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解说
⑴ 紧急避险法律上是如何认定的有没有一定的标准或者程序行政法上有没有紧急避险的规定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内得已容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伤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紧急避险条件:(1)必须针对正在发生的紧急危险。如果人的行为构成紧急危险,必须是违法行为。(2)所采取的行为应当是避免危险所必需的。(3)所保全的必须是法律所保护的权利。(4)不可超过必要的限度,就是说,所损害的利益应当小于所保全的利益。紧急避险不负法律责任。在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不得在发生与其特定责任有关的危险时实行紧急避险。
⑵ 法的渊源是法律渊源吗
两者不属于同一来概念,法的渊源较源法律渊源更狭隘,法律渊源更宽泛一些。
法的渊源:简称“法源”。通常指法的创立方式及表现为何种法律文件形式。分为直接渊源和间接渊源两种。前者为成文法,后者可以是判例、惯例甚至法理。
法律渊源:是一个应用很广泛的概念,几乎在各种法学学科中都可以看到,像法理学中讲述法律渊源的一般理论;比较法学中都有关于法律渊源的比较; 法制史中也都讲述不同历史时期的法律渊源,宪法学中讲宪法的渊源,经济法中讲经济法的渊源,民法学中讲民法的渊源,诉讼法中讲诉讼法的渊源,行政法讲行政法的渊源,国际法更是在开章就讲国际法律渊源。
⑶ 知道人事和行政的区别吗人事、行政具体做些什么
人事:是管人的(进出,报酬,考核,晋升,奖惩等)
行政:是管事的(工人安排,各项保障等)
⑷ 立志成为企业的法律顾问,请问公司最常用的法律是哪些麻烦详细解说下
公司、企业在经营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法律风险,一定要做到未雨版绸缪,最好有专业的律师权或法律人士把关,才能尽可能地避免无谓的损失。 步骤/方法来自企业内部的民事风险。
主要包括:1、劳动法方面的风险,比如没有劳动合同,或制定的规章制度不符合劳动法律的规定。
2、表见代理行为。最典型的就是业务员滥用盖章的空白合同。3、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来自企业外部的民事风险。
主要包括:1、未能调查清楚合同相对方的法律责任承担能力。
2、签署的合同属于无效合同。
3、某些合同条款约定审核不严,导致最后无法认定。比如,有个当事人,从网上抄的合同,前面一条写不能“转租、转让”,后面又写不能“转租”,前后矛盾,都没有发现,这就属于约定不明。
4、不会利用抵押权、质权等权利降低交易风险。知识产权法方面的风险。比如有些企业会因为缺少知识产权法方面的法律知识,而导致出现无意中侵犯他人商标权、专利权的情况。行政法方面的风险。主要是关于行政审批方面的风险。刑法方面的风险。主要是商业贿赂、非法经营等方面的风险。参考资料1、民法;2、刑法。
⑸ 具体行政行为与行政执法行为
这道题应该是AD,两者都对的,答案错了
任何行政行为都可以分为具体和抽象行政行为
而此题显然不是抽象行政行为
另外,公安做出处罚的行为本身就是行政执法行为
所以我认为是AD
没有办法啊,中国就是这样的,不懂的人来出题,而且答案很奇怪的,就是在司法考试中都能出现这种莫名奇妙的答案
楼主为了得分可以妥协一下
⑹ 法学上“法的渊源”的专有含义及当代中国法的主要渊源。
法的渊源主要是指法的源泉或法源。
(一) 法的历史渊源:引起特定法律原则和法律规范产生的历史上的行为和事件。
例如美国1803年的“马伯里诉麦迪逊”(Marbury v. Madison)案确立起了司法审查制度。
(二)法的理论渊源:那些促进立法和法律改革的理论和哲学原理。
例如科斯定理( Ronald Coase)指出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下,无论权利如何配置,产权的初始分配不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即如果交易成本极低,法律对权利义务的分配就不大可能对资源配置有重大影响,法律的任务在于明晰界定产权。
(三)法的形式渊源:那些被赋予法律效力和强制力的具有权威性的某些原则和规范。
(四)分为实质上法的渊源和形式上的法的渊源,前者是指法的真正来源、根源和发源。后者是指法的创制形式和表现形式,这是目前通常所称的法的渊源,其又分为直接渊源和间接渊源,直接渊源指国家机关制定的具有不同法律地位和效力的法的一种分类;间接渊源又称非正式渊源,例如学说、习惯、宗教以及道德伦理等。
法的实质渊源,即法是根源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还是神的意志、君主意志抑或人民意志;法的形式渊源,即法的各种具体表现形式,如宪法、法律、法规;可以指法的效力渊源,即法产生于立法机关还是其他主体,产生于什么样的立法机关或其他主体;法的材料渊源,即形成法的材料来源于成文法还是来源于政策、习惯、宗教、礼仪、道德、典章或理论、学说;等等。但无论中西方法学著述,对法的渊源的解说,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认为法的渊源主要指法的效力来源,亦即根据法的效力来源不同对法所作的基本分类。在中国,法的渊源的含义的规范化表述,是指由不同国家机关制定、认可和变动的,具有不同法的效力或地位的各种法的形式。
