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行政法提要

行政法提要

发布时间: 2022-07-08 21:56:13

① 2016行政法有哪些新变化可以写毕业论文

我帮你写好了。没问题。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论文提纲也可以用最简单的格式和分类,简单明了地说明论文的目的、依据和意义,甚至是两句话。这种提纲往往是用于科学论文,而且在对于各种概念有相互联系而不是孤立的出来讨论的情况下。如果总要分出1、2、3......点来写的话,往往会变成“八股文”的模式,这样的论文往往是应付式的论文,其真正的科学价值会大打折扣。

② 法律专业需要学数学吗

一般情况下是不需要的,
主要课程简介——法学专业

1、法理学
内容提要:法理学是关于研究法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一门理论学科,主要阐述关于法学的性质、对象和研究范围以及关于法的起源、法的本质、法与政治、经济、国家、道德的关系,是法学体系中导论性的学科。

2、宪法

内容提要:宪法为国家根本大法,是特定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集中表现一个国家内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它使其他普通法律位居其下,因而又被称为是“法律的法律”。

3、民法

内容提要:民法是指一个社会调整平等主体即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财产关系主要指财产的所有关系和交换关系。人身关系主要包括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

4、中国法制史

内容提要:本课程介绍中国历史上各种类型法律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它主要包括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法律制度,也包括太平天国、辛亥革命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创建的法律制度。

5、国际法学

内容提要:国际法是通过国家之间的协议形成的对其主体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规范的总称,是国家之间的法律。它包括国际条约、国家间的习惯以及一般法律原则、判例和学说等。

6、刑法

内容提要:本课程是以刑法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研究我国现行所规定的犯罪与刑罚的原理、原则,以及刑法的本质作用、指导思想、基本思想、基本原则、适用范围和结构体系。刑法学理论对立法司法都具有指导作用。

7、经济法

内容提要:经济法是指国家在组织、协调、管理社会经济活动中所指定的对经济关系参加者具有一般约束的行为规则的总和,包括我国社会客观存在的商品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也包括调整国家在组织领导国民经济运行中形成的经济管理关系的法律规范。

8、民事诉讼法

内容提要:民事诉讼法是国家规定处理民事审判程序的法律,是保证民法等实体法在社会生活中得到贯彻实施的程序法。它调整存在于人民法院与一切诉讼参与人之间的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即民事诉讼权力和诉讼义务。

9、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

内容提要:本课程包括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其中行政法是规定国家行政主体的组织、职权和行政职权的方式、程序以及对行使职权的法制监督;行政诉讼法是指人民法院基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请求,对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并做出裁判,解决行政争议的诉讼活动。

10、知识产权法

内容提要:知识产权是指民事主体对其创造性的智力劳动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广义上包括人类一切智力成果。在我国,按民法通则的规定,主要指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发明权、发现权以及其他科技成果权。

11、刑事诉讼法学

内容提要:刑事诉讼是国家专门机关先例刑罚权的活动。我国的刑事诉讼法是国家规定的公安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参加下进行刑事诉讼活动必须遵守的法律规范。本课程采取广义的刑事诉讼法即国家一切与刑事诉讼法有关的法律规范。

12、商事法学

内容提要:商法是指以商事关系为调整对象法律规范的总称。商事关系即指一定社会中通过市场经营活动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商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强化企业组织、提高经济效率、维护交易公平、保障交易安全等。

13、国际私法

内容提要:国际私法调整一国因国际交往的涉外民事、商事法律关系。它包括涉外的经济贸易关系、涉外的财产关系、涉外的婚姻家庭关系。法律关系主体的当事人主要是具有不同国籍的自然人、法人、特殊情况下也有外国国家。

14、国际经济法

内容提要:国际经济法是调整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是关于商品、技术资本、服务在流通、结算、信贷、税收等领域跨越国境流通中的法律规范和法律制度的总称。

15、法律逻辑学

内容提要:结合法学专业特点,讲述传统逻辑的基本内容,包括概念、命题、推理、论证、谬误,以及逻辑学基本规律。介绍逻辑理论与方法在司法活动中的实际运用。此外介绍一些现代逻辑知识。

16、西方法律思想史

内容提要:该课程是研究西方国家法律思想发展变化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它是介乎于理论科学与历史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其内容包括西方传统法律思想和西方现代法律思想两大部分。

