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解释第299条
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已经废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内: 第五百五容十二条本解释公布施行后,最高人民法院于1992年7月14日发布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同时废止;最高人民法院以前发布的司法解释与本解释不一致的,不再适用。(1)民事诉讼法解释第299条扩展阅读: 部分条例废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废止2007年底以前发布的有关司法解释(第七批)的决定》已于2008年12月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57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12月24日起施行。二○○八年十二月十八日为进一步加强民事审判工作,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和审判实际需要,决定废止2007年底以前发布的27件司法解释(第七批)。废止的司法解释从公布之日起不再适用,但过去适用下列司法解释对有关案件作出的判决、裁定仍然有效。司法解释名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36条、第205条、第206条、第240条至第253条、第299条,发文日期或者文号:法发〔1992〕22号,废止理由:民事诉讼法已经修改。
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废止2007年底以前发布的有关司法解释(第七批)的决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废止2007年底以前发布的有关司法解释(第七批)的决定》已于2008年12月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57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12月24日起施行。
二○○八年十二月十八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废止2007年底以前发布的有关司法解释(第七批)的决定
(法释〔2008〕15号)
为进一步加强民事审判工作,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和审判实际需要,决定废止2007年底以前发布的27件司法解释(第七批)。废止的司法解释从公布之日起不再适用,但过去适用下列司法解释对有关案件作出的判决、裁定仍然有效。
予以废止的2007年底以前发布的有关司法解释目录(第七批)
序号司 法 解 释 名 称发文日期或者文号废止理由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国家经租的房屋不允许继承问题的批复1964年9月18日情况已变化,不再适用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城市居民和资本家的城市房屋是否准许买卖的复函〔1965〕法研字第173号情况已变化,不再适用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国营企业购买私房已经使用多年经补办批准手续后可承认买卖关系有效的批复〔1985〕法民字第14号情况已变化,不再适用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吴天爵等与新宾镇集体饮食服务店房产纠纷案的批复法(民)复〔1985〕17号情况已变化,不再适用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房屋抵押不能改为房屋典当处理的批复1985年4月27日情况已变化,不再适用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解放前劳动人民之间宅基地租赁契约是否承认和保护问题的批复1985年11月21日情况已变化,不再适用7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毕云亭房屋被入股后,久不主张权利应如何处理的批复〔1985〕法民字第18号情况已变化,不再适用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李斯棣等人为房屋产权申诉案的批复〔1986〕民他字第7号情况已变化,不再适用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民对宅基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的批复〔1986〕民他字第33号已被物权法取代1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具体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五十六条规定的批复〔1987〕民他字第42号与物权法规定冲突1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曹根田与张仁吉房屋买卖关系是否有效的批复1987年12月10日情况已变化,不再适用1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原孙兆骧购置的房产应如何确认产权和继承的批复〔1988〕民他字第27号情况已变化,不再适用1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土改时献产且产权早已转移的房屋,现在要求返还不应支持的复函〔1989〕民他字第5号情况已变化,不再适用1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土改中地主的房产,已确权部分归地主所有,未确权又未分配的部分应属公产的批复〔1989〕民他字第13号情况已变化,不再适用1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肖至柔、肖荣沈诉泰和县螺溪乡郭瓦、集丰两村委会房屋产权纠纷案的函1990年6月19日情况已变化,不再适用1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杜月丑房屋申诉案处理问题的函1990年11月7日情况已变化,不再适用17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