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与劳动法
1. 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异化理论:
1、黑格尔认为自然界、人类和社会意识形态都是观念的客观化即外在的表现。观念的外在的表现过程是从不充分表现向充分表现发展。
2、人类产生之后,就由人类的精神活动成果表现出来,观念通过哲学完成了自我认识,完成了向观念的回归统一的过程。
异化理论不是马克思的,是黑格尔的。所谓异化,就是客观化的过程。
(1)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与劳动法扩展阅读
异化理论的起源:
异化现象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出现,但是把这种现象提到理论高度来认识,却是近代的事情。词源的考察表明,异化的德文词entfremng是英文词alienation的翻译,而alienation又源于拉丁文alienatio。
在神学和经院哲学中,拉丁文 alienatio主要揭示的意思:指人在默祷中使精神脱离肉体,而与上帝合一。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异化论
2. 举例说明马克思的劳动异化
1932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被发现并发表,它极大地震撼了西方思想界,也使得指责马克思主义为非人化理论的流言不攻自破。《手稿》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异化劳动的表现作了全面揭示,对工人非人化生存状态的根源作了鞭辟入里的分析。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具体表现是: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
1 劳动者的劳动和劳动产品的异化。�
马克思注意到,在私有制条件下存在着这样一种既荒谬同时人们又不以为奇的现象,那就是工人和他们生产的产品的价值的大小不是成正比而是成反比。“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①劳动产品是工人劳动的生成物,是劳动的物化形态,然而在资本主义现实中,劳动产品却变成为压迫劳动对象的敌对的力量,工人在生产产品的同时也生产出了奴役自己的异己的东西。这就是劳动产品的异化。马克思接着写道:“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者相对立。”�②这些后果都表明,工人对自己的劳动产品就是对异己的对象的关系。�
2 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中、表现在工人与其生产的劳动产品的关系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表现在劳动活动本身。本来,劳动是人的本性和第一需要,是人的“自由的生命表现”,是“生活的乐趣”�③,但是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却变成迫不得已的苦差使,变成一种维持生存的手段。工人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本质,而是受到身心两方面的摧残。劳动对工人来说已不再是本能的需要,而是强制性的、折磨人的东西,是一种“外在的劳动,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④。人在劳动时只有动物性的精神和体力的付出,只有当人在执行生理性的动物机能时,才是在履行人的机能。这样人在劳动时已经失去了人的本性,只剩下动物性,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荒唐的颠倒:“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⑤劳动对工人而言已不是显现本性的活动形式,而是异化为造成自身不幸的一道枷锁。�
3 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人的生产活动带有人的族类的全部特征,人的族类特征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进行生产,而人则能按照客观的规律去生产,但是由于劳动已异化变质,劳动已失去了自由自觉的本性,于是人的族类生活也就被异化了。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类生活”,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这样就造成了“人的类本质……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⑥。这样,人就丧失了人的类本质而变成非人类的存在物,人类就丧失了自己,从人类异化出去而降低到动物的水平,变成了“精神上和肉体上非人化的存在物”�⑦。马克思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他不仅是生理的人、个体的人,同时也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⑧。然而在私有制条件下这一社会联系、社会本质也异化了。�
4 人与人关系的相异化�
马克思指出:“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⑨异化劳动产生出了一个跟劳动不相干的、置身于劳动之外的别的阶层,它使得劳动成果“属于有别于我的另一个存在物”�⑩,如果工人的活动对他本身来说是一种痛苦,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给另一个人带来享受和欢乐。至于这另一个人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恰恰就是工人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所生产出来的资本家。人与人相异化则说明,在资本主义这个异化的社会里,每一个人,不仅工人而且包括与其相对立的资本家,都与合乎人的类本质的真正的“人”相异化:这种异化关系既是劳动异化的结果,也是劳动异化得以实现的根源和条件。
3.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的异化劳动
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
马克思批判了前人非科学形态的异化理论,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本质。在马克思之前,人们所揭示的种种异化,基本上还停留在异化的外部现象。马克思则揭示出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本质异化,即异化劳动或劳动异化。
马克思认为异化决不是永恒存在的现象,而是受一定生产关系制约的历史现象。因此,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制约的异化,必将随着这种生产关系的彻底消灭而消灭。
(3)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与劳动法扩展阅读: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旨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奴役劳动、物统治人等种种弊端,进而阐述扬弃异化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未来社会理想。
中国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统一,但在提供效率、富裕和自由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改革开放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解放生产力为宗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对马克思批评过的市场经济负面因素没有给予足够重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可以对此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持。
4. 马克思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是什么
其具体规定是:
①人与劳动活动相异化。
②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
