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劳动法
A. 新《劳动法》全部条款
新《劳动法》全部条款: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
第三条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第四条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
第五条国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劳动就业,发展职业教育,制定劳动标准,调节社会收入,完善社会保险,协调劳动关系,逐步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
第六条国家提倡劳动者参加社会义务劳动,开展劳动竞赛和合理化建议活动,鼓励和保护劳动者进行科学研究、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表彰和奖励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第七条劳动者有权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
工会代表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依法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
第八条劳动者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民主管理或者就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用人单位进行平等协商。
第九条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主管全国劳动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劳动工作。
第二章促进就业
第十条国家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兴办产业或者拓展经营,增加就业。
国家支持劳动者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从事个体经营实现就业。
第十一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发展多种类型的职业介绍机构,提供就业服务。
第十二条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
第十三条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
第十四条残疾人、少数民族人员、退出现役的军人的就业,法律、法规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五条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必须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并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第三章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
第十六条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
第十七条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必须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
第十八条下列劳动合同无效:
(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劳动合同。
(二)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
无效的劳动合同,从订立的时候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确认劳动合同部分无效的,如果不影响其余部分的效力,其余部分仍然有效。
劳动合同的无效,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确认。
第十九条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并具备以下条款:
(一)劳动合同期限;
(二)工作内容;
(三)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四)劳动报酬;
(五)劳动纪律;
(六)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
(七)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劳动合同除前款规定的必备条款外,当事人可以协商约定其他内容。
第二十条劳动合同的期限分为有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为期限。
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以上,当事人双方同意延续劳动合同的,如果劳动者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第二十一条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第二十二条劳动合同当事人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有关事项。
第二十三条劳动合同期满或者当事人约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条件出现,劳动合同即行终止。
第二十四条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劳动合同可以解除。
第二十五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第二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是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
(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的。
第二十七条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确需裁减人员的,应当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后,可以裁减人员。
用人单位依据本条规定裁减人员,在六个月内录用人员的,应当优先录用被裁减的人员。
第二十八条用人单位依据本法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经济补偿。
第二十九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依据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一)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二)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三)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条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工会认为不适当的,有权提出意见。如果用人单位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劳动合同,工会有权要求重新处理;劳动者申请仲裁或者提起诉讼的,工会应当依法给予支持和帮助。
第三十一条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
第三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内的;
(二)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
(三)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
第三十三条企业职工一方与企业可以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签订集体合同。集体合同草案应当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通过。
集体合同由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签订;没有建立工会的企业,由职工推举的代表与企业签订。
第三十四条集体合同签订后应当报送劳动行政部门;劳动行政部门自收到集体合同文本之日起十五日内未提出异议的,集体合同即行生效。
第三十五条依法签订的集体合同对企业和企业全体职工具有约束力。职工个人与企业订立的劳动合同中劳动条件和劳动报酬等标准不得低于集体合同的规定。
第四章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第三十六条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
第三十七条对实行计件工作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根据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的工时制度合理确定其劳动定额和计件报酬标准。
第三十八条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
第三十九条企业因生产特点不能实行本法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八条规定的,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可以实行其他工作和休息办法。
第四十条用人单位在下列节日期间应当依法安排劳动者休假:
(一)元旦;
(二)春节;
(三)国际劳动节;
(四)国庆节;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休假节日。
第四十一条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
第四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延长工作时间不受本法 规定的限制:
(一)发生自然灾害、事故或者因其他原因,威胁劳动者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需要紧急处理的
(二)生产设备、交通运输线路、公共设施发生故障,影响生产和公众利益,必须及时抢修的
(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三条用人单位不得违反本法规定延长劳动者的工作时间。
第四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
(一)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
(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
(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第四十五条国家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
劳动者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五章工资
第四十六条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
工资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国家对工资总量实行宏观调控。
第四十七条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经济效益,依法自主确定本单位的工资分配方式和工资水平。
第四十八条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最低工资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报国务院备案。
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第四十九条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应当综合参考下列因素:
(一)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
(二)社会平均工资水平;
(三)劳动生产率;
(四)就业状况;
(五)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第五十条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
第五十一条劳动者在法定休假日和婚丧假期间以及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
第六章劳动安全卫生
第五十二条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对劳动者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减少职业危害。
第五十三条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第五十四条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应当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第五十五条从事特种作业的劳动者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资格。
第五十六条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有权拒绝执行;对危害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行为,有权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
第五十七条国家建立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统计报告和处理制度。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和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对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伤亡事故和劳动者的职业病状况,进行统计、报告和处理。