陈伯恩与泉州制药厂房产纠纷上诉案的复函〔1991〕民他字第55号情况已变化,不再适用1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地主在土改时隐瞒未报的房屋应如何处理问题的函复1992年3月26日情况已变化,不再适用1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36条、第205条、第206条、第240条至第253条、第299条法发〔1992〕22号民事诉讼法已经修改2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同一土地登记在两个土地证上应如何确认权属的复函1992年7月9日情况已变化,不再适用2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淄博食品厂诉张店区车站办事处财产交换一案请示的函1994年9月6日情况已变化,不再适用2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国营企业购买私房已经使用多年何时补办批准手续方可承认买卖关系有效的复函〔1994〕法民字第28号情况已变化,不再适用2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农业承包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法释〔1999〕15号已被物权法及新的司法解释所取代2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88条、第94条、第115条、第117条、第118条、第177条1988年1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通过与物权法有关规定冲突2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融资租赁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0条法发〔1996〕19号与物权法相关规定冲突2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犯宪法保护的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是否应承担民事责任的批复法释〔2001〕 25号已停止适用27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出口退税托管账户质押贷款案件有关问题的规定第2条法释〔2004〕 18号与物权法有关规定冲突
❸ 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九条规定详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十章:执行的申请和移送
第二百三十九条:
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
前款规定的期间,从法律文书规定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规定分期履行的,从规定的每次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未规定履行期间的,从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计算。
(3)民事诉讼法解释第299条扩展阅读:
民事诉讼是诉讼的基本类型之一。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参加下,审理解决民事案件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诉讼关系的总和,特点:
1、民事诉讼既包括法院依法进行的审判活动,也包括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依法进行的诉讼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法院和各诉讼参与人之间发生诉讼法律关系;
2、法院的审判活动对民事诉讼的开始、发展和终结具有决定性作用,双方当事人的诉讼活动则对民事诉讼的开始、发展和终结具有很大影响;
3、民事诉讼的整个过程,围绕解决民事纠纷这一基本任务,由若干各有其中心任务的阶段组成,同时各个阶段相互衔接,依次连续进行。
对民事诉讼的涵义,国外诉讼理论有不同学说。大陆法系国家一般认为,民事诉讼是法院根据当事人请求保护其私法上的权益的程序。英美法系国家对该问题不甚重视,较少明确解释。
参考资料:最高人民法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❹ 如何理解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
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
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的,应当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
理解如下: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银发(1990)328号《利率管理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是利率管理的主管机关,代表国家统一行使利率管理权。国务院批准和国务院授权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各种利率是法定的利率,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无权变动。金融机构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规定的浮动幅度内、以法定利率为基础自行确定的利率为浮动利率。金融机构确定浮动利率后,要报中国人民银行备案。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94条规定中的银行同期最高利率是指法定利率,即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利率;同时,其他金融机构的利率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制定的利率范围内均有所浮动,但一般是确定的。故应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规定的法定利率范围内确定最高利率。
