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该如何使用劳动法
『壹』 学生假期工作适用劳动法
法律分析:首先,在校大学生大多年满18周岁,符合《劳动法》第五十八条第二款规定的就业年龄,具备与用工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责任。《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四条规定了公务员和比照实施公务员制度的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农村劳动者(乡镇企业职工和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除外)、现役军人和家庭保姆不适用劳动法,并未将在校学生排除在外。第十二条规定,在校生勤工助学的,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此规定仅排除了劳动法规对“利用业余时间”的“勤工助学”的学生适用,并不能由此否认在校生的劳动权利,不得排除劳动法律法规对学生的适用,推定在校学生不具备劳动关系的主体资格。综上,法律没有明文规定在校学生不具备劳动关系主体资格。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五十条 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贰』 最新“劳动法”中关于在校大学生劳动权的相关规定有哪些
查查非全日制用工章节
『叁』 大学生实习期间的劳动法
实习期关键是要看大学生的身份:是已经毕业,在企业实习试用还是仍在校在企回业单位实习
前者属于劳动答合同法调整范围,只要大学生付出劳动,单位就必须支付相应的报酬
而后者不属于劳动合同法调整范围,只能视为一般民事行为,可以参照合同法(如用人单位和实习生有合同约定),如约定给予薪酬的,应当按照合同支付;约定没有薪酬的,也只能按照合同办事;如无约定的,一般应当由用人单位支付一定得报酬
『肆』 大学生如何利用法律知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知法懂法才能守法护法,增强法律意识的前提是了解法律知识。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流砥柱,肩负着建设祖国和家乡的重任。因此,增强法律意识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加强法律知识学习来达到目的。
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可以通过两种渠道:
首先,学校可以开设法制课,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向大学生普及基本的法律知识,传达法律精神。
其次,大学生个人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观看法律知识讲座、阅读法律方面的书籍。双管齐下才能事半功倍,这样可以帮助大学生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增强法律意识。
具体做法
首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选修几门法律专业的课程,阅读一些法律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法律知识储备;提议班级开展一些“关于增强法律意识”为主题的办会,观看法律宣传片,并积极参与发言讨论。各个高校的法学系都会经常组织一些关于法律的演讲比赛,可以申请报名,参与其中。
参加法律宣传长廊活动,与身边人交流学习,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法律知识培训及讲座等,法学院的同学定期在课上会开展模拟法庭等实践课程,没课的时候可以到场旁听并积极参与课后的社会实践活动。
修学校法律课程的学校的法律课程一般是法学院学生的必修科目,其他学院的学生想学习法律课程可以选择学校的法律课程,大部分大学开设法律基础科目让大学生选择,大学生在选择这部分课程的时候,把这些作为必修科目来对待。
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不同程度的违法行为发生。在面对违法行为和违法分子时。大学生朋友可以利用法律知识,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与违法行作斗争。在实践中增强法律意识,捍卫法律的权威。
为了参加学校的普法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各地的大学都不定期地进行普法活动,例如,法学部的“模拟审判”,组织大学生去法院旁听事件的审判,参加大学生法律社团的大学有很多社团,其中法律社团是非常重要的社团。
大学一年级学生选择社团的时候,可以选择法律相关的社团,这样的话,不仅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法律意识也会变强,看法律录像和书,有很多关于法律的录像和书。
大学生可以自己看有关法律的录像和书,了解刑法、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合同法等相关内容,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
『伍』 在校大学生是否适用劳动合同法
情况不同,适用情况不同。
依据[劳部发[1995]309号]【关于印发《关于贯彻执内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容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第十二条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即此条排除了《劳动合同法》等劳动法规对“利用业余时间”的“勤工俭学”的学生的适用;
[劳部发[1995]309号]劳动部在对学生的劳动者资格进行限定的时候对学生的身份本身有一定的限制,即如果不满足“利用业余”时间的条件(且由于劳动法规本身并没有排除学生)因此就不得排除劳动法规对学生的适用;包括但不限于已辍学但仍然保留学籍的情况、也完成学业等待毕业的情况等;
所以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结果。
『陆』 大学实习生的工资劳动法怎么规定
实习大学生不是适格的劳动法的主体,不适用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实习大学生跟实习单位之间属于民法的雇佣关系,相关权利义务按雇佣关系调整。关于实习大学生的工资报酬、保险、福利待遇由双方协商确定。
若高校实习学生能独立顶岗工作,并创造价值的,那么接受实习单位应给予适当的津贴。至于津贴标准,目前法律并未明确规定。而实习生一旦毕业,取得毕业证书,其身份就由学生转化为社会上的一名普通劳动者,符合建立劳动关系的主体资格。在这种情形下,该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就会形成法律上的劳动关系,所发放的劳动报酬就属于工资性质,最起码应当按照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报酬。
其实在最低工资的适用和标准方面,法律规定是明确的。比如《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劳动合同履行地与用人单位注册地不一致的,有关劳动者的最低工资标准、劳动保护、劳动条件、职业危害防护和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等事项,按照劳动合同履行地的有关规定执行;用人单位注册地的有关标准高于劳动合同履行地的有关标准,且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按照用人单位注册地的有关规定执行的,从其约定。
第十五条还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的80%或者不得低于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另外为防止用人单位侵犯职工权益,不按规定支付工资报酬,法律还规定了惩罚措施。
武汉律师网页链接
比如《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二)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三)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费的;(四)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未依照本法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
『柒』 发生劳动争议时,大学生应该如何解决
发生劳动争议时,可以选择以下解决途径:
(1)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
如果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最好先与用人单位协商,因为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明显的效果,如果协商不成,再考虑其他途径。
(2)找第三方调解,比如企业的调解委员会等。
(3)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申请劳动仲裁,比如说劳动局等。
(4)如果我们对劳动仲裁的结果不服的话,还可以向当地的法院起诉。
法律依据:
《劳动法》第七十七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也可以协商解决。
调解原则适用于仲裁和诉讼程序。
『捌』 如何使用劳动法
在劳动合同的约定中劳动者应当注意确保合法的享受以下权利: 1、劳动者有平等就业的权利:上什么岗位拿什么工资,实现同工同酬。 2、劳动者有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劳动者付出劳动,依照合同及国家有关法律取得劳动报酬,是劳动者的权利,而及时足额地向劳动者支付工资是用人单位的义务。用人单位违反义务,劳动者可以依法要求有关部门追究其责任。 3、劳动者享有休息休假的权利: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国家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我国劳动法规定的休息时间包括工作间歇、两个工作日之间的休息时间、公休日、法定节假日以及带薪休假、探亲假、婚丧假、事假、生育假、病假等。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不得任意延长劳动时间。 4、劳动者有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按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对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进行专门培训,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减少职业危害。 5、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职业技能培训是指对准备就业的人员和已经就业的职工,以培养其基本的职业技能或提高其职业技能为目的而进行的技术业务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教育和训练。 6、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 社会保险是国家和用人单位依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的约定,对具有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暂时失业时,为保证其基本生活需要,给予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疾病、年老等是每一个劳动者都不可避免的,社会保险是劳动力再生产的一种客观需要。 7、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劳动争议指劳动关系当事人因执行劳动法或履行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的规定引起的争议。劳动关系当事人作为劳动关系的主体,各自存在着不同的利益,双方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分歧。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劳动者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