第七章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
第五十八条国家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实行特殊劳动保护。
未成年工是指年满十六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劳动者。
第五十九条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矿山井下、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
第六十条不得安排女职工在经期从事高处、低温、冷水作业和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
第六十一条不得安排女职工在怀孕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孕期禁忌从事的活动。对怀孕七个月以上的女职工,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
第六十二条女职工生育享受不少于九十天的产假。
第六十三条不得安排女职工在哺乳未满一周岁的婴儿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哺乳期禁忌从事的其他劳动,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
第六十四条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矿山井下、有毒有害、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
第六十五条用人单位应当对未成年工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第八章职业培训
第六十六条国家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发展职业培训事业,开发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
第六十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发展职业培训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进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
第六十八条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业培训制度,按照国家规定提取和使用职业培训经费,根据本单位实际,有计划地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
从事技术工种的劳动者,上岗前必须经过培训。
第六十九条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由经过政府批准的考核鉴定机构负责对劳动者实施职业技能考核鉴定。
第九章社会保险和福利
第七十条国家发展社会保险事业,建立社会保险制度,设立社会保险基金,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补偿。
第七十一条社会保险水平应当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承受能力相适应。
第七十二条社会保险基金按照保险类型确定资金来源,逐步实行社会统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
第七十三条劳动者在下列情形下,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一)退休;
(二)患病、负伤;
(三)因工伤残或者患职业病;
(四)失业;
(五)生育。
劳动者死亡后,其遗属依法享受遗属津贴。
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条件和标准由法律、法规规定。
劳动者享受的社会保险金必须按时足额支付。
第七十四条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依照法律规定收支、管理和运营社会保险基金,并负有使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责任。
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机构依照法律规定,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和运营实施监督。
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和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机构的设立和职能由法律规定。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挪用社会保险基金。
第七十五条国家鼓励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为劳动者建立补充保险。
国家提倡劳动者个人进行储蓄性保险。
第七十六条国家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兴建公共福利设施,为劳动者休息、休养和疗养提供条件。
用人单位应当创造条件,改善集体福利,提高劳动者的福利待遇。
第十章劳动争议
第七十七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也可以协商解决。
调解原则适用于仲裁和诉讼程序。
第七十八条解决劳动争议,应当根据合法、公正、及时处理的原则,依法维护劳动争议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第七十九条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八十条 在用人单位内,可以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由职工代表、用人单位代表和工会代表组成。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任由工会代表担任。
劳动争议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当事人应当履行。
第八十一条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同级工会代表、用人单位方面的代表组成。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主任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担任。
第八十二条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仲裁裁决一般应在收到仲裁申请的六十日内作出。对仲裁裁决无异议的,当事人必须履行。
第八十三条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起诉又不履行仲裁裁决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八十四条因签订集体合同发生争议,当事人协商解决不成的,当地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可以组织有关各方协调处理。
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争议,当事人协商解决不成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十一章监督检查
第八十五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依法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行为有权制止,并责令改正。
第八十六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监督检查人员执行公务,有权进入用人单位了解执行劳动法律、法规的情况,查阅必要的资料,并对劳动场所进行检查。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监督检查人员执行公务,必须出示证件,秉公执法并遵守有关规定。
第八十七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
第八十八条各级工会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
任何组织和个人对于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行为有权检举和控告。
第十二章法律责任
第八十九条用人单位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九十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的,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并可以处以罚款。
第九十一条用人单位有下列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并可以责令支付赔偿金:
(一)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
(二)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的;
(三)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四)解除劳动合同后,未依照本法规定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
第九十二条用人单位的劳动安全设施和劳动卫生条件不符合国家规定或者未向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和劳动保护设施的,由劳动行政部门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提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决定责令停产整顿;对事故隐患不采取措施,致使发生重大事故,造成劳动者生命和财产损失的,对责任人员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十三条用人单位强令劳动者违章冒险作业,发生重大伤亡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对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十四条用人单位非法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第九十五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法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保护规定,侵害其合法权益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处以罚款;对女职工或者未成年工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九十六条用人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由公安机关对责任人员处以十五日以下拘留、罚款或者警告;构成犯罪的,对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
(二)侮辱、体罚、殴打、非法搜查和拘禁劳动者的。
第九十七条由于用人单位的原因订立的无效合同,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九十八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的条件解除劳动合同或者故意拖延不订立劳动合同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九十九条用人单位招用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对原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第一百条用人单位无故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缴纳;逾期不缴的,可以加收滞纳金。
第一百零一条用人单位无理阻挠劳动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行使监督检查权,打击报复举报人员的,由劳动行政部门或者有关部门处以罚款;构成犯罪的,对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一百零二条劳动者违反本法规定的条件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事项,对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一百零三条劳动行政部门或者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给予行政处分。
第一百零四条国家工作人员和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的工作人员挪用社会保险基金,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一百零五条违反本法规定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已规定处罚的,依照该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罚。
第十三章附则
第一百零六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法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规定劳动合同制度的实施步骤,报国务院备案。
第一百零七条本法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B. 企业员工在外入股违反劳动法吗
不违法,只要是通过正当手段入股的话,法律都视为正常合法投资。你好,我是一名律师兼法律顾问
C. 走出去智库:赴印度投资需要注意哪些劳动法问题
哪些行业的外国投资在印度受到税收等政策扶持?印度劳动法和就业法律的特征什么?近期,印度各邦对劳动法进行了哪些有利于外国投资的修订?
