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来解决的是
㈠ 根据我国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劳动争议解决的基本形式有哪几种
劳动争议案件的受理制度
第一章 劳动争议案件的受理范围
由于我国的劳动法律规范对劳动争议案件的受理范围规定的比
较原则,对哪些属于劳动争议案件,哪些不是劳动争议案件没有作出详细具体的规定,有些具体的解释也是散见于劳动部门的答复或者规章,所以操作起来不容易掌握。例如:
《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条例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与职工之间的下列劳动争议:(1)因企业开除、除名、辞退职工和职工辞职、自动离职发生的争议;(2)因执行国家有关工资、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的规定发生的争议;(3)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4)法律法规规定的应当依照本条例处理的其他劳动争议。”
《劳动部关于劳动争议仲裁工作几个问题的通知》就《劳动法》调整的劳动争议的范围概括划分为三类:一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的劳动者之间的劳动争议;二是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各类人员之间发生的劳动争议;三是因认定无效劳动合同、特定条件下订立劳动合同、职工流动、用人单位裁减人员、经济补偿和赔偿发生的争议。
一 人民法院受理劳动争议案件的种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1年4月16日公布,以下简称〔解释〕一)第一条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的下列纠纷,属于《劳动法》第二条规定的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裁决,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一)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纠纷;(二)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没有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已形成劳动关系后发生的纠纷;(三)劳动者退休后,与尚未参加社会保险统筹的原用人单位因追索养老金、医疗费、工伤保险待遇和其他社会保险费而发生的纠纷。
《解释(一)》第一条规定了人民法院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的范围,共包括三大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2006年8月14日公布,以下简称〔《解释》二〕)又补充规定了几种属于劳动争议案件的具体情况。例如: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因劳动关系是否已经解除或者终止,以及应否支付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产生的争议,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后,当事人依法起诉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后,请求用人单位返回其收取的劳动合同定金、保证金、抵押金、抵押物产生的争议,或者办理劳动者的人事档案、社会保险关系等转移手续产生的争议,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后,当事人依法起诉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劳动者因为工伤、职业病、请求用人单位依法承担给予工伤保险待遇的争议,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后,当事人依法起诉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以上两个司法解释应当是人民法院认定一个劳动争议纠纷是否属于劳动争议案件的主要依据。尤其是这两个司法解释将当前出现的很多新类型劳动争议案件归纳到受理案件的范围,适当扩大了劳动法原来狭窄、抽象的调整范围,对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稳定、和谐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和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根据《解释》(一)(二)的规定,可以将人民法院受理劳动争议案件的范围具体归纳如下:
1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纠纷;
2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没有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已形成劳动关系后发生的纠纷;
3劳动者退休后,与尚未参加社会保险统筹的原用人单位因追索养老金、医疗费、工伤保险待遇和其他社会保险费而发生的纠纷;
4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迫使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
5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迫使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
6用人单位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迫使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
7用人单位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的,迫使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
8用人单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迫使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
9劳动合同期满后,劳动者仍在原用人单位工作,原用人单位未表示异议的,视为双方同意以原条件继续履行劳动合同,一方提出终止劳动关系的;
10根据劳动法第二十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与劳动者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而未签订的;
11用人单位对劳动者作出的开除、除名、辞退等处理,或者因其他原因解除劳动合同确有错误的;
12对于追索劳动报酬、养老金、医疗费以及工伤保险待遇、经济赔偿金、培训费及其他相关费用等案件,给付数额不当的;
13用人单位未按国家有关规定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给付劳动者工资性住房补贴所产生的争议;
14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就劳动合同是否已经解除或者终止,应否支付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的争议;
15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请求用人单位返回其收取的劳动合同定金、保证金、抵押金、抵押物的争议;
16劳动者因用人单位未为其建立社会保险关系而造成损失,请求用人单位赔偿因此所受损失的争议;
17劳动者因为工伤、职业病、请求用人单位依法承担给予工伤保险待遇的争议;
18劳动者因履行劳动力派遣合同产生劳动争议而起诉;以派遣单位为被告;争议内容涉及接受单位的,以派遣单位和接受单位为共同被告;
19事业单位与其工作人员之间因辞职、辞退及履行聘用合同所发生的争议;
20劳动者以用人单位的工资欠条为证据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诉讼请求不涉及劳动关系其他争议的,视为拖欠劳动报酬争议,按照普通民事纠纷处理;
21 当事人在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持下仅就劳动报酬争议达
成调解协议,用人单位不履行调解协议确定的给付义务,劳动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可以按照普通民事纠纷处理。
㈡ 劳动法你了解吗
对于我国的劳动法,它是为了调整社会上的一些劳动关系,并且也是为了调节劳动关系所联系的一些社会关系的相关的法律。这是对于劳动法的一个基本的定义。那么在我国,劳动法也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为对于我国现在这个社会,我们一直提倡劳动至上。并且劳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劳动法是相当重要的。