(4)民事诉讼法解释第299条扩展阅读:
在明确各自分工的情况下,对拒不按照规定执行的违规者也制定了处罚办法。
1、对擅自降低、提高或以变相形式降低、提高存款和债券利率的金融机构,辖区内中国人民银行按其少付或多付利息数额处以同额罚款。对少付利息的,责令其向存款方如数补付;对多付利息的,责令其将非法吸收的存款,专户、无息存入中国人民银行直至该存款到期。
2、对擅自降低、提高或以变相形式降低、提高贷款利率的金融机构,辖区内中国人民银行按其少收或多收的利息处以同额罚款。多收利息后,责令其向借款方如数退还。
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九条规定,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中加倍是如何解释
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即被执行人未在法律文书规定的期间履行支付义务,那从履行期限届满次日开始债务利息按此前债务利息的两倍计算。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于2017年6月27日经过第三次修正,“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并未在第二百二十九条中予以规定,而是在第二百五十三条中加以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三条规定:
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的,应当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其他义务的,应当支付迟延履行金。
(5)民事诉讼法解释第299条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六条规定:
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也可以由审判员移送执行员执行。
调解书和其他应当由人民法院执行的法律文书,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七条第一款规定:
对依法设立的仲裁机构的裁决,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受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执行。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人大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❻ 民事诉讼法解释2022全文
一、 管辖
第一条 民事诉讼法第十八条第一项规定的重大涉外案件,包括争议标的额大的案件、案情复杂的案件,或者一方当事人人数众多等具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第二条 专利纠纷案件由知识产权法院、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的中级人民法院和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海事、海商案件由海事法院管辖。
第三条 公民的住所地是指公民的户籍所在地,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住所地是指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不能确定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注册地或者登记地为住所地。
第四条 公民的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所地至起诉时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但公民住院就医的地方除外。
第五条 对没有办事机构的个人合伙、合伙型联营体提起的诉讼,由被告注册登记地人民法院管辖。没有注册登记,几个被告又不在同一辖区的,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
第六条 被告被注销户籍的,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确定管辖;原告、被告均被注销户籍的,由被告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七条 当事人的户籍迁出后尚未落户,有经常居住地的,由该地人民法院管辖;没有经常居住地的,由其原户籍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八条 双方当事人都被监禁或者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由被告原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被监禁或者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一年以上的,由被告被监禁地或者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九条 追索赡养费、抚育费、扶养费案件的几个被告住所地不在同一辖区的,可以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十条 不服指定监护或者变更监护关系的案件,可以由被监护人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十一条 双方当事人均为军人或者军队单位的民事案件由军事法院管辖。
第十二条 夫妻一方离开住所地超过一年,另一方起诉离婚的案件,可以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夫妻双方离开住所地超过一年,一方起诉离婚的案件,由被告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没有经常居住地的,由原告起诉时被告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❼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九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九条,关于被执行人或者被专执行的财产在外地属的,可以委托当地人民法院代为执行。受委托人民法院收到委托函件后,必须在十五日内开始执行,不得拒绝。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二百二十九条被执行人或者被执行的财产在外地的,可以委托当地人民法院代为执行。受委托人民法院收到委托函件后,必须在十五日内开始执行,不得拒绝。执行完毕后,应当将执行结果及时函复委托人民法院;在三十日内如果还未执行完毕,也应当将执行情况函告委托人民法院。