日前,在走出去智库和长江商学院主办、全球劳动法联盟(L&E Global)联办的“全球投资并购——海外员工安全和劳动争议风险管理”论坛上,全球劳动法联盟的成员所,来自印度知名的RDA Legal律所合伙人Avik Biswas,分享了印度产业和劳动法问题的观察,并给中国企业赴印投资提出了实务建议。
D. 中国公民来刚果金打工,单位是中国人投资公司,劳动法是安国内的,还是安刚果金的劳动法
当然按刚果金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
E. 外商投资企业适用《劳动法》吗
《劳动法》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全国性法律。而《外商投资企业回劳动管理规定答》只是劳动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颁布的部门规章,两者在法的效力层次上相差甚远,当两者不一致的时候应当适用《劳动法》;《外商投资企业劳动管理规定》仅是《劳动法》的补充,且只能适用于外商投资企业。
F.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三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三条 用人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等的变更
用人单位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者投资人等事项,不影响劳动合同的履行。
本条是关于劳动合同继续履行的规定:
一、劳动合同继续履行
劳动合同继续履行,是指当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后,在劳动合同有效期内,用人单位因某些对劳动合同履行不产生影响的因素发生变化,在法律规定的情形下,不影响原劳动合同继续有效,并依法继续履行。
二、用人单位名称
用人单位名称,是代表用人单位的符号,即注册登记时所登记的名称,相当于自然人的姓名。
三、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是具有法人资格的用人单位的执行机关的主要负责人。法定代表人在注册登记时必须标明。
四、主要负责人
主要负责人,是对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用人单位负责的自然人。
用人单位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变更时,用人单位实体并未发生改变,不影响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因此劳动合同继续履行。
五、投资人
投资人,是指用人单位在注册时记载的有关股东或者出资人。
《劳动合同法》明确了投资人的变更不影响劳动合同的履行原则,即产权性质的变化不影响劳动关系,企业不能以投资人发生改变为理由拒不履行已签订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
G. 劳动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劳动法(labour law),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其内容主要包括:劳动者的主要权利和义务;劳动就业方针政策及录用职工的规定;劳动合同的订立、变更与解除程序的规定;集体合同的签订与执行办法;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制度;劳动报酬制度;劳动卫生和安全技术规程;女职工与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办法;职业培训制度;社会保险与福利制度;劳动争议的解决程序;对执行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以及违反劳动法的法律责任等。此外,还包括工会参加协调劳动关系的职权的规定。以上内容,在有些国家是以各种单行法规的形式出现的,在有些国家是以劳动法典的形式颁布的。劳动法是整个法律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独立的法律部门。
《劳动法》是国家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而制定颁布的法律。从狭义上讲,我国《劳动法》是指1994年7月5日八届人大通过,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从广义上讲,《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法规,以及调整与劳动关系密切相隧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劳动法》作为维护人权、体现人本关怀的一项基本法律,在西方甚至被称为第二宪法。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或工人或许一辈子都不会接触到刑法、诉讼法等,但《劳动法》却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劳动法》的保护和约束之中。不管是普通工人还是其他劳动进,我们应该清楚《劳动法》赋予我们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履行义务,维护权利。我们每个人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成为劳动法律专家,但了解基本的《劳动法》知识是必要的、经济的和有效的
劳动法类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1994年7月5日颁布
2.失业保险条例
1999年1月22日颁布
3.失业保险金申领发放办法
2000年颁布
4.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1992年4月3日颁布
5.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1996年8月29日颁布
6.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
2000年10月31日颁布
7.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
1999年颁布
8.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2001年10月27日颁布
9.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
1992年4月3日颁布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全文)
2002年颁布
11.企业职工奖惩条例
1982年颁布
12.禁止使用童工规定
13.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的规定
1996年颁布
