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行政法
Ⅰ 法律能否约束道德行为
首先,法律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是阶级专政的工具之一。宪法是国家法的基础与核心,法律则是国家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可划分为基本法律,如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商法、国际法等。普通法律,如商标法、文物保护法等。行政法规,是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行政规范的总称。
其次,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是人本能的东西,更是后天养成的合乎行为规范和准则的东西。它是社会生活环境中的意识形态之一,它是做人做事和成人成事的底线。
再次,法律与道德区别:
第一,产生的社会条件不同。道德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法律是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后才有的。
第二,表现形式不同。法律不论是成文法还是判例法都以文字形式表现出来,道德的内容则主要存在于人们的道德意识中,表现于人们的言行上。
第三,体系结构不同。法律是国家意志的统一体现,有严密的逻辑体系,有不同的位阶和效力。道德虽然有共产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家庭美德之分,但不具有法律那样的严谨的结构体系。
第四,推行的力量不同。法律当然主要是靠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守法来推行,但也要靠国家强制力来推行;道德则主要靠人们内心的道德信念和修养来维护。
第五,制裁的方式不同。违法犯罪的后果有明确规定,是一种“硬约束”;不道德行为的后果,是自我谴责和舆论压力,是一种“软约束”。
Ⅱ 中年男女间有过婚外性生活在法律上怎样定性
人类社会进入了一夫一妻后,人的喜新厌旧、见异思迁的自然属性并未消失。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外性行为非但没有被遏制,反而变得越来越普遍。到了现代,人们的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人们认为,人是自己的主人,如何处置、使用自己的身体与他人无关,成年男女自愿发生性行为,纯粹是个人的私事。
性科学将人类性行为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核心性性行为,即两性性行为:二是边缘性性行为;三是类性行为。本文所称的婚外性行为属于核心性性行为,是指男女婚外自愿发生性关系的行为。其落脚点,一异性,二婚外,三自愿,四不排除金钱,如通奸、“包二奶”、“找情人”、卖淫嫖娼等以及时尚的“一夜情”、换偶、3P等等。但自愿不等于不会触犯法律,故本文的婚外性行为还包括因婚外性行为引发或本身就是的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犯罪行为。
婚外性行为历史悠久,可以说是婚姻这一形式的伴生物,社会对其评价却有一个演变过程。如我国唐代并不视婚外性行为为越轨,很多人视其为一种风尚,宋以后婚外性行为被视为异端而加以禁止,如婚外男女性交被称为“通奸”、“私通”,施以重刑。长期来对性的压抑十分严重,在距今不远的特殊年代,性更是不敢涉及的字眼,只要接触到性字,就是作风问题,就是道德败坏。从这一意义上说,对婚外性行为的宽容,表明了社会的进步。
1980《婚姻法》和1980年开始提倡和推行的独生子女政策,客观上推动了中国人性观念的巨变。1980《婚姻法》规定了准许离婚的条件:感情确已破裂。大家认识到:爱情是婚姻的灵魂,爱情应置于婚姻之上,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独生子女政策则确认了这样一个事实:人们过性生活,不再仅仅是为了生儿育女,而且不允许仅仅为了生儿育女。
避孕技术实现了性与生育的分离,人们不再有意外怀孕和生育的压力,可以轻松地享受性所带来的快乐。交通工具的发达,网络和移动通信的普及,更是给婚外性行为大开方便之门。
从有关资料反映,我国的婚外性行为已是很普遍的现象。这从网络流传的搞笑而真实的“全国二奶大奖赛2008年春季九项冠军”可见一斑:
1、数量奖:原江苏省建设厅长徐其耀,情妇146位;
2、素质奖:原重庆市委宣传部长张宗海,常年在五星级酒店包养漂亮未婚本科女大学生17人;
3、学术奖:原海南省纺织局长李庆善,每次做爱后撰写性爱日记、采集女人身上毛发,共写下性爱日记95本,采集情人身上的某某标本236份;
4、青春奖:原四川乐山市长李玉书,20个情人年龄都在16~18岁,其中有中专生,也有大学生;
5、管理奖:原安徽省宣城市委书记杨枫,用MBA知识管理使用77个情人;
6、挥金奖:原深圳市沙井银行行长邓宝驹,仅“五奶小青”一人,800天就花了1840
万元,平均每天23万元,每小时1000元;
7、团结奖:原福建省周宁县委书记林龙飞,为其22名情人共办群芳宴,并设30万元的佳丽奖;
8、和谐奖:原海南省临高市城管大队长邓善红,有6个情人,生6个孩子。
9、干劲奖:原湖南省通信局局长曾国华,向自己的5位情妇写下保证书,60岁前与每个情人每周过性生活三次。
2007年底,胡紫微在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改名为奥运频道的新闻发布会现场抖出丈夫张斌正在发生婚外情。而“艳照门”事件,除了涉黄,换个角度看是一起典型的多性伴婚外性行为事件。
《新世纪周刊》2008年中国人情爱状况调查的第二部分,对于多性伴的网络调查显示,在生活中有4个以上性伴侣的占受调查总人数的28.11%,2个、3个的分别占10%多。今年4月“首届北京国际优生优育计生用品展览会”上,著名性学家马晓年教授发布了《中国女性性福指数调查报告》。该调查报告的一项结果显示,29.1%的女性有2-3个性伙伴,9.1%的有3个以上性伙伴。也就是说,约有40%的人有出轨或者婚外性行为。
从客观上看,婚外性行为确实影响了人们的主流道德观念,冲击了既有的社会秩序,还可能诱发(或本身就是)违法犯罪。可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社会、公众对婚外性行为越来越宽容,对一般的婚外性行为、一般人的婚外性行为主要依靠道德调整和个人自律,只有对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婚外性行为或者特殊人群的婚外性行为才由法律、法规、党纪、政纪来调整和规范。
二、人们对婚外性行为的称谓
现实中婚外性行为五花八门形式多样,人们对婚外性行为没有统一的称呼,且大多不是法律概念。现概括、罗列如下:
1、情人、一夜情
情人一般是指一方或双方有配偶,婚姻之外有性行为的男女。情人的本质在于他们之间不是性与金钱、财物的交换,不以婚姻为指向。有的把工作上是助手的情人称之“小密”。
男女只是一夜(次)或数夜(次)发生性行为,不存在钱和性交易的称之“一夜情”。
2、外遇
外遇,顾名思义就是指与配偶以外的人发生性行为。外遇又被称为出轨、婚外情、婚外恋,男性外遇被称为偷腥族,女性称为出墙族。
3、婚外恋
婚外恋,一般泛指婚姻以外的男女恋情、两性关系。
4、偷情
偷情大多数是以性为结合的基础,互有好感,但没有很深的感情或爱情。偷情方式主要是一夜(次)情、几夜(次)情,之后好聚好散。但也有人会将偷情发展成为长期的婚外恋,因此人们往往将偷情混同为婚外恋。
5、第三者
第三者,是指与有配偶者有两性关系,也可能是没有两性关系而有亲密情感的人。
典型的第三者应当是指希望与某一有配偶的异性结婚或导致对方原有婚姻关系破裂的人。
6、通奸,是指男女双方或一方己有配偶的人之间自愿暗中发生两性关系的行为。
7、同居,是指男女长期或暂时共同居住生活,包括性的结合。
同居分为二种情形:无配偶者之间的同居、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
无配偶者之间的同居,是指无配偶的男女不以夫妻名义,持续、稳定的共同生活。
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是指有配偶者与婚外异性,不以夫妻名义,持续、稳定地共同居住的行为。
8、姘居
