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台湾民事诉讼法

台湾民事诉讼法

发布时间: 2020-12-17 10:27:19

1. 本人不去,可以委托律师去办离婚手续吗

一般是不可以的,离婚案件的当事人如果不能表达意思的,或确因特殊情况无法出庭的,必须向人民法院提交书面意见。

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在民事案件中,诉讼当事人委托了全权代理人的,本人可以不出庭参加诉讼。但是由于离婚案件的特殊性,是解决当事人身份关系的案件,应当由当事人亲自出庭陈述自己的观点。比如说,夫妻感情是否已经破裂、是否同意离婚以及财产的分割处理,涉及当事人的人身和财产权益,必须由当事人真实表达意思,法院才好依法处理。并且根据法律规定,离婚案件法院必须进行调解,只有在调解无法和好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判决。

所以,离婚案件除特殊情况外,原则上必须本人出庭。因此法院通知开庭审理离婚案件的当事人即使委托了全权代理人,也应当出庭。但如果当事人一方属于无法出庭的特殊情形,这则可以事先写好同意离婚的书面意见,届时由代理人交给法庭。

离婚官司不可以全权委托办理。

离婚案,去法院起诉离婚,夫妻一般都要出庭的,除非因为身体情况等原因不能出庭的。应该经过法庭审批同意。
【法律依据】

《民事诉讼法
第六十二条 离婚案件有诉讼代理人的,本人除不能表达意思的以外,仍应出庭;确因特殊情况无法出庭的,必须向人民法院提交书面意见。

婚姻法》第三十二条,男女一方要求离婚的,可由有关部门进行调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准予离婚:(一)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的;(五)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出离婚诉讼的,应准予离婚。

2. 台湾学者杨建华的著作有哪些

《民事诉讼法释义》;
《民事诉讼法论文选辑》(下);
《民事诉讼法问题研析(三)》;
《大陆民事诉讼比较与评析》。
应该还有别的吧你可以再细细的查找一下。

3. 民事诉讼法发生效力的领域包括香港 澳门台湾吗

虽然是国家的土地
但行政管理没有交叉
不适用于香港、台湾、澳门
他们有自己的法律

4. 台湾宪法民事诉讼法第七十条

第七十条 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有关单位的负责人应当支持证人作证。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的,经人民法院许可,可以提交书面证言。
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证。
【释义】
证人证言,是指证人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就他所了解的案件情况向人民法院所作的陈述。
本条是关于证人的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证人作证不存在回避。待证事实与其年龄、智力状况或者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作为证人。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为证人。同时,法律规定了可以不出庭的法定情形:年迈体弱或者行动不便无法出庭的;特殊岗位确实无法离开的;路途特别遥远的;交通不便难以出庭的;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的原因无法出庭的;其他无法出庭的特殊情况。此时,经人民法院许可,可以提交书面证言或者视听资料,或者通过双向视听传输技术手段作证。
除属于法律和司法解释规定的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的特殊情况外,当事人提供证人证言的,证人应当出庭作证并接受质询。如果证人不出庭作证,可能影响该证人证言的证据效力,甚至不被采信。
【关联法规
《人民法院民事诉讼风险提示书》第11项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53-58条

5. 合同纠纷 公司法人是台湾人怎么告

可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如有约定管辖地的,则应按约定提起诉讼;未约定的,则应向被告(公司)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提起民事诉讼时需准备:民事起诉状,营业执照,证据清单和证据材料。

人民法院在收到起诉材料后,会在七日内决定是否受理、立案。对于不予受理的,会作出裁定书;若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受理立案后,会安排时间开庭审理。适用普通程序的,人民法院会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的,经批准可以延长,并会出具延期审理通知书。

人民法院在审理结束的,会依法判决并出具民事判决书;判决书中会写明判决结果和作出该判决的理由。

当事人若对判决不服的,可在收到判决书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法律依据:《民事诉讼法》
第二十三条 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三十四条 合同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当事人可以书面协议选择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等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的人民法院管辖,但不得违反本法对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

第一百二十三条 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享有的起诉权利。对符合本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起诉,必须受理。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第一百四十九条 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六个月;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

