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第262条
A. 死刑执行一般几点钟为什么
前言:关于死刑犯执行的具体细节,一般来说执行的机关并不会对公众有过多的表述,一般来说,死刑犯执行的时间都是几点呢?
三、结语但是其实在我们国家实行执行枪决的时候,一般都会在凌晨6:00左右,因为这个时候人的脑袋还是处于昏沉的状态,对于死刑犯来说,这个时候执行死刑是一个好事,他们不会承受太多的痛苦。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可能就是6:00的时候,太阳正升起代表着美好的一天,也希望这个犯人在时候可以得到新生,开始一个新的生活。不过这些都是美好的祝愿,到底在什么时间进行执行,每个地方还是不一样的。
B. 刑事诉讼法解释 261条 262条
因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刑事是基础,要根据刑事判决来进行民事部分版的判决。
二百权六十一条规定的情形,民事部分已经生效,所以要按照审判监督程序予以纠正。而此时刑事二审已经在进行,那么刑事的二审一定会先于附带民事部分的审判监督程序完成,附带民事的再审就可根据刑事判决结果作出。
二百六十二条规定的情形中,如果刑事部分再审,有可能会对民事部分造成影响,所以在对刑事部分按照审判监督程序进行再审时,要将附带民事诉讼部分与刑事部分一并审理。
C. 死刑犯执行枪决前,发现癌症晚期扩散,病时好时坏,还被枪决吗
多数人在看到这个题目时,都会认为应该先给该死刑犯进行医疗救护,等其病情稳定后,再执行死刑。但我要负责任的告诉你,真实情况并非如此,该死刑犯还是会按期枪决!
虽然死刑犯的罪行罪大恶极,但他们在服刑时,如果受到病症的困扰,国家也会对他们进行基本的治疗,这也是最法律规定的人道主义救助,也是死刑犯的权利,而且这种救助是完全免费的,属于一种福利政策。
最后的结论是:死刑犯在被枪决前患上重病,他会得到基本治疗,但被枪决的计划不会改变。
D. 辨认和指认的区别
(一)、含义不同。辨认是指侦查人员为了查明案情,依法组织辨认人对与犯罪有关的物品、文件、尸体、场所或者犯罪嫌疑人进行识别、确认的侦查活动。指认是指侦查人员为了侦查破案、收集证据,带领指认人对与犯罪有关的场所或者犯罪嫌疑人进行确认的侦查活动。(二)、法律依据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我国《刑事诉讼法》)在“侦查”程序中没有规定“辨认”,在“审判”程序(第一审程序)中规定了“辨认”,但这里的“辨认”具有“质证”的性质。《程序规定》第249条至253条、《刑事诉讼规则》第257条至262条对“辨认”作了明确的规定。我国《刑事诉讼法》第80条第2项规定:“公安机关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先行拘留:......(二)被害人或者在场亲眼看见的人指认他犯罪的;......”《程序规定》、《刑事诉讼规则》没有规定“指认”。(三)、适用范围不同。辨认主要适用于侦查阶段,但也适用于审判阶段。指认只适用于侦查阶段。(四)主体不同。侦查中辨认的主体是犯罪嫌疑人、证人、被害人,如《程序规定》第246条规定“为了查明案情,在必要的时候,侦查人员可以让被害人、犯罪嫌疑人或者证人对与犯罪有关的物品、文件、尸体、场所或者犯罪嫌疑人进行辨认。”侦查中指认的主体一般是犯罪嫌疑人,但有时也有被害人或者在场亲眼看见的人,即证人。(五)对象不同。侦查中辨认的对象是与犯罪有关的物品、文件、尸体、场所或者犯罪嫌疑人。侦查中指认的对象一般是与犯罪有关的场所,但有时也有犯罪嫌疑人。(六)规则不同。对与犯罪有关的物品、文件或者犯罪嫌疑人辨认,可采用混杂辨认规则,而指认不能采用混杂辨认规则。辨认可采取反复辨认规则(即在对与犯罪有关的物品、文件或者犯罪嫌疑人辨认时,可反复进行若干次),而指认一般进行一次。辨认可以采取公开辨认或秘密辨认相结合的规则,而指认多为公开进行。(七)法律手续不同。辨认有较为严格的法律手续,根据《程序规定》第246条第2款和《刑事诉讼则》第210条第2款以及有关法规的规定,侦查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辨认,应当制作《呈请辨认报告书》,经办案部门负责人或检察长批准。辨认结束,应当制作《辨认笔录》。指认可以不需要这些审批或法律手续。(八)方法不同。辨认既可以采取直接辨认的方法(如直接观看犯罪嫌疑人的外貌进行辨认;直接观看与犯罪有关的物品、文件、场所和被害人尸体进行辨认),又可以采取间接辨认的方法(如观看犯罪嫌疑人的照片或录像进行辨认;听犯罪嫌疑人的讲话录音进行辨认;观看与犯罪有关的物品、文件、场所和被害人尸体照片进行辨认)。指认只能采取直接的方法,不能采取间接的方法。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一些辩护律师,而这种辩护律师的话,通常都是在刑事类型的案件当中,对于相关的定罪和量刑部分来进行一个辩护,肯定是本着有利于犯罪嫌疑人的原则来进行出发的,除此之外,在侦查过程当中还存在着辨认的环节。
E. 女人犯法了但怀孕了怎么处理
女人犯法但是怀孕了,对于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怀孕妇女不会坐牢,会采取取保候审的措施。
相关法律
《刑事诉讼法》
第六十五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第七十二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符合逮捕条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监视居住:
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
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系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的唯一扶养人;
资料扩展
判死刑的女人如果已经怀孕该怎么办:
我国《刑法》第49条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262条也规定,人民法院在执行死刑时,发现罪犯正在怀孕的,应当停止执行,并且立即报请最高人民法院依法改判。
停止执行的情况下,执行死刑的人民法院应当立即用书面形式报告核准死刑的人民法院,由院长签发停止执行死刑的命令。经过审查核实,如果认为原判决是正确的,必须报请核准的人民法院再签发执行死刑命令,才能执行。如果查明罪犯确实是正在怀孕的妇女,应当报请核准死刑的人民法院依法改判。
F. 执行死刑的主体是什么人民法院
1、原审人民法院
2、从程序上说死刑的执行机关是做出死刑判决的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判处和核准的死刑,立即执行的判决。应当由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签发执行死刑的命令。下级人民法院接到最高人民法院执行死刑的命令后,应当在七日内交付执行。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案件应当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原审人民法院执行。原审人民法院接到死刑执行命令后,应当在7日以内执行,采用枪决或者注射等方法执行。人民法院在交付执行死刑前,应当通知同级人民检察院派员临场监督。死刑采用枪决或者注射等方法执行。死刑可以在刑场或者指定的羁押场所内执行。指挥执行的审判人员,对罪犯应当验明正身,讯问有无遗言、信札,然后交付执行人员执行死刑。在执行前,如果发现可能有错误,应当暂停执行,报请最高人民法院裁定。执行死刑应当公布,不应示众。执行死刑后,在场书记员应当写成笔录。交付执行的人民法院应当将执行死刑情况报告最高人民法院。执行死刑后,交付执行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罪犯家属。
执行死刑的全部过程:
1、由最高院签发执行死刑的命令;
2、执行的人民法院需要通知同级人民检察院派员进行监督;
3、指挥执行的人员,需要对罪犯验明正身,并且讯问有无遗言或者信札;
4、采用枪决或者注射等方法执行死刑;
5、执行死刑后,在场的书记员应当写成笔录;
6、交付执行的人民法院应当将执行死刑情况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和应当通知罪犯家属。
法律依据
《刑事诉讼法》第262条:
下级人民法院接到最高人民法院执行死刑的命令后,应当在七日以内交付执行,但是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当停止执行,并且立即报告最高人民法院,由最高人民法院作出裁定。
一在执行前发现判决可能有错误。
二在执行前,犯罪揭发重大犯罪事实或者有其他重大立功表现,可能需要改判。
三罪犯正在怀孕。
G. 故意杀人的嫌疑人在哺乳期内是否能刑事拘留法律依据
故意杀人案的犯罪嫌疑人是肯定要刑事拘留的,如果嫌疑人还在哺乳期,可以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
法律依据:
《刑事诉讼法》第67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系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可取保候审。如果这一规定对两怀妇女的特殊关照体现得尚不够明显的话,以下各项规定则无疑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刑事诉讼法》第74条规定,对符合逮捕条件,但有特殊情形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监视居住,其中就包括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刑事诉讼法》第265条规定,对被判处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罪犯,如系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可以暂予监外执行。除此之外,还体现在专门针对孕妇的规定:我国《刑法》第49条规定:“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同时,《刑事诉讼法》第262条还规定,在执行死刑的过程中,发现罪犯正在怀孕的,应当停止执行,并且立即报告最高人民法院,由最高人民法院作出裁定;裁定停止执行的,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依法改判。
H. 被判死刑,临刑前发明出能遏制新冠病毒的药物,可以免除死刑吗
死刑是一种极其严厉的刑法,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即所犯罪行对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危害特别严重和情节特别恶劣的。比如故意杀人、绑架、抢劫、强奸等这类影响恶劣、社会危害性大的犯罪行为都有可能被判处死刑。
1、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的;
2、检举监狱内外重大犯罪活动,经查证属实的;
3、有发明创造或者重大技术革新的;
4、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舍己救人的;
5、在抗御自然灾害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有突出表现的;
6、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的。
如果在行刑前能发明出遏制新冠病毒的药物那真的是功德一件,不过这到底算不算重大立功表现,还要由相关部门来裁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