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义行政法
Ⅰ 司法考试 三大本是什么具体详细书名
俗称“三大本”
就是国家司法考试辅导用书,共三卷。
法律出版社出版。
推荐“国家司法考试法律法规汇编”、万国的“重点法条解读”、“历年真题解析”。
另外建议多听听网上的名师讲座。
推荐讲座名师
民诉:杨秀清
民法:李仁玉\\于飞
于飞:讲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规律的东西提的多。
担保法:李健伟
法制史:赵晓耕,江兴国,曾尔恕
刑法:阮齐林\\韩友谊\\袁登明\\周光权\\陈兴良\\汪明亮
袁登明,他的讲课详细,基本的东西多一点,有时有点拖沓。他的书很好!
阮齐林。他的课堂笔记曾是最好的刑法辅导书。
周光权:03年司考的出题人之一,讲的刑法全是“干货”(周自称),适合提高阶段听。
行政法:张树义\\罗豪才,应松年
林鸿潮:05年万国强化班的讲课绝对好,强烈推荐!!!
张峰:很多人推荐的,条理不错,针对性强!
焦宏昌:“宪法第一名嘴”当之无愧,
周旺生:传闻是法理学的NO.1
刑诉:刘玫:笔者认为辅导刑诉的一号人物
洪道德:第四卷要想取得高分的话此人的课还是有必要听的
商经:王小龙,重点突出,听完后背住,分数能拿90%
隋鹏生的合同法高屋建瓴,振聋发奎
张 锋: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主讲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杨 帆: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主讲国公、国私、国经,辅导经验特别丰富,辅导内容含金量高。
张 今: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善于案例教学,授课思路清晰明了,命中率高,司法考试知识产权辅导权威。
王进喜: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主讲法律职业道德。
Ⅱ 公务员两种行为是什么怎么区分
公务员公务行为与个人行为的区别
国家公务员基于行政职务关系,以行政主体名义实施的行政行为称为公务行为,其法律后果由其所属的行政主体承担。对于这个问题理论界和实务界已经没有什么争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时候公务员所实施的行为是形式上假借行政主体的名义,实质上则是为自己和他人谋求私利的行为,若此种后果继续由行政主体承担则不尽合理;另外,存在公务员实质上履行职责的行为而行政机关事后以公务员的行为属于个人行为为由推卸责任的情形,此种情况下若责任由公务员个人承担则显然亦有悖于公平正义原则。
现在理论界普遍认为,区分公务员公务行为和个人行为的核心是要以公务员所承担的行政职务及所属行政机关的行政职权与行政职责为基础,看公务员的行为是否包含行政权力这个要素,凡是国家公务员行使其所任职务而发生的行为都属于公务行为,而与职权无关的行为则属个人行为。
当公务员以“公务员”身份出现时,他和行政主体之间存在行政职务委托关系,其行为属于公务行为,所引起的后果也由行政主体承担;当他以普通公民身份出现时,他和行政主体之间不存在行政职务委托关系,其行为也属个人行为,所引起的后果也由自己承担。
公务员公务行为确认的步骤分为两步:
第一步是区分个人行为和单位行为。个人行为是公务员是个人名义实施的行为因而不可能是公务行为。
第二步是区分民事行为和行政行为。公务员以机关法人的名义进行民事活动其性质属民事行为,公务员以行政主体名义实施行政职权的行为,其性质属于行政行为。不管两种行为(民事行为和行政行为)的性质如何,只要是单位行为,法律后果一般都由行政机关承担。
这是区分公务员公务行为与个人行为的程序问题,如人们对于对于司法程序的重视一样,在确认区分公务员公务行为与个人行为的过程当中,也要遵守这一程序。
(二)、关于如何区分公务员的公务行为与个人行为,有着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
1、姜明安教授认为【10】,怎样划分公务员不同性质的行为呢?法律上不存在唯一绝对的标准、时间中通常考虑多种相关要素。其中主要考虑有:
1.时间要素 2.公益要素 3.职责要素 4.命令要素 5.目的要素
判断公务员行为的性质要综合考虑上述要素。