姘居,指有配偶者与婚外异性公开同居,共同生活,但没有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目的,男女双方虽然同居,却不是持续稳定的生活,而是随时可以自由拆散。姘居当事人的性关系不以金钱、财物为纽带,有的还有一定的感情基础。
9、事实婚姻
事实婚姻,是指没有配偶的男女末结婚登记,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双方以配偶相待,性生活、生育、相互扶养等与夫妻相同,但是未履行婚姻登记手续,欠缺婚姻的形式要件。
10、婚前性行为、试婚
婚前性行为一般是指准备结婚的无配偶男女之间发生的性行为。
试婚也可以归类于婚前性行为,但又与一般的婚前性行为不同,因为试而不是准备结婚,对是否结婚一开始就不确定。试婚,打破了婚姻的严肃性,受到道德谴责。
11、包二奶、养二爷
包二奶,“二奶”就其本义来说是指夫所纳之妾。现实生活中,“包二奶”有特定的含义,即指有配偶的男子供养妻子以外的其他女子,双方保持较为稳定的同居关系或较为固定的性关系,女方一般只与该男子保持这种关系。
养二爷,是社会发展出现的新现象,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的社会经济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包养情夫有了可能。养二爷是指有配偶的女子供养丈夫以外的其他男子,双方保持较为稳定的同居关系或较为固定的性关系,男方一般只与该女子保持这种关系。
12、包养情妇、包养情夫
包养情妇一般就是指包二奶。
包养情夫一般就是指养二爷。
13、换偶、换情人
换偶就是二对或多对夫妻相互交换配偶进行性行为。换偶也称为换妻,但女性主义者认为换妻带有明显的性别歧视,称为换偶更容易让女性所接受。
换偶已严重冲击了道德底线。
换情人,就是二对或多对情人相互交换性交,此后原来的关系不变。
换偶、换情人有可能构成聚众淫乱。
14、3P
p——person也就是中文“人”的意思,所谓3p就是三个人一起发生性关系,一般是指两男一女,而且特指一对有情感关系的男女与另外一个男子进行的共同的性行为。3P涉嫌聚众淫乱。
15、乱交
乱交,即随意选择性伴侣的行为,一方往往同时和许多人保持性关系。
16、卖淫嫖娼
卖淫嫖娼是指不特定的异性之间或者同性之间以金钱、财物为媒介发生性关系(包括口淫、手淫、鸡奸等)的行为。
17、强奸罪
强奸罪,是指违背妇女意志,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行与妇女发生性交,或者同不满14周岁的幼女发生性关系的行为。
这里特指与未满14周岁的幼女自愿发生两性关系的情形。刑法规定奸淫不满14周岁的幼女的,以强奸论,也就是说与未满14周岁的幼女自愿发生两性关系,也是强奸。
18、重婚罪
重婚罪,指自己有配偶而与他人结婚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行为。
19、破坏军婚罪
破坏军婚罪,是指明知他人是现役军人的配偶而与之同居或者结婚的行为。
20、聚众淫乱罪
聚众淫乱罪,是指为首聚众进行淫乱活动或者多次参加聚众淫乱活动的行为。
21、传播性病罪
传播性病罪,是指明知自己患有梅毒、淋病等严重性病而进行卖淫嫖娼的行为。
22、嫖宿幼女罪
嫖宿幼女罪,是指嫖宿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的行为。
以上种种婚外性行为概念并非严峻的定义,互有交叉,互有包含和重叠。
三、婚外性行为的法律后果
从调整婚外性行为的法律法规(包括党纪政纪)角度去区分,可以将婚外性行为(包括由此引起的违法犯罪行为)分为五类,下面予以分类并列出相应的法律后果:
(一)刑法(同时党纪、政纪)调整的婚外性行为。
1、强奸罪
强奸罪,是指违背妇女意志,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行与妇女发生性交,或者同不满14周岁的幼女发生性关系的行为。
《刑法》第236条第一款规定,强奸妇女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二款规定,奸淫不满14周岁的幼女的,以强奸论,从重处罚。
2、重婚罪
重婚罪,指自己有配偶而与他人结婚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行为。
重婚有两种情况:一是法律重婚,指有配偶的人与他人登记结婚;二是事实重婚,即有配偶的人与他人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犯罪人有二类:一是有配偶的人,又与他人登记结婚,或者与他人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二是明知他人已有配偶的人,又与之登记结婚,或者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
新的《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发布施行后,有配偶的人与他人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仍按重婚罪定罪处罚。
《刑法》第258条规定,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3、破坏军婚罪
破坏军婚罪,是指明知他人是现役军人的配偶而与之同居或者结婚的行为。
现役军人,指正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服役的现役军官、文职干部、士兵及有军籍的学员。复员退伍军人、转业军人、残废军人、和在军事机关工作而没有军籍的工作人员,以及因犯罪被判刑在执行刑罚仍保留军籍的人,都不是现役军人。
同居,是指与现役军人的配偶在一定时期内公开或者秘密地姘居且共同生活在一起的行为。它以两性关系为基础,同时还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经济关系或者其他某些方面的特殊关系。同居既不同于事实婚姻,也不同于通奸。与现役军人的配偶通奸,不能认定为犯罪。结婚,是指与现役军人的配偶骗取结婚登记或者虽未登记但与现役军人的配偶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而形成事实婚姻。
《刑法》第259条规定,明知是现役军人的配偶而与之同居或者结婚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4、聚众淫乱罪
聚众淫乱罪,是指为首聚众进行淫乱活动或者多次参加聚众淫乱活动的行为。
本罪在客观方面具有两大特征:一是聚众;二是淫乱。聚众,是指在首要分子的组织、指挥、策划下,纠集多人聚集在一起进行淫乱活动。淫乱,主要是指聚集男女多人在一起进行性交,即群奸群宿,在同一处所换偶性交,等。
《刑法》第301条规定,聚众进行淫乱活动的,对首要分子或者多次参加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5、传播性病罪
传播性病罪,是指明知自己患有梅毒、淋病等严重性病而进行卖淫嫖娼的行为。
《刑法》第360条第一款规定,明知自己患有梅毒、淋病等严重性病卖淫、嫖娼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
6、嫖宿幼女罪
嫖宿幼女罪,是指嫖宿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的行为。
《刑法》第360条第二款规定,嫖宿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党纪、政纪: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30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给予开除党籍处分:(一)因故意犯罪被依法判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主刑(含宣告缓刑)的;(二)单处或者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三)因过失犯罪,被依法判处三年以上(不含三年)有期徒刑的。第150条规定 ,……重婚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第159条规定,进行淫乱活动的,给予严重警告或者撤销党内职务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处分。