14.作业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公约
1994年10月22日颁布
15.关于印发《企业经济性裁减人员规定》的通知
1994年颁布
16.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
1993年4月12日颁布
17.关于颁发《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规定》的通知
1994年颁布
18.关于印发《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的通知
1994年12月3日颁布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
1953年01月26日颁布
20.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
1993年6月11日颁布
21.关于〈劳动法〉若干条文的说明
1994年颁布
22.工伤保险条例
2003年4月16日颁布
23.爆炸危险场所安全规定
24.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
2003年5月19日颁布
25.工资支付暂行规定
1994年颁布
26.劳动防护用品管理规定
1996年颁布
27.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暂行规定
1996年颁布
28.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
29.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
1988年6月28日颁布
30.企业职工劳动安全卫生教育管理规定
31.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
2001年4月21日颁布
32.仓库防火安全管理规则
1990年3月22日颁布
33.工伤与职业病鉴定标准
34.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GB 15603-1995 )
35.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暂行条例
1982年颁布
36.压力管道安全管理与监察规定
1996年颁布
37.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38.压力容器使用登记管理规则
1994年颁布
39.工伤认定办法
2003年9月18日颁布
40.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范围规定
2003年9月18日颁布
41.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一次性赔偿办法
2003年9月18日颁布
42.小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实施指南
2003年9月30日颁布
43.生产力促进中心管理办法
2003年12月15日颁布
44.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
2004年1月13日颁布
45.集体合同规定
2003年12月30日颁布
46.最低工资规定
2003年12月30日颁布
47.电力安全生产监管办法
2004年3月9日颁布
48.商务部关于印发《外派劳务培训管理办法》的通知
2004年2月16日颁布
49.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
2004年8月16日颁布
50.安全评价机构管理规定
2004年10月20日颁布
51.劳动保障监察条例
2004年11月1日颁布
52.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办法
2004年12月28日颁布
53.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监督管理办法
2005年1月10日颁布
54.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农民投劳管理暂行规定
2004年12月29日颁布
55.国有煤矿瓦斯治理安全监察规定
2005年1月6日颁布
56.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 2005年7月27日颁布
57.安全评价人员资格登记管理规则
2005年8月31日颁布
58.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
2005年9月14日颁布
59.煤矿安全培训监督检查办法(试行)
2005年9月26日颁布
60.煤矿隐患排查和整顿关闭实施办法(试行)
2005年9月26日颁布
61.煤矿重大安全生产隐患认定办法(试行)
2005年9月26日颁布
62.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
2005年8月27日颁布
63.重大事故隐患管理规定
64.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 2005年8月27日颁布
65.《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2002年6月29日颁布
66.女职工保健工作暂行规定
67.外商投资企业劳动管理规定
1994年8月11日颁布
68.国家体育总局机关治丧工作管理规定 2006年6月28日颁布
69.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2005年1月1日颁布
70.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许可实施办法 2006年9月2日颁布
71.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生产许可实施办法 2006年8月31日颁布
72.民用爆炸物品销售许可实施办法 2006年8月31日颁布
73.民用爆炸物品生产许可实施办法 2006年8月31日颁布
74.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
2006年8月31日颁布
75.安全生产标准制修订工作细则
2006年10月20日颁布
76.优化失业保险经办业务流程指南 2006年9月11日颁布
77.联合收割机及驾驶人安全监理规定
2006年11月2日颁布
H. 求有关《劳动法》的法律条款,越多越好,急,谢谢!
1、 2005年2月的《关于外国使领馆雇用中国公民有关问题的复函》中明确规定:“外国驻华外交代表机构不能直接与中国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合同。”“外国驻华外交代表机构聘用中国雇员,应按照现行法律规定,由外交人员服务机构派遣雇员,代理社会保险事务。”
