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法解决立案难
① 行政诉讼法修改内容
法律分析:行政诉讼法修改的内容如下:将第一条修改为:为保证人民法院公正、及时审理行政案件,解决行政争议,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起诉权利,对应当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行政机关不得干预、阻碍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上述增加的内容是《旧法》中不从规定的,它明确了法院必须依法立案的法定职责。登记立案制度及上级法院直接立案审理制度的确立,是解决立案难问题的重大举措。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第十三条 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下列事项提起的诉讼:(一)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二)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三)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四)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行政行为。
② 立案难解决了么
立案难,主要是指民告官。修改后的行诉法,有所突破,实践如何,内还要拭目以待。
容2015年,24年来首次大修的行政诉讼法,5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部标志着中国“民告官”进入2.0时代的新版法律,有哪些重要变化?
一:立不了案?
通关法则:对依法提起的诉讼,一律接收起诉状!
旧版行政诉讼法是自1990年10月1日起实施的,实施以来,中国的“民告官”之路走得并不顺畅。其中,法院受理难成为原告面临的第一道“拦路虎”。
为解决这一问题,此番新修订的行诉法增加条款:“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起诉权利,对应当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
③ 行政诉讼法哪里修改了
法律分析:行诉法被称为“民告官”的法律,规定了行政诉讼程序的基本规则,为受到国家行政机关非法侵犯合法权益的公民和法人,提供了法律救济途径。此次修改主要针对实践中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等“三难”问题,从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完善管辖制度、诉讼参加人制度、证据制度、完善民事争议和行政争议交叉的处理机制、完善判决形式等十个方面进行完善。修改后的行诉法从明确法院和行政机关应当保障当事人的起诉权利、扩大受案范围、强化受理程序约束等五方面保证行政诉讼的入口畅通,完善了对当事人的诉权保护。如修改后的行诉法规定: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起诉权利,对应当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干预、阻碍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不能出庭的,应当委托行政机关的相应的工作人员出庭。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第一条 为保证人民法院公正、及时审理行政案件,解决行政争议,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④ 行政诉讼为什么这么难
正式班了。多少有点兴奋。
八点我就进了行政庭办公室,黄庭长确是不慌不忙,优哉游哉的喝茶、看新闻,不愧是庭长,如此之淡定。当然,我可没闲着,“工
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既然进了行政庭,自然该好好了解一下这里的具体事务,总不能像个白痴一样。
通过谈得知,该法院行政庭的诉讼案子极少,一年也就十来个左右,相比株洲其他基层法院而言,已经算多的了。事实
,不但株洲,整个湖南省甚至是全
行政诉讼,用通俗的话讲就是民告官,但是,中
几千年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民不与官斗”,既然惹不起,难道我还躲不起?如此一来,一旦惹
行政事件,平民大众大多数要么忍而不发,要么消极回避,这也就造就了行政诉讼率的低下;另一方面,我
法制起步较晚,平民大众的法律意识普遍不强,即使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损失,也不会想到用法律的手段来保全自己的利益,很多时候都是“打落门牙往肚里吞”,有苦说不出。
当然,随着现在法制建设的迅速发展,公民的法律维权意识也在提高。在实习期间,确实见到了两份行政诉讼的案卷,可悲的是,都以原告的撤诉而告终。为什么会这样呢?杀一儆百,以儆效尤的道理大家都懂,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不是傻子,这个道理运用起来是驾轻就熟,绝对不会让私权来挑战公权的权威,即使让你挑战,也不该在这个时候。
那么,县法院的天平又该向那边倾斜呢?是公权力还是私权利?因时间关系,我并未能旁听审判,只能根据最终结果做出自己的主管推测。个
觉得,结果很明显对行政机关有利。原因有二:其一,
面说过,公权力的权威不能受到挑战,否则
威不在;其次,县法院和行政机关都靠县财政吃饭,大家抬不见低见,关系总不能太僵,这个就是我现在让疼又无奈的“面子问题”。另外,行政案件或多或少的会受到县政府的干预,基层法院很难真正的独立起来。
依据以现状,为解决行政诉讼难的状况,一方面要大力普及法律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
平,至少能够知道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行政机关呢,则应该改变行政作风,不能再占山为王,摆出我是老大我怕谁的架势,切切实实的为民服务,不能行政不作为,也不能行政
作为,把维护公权力的权威和保护私权利的利益完好的结合起来;至于基层法院,则应完善自己的系统,既不制
,也不受所制,真正的独立起来,如此,才符合我
司法独立的宗旨。同时,正义的天平不能倾斜,既不能倾向于行政机关,也不能倾向于公民个
,而是以法律为依据,以事实为准绳。至于与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
的关系,用一句话古话来概括,最恰当不过:“君子之淡如”。
⑤ 围绕立案难,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采取了哪些措施
此次修改主要针对实践中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等“三难”问题,该法修改专后明确,政府不得干属预、阻碍法院立案;若书写起诉状有困难,可口头起诉;异地管辖,减少干预审判;不执行法院判决,可拘留行政官员等。对于实践中有的行政机关向行政诉讼原告施加压力,迫使其撤诉的行为,修改后的行诉法规定以欺骗、胁迫等非法手段迫使原告撤诉的,将予追责。
⑥ 行政诉讼法的修改对依法行政提出了哪些要求
新行政诉讼法的新制度新规定新要求较多,该司法解释从九个方面做出了有针对性的规定。