17、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内容提要: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以保护环境与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的法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其内容包括自然资源法和环境保护法。

18、婚姻家庭法学

内容提要:婚姻家庭法是调整婚姻关系和家庭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其主要内容包括婚姻法的原则、结婚制度、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无效婚姻、离婚制度以及法律救助等。

③ 大学法学专业要学数学吗

大学法学专业不需要学数学。

法学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法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该专业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能在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课程

法学专业核心课程采取“10+X”分类设置模式。“10”指法学专业学生必须完成的10门专业必修课程,包括: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律史、刑法、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国际法、法律职业伦理。

“X”指各高校根据办学特色开设的其他专业必修课程,包括:经济法、知识产权法、商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环境资源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证据法、财税法,“X”选择设置门数原则上不少于5门。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法学专业

④ “法律适用”的含义

法律适用通常指国家司法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运用法律处理内案件、解决纠纷的活动容。应注意的是,仅就“适用”一词而言,它有时指司法机关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活动,有时则泛指法律的实施和运用活动。在中国,司法机关包括人民检察院(检察机关)和人民法院(审判机关)。

(4)行政法提要扩展阅读

基本原则

(1)法治原则。法律适用活动要严格依法进行,既包括程序方面也包括实体方面;既包括对事实的认定也包括对法律的适用,即通常所说的“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2)平等原则。它要求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适用法律处理案件时,对任何公民,不论其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等有何差别,不论其政治、社会地位有何不同,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3)独立原则。即国家司法机关在办案过程中,依照法律独立行使司法权,不受其它任何机关、组织和公民个人的干预。

(4)责任原则。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在法律适用过程中如果侵犯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承担责任。

⑤ 行政法在内容上的特点是

正确答案:

BCD

答案解析

[解析] 行政法在内容上的特征主要有:行政法内容广泛;行政法易于变动;行政法中往往包含实体与程序两种规范。

⑥ 急~~~~ 行政监督的法理基础

转贴自:《人民检察》2006-7(上) 原作者:吴步钦

【内容提要】限制或者剥夺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处罚不能一概取消,也不宜改由人民法院裁定,这是检察机关行使行政执法监督权的两人预设前提。行政复议和行政审判均未对行政执法行为形成强有力的监督,是增设检察机关行政执法监督权的必要性所在。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人民检察院有何对劳动教养机关的活动实行监督,侦查监督实际上已经包含对公安机关违法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监督,立案监督和民事行政检察工作深受群众欢迎,为增设检察机关行政执法监督权提供了宪政基础、法律基础、实践基础和群众基础。
【关键词】检察机关 行政执法监督 行政强制措施 行政处罚

最高人民检察院起草的《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修订草案(稿)》增设了人民检察院对于限制或者剥夺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处罚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的职权,笔者试从法理基础角度,探讨是否应该由检察机关行使行政执法监督权。

一、检察机关行使行政执法监督权的预设前提
赋予检察机关行政执法监督权必须预设以下两个前提。否则,赋予检察机关行政执法监督权的必要性就无从谈起。
(一)限制或者剥夺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处罚不能一概取消
社会秩序、公平和个人自由是法律制度的三个基本价值。人身自由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得到了国际人权公约和各国宪法的肯定;限制或者剥夺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处罚作为实施行政管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的必要手段,也得到了许多国家和地区法律的认可。换言之,限制或者剥夺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处罚不仅在短期内难以取消,而且长期也不会取消。取消一切限制或者剥夺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既不现实,也不合理。
在我国,按照法学界的通说,限制或者剥夺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包括行政拘留、劳动教养、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三种。其中,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的正当性无庸置疑;而劳动教养与依法治国的基本理念背道而驰.t’应当尽快予以废除。因此,现在真正值得探讨的是行政拘留的存废问题。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法律以行政拘留等手段对付各种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并不过分。
(二)限制或者剥夺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处罚不宜改由人民法院裁定
近几年来,为了提升人身自由的保护水平,许多学者主张,将限制或者剥夺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处罚改由人民法院裁定。
其实在国外,将限制或者剥夺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处罚的决定权收归法官的现象也并不普遍。即使是在美国,卫生官员通常被赋予行政拘留权和监禁权,即关押和隔离那些被怀疑患有传染病的人的权力,而不必经过司法程序;行政机关在驱逐外国人时也可以行使逮捕权。
将限制或者剥夺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处罚改由人民法院裁定,既不合理,也不现实,理由如下:
一是违背了权力分工与制衡原则。在现代法治国家,不论是否实行“三权分立”,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之间都存在分工与制约。将限制或者剥夺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处罚的设定权与实施权均交行政机关行使,固然违背了行政法治原则;将限制或者剥夺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处罚的实施权与司法审查权均交法院行使,同样违背权力分工与制衡原则。换言之,“司法最终解决”与“一切经过法院”是两回事。
二是浪费司法资源。在当代许多国家和地区,法院都面临案件压力。为了节约司法资源,减轻法院负担,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过各种途径实行案件分流。在我国,按照法律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即非犯罪化处理;人民法院可以作出免除刑事处罚的判决,即非刑罚化处理。将那些尚不够刑事处罚,应当给予行政拘留的行政案件,实在没有必要提交人民法院裁定。何况,需要适用限制或者剥夺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处罚的案件很多,如果将他们都提交人民法院裁定,人民法院将不堪重负。
三是不利于保障人权。按照行政复议法第十二条、第十六条和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作出的限制或者剥夺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或者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既可以向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法律、法规规定复议前置的除外)。如果将限制或者剥夺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处罚改由人民法院裁定,那么,给行政相对人提供的救济途径就只剩下一种——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这显然不利于保障人权。