我国目前法的渊源一般有实质意义法的渊源和形式意义法的渊源。在实质意义上,法的渊源指法的内容的来源,如法渊源于经济或经济关系。形式意义法的渊源,即法的效力渊源,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或认可的具有不同法的效力和地位的法的不同表现形式。而由于社会制度、国家管理形式和结构形式的不同及受政治思想、道德、历史与文化传统、宗教、科技发展水平、国际交往等的影响,在不同国家或不同历史时期,有各种各样的法的渊源。当代中国法的渊源主要以宪法为核心的各种制定法,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经济特区的规范性文刊:、特别行政区的法律法规、规章、国际条约国际惯例等。另外国家政策也是当代我国法的非正式渊源之一。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6条规定:“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因此国家政策也是当代中国法的渊源之一。
⑺ 平等,自愿,有偿的原则,法律上解说是什么意思
这肯定是基于民法背景说的,因为行政法和刑法都没有平等、自愿、有偿可言。
平等原则指在民事活动中,民事主体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所有具有民事主体资格的双方,在民事活动中的行为均应遵循这样的准则。中国民法的平等原则是当今商品经济规律的属性,是现代法制的基本原则,在当代不同国家不同阶级属性的人类社会,固然其阶级性质有别,但在不同的民事法律制度上,相同的一点都是把平等原则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和调整商品关系的基本方针。
自愿原则是中国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它是指公民、法人等任何民事主体在市场交易和民事活动中都必须遵守自愿协商的原则,都有权按照自己的真实意愿独立自主地选择、决定交易对象和交易条件,建立和变更民事法律关系,并同时尊重对方的意愿和社会公共利益,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或任何第三方。只要进行交易或其他民事活动双方的交易等行为不违反法律规定,其他任何机关、团体、个人等第三方都不能干涉。以欺诈、强迫、威胁等违背交易主体意志的不正当竞争行为,都为法律所禁止。
等价有偿原则是公平原则在财产性质的民事活动中的体现,是指民事主体在实施转移财产等的民事活动中要实行等价交换,取得一项权利应当向对方履行相应的义务,不得无偿占有、剥夺他方的财产,不得非法侵害他方的利益;在造成他方损害的时候,应当等价有偿。现代民法对等价有偿提出挑战,认为很多民事活动,比如赠予和赡养,继承等并不是等价有偿进行的,因而等价有偿原则只是一个相对的原则,不能绝对化。
希望对你有帮助
⑻ 求行政执法案例分析,比较复杂的,包括案情和法律分析,谢谢
马某开了一家饺子店,王某声称自己吃了从马某处够买的饺子后,事物中毒得了急性肠胃炎,要求马某赔偿损失未果,遂向某区卫生部门举报,办案人员叶某接到举报后,独自一人来到马某饺子店,二话不说即对马某开出了由某区卫生行政部门制发的罚款100元的收款收据.马某辩解说:"本店销售的是百年老字号水饺,你凭什么罚款?"叶某教训说:"你卖的饺子造成其他人中毒,你还敢抵赖?"于是立即将罚款增加到200元.马某拒绝罚款,叶某威胁到:"等着瞧,不想开店了?"马某怕事,只好缴纳罚款200元.叶某将罚款往口袋一装就走人了."
请问:本案中叶某对马某施行了行政处罚存在哪些违法情形?请指出并说明理由
违法之处如下:
1 叶某不能一人前去马某饺子馆进行案件调查。《行政处罚法》中规定至少须有2人。
《行政处罚法》
第三十七条 行政机关在调查或者进行检查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当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证件。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应当如实回答询问,并协助调查或者检查,不得阻挠。询问或者检查应当制作笔录。行政机关在收集证据时,可以采取抽样取证的方法;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记保存,并应当在七日内及时作出处理决定,在此期间,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不得销毁或者转移证据。执法人员与当事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2 叶某二话不说即对马某开出了由某区卫生行政部门制发的罚款100元的收款收据在程序上严重违规。
《行政处罚法》
第三十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政机关必须查明事实;违法事实不清的,不得给予行政处罚。
第三十一条 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第三十二条 当事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行政机关必须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进行复核;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行政机关应当采纳。行政机关不得因当事人申辩而加重处罚。
3 叶某教训说:"你卖的饺子造成其他人中毒,你还敢抵赖?"于是立即将罚款增加到200元。违反《行政处罚法》中公正公平原则。
《行政处罚法》第四条:设定和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对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规定必须公布;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
4马某拒绝罚款,叶某威胁到:"等着瞧,不想开店了? 叶某将罚款往口袋一装就走人了."