2、 目前正在讨论的《劳动合同法》草案已经对劳动派遣问题有了更利于劳动者的规定,要求劳动派遣公司注册资金由现在的最低10万元上升到50万元,每派出一名劳动者劳动派遣公司向银行存入5万元,以备以后万一出现问题时使用。“劳动者被派遣到接受单位工作满1年,接受单位继续使用该劳动者的,劳动者派遣单位与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终止,由接受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合同;接受单位不再使用该劳动者的,该劳动者所在岗位不得以劳动力派遣方式使用其他劳动者。”
3、 《劳动法》第3条规定,劳动者享有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4、 《劳动法》第54条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
5、 《劳动法》第17条规定,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必须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劳动合同中规定有试用期内容是法律给予劳动关系双方有条件解除劳动合同的一种条件。
6、 《劳动法》第82条规定,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当事人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
7、 《民法通则》第136条规定:“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第137条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
8、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规定,我国诉讼时效一般期限为2年,适用于普遍的民事权利被侵害的情况。特殊诉讼时效期限,《民法通则》第136条规定为1年。对于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延付或拒付租金的;寄存财物被丢失或损毁的诉讼时效为1年。
9、 《劳动法》第99条“用人单位招用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对原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第6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的,“其连带赔偿的的份额应不低于对原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总额的70%”。
10、《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二条 下列各项个人所得,应纳个人所得税:
一、 工资、薪金所得;
二、 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
三、 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
四、 劳务报酬所得;
五、 稿酬所得;
六、 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七、 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八、 财产租赁所得;
九、 财产转让所得;
十、 偶然所得;
十一、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
11、 第三条 个人所得税的税率:
一、 工资、薪金所得,适用超额累进税率,税率为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四十五。
二、 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适用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三十五的超额累进税率。
三、 稿酬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百分之二十,并按应纳税额减征百分之三十。
四、 劳务报酬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百分之二十。对劳务报酬所得一次收入畸高的,可以实行加成征收,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五、 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百分之二十。
12、 第四条 下列各项个人所得,免纳个人所得税:
一、 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部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以上单位。以及外国组织、国际组织颁发的科学、教育、技术、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奖金;
二、 国债和国家发行的金融债券利息;
三、 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的补贴、津贴;
四、 福利费、抚恤金、救济金;
五、 保险赔款;
六、 军人的专业费、复员费;
七、 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干部、职工的安家费、退职费、退休工资、离休工资、离休生活补助费;
八、 依照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应予免税的各国驻华使馆、领事馆的外交代表、领事官员和其他人员的所得;
九、 中国政府参加的国际公约、签订的协议中规定免税的所得;
十、 经国务院财政部门批准免税的所得。
13、 第五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经批准可以减征个人所得税:
一、 残疾、孤老人员和烈属的所得;
二、 因严重自然灾害造成重大损失的;
三、 其他经国务院财政部门批准减税的。
14、 第六条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一、 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1600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二、 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三、 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必要费用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四、 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减除费用800元;4000元以上的,减除20%的费用,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五、 财产转让所得,以转让财产的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六、 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个人将其所得对教育事业和其他公益事业捐赠的部分,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从应纳税所得中扣除。
