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李浩民事诉讼法

李浩民事诉讼法

发布时间: 2022-10-09 01:46:00

⑴ 什么是民事诉讼的“高度盖然性”

民事诉讼的“高度盖然性”,是指人民法院根据证据的高度概率和举证责任分回配的规则作裁决的做法答。
高度盖然性,即根据事物发展的高度概率进行判断的一种认识方法,是人们在对事物的认识达不到逻辑必然性条件时不得不采用的一种认识手段。
民事诉讼中“高度盖然性”证明标准一般视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第七十三条规定的描述,就是:“对方当事人对同一事实分别举出相反的证据,但都没有足够的依据否定对方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结合案件情况,判断一方提供证据的证明力是否明显大于另一方提供证据的证明力,并对证明力较大的证据予以确认.因证据的证明力无法判断导致争议事实难以认定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举证责任分配的规则作裁决.”

⑵ 女生,准备考研,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考哪个专业好哪个专业是该校重点学科请高人指点,谢谢

NNU法学院传统强势学科有二:一为诉讼,一为法理。

李浩先生为中国大陆厘清民诉脊梁问题——证明责任之第一人,耕耘民事诉讼法、民事证据法领域多年,闻名遐迩。其带领的诉讼法学教研室枝繁叶茂,渊源有自。诉讼法学是省重点学科。

公丕祥先生就更不用说了,从八十年代开始在法哲学、法制现代化领域进行研究,学生遍布省内司法系统,管中窥豹,可见其影响之一斑。法学院之法学理论树大根深,非一日之功。法学理论是国家重点学科。

⑶ 再审程序中申请人不到庭能否按撤诉处理

再审程序,是指对于已经作出确定裁判的民事案件,在有法律规定的情形时,再次进行审理和裁判所适用的程序制度。确定裁判的作出,表示案件审理已经终局,依据裁判的既判力原理,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得以确定,不得因确定裁判效力所及之诉讼标的再生争议,审判程序也不得再次被启动。但是民事裁判是在一定条件下就过去发生之事件,主要依据当事人提供的诉讼资料适用法律作出的判断,司法实务中存在错误在所难免。为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保障司法裁判的正当性,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都设立了再审制度,规定对于确定裁判在有法律规定的情形时,允许再次审理,给予当事人以特别的救济。 我国为了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全面的保障,在《民事诉讼法》中以“审判监督程序”为称谓规定了再审制度。这是我国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该程序强调无论在事实认定或法律适用上,只要有错误即应通过再审制度加以纠正,贯彻了我们国家有错必纠、有错必改、事实求是、司法公正的司法理念。再审程序不同于其他的诉讼程序,相比一审程序和二审程序,再审程序提起主体有着明显的特殊性。再审程序的提起,只能是特定的机关和人员。或者是各级人民法院院长、上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依法定的条件申请再审;或者是有审判监督权的人民检察院提起抗诉;或者是当事人依照法定的条件申请再审。 当事人申请再审,是指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和调解协议,认为有错误,向法院提出变更或者撤销原判决、裁定的请求,并提请法院对案件进行重新审理的诉讼行为。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84条规定:“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的二年内提出;两年后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以及发现审判人员在审理案件是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 人民检察院作为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在当事人根据规定向检察院提出请求,检察机关有权对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对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认为确有错误的,依照法定的程序和方式,提请人民法院进行再审,即通过抗诉行驶检察监督权。 法院在审理这类案件时,无论当事人申请再审,还是当事人向检察院申请,由检察院提起抗诉,均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开庭时,申请人经过合法传唤没有到庭,应作如下处理: 一、当事人申请再审,人民法院经复查,认为符合再审立案条件,裁定再审。这一行为相当于申请人对原来的错误、有异议的判决、裁定作出了起诉,重新启动了诉讼程序,当按照法定程序进行至庭审时,申请人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这是申请人表现个人诉讼权利的一种形式,是申请人依法行使处分权的具体表现。它是申请人对法院的意思表示,目的是使法院停止审批,结束正在进行的诉讼程序。在这种情形下,法院可以根据申请人的意愿按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按撤诉处理。 二、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提起抗诉后,仅仅只是启动了再审程序。民事诉讼的内在规律要求尊重当事人的主体地位,对案件是否提出再审申请应当由当事人自主决定,国家不宜以公权过分进行干预。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检察院并非民事诉讼活动的当事人,也不参与诉讼对抗。尽管法院会考虑检察院的抗诉意见,但因最终要解决的只是当事人之间的争端,诉讼活动仍旧在法院与当事人之间进行。同时,即使经由民事诉讼处理的纠纷,有些关乎公益,尤其是近年以来所出现的群体诉讼类型更增加了这种倾向,因此有必要赋予检察院对某些涉及公益的案件的抗诉权利。另外,在民法上的某些权利虽为私权,但是对它的违反会害及社会的一般善良观念,对此类案件,检察院应享有抗诉的权利。具体言之,我们认为,检察院抗诉提起再审的案件可以分为两类处理: (一)、非公益案件。这类案件就是普通的再审案件,如果检察院是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来提出抗诉的,那么在庭审过程中,检察院不会过多的干涉民事诉讼活动当事人的活动,如果申请人在庭审时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法院可以按撤诉处理。 再审程序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我国现有的司法缺陷,但是在实际应用上还是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去完善,去进一步探究。我们要在遵循民事诉讼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在尊贵当事人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研究在再审的庭审程序中当事人无任何理由不出庭的情况,以倡导司法公正的新概念。通讯员:李浩盘锦/盘锦双台子区纪委