第一百六十四条 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6. 台湾行政诉讼法

【行政诉讼法全文】浅析大陆和台湾地区的行政诉讼法比较
作者:佚名
台湾地区行政诉讼法对民事诉讼法相关条文的引用比大陆更为明确。大陆仅在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第114条中原则性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除依照行政诉讼法规定外,对本法没有规定的,可以参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事实上行政诉讼程序的每一具体步骤可以参照哪些民事诉讼法条文很不确定,可见大陆引用民事诉讼法条文实际上是一种弥补行政诉讼法不足的手段,由于被引用的条文并未明确下来,这些条文并未成为行政诉讼法的有机组成部分。相比较而言,台湾地区行政诉讼法对行政诉讼中每一具体程序可以引用哪些民事诉讼法条文均一一列出,便于操作,从而使这些条文成为行政诉讼法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大陆和台湾地区行政诉讼体制以及行政诉讼法结构之差异
1.大陆和台湾地区行政诉讼体制的区别
目前较为典型的行政诉讼体制有两类,也称为行政诉讼的一元制与二元制。一元制又称合并主义,以英美为典型代表;二元制为分离主义,以法、德、奥等大陆法系国家为代表。台湾地区行政诉讼体制属于典型的分离主义。行政诉讼案件由高等行政法院与最高行政法院管辖。行政法院独立于其他普通法院(但较为独特的是它与普通法院均隶属于“司法院”)。并且将行政诉讼由以前的一级一审改为两级两审。这既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注:在国民党政权盘踞大陆时期,行政案件数量很少。从1933年至1947年15年间,行政院年均受理案件不足48件,最少的年份仅有2件,最多也仅为82件。故只设中央一级行政法院足以应付需要。国民党政府到台湾后沿用旧的行政诉讼体制,一级一审体制只到近二、三十年才暴露出其不足。数据引自《行政救济与行政法学(一)》,第313页。)也是为了进一步给予当事人以充分救济。当然这也与台湾地区行政法学者大力推动有密切关系。大陆地区行政诉讼体制则属于合并主义即一元制。行政案件与普通案件均由普通法院管辖。但较为独特的是在普通法院内设有行政审判庭,具体负责行政案件的审判。虽然大陆也有学者呼吁设立独立的行政法院[1],但在目前情况下难度很大。大陆普通法院共设四级,也是两审终审制,存在着级别管辖的问题(台湾地区行政法院共设两级,一审由高等行政法院管辖,不存在着级别管辖的问题)。
台湾地区行政法院隶属于司法院,且司法院大法官有违宪审查权,因此其行政诉讼法第252条规定:最高行政法院就其受理案件,对所适用之法律确信有抵触宪法之疑义时,得裁定停止诉讼程序,声请大法官会议解释。大陆法官没有违宪审查权,并且在第53条规定,行政规章之间相互矛盾时,得声请国务院予以裁决。这一规定被学者们认为是大陆行政诉讼法中最不和谐的音符。
2.大陆和台湾地区行政诉讼法的结构存在差异
大陆行政诉讼法与大陆民事诉讼法的结构相似,分为总则、受案范围、管辖、诉讼参加人、证据、起诉和受理、审理和判决、执行、侵权赔偿责任、涉外行政诉讼、附则等共计11章。
台湾地区行政诉讼法则分为:总则、高等行政法院第一审程序、上诉审程序、抗告程序、再审程序、重新审理、保全程序、强制执行程序、附则共计9编。
台湾地区以不同审级的、不同性质的审判程序为单位架构其行政诉讼法体系。将受案范围、管辖、当事人,以及共同的诉讼程序如送达、当事人书状、期间、诉讼卷宗、诉讼费用等均归之于总则内容。这样简洁明了,便于操作。
另外从总体上看,双方行政诉讼法均有对方所不具备的内容。大陆行政诉讼法所独具的内容有:侵权赔偿责任,涉外行政诉讼,以及总则中关于行政案件审理所应遵循的原则等。台湾地区行政诉讼法所独具的有:一审通常诉讼程序中的和解,一审简易诉讼程序、抗告程序、重新审理等。
大陆行政诉讼法虽然也有总则,但其内容不似台湾地区行政诉讼法总则那样将所有共同的不属一审、二审、再审等程序的规范均包容在总则中。大陆行政诉讼法总则实际上只有三部分,即行政诉讼的目的、受案范围、行政诉讼的原则。可见大陆行政诉讼法总则实质上是该法的纲领,双方对总则的认识存在明显差异。
四、大陆和台湾地区行政诉讼法立法目的之差异
大陆和台湾地区行政诉讼法均于总则第一条简明概括了立法宗旨。大陆行政诉讼法指明其目的是:“为保证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审理行政案件,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行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依此规定,立法者赋予行政诉讼法鲜明的控权色彩。这也与大陆行政法学的主流思想相合拍,即不管是控权论还是平衡论均认为行政诉讼法的主要功能为控制、监督行政权的有效行使。正因为此,使得行政诉讼法的颁布在中国行政法学乃至整个法学发展中具有开创中国民主、法治新局面的里程碑式意义。台湾地区行政诉讼法指出其目的为:“行政诉讼以保障人民权益、确保国家行政权之合法行使,增进司法功能为宗旨。”相较之下少了“监督”二字使具控权色彩较淡,更侧重于行政诉讼法作用的均衡发展,既保障行政权的有效运行,同时也注重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但其多了“增进司法功能”一语。将其列入总则中体现台湾地区行政诉讼立法注重其司法的可操作性。
总之大陆和台湾地区行政诉讼法立法目的看似相似,但实际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并对以后的条文产生较大影响。
五、大陆和台湾地区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差异
1.受案范围的确定方式不同
台湾地区行政诉讼法对受案范围的确定方式为概括式。在其第2条中规定:公法上之争议,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得依本法提起行政诉讼。并对两种特殊情况作出处理,即第9条规定可受理自身利益并未受到侵害的人民,为维护公益提起的诉讼。并规定选举罢免之争议由行政法院受理(这些也均属于公法上的争议)。
大陆行政诉讼法受案范围采用结合式即首先在该法第2条作了概括式的规定,并在该法第11条作了列举(先作内容列举,再作法律列举,最后在该法第12条作了具体排除列举)。
2.受案范围不同
