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行政法前沿

行政法前沿

发布时间: 2022-06-25 04:30:18

① 要从事行政工作都需要学会哪些知识

行政工作知识和能力
1.掌握政治学、行政学、管理学、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分析方法以及系统分析、统计分析、调查分析、政策分析等科学方法;
3.具有从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的基本能力;
4.熟悉党和国家的特别是行政管理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行政学的理论前沿以及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策划、组织、执行的实际工作能力。
行政管理( public administration)是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也可以泛指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行政管理系统是一类组织系统。它是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分系统。
行政管理最广义的定义是指一切社会组织、团体对有关事务的治理、管理和执行的社会活动。同时也指国家政治目标的执行,包括立法、行政、司法等。狭义的定义指国家行政机关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又称为公共行政。
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管理的对象日益广泛,包括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市政建设、社会秩序、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现代行政管理多应用系统工程思想和方法,以减少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支出和浪费,提高行政管理的效能和效率。

② 提高行政效能的举措

法律分析: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必须坚持一切行政机关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只有依托行政方式的创新,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才能更好地建设服务型政府。要切实提升政府的行政效能,获得人民的满意评价,就要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契机,从法治行政、服务行政、信息行政和基层行政等维度深化行政方式创新,完善行政效能提升的机制与方法。

强化法治行政建设,推动政府依法履职。法治行政是政府实施法律法规、履行法定职能、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主要方式。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要培养法治素养,敬畏宪法法律,依法依规办事,杜绝对司法活动的干预和影响。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司法行政部门的内设法制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要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强化立法能力建设。积极推动社会诚信建设、政府数据开放、优化营商环境等重要领域的行政立法实践,开展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保护等前沿领域行政管理制度规则的创制探索,使行政管理活动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努力提高行政立法水平,妥善合理处置法律法规权威与工作热情、行政效率之间的关系。做好政策文件的合规性审查与清理工作,建立衔接有序、运作有力的政策法规和实践机制。规范行使行政自由裁量权,加大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安全、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执法力度。依法执法、严格执法,建设跨部门、跨区域的联动执法机制。通过合法有力的行政执行,促进行政效能稳步有序提升。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③ 行政管理学专业主要学习什么内容呢

行政管理学专业主要学习:行政学原理、管理学原理、政治学原理、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比较政治制度、法学导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组织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

比较公共行政学、行政领导学、政策科学、公务员制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必修课程,以及西方管理思想史、社会学、管理信息系统、公共经济学、中国行政管理制度史、中国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

市政学、行政伦理学、专业外语、民法学、刑法学、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商法学、经济法等选修课程。

(3)行政法前沿扩展阅读:

行政管理学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

(一)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实际上就是与他人相处的能力,是人与人之间实现心灵沟通的一种方式。能否正确处理、协调好职业生活中人与人的各种关系,不仅影响一个人对环境的适应状况,而且影响着他的工作的效能、心理的健康、生活的愉快和事业的成功。

(二)组织管理能力

不是每个大学生毕业后都会从事管理工作,但每个人在将来的工作中都不同程度地需要组织管理才能,组织管理能力不仅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应当具备,其他专业人员也应具备。近年来,毕业生中的党员、学生干部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其重要原因就是用人单位看中毕业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三)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各种智力因素和能力因素在新的层面上融为一体、相互制约所形成的一种合力,它是在多种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利用已知信息,创造新颖独特具有社会价值的新理论、新思维、新产品的能力。

创新能力包含多方面内容,如强烈的好奇心,细微的观察力、深刻的洞察力,大胆设想、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行政管理学专业