违反法律。
《行政处罚法》
第一百八十八条 司法工作人员徇私舞弊,对明知是无罪的人而使他受追诉、对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诉,或者故意颠倒黑白做枉法裁判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⑼ 如何复习司法考试,请过来人或专业人士解答
备考四部曲
过司法考试这一关,要有战略上蔑视、战术上重视的勇气和谋略。勤奋+方法是通往成功之路不变的誓言。每天要保证一定的连续作战时间,有人说每天至少6个小时,有人说至少8个小时,具体需要多少时间取决于你的复习计划和记忆力。大可不必担心时间不够用,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去挤,它总会有的。对司法考试要有通盘考虑,复习有进度表,既有总计划、阶段计划、月计划,也要有周计划、日计划,哪一科目什么时候复习,哪天看些什么内容,达到什么程度,必须了然于胸,明于纸上。日计划、周计划、月计划、阶段计划的设计因人而异,设计的时候既要紧凑又要不失灵活,做到张驰有度,详细的操作就不多谈了,掌握知识点的方式,采取“看书——做题——温书”的方法是很凑效的。下面主要谈一下总计划的安排。根据各大司考助考网站的多年经验和通过了的考生的实践,司法考试的复习计划通常都会分为三大轮,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一个复习前的准备,就形成了我所说的备考四步曲。
(一)复习前的准备
3 月份前,如果你硬要看书,一个是要看你的薄弱科目,另一个就是看别人的经验材料。准备司法考试应当从收集、研读经验文章开始。司法考试分秒必争,这一点不假,但“磨刀不误砍柴工”,收集研读经验文章是必要的工作。可以去网上收集过来人的考试经验,也可以买一本这方面的书认真地研读。通过这些材料,可以从宏观上了解了司法考试的难度、深度和广度,可以体会复习备考的艰辛困苦和压力重重,为自己即将要经历的漫漫征程作好心理准备。这些文章会告诉你应该看什么书,怎么看书,怎么处理辅导书和法条、看书和做题的关系,各个科目不同的复习对策,甚至考试时的心态、答题注意的问题都有他们自己的体会。这个收集、研读经验文章的步骤能帮助我们在复习阶段少走弯路,并在困难面前挺过去,顺利、平稳地完成复习计划。
(二)理论提高阶段
这个阶段就是第一轮的复习,大概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一般为4、5、6月),要求把所有的学科都学习一遍。第一轮是打基础的阶段,学习讲求:①面面俱到:不能因为某个科目考的少、分值小而不看,也不能因为某个问题很罗嗦、很细节化而放弃。有人说,司考是放弃的艺术,但这个时候就主张放弃,那是为自己的懒惰辩解。这样的思想很危险!开了一个口子,你后面的漫漫备考征程就更容易堕落。一遇到自己不耐烦、看不惯的知识点就跳过去,那简直就是司考自杀!②准确理解:这个阶段,准确、深入理解比死记硬背重要,也是为后面两轮的记忆打下理论的基础。但是,这段时间你也要记忆,要有意识地把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记住,走马观花的态度等于白看兼浪费时间。③注重基础:鉴于各个科目的特点,这个阶段应侧重基础科目、理论学科。侧重的科目是:刑法、民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即三大实体法和三大诉讼法。特别是三大实体法和三大诉讼法,最好能在第一轮一步到位,真题研究透、该看的辅导书全部细致地看过、真题做完分析完。至于卷一,如果基础好,比如大学的时候学过相关课程,或者已经不是第一次参加司考,可以先不看,否则,还得从头到尾看一遍,有个大概的掌握,并划出考点,为第二轮复习作好准备。
(三)融会贯通阶段
这是第二轮复习,大概用1个半月左右的时间,可以说,这个阶段的复习掌握程度将决定司考的成败。这个阶段必须全面复习和强化重点。对于三大实体法和三大诉讼法部分,应该重其重,轻其轻!集中精力掌握重点、难点部分,如果前一阶段复习到位,这个阶段的复习就会得心应手。注意各个部分之间联系、区别,它们易混淆的地方。比如,彻底搞清楚民法的物权和债权,四种担保物权,三大诉讼法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做到看一个问题,就可以联想到相关的其他知识。要重记忆,必须把把法制史、宪法、三国法、经济法、职业道德等卷一的内容记熟吃透。这些科目的特点就是:你记忆准确了,就可以拿分!这一阶段的复习送你两句话:第一句—— “对知识点要有精确的把握”,不能大概知道,法律是很严谨的东西,司法考试同样需要很细心,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没有会一点或者大概知道的说法,大概知道就等于不知道,所以复习一定要到位,力求精准。第二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勤于动笔,把参考书重要的字句划出来,圈起来,还要把你自己想到的总结的易于记忆和比较区别的灵感性的想法或者其他书上提到的而该书上、该法条上没有明显列出的知识写下来,这等于扩充它的外延,善于把书读厚就是这个道理。这一轮的复习达到哪个程度,基本上锁定了你司考的成功度。
(四)冲刺阶段