《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17条第二款规定,行政机关公务员依法被判处刑罚的,给予开除处分。第31条规定,……组织、支持、参与……色情淫乱活动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
(二)行政法(同时党纪、政纪)调整的婚外性行为。
7、卖淫嫖娼
卖淫嫖娼是指不特定的异性之间或者同性之间以金钱、财物为媒介发生性关系(包括口淫、手淫、鸡奸等)的行为。
行为人主观上已就卖淫嫖娼达成一致,已经谈好价格或者已经给付金钱、财物,并且已经着手实施,但由于其本人主观意志以外的原因,尚未发生性关系的;或者已经发生性关系,但尚未给付金钱、财物的,按卖淫嫖娼行为处理。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66条规定,卖淫、嫖娼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在公共场所拉客招嫖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关于严禁卖淫嫖娼的决定》四、卖淫、嫖娼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注:己被《治安管理处罚法》代替)第三十条的规定处罚。对卖淫、嫖娼的,可以由公安机关会同有关部门强制集中进行法律、道德教育和生产劳动,使之改掉恶习。期限为六个月至二年。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因卖淫、嫖娼被公安机关处理后又卖淫、嫖娼的,实行劳动教养,并由公安机关处五千元以下罚款。对卖淫、嫖娼的,一律强制进行性病检查。对患有性病的,进行强制治疗。
《劳动教养试行办法》第10条,对下列几种人收容劳动教养:……(三)有流氓、卖淫、盗窃、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屡教不改,不够刑事处分的。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31条规定,依法被劳动教养的,应当给予开除党籍处分,但是中共中央和中央纪委另有规定的除外。第156条,嫖娼、卖淫,或者组织、强迫、介绍、教唆、引诱、容留他人嫖娼、卖淫,或者故意为嫖娼、卖淫提供方便条件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 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31条,……组织、支持、参与卖淫、嫖娼……活动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
8、非法姘居
非法姘居,有配偶者与婚外异性公开同居,共同生活,但没有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目的,男女双方虽然同居,却不是持续稳定的生活,而是随时可以自由拆散。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的《关于重婚案件管辖问题的通知》第三条规定:“公安机关发现有配偶的人与他人非法姘居的,应责令其立即结束非法姘居,并具结悔过;屡教不改的,可交由其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由公安机关酌情予以治安处罚;情节恶劣的,交由劳动教养机关实行劳动教养。”
(三)民法调整的婚外性行为。
9、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
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是指有配偶者与婚外异性,不以夫妻名义,持续、稳定地共同居住的行为。以前称之为非法同居。
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主要是指“包二奶”、“包二爷”等情况。
《婚姻法》第3条规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是准予离婚的理由之一,《婚姻法》第32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准予离婚:(一)……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婚姻法》第46条规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一般来说并不触犯刑法,但《刑法》也有特别规定,《刑法》第259条规定明知是现役军人的配偶而与之同居或者结婚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多长时间才算持续、稳定地共同居住,还没有司法解释,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婚姻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第17条规定可资参考:《婚姻法》所称的“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是指有配偶者与婚外异性共同生活,关系相对稳定,且共同生活的时间达到三个月以上。
10、同居
同居即指男女双方符合结婚实质要件未经婚姻登记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行为,即以前的事实婚姻,以前对此也称为非法同居。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5条规定,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公布实施以前,男女双方已经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按事实婚姻处理;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公布实施以后,男女双方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其在案件受理前补办结婚登记;未补办结婚登记的,按解除同居关系处理。
(四)党纪、政纪调整的婚外性行为。
11、通奸
通奸,是指男女双方或一方己有配偶的人之间自愿暗中发生两性关系的行为。
通奸的双方,对内不共同生活,对外不以夫妻名义活动。最主要的是,通奸与重婚、同居等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隐秘性,当事人不愿被人得知他们的关系,他们没有夫妻名份和权利、义务。虽然有些人的通奸在一定范围内被人知晓,但这是出于当事人意愿之外的原因。
《婚姻法》中没有通奸的概念,也没有禁止通奸的规定,一般属于道德调整的范围。
但是,《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150条规定,与他人通奸,造成不良影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与现役军人的配偶通奸的,依照前款规定从重或者加重处分。第151条规定,利用职权、教养关系、从属关系或者其他相类似关系与他人发生性关系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处分。
12、包养情妇(夫)
包养情妇,是指有配偶的男子供养妻子以外的其他女子,双方保持较为稳定的同居关系或较为固定的性关系,女方一般只与该男子保持这种关系。
包养情夫,指有配偶的女子供养丈夫以外的其他男子,双方保持较为稳定的同居关系或较为固定的性关系,男方一般只与该女子保持这种关系。这是社会发展出现的新现象,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的社会经济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包养情夫有了可能。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150条规定,……包养情妇(夫)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 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29条,(三)包养情人的; 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