2、胡建森教授认为【11】,务员行为性质的确认需要在两个层次上作两种划分:首先区别个人行为与单位行为。如果属于单位行为,则不需区别民事行为和行政行为。划分个人行为与单位行为的标准主要有三个:1.公务员的行为以所属单位名义作出的属单位行为,以自己名义作出的,则属个人行为。2.公务员的行为是在他的职责范围内作出的,属于单位行为如果超出职责范围,必须结合第一标准和第三标准综合认定 3.公务员的行为如果是执行单位的命令或委托而作出的,不管单位的命令或委托是否超越权限,概属单位行为。
3、王连昌教授认为【12】,公务行为的确认:在具体操作上,这涉及两方面问题:一是确认的步骤,二是确认的标准。
区分和确认公务员的行为是否是公务行为的步骤,首先是划分个人行为和组织行为。个人行为不是行政行为。其次是根据组织行为的性质,再划分民事行为和行政行为。
在具体确定公务行为的时候,还必须综合考虑和掌握确认的标准。这些标准由以下相关要素组成:(1)、时间要素 (2)、名义要素 (3)、公益要素 (4)、职责要素 (5)、命令要素 (6)、公务标志要素
4、崔卓兰教授认为【13】,应当从以下方面来认定区分公务员的公务行为和个人行为:
(1)、时间要素.公务员在上班期间所为的行为是公务行为,下班后所为的行为是个人行为,英国早期的行政法理论即这样界定公务行为。
(2)、职权要素.公务员在其职权范围内所为的行为属公务行为,超越职权范围的行为属个人行为。这种划分标准显然是将假定的理想状态作为理论前提了。它设想所有的公务员都能依法行政,都不会出现行政恣意和越权的情况。但实际上,将公务员实施的职权范围之外的行为均推定为个人行为并不合理。
将公务员实施的职权范围之外的行为均推定为个人行为并不合理。因为在许多场合下,公务员的越权行为不过是执行行政机关的命令,或者行政机关放任公务人员的越权行为(如城管监督人员的粗暴执法)。这都直接或间接体现了行政机关的意志。在此种情况下,行政机关以公务员越权行为为由免责是缺乏法理依据的。而且,在有些情况下,即使公务人员的越权行为违背法律和行政机关的意志,行政机关也并不因此免责。如警察在执行职务过程中非法使用武器警械殴打被害人并致其伤残,则行政机关必须承担国家赔偿则任。
(3)、公益要素.公务员的行为涉及公共利益的为执行公务行为。不涉及公共利益而涉及个人利益的,则视为非执行公务行为.不可否认,公务员的公务行为是以维护和促进公共利益为根本目的的。因此,公务员的行为是否具有公益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其行为的性质。
如公务员是挪用行政机关公款为个人私利经商的行为即属个人行为,其一切法律后果由公务员个人承担。
与职权标准相比较,公益标准使公务行为的范围更加广泛。因为依此标准,假设公务员挪用公款经商的行为,纯粹是为了公益的目的,即使超越了职权范围,仍属于公务行为,相应的行政机关就可能对其经营活动中的债权债务关系承担法律责任。公益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就等于拓宽了行政相对方权利救济的途径。
(4)、主观意志要素.公务员实施某种行为如果主观的意志和目的是执行职务,则认定为公务行为,如果公务员主观上没有执行职务的意图和目的,即使依社会一般人的见解有执行公务的表征,也不认定是公务行为。
(5)、公务标志要素.公务员执行公务是佩带或出示能表明其身份的公务标志的行为,一般被认为是公务行为,反之则属非执行公务行为.公务标志必须在执行公务时佩带,佩带公务标志的公务员或器具不得用于非公务目的.
上述五项要素,组合构成确认公务行为的标准.在具体认定国家公务员的某一行为是否公务的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综合考虑这些相关要素,不能仅以其中某一标准来衡量,判断.
5、朱新力教授认为【14】,行政人行为是否属于公务行为经常与下列要件有关:
(1)、时间。时间标准无法回答上班时从事四人行为和下班后出于职业道德进行实质公务行为的情况。例如:《人民警察法》第十九条规定,人民警察在非工作期间,遇有其职责范围那的紧急情况应当履行职责。同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中也作了相关规定。【15】
(2)、地域。地域标准无法解决地域内行为人既可进行公务行为,也可进行私人行为的难题。
(3)、职权。在“国王不能为非”时代曾被立法确立。但是今天大多数国家的立法都认为一定范围内的行政越权仍是行政行为。
(4)、名义。指行为人在进行公务行为时明示或暗示表明行为人身份并表达以某行政主体名义行使职权。没有表明身份的行为不属于公务行为(除非立法有例外――比如秘密侦察公务行为不允许表明身份后再行为)。但是公务人员以表明身份为掩护进行实质的私人利益行为是否全部可归入公务行为那?