这是考前的最后一个阶段,大概用一个月的时间,重点巩固,临战模考,查漏补缺。冲刺阶段要注意以下方面,第一,民法可以只看钟秀勇的笔记,刑法强化总则的基础上看阮齐林中法网笔记分则部分的重点罪名,卷一看《辅导用书》划出的重点,其他内容可以只看《重点法条解读》。这个阶段一定要确保记忆性的知识点牢牢记住。第二,花时间看看新增法条、论述题和文书写作。第三,每个星期来一次模拟考试,至于模拟题的选择,个人建议采用历年真题(可以上网下载),02年—07年共6套题,已经基本足够。通过模拟考试既可以增加信心,又可以查漏补缺,针对薄弱环节进行再巩固。至于什么冲刺班、考前资料之类的东西,自己看着办吧。只要复习到位,还需要什么所谓的“内部资料”吗?况且这些资料的质量也值得怀疑,搞不好还搞乱马脚,因此失彼。如果时间允许,条件允许,想报个培训班,个人建议在融会贯通阶段报班,因为这个时候既有了前一阶段的复习基础,上课的成果在该阶段消化的基础上还也可以在冲刺阶段巩固和飞跃。考前一个星期的时间如何利用也很关键,这个时候大局已定,重点应该放在心理调节和容易忘记的知识点上,经济法、法制史可以再看一遍,考前两天可以再做一套真题。考试前一两天,如果你能达到很想考试的状态,而不是担心考不好,那么,你已经胜券在握,成功了一大半,万事惧备只欠东风了。请记住:你用心了,就会有很大的收获。
经过近半年的努力,在亲朋好友的鼓励和鞭策下,通过自己的顽强拼搏,终于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对于如何复习司法考试,我总结了一些经验。我尝试着回忆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切身感悟就如何复习司法考试提一些建议,并试图带给仍在司考之路上摸索前进、有志于法律职业实践工作的同仁志士一些启发。
一、决心、信心、恒心“三心合一”
对待司法考试的心态和精神状态,将是你成功与否的关键。司法考试的复习历程是一段漫长而曲折的路,打算利用一两周或一头半个月的突击复习取得骄人成绩是不可能的事情。怎样才能在漫漫长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所向披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下决心、树信心和有恒心。
首先,要下决心。不同的人报考司法考试有不同的动机,也许是为了从事自己热爱的法律职业,也许是为了自己的“钱途”或仕途,也许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但都有着共同的目的 ——取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既然目标是明确的,就应当坚定不移,就要有非过不可的决心,并胸怀高分通过的勇气。任何可过可不过的“无所谓”心态都将成为你登览人生亮丽风景线的重大屏障。
其次,要树信心。面对着“中华第一考”,很多人多少有些畏惧心理,这可能源于对自己能力的质疑、备考的无从下手或者是以前失败的阴影。因此,要战胜司考,就先得战胜自己。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世界上没有做不到的事,只有想不到的事”。对于曾经失败的朋友来说,过去的应该成为一种人生经历,而不应是一种负担。试想,你比别人多考一次,你的基础就更好,经验就更足,成功的机会自然更大。
最后,要有恒心。司考很累,司考很苦,这是经历过司法考试的人共同的感受。上帝不会眷顾司考路上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要想成功,就必须持之以恒。或许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是,男人就要对自己恨一点(女人也要恨一点,呵呵),能够抵制各种诱惑,能够克服种种艰辛,把苦累变成一种享受。在你最苦最累的时候,很多人已经趴下了,多坚持一分钟就会多一份希望。用心司考,有恒则成,在司考的路上,我们“痛并快乐着”。
二、选择合适的书就是选择好的导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司法考试用书就是你司考之战的武器。选择合适的辅导用书,就等于选择了先进武器,对于司法考试是非常重要的。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司考用书,质量也参差不齐,一定要慎重选择。下面我以我的经验向大家作一个推荐。
(一)考试教材: 《国家司法考试辅导用书》,法律出版社出版
推荐这一套《国家司法考试辅导用书》,其实选它有着很重要的原因:关于考试教材方面,各种资料显示:由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国家司法考试辅导用书》简称:“三大本”是最具有权威性的,这是因为这一套教材是司法部组织出卷老师编写的,所以我们应当以此教材为核心!特别是其中关于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这些老师给出的意见,因为往往这些出卷人就是喜欢考这些有争议的问题,所以有必要对这些有争议问题进行了一番总结。这“三大本”虽说是权威教材,但是我相信很多人都没有将它看完,这是因为这三本书知识点多、复杂、枯燥无味,这让很多人产生抗拒的心理!