(五)其它婚外性行为。
上述十二种以外的婚外性行为,对于其它婚外性行为,依靠的是道德调整和当事人个人自律。
四、性行为的道德标准
虽然人是身体的主人,成年男女自愿发生性行为是个人的私事,但并不只是发生性行为男女两人的事,一般均涉及自己也涉及他人,故应遵循社会基本准则。法律所调整的范围是有限的,其要求也低于道德要求。所以说,在性行为的范畴,道德比法律有着更重要的意义。性道德标准是指导人们性行为的最基本的原则。性道德虽不具有强制性,但其产生作用的极其广泛和重要。性道德标准多种多样,有人提出了性道德评判四原则,笔者觉得很有道理,现概括如下:
1、自愿原则
正常的性行为,必然要有一男一女才能完成,性行为应该是建立在双方自愿的原则上,而不应一方对另一方的强迫,尤其是男方对女方的强迫。自愿的原则有其重要意义。如违反妇女意志进行性行为,就可能构成了强奸。
2、无伤害原则
男女两人之间的性行为不能伤害其他人的幸福,不能损害自己或对方的身心健康,不危害社会。
3、爱情原则
人类区别于动物,就在于人类具有超乎动物的思想与情感,在性活动中对性对象具有爱情,才是道德的。
4、婚姻原则
性行为发生在合法婚姻内,才是符合道德的。
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银河提出了性权利三原则的概念:自西方性革命后,有一个逐渐被广泛接受的新的人权观念,那就是人类性活动中的三原则,只要不违背这三个原则的性行为就属于人权范畴,就不应受到制裁。这三个原则是:第一,自愿;第二,在私秘场所;第三,当事人均为成年人。换言之,一切在自愿的成年人之间在私秘场所发生的性行为将不受制裁,属于应受保护的人权范畴。
李教授的性权利三原则受到许多人的批判,认为淫乱、卖淫嫖娼、换偶、一夜情等性行为可能符合性权利三原则,但这些性行为破坏社会正常的伦理秩序,使人们内在的道德和羞耻感丧失,最终败坏社会风俗,危及社会和谐,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笔者觉得,李教授的性权利三原则有其合理性,具有前瞻性。其解决的是不违背人类性活动三原则的性行为应不应该受到法律制裁的问题,与是否符合性道德规范是二码事。但尚不适合我国目前的国情,与我国传统性道德也不相吻合,应该缓行。
五、对婚外性行为的立法思考
一夫一妻制是我国婚姻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不允许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现象的存在,任何人在同一时间只能有一个配偶。在一夫一妻制社会中,对婚外性行为均持否定态度。但在现实中,婚外性行为又大量的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无可否认,婚外性行为给社会带来的众多的负面影响有目共睹的,对其放任自流肯定是不行的。
有人希望借助法律的强制力能更有效地制约婚外性行为。但是,一项法律义务的设定必须慎重,一项法律的出台必须具有理论基础,也应具有操作性。而且婚外性行为的大量出现不是一个单纯的法律问题,它同时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问题。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值得我们思考,虽然婚外性行为对婚姻关系中的无辜一方造成了巨大痛苦,遭到受害人的竭力反对, 但是就整个社会而言,对婚外性行为的态度却是越来越宽容了。
人有支配自己身体的权利,性行为是人们支配自己身体的表现。从这个角度讲,发生婚外性行为是在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他人不得干涉。
但是,任何权利都是不能滥用的,性的权利当然不例外,如果如果行使性权利不顾社会公共利益,不顾性对象的意愿和第三者的利益,那就具有社会危害性。
婚外性行为为传统道德所不耻,是立法时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法律与道德都是社会规范的主要表现形式,都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两者有密切的联系。法律在本质上就内含一定的道德因素,但法律只是最低限度的道德,也就是说,虽然法律会反映一定的道德内容,但法律只是反映最低限度的道德,不能把较高的道德要求法律化,不能用法律手段来对付所有违背道德上的行为。司法强行闯入个人生活中最具隐私性的领域,会造成对个人自由的严重践踏,继而伤及配偶子女等无辜。
可见,我国对一般人的婚外性行为、一般的婚外性行为主要依靠道德调整和个人自律,对特殊人群的婚外性行为、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婚外性行为由法律、法规、党纪、政纪来调整的做法从总体上看是合理的。
但是,现行法律对一般人卖淫嫖娼、聚众淫乱的处理显得过于严厉,人们一旦涉及其中就会身败名裂。对于那些无直接受害人的违法犯罪,如卖淫嫖娼、聚众淫乱等,法律可以对其采取较为宽容的态度,可给予罚款,而不使用刑罚、治安拘留等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这样更符合社会发展潮流。
Ⅲ 为什么中国不能实现同性婚姻合法化
中国自古以来都认为阴阳调和才是正道,在古代的时候同性就被称之为断袖,是大家认为可耻的是不被认可的,不过现在大家越来越开放,我相信在中国不远的以后同性婚姻会合法的
Ⅳ 为什么中国不允许同性婚姻合法
人的风俗不同
观念认识差异
思想在变,主干未变
传统的思维观念没有发生变化,也不适合国情,不会成为合法的
Ⅳ 为什么同性婚姻不能合法
同性婚姻,是指同性之间的婚姻关系。在同性婚姻的支持者中,其也被称为婚姻平等或平等婚姻权。同性婚姻是对传统婚姻模式的一种创新,体现了现代婚姻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满足了同性恋人士的结婚需求,具有重要的历史进步意义。首先,中国大陆同性婚姻的合法化与中国大众的普遍价值认知不相符。在中国的传统观念看来,婚姻的核心价值就在于繁衍子嗣传宗接代。这也是长久以来同性婚姻难以被社会大众接受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即便是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同性伴侣能够通过领养或者人工受孕等手段获得子女,也无法保证只有单一性别家长的家庭能和一般家庭一样给孩子提供完整健康的生活环境。而且在同性恋未取得普遍认可的中国社会,不仅同性婚姻双方会在社会中承担巨大的舆论压力,整个家庭,甚至孩子,也会承受很大的精神负担。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四十九条 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应当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结婚登记。符合本法规定的,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完成结婚登记,即确立婚姻关系。未办理结婚登记的,应当补办登记。第一千零四十六条 结婚应当男女双方完全自愿,禁止任何一方对另一方加以强迫,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加以干涉。第一千零四十七条 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第一千零九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一)重婚;
(二)与他人同居;
(三)实施家庭暴力;
(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五)有其他重大过错。
Ⅵ 为什么中国不能允许同性婚姻
中国有句古话,叫不务正业。反自然,反人类,反社会的还是啥?
硬要牛上战场,马犁田。那不是反自然,反兽类,那是什么?