③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④人同人相异化。因为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以及自己的类本质相对立的时候,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
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马克思用它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他认为,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
理论形成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形成有一个发展过程。在1842~1843年间所写的《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等著作中,马克思尚停留在研究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异化问题的阶段。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提出异化劳动的观点,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并以此作为自己异化观的出发点。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运用异化劳动观点,进一步揭示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和前此社会的主要异化形式“私有制异化”,即作为国家形式的政治统治的异化及劳动作为人的自身否定的社会活动的异化。
从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在《经济学手稿(1857一1858)》和《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来阐明异化的本质。他在这些著作中扬弃从社会契约论到黑格尔的异化理论,认为转让不过是从法律上表示简单的商品关系。
外化则表示以货币形式对社会关系加以物化;异化才真正揭示人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最一般的深刻的社会关系,其实质在于表明人所创造的整个世界都变成异己的、与人对立的东西。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内容作深刻的概述。
马克思在批判吸取黑格尔的合理思想时,明确指出异化的产生和演变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并且有其进步的历史意义。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异化“是过去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但是,马克思认为异化决不是永恒存在的现象,而是受一定生产关系制约的历史现象。因此,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制约的异化,必将随着这种生产关系的彻底消灭而消灭。
西方学者对于异化问题的研究。从马克思提出异化劳动理论到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学者中间,异化问题已从经济、政治领域扩展到道德、心理、病理科学、技术、文艺等等整个文化思想领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学说,但它们归根结底都受其哲学观点的制约。
例如,尼采从唯意志论出发,把人的异化归结为放弃生存的意志。存在主义者从唯我主义出发,把异化及其克服归结为人的自我选择。新弗洛伊德主义者E·弗罗姆,从感觉论的主观唯主义出发,把异化说成是人的一种体验方式。
这些异化学说,都不是历史地从人们的社会关系考察异化产生的根源,而是侧重于从生理、心理、道德、技术等思想文化方面找原因。所以,它们不仅弄不清异化的真正本质及其根源,重复了把异化与对象化、物化等同的错误,而且具有掩盖资本主义制度为异化真正根源的倾向。
5. 劳动异化的马克思的“劳动异化”四个规定
一、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资本家为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不断剥削工人的劳动产品,工人生产的越多,他自己得到的却越少,创造出的财富越多,他自己就越贫穷,“劳动产品是劳动的对象化,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也是“劳动的现实化”;但现在劳动的对象化却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工人的非现实化;工人对自己产品的关系成了一个异己的关系。
二、劳动行为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产品的异化是因为劳动行为本身异化的结果,“工人在劳动过程中感到不是幸福,而是不幸,不能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与智力,而使自己肉体受到折磨,精神遭受摧残”,“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因此劳动不属于自己的,而是属于别人的。
三、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他自身的类与其他物的类当作为自己的对象,而且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对待”,“人的生产活动就是类生活”,“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是人的类特性”,但劳动的异化使劳动生产活动仅仅表现为个人的生活手段,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
四、人与人相异化:上述三点论到人对自己劳动产品的异化,对自身劳动的异化,对自己的类本质的异化,“而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人对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所以导致人与他人的相异化。
异化理论从“政治异化”到“经济异化”,最后到“劳动异化”,完成了使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发生了一个重大转变:从针对“副本”的批判进到针对“原本”的批判,即从对宗教、国家和法的批判进入到对“市民社会”(社会物质生活关系)的批判,对唯物史观的形成有重要意义;不仅指出了“私有财产是劳动异化的直接产物”,而且还提出了“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成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的社会财富”[
6. 如何解释马克思的【劳动的异化】
“异化” (Alienation) 这一概念贯穿了马克思自早期到晚期的整个思想生涯,并处在其社会批判理论的中心位置上。要把它讲解得既准确又易懂是非常困难的;在这里,我选择在不牺牲准确性的基础上,尽量简要地对它进行阐述。马克思并不认为“异化”的实质仅仅是迫使人类去做他本不想做的劳动。本质上,人类之所以劳动,其第一目的始终是为了从其产物获得某种满足。而只有在第二目的上,才是寻求劳动本身的快乐。以一个马克思非常反感、但是很好用的例子来说,独居在荒岛上的鲁滨逊 (Robinson Crusoe) 在口渴的时候会收集雨水,在感到饥饿的时候会去采集野果、甚至开垦荒地,在感到寒冷的时候会猎取皮毛,在面对风雨的时候更会结庐为舍。他是否觉得这些过程本身是潇洒而愉快的呢?多半不会。可是他觉得愉快与否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在集雨、采果、开垦、狩猎、建屋的劳动过程中获取了自己所需要的食物、衣服和住所。
这就是马克思所认定的“先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人们出于自己的需求而劳动,不论是为了物质还是精神的满足,而其劳动所获得的产物将被劳动者本人所拥有。 需要声明的是,这种生产方式本身不是反对市场的:它只要求劳动者拥有其劳动产物,而他们是自己使用这些产物还是把它们拿去交换并不重要。据此我们可以判定,对马克思来说,资本主义社会(或者更准确地按照《资本论》说,“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导生产方式的社会”)的核心不是市场的存在,而是下文将要描述的生产资料与生产者的分离。