(二)辅导书籍: 《万国专题讲座系列》,人民法院出版社
上述“考试教材”中的“三大本”是作为教材,但是它的缺点在于没有重难点之分,所以整本书看起来平淡无味,你也很难看得出来,考试的重点的在哪里?即使你有总结的能力,但是你是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总结它的。所以下面介绍这一套书,它的主要任务在于:首先、帮你抓出重点,方便你在短时间内分清主次。其次、它可以帮你分析一些难点、热点话题。
这里首先推荐:《万国专题讲座系列》6本,人民法院出版社,这一套是多年以来受众多考生喜爱的。分析一下,其中有一定的原因。但是这一套书也有一定的缺点,在3、4月这一套书已经出版了,而当时的编写是以07年大纲为准,所以当08年大纲及“三大本”出版以后,发现了它很多地方出现问题,跟不上大纲变化!毕竟08年的大纲对07年进行了很大的修改。其实这也是很多出版商出于争夺市场的战略。其次,也有很多人推荐三校的那一套,但是鉴于本人没有用过,所以在此无法对其进行评论!不过上次在广州购书中心有见到一套个人觉得很不错的,但是当时已经买了万国的,所以也不敢再买了,毕竟书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三)法条:
1、最新法律法规汇编(也就是将大纲所要求的法条全部都包含在内的那一类型的法条)
讲到法条,这里首先应该明确一下:法条内容都是千篇一律的,关键是你个人喜欢书的编排风格是什么?
由于法条在整个考试中处于很重要的地位(比如很多题目都是直接考察法条也就是说只要你熟悉法条你就可以轻松得分)而本身看法条的过程是一个极其枯燥的过程,而且不只一次还要反复多次背法条。所以在此我也无法推荐一本确切的法条书本,市面上有很多不同出版社的书,而每个书版社出书的风格又大不相同。大家自己要去书店找找对比一下,只要自己看起来比较舒服的就行了!
我个人就比较喜欢一大本厚厚的,将全部的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编排在一起,一来以便集中查找,二来我比较喜欢厚厚的书,特别是当你拿起它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很满足、自豪,原来自己也可以看这么厚的书!貌似自己是哈佛的学生一样天天都拿这么厚的书,吓都吓死人啦!最后,我看中了由九州出版社出版的那一本!也有些人喜欢分册的编排,看起来没有很大的压力。
2、重点法条——它的主要任务在于帮你抓住重点。
这里有很多人推荐李建伟的《重点法条解读》 ,我认为这本书也是不错的。也是历年以来考生所喜欢的。但是我个人认为,在以前这本书确实不错,但是随着司法考试的题型的改革,很多以前所谓重点法条,在每次考完试之后就会发现不是重点了,而那些不起眼的法条,却频繁地考察到了!考察面越来越广!这样的话,就慢慢地失去这本书原本出版的意义。
因此,对于这本书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它,可以作为抓重点的指导,但不能将它看成“救命草”以为读完这本就可以像前几届一样,短期背下它拿上高分。
3、习题类:
推荐《司法考试辅导用书配套测试题解》(共8册)俗称“白皮书”
讲到习题,我自己没有在复习当中没有重视它,等到复习了中期的时候,才买“白皮书”回来做。由于当时时发现虽然复习了二个月,但基础知识不扎实,于是乎就买了回来,但是我发现已经比较晚了!又怕打乱整个计划,到最后也没有做完它。在此,要明确一下:关于这一套习题,它的主要任务在于帮你打基础,所以应该将它放在复习前期即看完一次书之后来做的!如果当时我有意识到这一点,也许会高出很多分!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这一套习题是与“三大本”相配套的,根据大纲来写的,我认为确实很不错,都是一些基本的知识点!学法网司考题库与“白皮书”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白皮书是纸质版本的,需要用钱购买,而学法网司考题库则是在线的、免费的。
4、真题类:
注意: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我发现任何一种考试都有这么一条规律:只要你认真研究好真题,那么你通过考试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当然,对于司法考试也不例外。可以说:历年真题是极其重要的!
这里推荐的是由张能宝出版的《***年历年试题及考点归类讲解》 。它的优点在于对于每一道题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解析,并且对于一些问题进行了总结以便节省不少时间。对于它的解析,及总结的内容应该多看几次。
关于这一套真题,我个人认为,至少得研究三次以上,需要提醒的是不要以为自己把它过完三次就万事大吉,如果这样的话,你大可不必那么费力去看它,因为这样是没有效果的。
其实,这里就涉及到你怎么利用真题,你应该清楚认识到每次做真题的目的何在?比如说第一次做真题的目的在于了解考试的方向、难度。如果你毫无目的地去看上十几遍也是没有用的,且很费时间,认真的看一遍我个人用了差不多二十天时间。因此大家应该注意这一点。
在市面上还有万国的单元测试题、三校的随堂测试,由于这两套我没有用过,大家可以自己去书店看一下。学法网司考题库也有历年真题部分,在职的考生可以好好利用一下。
5、关于案例题
案例分析题这一部分,在第四卷中会大量涉及到,占了总分的20%。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在平时都极少去做案例题。但是请注意它在试卷中占的分数是很高的,决定卷四分数的高低。我也是到了最后一个月才去做案例题感觉很吃力,缺少平时的锻炼。在此,我建议大家可以多利用平常的空闲时间看看案例题。这有很大的帮助!