其实一些国家之所以通过法案承认同性恋,双性恋,无非都是为了迎合人类的坏,和人类的怪。是一种人类进化中的倒退。
Ⅶ LLB是什么意思
LLB 是属于英联邦国家和地区的法律的本科课程,一般是3-4年的课程的学习,学的是英国的common law,学生读完后可以考起英国的律师执照.
在被科普了一波之后,UKEC的小编缓缓的打出了问号?这不就是拼音缩写?我还会学术圈缩写呢...
说着小A妹儿随口抛出了几个问题:你知道MA啥意思吗?你知道MSc啥意思吗?你知道LLM啥意思吗?你知道英国学位等级是怎么划分的吗...
看着朋友们哑然失笑的亚子,我不禁露出复仇成功的笑容。
其实大部分留学和准留学生对这些英国的学位缩写和学位等级也是一头雾水的。今天A妹儿给大伙儿普及一波!跟着A妹儿一起涨知识吧
首先需要说明,英国学位可分为学士学位(Bachelor Degree)、硕士学位(Master Degree) 和博士学位(Doctor of Philosophy)。
不同的学位颁发相应的证书。下面我们先来说说英国的学士和硕士学位。
英国常见本科学位
BA : Bachelor of Art,文科学士
BSc : Bachelor of Science,理科学士
BEd : Bachelor of Ecation,教育学学士
BEng:Bachelor of Enginering,工程学学士(BEng的含金量高,至少受一个engineer council机构的认证)
MB:Bachelor of Medicine,医学学士
BMus:Bachelor of Music,音乐学士
BFA : Bachelor Fine Art,艺术学学士
LLB:Bachelor of Laws,法学学士
BArch:Bachelor of Architecture,建筑学学士(英国BArch一般是指受ARB认证的建筑学专业)
BBA:Bachelo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工商管理学士
BVSc:Bachelor Veterinary Science,兽医学学士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这些学位从字面意思上看都是非常好理解的,A妹儿就不做过多的解释啦,但需要提醒大家一点:
苏格兰地区有五所大学(圣安德鲁斯、格拉斯哥、阿伯丁、爱丁堡和赫瑞瓦特)授予的 MA 学位指的是本科学位,一般是fine art,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and theology 等学科。
Ⅷ 为什么中国不允许同性婚姻
这个问题之前我也没想通,但是当我看到大学那么多为了谈恋爱而谈恋爱的人,我突然觉得不允许同性婚姻是一件好事。允许同性婚姻很大一部分也就是同意了同性之间谈恋爱,那么在中国这个人口密集的地方,你会看到什么呢?宿舍里都是一对一对的,毫不掩饰的在你面前摸大腿,搂搂抱抱,真的有些难以接受。再者,如最开始说的,大学是一个很孤独的地方,很多人会想着谈恋爱,那么如果你不擅长社交,你朝夕暮处的室友就会成为你自己觉得心悦的对象,到时候这个国家会有多混乱呢?一个人的感情会无知的什么地步呢?这真的值得让人思考。我的见解可能包含一些片面性,只是所有事情都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美好,现在年轻人的意志力真的很堪忧,我想当社会大部分人能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同性婚姻法才有可能在中国实行。
Ⅸ 什么是 关联性宪法
宪法规范原则性强、技术含量高,宪法问题非传统法律分析法所能解决。当今宪法实施存在两大技术方案:德国公式与美国公式。虽然两大公式均具有一定的操作性、规范性,但也存在审查原则不完备、审查基准不周延、审查结果不确定等缺陷,因此有必要在整合德国公式与美国公式的基础上,创立一个全新的统一公式。该公式的基本内涵为:(1)针对自由权、社会权与平等权,建构一个解决宪法问题的二元技术路径,亦即自由权、社会权的保障路线图与平等权的保障路线图。(2)自由权、社会权的保障路线图为三步骤分析法:权利保障范围的厘清;基本权利侵害的确认;违宪阻却事由的分析。(3)平等权的保障路线图为两步骤分析法:差别待遇的厘清;差别待遇的合宪性检验。(4)在美国的三重审查基准、德国的三层级审查密度的基础上,创立一个更具有周延性的五重审查基准,亦即明显性审查基准、合理性审查基准、中度审查基准、严格审查基准及绝对审查基准。
【关键词】宪法实施 德国公式 美国公式 统一公式
一、宪法实施:传统法律分析法的失灵
民法、刑法、行政法等部门法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除少数疑难案件外,通过“三段论”推理方式,大多数法律问题均可迎刃而解。如同“自动售货机”一样,只要在上面输入“案件事实”和“法律条文”,下面就会自动输出相应的“判决结果”。然而,宪法的实施路径却要复杂得多,在大多数情况下,面对案情清楚、条文明确的宪法案件,我们也往往陷入“一筹莫展”的困境。例如,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根据权威宪法学教材的解读,劳动权是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有获得劳动并按照劳动的数量、质量取得报酬的权利。如果仅从宪法条文的字面涵义而言,既然劳动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那么,我国政府曾经推行的“下岗分流”政策岂不存在违宪的嫌疑?与此同时,我国现行宪法还规定公民有劳动的义务,难道公民履行宪法义务不行吗?[1]再如,为了培养学生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某医科大学决定自1996年起不再招收具有吸烟嗜好的考生,该决定是否侵犯了具有吸烟嗜好学生的受教育权?[2]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面对上述宪法问题,尽管大多数法科学生研习过宪法学,对我国宪法文本也较熟悉,但仍然无力解决。他们要么“无处下手”,要么笼统认为:我国宪法第5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因此,国家可以基于正当理由对宪法权利进行限制。按照这种逻辑,只要打着“国家、社会、其他公民”的旗号,所有限制公民基本权利的措施均是合宪的。[3]然而,长此以往,宪法所具有的人权保障功能必将完全丧失,国家可以凭借所谓的公共利益任意限制公民的宪法权利,宪法将会从一部“权利法案”异化为“义务法案”。