(5)、目的。以行为人行为时的动机为行为性质的判断标准,可以避免自然利用其行政人身份进行私人利益的表面公务行为。但目的本身需行为结果的推导性决定了这一标准的无法操作性。
(6)、行为表现(包括行为结果)。如警察以射击取乐显然不是公务行为。可是许多时候行为表现根本无法显示行为的性质。
并且朱新力教授分析了确认公务员公务行为与个人行为的程序要件与程序要件:
(1)、程序要件:现代各国行政程序法对行政人员进行公务行为时的基本程序要求是表明身份,这既是保障相对人合法权益的需要,也是确保行政人忠于职守的需要。
(2)、实体要件:没有行政职权的非行政人员肯定不能成为公务行为。但是有行政职权的行政人员在表明身份以后的行为是否就一定是公务行为呢?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以各国现行法律的规定为标准。
6、肖子策教授认为【16】划分公务员公务行为与个人行为有以下两个原则:
(1)、国家权力行为载体能力是划分的逻辑起点。公务员的独立法律人格即自然人身份承载的是社会一般权利能力,其行为能力与权利能力相统一,其行为是在实现自然人的原生权利。公务员的依附性法律身份即行政人身份承载的是国家特别权利能力,该权力能力不为公务员所有,公务员只有相应的行为能力,其行为目标在于实现行政人的外附性权力即行政主体(国家)的派生性权力。
(2)、行政主体意志是划分的最终依托。由于行政人没有自身独立意志,不是一种法律人格,因此划分双重身份实质上就是划分行政主体意志和自然人意志。实现行政主体(国家)意志是行政人的行为目的和意义所在,行政主体意志是一切划分标准的最终依靠,是支撑它们的根本力量。一切划分标准或方法最终都应接受行政主体意志的检验。凡是符合行政主体意志的身份就是行政人身份,否则便是自然人身份。行政主体意志是一种国家意志,但并非总是遵循国家意志。从理论上讲,行政主体意志要实现的是行政主体与社会相对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从实践上来说,行政主体意志总是以行政主体名义为表现形式。
肖子策教授认为公务员双重身份划分的指导原则是:符合行政人行政权能和行政权限的身份是行政人身份;超越行政人行政权能与行政权限的身份,如以行政主体名义为表现形式,便是行政人身份,在无行政主体名义之时,如行政主体事后认可,则为行政人身份,否则一律为自然人身份。
肖子策教授列举了以下划分方法:
(1)、非公务人员冒用行政职权,此时身份显然不是行政人。
(2)、公务人员超越行政主体权限行使本属其他机关的行政权,此时除非得到其所属行政主体授权,否则其身份不是行政人。
(3)、公务员超越行政人权限的,如卫生局财务科人员对饭店进行卫生检查,此时如果卫生局追认,则为行政人身份。
(4)、公务员在未表达任何公务意志,未出示任何公务标志的情况下(即类似自然人),在行政权限范围内实施权力性行为,如检查、扣押、罚款等。自然人在此情况下,显属侵权或犯罪。权力的国家归属性、唯一主体性使得权力性行为的定性(行政行为还是民事侵权或刑事犯罪行为)和效果归属(归于行政主体还是行为人自身)取决于行为主体是否具有国家(行政主体)的意志,即其所属行政主体是否认可该行为是机关授权行为。
(5)、公务员在作出权力性行为时如明确表达公务意志,出示有效公务标志或证件,则可认定其为行政人身份,正在代表行政主体实施公务行为。因为公务员与行政主体之间的行政代理关系足以让相对人相信公务员具有行政代理权(包括行政权能和行政权限的行政行为能力),此时除非行政主体(被代理人)及时出面否认公务员的特定代理权,否则其行为效果当属行政主体无疑。在这种情况下,不管公务员的权力性行为是否超越了其法定或授权职权范围,也不管超越了行政人权限还是行政主体权限,一律认定为行政人身份。
(6)、公务员在作出非权力性行为时,如果提供的是公共性(为社会整体或普通的个体提供)义务,并经行政主体认可,但不直接与特定相对人发生法律关系,那么此时应视为行政事实行为,如修建马路、公共设施、疏通河道、人工降雨、飞机绿化等等行为。根据当代公务学说,公务范围已突破了公共权力范围,包含许多属于现代政府公共性义务的非权力行为。该行政事实行为虽然并不直接为相对人创设权利义务,但其公共性、普遍性却可能间接产生行政法律效果,如由于公务员修建、疏通工作不善或出现差错,致使公民权益受损,此时与该公民之间发生了行政法律关系,事实行为转变为法律行为,公务员身份为行政人,应由公务员所属行政主体承担法律责任。
(7)、公务员在作出非权力性行为时,其所提供的公共性义务如果直接涉及公民的权益,此时公务员身份为行政人,如卫生防疫站工作人员在街上义务为人们打免疫预防针,该行为直接发生在防疫站与相对人之间并产生相应权利义务关系。
(8)、在其他情况下,公务员的行为一律属自然人行为。
奥托•迈耶(Otto Mayer)认为,公务员实施行政管理活动,在形式上必须以行政机关的名义.在实质上必须按行政机关的意志进行,公务员在这种形式和实质条件卜所作的行为,其法律后果由行政机关承担。【17】
但是,实际上,公务员的这两种身份(公务员和普通公民)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比如,普通人在街上捡到钱财后,如果不交公,一般不会受到什么制裁,而如果是公务人员,在街上捡到钱财后如果不交公,则往往会受到其所在机关的行政处分,即使他不是在执行任务而完全是在下班后以私人身份进行。这是因为国家对于公务员有较高的道德情操要求,要求公务员在社会生活中起到道德师范的作用。国家通过整个立法体系,在对公务员及公务员身边的人赋予一定的权利的同时,也对公务员及其身边的人课以了一定的义务。
(三)、笔者认为对于公务员公务行为于个人行为的认定应当在遵从程序的前提下,以行政公务关系和所属行政主体的行政职权和行政职责为核心,坚持实质标准与形式标准相结合的原则。所谓的实质标准是指构成公务员公务行为所必须的实质要件。由于公务行为是公务员代表国家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而否享有行政职权应当成为判断是否为公务行为的标准。对于公务员非从事行政职权活动的行为,要么属于单位行为中的民事行为,要么属于个人行为。职权行为还应包括与行使行政职权相关联的行为,无论是行政治权范围那的事情还是超越职权或滥用行政职权的行为,也无论是合法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还是违法行使职权,都属于行使行政职权。所谓的形式标准,就是构成工程公务行为所必须的形式性要件。由于公务行为都是特定的国家公务员代表国家作出的,因而必须表明其身份。这里公务行为的形式标准实质上由两项内容组成,即公务标志和身份标志。公务标志一般表现为特定的制服、标记,身份表明则是公务员通过一定的语言或动作向相对人告知自己的身份,以公务标志及身份表明作为公务行为的形式标准已经为我国相关立法明确规定。例如,《行政处罚法》第三十四条规定,执法人员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应当向当事人出示执法身份证件。又如我国《植物检疫条例》,植物检疫人员进入车站、机场、港口、仓库以及其他有关场所执行植物检疫任务,应穿着检疫制服或佩戴检疫标志。 对于实质标准,同时还应当把握好目的、动机、是否在执行命令、是否出于公益等内在要素;对于形式标准还应当把握好时间、地域、名义等外在要素,以便综合的对公务员的公务行为与个人行为进行区分。