大陆行政诉讼法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时,有权依本法提起诉讼。这里它要求首先应是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而抽象行政行为则排除在受案范围之外,其次,权益受到侵害者才有权起诉,再次,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又将“合法权益”限定在人身权益与财产权益这两类,而政治权益、受教育权益则无形中被排除在外。并且对于非行政主体的公法人如公立学校,公立医院等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时,对他们提起的诉讼是否可以受理,法律依据不很明确。
台湾地区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则比大陆广得多,认为公法上的争议均可提起诉讼。有些台湾地区学者将公法定义为规范公权力的法。由它引起的争议,其范围显然要比行政权行使引起的争议范围大得多。(台湾地区行政诉讼法规定对公法契约争议与选举争议也可提起诉讼。甚至利益未受侵害的人民对公法上的争议所提起的诉讼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受理。)
我国大陆地区不承认公私法的划分,所以在行政诉讼法中将其受案范围定义为公法上之争议显然不恰当。但我国大陆行政诉讼法对受案范围所采取的混和式规定的模式其缺点也十分明显,正如台湾地区学者管欧所言:“列举主义其优点在于规定明确,防止滥诉、杜绝纷扰。唯社会新兴事业日多,行政事项极繁,列举既难免遗漏,且无法适应变动不居的行政事项,若不在列举的范围之内,则因违法行为所受的权利损害,即无法定的救济。至于概括主义,其得失则与列举主义相反。唯就行政诉讼制度的趋势及法制思想与社会进步的情形言之,则由列举主义而趋向于概括主义。”瑞士公法学者鲁克认为列举主义是行政诉讼达成概括主义的一种过渡手段。事实上台湾地区行政诉讼法也是从列举主义经过司法机关不断地突破,如早期司法院与行政法院的见解均认为公务员与国家关系乃特别权力关系,公务员不得对其身份上所受处分提起行政诉讼,但经大法官屡次解释之后,公务员对于公法上财产权之争议,以及免职处分或对于公务员身份有重大影响之处分,均得提起行政诉讼以资救济,最终导致由列举主义过渡到概括主义。大陆行政诉讼司法实践实际上也在不断突破列举主义给出的界限。走向概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再有,抽象行政行为最终也应纳入行政诉讼范围之内。目前英美等国已有条件地将其纳入到行政诉讼范围之中。台湾地区由于采用概括主义,实际上也已把它纳入到行政诉讼范围之内,大陆在这方面与其相比已有些差距。
六、大陆和台湾地区行政诉讼管辖的规定不同
大陆由于地域广大,并且设有四级法院,其管辖较为复杂。可分为级别管辖、地域管辖与裁定管辖。地域管辖适用原告就被告原则,但也规定了几种特殊的地域管辖,主要有:经过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由原告选择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或者由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诉讼,由被告所在地或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大陆行政诉讼法尤为注重对公民权利的保障,凸现其控制监督行政权有效行使的功能。
台湾地区行政诉讼为两级两审制,一审均由高等行政法院管辖,因此不存在级别管辖的问题,地域管辖则普遍适用原告就被告原则。虽然比大陆简单,但其对公民权利的保障、对行政权的监督控制力度显然不如大陆行政诉讼法的大。大概由于其受大陆法系影响较深之故。
七、大陆和台湾地区行政诉讼参加人制度之差别
1.原告资格的区别
大陆行政诉讼法对原告资格提出严格限制。原告只能是认为其自身合法的人身权益与财产权益受到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侵害的行政相对人。在行政诉讼中行政主体只能是被告。
台湾地区行政诉讼中原告的资格是依据诉的不同而不同的。撤销之诉与请求处分之诉之原告只能是行政相对人。确认之诉与给付之诉的原告可以是行政相对人,也可以是行政主体。这与大陆行政诉讼法有很大的区别。尤为独特的是在某些情况下,提起行政诉讼不以其权益受到侵害为前提。如台湾行政诉讼法第9条规定:人民为维护公益,就无关自己权利及法律上利益之事项,对于行政机关之违法行为,得提起行政诉讼,但以法律特别规定者为限。第25条,以公益为目的之社团法人,于其章程确定目的范围内,由多数共同利益之社员,就一定之法律关系,授与诉讼实施者,得为公共利益提起诉讼(大陆在这种情况下,该社团法人没有原告资格)。可见,现行台湾地区行政诉讼法对于行政诉讼利益的保护范围进行了重大突破,逐步将部分反射利益、事实利益纳入诉讼利益范畴,且这些利益并非仅局限于某特定个人,可以为他人甚而是社会大众之共同利益。考虑到具体受行政侵害之个人未必会提起行政诉讼,立法者承认公益社团的诉讼主体资格,允许它为其成员或社会上更广泛抽象之集团利益提起行政诉讼。这也是一大突破,也有利于更好地监督行政机关合法行使职权。
相形之下大陆行政诉讼适格原告条件过于苛刻。正如韦德所指出的:对于原告的适格,采取限制性规定,有害行政法的健康发展。大陆行政诉讼适格原告条件应该降低,以保障人民充分实现诉讼权利。
2.适格被告条件存在差别
在大陆,当被委托机关或者个人因行使被委托的职权而侵犯相对人合法权益时,行政相对人提起行政诉讼时以原行政机关为适格被告,受委托组织或个人为第三人。
在台湾地区,人民与受委托行使公权力之团体或个人因受托事件涉讼者,以受托团体或个人为被告,而不像大陆以委托机关为被告。
3.诉讼代理人资格的区别
台湾地区行政诉讼法规定,除律师外,依法令取得诉讼事件代理人资格者、因职务关系为诉讼代理人者、与当事人有亲属关系者可以为诉讼代理人。
大陆行政诉讼法规定:律师、社会团体、提起诉讼的公民的近亲属或者所在单位推荐的人以及经人民法院许可的其他公民,可以受委托为诉讼代理人。相比而言,可供选择的诉讼代理人的范围比台湾的要大得多。
另外,在大陆,作为诉讼代理人的律师在行政诉讼中被赋予一些优于其他诉讼代理人的权利。如可以依照规定查阅本案有关材料,可以向有关组织或公民调查收集证据。而一般当事人行使上述权利需人民法院批准,并且不得查阅涉及国家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内容。台湾行政诉讼法则未授予作为诉讼代理人的律师优于其他诉讼代理人的权利。