一、是明确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边界,既要解决“立案难”痼疾,又要防止滥诉现象。解释用排除法进一步明确了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规定:不产生外部法律效力的行为、过程性行为、协助执行行为、内部层级监督行为和信访办理行为等五种行为不在可诉之列。
二、是总结行政诉讼管辖改革成果,既要解决“诉讼主客场”的问题,又要遵循“两便”原则。司法解释就跨行政区划法院管辖改革以及需要履行的程序作了进一步明确,铁路运输法院等专门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应当执行行政诉讼法第18条第2款的规定。
此外,为了解决司法实践中个别当事人利用管辖权异议制度干扰行政诉讼的问题,解释明确规定了管辖异议处理程序制度。
三、是明确界定当事人资格,既要畅通救济渠道,又要确保有限司法资源的效益最大化。为了确保有限司法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解释对原告诉讼主体资格作了明确规定: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以及其他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提起诉讼;
在行政诉讼被告方面,明确了开发区管理机构及其职能部门、村委会和居委会、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的被告资格。
四、是完善行政诉讼证据规则,既要力求恢复客观真实,又要坚持程序公正的导向。行政机关在行政程序中处于取证优势地位,为确保“官”民在诉讼程序中处于实质平等地位,解释细化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明确了当事人的到庭义务和因被告原因导致损害的举证规则。
五、是全面落实立案登记制度,既要保障当事人合法诉权,又要保证起诉符合法律规定。实施立案登记制后,一些不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因为没有进行必要的审查进入到诉讼程序,导致案件激增。
为全面落实立案登记制,解释在几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起诉人提交必要起诉材料的义务、人民法院的审查权力和释明义务、复议维持情形下的起诉期限和行政机关未履行教示义务情形下的起诉期限。
六、是规范审理判决程序,既要确保案件得到公正审理,又要注意提高诉讼实效。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审理和判决程序,不仅要求审理的实体和程序公正,也要求行政诉讼的实际效果。司法实践中,个别当事人的行为损害了诉讼程序的严肃性,还有的案件判决标准和规则不统一,影响了司法的权威性。
据此,解释明确了滥用回避申请权的法律后果、拒绝陈述的法律后果、确认无效的判决规则、共同过错的赔偿责任和不作为的赔偿责任。
七、是规范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既要体现行政诉讼的严肃性,又要确保行政纠纷实质化解。
为了进一步推动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确保行政纠纷获得实质化解,解释适度扩大了行政机关负责人的范围,明确了应当出庭应诉的情形和行政机关负责人不出庭的说明义务,明确了“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含义、负责人和相关工作人员均不出庭应诉的不利后果。
八、是落实复议机关作共同被告制度,既要强化行政复议监督职能,又要聚焦真正争议的解决。新行政诉讼法为了强化行政复议监督职能,明确规定行政复议机关维持原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作共同被告。
为了在强化行政复议机关监督职能前提下,保证争议真正得到解决,解释明确了复议决定维持原行政行为的概念,复议机关作共同被告的法定性、举证责任和裁判规则。
九、是细化规范性文件附带审查,既要依法维护合法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效力,又要防止不合法条款进入实施过程。司法机关在行政诉讼中有权对规范性文件进行附带审查,是新行政诉讼法的制度创新。
对于合法的规范性文件,人民法院应当作为行政行为的执法依据;对于不合法的规范性文件,不得作为行政行为合法性的依据。为此,解释明确了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的权利、规范性文件审查的具体方式、规范性文件不合法的处理方式,以及规范性文件审查的审判监督程序。
(6)行政诉讼法解决立案难扩展阅读
行政诉讼法修改的十大亮点:
一、立法目的作变化,删去维护行政机关行使职权。
二、明确行政首长出庭制度,告别“告官不见官”的历史。
三、破除地方行政干预司法审判,实行跨区域审判。
四、复议维持共同告,督促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
五、起诉期限延长至六个月,更好地保护原告诉权。
六、诉讼审查范围扩大,可附带审查规章以下规范性文件。
七、部分行政案件可调解,服务社会稳定大局。
八、明确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彻底做到定纷止争。
九、建立公告制度,促使行政机关履行相关职责。
十、建立简易审判程序,高效便民解决争议。
⑦ 行政诉讼不立案怎么办
行政诉讼不立案的,当事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起诉。上一级人民法院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立案审理,也可以指定其他下级人民法院立案审理。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应当在收到上诉状之日起三个月内作出终审判决。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二条
人民法院既不立案,又不作出不予立案裁定的,当事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起诉。上一级人民法院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立案、审理,也可以指定其他下级人民法院立案、审理。
第八十八条
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应当在收到上诉状之日起三个月内作出终审判决。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高级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需要延长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⑧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解释