宪法的实施路径之所以如此复杂,其主要原因在于宪法条文抽象性与原则性的品格。宪法秩序是一种框架性秩序,但在抽象、原则的宪法条文背后,蕴藏的乃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宪法世界。如果不经过系统学习,不透彻剖析丰富的宪法实践,其个中内涵难以做到全然知解,更遑论具体宪法问题的解决。例如,很多国家宪法所规定的宗教自由只有如下寥寥数语——“人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但经过人类的宪法实施,其内涵已经扩展成为一个复杂的体系。根据宪法理论,宗教自由的内涵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主观法层面的涵义。该层面的宗教自由是抵御国家非法干涉人民内在信仰的主观公法权利,它具体包括内在的信仰自由与外在的宗教行为自由。其中,内在的信仰自由包括宗教信仰选择自由与宗教信仰申明自由,外在的宗教行为自由包括宗教表达自由与宗教活动自由。[4]二是客观法层面的涵义。该层面的宗教自由是指经由宗教自由的基本精神向社会渗透并逐渐形成的一整套客观价值秩序与制度性保障,其包括两项内容:一是宗教中立,二是宗教团体自治。前者指对于多元存在且具有竞争性的各种宗教,国家应保持中立态度;后者认为宗教团体能够依据自己的教义,决定其组织架构、人事安排、教务推行、资金与事业的经营,国家对之不得干涉。
由此可见,在宪法实施中,传统法律分析法难以为宪法问题的解决提供必要智力支持。面对宪法问题,我们必须另寻良策。为此,人类进行了艰辛而又卓有成效的探索,并逐渐形成两套化解宪法难题的技术方案:德国公式与美国公式。
二、宪法实施的技术方案:德国公式与美国公式
德国公式是德国宪法法院创立并为许多大陆法系国家所援用的一套化解宪法难题的技术方案,其基本内容为“二元分析结构”+“三层级审查密度”。该公式首先将宪法问题分为形式问题与实质问题,并分别对之适用不同的宪法原则。具体而言,针对形式问题,德国宪法法院分别适用“法律明确性原则”、“法律保留原则”;针对实质问题,德国宪法法院分别适用“比例原则”、“核心内容保障原则”。
为了使上述宪法原则更具有可操作性与规范性,自1979年“劳工企业参与权案”以来,德国联邦宪法法院便通过一系列宪法判例逐渐发展出一套宽严不同的审查密度:“明显性审查”、“可支持性审查”、“强烈内容审查”。“明显性审查”是指宪法法院在审查涉及经济、外交、社会政策之立法行为时,只有当立法决定明显抵触宪法时,宪法法院才始得加以非难。也就是说,只有当系争法律规范“一望即知地”、“任何人均可辨认地”、“显而易见地”或者“明显地”违反宪法时,宪法法院才宣告其违宪无效。“可支持性审查”是指宪法法院在审查不涉及人身的其他基本权利(例如财产权、结社权等)时,系争的法律条文内容必须“合乎事理”,并为一定程度上的立法事实所支持,亦即立法者在“事实论断”与“预测决定”所做出的决定必须具备一定的资讯依据,达到联邦宪法法院所能理解并加以支持的合理性程度。“强烈内容审查”是指宪法法院在审查涉及人身的基本权利(例如生命权、人身自由等)以及民主自由制度的法律时,立法者必须在立法事实的认定、预测与评估等方面达到“充分的真实性”或“相当的可靠性”的程度,如果立法决定所依据的事实存在合理怀疑与不确定情形,那么就会面临被宣布违宪的危险。[5]
美国公式是美国联邦法院创立并为许多英美法系国家所援用的一套化解宪法难题的技术方案,其主要内容为“二元分析结构”+“三重审查基准”。与德国公式一样,美国公式首先也将宪法问题分为形式问题与实质问题。对于形式问题,法院适用“程序性正当法律程序原则”。对于实质性问题,则有“平等保护原则”与“实质性正当法律程序原则”供法院选择。如果系争的法律只是侵害了一部分人的权利,从而在公民权利享有与义务履行上造成了差别待遇,那么法院则对之适用“平等保护原则”。相反,如果系争的法律不是针对一部分人而言的,而是针对所有人而言的,那么法院则对之适用“实质性正当程序原则”。以强制节育为例,如果政府通过法案强迫所有男女必须实行节育,那么法院就应适用实质性正当程序原则;如果政府通过法案只是强迫犯有谋杀、抢劫、贩毒、强奸等罪行的公民实行节育,那么法院则应适用平等保护原则[6]。
为了使上述宪法原则更具有可操作性与规范性,自1938年United States v.Carolene Procts Co.案以来,美国联邦法院通过一系列宪法判例逐渐发展出一套宽严不同的审查基准:“合理性审查基准”、“中度审查基准”与“严格审查基准”。(1)“严格审查基准”。严格审查基准是最严格的违宪审查标准。在此标准下,法院首先审查法律所追求之目的是否为相当急迫及非常重要的政府利益。其次则审查立法目的和立法手段是否存在紧密关联性,且立法手段必须符合最小侵害原则。(2)“中度审查基准”。在中度审查基准下,法院首先审查的是法律所追求之目的是否为实质或重要的政府利益。其次则审查立法目的和立法手段是否存在实质关联性。(3)“合理性审查基准”。在合理性审查基准下,法院并不要求法律所追求之立法目的为重要的或迫切的政府利益,而仅仅要求政府利益具有正当性与合法性。在立法手段上,法院并不要求其是经过谨慎限缩而未超过必需范围,或是选择了对公民权利侵害最小的立法手段,其只要求立法目的和立法手段之间具有“合理的关联性”。[7]
上述两大公式虽然内容复杂、庞大,但尚只是为宪法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大体的分析框架,欲要解决具体的宪法问题,还需对上述公式进一步细化。例如,在美国,假如国会通过了一项限制公民言论自由的法律,那么法院就应按照如下步骤对之进行审查:首先,审查系争法律是否符合“程序性正当法律程序原则”。其次,在“平等保护原则”、“实质性正当法律程序原则”选择其一,对系争法律进行实体审查。该系争法律如若符合“程序性正当法律程序原则”,且又是针对所有人而言的,法院就应适用“实质性正当法律程序原则”检验法律内容是否具有实质正当性。对此,美国联邦法院创立出“双阶理论”与“双轨理论”作为判断限制言论自由的法律是否具有“实质正当性”的标准。