受委托人民法院自收到委托函件之日起十五日内不执行的,委托人民法院可以请求受委托人民法院的上级人民法院指令受委托人民法院执行。
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九条
民事诉讼法的执行部分,具体如下
第二百二十九条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内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容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的,应当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其他义务的,应当支付迟延履行金。
❾ 请解释执行措施
浅谈如何正确适用执行措施
执行措施是人民法院依法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的方法和手段,或者说,是人民法院依法强制执行生效法律文书的方法和手段,人民法院在执行过程中采取执行措施是执行工作核心的基本的内容,也是确保生效法律文书得到有效执行的关键。由于受多种原因的制约,长期以来滥用执行措施,不及时采取措施或者错误地适用执行措施的现象经常发生,不仅祸害了当事人的利益,引发当事人到处上访,而且严重影响了人民法院声誉,祸害法律尊严。本文就如何正确适用执行措施,根据法律规定和执行工作实践,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适用执行措施要合法。
合法是适用执行措施的前提,所谓合法,顾名思义就是要严格、全面、准确地执行国家法律,做到依法执行。
(一)法律有明确规定的执行措施,执行过程中才可以依法适用,不是法律规定的执行措施,不得采用,否则就是违法。
执行措施的种类很多,我国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221条至232条根据不同的执行对象,规定了不同的执行措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意见》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对《民诉法》规定的执行措施作了进一步的补充规定。这些规定鉴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80条、282条、286条、293条、295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33条、34条、37条、41条至49条这些意见和规定对执行措施的适用,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一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第50条至56条增加了对专利权、注册商标专用权、著作权(财产权部分)以及股权等各种财产权利的执行措施;二是参与分配,《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97条至299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第90至96条;三是对到期债权的分配,《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意见》第300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第61至69条。四是执行竞合,也叫执行重合,即多份生效的法律文书确定金钱给付内容的多个债权人分别对同一被执行人申请执行,如何确定受偿顺序。此外,最高人民法院的其他司法解释对如何正确适用执行措施也有许多具体的要求,对于这些具有法律效力的司法解释,执行过程中也应注意认真地贯彻落实。
(二)适用执行措施必须符合法律的条件。
首先,要根据执行内容和具体执行事项的不同,依法采用不同的执行措施。执行措施从内容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金钱给付内容的案件,另一类是履行指定行为的案件。就金钱给付内容的案件而言,有对动产的执行,对不动产的执行和对其他财产的权利的执行;就履行行为的案件而言,有对为一定行为(作为)和对不为一定行为(不作为)的执行以及对可替代行为和不可替代行为的执行。法律根据不同的执行对象规定了不同的执行措施。因此,采取执行措施前,首先要明确案件的执行内容和具体执行事项,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执行措施。比如,查封、扣押财产和冻结、划拨存款,只限于执行具有金钱给付内容的案件,对于执行内容是履行指定行为的案件就不能适用。
其次,采用每一项执行措施要具备法律法规规定的适用要件。如采取搜查措施,要按照《民诉法》第227条的规定:"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隐匿财产的,人民法院有权发出搜查令,对被执行人及其住所或者财产隐匿地进行搜查"。采取前款措施,必须由院长签发搜查令。具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86条规定的条件:①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履行期限已经届满;②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③认为有隐匿财产的行为。
再次,适用执行措施,必须按照法定的程序。在执行过程中,执行措施和执行程序是合为一体的,采取执行措施就是履行执行程序,因此,必须做到程序合法,手续完备。比如执行第三人的到期债权,要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300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63条,被执行不能清偿债务,但对第三人享有到期债权的,人民法院可依法申请执行人的申请,通知该第三人向申请执行人履行债务,该第三人在履行期间内提出异议的,人民法院不得对第三人强制执行,对提出的异议不进行审查;再如,应当由院长签字的,必须经院长签字后方可采用;应当制作裁定书和协助执行通知书的,必须制作裁定书和协助执行通知书,并送达被执行人和协助单位。