④ 行政管理学科前沿问题研究

行政管理学前沿和重大问题研究
文章作者:贠 杰 孙彩红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点击:1623
1978年后,行政管理学学科在国内得到恢复、重建和全面发展,学科建设、体系完善和应用研究得到不断扩展和深化。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行政管理学研究领域开始触及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遍性的重大理论问题,研究视野不断拓宽。近年来,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扩大、公共管理热点的日益兴起和MPA研究与教学工作的广泛开展,行政管理学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其快速发展的势头不仅没有减缓,而且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这种蓬勃、繁荣的学科发展环境为行政管理学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目前,行政管理学已成为指导政府公共管理实践的重要学科。
目前,行政管理学研究已经与政府管理的实践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一方面,行政学理论的深化和研究的进展为公共管理实践提供了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政府对经济社会管理的实践也进一步促进了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发展。当前,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前沿和重大问题主要集中在政府管理的基本职能及其转变、行政体制改革、公务员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政府管理方式的变革,以及公共政策的理论与实践等领域,以下将对这些方面的研究分别加以概括性介绍。
一、关于政府职能转变的研究
政府职能转变是行政管理实践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近年来行政管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有学者指出,新形势下政府职能的转变主要有五大取向,即从全能政府向有效政府转变、从管制政府向服务政府转变、从部门行政向公共行政转变、从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从政府单一管理向多元主体共同管理转变等。另有学者指出,不同层级的政府在纵向间职能、责任和机构设置上的高度统一所形成的“职责同构”问题,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条块分割矛盾突出等现实问题难以解决的体制性障碍。要解决“职责同构”问题,我们需要按照以下思路重新划分和调整政府的纵向职能:首先,区分公共物品的地方性和全国性,明确提供公共物品者的主体资格;其次,区分地方政府职责的强制性和非强制性,厘清地方各级政府的职责分工关系;最后,政府职能的纵向配置,应自上而下呈现出从宏观到微观的层级递减趋势。
与上述政府职能转变的研究相联系,是关于“服务型政府”性质的争论。有学者认为,公共服务是宪政思想的必然追求,是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所体现出的政府管理理念,它的提出预示着我国行政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政府管理发展中一个重要转折的来临。而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国家的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始终是同时存在的。从政府的社会属性来看,自国家诞生以来的所有政府都是服务型的,根本就不存在“非服务型”政府;从我国的政府管理实践来看,一直以来都以“为人民服务”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宗旨,因此,将“服务型政府”作为一种新模式提出是没有必要的。
二、关于行政体制改革的研究
行政改革始终是行政管理研究的重点领域,近五年来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各个层级政府的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事业单位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行政许可法的实施,以及从观念、体制和行为等各个层面对放松规制和强化管理的关系进行探讨和研究等方面。
该领域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之一,是对行政改革目标模式的探讨。有学者认为,行政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有限政府”,应进一步调整政府与社会、市场的关系,放松管制,努力构建“小政府、大社会”模式。而另一部分学者认为,中国的行政改革应充分考虑到政治制度和现实国情的差异,当前的改革方向应是谋求建立社会主义法治政府和“有效政府”,而非自由主义所主张的“有限政府”。
对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一部分学者认为,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创立于计划经济年代,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应全面废弃政府对经济的审批管制。另一部分学者则提出了不同看法,他们指出,不应把一切不合理的东西都归于计划经济,这种看法是不合历史事实的。如果把行政审批制度看作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势必会对它持彻底否定态度;而如果认识到许多问题并不是由计划经济造成的,而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我们就会对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分析,这样才能搞清楚应当否定的和应当肯定的因素。
关于中央与地方关系,学术界存在着分权与集权的争论。一些学者认为,在目前市场经济不规范,全国性统一大市场尚未形成的情况下,应加强中央政府的管理权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权。而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在进行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改革时,应重点考虑事权与财权的统一;在决定二者的分权程度时,应重点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即地方政府的承受能力和中央政府的调控能力。分权的力度与速度要与这两个能力的提高成正比,要逐渐实现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规范化和法制化。
三、关于公务员制度的研究
公务员制度研究在行政学界是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其研究目的是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的公务员制度。2005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正式颁布,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公务员制度研究的深入发展。概括而言,近两年来该领域的研究和讨论,主要是围绕《公务员法》的制定和实施来展开的,焦点是如何实现公务员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法制化;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我国公务员的范围、选拔任用、量化考核和激励与薪酬分配制度改革,以及加入WTO与人事制度创新等制度建设方面。