4.当事人诉权存在差异
台湾地区行政诉讼法授予当事人的诉权比大陆为多,而且当事人的诉权不仅平等,而且近似于对等。例如在某些情况下原告有起诉权,被告有反诉权。原告撤诉权的行使在某些情况下也应征询被告的意见,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当事人得以合意停止诉讼等等。而大陆行政诉讼法控权色彩十分浓厚,它追求当事人诉权实质上的平等,为保障原告诉权的有效行使,往往对作为被告的行政主体的诉权作某些限制,如诉讼中不可自行收集证据,需负举证责任等。可见大陆行政诉讼法在这个问题上的立法理念仍然优于台湾地区现行行政诉讼法的立法理念。
八、大陆和台湾地区行政诉讼法中前置程序之间的区别
大陆行政诉讼法中有关行政诉讼前置程序的规定较为复杂,采用自由选择为主,先行强制为辅的方法。哪些行政案件需复议前置由各具体法律加以规定。
台湾地区行政诉讼法中有关行政诉讼前置程序的规定则较为简单,它将行政诉讼分为撤销诉讼、给付诉讼与确认诉讼。对于撤销诉讼一律需要先经过诉愿程序,即复议程序。而确认之诉中虽未明确指明需诉愿前置,但实际上也有诉愿前置的要求。给付之诉在实务上往往与确认之诉或撤销之诉密切相关,因而可以认为台湾地区行政诉讼以诉愿前置主义为其基本原则。这与台湾地区行政法受大陆法系行政救济制度传统影响较深有关。对于前置程序目前有两派截然相反的意见:赞同者认为诉愿前置更有利于尊重行政权,维护行政统一,并且经过诉愿程序的过滤淘汰将大大减轻法院的负担。从整个救济系统来说,此设置也便于协助人民澄清疑点,扩大救济机会以及加速救济程序。反对者认为:将诉愿列为行政诉讼之先行程序究其实际,实有先行强制主义与行政选择式任意主义之别。诉愿制度日益完善,使其与行政诉讼制度并存,孰曰不宜[2]?主张以先行选择主义代替先行强制主义,使诉愿成为与行政诉讼、请愿鼎足而立的行政救济制度。也有学者建议,对有些情形的违法处分得不经过诉愿或再诉愿程序,迳直提起行政诉讼。
目前在世界各国中诉愿自主选择主义已成为主流。即使是典型的大陆法系国家-法国,原则上也采用自愿选择主义。德国行政诉讼法中就确认诉讼,一般给付诉讼及除法律别有规定外,对联邦最高官署或联邦最高官署所为之撤销诉讼或义务诉讼,均采用直接诉讼。大陆行政诉讼法较为充分地尊重当事人的自主意志。相形之下,台湾地区现行行政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则显得过于保守,但与1975年版的“两级诉愿一级诉讼”体制和“再诉愿前置主义”相比无疑已有进步。显然大陆和台湾地区行政诉讼法在这一问题上还应有所发展。
九、证据制度之间的差异
1.举证责任之间的差异
大陆行政诉讼中由被告负举证责任。行政主体在诉讼期间应举证其作出的行政行为的事实上与法律上的理由。(人民法院认为必要,亦可自行收集证据)
台湾地区行政诉讼奉行职权主义原则,(注:事实上现行行政诉讼法颁布之前,台湾行政诉讼法并无举证责任的规定。基本只能依照民事诉讼法来确定举证责任。但司法实践中也出现由被告负举证责任的案例。参见[台]陈清秀:《行政诉讼之理论与实务》,三民书局1994年8月版,第316页。)即行政法院就诉讼关系所依据重要之法律事实上收集及澄清负完全责任。台湾地区行政诉讼法第125条规定:行政法院依职权调查事实关系,不受当事人主张之拘束。第133条规定:行政法院于撤销诉讼,应依职权调查程序,其他诉讼为维护公益者亦同。第134条:当事人主张之事,虽经他造自认,行政法院仍应调查其他必要证据。甚至人民无法对其主张举证,而需借重法院之职权时,亦可请求法院依职权调查证据,以维护人权。虽然职权主义的本义为更好地调集证据,但其效果显然不如大陆的由被告负举证责任的规定。
2.证人作证责任的差异
大陆将作证作为知情者的法定义务,任何知情者均有作证的义务,唯一的例外是涉及国家机密时可以免除作证的义务。台湾地区行政诉讼法第145条规定:证人恐因陈述致自己或与之有亲密关系之人受刑事追诉或蒙耻辱者,得拒绝证言。即使自愿作证亦不得令其具结。显然这与受西方人权思想影响较深有关。
3.证人作证范围之差异
在大陆,证人作证仅限于与案件有关之事实,而不涉及法律问题。与案件有关的法律问题由被告举证,原告亦可就法律问题举证证明其主张。
台湾行政地区诉讼法第162条规定:行政法院认为必要时,得就诉讼事件之专业法律问题,征询从事该学术研究之人,以书面或于审判期日到场陈述其法律意见。可见就法律问题,台湾地区可以要求证人作证。
事实上大陆在这方面也有所突破,在一些行政诉讼中,法官往往会接受法学专家对法律问题提出的意见,但目前尚未见诸于法条。
4.当事人收集证据的时间限制不同
台湾地区行政诉讼中未对当事人收集证据的时间予以限制。大陆行政诉讼法对被告收集证据的时间有严格的限制。要求其在诉讼过程中不得自行向原告或证人收集证据(第33条)。其目的为更加严格地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5.对诉讼参与人妨碍证据调取的处理方式不同
大陆对妨碍证据调查的诉讼参加人的处理方式为处罚,如训诫、责令具结悔过、罚款、拘留等。台湾地区则遵循“任何人不得从其不当行为中获利”这一古老法律原则,对此作出截然不同的规定,其第139条规定:当事人因妨碍他造使用,故意将证据灭失、隐匿或致困难使用者,行政法院得审酌情形,认他造关于该证据之主张或依该证据应证之事实为真实。这一规定显然比大陆单纯使用处罚这一方式更为科学。
十、一审程序中存在的差异
在一审程序中,大陆和台湾地区行政诉讼法之间存在诸多差异。最为明显的为台湾地区一审通常程序中可以和解,同时也不排斥行政法院调解。台湾地区行政审判一审中还有简易诉讼程序。之所以会存在这种情况是因为台湾地区行政诉讼法的立法宗旨为给予当事人以充分的司法救济而不似大陆将其定位于控权法。因此只要能达到给予当事人以充分司法救济这一目的,简易程序以及和解、调解等并非不可接受。而且由于其迅速、简便,处理小型公法上的争议优势尤为明显。但缺点是对行政主体的监督不力。因此在我国行政诉讼法中不宜引进这些制度。(注:由于大陆法系国家较为强调其保权功能,和解程序在大陆法系的国家中被广泛采用。参见陈清秀:《行政诉讼之理论与实务》,三民书局1994年8月版,第343页。)尤其是在有些行政机关法治意识还不十分强的今天。
另外在裁判时,大陆要求法官应遵循“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这一原则。而台湾地区则遵循法官自由心证原则。其行政诉讼法第189条规定:行政法院为裁判时,应斟酌全辩论意旨及调查证据之结果,依论理及经验法则判断事实之真伪。依前项判决而得心证之理由,应证明于判决。显然大陆的“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这一裁量标准太理想化了,实际上也难以完全达到,尚不及台湾“法官自由心证”这一规定科学。