⑷ 谈如何做好民事诉讼中的调解

民事诉讼中的调解是法院运用的最多的一种处理民事诉讼的结案方式。但法院调解制度在实践中也日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和诸多弊端。本文将探究在新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发挥调解的功能,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民事调解制度。
一、搞好法院调解工作的意义
(一)它能及时、彻底地解决民事权益争议,保持双方当事人的团结和合作,有利于减少当事人的心理对抗。避免在诉讼中加剧和对方的隔阂和敌视。纠纷的发生,本身已表明当事人之间形成了某种对抗,这种对抗假如得不到正确引导,即使在诉讼终结后也无法消除。实践中往往出现“打一场官司、记一世冤仇”的现象,正是这种对抗未能消除的集中体现,假如调解工作做的好,有利于双方当事人在相互谅解的基础上解决纠纷,增进团结。
(二)它有利于增强当事人和群众的法制观念,预防纠纷,减少诉讼。当事人在调解中的活动主要是陈述事实和理由,审判人员的活动主要是查明事实和进行法制宣传,在当事人充分陈述的基础上以案讲法,进行法制教育,促进当事人自觉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有利于及时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调解有利于彻底解决纠纷和提高办事效率。假如通过调解解决了纠纷,有利于消除矛盾,避免双方当事人意气用事,促进双方当事人自动履行协议,能彻底解决纠纷。同时,由于以调解方式解决的纠纷,不发生上诉新问题,这就减少了程序,节省了人力、物力和时间,从而可以提高法院的办案效率。
二、改进调解制度的措施:
(一)实行调审分离的调解制度。根据调解和审判间的关系不同,可将各国的法院调解制度分为以下三种模式摘要:一种是调审结合式,法院调解和审判可以动态转换、交互进行;一种是调审分立式,把法院调解置于诉讼程序之前作为独立的调解程序;一种是调审分离式,把法院调解程序从审判程序中分离,作为法院处理民事纠纷的另一种诉讼方式,笔者认为我国应实行调审分离式的调解制度。具体设想是摘要:将诉讼程序分为庭前预备程序和庭审程序两个阶段,将调解放在庭前预备程序中,庭前法官和庭审法官分而设立。庭前法官负责主持调解不参和庭审程序,庭审法官则负责案件审理,不参和庭前程序。之后在双方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进行调解,如当事人不同意调解,或调解不成功将案件转入庭审程序。在庭审程序中,法院不再进行调解,而是依法做出判决。这种调解模式的优点在和将调解权和审判权分离开来,使得当事人的合意免受审判权的干涉,实现合意自由,从而有利于实现调解结果的公正,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2另外通过出示证据以及法官对举证责任的分配,帮助当事人重新评估自己一方的立场和主张,促使当事人和解或以撤诉等其他方式结案。
(二)调解程序应由当事人启动,并规定调解的期限。为使自愿原则在调解过程中得以实现,应明确规定在庭前预备程序中,调解程序的启动应以当事人向法院提交书面申请为前提,法官不得依职权主动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另外可防止当事人无休止的调解拖延诉讼,为提高诉讼效率,应规定调解期限,调解期限以10日为宜。
(三)规范法院的调解方式。我国民事诉讼及相关解释并未规定法院调节应采用的方式,实践中最为流行的则是所谓“背对背”的调解方式,即法院和当事人各自协商,在双方之间穿针引线,最终促成双方达成一直的意见。实际上采用这种调解方式达成的协议大多数是在双方当事人都不知道对方的真实意思下形成的,和调解的自愿合法原则背道而驰。因此我认为,应该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立法经验,对调解的方式应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加以原则性的规范,明确规定调解应当公开进行,禁止“背对背”调解,有利于杜绝调解人员的暗箱操作,有助于双方当事人的自由协商达成协议。
三、调解操作中应注重的新问题
(一)在调解之前应对双方当事人进行法制教育。在调解之前由审判人员对双方当事人进行政策、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变更或放弃自己的诉讼请求,使当事人了解调解的好处,讲明义务,划清责任,实事求是提出诉讼请求,促使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
(二)抓住当事人的心理特征,并把握他们的性格特征。在调解时应善于抓住当事人的心理特征,调查当事人的诉讼目的。把握当事人心理特征,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开展调解工作。在调解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当事人的性格特征,根据当事人性格差别,采取不同的调解方法,有效地做好调解工作。这样在调解过程中,调解人员将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三)调解时双方当事人必须到庭。假如调解时当事人不出庭公开表示对调解的拒绝,就不能体现自愿、合法的调解原则。但是假如当事人由于身体有病等非凡原因不能出庭,当事人可以委托代理人进行“请求调解”等诉讼行为。如因非凡情况不能出庭,就应向人民法院出具表明本人真正意思的书面意见书,表明对上述新问题的态度。
(四)制定调解计划。为了使调解工作具有针对性、科学性、计划性,可以在调解之前,先根据案情制定调解计划,确定调解工作的重点和调解的具体步骤,并经合议庭探究,发挥集体聪明,保证调解工作的顺利进行。