四.区分公务员公务行为和个人行为的意义
确定公务员的这两种身份是确定救济途径的需要,对公务员以公务员身份引起的侵害可以通过行政诉讼或者行政复议的途径寻求救济,而对于公务员以普通公民身份引起的侵害,则往往是通过民事诉讼或刑事诉讼寻求救济。
当公务员以普通公民身份引起侵害时,将引发在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民事责任;当公务员以“公务员”身份出现时,将会因为其职位(公务)行为而引起行政责任,公务员所在单位或公务员本人将会因此而承担行政责任后果。当发生民事责任时,其救济途径或者纠纷的解决途径 遵循民事法律的调节,当发生行政责任的时,应当遵循行政法律规范的调节。
对于“为什么要区分公务员公务行为与个人行为”这个问题,学者们的观点大都趋于一致。
崔卓兰教授认为【18】,其一.可以确定行为的效力;其二.可以确定行为争议的救济途径。
其三.可以确定行为后果的法律责任
在外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方是双方当事人,公务员只是代表行政主体实施公务管理活动。因此,公务员对其执行公务中的违法,失职行为不直接向行政相对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如果公务员以普遍公民身份实施个人行为,则其行为后果由公务员本人承担,行政主体无须为公务员的个人行为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张树义教授认为【19】,区分公务员的公务行为与个人行为是因为“这两种不同行为要遵循不同的法律规则,并发生不同的法律后果。其法律责任的归属也完全相背。国家公务员的公务行为由国家或其所在行政机关承担责任,个人行为则由公务员个人承担责任。”;张树义教授在他的另一本著作中说【20】,在行政法学中,区别这两类公务人员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使我们认识到,国家公务人员并不以国家公务员为限,除此之外,还应包括在其他社会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其次国家公务人员范围的界定.并不单纯是为了对某种群体范围的界定,更为重要的是.某种身份的确定往往是为了承担其行为的后果。由这种区别,我们可以避免实际行政活动中可能出现的不负责任,或推卸责任等不合理现象,逐步将行政活动导入依法行政的轨道。
对于公务员公务行为与个人行为的区分必然会涉及到当前最为热门的腐败问题。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正在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政治,作为国家权力执行机构的行政机关和执行行政机关意志的公务员无疑将在这个建设进程中担当重要的责任。更为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法律体系中对国家公务员的行为规范方面的法律还不是很健全,以权谋私的、损公肥私等负面行为在社会一定范围那还存在。
为了进一步规范公务员行为,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了《公务员法》,国家人事部颁布了《公务员行为规范》,各地人事部门颁布了各种各样的规定,在要求公务员加强自身思想行为规范意识的同时,加强了对公务员的监督监察力度。如北京市人事局2004年颁布了《北京市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辽宁出台规定《关于开展服务对象监督投诉公务员工作的意见》,公务员被投诉两次将降职调离;市民如果发现公务员态度恶劣、效率低下或者有吃、拿、卡、要等行为,可以拨打投诉电话进行举报,行为严重者,将被降职、调离岗位甚至辞退。
从上面的论述和各种举措中我们可以看出,正确区分公务员公务行为和个人行为,明确区分公务员公务行为和个人行为的方法,不管是对于行政执法还是对于司法机关的工作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综合考虑公务员行为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理性分析公务员的行为,在保障国家行政全力顺利实现的同时,切实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杜绝公务员滥用公共权力的行为,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不断努力。
Ⅲ 请问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教材 哪本好啊
姜明安的教材不错,各个学校都在用。不过几个大家主编的教材各有特点,如应松年、胡建淼、马怀德、姜明安、关保英等等。选教材关键要看作者是些什么人。
Ⅳ 官方统计哪些司法考试老师有真水平,大家说说吧。
听课老师推荐:
民法:李仁玉,李建伟,基础薄弱的话听前者,有一定基础听后者;
刑法:刘凤科,需要一定基础,也可以听韩友谊,但是不推荐韩友谊,讲的不好;
民诉:郭翔,考点全,押题准;郑其斌,讲得好,但是可能漏考点;
刑诉:杨雄,出题人弟子,表格便于记忆,考点全;汪海燕,讲课幽默生动,但是漏考点;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林鸿潮,幽默,表格便于记忆;
三国法:杨帆(女),不作第二人想,让你轻松拿下百分之80以上分数;
法理:陈景辉,讲课鞭辟入里,幽默生动,便于理解;
宪法、法制史:淳于闻,这个谁都差不多;
商经:张海峡或者王小龙,前者幽默,后者稳重;
卷四论述:邹建章或者陈璐琼,二者择一即可
我已通过司法考试,有一定经验和教训可以和你分享。如果有其他问题,可以点我的id看我的联系方式加我。
望采纳!