对在中国境内无住所而在中国境内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纳税义务人和在中国境内有住所而在中国境外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纳税义务人,可以根据其平均收入水平、生活水平以及汇率变化情况确定附加减除费用,附加减除费用适用的范围和标准由国务院规定。
15、 个人所得税税率表一(工资、薪金所得适用)
级数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
1 不超过500元的 5
2 超过500元至2000元的部分 10
3 超过2000元至5000元的部分 15
4 超过5000元至20000元的部分 20
5 超过20000元至40000元的部分 25
6 超过40000元至60000元的部分 30
7 超过60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 35
8 超过80000元至100000元的部分 40
9 超过100000元的部分 45
16、 个人所得税税率表二(个体工商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适用)
级数 全年应交所得税额 税率(%)
1 不超过5000的 5
2 超过5000至10000的部分 10
3 超过10000至30000的部分 20
4 超过30000至50000的部分 30
5 超过50000的部分 35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二十三条 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 股东符合法定人数;
(二) 股东出资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
(三) 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
(四) 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有限责任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
(五) 有公司住所。
18、第二十四条 有限责任公司由五十个以下股东出资设立。
19、第二十五条 有限责任公司章程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 公司名称和住所;
(二) 公司经营范围;
(三) 公司注册资本;
(四) 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
(五) 股东的出资方式、出资额和出资时间;
(六) 公司的机构及其产生办法、职权、议事规则;
(七) 公司法定代表人;
(八) 股东会会议认为需要规定的其他事项。
股东应当在公司章程上签名、盖章。
20、第二十六条 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全体股东认缴的出资额。公司全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出资资本的20%,也不得低于法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其余部分由股东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其中,投资公司可以在五年内缴足。
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三万元。法律、行政法规对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有较高规定的,从其规定。
21、第二十七条 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作为出资的财产除外。
对作为出资的非货币财产应当评估作价,核实财产,不得高估或者低估作价。法律、行政法规对评估作价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全体股东的货币出资金额不得低于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30%。
2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
为规范用人单位用工行为,保护劳动者合法利益,促进社会稳定,现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确立劳动关系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 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
(一) 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
(二) 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
(三) 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
二、 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时可参照下列凭证:
(一) 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
(二) 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
(三) 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
(四) 考勤记录;
(五) 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
2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关于开展区域性行业集体协商工作的意见
一、 区域性行业集体协商的范围
区域性行业集体协商是指区域内的工会组织或行业工会组织与企业代表或企业代表组织,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开展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的行为。