劳动在我国是一个从古之间的词语,热爱劳动也是我国的一个传统美德。因此,通过《劳动法》来保护劳动者的一个合法权利也是必须的。因为在这里不仅强调了劳动者的一个权利,也保护了大多数人的权益。
㈢ 这能否用劳动法来解决
您好:依据《工伤保险条例》之第15条第(一)款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因此,建议您及时要求单位给您申报工伤,单位是事发之后1个月之内不给你申报或者单位明确表示不给你申报,则建议您直接上海市所在区的工伤认定 部分申报工伤。
祝愿您早日维权成功。
㈣ 劳动法是用来干嘛的
调整劳动关系和与劳动关系密切相关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
企业不遵守劳动版法是个现权实问题,当然了,你们是可以维权的,加班工资不支付,你们是可以通过劳动仲裁或者民事诉讼予以追偿的,因此你们想要就去告他,但是告了之后,你会不会给辞退,这个问题,估计是肯定的,因为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实际上的地位是不平等的,用人单位处在优势地位,其实职工的权利,我们国家都有规定,企业内部都必须有职工代表大会这类部门,他们是为职工争取权利的,而且在公司里面,监事这这职位上,还要有1/3以上是职工代表,我国法律初衷是能维护职工权益的,可以现实执行上,其实并不可行。他们全都不为职工权益着想,因为他们的钱也都是企业发的,不是职工发的。
㈤ 劳动法适用范围包括什么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适用范围包括什么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适用范围包括以下几点:
(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2)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
(3)劳动法的适用范围排除了公务员和比照实行公务员制度的事业组织和社会的工作人员,以及农业劳动者、现役军人和家庭保姆等。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有什么作用
1、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确认了劳动者所应享有的各项基本权利,如劳动权、劳动报酬权劳动保护权、休息权、获得物质帮助权、民主管理权等,并为这些权利的实现提供了切实的物质保障。劳动法对妇女、未成年人等特殊劳动者的权益保护规定了特别的措施。通过最低工资制、劳动条件的最低标准等规定,为劳动者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最低保障;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的自由择业权利和用人单位的自主用人权,使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最优化组合成为可能,并规定了劳动合同制度,平等地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保持劳动关系的相对稳定;
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对社会的安定团结起着重要作用。通过促进就业、举办社会保障事业、处理劳动争议以及其他方面的机制,维护社会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㈥ 劳动者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解决劳动争议
法律分析: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发生争议的处理,根据《劳动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也可以协商解决。调解原则适用于仲裁和诉讼程序。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七十九条 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㈦ 劳动争议的解决途径有哪些
第一,协商。劳动争议发生后,尤其是工伤待遇争议发生后,双方当事人应当首先进行协商,以达成解决方案。这是最为常见的、也往往是双方都容易接受的。事实上,矛盾不太尖锐的工伤待遇争议,常常都是以这个程序来解决的。对职工来讲,尤其要注意使用协商的方式解决纠纷,因为发生工伤的职工,往往还要在该用人单位工作,如果过分强调用诉讼的方式解决问题,可能会为今后的工作带来不便。当然,我们并不是说要对用人单位作不恰当的妥协,而是想要强调,协商是双方最易接受,效果也最好的方式。
第二,调解。就是企业调解委员会对本单位发生的劳动争议进行调解。从法律、法规的规定看,这并不是必经的程序。但它对于劳动争议的解决却起到很大作用,特别是对希望继续留在本单位工作的职工来说,能够通过调解来解决劳动争议,也不失为一种理想的选择。
第三,仲裁。劳动争议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也可以不经调解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根据规定,当事人从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60日内,以书面形式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仲裁委员会应当自收到申请书之起7日内作出受理或不予受理的决定。仲裁庭处理劳动争议自组成仲裁庭之日起60日内结束。对于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的,经报仲裁委员会批准,可以适当延期,但延长的期限不得超过30日。需要强调的是,仲裁是劳动争议处理的必经程序。就是说,当事人未经仲裁程序不得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否则,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四,诉讼。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则依据民事诉讼法和劳动法等的规定,受理和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审理期限为6个月,如果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当事人如果对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不服,可以提起上诉,二审判决是终审判决,当事人必须执行。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五条,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㈧ 请问劳动法是针对企业还是政府单位来制定的
劳动法是针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来制定的,他的主体就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用劳动法版来调节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权的关系,解决中间的矛盾,劳动法的最大特点是站在劳动者弱势群体的角度,规范双方应该履行的义务和享受的权利
㈨ 论述劳动争议的解决方式
争议当事人之间自行约定,通过协商,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相互让步或一方让步从而求得争议解决的方法为协商。协商不需要第三人参加,是争议双方互谅互让的结果,有利于防止矛盾的激化。但双方协议达成的协议没有强制执行力,当事人仍然可以申请仲裁或起诉。协商在争议处理的任何阶段均可进行。调解。调解是由第三者居间调和,通过疏导、说服促使当事人互谅互让,从而解决纠纷的办法。解决劳动争议中的调解,主要由企业内部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达成协议后,争议双方应自觉履行,但没有强制执行力。仲裁。劳动争议仲裁在我国是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进行的。仲裁裁决具有强制执行力。诉讼。劳动争议诉讼就是指劳动争议双方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进行诉讼,要求保护其合法权益的一种劳动争议处理方式,是解决劳动争议的最后一道程序。发生劳动争议,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也可以请工会或者第三方共同与用人单位协商,达成和解协议。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拓展资料: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七十七条第一款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也可以协商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