Ⅳ 张树义的简介
山西临县人,1953年6月出生,硕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分校法律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行政法专业,获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至今,1993年评为副教授,1998年评为教授。 张树义教授现任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理事兼副秘书长,国家计生委人口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专家咨询委员。
Ⅵ 法律 故事
1、周旺生(法理专家)说:女孩睡前将短裙脱掉是一种行为,女孩醒来发现短裙被盗是一个事件,无论是行为还是事件,都会引起穿短裙法律关系的变更和消灭。
2、焦宏昌(宪法专家)说:中国的女孩既有穿短裙的自由也有不穿短裙的自由,既有穿这种短裙也有穿那种短裙的自由,既有过去穿而现在不穿也有过去不穿而现在穿的自由。
3、王铁崖(国际法专家)说:一个女孩即使穿着5件未付费的短裙从商场出来,**机关也不能实施拘留,因为她是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的外交官。
4、江平(民法专家)说:女孩可以当众抛弃对短裙的所有权,但不得以此侵害其他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尤其对男性高血压患者更是如此。
5、巫昌祯(婚姻法专家)说:妻子出门穿短裙、回家穿长裙、睡觉穿羽绒裙,这足以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若他们对三条裙子的所有权已有分割,则应当准予离婚。
6、陈兴良(刑法专家)说:女孩明知自己患有梅毒、淋病等严重性病而将自己的短裙借与室友穿的,不构成传播性病罪。
7、张树义(行政法专家)说:女孩因在表演节目中故意将短裙长时间脱落,而被**机关作出停止演出和责令穿一个月棉袄的处罚决定不服而申请行政复议,在复议期间不得停止对棉袄的穿着。
8、王卫国(经济法专家)说:女孩弯腰拾钥匙时,因短裙的质量问题而致使短裙大面积开裂时,她既可以向专卖店也可以向生产厂家要求赔偿。
9、张晋藩(中法史专家)说:女孩在公共场所穿短裙的规定,在我国古代是罕见的,但是现在的任何一种法律现象的解释和规定,在我国古代的法律典籍都有有章可循的。
10、王保树(商法专家)说:如果是以营利为目的连续的脱裙子行为,就是商行为。可以起商号,但应当进行登记,领取营业执照。
11、韩德陪(国际私法专家)说:脱裙子应适用脱裙子行为地法,如果引起合同纠纷 , 应当适用与脱裙子行为最密切联系的国家法律;如果一方提起离婚请求,应当适用国籍法,但是法院可以以法院地法公共秩序保留为理由,排除适用。
12、李步云(法理学专家)说:女孩儿穿短裙,是以法治裙,还是以人治裙?我想还是应当以法治裙。虽然说目前的以人治裙现象还大量的存在,但至少我们是在“走向法治 ”。
13、邱兴隆(刑法学专家)说:当一个被判死刑的女孩儿身穿美丽的迷你短裙走上刑场的时候,从西方基督教教义的角度,我们是在对上帝所造不可剥夺之美的杀戮;从天赋人权的角度,我们是在侵犯该女孩儿的基本生命权和穿短裙权;从现代人权及人道主义的角度,我们是在国情的合法外衣下进行极不人道的非法行为。所以说,我们应该废除死刑。
14、张卫平(诉讼法专家)说:女孩儿穿超短裙致使高血压患者猝死的侵权诉讼,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由穿超短裙女孩儿就穿超短裙行为与患者猝死的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15、苏力说:某地女性夏季有穿内裤招摇过市的风俗,**以为这种现象有伤风化,引起犯罪,立法规定夏季女性不准穿内裤上街,而应穿裙子。法律施行后结果该地女性都穿短裙上街。这是法律规避的一种典型的现象,但这种现象恰恰体现了法律的效力,是法律得到尊重的表现。通过法律规避,国家法可以慢慢渗透、改造民间法。
16、梁彗星说:假如民法典禁止穿短裙,我个人认为宁愿不要民法典,保留民法通则!!
17,(法律逻辑学)认为:女孩穿短裙是暴露狂.女孩穿长裤是封闭狂,女孩穿中裙是偷窥狂,女孩穿短裤是色情狂,如果什么都不穿不用说肯定是露体变态狂,无论是以上那一种都不构成犯罪,但足以住院!