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一般在小型企业或同行业企业比较集中的乡镇、街道、社区和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薪技术产业园区)开展。在行业特点明显的区域要重点推行行业性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工作,具备条件的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县(区)一级开展行业性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
二、 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代表的产生方式
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代表应按照规范程序产生。职工一方的协商代表由区域内的工会组织或行业工会组织选派,首席代表由工会主席担任。企业一方的协商代表由区域内的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或其他企业组织、行业协会选派,也可以由上级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组织区域内的企业主经民主推选或授权委托等方式产生,首席代表由企业方代表民主推选产生。
集体协商双方的代表人数应当对等,一般每方3~10人。双方首席代表可以书面委托专家、学者、律师等专业人员作为本方的协商代表,但委托人数不得超过本方代表的1/3。
三、 开展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的内容
开展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工作,要从本区域、本行业劳动关系的特点和企业实际出发,紧紧围绕劳动报酬、劳动定额、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等问题进行。通过协商签订的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专项的。在协商过程中要力求重点突出,议题集中,措施可行。签订集体合同的条款要具体,标准要量化,切实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当前,要将职工工资水平、工作时间以及与此直接相关的劳动定额、计件单价等劳动标准作为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的重点,通过集体协商妥善处理各方的利益分配关系,推动企业建立正常的工资决定机制。
I. 劳动法里如果员工工作犯错,老板可以扣投资的股份吗
如果员工工作犯错误我,老板可以扣该员工的工资或者奖金,但是不可以扣投资的股份。因为投资的股份不适用于劳动法,你也没有权利去扣他的投资股份。
J. 赴美投资需要注意哪些劳动法问题
奥地利劳动法是对雇员和雇主的权利、义务进行规范的法律体系,既包括由欧盟立法转化而成的国内法和本国法律法规,也包括行业性集体协议等约束性文件。随着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企业对奥投资日趋活跃。加大研究奥劳动法,依法处理劳资关系,对投资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奥地利劳动法的历史沿革、组成及特点
(一)历史沿革
奥地利劳动法是在雇员与雇主的长期斗争中诞生的。1889年,奥地利产业工人第一次走上街头,就缩短工时进行示威游行。1918至1920年,奥颁布《休假法》、《集体协议法》、《雇员协会法》等多部法律,构成了现在奥社会法和劳动法的主要内容。20世纪70年代,奥实施一系列社会、劳动市场政策改革,出台了《劳动基本法》、《外国人就业法》、《夜班及重体力劳动者法》等。经过劳资双方的斗争与相互妥协,奥地利法定工作时间也不断缩短,休假时间得到延长。
表1:法定工作时间和休假时间的演变
年份
工作时间(小时)
休假时间(周)
1960年
45
2
1970年
43
3
1980年
40
4
1990年
38或38.5
5
(二)主要法规
可分为两个部分:
1.劳动合同、劳动关系等涉及个人的立法,用于规范雇员和雇主之间的法律关系,包括劳动合同的订立与终止、雇员和雇主的权利及义务等。该范畴下包含各种不同的法律法规,有些适用于所有雇员,有些仅适用于劳动合同的一部分(如《休假法》)或某一劳动群体(如《雇员法》)。保护雇员权益的法律也属此类范畴。
2.涉及企业整体的立法,用于规范有关权益代表机构的设立、功能的法律法规。最重要的法律为《劳动基本法》,其第一部分规定了集体协议的法律基础,第二部分规定了企业职工委员会(Betriebsrat)的共决权。
(三)特点
奥地利劳动法内容庞杂,涵盖《休假法》、《劳动时间法》等工资待遇类法律,《雇员协会法》雇员自治机构立法,《雇员保护法》等劳动保护法规以及针对特殊群体的《孕产期妇女保护法》、《外国人就业法》等。劳动法注重权力制衡,从社会法属性出发,侧重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雇员群体,允许其通过工会、职工委员会等机构维护自身利益,与雇主相互制衡。劳动法权责分明,明确规定了雇主与雇员的权利及义务,有利于调整劳动关系,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
二、劳动关系的确立与解除
(一)劳动合同的订立
《劳动合同法修正案》规定,劳动合同可采用书面方式、口头协议或“实际行动”(取得实际工作成果并被雇主接受)订立。如无书面合同,则雇主必须向雇员面交聘用通知(Dienst- zettel),对双方的主要权利和义务进行书面确认。
一般情况下,雇主和雇员以相关法律和集体协议规定的最低标准(如最低工资、加班补贴、正常工作时间、休假时间等)为基准,就劳动合同的内容进行谈判。以钢铁和金属加工业为例,劳动合同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钢铁和金属加工业集体协议适用性的规定,以及对员工试用期(4周)、职责、工作地点、工作时间(每周正常工作时间38.5小时)、工资、病假、休假、解约的具体规定。合同样本可在奥地利联邦商会官网下载(链接附后)。
(二)劳动合同的解除
1.解除类型
解除合同分为试用期解约、到期解约、协商解约、单方面提前解约(解雇、辞职)四种类型。1个月试用期内双方均可随时提出解约,无需说明理由。但如果雇员因歧视性原因(如性别、民族、宗教或世界观、年龄、性取向、残疾等)遭解雇,则可驳回解雇要求或向雇主索赔。单方面提前解约时需以书面通知方式终止劳务关系,通常不需要作出解释,雇主和雇员均可根据法定的解约通知期限进行解雇或辞职。如雇员提出辞职,均需提前一个月通知雇主。雇主解雇员工时,需按照法定期限(详见表2)提前通知。雇员工作时间越长,提前通知的期限越长。
表2:法定解雇通知期限
在现企业工作年限
提前通知期限
2年以内
6周
2-5年
2个月
5-15年
3个月
15-25年
4个月
25年以上
5个月
2.解雇保护程序
在解雇员工之前,雇主有义务通知职工委员会。职工委员会可在一周之内对解约进行表态,表示同意(需三分之二多数)、反对或无意见。为防止终止劳动关系时出现不公,《劳动基本法》第105条规定了一般性保护原则(适用于拥有5 名以上雇员的企业),要求雇主对终止劳动关系提出正当理由,如雇员不符合岗位要求、企业因经营不畅需裁员等。
如职工委员会对解雇决定表示同意,则雇员无法再进行申辩。如职工委员会认定解雇行为是出于不道德的目的,或会损害雇员经济利益,职工委员会可向劳动法院申诉,对解雇予以驳回。如职工委员会对解雇无意见,则雇员还可在职工委员会表态截止后的2周内向劳动法院申诉。由于诉讼往往久拖不决,对劳资双方都存在较大风险,所以双方多以和解为主,即劳方同意终止劳动关系,而资方会根据职工工龄给予相应补偿。