(三)适用执行措施还要按照实体法的要求,对被执行财产的权属、性质进行审查,做出正确处理。
首先,要对被执行财产的权属进行审查,只有依法查明被执行人的权属后,才能依法采取执行措施。假使因特殊原因来不及审查而采取了执行措施,也要在法律文书中对被执行人明确提出自动履行义务的期限,一但案外人提出执行异议,要对所提执行异议依法及时审查,作出裁定,避免造成更大范围的影响,导致不良司法后果。
其次,要对被执行财产的范围进行审查,司法实践中,对个人财产的执行只限于其个人的财产部分,执行的同时,必须保留被执行人及所供养家属的生产和生活必需品及费用,对法人财产的执行,应先执行其流动资金,只有在流动资金不足以清偿申请执行人的债权时,才可以执行法人的其他财产。
最后,还要对被执行财产的性质进行审查,要注意审查是否是国家禁止的冻结、划拨的专项资金、封闭管理资金以及法律规定不得在社会上融通的物品等。
违法适用执行措施最突出的表现是滥用强制措施,执行措施与强制措施,都是国家强制力的体现,都具有强制性,但两者有严格的区别。首先,两者的适用条件不同。其次,法律效果也不一样。执行措施是法律赋予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方法和手段。其强制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它由法律规定,不能由当事人约定、变更;二是人民法院依法采取的执行措施,被执行人(包括协助执行人)必须执行,不得违背或者对抗,否则便构成妨碍民事诉讼的行为;三是人民法院依法采取的执行措施,非经法定程序包括人民法院在内的任何人,不仅违背了法律的本意,也有悖于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禁令。这种做法,虽然有些时候确实"灵验"但这是对法制的践踏,社会影响较坏。因此,在执行过程中,应当注意严格区别,坚决纠正简单粗暴的执行作风,杜绝以拘代执的违法行为。
二、适用执行措施要及时。
及时采取执行措施,是执行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有效保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书指定期间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应当及时采取执行措施。按照这一规定,及时采取执行措施是法律对执行工作的一般性要求,如果采取执行措施不及时,不但容易丧失执行时机,使执行工作陷入被动,更容易使本案能够得到清偿的债权得不到清偿,严重损害债权人的利益。
及时采取执行措施,应当在执行通知书指定的期间届满,被执行人仍不履行法定义务的情况下采用。《民诉法》第221条、第222条、第223条都有这样的规定。《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54条规定的更为详细:当事人拒绝履行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支付令的,人民法院应向当事人发出执行通知书。在执行通知书指定的期间被执行人仍不履行的,应当强制执行。以上规定说明,执行措施在执行通知书未发出之前是不能随意采取的,否则,既违反了执行程序,也就谈不上所谓的及时了。当然,法律并没有规定,执行通知书指定被执行人履行义务的具体时间应多少。因此,上述规定更具有程序上的意义,人民法院在执行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案件灵活掌握。
法律还规定了应当立即采取执行措施的若干情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6条第二款规定,在执行通知书指定的期间内,被执行人转移、隐匿、变卖、毁损财产的,应当立即采取执行措施。以上四种情况是多年来执行实践的概括和总结。随着新类型案件的不断涌现,执行环境日趋复杂,被执行人规避法律,逃避债务的方法和手段越来越多,因此,执行过程中应当立即采取执行措施的情形也在不断增多。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地加强领导,因势利导,及时总结研究,加以解决。
总之,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对采取执行措施规定了应当"及时"和"立即"两种情况,但这两种情况不仅仅是指在首次采取执行措施的时候应当"及时"或者"立即",也包括数个执行措施之间也要遵循上述法律的要求。执行人员由于怠于行使执行权,应当"及时"或者"立即"采取执行措施而借故拖延、推诿,造成不良影响的,应负相应的责任。
三、要灵活、有效地适用执行措施。
灵活有效地适用执行措施,充分发挥执行措施的强制作用,是保障生效法律文书得到有效执行的关键。灵活地适用执行措施,就是根据执行案件的具体情况,灵活地、创造性地决定执行方法和实施执行手段,其实质就是在法律原则范围内,开发多种思路,把握复杂环境下执法的特点,达到实现当事人权利义务的目的。执行工作是一项法律性、原则性很强的工作,要求执行人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有一定的政法觉悟,认真对待每一个案件,它又是一项复杂的,带有一定社会性的工作,执行人员不但要具备多种专业知识,工作中还要审时度势,讲究执行方法和艺术,因此,要注意把握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灵活、有效地适用执行措施,要准确地把握各类执行措施的特点。
法律规定的执行措施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按照执行案件性质的不同,可以将执行措施分为对具有金钱给付内容的案件的执行措施和对履行指定的案件的执行措施。前者如查封、扣押、冻结、划拨、拍卖、变卖等;后者如强制执行人拆除违章建筑。二是按照执行措施自身作用的不同,可以将执行措施分为限制被执行人权力的执行措施,处分被执行人权利的执行措施和辅助性执行措施。前者如查封、冻结、扣押等;如后果如拍卖、变卖、以物抵债等;最后如查询、搜查等。三是按照被执行人主体的不同,可以将执行措施分为对被执行人本人的执行措施和对第三人的执行措施。如执行第三人的到期债权就是对第三人的执行措施。
准确地把握执行措施的上述特点,根据不同案情熟练地运用各类执行措施,用足、用活法律赋予人民法院的执行权,是新形势对执行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也是讲究执行方法和执行艺术,提高执行水平的迫切要求。
(二)灵活地适用执行措施还要注意区别被执行人的情况。