18、不懂法的人说女孩穿短裙:(我是法盲我怕谁)女孩在冬天一般不穿短裙,而通常在夏天才穿短裙,所以我喜欢夏天
Ⅶ 联系实际谈一谈如何对公共权力进行有交制约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民主与法制时报》今年1、2月连续两次报道了长沙“公路百慕大”连环车祸现象,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特别是一些专家学者由此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日前,该报特别将专家的观点整理出来,以供读者参考。 “只是将司机作为侵权人,这是没有道理的。” 张树义(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理事兼副秘书长): 因为这个事是道路引起的,道路从经济学上讲是公共产品,从法学上讲是公有的公共设施。道路产生问题承担责任是修路者,但某一个地方如果经常发生交通问题,这就是政府的责任了。 对于长沙这段公路,竟然连续发生了8次车祸,最后发展到死了人,这就是政府的责任。因为这是路的建设管理不善产生的损害。 我国目前没有将公共设施致害纳入国家赔偿的范围。具体到长沙的“公路百慕大”现象,只是将司机作为侵权人,这是没有道理的。 沈岿(北京大学法学院讲师): 的确,涉及公有设施导致的损害,目前国家赔偿法没有列入国家赔偿范围之内。所以,“公路百慕大”连续车祸中体现出来当事人之间的解决方式,是当事司机也受伤了,结果还要赔,政府没有任何责任,这样的情况政府是在逃避。这种逃避是有制度原因的,国家赔偿法之所以没有把公有设施导致的损害纳入进来,主要是考虑公共设施由相应的部门负责运营。在运营过程中,相应的部门已经变成了企业,比如铁路,原来是铁道部被认为行政部门,现在都是变成企业化了。企业化以后在运营中出现的问题,应该是承担民事责任,不用承担国家赔偿责任。但是这在民法上是有很多缺陷的,包括有些公有的设施不一定由相应的企业负责运营。所以怎么能够在国家赔偿制度上考虑将来的完善,对于公共设施的致害,政府是不是应该赔偿,承担相应的责任,在改革法律里还应该考虑。如果不能进一步完善赔偿法,即使提出了行政诉讼,也不一定能够获得赔偿。这是实体上的责任问题,国家赔偿法没确定下来。 龙卫球(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行政法专家对这个问题谈得比较透了,我们是搞民法的,这个案子用民法也是能解决问题的。如果作为民事案解决很简单,司机告公路或者受害者告公路管理部门,用民事侵权可以解决。但是这也只能解决赔偿问题,这个解决只能是在民事意义上的一种事后的救济。而到停止侵害这一块,又涉及公路的问题。所以这个案子不是讨论民事救济的问题,救济解决不了真正的问题。 无效率的官僚体系来管理公共资源,这些资源弄不好就具有危害性。 “政府本身就应该承担各种社会责任,但是现在某些地方政府没有履行义务和社会责任。” 胡星斗(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 我讲一下政府的责任。过去我们经常讲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说企业除了要盈利之外,还要承担一些社会责任。而政府本身就应该承担各种社会责任,但是现在某些地方政府没有履行义务和社会责任。所以应该更加强调政府的社会责任。我正着手弄出一些条条框框,强调政府最低的门槛必须做到这些。 第一是文化责任。政府在传承文化、道德,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有责任。 第二是制度责任。政府有义务制定各种制度规章,包括沈教授说的《国家赔偿法》赔偿制度的完善。 第三是人文责任。也就是教育、医疗、养老、扶贫等方面,政府应该承担责任。 第四是维护公民权利的责任。保护弱者是政府的义务,维护公民权利,政府应该从统治为中心走向以公民权利保护为中心。 第五是明晰产权、提供公共产品。当然公共产品不一定完全由政府提供,但政府是提供公共产品的主要责任者之一。像道路的维护、道路的修建,政府在这方面的确是应该起到主要的作用。 第六是政府应该有保障社会公平的责任。城乡之间的公平、地区之间的公平、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公平、官民之间的公平。 第七是政府应该具有公共治理和行政的责任。也就是说公共行政的责任,将法律付诸实施,实现治理的责任。 第八是政府应该具有社会治安和法治责任。我这里说的政府既包括行政、立法,也包括司法,他们有维护社会治安的责任,以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第九是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政府要负责,一个善治的政府首先是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政府,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政府,应该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疾苦。同时善治的政府应该是公民导向的政府,以公民的要求、诉求为出发点,建立服务型的政府。善治的政府还应该是一个优质的政府,应该尽量提高服务质量,做到民本关怀。我想,这是一个合格政府应该也能够做到的。 “关键还在于民主监督,特别是要建立公民问责制度,而不是上级政府问责。只有建立公民问责制度,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胡星斗:公权的缺乏效率,经济学上把它归结为政府的失灵。一个是官员的自利行为;第二个是产权不清,像国有的公共设施的确还存在产权不清的问题;再一个是政府对这个事件的原因和影响不了解,只能是从上到下施加压力,因此不能督促下级政府进行有效的整改。