所谓双阶理论是指不同类型言论的价值不同,其所受法律保障的力度也应有所差异。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将言论分为高价值言论和低价值言论两类。低价值言论是指社会价值不高,对人们追求真理作用不大的言论,如商业性言论、淫秽性言论、猥亵性言论、粗俗性言论、挑衅性言论、仇恨性言论、诽谤性言论等。而高价值言论则是指社会价值较大,特别是对人们追求政治真理作用较大的言论,如政治性言论等。显然,宪法对高价值言论的保障力度要大于低价值言论[8]。所谓双轨理论是指法律对言论自由的限制方式不同,宪法对之采取的审查基准也会存在差异。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将限制言论自由的法律措施分为两类:“基于内容的限制”和“内容中立的限制”。“基于内容的限制”是指法律直接对某一言论的发表加以限制,例如法律规定不得发表有损领导形象的言论。“内容中立的限制”是指法律只是对言论发表的时间、地点、方式等加以限制,而不限制某一思想或者议题的讨论或发表[9]。如果采取“基于内容的限制”,立法者之目的乃在于压制其不赞成的言论,这显然与宪法规定言论自由的旨意相悖,因此,该类限制措施应受到较为严格的司法审查。而“内容中立的限制”并不针对特定的言论类型,其立法目的仅仅在于为言论发表提供一个适当环境,这种限制与其说是“限制”,不若说是“保护”,法院对“内容中立的措施”一般是适用比较宽松的审查标准。
根据上述两种理论,如果法律禁止或限制公民发表高价值言论,法院则对之适用严格审查基准,其就会被判决违宪无效;如果法律只是针对低价值言论采取“内容中立”的限制措施,法院对之就会适用合理性审查基准,其就会通过合宪性检验。如果法律对高价值言论采取“内容中立”的限制措施或对低价值言论采取“基于内容”的限制措施,法院对之就会适用中度审查基准,在此类案件中,具体衡量各种因素,作出法律合宪抑或违宪的判决。
德国公式与美国公式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在宪法实施中发挥了巨大的规范作用,但毋庸讳言,两者也存在如下不能回避的缺陷:
1.审查原则的不完备性
美国是典型普通法系国家,其法治建设侧重于追求“程序正义”,虽然该国宪法在正当法律程序原则之外,也规定了“平等保护原则”,但是作为一项实体宪法原则,平等保护原则的适用范围是有界限的。也就是说,该原则只能在差别待遇的案件中发挥作用,如果法律不只是针对一部分人而言的,而是针对所有人而言,该原则就鞭长莫及。这充分暴露了美国公式缺乏实体审查原则的缺陷。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美国联邦法院强行在正当法律程序原则中注入实质正当的内涵,认为宪法规定的正当法律程序原则,不但要求程序正当,而且要求法律内容具有正当性。“按下葫芦浮起瓢”,实质性正当程序原则的引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美国公式缺乏实体宪法原则的缺陷,但该原则也为法院通过宪法判例从事“价值走私”,将自己的主观判断凌驾于民意之上打开了方便之门,从而在上个世纪导致了以“洛克纳判例”为主轴的司法专制——洛克纳式专制[10]。
德国的情形则刚好相反,作为一个典型的大陆法系国家,德国的法治建设侧重于追求实体公正,而忽视程序正义。德国宪法没有规定正当法律程序原则,这在行政权“一权独大”的当下社会,越来越显得不合时宜。为了弥补这一宪政缺陷,德国联邦宪法法院从基本权利的“程序与组织”功能出发,导出了一种所谓的程序基本权。在1979年“核电厂执照核发程序”案中,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判示:“原子能法规定的公众参与程序,并非仅在于提供行政机关之资讯,而是立法者为了履行受潜在影响之第三人的基本权之保护义务,所设置的程序规范,如果国家机关予以忽视,即构成基本权之侵害。换言之,将基本权的保护前移至许可做成前之程序,使基本权之效力亦及于程序法,或谓基本权于行政程序已有‘先发效力”’。[11]虽然通过联邦宪法法院的解释,正当程序原则也因此逐渐融入了德国法治,但与英美国家相较而言,德国只是在特定领域承认了正当法律程序原则,尚远未成为一个普遍适用的基本原则。
2.审查基准的不周延性
经过长期探索,美国联邦法院、德国宪法法院分别建构起“三重审查基准”、“三层级审查密度”。[12]虽然上述审查基准具有细化宪法原则的功效,但其所固有的不周延性一直为理论界所批判。首先,就美国的三重审查基准而言,其“从理论上而言,是不够严密的,从实践上而言,是存在漏洞的”,具体表现为:一是法院不加区分地将所有社会、经济立法纳入合理性审查基准的范畴。这种做法,显然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因为在有关社会权领域中,有些案例涉及到人民的基本权利,应适用较为严格的审查基准。正如大法官Stewart在Lynch v.Household Finance Corp一案中所指出的那样:“将个人自由与财产权作区分根本就是一个错误。财产本身没有权利,人才有权利可言。人有权利享有财产而避免来自政府的非法侵夺,不论该财产的形式是福利金支票、一栋房子、抑或是银行存款账户,其与言论自由同属于一项个人的权利。事实上,自由权与财产权之间存在一种基本的互相依存关系,缺欠其一,另一方便失去其存在的意义。”[13]二是不问法律分类的性质,对所有嫌疑分类均适用严格审查标准,从而使得许多肯定性行为被宣布为违宪无效。美国法院之所以将肯定性行为纳入“严格审查基准”的适用范畴,其原因在于:在三重审查基准体系中,缺乏一个适合于肯定性行为的审查基准,这个适当基准应该介于严格审查基准与中度审查基准之间,比严格审查基准宽松,比中度审查基准严格。
相较于美国的三重审查基准,德国的三层级审查密度更是“纰漏百出”。对此,学者Gerd·Roellecke认为,三层级审查密度“只具有描述性意义,就算其可以被规范性运用,也只不过是一种空洞的公式而已”。学者Klaus·Schlaich也认为,三层级审查密度基本上是根据以往的判决归纳出来的描述性见解,对以后的判决仅仅具有某种程度的调节功能,并非是一个具有规范拘束力的法律原则。此外,这三阶层的密度区分是否适当,能否满足各种案件类型的需要,不得而知[14]。
3.审查结果的不确定性
上述审查密度、审查基准看似客观、严密,规范性强,但在宪法实施中,由于其具体内涵伸缩性大,审查结果可能会因人而异。例如,德国公式的内核为比例原则,而比例原则的重要内容为“最小侵害原则”。虽然“最小侵害”的涵义看似明确无误,可以避免违宪审查主观化的风险[15],但在复杂的宪法实施中,上述宪法原则被解读得让人无异于“雾里看花”。首先,违宪审查机关从“最小侵害”标准析出“LRA基准”[16]与“相同有效性”两项要件。根据这两项要件,如果存在“相同有效”,且对公民基本权利限制更小的其他措施,政府能够采取而没有采取,系争法律则违宪无效。至于何谓“相同有效”,违宪审查机关又发展出诸多判断基准:“完全相同有效”、“接近有效”、“相当有效”等,上述判断基准的内容存在较大差异。另外,仅仅根据比例原则,我们无法知晓“相同有效”的举证责任如何分配。在宪法实施中,如果违宪审查机关将举证责任配置给立法者,系争法律违宪的可能性很大,如果将之配置给挑战者,则系争法律就能轻松过关。