7. 债权人撤销之诉与第三人撤销之诉的联系与区别

首先,提出了

我们的民事诉讼制度的问题,进入第三方武力的问题损害了消费者的权利利益提出上诉的裁判制度不健全的补救缺点存在。特别是近年来,一些恶意串通当事人,一些政党故意隐瞒重大事实,超出了权利要求的范围有些裁判文书调解的内容,更多的性能与损害局外人的利益。 2007“民法通则”第178条只是赋予当事人申请第三方重审不提供救济渠道的权利。当第三方民事权利受到侵犯时,裁判需要在2007年生效,“民法通则”第204条的设计是第三方反对意见的执行情况,向执行法院,第一次初步反对第三方审核由执行法院,反对机构设立规则暂停标的物的执行落实。第三人不服该决定,申诉人只要求由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以按照职权启动程序,即通过公权力进行干预,以解决问题的第三方权益后生效侵犯的裁判。 [我]因此,由于外界第三方的诉讼权利损害的虚假情况的救济问题,主要通过申请再审解决。但也更严格的条件申请再审,开始是很困难的。早在2011年8月2日,日本民法室LAC上需要研究这个问题“内政部颁发”提出了三种方式解决,一种是第三人应当设立上诉制度,以第三人在原方的被告人,使法院的生效判决,要求对他们的判决的内容。二是再审程序应,以便第三方再审申请原判决的权利。三是建立第三方不应被和的再审上诉程序,而另一个投诉解决由第三人,可以在上诉之前否认了上诉。

要通过诉讼等手段防止恶意人士,对在外人看来,新的“民事诉讼法”第227条,同时保留了“第三方执行异议上诉”的合法权益,“来自法国和台湾学习,中国的第三人诉讼制度“[二],第56条,第三人增加规定,”因为我不能占标的物未参加诉讼,但有证据表明,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或部分调解或全部的错误的内容,损害公民权利,他可能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民事权利的日期正在六个月内侵犯,使该判决,裁定,人民调解法庭诉讼。人民法庭上,建立了债权,应当改变或者原判决,调解;索赔是不成立的,驳回了索赔,“熊跃民教授认为,这一规定”与再审相比,在诉讼中的第三人提起程序更方便,更利于第三方通过正当的法律途径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III]

二,民法两种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评论

(一)第三方投诉程序

第三人的上诉过程起源于法国,法国的表述是“第三方反对”,中国学者将其转化为“第三人提出取消异议的决定”[IV]。“法国新民事诉讼法”,为“第三人异议”为“极上诉途径“和”再审“并列第582条的规定规定:”第三人提出取消该异议是指攻击第三人不为己判决的兴趣,要求该决定或要求修订的决定第三人异议,反对拟议的第三人,是指争他们的攻击点已被判处挑战法律,并使其事实上重做裁判。 “第583条规定,”在让市民提出反对给第三人的任何权益“第587条规定,”第三人在质疑的上诉请求的判决提出,要提出攻击法院的判决;反对由第三方提出的,裁判是由同一警长“同时,”法国新民事诉讼法典“页592规定:”由第三人取得,仿佛要做出这样的判断,法院裁判的决定提出反对的判断,提出了同样的呼吁。 “在它的程序,第三人提出异议,以取消实质条件的决定”应该有益处,“-----”获准第三人造成损害这一规定的判定“,使大部分的判断可以进行救济以这种方式由第三方取消判决的反对意见。在接受原来的法院判决,审理。结果在审判普通程序的司法管辖区作为第三人提出取消异议的决定被驳回,原判确认;此类第三方异议赞成判决得到判决的取消将被取消或减刑对于由第三方提出的任何判决的反对,拒绝接受该应用程序可以请求救济[V]民事诉讼法守则的条文,解释取消第三方异议,虽然是上诉的途径非常的决定,但它是一个普通的审判程序,还有适当的补救措施。