法律分析:该解释立足于解决“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等突出问题,增设了许多重大的新制度、新规定,对于更好地发挥行政诉讼在解决行政争议,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等方面的作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具有重要的意义。《解释》共27条,包括十个大的方面:立案登记制,起诉期限,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复议机关作共同被告,行政协议,一并审理民事争议,一并审查规范性文件,判决方式,有限再审以及新旧法衔接。
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一条 人民法院对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应当立案,依法保障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对当事人依法提起的诉讼,人民法院应当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一律接收起诉状。能够判断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当场登记立案;当场不能判断是否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接收起诉状后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七日内仍不能作出判断的,应当先予立案。起诉状内容或者材料欠缺的,人民法院应当一次性全面告知当事人需要补正的内容、补充的材料及期限。在指定期限内补正并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登记立案。当事人拒绝补正或者经补正仍不符合起诉条件的,裁定不予立案,并载明不予立案的理由。
当事人对不予立案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第二条 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九条第三项规定的“有具体的诉讼请求”是指:
(一)请求判决撤销或者变更行政行为;
(二)请求判决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或者给付义务;
(三)请求判决确认行政行为违法;
(四)请求判决确认行政行为无效;
(五)请求判决行政机关予以赔偿或者补偿;
(六)请求解决行政协议争议;
(七)请求一并审查规章以下规范性文件;
(八)请求一并解决相关民事争议;
(九)其他诉讼请求。
当事人未能正确表达诉讼请求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释明。
⑨ 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有哪些重要修改
第一:明确法院必须依法受理行政案件,行政机关不得干预、阻碍法律立案,有利于解决行政立案难问题。
《新法》第三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起诉权利,对应当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行政机关不得干预、阻碍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上述增加的内容是《旧法》中不从规定的,它明确了法院必须依法立案的法定职责。
第二、 登记立案制度及上级法院直接立案审理制度的确立,是解决立案难问题的重大举措
《新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了起诉状立案登记制。五十二条规定,法院接受起诉材料后应该依法进行登记并出具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起诉状内容欠缺或者有其他错误的,应当给予指导和释明,并一次性告知当事人补正。不得未经指导和释明即以起诉不符合条件为由不受理。
那么对于不接收起诉状、接收起诉状后不出具书面凭证,以及不一次性告知当事人补正起诉状内容的,当事人可以向上级人民法院投诉,上级人民法院应当责令改正,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在《新法》五十四条还规定了人民法院在七日内既不立案,又不作出裁定书的,当事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起诉。上一级人民法院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立案、审理,也可以指定其他下级人民法院立案、审理。”
⑩ 如何保障行政诉讼当事人的起诉权力
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切实解决行政诉讼有案不收、有诉不理的问题,应进一步重视和加强行政案件受理,依法保护当事人诉讼权利,切实解决行政诉讼“告状难”问题:
一、切实提高对行政案件受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各级人民法院必须充分理解司法权源于人民、属于人民、服务人民、受人民监督的根本属性,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实现司法的人民性的高度,充分认识行政案件受理工作的重要性,认真抓好行政案件受理工作,切实解决行政诉讼“告状难”问题。
二、不得随意限缩受案范围、违法增设受理条件
各级人民法院要全面准确理解和适用,不得以任何借口随意限制受案范围。凡是行政诉讼法明确规定的可诉性事项,不得擅自加以排除;行政诉讼法没有明确规定但有单行法律、法规授权的,也要严格遵循;法律和司法解释没有明确排除的具体行政行为,应当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三、依法积极受理新类型行政案件
各级人民法院要深入了解各阶层人民群众的生活现状和思想动向,了解人民群众对行政审判工作的期待,依法受理由此引发的各种新类型案件,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现实司法需求。
四、完善工作机制,改进工作作风
行政案件立案专业性较强。
各级人民法院的立案庭和行政庭要在行政案件受理环节加强协调、沟通与配合。要严格执行行政诉讼法和司法解释有关受理案件的程序制度,对于当事人的起诉要在法定期限内立案或者作出裁定;不能决定是否受理的,应当先予受理,经审查确实不符合法定立案条件的,裁定驳回起诉。要增强司法公开和透明,对依法不予受理或驳回起诉的,必须依法出具法律文书,并在法律文书中给出令人信服的理由。
五、加强对行政案件受理工作的监督
上级人民法院要通过审理上诉和申诉案件、受理举报、案件评查、专项检查、通报排名等各种措施,进一步加强对下级人民法院行政案件立案受理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切实防止因当事人告状无门而引发到处上访、激化社会矛盾的事件发生。对于干预、阻碍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造成恶劣影响的,应当及时向当地党委、纪检监察机关和上级人民法院反映,上级人民法院要协助党委和纪检监察机关作出严肃处理。
六、努力营造行政案件立案受理的良好外部环境
要通过典型案例、普法宣传、诉讼指导等多种途径,加大行政诉讼法的宣传力度,提高当事人参与行政诉讼的能力和水平,引导人民群众通过理性合法的方式主张权利;要通过不懈努力,使行政案件受理难、审理难、执行难问题得到根本解决,使行政诉讼制度在保护合法权益,促进依法行政,化解行政争议,维护和谐稳定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