其中,公务员的范围的确定是一个重点问题。有学者认为,制定公务员法必须合理确定公务员的范围,在我国应当将具有公共管理职能的机构和人员都纳入公务员制度进行统一管理。而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国外的通行做法只是将行政部门列入公务员队伍,政党组织、立法、司法机关一般不作为公务员进行管理,因此,盲目扩大公务员队伍的倾向是向原有“干部”概念的复归,这与近年来进行的干部分类管理的改革方向相悖。
在公务员分类管理制度方面,一个重要问题是对政府雇员制的探究。从2002年吉林省率先推行政府雇员制以来,全国不少地方陆续试行这一做法。随着各地政府“政府雇员制”的试行,对其研究和探讨也不断活跃。有一些学者通过与其他国家政府雇员制度的对比,认为在我国发展政府雇员制度有其现实意义:政府雇员制度是公务员制度的一种补充,可以促进公务员制度自身的完善,可以解决我国机构改革、稀缺人才资源紧缺、公务员制度健全三者之间的矛盾。另一种相反的观点认为,现行的政府雇员制,事实上就是国家公务员制度所规定的聘任制。由于推行聘任制度的复杂性,存在政府雇员与公务员的关系、职责的分工、传统行政价值理念的冲突等问题,因此要慎重实施“政府雇员制”。
四、关于政府管理方式变革的研究
与政府管理的现代化发展相对应,政府管理方式的变革主要涉及政府运作的公开透明、公众参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和政府管理模式的变革等方面。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的意见,这个指导性文件不仅进一步推动了政府政务公开活动的开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对政务公开相关研究工作的深入。
政务公开的直接表现为政府信息公开,而信息质量是政务公开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有学者提出了提高政务信息价值的方法和途径:在政务信息价值的时间维度上,应该具备及时性、新颖性;在政务信息价值的内容维度上,应具备准确性、相关性、完整性。还有学者就政府信息公开实践中知情权与隐私权之间的矛盾关系展开研究,认为在权利多元化的时代,进行政府信息公开立法时,应遵循社会政治与公共利益优先、最大限度维护人格尊严等解决途径。
政府管理方式变革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电子政务的发展。一些学者认为,电子政务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电子政府的创建与推动,为行政权力结构、行政运行方式的变革、政府施政能力的改进,提供了新的空间,并带来了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领域的一系列创新,例如观念的创新、管理模式和制度的创新、政府组织结构与业务流程的创新,等等。另一类观点则对电子政务的发展持反对意见。这种观点认为,现有的电子政务建设不足以支持电子文件的有效运行、真实可靠和长期可读,而且在政府管理中存在较大的风险。因此,推行电子政务应采取谨慎的态度。
五、关于政府问责制度的探讨
2003年,在应对“非典”危机中对某些高级行政官员的责任追究甚至罢免,推动了政府问责制度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发展。一些学者认为,责任政府是民主政治发展的逻辑必然,是法治在公共行政领域的强烈诉求。民主理论为责任政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论证和基本的政治架构,法治则是责任政府不可或缺的法律保障。行政问责是对行政责任进行定向追究的一种事后监督手段,其根本目的在于对行政失范行为的监督和预防,主要受到包括各种形式的行政和司法追究。目前其运行方式主要是撤职、引咎辞职、高官问责制等。但是,行政问责还远未形成系统的制度化体系,良性的行政问责制度的建构要集中体现问责的目的性、责任的明确化和手段的规范化。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对政府问责制的片面性和不完善性进行了批判。有学者认为,中国政府的这些举措基本上还停留于行政性操作的范畴,如果要进一步推进责任政府,就必须在技术上完善引咎辞职以及相关的责任制度安排,并在制度上重视从“行政性问责”走向“程序性问责”。
对于完善政府问责制度的路径,有学者认为,有效的制度安排是建构责任政府的核心问题,应做到政府责任划分的明确化、问责主体职权的明晰化、政府信息公开的法治化、政府绩效评估的规范化、公民参与政府问责的制度化,以及公共行政文化变迁的同步化。还有学者认为,当前需要重点关注问责的事由、问责的主体、问责的程序制度,特别要重视官员问责的连带性,认真分析不同类型责任的承担方式,极力推行政务公开与透明等关键点。这些措施构成了健全问责制度较优的路径选择。
六、关于公共政策领域的研究
这一领域讨论的重大问题主要集中于公共政策基础理论研究和方法体系建设,以及对政策实践的研究上。目前,对加入WTO后对决策模式、政策执行过程、政策评估体系和以制度、过程、方法创新为代表的公共政策创新的研究已成为该领域研究热点。
目前,公共政策在研究途径上还存在一些重要分歧。有学者认为,应首先完善公共政策研究作为一个学科的基本框架和理论与方法体系,然后再运用规范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公共政策。另一些学者认为,政策分析目前缺乏统一的范式,因此在实践中应以“问题”为导向研究公共政策,然后再总结规律,构建适合本国国情的学科体系。关于公共政策创新问题,一种看法认为,在中国“入世”的背景下,公共政策创新研究具有异常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当前尤其是应通过公开、咨询等各种制度的保障来实现政策程序的改革与创新。另一观点认为,在中国社会过渡时期的体制转轨中,公共政策创新起到了核心操作工具的作用,但是公共政策创新会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如利益分化和协调、初始政策设计、规则和组织的变换。因此,促使政策创新活动得以实现的主要机制是政策创新触发机制、创新政策扩散机制、政策创新发展机制,等等。
综上所述,近年来行政学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国内的专著和论文成果也较为丰富,并且能够及时把握和抓住社会发展和政府管理领域里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突出学术研究与实践相联系和与时俱进的特色精神。在研究途径方面,行政学领域逐步引入了某些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和数学方法,对某些问题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该领域研究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总体上看,虽然行政学研究涉及的领域比较广,范围有所拓展,研究的问题也比较多,但是在许多重要问题的研究上,缺乏根本性的突破,简单、重复性研究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研究方法上,目前虽然开始注重实证研究,但是一般性的、浮浅的规范性研究仍占相当大的比重,有分量的实证性研究成果并不多见。在对国外政府管理经验的研究方面,一般往往停留在介绍和引进层面,缺乏深入的辨析,对于如何真正有效实现西方经验与中国政府管理实践的结合问题,目前还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等等。