这里推荐《案例与论述专题例解》张能宝主编,由法律出版社出版。
6、模拟题:
关于模拟题,是在最后冲刺阶段才派上用场的。要明确它的主要任务在于,模拟考场让你寻找考试的气氛,最最主要的在于可以让你预先分配好时间。在八月底的时候,我自己进行一次全真模拟,在那次我对于时间进行合理的分配。真正到了考试时候,我发现时间很紧,很多题根本没有时间让你全面去检查一遍,整张试卷一次很快做下来就剩下了十多分钟,而剩下的时间只够去看看那些你没有把握的题。而当时在考场我才真正地明白那一次的全真模拟是多么重要啊!
其次,要说明一下,请不要把太在意做模拟题的分数的高低,因为我们做模拟题的目的不在此,而在于让你寻找考试的气氛。
推荐《国家司法考试最后冲刺模拟试题》由万国学校出版。还有三校的AB卷也是可以的。
三、推荐一些科目的讲师:
1、关于刑法,必须推荐韩友谊,因为他对于刑法讲解得很透彻,特别是对于每年大纲及出题人观点的变化都会作一番梳理,其次是袁登明,我在系统复习前所看的刑法类复习材料都是袁登明的,他的特点是讲课比较系统,在最后选择材料进行系统复习的时候,我刑法总论和分论分别听的是乐毅和吴江,虽然这两个老师是新的,但是他们两个人的观点和韩友谊一脉相承,讲课也比较生动。对于阮齐林,我个人对他的印象不是非常好,可能是他的风格不适合我。
2、关于刑事诉讼法,推荐汪海燕,我个人比较他讲课的风格,比较幽默,其次是房保国,他的讲课特点就是总是能归纳出顺口溜,比较容易记忆。
3、关于民事诉讼法,推荐郑其斌。我感觉他讲课的方式与汪海燕有些相似,不过没有他幽默;其次就是杨秀清,她在民诉方面比较有造诣,能把纷繁复杂的各类民诉规定,讲的井井有条。在系统复习阶段我听的是王学棉的民诉,不够系统,不推荐此人。
4、关于民法,这一科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发现讲得非常好的人,很多人认为李建伟不错,我个人认为他的那本民法62讲很不错,但他讲课可以催眠人。最后这一科我就没有听了,直接看书!
5、关于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推荐林潮鸿。这一科让很多人头疼,这与我国行政事业落后有密切的联系。但是没有办法,它占的分数也是很高的,我的看法是你可以先听听林鸿潮的课,听完他的课,你会感觉行政法也不过如此。可以把最为枯燥的知识讲得很生动可能就数他了!其次就是王楷,他比较适合行政法比较薄弱的同学。
6、关于三国法,推荐杨帆(女),第一、她的声音很甜,听起很舒服;第二、它抓重要知识点很到位,让很繁杂的三国法,用几页A4纸就可以搞定。听完她的课,知识点很清晰; 三国法其他老师就不推荐了。
7、商法经济法:这两科占的分数极高,但知识点极杂,法条极多。到现在为止,很多知识点我都不了解,这里推荐张海峡的课,我听了一段时间就没听了,不过他的课有一个特点,就是用一句话把多个知识点联接起来!这个应该很不错,但可惜当时没有意会到!其次就是楚道文,他的个人归纳很好。
8、法理、宪法、法制史我听的是淳于闻,此男声音极富磁性,讲课极其幽默,力荐!
以上为推荐的司法考试的全方面的复习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⑽ 简述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文化特色
(一) 1、促进城市的出现 2、发展市民文化 3、打破小农经济视野,促进城市的发展。 (二)第一、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 从政治文化的角度讲,传统中国的主导思想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在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中居于核心地位。中国的法律制度之所以不同于西方,固然有其具体的历史条件,但儒家文化的影响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具体表现为: 其一,以“三纲”为核心的封建礼教作为指导立法、司法活动的基本原则。汉儒董仲舒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说成是合乎天道的伦理规范,用“天尊地卑,阳贵阴贱”的“天象”说明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从而把君权、父权、夫权神化为不可侵犯的神圣权力。古代法律制度的宗旨就是维护社会伦理秩序,自汉以后,维护“三纲”的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纷纷演变为律令。历代封建法律制度尤其是作为古代法律典范的《唐律》,即被概括为:“一准乎礼”。直到清代末期,统治者仍然宣称三纲五常,“实为数千年相传之国粹,立法之大本”。 其二,贯穿“德主刑辅”、“明刑弼教”的精神,以德为主,德刑并用是统治者所倡导的统治方法。在立法与司法实践中,人们注意德、刑的关系与各自适用的范围。正如《唐律疏议》所宣称:“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二者不可偏废。 其三,通过引经断狱、引经注律等方式使儒家经典法典化。在儒家思想上升为官方的意识形态后,不仅“三纲”成为立法、司法的根本原则,就是阐释儒家学说的儒家经典也不断地被人们引为法律适用的依据。