台湾,中国在保留[第三人异议诉]前提“强制执行法”,修订2003年“民事诉讼法”原生态“第三者决定提起申诉的程序,”第507-1条规定认为“无私第三人在法律上归属于非结果是诉讼的主体,但不参加,没有取得所造成的攻击或防御方法判决谁是共同被告双方在决定最后的足够影响判决提起申诉,要求其不利判决的一部分。“还规定,”第三方投诉,投诉原审法院判决的专属管辖权。“中国台湾”民法通则“这个系统的建立”后该系列的程序保障为保障第三方程序所赋予的权利,并通知该第三者的事先程序保障(第254第四的第67条),构建一个统一的决心程序性保障措施和纠正争,法国(或裁判)稳定性的具体要求和有效性。 “[VI]必要的细节,以扩大诉讼的功能来解决争端,”实体法维持秩序与和谐“的基础上”,确保纠纷解决的有效性“和”改进司法系统的运作效率与经济“中,有时决定的有效性必须扩大和第三方比其他诉讼当事人,但在另一方面,站在鉴于宪法诉讼自由和产权保障的权利,从而使第三的地位人在一个特定类型的绑定结果私法的判断,它必须给予某种形式的系统,丰富强大的扩展的有效性决定的合法性的基础上,设计程序保障的,因此,首先,赋予法院依职权的诉讼部门的事实被告知第三方的合法利益之间的特殊关系的结果,第三方可根据俾使的诉讼保留的内容和决策类型的赌注“是否”和“在其中的方式”参与诉讼,但前提是第三者“的程序性保障措施之前”;在另一方面,法院不得基于一个恒定的能量,第三人在诉讼程序中的股权,并告知现实正在实施程序保障的要求,所以对于第三方之前,参加诉讼的机会没有给出判决,允许其在事后竞争是什么效力的判决,只要它“之后的程序保障”,设置了“第三人之诉”该系统。 [七]然而,第三方的吸引力和功能性的立法宗旨的详细视图,该部应确保的目的和正确的客观判断,其目的应该是一样再审的目的。

在现有吊销第三方投诉的框架内,第三人在法国和中国台湾提出反对取消的判决,该判决是第三人来攻击自己的利益,或者要求废标判决改判。但目的是通过既判力裁判的法国法律打破,目的是为了保护第三方的台湾成立过程的权利。在[八]无论是在诉讼要求,提上诉,法院的司法管辖权和审判过程中,等方面是不一样的判决。

(二)第三人再审再审

方有特殊要求满足,其目的是判决和重审案件依法作出了终审判决错误。

“意大利民事诉讼法”第404条规定:“让路给他执行的最终判决或权益受到侵害第三人的判决,或因欺诈或串通,以自己的利益诉讼的损害继承人和债权人已就判决确定再审。“第三意大利再审的规定是非常简单的,但与第三方上诉制度,等等,这是由判决确定的同一主题的侵犯第三方的方式提供救济。

日本的“旧民事诉讼法”第483具有欺诈判决受害者的规定,第三人可以得到缓解与准再审诉讼赔偿诉讼。该第三人应确定原方共同被告的判决。该系统可以对第三人给立竿见影,而且可以防止冲突的裁判。在1926年修订的规定删除,并于1996年修订民事诉讼法,这对于是否需要额外审理再审审查中提出。但学者认为,遗漏诈骗受害者属于立法再审制度的错误,并在现有法律的解释承认这个政权。 [九]可见,日本第三人原判的投诉并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诉讼制度,但分类再审,无论申请再审第三的选项法定主体。日本学者也认为,多个外部第三方的情况下,可以类推适用再审的主体的规定,提起再审。但民事诉讼法对第三人再审的标的物没有特殊规定,因此可作为其申请再审基于事实第三方的主题日本的新代码,是模糊的,它基本上取决于的要求相关的实体法。同样,第三方的基础上,生效判决提起再审下是模糊的,因此不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目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新民事诉讼法”第47条[独立人士参加]规定,诉讼的结果主张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的第三人,作为双方当事人的诉讼作为共同被告。日本学者通说认为,基于广义解释,当涉及第三方,预留判决判决的效力有固定的第三方的利益可能带来再审。 [X]此外,欺诈第三方的执政党,第三方也提到这一点,理由再审。 [XI]同时,从实体法的角度来看,在欺诈案的判决,“日本商法”三下“股东代表诉讼欺诈再审”和“行政诉讼案件在日本”第34条第268条的“第三人再审“,也是”第三方可能再审“补救一套程序性保障措施之后。 [XII]

由上可知,第三人在日本和意大利再审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但??第三人的想法有救济和立法意图,但是这两个国家都将是第三人的救济后 - 原案纠正侵犯其判断---为一体的元素再审制度的,因此将解除延伸到进入裁判的力量主要再审有第三人有直接利害关系。

看到来自第三方联合呼吁两个诉讼官司的比较第三再审:一,第三人再审功能旨在否定原终审判决的有效性,而上诉的原则只有在第三人,要求判决不利原来的第三人最后一部分,但原终审判决的错误还没有得到处理和解决。可以看出,该第三方再审的作用远远大于第三者投诉更彻底地更大。其次,由于第三人的结构,只在有合法再审申诉,认为原诉讼的主体必须继续听取法律关系的再审。所以,说到第三人再审原告在理论必须建立在诉讼各方有法律关系的资格是有限的原始标的物;而第三个重大诉讼撤回只有在终审判决不利于第三人部分,据此,原告的范围在更广泛的上诉再审申请第三方投诉第三人的主要范围。综合上述两点,第三人提起再审的主体区域和更加具体和严格的再审,但提交的更多的休闲第三方投诉的主要范围,势必效率值?构成既判力和民间的威胁。因此,第三人与再审中投诉的功能和意义的独立第三方。 [XIII]