三、宪法实施的统一公式:二元技术路径的展开
美国公式由于缺乏比例原则等实体原则,不得已只好将实质正义的内容融入“正当法律程序原则”。德国公式则刚好相反,由于缺乏正当法律程序原则,不得已只好利用基本权利的“组织与程序功能”之曲笔,来对系争法律进行正当法律程序审查。如此可见,两大公式各有优劣,可互为补充。因此,针对两大公式所存在的审查原则不完备、审查基准不周延、审查结果不确定等方面的缺陷,在整合两大公式的基础上,创立一个较为完善的统一公式是确实可行的。该公式的基本内涵为:(1)针对自由权、社会权与平等权,建构一个解决宪法问题的二元技术路径[17],亦即自由权、社会权的保障路线图与平等权的保障路线图。(2)自由权、社会权的保障路线图为三步骤分析法:权利保障范围的厘清;基本权利侵害的确认;违宪阻却事由的分析。(3)平等权的保障路线图为两步骤分析法:差别待遇的厘清;差别待遇的合宪性检验。(4)在美国的三重审查基准、德国的三层级审查密度的基础上,创立一个更具有周延性的五重审查基准,亦即明显性审查基准、合理性审查基准、中度审查基准、严格审查基准与绝对审查基准。
1.自由权、社会权的保障路线图:三步骤分析法
如果国家行为涉及对自由权、社会权的限制与剥夺,违宪审查机关可采取所谓的三步骤分析法对之进行合宪性检验。首先,厘清相关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其次,确认该基本权利是否受到侵害。最后,如果基本权利确实受到侵害,则应进一步确认该侵害行为是否存在阻却违宪的事由。
步骤一:基本权利保障范围的厘清。
系争法律侵害了公民的某项利益,该项利益是否属于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这是违宪审查首先应该厘清的问题。宪法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而人民权利来自于普通民众的生活需求。因此,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与人民的生活领域是一一对应的,人民的生活领域是什么,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就应是什么。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应涵盖人民生活的所有领域。在宪法的视野下,没有不受宪法保障的生活领域。当然,人民的生活领域经常处于“与时俱进”状态,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如在当今社会,同性婚姻尚未成为人民的生活方式,尚不能纳入婚姻自由的保障范围。如若时过境迁,在将来特定时期,同性婚姻一旦成为普通民众的生活方式,那么就应将其纳入宪法保障的范围。由此可见,宪法是一种生活方式,是普通民众的生活方式,某一事项欲想进入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就必须首先为普通民众所接受,并日渐成为普通民众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在宪法实施中,确认某一事项是否构成普通民众生活的一部分,就显得相当重要。
步骤二:基本权利侵害的确认。
所谓基本权利的侵害是指基本权利受到公权力的限制或剥夺。依据传统观点,基本权利的侵害具有如下四个特征:(1)目的性。即国家在主观上“知悉”且“意欲”侵害人民的基本权利。(2)直接性。即人民基本权利受到的损害必须是国家行为的直接结果,而非间接或附随结果。(3)法效性。基本权利的侵害必须是由国家的法律行为产生,国家通过事实行为而对基本权利造成的影响,不属于基本权利侵害的范畴。(4)强制性。基本权利的侵害必须是由具有强制性的国家行为所致。如果只是靠指引、契约才能发挥作用的行为,即使对基本权利造成影响,也不构成对基本权利的侵害。@在当今社会里,上述有关基本权利侵害的界定显然已不合时宜了。因为在许多情形下,不具有强制性的影响性、资讯性行为对基本权利所造成的损害有时远胜于具有强制性的侵害行为。如卫生管理部门发布公告指出某种商标的食品不合格,并呼吁民众不要购买食用之,该行为虽然只是一个资讯性的事实行为,但其可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一个业绩良好的企业陷入破产边缘。基于上述考量,国家经由事实行为、以不具强制力的方式、间接地或不具目的性所引发的基本权利影响,均应被纳入基本权利侵害的范畴。理论界将此种新型的基本权利侵害称为“事实上的基本权利影响”。
步骤三:阻却违宪的事由分析。
当系争法律措施构成对基本权利的侵害,就必须进一步检验其是否存在阻却违宪的事由,立法者必须为侵害行为提出“阻却违宪的事由”,否则,系争法律就违宪无效。阻却违宪的事由可分为“形式阻却违宪事由”与“实质阻却违宪事由”。
(1)形式阻却违宪事由。所谓形式阻却违宪事由是指限制基本权利的法律必须在“形式上”具备合宪性。整合美国公式与德国公式的实践经验,违宪审查机关应该运用“法律保留原则”、“法律明确性原则”、“正当程序原则”[19]判定系争法律是否在形式上具有合宪性事由。
首先,检验立法者是否遵守了法律保留原则。根据重要性理论,法律保留原则已经发展为绝对法律保留、相对法律保留与行政保留三个层级。绝对法律保留原则是指对于一些最重要的事项必须由立法机关亲自制定法律进行规范,其不得将之授权给行政机关;相对法律保留原则是指某些重要性事项本属于立法机关的权限范围,基于某种考虑,立法机关可以将其授权给行政机关行使,不过立法机关必须在“立法目的、立法内容、立法范围”三个方面给行政机关以明确指示;行政保留原则是指某些在技术性、操作性层面上的不重要性事项属于行政机关立法权限范围,国会不得对之进行篡夺。[20]
其次,检验系争法律是否符合法律明确性原则。所谓法律明确性原则是指法律的内容必须明确,具有可了解性、可预见性。其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法律本身的明确性,二是法律授权的明确性。由于法律措施所涉及的基本权利位阶、法律措施对基本权利的干预力度、法律所面临的事务领域性质等方面不同,宪法对法律明确性的要求存在很大差异。总之,所涉及基本权利的位阶越高、法律措施对基本权利的干预力度越大、法律面临的事项越简单,法律的明确性要求就越高。
Ⅹ 为什么中国禁止同性婚姻
中国不允许同性结婚,是因为不符合人类传承的本质,也不符合中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