西汉中期以降,无论立法与司法都要求“应经合义”。儒家经义既是立法、司法的指导,又是审判的准绳。从董仲舒开始,就不断有人以“春秋决狱”,即以《春秋》的精神与事例附会法律,《春秋》经义不但成为法律的补充,其权威性甚至还高于法律。董仲舒曾录《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作为示范,其弟子吕步舒在受命处理淮南王谋反案中,“以处春秋之义正之,天子皆以为是”(《史记·儒林传》)。东汉应劭也作有《春秋断狱》一书。春秋断狱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重视心理动机的判定,论心定罪。依据《春秋》的经义原则,根据犯罪动机的善恶定罪量刑。后来的儒士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意善而违于法者免,意恶而合于法者诛”。以善恶动机论罪,为人们的主观臆断打开了方便之门。引经断狱的做法在中国古代史延续了六七百年之久,直到隋唐封建法制完善之后逐渐退隐。 引经注律是儒家思想影响法律制度的又一方式。秦汉时期注经风气盛行,在这种风气下,人们开展了注释法律的工作,以儒家经典作为法律注释的依据。汉代引经注律盛况空前,据《晋书·刑法志》统计,当时郑玄等诸儒引经注律的文字达7,732,200字,“凡断罪所当由用者,合二万六千二百七十二条”。儒家学者的注律过程也就是对封建法律制度进行儒家化的改造过程。 当然,用儒家经义改造法律的最好方式是通过立法,把儒学精神、礼制原则,以及礼的规范直接融入法律之中。因此,东汉以后持续地开展了引礼入法的运动过程,这一过程至唐代得以完成,《唐律疏议》是这一过程完成的标志。唐贞观中,房玄龄奉诏对隋开皇年间所制定的新律,进行删订,分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盗贼、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十二篇,共五百条,是为《唐律》。高宗命长孙无忌又对《唐律》进行考证、疏议,著成《唐律疏议》一书。公元654年唐高宗颁行的《唐律疏议》是汉代以来对于法律注释解说的集大成著作,它具有与法律同等的效力,是儒家经义法典化的范本。 第二、家族本位的伦理法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社会是建立在农业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宗法社会,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思想始终笼罩着整个社会,并指导着历代的立法活动。 中国古代的法律来源于礼制规范,这些礼制规范依据宗法原则调整着社会等级秩序。因此历代的法律制度都贯彻礼制的等级名分原则,“亲亲为大”、“孝悌为本”成为立法的指导思想。“三纲”是封建礼教的核心,亦是古代法律维护的重心,不断父权、夫权直接来自于家族,即使君权也是以天下最高的家长身份来体现。 在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下,维护家长制的“孝”受到高度重视。自古就将“不孝”、“非上”视为罪大恶极。在《孝经》五刑章中说,“五刑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隋唐以来都把这种罪名列为十恶重罪规定在法律总则之中。十恶是古代社会中最严重的犯罪,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维护以皇帝为代表的封建统治,打击危害封建国家和危及皇帝人身安全与尊严的行为; 二、维护父权、夫权为中心的家族制度,严厉打击危害家族伦常的犯罪行为。十恶中有关家族制度的条款竟占一半之多。古代法律确认家族内的身份区别,在唐以后的历代法典的卷首中,都根据《礼记》、《仪礼》标示出亲属等级关系,并附有区别关系远近的丧服图。 无论是刑法、行政法、民法还是诉讼法基本上是以家族主义为中心,根据人们不同的等级名分确定其法律地位与法律待遇。古代法律中对亲族复仇的姑息,对亲属犯罪的容隐,对亲族犯罪的株连等,都体现了古代法律对家族制度的重视,以及家族血缘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此外,在唐宋以后,还广泛流行各种家法、族规,这些具有伦理法性质的家族法作为国法的补充,在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有着十分突出的政治作用。 第三、皇权至上,法自君出。 中国很早就确立了以帝王为中心的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专制帝王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力,他始终是最高的立法者和最大的审判官。《尚书·盘庚》说:“余一人之作猷”,“惟余一人之有佚罚”。帝王“口含天宪”,法自君出。皇帝的诏令是最有权威的法律形式。西汉杜周曾根据法律形成的情形说:“三尺(法)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即使是国家法律也要以皇帝的名义颁布,即所谓“钦定”。皇帝亲自主持的审判叫“廷审”。其他由中央司法机关会审的重大案件,也由皇帝最后决断。