⑸ 关于产品责任的法律诉讼方面的问题

无独三。

有独三和无独三虽一字之差,实天壤之别。
要判断民事诉内讼中的第三人应是有容独三还是无独三,有个不错的方法:
假设原被告之间的诉讼被不存在了(比如原告撤诉被准许了,又或终止了,但不包括判决),该第三人还有参加诉讼的必要吗?
如果有,就是有独三。因为有独三对于诉讼标的需要主张权利,虽然原被告之间的纠纷已经不存在,但有独三与原被告的纠纷没有得到解决,所以有独三诉原被告之间的诉讼继续审理。
如果没有,就是无独三。因为无独三的权利义务与原被告之间的诉讼紧密联系,只要诉讼不存在了,无独三的权利义务就不受影响了。
总之一句话,有独三是诉原被告,无独三不诉原告,也不诉被告。

在你举的例子中,如果受害人撤诉了,那么生产商就一定不承担产品责任了,它的权利义务因此不再受影响了,它与受害人、生产商之间再无纠纷,没有继续诉讼的必要,所以它是无独三。

另外,如果你是法学院学生,还是去翻翻教科书比较好。
我记得当初是看了某民诉法教科书上的表格,才记住了两种第三人的区别。

⑹ 朋友的小孩在餐馆附近的滑滑梯玩,被别人的小孩碰到后摔下来,右锁骨骨折,肇事家长想耍赖,怎么办

你好!深圳市广东维强律师事务所李浩律师为你解答: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条规定:起诉状应当记明下列事项: (一)当事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 (二)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 (三)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诉状如果自己不懂的话最好请人代笔。接下来到法院立案庭直接去请求立案就行了。只要符合立案条件,法院应该会予以立案的。 有了该家长身份证号、手机号等信息,其住址信息应该不难查出才对。