7. 马克思主义关于异化劳动的观点
马克思的异化观。马克思批判了前人非科学形态的异化理论,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本质。在马克思之前,人们所揭示的种种异化,基本上还停留在异化的外部现象。马克思则揭示出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本质异化,即异化劳动或劳动异化。 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马克思用它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他认为,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其具体表现是:①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②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③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④人同人相异化。因为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以及自己的类本质相对立的时候,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马克思借助异化劳动概念,初步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和起源,并通过异化劳动的扬弃来说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在马克思成熟时期的著作中,虽然还曾讲到异化劳动,但已不再作为说明历史的理论和方法,只是作为描写资本主义社会中雇佣劳动和资本对抗关系的概念。
8. 异化劳动的四个基本规定是什么
规定如下:
1、劳动者同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劳动产品虽由劳动者创造,不但不为劳动者所拥有反而成为支配劳动者的一个异己的力量;
2、劳动本身的异化——劳动对工人来讲成了一种外在的东西,是谋生的而不是乐生的,是手段性的而不是目的性的;
3、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转变为谋生的活动;
4、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异化——是对前三重规定的概括,它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对立关系。
9.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有何现实意义
马克思是从四个方面阐述异化劳动的表现:
劳动与劳动产品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们的一种需求,劳动者生产的劳动产品是劳动者本身所需要的,但是异化劳动中,劳动者享受不到劳动产品。“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劳动和劳动活动异化。马克思认为“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劳动是一个愉悦的过程,但是异化劳动中,劳动不再是自觉自愿的活动,而变成了被迫的、强迫的、奴役式的劳动。 “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感到舒畅,而在劳动时感到不舒畅。”“劳动的外在表现在: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别人。”
劳动者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马克思认为劳动作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异化劳动中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作为一个类的存在的本身相异化”。“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是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
“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就是说劳动者生产的劳动产品没有被劳动者自己得到,而是被另一部分人(生产资料占有者)拿走了。即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从起源看,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必然后果,异化劳动的实质是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
总的来说,马克思在《手稿》中通过剖析异化劳动,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异化劳动的四个表现,揭示了异化劳动的最终根源——资本私有制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和谐因素——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并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和扬弃异化劳动的基础上,提出他心目中的和谐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
深入考察这个概念的历史发展轨迹,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大意义:马克思提出的异化劳动的概念,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而言的,马克思虽没有直接讲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异化,但人的异化现象仍然存在。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当前社会发展的主题。梳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为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0.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主要包括什么
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
马克思批判了前人非科学形态的异化理论,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本质。在马克思之前,人们所揭示的种种异化,基本上还停留在异化的外部现象。马克思则揭示出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本质异化,即异化劳动或劳动异化。
马克思认为异化决不是永恒存在的现象,而是受一定生产关系制约的历史现象。因此,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制约的异化,必将随着这种生产关系的彻底消灭而消灭。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借鉴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观点,和谐社会的构建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自身的和谐。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能正确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真正的 与自然 、社会融为一体。
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备前提和条件,人的全面发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处为基础的。
三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所以,妥善协调和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关键。只有人与人之间达到和谐,我们的社会才能稳步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