这三个原因导致政府的失灵。解决这个失灵问题,一是要进行市场化改革,我认为应该把更多的公共设施、公共产品交给私人,即便是交给私人,政府也不能推托它自己的监管责任;第二,可以搞成政府与私人合作,在经济学、管理学上叫PPP模式,就是公司与政府之间伙伴关系的管理模式。政府对监管这个责任永远是跑不掉的。这是一个方面,通过市场化改革解决政府失灵的问题。 关键还在于民主监督,特别是要建立公民问责制度,而不是上级政府问责。只有建立公民问责制度,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腾彪(著名维权律师): 前几年一直在讨论“大政府”、“小政府”的问题,“小政府”未必不是强政府。除了效率问题,再一个就是体制问题,它不仅仅是提高效率,而是有没有动力来解决这个事情?“公路百慕大”那边多少人面临危险,对政府官员来说,他们没有紧迫感去解决。解决问题的动力,还得靠一些监督机制,比如问责制。有了监督机制,如果政府官员不去管,可能这个官当不成了,或者会受到法律的追究,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张树义:经济上的产权不清、公共权力来源也不清。比如我选你上去,你一定要对我负责。现在的情况是,他不认为他的权力是你给的,所以这个问题没有很快解决。将来这方面会有体制建设的需求,至少我们可以指出造成这个事件弊端的根源。 合理、合法、公正、公开的效率原则,是大家公认的,但还有一个原则就是人权的原则。如果生命权没有被重视,没有体现,我们就没法加入现代行政的国际性标准体系。 胡星斗:从近几年来看,中央还是表现出了以人为本的色彩和敢于负责任的决心。但是官本位的制度和官僚主义体制,使中央的决心很难落到实处。要克服这种官僚主义体制,可能要打破垄断,包括对权力的垄断、行政的垄断,还包括既得利益的垄断、所有制的垄断。特别是像现在公共设施的建设,国家的电力系统、铁路系统的高度垄断,结果弄得腐败不堪,经常出各种责任事故。只有打破这样的垄断,才能逐渐瓦解官僚主义的体制,只有瓦解官僚主义的体制,才能建立民本的政府,而不是官本的政府。我说的官僚主义体制,指的就是层级控制,只对上级负责的这种官僚主义。 “人大代表是民主选举的,既然是民选的,那你应该知道怎么负责。这个很重要。” 龙卫球:现在我们常常会泛化地讲公共利益,实际上,公共利益是可以具体化的。公共利益不仅仅利益是公共性的,还要强调需要落在公共权力行使范围。如果不属于这个范围,怎么叫公共利益呢? 张树义:我们所眼见的实体公共利益,可能变成政绩的利益、某个个体的利益、政府的利益。所以公共利益要通过一定程序才能成立。我们现在把公共利益作为一个标签,一些官员一张嘴就是公共利益。公共利益的界定是离不开程序的,没有程序就没有公共利益,只有权力利益。 沈岿:如果我们督促有关负责人负责的话,当地的人大代表也应该起到一定的作用。人大代表究竟在干什么?长沙的“公路百慕大”出现那么多事故,出现那么多死伤,他们居然没有任何反应,也没有提出任何的质询案,这个应该引起重视。人大代表是民主选举的,既然是民选的,那你应该知道怎么负责,怎么给政府施加压力,这个很重要。 胡星斗:我最近想做政府再造这个概念,当然这个不是政治层面的,主要是技术层面的。就是如何把层级式的官僚政府,变成一个以民为本的公民导向这样一个小一点的政府,一个责任政府,我想这可能是一个根本。政府再造包括政府行政的公开透明,更多的法治化、民主化,如何更加公正、尊重公民。这不仅仅是通过搞政绩工程、搞经济建设,还要通过人民拥护、宪政、人民选举来树立。最关键的是政府要可问责的,而且是可以公民问责,通过这样来重塑政府,让它对人民负责。 龙卫球:第一点,我们的政府应该成为一个小心翼翼的适度的政府。比如说政府并非很大,大了又承担不了责任,效率就低,所以我觉得应该适度地缩小。
记得采纳啊
Ⅷ 行政法学界四大金刚有哪些
芮沐,中国法学“第一翁”
(1908年—)
我国经济法学和国际经济法学的创始人,以百岁高龄被尊为中国法学“第一翁”。1954年后到北京大学法律系工作,曾任北京大学经济法国际经济法研究所所长等职。他执教近70年,亲自指导了12届博士研究生,著有《民法法律行为理论之全部》等。
韩德培,中国环境法学的开拓者
(1911-2009年)
我国国际法学一代宗师,也是中国环境法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79年开创建立了中国高校第一个国际法研究所;1981年推动组建了中国第一个、也是亚洲第一个环境法研究所。他著作等身,其中《国际私法》是我国高等院校第一部统编教材,《环境保护法教程》是我国第一本环境保护法的教材。
王铁崖,中国国际法学界的一面旗帜
(1913-2003年)
北京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创始人,国际法研究院士,是中国国际法学界的一面旗帜。新中国成立初,参与了《共同纲领》的起草;1984年、1990年,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参与基本法起草。著有《战争与条约》、《中国旧约章汇编》等,译作《奥本海国际法》。
王名扬,“行政法学界四大金刚”之首
(1916—2008年)
当代著名行政法学家。1946年考取最后一批国民党政府的公派留学生,前往法国巴黎大学法学院攻读博士,1958年学成回国。他参加了我国第一部行政法统编教材《行政法概要》的编写工作。著有《英国行政法》、《美国行政法》等。福布斯网站将其列为“行政法学界四大金刚”之首。
Ⅸ 张树义的法学专著
论述题高分应试手册(2007年国家司法考试应试指南)/张树义主编,2007-5-1版
行政法学.行政诉讼法学卷(修订版)(2007年司法考试重点难点疑点精/张树义主编,2007-3-1版