二、赋予检察机关行政执法监督权的必要性
按照现行法律规定,不服具体行政行为的救济途径主要有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两种。据统计,2003年全国各级行政机关共收到行政复议申请75918件,其中,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37526件,占总数的49.43%;对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9596件,占总数的12.64%。也就是说,不服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处罚的案件占行政复议案件收案总数的60%以上。因此,有无必要赋予检察机关行政执法监督权,主要取决于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是否已经为行政相对人提供了适当的权利救济,行政复议机关和人民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是否有力。
行政复议作为一种在行政系统内部解决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行政争议的行政救济手段,具有简便、快捷、不收费等优势,为世界各国广泛采用。设计行政复议制度的初衷在于克服司法审查制度的程序繁琐和成本高昂,同时也是给司法机构“减负”。另外,行政复议对行政行为的审查实行合法性与合理性审查,比法院管得更宽更深,解决问题更彻底更全面。但是,行政复议制度的内在缺陷,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在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中的作用有限:一是行政复议的公正性、中立性缺乏制度保证。虽然行政复议法将“公正”列为行政复议的原则之一,但是,行政复议毕竟属于行政机关内部的层级监督,复议机关与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机关具有行政隶属关系。有的行政机关在行政复议中“官官相护”,对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该撤销的不撤销,对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该变更的不变更。二是合理性审查存在制度障碍。行政诉讼法规定,行政复议决定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以行政复议机关为被告,据此,行政复议机关因原行政行为存在合理性瑕疵而作出变更决定的,将因此承担应诉成本,这使得复议机关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和不愿当被告的心理,倾向于对所有涉及合理性权衡的案件一律作出维持裁判。例如,2003年全国各级行政复议机关共受理行政复议申请68354件,审结行政复议案件62189件,其中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34644件,占总数的55.71%;撤销原具体行政行为9958件,占总数的16.01%;2003年全国共发生行政应诉案件44587件,其中经过行政复议的12318件,占总数的27.63%;以行政复议机关为被告的只有2131件,占总数的4.78%。由于维持率居高不下,行政复议公信力下降,促使人们面对行政侵权时,更多地选择直接提起行政诉讼或者通过非制度化的信访机构申诉。
行政诉讼法实施以来,虽然人民法院的受理案件数量不断上升,司法审查的广度和力度不断加强,但是,与行政复议相似,由于种种原因,行政审判也没能有效地实现司法对行政的制约功能。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行政案件少,诉权保护不力。据统计,1998年至2002年,全国各级法院共审结各类一审案件26844060件,其中行政案件只有463328件,仅占各类案件总数的1.73%。与现实中发生的具体行政行为相比,与各级信访机构收到和接待的来信来访相比,所占比例微乎其微。二是撤诉率高,公正审判难。据统计,1990年至2002年,全国各级法院共审结一审行政案件811022件,其中撤诉351600件,撤诉率高达43.35%。有人分析,行政案件撤诉率高是由于非正常撤诉大量增加所致,而行政诉讼的高昂成本是非正常撤诉大量存在的根源。
上述情况表明,行政复议和行政审判均未对行政执法行为形成强有力的监督。正因为此,在行政法学界,许多学者呼吁加强检察机关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有的学者认为,当前,人民检察院进行行政监督的范围还很少,权力也很弱,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人民检察院的监督是十分必要的。