通过的情况下的补救措施域外研究以外的第三方显示,在编制而言的方式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设立独立的第三方相对上诉制度将尽可能多的方式上诉的,并设置并排再审。这相当于上诉的普通途径,而不是第三方提供救济的情况下,在普通的方式提起上诉,并需要通过法律明确授权。相较之下,台湾,中国,法国,更加注重对民事诉讼法第三人该裁决的权利 - 授权不被判决的约束,但他们损害的权利的有效性其最终判决的利益被害人的事实救灾后,应给予法律。另一种是日本的民事诉讼法和意大利没有一个独立第三方诉制度的旧民事诉讼法,但它会被归类在建立再审,或者在特别法中,具体的规则来指定允许再审的相关规定。关于防范欺诈的危害岁的日本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第三人可以提供及时的救济和预防冲突的裁判。 [十四]

我们认为,第三方上诉制度因生效兑判断,它不是按照一般程序,但只有在符合再审听证程序,这是最具成本效益的争议解决办法是与司法效率的原则。在2005年底,最高法院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了“关于当事人权利的保护决定申请再审,正义(草案)的利益”,提请各国相关立法的尝试和地区,结合国情,建议,规定:。 “第三方民事,行政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损害其权益再审,比照申请的当事人的规定,再审处理的理由”在2007年6月修订的民事诉讼法,最高法院的过程法院认为,以立法的单独条款重审后,给第三人有权申请再审的权利。 2008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适用司法解释”第三人第5条原判决的,实行调解,以确定任何索赔的标的,提起了新的诉讼并不能解决争议,可以向原审判决,对人民法院的,人民法院调解申请再审。

台湾“司法”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吴明轩委员建议修订,第三方的补救措施采取补救措施再审,增加了一个第三人再审再审程序。 〔XV〕陈容宗教授也认为它是一种思维相当正确的方向。 [XVI] Yaorui广老人在第三方诉讼讲道的评价:“判决后,这支部队的学生,以确定这种决心的力量,除了再审,不得推翻,那么法律和维护稳定,显示考虑法院。威尔逊也因此,虽然再审,但原审判决理由,投诉应当予以驳回。“德国”民事诉讼法“再审分为两种形式,申诉即和恢复的投诉。第579 [申诉]的判决违反程序规定,提起再审,称为投诉,而不是在投诉外的再审能够确定推翻原判决确定力。在民事诉讼法,确立了在通常的诉讼程序,以推翻该决定,以确定该系统的有效性没有任何一个国家。

3,提出在适用投诉的第三人应注意的问题

(一)原告资格问题

新的“民法通则”第56条道路提供第三者“,因为我不能归因于标的物未参加诉讼,但有证据表明,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一些错误的内容或所有调解,伤害他们的公民权利,他可能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民事权利的日期正在六个月内侵犯,使该判决,裁定,人民调解法庭诉讼,“据此,我们可以看到,不是所有的人都有一个第三方作为原告的资格:(1 )的人不得参与行动的最后第三个原因不能归因于受试者本人; (2)第三人,是指只对第三人的“民法通则”第56条,其中有三分之一的人的独立权利(诉讼的原告题材当事人有权要求一个独立的权利),并没有独立的权第三人(案件的结果,他在一个合法权益)两种。这样的规定,原则和抽象的仍然是有用的概念来解释猜疑的概念。应当指出在其应用:

首先,必须有三分之一的人比原来当事人其它。如果你属于第三方应参加党的诉讼中,当事人其实不是第三人。缺少必要的共同诉讼人,根据新的“民法通则”第200条第8款的,当事人可以申请再审;对于普通共同诉讼,因为抱怨是可分的,这也是常见的共同诉讼人不存在问题起诉第三人。

二,有一个第三人的独立权,参与诉讼,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自称参加中国新的“民法通则”第56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的主体双方之间的诉讼,第三人认为独立请求权,起诉权“,是一位自称参与。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个判断基于相对性原理第三方独立的权利可以是一侧或前执政党两侧提出了新的投诉,而不必使用这个系统,原判决,并因此,第三次这样的情况下,没有第三人谁退出诉讼的原告资格问题;第二是诉讼的结果会造成损害他们的权利,即防止欺诈行为的受害者参与。台湾学者认为,骗取被害人的诉讼索赔欺诈受害者用诉讼的方法,故意侵犯有关各方的权利,该方法应受害人在被占的损害予以救济。 [十七]中国的“民事诉讼法”并没有参与这些规定的诉讼程序。我们认为,虚假诉讼今天撤回其第三次诉讼条款的盛行,它会被添加,以防止欺诈行为的受害者参与,让第三方介入诉讼,以更有效地保护他们的利益。