对于犯法的贵族高官是否绳之以法,要事先奏请皇帝批准,不许擅自逮捕、审问与判决,否则主审的司法官要受到惩罚。 中国古代有着完备的法律条款,层级分明的司法机构,但这一切在至高无上的皇帝那里形同虚设,皇帝的意志就是法律,司法机构不过是御用工具。皇帝不仅有最高的立法权、司法权,同时他还拥有变法权、废法权、毁法权。以封建皇帝为首的统治集团是法律的制订者,又是法律的执行者、监督者,因此,不仅从根本性质说,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并且,他们可以任意解释法律,滥施刑罚,人治色彩十分浓厚,“世无定法”的俗语正反映了人治社会里人们对法律的一种看法。在封建社会后期皇帝个人专断的情形更为严重,宋徽宗明确宣言:“出令制法,重轻予夺在上”。明太祖在《大明律》外,另颁《大诰》,《大诰》是明太祖认为“恶可为戒”的案例,据《明史·刑法志》说:“凡三《诰》所列凌迟、枭示、种诛者,无虑千百,弃市以下万数。”可见皇权的残酷。 由于皇权至上,古代法律对皇帝的人身及尊严极端维护,在《唐律》所列的“十恶”大罪中,有谋反、谋大逆、大不敬等三恶。除此之外,对诸如私议、诅咒皇帝、不从君命等有损皇帝威严的行为视为犯罪必须严厉惩处。由此可见,法律在古代社会里它主要是维护专制皇权的工具。 第四、强调等级特权,主张同罪异罚。 儒家思想指导下的古代法律制度,其与古代礼制有着密切的衔接关系,礼强调等级特权,主张根据人的身份、地位进行区别对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级别愈高,特权愈多。反映在法律制度上,古代社会初期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礼、刑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先秦法家主张:“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汉代以后,儒家思想影响扩大,在汲取法家法制思想的同时,对秦专任刑罚的思想及政策进行了矫正,主张礼法结合,虽然士大夫也受到法律的限制,但统治者在建立法律制度时,注意确立“尊卑长幼之序”,赋予贵族、官僚、家长、族长以特殊的法律地位,享受各种法定的和习惯的特权。 这种特权集中体现在在《唐律》的按照不同品级享有议、请、减、免、赎及官当制度中。其中八议制度较为典型,八议来源西周的“八辟”,亲、故、贤、能、功、贵、勤、宾是八辟也即八议的对象,“亲”指皇亲国戚,“故”指皇帝的故旧,“贤”指贤人君子,“能”指在文治武功上有突出贡献者,“功”指为国建功的人,“贵”指贵族与高官,“勤”指为国勤政的人,“宾”指前朝的国君及其宗室。凡享有“八议”权利的人犯罪时不由司法机关直接判罪,而是“大者必议,小者必赦”。据《唐律》总则规定,享有八议者,除十恶不赦外,犯死罪有皇帝定夺,若流、徙、杖、笞者皆减一等处罚,一般死罪经“议”之后,皆免死获赦。这是依据社会等级的同罪异罚。 古代还根据家族内的身份等级尊卑上下来定罪轻重,亲属等级共分五等,即“五服”制。“五服”指亲属在丧礼中根据其与死者的亲疏关系程度所穿的不同式样的丧服,后作为亲属关系等次的标志。与官吏品级的对待相同,法律上对家族成员的处理也是上轻下重,同罪异罚。在中国古代最后的一部法律中仍然坚持这一原则,《大清律例》明确规定,儿子殴打父母,不论有伤无伤,处斩刑。如果是父母殴打儿子,情形就大不相同,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殴打儿子至死,最重也只处杖六十、徒一年的刑罚。同样妻子殴打丈夫应杖一百,丈夫殴打妻子却不受罚,除非殴打致残,且妻子向官府投诉,才比照正常标准减等予处罚(杖八十)。这种法有等差,同罪异罚的法律规定反映出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伦理特性。 中国古代法律的主旨是维护以帝王为中心的专制政治体制,因此其中心任务是刑事制裁,刑法一直成为法律的主要部分,有人甚至说:中国的传统法律就是刑罚制度。这从汉朝人解释“法”之义:“法者,刑罚也,所以禁强暴也”(《盐铁论·诏圣》),到清代皇帝在圣谕中所说,“讲法律以儆愚顽”等对法律的理解与运用中可以得出此种结论。中国法律所具有的伦理精神与刑罚特性,使中国法律在维护皇权、父权、夫权等有关等级尊严的处罚上,显得格外严酷。秦朝盛行的什伍连坐、诛灭三族的做法,在古代社会长期为专制帝王所袭用,有的甚至夷五族、七族、九族乃至十族。[11]而对待死罪的处罚手段也极其残酷,枭首示众、凌迟、戮尸死刑处决方式直到清末才予改变。酷刑是专制社会的一种恐怖政策,“即用罪犯的肉体来使所有人意识到君主的无限存在”;枭首示众的公开处决,并不是为了伸张正义,而是展示权力的威严,“刑人于市,与众弃之”(《礼记·王制》)。由于法律的主要目的是惩罚过失,维护自上而下的统治秩序,因此忽略民众的权利与义务,轻视民众社会关系的协调,所以在诸法合体的中华法系中,始终没有出现独立的民法法典。 由于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法律逐渐儒家化,礼法结合,古代法律既有明显的残酷性和严苛性,又保留社会成员之间的等级原则,以皇帝为中心的统治者享有法律的特权,强调家族内部的身份区别,家国相通,君父相联,伦理与政治的紧密结合,保证了传统中国社会伦理秩序的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