⑤ 行政管理都包括那些方面

行政管理工作包括:行政事务管理、办公事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产会计管理四个方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管理的对象日益广泛,包括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市政建设、社会秩序、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

自从产生国家以来,就有了行政管理但是直到19世纪末才开始形成为一门学科。它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时期:传统管理时期、科学管理时期、系统管理时期。

行政管理特点

1、一切行政活动都是直接或间接与国家权力相联系,以国家权力为基础的。

2、行政管理是根据国家法律实行政务的组织活动。在执行中又能动地参与和影响国家立法和政治决策,制定政策是行政管理的一种重要活动方式。

3、行政管理既管理社会的公共事务,又执行阶级统治的政治职能。

4、行政管理要讲究管理的效能和效率。它通过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监督和改革等方式,最优地实现预定的国家任务,并达到应有的社会效果。

5、行政管理是人类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的一个特定领域,有它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6、行政管理是一种工作上必要的一种工作能力,也是工商管理里的必要的一门课程。

⑥ 我国制定和修改行政诉讼法的目的是什么

"打击犯罪保护人民”,这是法条。
解读:打击犯罪——保护法益;保障人权。我认为:二者(两目的)的冲突是永恒的。
目的:“双保”
不多写啦,自己多看看书吧。很多书,比如,陈瑞华的《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
这是常识吧。

⑦ 可诉性行政行为的特征

这是法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不同人可以有不同的回答,你看看北大版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姜明安教授编的,上面有一些专家的论述。对你应该有启发。

首先,何谓“针对不特定的对象”?对此理解不同,有人认为是指适用范围上的不特定,也有人认为是指它不发给特定的对象,如果发给特定对象就是具体行政行为。笔者以为含义应是前者,举例说明,如1999年8月23日,人事部、劳动部发布了《关于解除国家公务员行政处分有关问题的通知》,其发布对象从该通知的抬头上看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人事劳动)厅(局)、监察厅(局);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人事(干部)部门、监察局(室)。可以讲,这一通知的发布对象是特定的。但是,接到这一通知的上述行政机关并不是适法对象,而是执法主体,也就是说,上述各机关接到此通知后,都要将其适用到解除有关公务员行政处分的问题上去。而该通知的适用对象是已经受到行政处分的公务员和未来可能受到行政处分的公务员,在适用对象上是不特定的,因而它是一个抽象行政行为。再如,某一国务院部门给自己的下属单位发布一个价格方面的通知,这一通知是发给其下属单位的,其下属单位是明确的,因而发布对象是特定的,但其适用会涉及到无法确定数量的消费者,因此这一通知也是抽象行政行为。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抽象行政行为如行政法规、规章等,并不发给执行机关,而是直接公布,其执行机关出现在这一法规或规章的规定中。因此,这类抽象行政行为易于与具体行政行为区分,而上述抽象行政行为易于混淆。

其次,何谓“反复适用”,反复适用是指毫无期限限制的反复适用,还是包括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反复适用?笔者认为应当是后者。理由非常简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例如一个月)的反复适用也是反复适用,而非一次性适用;如果将其解释为一次性适用,就不能说通为什么对一个对象适用了此文件后,对其他人仍然能适用这一文件。

除了《解释》确定的两个特征外,笔者认为,抽象行政行为实际上还有两个特征:第一,该文件是否具有直接的强制执行效力;第二,该文件针对的事件是否发生在过去。就第一个特征来说,如果有关当事人不执行这一文件,对这一文件是否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依法自行强制执行?如果可以,就是一个具体行政行为,如果不可以,就是一个抽象行政行为。因为规范性文件一定需要执行者的执行——即将其适用到特定对象,正所谓“徒法不足以自行”。而具体行政行为是适用法律规范的结果,所以具有可执行性。