三,第三人,上诉法院的基础上参与对第三人无独立请求权的影响无独立请求权的当事人之间的纠纷来确定,有责任在随后的单独的一个案件有一个预坚定感,即第三方的无独立请求权,以协助其人而已,不能声称其原来的裁判参与法庭诉讼,不正当的,因此,第三人无独立请求权参与本案的诉求,比如它的辅助被告提起了他们的党原告丧失资格的第三方提起诉讼。根据“因为我不能归因于标的物”没有参加本案的诉讼程序,也不会产生参与的效果。对于其他当事人的基础上,相对既判力原则“可能是其他诉讼起诉不当的裁判”[十八]。由上可知,对于第三人无独立请求权,“因为我不能占标的物未参加诉讼”,因为没有任何影响的参与。这是第三方的无独立请求权没有使用这个系统是有效的,他们不原判决。此外,如果谁直接承担民事责任的第三法庭,由于双方的人可能会提出上诉或申请再审,而无需使用第三方的决定提起申诉必要的。

(二)问题

新的“民法通则”第56条第3款,第三人的范围,有证据表明,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某些内容或全部调解错误破坏了他们的公民权利,可以起诉到人民法院。

我们知道,在原则上,仅受既判力的法院诉讼的限制当事人有约束力。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也将受到既判力第三人以外的其他当事人产生约束力的限制。作为继承人各方持有人的请求的标的物,在全体股东的诉讼,代表和所有诉讼和起诉是代表没有参与破产案件,以便分配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破产是谁。上面的人的诉讼非常广泛的接触判断的影响,是第三人有权参加诉讼的机会,法院应当受理此案的事实,发表在“人民法院报”或“最高人民公报“中,”损害他的民权“不是一个特定的第三方通知,以避免”因为我不能占标的物未参加诉讼“,并提交第三诉讼撤回。

我们认为,由于第三方投诉是基于第三人的审判,其中有独立的权利提出的身份,因此,其范围应有权请求权独立第三方,与类似的范围。这是合理的定义仅限于: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及拥有权。

法院

增加的第56条,第三人新的“民法通则”的规定(三)司法管辖权“,使该判决,裁定,人民调解法庭提起诉讼。”第三人诉讼部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拒绝接受调解,非常规的补救措施制定程序,应作出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法院调解书的管辖权。这样的规定,首先考虑到的,人民法院作出原生效判决,更好地了解调解的优点,有利于法院;而到了审判法庭本身的纠错充分发挥;其次,避免了下级法院或变更上级法院的决定正式生效,调解情况。我们认为,由于第三人与原案属于上诉法院改判变得更加困难。建议第三人可以向上级法院采取提高裁判的效果。因为我不能占标的物进行起诉

(4)第三次诉讼问题

增加的第56条,第三人“的新的”民法通则“规定的条件并没有参与诉讼,但有证据表明,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的,或者这本书错的全部内容,伤害他们的公民权利,他可能知道或应该知道其民事权利之日起六个月内受到侵犯,做出的判决,裁定,人民法院“调解起诉条件,并据此:(1)没有的,因为非归因于当事人本人参加诉讼。条件是能够参加诉讼,以便让第三方在诉讼过程中,及时解决纠纷,诉讼,避免在不稳定的状态长期原生效判决。在这方面,第三人作为原告提供的责任不应参加的第一个证据是不是自找的。如果右侧的要求有一个独立的第三方,法院应通知投诉发生,恕不另行通知的事实;对于第三人无独立请求权,人民法院应当通知,恕不另行通知职权,或者通过有正当理由更改,恕不另行告上法庭。 (2)有证据证明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一些错误的或全部内容进行调解。为了防止滥用第三方的权利,有效的判决,裁定和调解稳定性和权威性的影响应该申请设点相对严格的条件,第三方诉讼,有证据显示,第三人效果判断的要求,执政,一些调解错误或全部内容。 (3)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损害公民权利的调解,原判决的第三人,请求调解的情况下,如以书本上的作为财产处置该物业的权利。日期(4)民事权益受到损害的不超过六个月。第三撤回诉讼作为一种非常救济制度,其主裁判为进入错误的力的目的,以避免诉讼制度的存在是稳定的,安全的,稳定的社会秩序之间的贸易关系法律对构成长期潜在的威胁,敦促第三方及时行使自己的权利,并该第三方提出申诉,该六个月期间与规定的申请期间所作的必要的限制在规定期限的再审是一样的。

所以起诉条件,如申请再审的条件。相较于申请再审,一提起第三人在台湾,中国,法国和投诉不像第三方诉讼,程序是不容易的,并不一定有利于第三方通过适当的法律渠道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e)该判定
增加了“人民法院,要求建立了56条新的”民法通则“规定的影响,应改变或者原判决,调解;不索赔成立,并驳回诉讼请求。“因此,制定或的第三方程序是决定他的人的判决,裁定,调解及的有效性的目的一直在呼吁的性质应属形式,其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行动。从判决的效果,如果诉讼提起第三人,原判决,调解不受影响。然而,为了防止恶意的第三方提出诉讼,您可以参考新的“民法通则”第112条规定,人民法院在驳回他们的要求,“但应处以罚款,在当时情况下被拘留” ;

热点内容
家司法解释 发布:2024-09-20 17:37:18 浏览:281
支付宝转账法院 发布:2024-09-20 16:23:57 浏览:578
社会工作中级法规试题 发布:2024-09-20 08:01:39 浏览:13
每个月休息八天符合劳动法吗 发布:2024-09-20 08:01:05 浏览:69
百万网民学法律知识竞赛活动 发布:2024-09-20 07:35:27 浏览:727
私人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4-09-20 07:29:00 浏览:61
贵州省计划生育条例2017 发布:2024-09-20 07:07:36 浏览:762
司法考试超难 发布:2024-09-20 06:50:01 浏览:391
教育立法程序一般分为 发布:2024-09-20 06:45:48 浏览:427
罗云法院院长 发布:2024-09-20 04:50:17 浏览: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