⑺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的师资力量

学院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79人,其中教师61人,行政人员18人。教授27人,副教授26人,博导22人,硕导46人,博士(含在读博士)51人。一批教师在教学科研活动中作出了突出了贡献,获得了很高的荣誉:学科带头人公丕祥教授荣获首届“全国十大青年法学家”(1995)、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6年)等荣誉称号,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培养人选,并当选为第九、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李浩教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为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会副会长,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6年);张国平教授荣获首届“全国十佳律师”称号;龚廷泰教授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李力教授获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奖。另有3人荣获首届“江苏省十大优秀中青年法学家”称号,1人荣获“江苏省教育名师”称号,1人获“江苏省五四青年奖章”,1人入选江苏省“333工程”第一层次培养人选,1人入选第二层次培养人选,2人入选第三层次培养人选,1人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人选,1人获江苏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称号,理论法学学科的教师获得“江苏省优秀教师群体”的集体荣誉称号(2000年)、诉讼法学科教师获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2002年)。

⑻ 司法鉴定人是不是一定要出庭

鉴定人出庭接受质询是法律的明确要求。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五条规定,当事人回经法庭答许可,可以向鉴定人发问。《证据规定》第五十九条第一款也明确规定:“鉴定人应当出庭接受当事人的质询。”

李浩(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涉及专门性问题争议的民事诉讼中,鉴定结论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证据。鉴定结论对法官认定事实的作用一向甚大,它们虽然并不必然决定法官的心证,但往往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法官心证的形成。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六条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这一关于质证的原则性规定自然也适用于鉴定结论。然而,对鉴定结论而言,如何才算满足“在法庭上出示”的要求,由鉴定机构向法院提交鉴定结论并由法官在质证时宣读即可,还是需要鉴定人出庭接受双方当事人的质询?民事诉讼法并未提供现成的答案。在司法实务中,鉴定人出庭接受质询的可谓凤毛麟角。《证据规定》第五十九条回答了这一问题,明确了“鉴定人应当出庭接受当事人质询”。

⑼ 李浩的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李浩(1951.11-) ,1951出生,江苏吴江人,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中文系,同年9月考入西南政法学院民事诉讼法专业,师从常怡教授研习民事诉讼法。1985年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现代司法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法学会诉讼法研究会副会长,民事诉讼法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行为法学会强制执行法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法学会民事诉讼法研究会会长,南京市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研究中心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主研方向: 研究方向为民事诉讼法,著有《举证责任研究》;合著《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理论与实际》、《中国民事诉讼法学专论》、《司法的现代化与民事诉讼制度的构建》等著作;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政法论坛》《法学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参加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民事诉讼法》教材编写,参加全国律师资格考试指定用书《诉讼法与律师制度》的编写。曾主持哲学社会科学国家“九五”规划“民事证据法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事证据立法”的研究。《民事证据立法与民事证据制度的选择》一文获2002年度司法部优秀教材与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民事诉讼法原理》一书获2002年度司法部优秀教材与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二)。《民事举证责任研究》一书获安徽省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民事审判中的调审分离》一文获全国党校系统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民事诉讼检察监督》一文获全国党校系统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民事再审程序改造论》一文获安徽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法官素质与民事诉讼模式的选择》一文获安徽省第七届“五个一”工程优秀论文奖。曾获安徽省先进工作者称号。目前正主持国家级重点课题“司法公正与社会公平正义”。 所获奖励: 1997年获安徽省先进工作者称号,2006年被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多次获省部级科研奖励,其中1998年获全国党校系统第二届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01年获安徽省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02年、2006年获司法部全国法学教材与法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一次,2005年获江苏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⑽ 法学本科考研考民事诉讼法方向 那个学校的排名 老师比较好,说请说详细点

西南政法大学:常怡他们,目前国内第一。
中国人民大学:江伟。 第二。
清华大学:张卫平。第三。
北大、法大也不错。

热点内容
诉讼法遇法定节假日顺延指第二天 发布:2025-01-17 13:41:25 浏览:755
金融法规案例 发布:2025-01-17 13:35:34 浏览:424
巜行政诉讼法内容 发布:2025-01-17 12:45:05 浏览:493
龙湾法院直播 发布:2025-01-17 12:23:04 浏览:980
民法总则委托代理 发布:2025-01-17 12:13:18 浏览:927
3c法规 发布:2025-01-17 12:11:05 浏览:543
刑法轻朝代 发布:2025-01-17 12:02:01 浏览:723
上海的工厂劳动法 发布:2025-01-17 11:35:08 浏览:382
马慧娟律师 发布:2025-01-17 10:29:58 浏览:846
平舆县司法局 发布:2025-01-17 09:53:34 浏览: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