法治政府的基本原理(法治政府丛书)/张树义主编,2007-1-1版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修订版)(附光盘)(2007司法考试名师讲义)/张树义著,2007-1-1版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2007国家司法考试一本通)(飞跃版)/张树义,2007-1-1版
论述题高分应试手册(2006年国家司法考试应试指导)/张树义,2006-6-1版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2006年国家司法考试名师考点配题精讲)/张树义,2006-5-1版
2006年司法考试同步测试题(指南针司法考试丛书)/张树义等,2006-5-1版
纠纷的行政解决机制研究-以行政裁决为中心/张树义,2006-1-1版
行政法学.行政诉讼法学卷(修订版)(2006司法考试重点难点疑点精解/张树义,2006-3-1版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修订版)(附MP3)(2006年司法考试名师讲义)/张树义,2006-1-1版
2006国家司法考试一本通-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张树义,2006-1-1版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案例教程(高等法学继续教育案例教程丛书)/张树义,2005-9-1版
行政程序法教程(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张树义,2005-8-1版
诉讼法(2005司法考试重点法条配套测试题解)/张树义 刘玫,2005-5-1版
行政法学.行政诉讼法学(修订版)(2005年司法考试重点.难点.疑点/张树义,2005-1-1版
2005年指南针司法考试丛书-法条串讲/张树义等,2005-4-1版
2005年指南针司法考试丛书-同步测试题/张树义等,2005-4-1版
行政法学(公法系列教材)/张树义,2005-4-1版
行政法学案例教程(高等教育法学专业案例教材)/张树义,2003-8-1版
2005年国家司法考试最新必读法律法规汇编/张树义,2004-12-1版
国家司法考试历届考题名家解析(2005年国家司法考试复习教材/张树义,2004-11-1版
2004年司法考试-法条串讲(指南针司法考试丛书)/张树义等,2004-4-1版
2004年司法考试重点.难点.疑点精解丛书-行政法学.行政诉讼法学/张树义,2004-4-1版
2004年国家司法考试-最新必读法律法规汇编/张树义,2004-4-1版
2004年司法考试-同步测试题(指南针司法考试丛书)/张树义等,2004-3-1版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论点.法规.案例(21世纪法律教育法规丛书)/张树义,2004-2-1版
2004年国家司法考试-全真模拟试卷名家精编精解/张树义,2004-1-1版
2004年国家司法考试-典型案例名家评析/张树义,2004-1-1版
2004年国家司法考试教程-含各科要点难点考点精粹/张树义,2003-12-1版
国家司法考试-历届考题名家解析(全国司法考试专用辅导教材)/张树义,2003-11-1版
2003年国家司法考试命题预测试卷、答案及解析/张树义,2003-7-1版
2003中法网司法考试名师辅导丛书-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基础课堂笔记/张树义,2003-6-1版
2003年司法考试重点.难点.疑点精解丛书-行政法学.行政诉讼法学/张树义,2003-4-1版
2003年司法考试名师辅导-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张树义,2003-2-1版
行政诉讼证据判例与理论分析(诉讼证据丛书)/张树义,2002-12-2版
国家司法考试-典型案例名家点评/张树义,2002-10-8版
国家司法考试-历届考题名家解析及预测/张树义,2002-10-8版
国家司法考试-必读法律法规汇编(供第2届考生专用)/张树义,2002-10-8版
国家司法考试-要点难点考点精粹(供第2届考生专用)/张树义,2002-4-15版
国家司法考试-标准化全真模拟试卷名家精编精解(供第2届考生专用)/张树义,2002-8-15版
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法学透视-行政法学背景分析(公法论丛)/张树义,2002-7-15版
变革与重构-改革背景下的中国行政法理念/张树义,2002-7-15版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释评/张树义,2002-8-12版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堂笔记(中法网国家司法考试名师/张树义,2001-8-1版
全国司法统一考试命题预测试卷及解答/张树义,2001-11-1版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案例教程(新编成人高等法学案例教/张树义,2001-4-1版
寻求行政诉讼制度发展的良性循环/张树义,2000-11-1版
行政法学(全国律师资格考试指定用书)/张树义,2000-5-1版
行政法教学案例--法学教学案例丛书/张树义,1999-7-1版
引文索引
谈调解在我国行政诉讼中的适用 /丛彦国,,
从一案例窥视行政法的几个小问题 /牟玲玲,,
略论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控制 /焦南凡,,
论溢油鉴定在海事行政执法中的法律适用 /张春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