在有重大理由的前提下,雇主有权开除雇员,可不事先通知而立即终止合同。重大理由包括严重违法行为、泄露公司机密、不服从上级指令等。雇主应在发现后的3天内迅速处理。与解雇不同,劳动关系在宣布开除时便立即结束。
3、特殊保护人群
对某些雇员群体适用特殊保护规定,包括孕妇、休产假的雇员、职工委员会成员、服兵役人员、残障人士、学徒工等。如解雇受特殊保护人群,则需报请劳动法院批准。
三、雇员管理
(一)劳动保护
1.劳动安全和健康保护。包括所有涉及技术标准和卫生标准的保护法条,如《雇员保护法》及相关条例。在安全和健康的环境中工作是雇员的基本权利,雇主必须在确定工作场所及工作流程、选择工作设备和材料及使用员工时基于预防危险的原则。
2、工作时间及特殊群体保护。包括针对特殊群体出台的专门保护法,如《孕产期妇女保护法》、《儿童及青少年就业法》等。还包括关于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的法律法规以及对特定职业群体(如司机)的特殊规定等。
(二)保障雇员基本权利
1.工作时间。每天正常工作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每周不得超过40小时。但多个行业的集体协议削减了每周正常工作时间,例如零售业、钢铁和金属加工业的正常工作时间是每周38.5小时,印刷业是每周37小时,传媒行业仅36小时。工作时间的分配则灵活多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调整,如设立工时账户、实行弹性工作时间或倒班制等。如实际工作时间超出规定时间,员工有权要求获得加班工资,加班工资通常高出正常工资标准50%。
2.休假。《休假法》规定,雇员有权利享受带薪年假,工龄25年以内年假为30个工作日(周一至周六),工龄25年以上的增至36个工作日。从开始计算年假的当年年底起,未用完的年假2年有效。
3.最低工资。薪酬主要通过双方签订的合同加以规定。奥地利没有法定最低工资,但大部分行业的集体协议均规定了最低工资水平,雇主支付的工资必须达到或超过最低工资水平,否则将被处以每位雇员1000欧元至1万欧元的行政处罚。如超过三位雇员的工资未到最低标准,或雇主再次违反最低标准规定,罚金将增至每人2000欧元至2万欧元。
表3:奥地利主要行业最低工资
主要行业
每月最低工资(欧元)
机械和金属制品业
1724.17
汽车业
1724.17
建筑业
1602
化工业
1721.41
电子业
1692.27
为合理避税,奥地利企业每年通常分为十四次发放月薪,除1至12月按月发放外,还在年假和圣诞节时各发放一次奖金(通常与月薪数额相同)。
(三)雇员自治机构
1.工会。奥地利工会联合会(ÖGB)是一个跨党派的雇员利益代表机构,包含7个行业工会,采用自愿会员制,拥有约120万会员。该组织就制定集体协议提出意见建议,并对涉及职工利益的法律草案进行表态。
2.雇员协会。雇员协会与工会合作,共同代表职工的社会、经济、职业和文化利益,主要职责是为就业者提供劳动法方面的咨询、为劳动和社会法庭提供法律咨询,对相关法律草案表态,在国家和国际委员会层面代表职工利益。雇员协会实行义务会员制(担任领导职务的高级雇员、公职人员除外),会费为工资总额的0.5%,每月最高不超过21.15欧元,由雇主与社会保险机构一同缴纳。
3.职工委员会。雇员5人以上企业可选出职工代表成立职工委员会(除农林业企业及私人家庭),人数与企业职工人数成正比(详见表4)。1000人以上的企业中,雇员每增加400人,职工代表增加1人。
表4:奥地利企业职工委员会成员人数
雇员总数
职工代表人数
雇员总数
职工代表人数
5-9人
1
201-300人
6
10-19人
2
301-400人
7
20-50人
3
901-1000人
13
51-100人
4
1001-1400人
14
101-200人
5
1401-1800人
15
职工委员会的职责如下:就公司协议进行谈判;确保集体协议和公司协议的一致性;就改善工作条件和安全性提出建议;对工作场所的设计拥有发言权;对人事和公司业务拥有发言权;可就解雇提出意见并向法院提出质疑;在特定前提条件下可阻止调动工作;须了解所有涉及员工利益的事项。
(四)特殊情况下的雇员保护
1.病假。雇员在生病期间可在一定时间内领取工资,工资额与工作年限相关。详见下表:
表5:法定病假期间领取工资数额及时限
在现企业工作年限
领取全额工资时限
领取半额
工资时限
每次生病最长领取工资时限
0-5年
6周(工伤加2周)
4周
10周
(工伤加2周)
6-15年
8周
4周
12周
16-25年
10周
4周
14周
26年以上
12周
4周
16周
超过最长领取工资时限后,可在医疗保险公司申请疾病津贴(Krankengeld),最长可领取一年,数额取决于员工生病前一月的工资和生病期间领取的工资额。生病雇员并不享有特殊保护,企业可因正当理由予以解雇。
2.失业。2003年以前参加工作的雇员适用老办法,被解雇后根据工龄长短向雇主领取两个月到一年不等的遣散费。2003年以后参加工作的雇员,雇主按其月工资的1.53%为其缴纳失业保险(遣散费基金)。以下特殊时期也需缴纳失业保险:培训、服兵役、产假、病假期间由雇主支付;领取育儿津贴期间、临终陪伴期间由家庭负担平准基金(FLAF)支付;脱产学习期间由劳动市场服务局支付。缴纳满3年后,雇员失业时即可领取相应的遣散费。
3.退休。奥地利养老保险由国家养老保险、企业养老保险和商业保险三部分组成,国家退休金为最重要保障,企业和私人养老金的重要性不断上升。《企业退休金管理法》规定了四种退休金支付方式:养老基金、企业团体保险、直接支付和人寿保险。养老保险的数额为月工资收入的22.8%,其中雇主缴纳12.55%,雇员缴纳10.25%。奥地利的法定退休年龄是男性65岁,女性60岁,从2024年起女性退休年龄将逐步推迟,到2033年统一为65岁。不过目前奥地利人的实际退休年龄早于法定年龄。
4.企业破产。为在企业破产时更好地保障雇员利益,奥地利1977年实施《破产薪酬保障法》,规定公司破产时雇员工资由破产薪酬基金有限公司(Insolvenz-Entgelt-Fonds)支付,基金的主要资金来源为雇主缴费,相当于失业保险的追加费(占月工资0.45%)。一旦公司进入破产程序,雇主无力支付雇员工资,雇佣关系依旧保留,雇员可向破产-薪酬-基金有限公司申请破产薪酬。
(五)外国人在奥工作规定
《外国人就业法》、《定居和居留法》、《外国人事务局法》等规定,外国人希一年之内在奥居留6个月以上的,需获得居留许可(签证和居留证),希在奥长期就业的,需获得工作许可。以上规定不适用于瑞士和列支敦士登居民、欧盟成员国居民和欧洲经济区居民。
居留许可由移民部门和警察机关出具,最重要的居留证是2011年7月1日引入的“红白红卡”。第一类普通红白红卡,是在奥居留并为特定雇主就业的工作许可,申请时还需出具奥地利劳动市场服务局(AWS)出具的就业市场需求鉴定报告。第二类高级红白红卡,除了具有居留许可的功能,持有此卡的人员可自由求职、不受限制。居留满5年并符合相关移民规定,则可获得永久性的“欧盟长期居留”。除红白红卡外,2011年7月1日起还针对外国“关键人才”引入“欧盟蓝卡”,申请人需保证最低工资是奥地利平均工资的1.5倍。以上居留证均已包含就业许可。
廊坊律师:网页链接
申办程序和时间方面,“关键人才”可较快获得就业许可,移民局一般在接到申请六周内给予答复。其他就业人员需按正常程序申请在奥居留及工作许可,颇为繁琐且费时,一般需耗时四至六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