三、赋予检察机关行政执法监督权的可行性
在前苏联,根据列宁的法制统一思想,首先赋予检察机关一般监督权,其中就包括对行政处罚的监督。如,1979年11月通过的《苏联检察院组织法》第23条规定,检察长在实行一般监督时有权检察有关机关和公职人员对公民进行行政拘留和对行政违法行为适用感化措施是否合法。在苏联的影响下,“二战”以后建立的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赋予检察机关一般监督权。在我国,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1954年宪法都规定,最高人民检察署(院)行使一般监督权;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检察署试行组织条例》、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检察署暂行组织条例》和《各级地方人民检察署组织通则》、1954年《人民检察院组织法》,都将一般监督权列在检察机关的各项职权之首。1978年宪法恢复了人民检察院的设置,也恢复了人民检察院的一般监督权。1979年《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取消人民检察院的一般监督权,将人民检察院的职权范围限于刑事司法领域。与此相反,1979年11月经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的补充规定》又规定,人民检察院对劳动教养机关的活动实行监督;1982年宪法只规定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而未限定人民检察院的职权范围。这就为恢复人民检察院的一般监督权尤其是增设检察机关行政执法监督权提供了宪政基础和法律基础。
虽然目前我国法律尚未明确赋予人民检察院对于限制或者剥夺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是否合法实行监督的职权,但是,在刑事诉讼中,侦查监督实际上已经包含对公安机关违法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监督。对于公安机关不应当立案而立案,并且以刑事侦查为名行行政强制之实的案件,人民检察院当然有权实行立案监督和侦查监督,即向公安机关提出纠正违法意见。这就为增设人民检察院对于限制或者剥夺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是否合法实行监督提供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与行政复议和行政审判相比,检察机关没有撤销或者变更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处罚的权力,不能为公民的人身权和财产权提供直接的保护,但检察监督也具有自身的比较优势,即比行政复议客观、中立,比行政审判简便、主动。立案监督和民事行政检察工作深受群众欢迎的事实足以间接证明这一点:按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于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立案的案件,被害人既可以要求人民检察院实行立案监督,也可以向公安机关申请复议,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自诉。但是,在司法实践中,被害人通常会理性地选择第一途径;按照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对于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政裁判不服的,当事人既可以要求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当事人也常常选择前一种途径。可以预言,赋予检察机关行政执法监督机,为行政相对人再提供一条可供选择的救济途径,肯定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换言之,增设检察机关行政执法监督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作者介绍】浙江省乐清市人民检察院。

注释与参考文献

为了行文方便,本文将人民检察院对于限制或者剥夺人身自由的村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处罚实行监督的职权简称为检察机关的村政执法监督权,并不是泛指检察监督范围包括所有行政执法行为。
[英]彼得·斯坦,约翰·香德.王献平译.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2.
陈瑞华.问题与主义之间——刑事诉讼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93.
张建伟.刑事司法体制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222.210.
2003年全国行政复议行政应诉案件情况综述[A].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总第11集[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76-182.
杨解君《WTO下的中国行政法制变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55.
杨小君.我国行政复议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24.141.54.
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课题组.行政诉讼法实施问题的实证分析与思考——兼论《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修改[J].法律适用,2004.(5).
徐苏刚,谭剑.非正常撤诉——行政诉讼中的法律规避[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
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9

⑦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案例的内容提要:

本书的特色,是所选案例的真实性和典型性。我们认为,作为案例教材中的案例,应该是真实的,的的确确发生过的,而不应该是假设或想像的。我们发现,在有的著作中,所举的例子是按照知识和原理所进行的一种可能性假设。这种假设,不能真实地说明知识和原理的实际应用,而只能是一种可能。并且,既然是假设的,就无法使自己的想像穷尽,往往会使分析和评论缺乏牢固的前提。这仍然是在说明原理和知识,而不是结合实际,从而无法使思维的结果即知识和原理得到实践即判例的检验。从治学的角度来说,这也是应该避免的。为了表明这种真实性,我们对每个案例都注明了出处。同时,这样做也是为了尊重原案例编写人员的劳动。我们认为,案例教材中的案例,应当具有典型性。所以,编写之初,我们就要求各作者尽可能在《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编写的《人民法院案例选》,以及中国高级法官培训中心(现国家法官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编写的《中国审判案例要览》中选择案例。只有在上述文献中无法找到相应知识和原理的案例时,才可以在其他文献资料中选取。从总体上说,我们基本上达到了这一要求。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典型案例,是指能够明显和充分说明某