一般地讲,被执行主体可以分为公民个人、法人和非法人单位三类。法人又可分为企业法人、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法人。企业法人还可能进一步分为国有企业法人、集体企业法人、私营企业法人和三资企业法人等等。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被执行主体的构成越来越复杂,给执行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我们要注意研究各种被执行主体在执行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执行措施,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了解公民个人、法人的财产结构状况也非常重要。
就公民个人而言,其财产构成主要有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生活资料以及用于家庭生产的其他生产资料。企业法人的财产,一般由固定资金、流动资金和企业基金构成。许多企业还拥有其他财产权利,如投资权益、专利技术等。在掌握了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后,对执行的范围和顺序要作出统筹安排,有存款的一般应首先执行其存款,然后再根据情况对其他可供执行的财产采取执行措施。
(四)灵活、有效地适用执行措施,必须坚持两原则。一是要坚持强制执行与说服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生效法律文书一旦进入执行程序,就意味着强制执行。"强制性"是执行工作的显著特点,而这种"强制性"的主要表现则是人民法院依法采取强制措施。但是,社会主义的法制制度在本质上,不仅仅是具有强制性,它在保证人民民主专政秩序和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的同时,对于公民还起到一种巨大的教育作用。在我国民事案件、经济案件、行政案件,当事人之间的争议是人民内部矛盾,当事人之间在根据利益上是一致的。实践中不履行法律文书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可能存在实际困难,没有履行能力;有的是法律观念淡薄,无视法律尊严而拒绝履行;有的可能由于文书不当,当事人不服而不履行,这就要求我们在强制执行前了解和分析被执行人拒不履行的原因,并针对不同情况做好思想工作。法律首先规定了被执行人自觉履行义务的期限,到期不履行的采取强制措施,即使在强制执行时仍应给被执行人提供履行的机会。实践证明,坚持强制执行与说服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不仅不会丧失执行工作的严肃性,反而会促进强制执行的效力,加大执行工作的力度。二是要坚持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结合的原则。作好执行工作,还必须坚持严格执法,维护法律的统一和尊严的前提下,讲究执行效果和执行艺术,以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既要通过强制被执行人履行义务来保障法律文书中所确定的合法权益得以实现,又要对被执行人的合法权益给予应有的保障,要克服就案办案的思想,拓展从单一的强制执行到各种执行方式相结的新思路。
综上所述,随着依法治国的方略的实施,执行案件中新类型案件不断出现,执行环境日趋复杂,"执行难"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司法热点。正确适用执行措施,必须从整体上全面理解和领会法律规定的真实含义,结合个案实际,坚持依法、公正、文明执行的根本要求,合法、及时、有效地适用执行措施,才能从根本上遏制执行权力滥用,扭转执行工作的被动局面,逐步实现执行工作的良性循环。
❿ 多个债权人如何分配同一被执行人的财产
在案件的执行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多个债权人依照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对同一被执行人申请执行或对所执行的财产参与分配等问题;在司法实践的过程中,申请人往往会对法院的执行方案提出异议,认为法院的执行方案存在着不公或错误等一系列问题,在目前法律、法规及相关司法解释还未规定相应救济途径的前提下,对此类案件中的执行分配,在操作中要重点把握一下几个方面: 一提出分配申请。主持具体分配的法院应由首先查封、扣押或冻结的法院主持进行。债权人申请参与分配应当向其原申请执行的法院提交参与分配申请书,并写明参与分配的理由,同时附执行的依据,即应当由法院执行的生效判决、裁定等有关法律文书;该执行法院遂将参与分配的申请书等手续转交给主持分配的法院,并说明已对该案执行进展的情况等。二确定分配方案。依照《执行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六条的规定:在法院做出分配方案后,债权人或者被执行人认为分配方案有问题,应当告知其向主持分配的法院提出书面异议申请,执行法院受理异议申请后,应当将有关情况通知未提出异议的债权人或被执行人。未提出异议的债权人、被执行人在收到通知后的十五日内对有关异议不提出反对意见的,执行法院应依异议人的意见对分配方案进行审查调整,并根据调整后的方案进行分配;如果对分配方案提出反对意见,异议人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以提出反对意见的债权人、被执行人为被告,向执行法院提起诉讼;逾期未提起诉讼的,执行法院依原分配方案进行分配。三做出分配原则。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88条之规定:(1)多份生效法律文书确定金钱给付内容的多个债权人,分别对同一被执行人申请执行,各债权人对执行标的物均无担保物权的,按照执行法院采取执行措施的先后顺序受偿。多个债权人的债权种类虽然不同,但执行的目的都是,相对于申请执行人来说对被执行人都享有给付金钱权或物权。在给付权的问题上,基于所有权和担保物权而享有的债权,优先于金钱债权的受偿。有多个担保物权的,按照各自担保物权成立的先后顺序清偿。(2)一份生效法律文书确定金钱给付内容的多个债权人,对同一被执行人申请执行,执行的财产不足清偿全部债务的,各债权人对执行标的物均无担保物权的,按照各债权比例受偿。(3)对人民法院查封、扣押或冻结的财产有优先权、担保物权的债权人,在分配中可以主张优先受偿权。(4)被执行人的全部或主要财产已被一个人民法院因执行确定金钱给付的生效法律文书而查封、扣押或冻结,再无其他财产可供执行或其他财产不足清偿全部债务的,在被执行人的财产被执行完毕前,对该被执行人已经取得金钱债权执行依据的其他债权人可以申请对该被执行人的财产参与分配。四继续强制执行。被执行人的财产被分配给各债权人完毕后,申请执行人对应不足部分的债权,当发现被执行人有能力履行时,人民法院可根据债权人的申请继续依法强制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