
(二)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
(三)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
拓展资料:劳动法关于员工辞职的补偿:《劳动合同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一)劳动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二)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
(三)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四)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五)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一项规定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六)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四项、第五项规定终止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叁』 劳动法关于辞职规定是什么
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在试用期内的;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十一条:辞职规定如下: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在试用期内的;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
『肆』 劳动法员工离职工资结算规定
法律分析:劳动法员工离职工资结算规定:
(一)按照法律规定,员工离职时,公司应该在员工离职时就结算员工的全部的工资。
(二)各地对于员工离职工资结算也有不同的规定。
1、有的明确指出了当日结清。如《广东省工资支付条例》第13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依法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的,应当在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当日结清并一次性支付劳动者工资。
2、有的则可以延后结清,如《深圳市员工工资支付条例》第13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员工的劳动关系依法解除或者终止的,支付周期不超过一个月的工资,用人单位应当自劳动关系解除或者终止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一次付清;支付周期超过一个月的工资,可以在约定的支付日期支付。
3、有的可以在离职手续办妥后结清或从其约定,如《上海市企业工资支付办法》规定,企业与劳动者终止或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企业应当在与劳动者办妥手续时,一次性付清劳动者的工资。对特殊情况双方有约定且不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从其约定。
因此,公司应该在什么时候结算工资合法,一般是员工离职时就应该结算,但各地具体的规定是怎样的,可以通过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官网查询。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第二条 下列各项个人所得,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
(一)工资、薪金所得;
(二)劳务报酬所得;
(三)稿酬所得;
(四)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五)经营所得;
(六)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七)财产租赁所得;
(八)财产转让所得;
(九)偶然所得。
居民个人取得前款第一项至第四项所得(以下称综合所得),按纳税年度合并计算个人所得税;非居民个人取得前款第一项至第四项所得,按月或者按次分项计算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取得前款第五项至第九项所得,依照本法规定分别计算个人所得税。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三十七条 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第三十八条 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或者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劳动者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单位。
『伍』 劳动法关于提前一个月和三个月离职的规定
据我所知复,法律并未规定特殊工制种的劳动者辞职需要提前3个月。如果你公司总经理或者你本人认为有这个法律规定,请提供具体的法律名称或者法律条款。
你只需要提前30天书面通知单位辞职就行,30天后你就可以离职。最后一个月工资单位应当在你离职当天当场结清支付给你,不得延期支付。
工资支付暂行条例:
第九条 劳动关系双方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一次付清劳动者工资。
『陆』 劳动法关于辞职有什么规定
法律分析:劳动法关于辞职的规定有: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一)在试用期内的;(二)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三)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十一条 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
第三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内的;
(二)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
(三)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
『柒』 劳动法关于辞职是如何规定
劳动法明确,员工若需要辞职在试用期内是需要提前3天书面通知单位;而在转正以后提出申请辞职是需要提前30天书面向单位相关人事部门进行提出的。
对于因为单位违法行为等情况下,公民是可以即时提出离开解除劳动合同无需提出辞职。
一、《劳动法》明确公民离职需要提前通知单位,若单位有暴力等行为可以及时解除劳动合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规定,对于在转正以后公民想辞职是需要提前30天以书面形式通知单位。
若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或者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等情况下,员工可以即时提出解除劳动合同(3)。
二、《劳动合同法》要求试用期必须提前3天提出离职,若单位出现违法行为可以当场解除劳动合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规定,劳动者在转正以后若需要辞职是需要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而在试用期内需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根据相关条件显示,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五)因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六)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或者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劳动者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单位。
引用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十二条第(一)(二)(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第三十八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十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