⑧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公文办理程序是什么程序

公文处理程序指机关公文的传递、签收、登记、分办、拟办、承办、催办、办结、立卷、归档和销毁。公文处理必须做到准确、及时、安全,各个环节,应力求当日事当日毕。一般应在十五天内办理完毕,并答复报文单位。因问题复杂,十五天内难以办结的,应向报文单位说明情况。紧急文件随到随办。有时限要求的文件,必须在时限内办完。具体有以下几个环节:
①签收、登记:首先应建立严格的收文签收、登记制度,加强对公文运转的管理,保证收到的公文件件有着落。收文的签收、登记一般由秘书部门负责。收文处理的一般过程包含公文的收受与分流、办理收文、组织传阅与催办查办、处置办毕公文四个阶段。

收文处理的一般过程

指对来自本机关外部的公文所实施的处置与管理。

第一阶段:公文的收受与分流

(1)签收。指履行规定的确认、清点、核对、检查、签注手续后,机关设置的外收发人员、通讯人员从发文机关、邮政部门、机要通信部门、文件交换站,或通过自备通信设备收取公文。

(2)外收文登记。即由外发人员在完成签收工作后,对收文情况做出简要记载。

(3)启封。即外收文登记完成后,公文送至机关统一或分别按内部机构设置的内收发部门 (或人员),由其签收后,统一启封或径送有关领导者亲启。

(4)内收文登记。即由内收发人员对收文情况做出较详细记载。

(5)分办。即经对收文进行分类筛选后,由指定的有关人员根据公文的重要程度、各部门职责分工及有关程序规定将公文分送有关领导、有关部门工作人员阅知办理。

(6)摘编。由文件管理人员对部分准备投入办理过程的重要文件进行的加工活动,主要是针对这些文件写文摘、提要、综述,汇集有关数据资料等。

第二阶段:办理收文

(1)拟办。由部门负责人或有关具体工作人员经过对公文进行认真的阅读分析,提出建议性的处置意见,供有关领导者审核定夺。

(2)批办。即机关领导者或部门负责人对公文提出处置意见。

(3)承办。即有关工作人员按批办意见具体处置公文所针对的事务和问题。

(4)注办。即由承办人签注公文承办情况,以备忘待查。

第三阶段:组织传阅与催办查办

(1)组织传阅。指独份或份数很少的公文需经多部门或多位工作人员阅知处理时,使公文在他们中间得到有效传递和阅读。

(2)催办。由公文处理管理机构根据承办时限和其他有关要求对公文承办过程实施的催促检查。

(3)查办。由公文处理管理机构或其他专门组织对重要公文实际执行情况所进行的核查协办工作。

第四阶段:处置办毕公文

包括:立卷归档、清退、暂存、销毁等。

⑨ 本科行政法论文

与楼主共享资源,PDF和格式的,打内开就可容以!

http://www.lexisnexis.com/lawschool/study/understanding/pdf/AdminCh1.pdf

热点内容
北京通州区国家法官学院 发布:2025-01-22 23:24:10 浏览:810
按照劳动法临聘人员伤亡补助 发布:2025-01-22 22:47:54 浏览:796
法治宣传月讲话 发布:2025-01-22 22:47:52 浏览:336
民法王泽鉴 发布:2025-01-22 22:44:13 浏览:678
违反国家劳动法 发布:2025-01-22 22:37:35 浏览:871
二准则四条例活动过程 发布:2025-01-22 22:24:23 浏览:75
人民法院对查封规定 发布:2025-01-22 22:18:34 浏览:228
有关打麻将的法律法规 发布:2025-01-22 21:17:45 浏览:827
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电话 发布:2025-01-22 21:11:19 浏览:371
军训条令条例 发布:2025-01-22 21:03:40 浏览: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