就第二个特征而言,行为针对的事实是否已经发生,是我们以往不太重视的一个区分标准。但这一标准在区分两种行政行为时,也是十分有用的。具体行政行为已经是在适用法律规范了,所以它一定是针对已经发生的事实,例如行政处罚是针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违法事实,是对已经发生的事实作出一个结论;而抽象行政行为所针对的事实是规范发布以后的事实,所以抽象行政行为还需要具体的适用,才能发生效果。可见,具体行政行为是在已有事实的基础上直接适用法律规范,而抽象行政行为是对未来之事作出“假定”、“处理”、“制裁”的规定。 转贴

⑧ 自考《行政管理》较难的几个科目是什么

行政法学,管理心理学,市政学,地方政府学,公共政策分析,这几个比较难。

主要课程

行政学原理、管理学原理、政治学原理、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比较政治制度、法学导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组织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比较公共行政学、行政领导学、政策科学、公务员制度。

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必修课程,以及西方管理思想史、社会学、管理信息系统、公共经济学、中国行政管理制度史、中国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市政学、行政伦理学、专业外语、民法学、刑法学、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商法学、经济法等选修课程。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政治学、行政学、管理学、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分析方法以及系统分析、统计分析、调查分析、政策分析等科学方法;

3.具有从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的基本能力;

4.熟悉党和国家的特别是行政管理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行政学的理论前沿以及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策划、组织、执行的实际工作能力。

⑨ 谈谈哪些属于行政管理学所涉及的范围

政管理学是一门交叉科学,研究内容十分丰富。其研究的基本范畴和原理随着行政管理实践的深入而被人们揭示。因此,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是发展变化的,不同学派,不同教科书,有不同的或大同小异的体系。但一般来说,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内容大体包括: 1、行政管理的一般理论。主要研究和了解:行政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的科学,行政环境和行政职能是行政活动的依据和基础。 2、行政管理的主体。主要研究和了解:行政组织和机构,行政领导以及执行公务的工作人员。 3、行政管理的过程。主要研究和了解:行政管理是一个由多个环节和有机部门组成并有效运作的过程。它们主要有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协调、行政信息、行政监督。 4、行政管理的保障。主要研究和了解:行政管理过程要能够顺利运行达到预期效果,必须依据一系列的保障手段。主要有:财务行政、行政法治、行政方法、行政道德。 5、行政管理的目的。主要研究和了解:提高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而行政改革是提高行政效率的必由之路。

⑩ 行政管理学什么

行政管理专业学的是行政管理学、市政学、社会学、行政领导与决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组织行为学、西方经济学、行政法学、社会调查与统计、公共政策分析、国家公务员制度概论、行政公文与写作、机关管理与办公自动化、行政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行政学理论研究、公共政策分析、社会调查与统计、外语、公文写作和办公自动化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行政管理的基本能力及科研的初步能力。

行政管理(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是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也可以泛指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行政管理系统是一类组织系统。它是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分系统。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管理的对象日益广泛,包括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市政建设、社会秩序、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现代行政管理多应用系统工程思想和方法,以减少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支出和浪费,提高行政管理的效能和效率。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政治学、行政学、管理学、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分析方法以及系统分析、统计分析、调查分析、政策分析等科学方法;
3.具有从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的基本能力;
4.熟悉党和国家的特别是行政管理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行政学的理论前沿以及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策划、组织、执行的实际工作能力。

热点内容
上市公司并购有哪些法律法规 发布:2025-01-23 11:09:55 浏览:539
人民法院的立案条件 发布:2025-01-23 10:55:41 浏览:504
法院不支持20 发布:2025-01-23 10:40:01 浏览:161
法院招财务 发布:2025-01-23 10:05:18 浏览:808
荆州法官助理 发布:2025-01-23 10:00:17 浏览:152
宠物进酒店规章制度 发布:2025-01-23 10:00:14 浏览:454
玉树州法院升 发布:2025-01-23 09:45:37 浏览:513
通辽律师在线咨询免费热线 发布:2025-01-23 09:25:08 浏览:472
新劳动合同法同工同酬 发布:2025-01-23 09:20:33 浏览:898
道德经女门 发布:2025-01-23 08:29:27 浏览: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