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案例研习
我是学法律的,我来回答你。
1.行政复议中,被申请人为县级以上政府部门(除国安机关以外)实行条块管辖,复议机关为同级政府或上一级主管部门,此案中被申请人为某县公安局,有管辖权的复议机关是县级公安局的上级公安局或是县政府,当事人可以选择一个。
2.行政诉讼与行政复议,大部分案件属于复议、诉讼自由选择。除以下几类:
复议前置不终局:①纳税争议 ②侵犯已经取得的自然资源权利 ③限制经营者集中的行为
复议选择但终局 :①出入境处罚 ②省部级单位对自身行为的复议决定
复议前置且终局 :省级政府在特定条件下做出的自然资源权属复议决定
本案不属于以上三种例外的范围,则属于复议、诉讼自由选择的案件,李某是可以向法院直接提起行政诉讼的。
3.行政拘留是一种作为行为,诉作为的起诉时限计算可分三类:
全知道(既知道行为内容又知道诉权):从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做出之日起3月内,有例外则从例外;
知一半(只知道行为内容不知道诉权):从知道诉权或起诉期限之日起3月内,且在(应)知道行为内容2年内
全不知(既不知道行为内容又不知道诉权):从(应)知道行为内容之日起3月内,且在行为做出之日起5年内(不动产20年内)
本案中李某被行政拘留,应属知道行为内容的范围,如当时行政机关在处罚时告知李某有行使诉讼或复议的权利,则计算起诉时限应按从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做出之日起3月内起诉,如当时行政机关没有告知诉权,则应在从知道诉权或起诉期限之日起3月内,且在(应)知道行为内容2年内提起诉讼。
解释清楚了吧。
② 行政法案例分析
具体解析如下:根据行政处罚法第29条的规定:违法行为在2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前款规定的期限从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违法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可见行政处罚的追诉时效一般为2年,本案中万达公司在办理变更登记时提供虚假验资报告发生在1997年5月,而工商局直到2001年7月才发现该违法行为,因已过行政处罚法的规定时效,工商局此时再就该违法行为进行处罚不符合法律规定因此A项正确。行政处罚法第24条规定: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本案中工商局于2002年4月作出撤消万达公司变更登记,恢复变更前的状态的决定,本身并非行政处罚,更不属于罚款,因此针对本案,由于万达公司的虚假验资行为已过追究时效,工商局只能撤消其变更登记这才是正确的行政行为。所以B项错误至于2004年6月工商局又就同一问题作出吊销营业执照的行政处罚决定也违法了追究时效的规定,同时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即具有确定力,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变更,即使工商局先前的行政处罚有误,也应经过法定程序先行撤消,再作出新的行政处罚。而不能用另一个行政处罚进行默认的补充和修改。因此C项错误关于D项,应当分清违法行为处于继续状态与违法行为引起的后果处于继续状态的区别。万达公司凭一份虚假验资报告取得变更登记后该违法行为即已结束,并不存在持续问题万达公司连续4年通过年检。只是说明其1997年5月的违法行为引起的后果处于持续状态,如前所述万达公司的违法行为已过追诉时效,并且没有持续状态,工商局并不能对其作出处罚,只能撤消原变更登记而对违法行为引起的后果,行政处罚法仅规定处罚违法行为,并不处罚违法行为引起的后果,D项错误。
以上回答你满意么?
③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案例分析
张某夫抄妇可以对区计划袭生育管理委员会的罚款决定提出行政复议。根据《行政复议法》第九条中的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十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
张某夫妇在对区计划生育管理委员会的处罚决定提起行政复议时,有权一并对是计划生育局于2004年9月12日发布的通知提起复议。《行政复议法》第七条第(二)项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规定不合法,在对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以一并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对该规定的审查申请。
张某夫妇可以向区人民政府或者市计划生育管理委员会提起行政复议。《行政复议法》第十二条规定,“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由申请人选择,可以向该部门的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
④ 行政法案例分析
1、存在瑕疵,该种类许可的授予不应由环保局来作出,属于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行政许可。
2、依据《行政许可法》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行政许可的,应当予以撤销。但依据《行政处罚法》第四十二条 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当事人不承担行政机关组织听证的费用。未告知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因此存在瑕疵。
⑤ 行政法案例分析
(1)本案的行政复议机关是县环保局的上一级机关即市环保局或者县级人民政府。回
(2)造纸答厂再次向复议机关申请复议,复议机关不予受理。本案,造纸厂因县环保局改变罚款决定而申请撤回复议, 符合复议法的规定, 但经复议机关同意撤回复议后, 行政复议终止。
⑥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案例分析
一般来说,学校对学生的学籍管理行为,不应当视为行政权力,因为学校不是行政机关,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也不是依照法律、法规的授权进行的,一般来说,也不影响学生的宪法权利或民事权利(人身权、财产权等),即使开除学籍似乎影响了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但学生仍可以再次通过考试到该高校或其他学校继续接受教育。且原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对犯有错误的学生,学校可视其情节轻重给以批评教育或纪律处分。处分分下列六种:①警告;②严重警告;③记过;④留校察看;⑤勒令退学;⑥开除学籍。 可见,开除学籍属于纪律处分而非行政处罚。
高校开除田某后,田某没有离校,根据《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第四十三条 第二款: 勒令退学、开除学籍的学生,其善后问题按照退学学生的有关规定处理。
而该《办法》第三十三条规定 学生退学的善后问题,按下列规定办理:
(1)退学和因各种原因处理离校的学生,入学前凡是国家或集体企
事业单位在职职工的,回原单位安排;没有劳动指标的,由原单位报主管
部门追加;原单位已并入其他单位的,由并入单位接收;原单位已撤销的
,由主管部门接收安排。其他的回家长或抚养人所在地落户;
同理,高校拒发毕业证也非行政权力。但发给或拒发学位证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七条: 国务院设立学位委员会,负责领导全国学位授予工作。学位委员会设主任委员一人,副主任委员和委员若干人。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委员由国务院任免。
第八条: 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授予。 授予学位的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以下简称学位授予单位)及其可以授予学位的学科名单,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出,经国务院批准公布。
根据上述规定,授予学位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权利,高校及科研机构是根据国务院的授权来授予学位的,因此应当属于行政权力。
所以高校拒绝发给毕业证,经过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复核已经生效;而不授予学位的行为,虽然田某还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但在法院判决撤销之前也应当已经生效。
⑦ 急求行政法例题分析解答
一、行政给付不支持违法原则的现实基础
(一)行政给付不支持违法原则的法律参照
《继承法》第7条规定:继承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丧失继承权:(一)故意杀害被继承人的;(二)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的;(三)遗弃被继承人的,或者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的;(四)伪造、篡改或者销毁遗嘱,情节严重的。第21条规定:遗嘱继承或者遗赠附有义务的,继承人或者受遗赠人应当履行义务。没有正当理由不履行义务的,经有关单位或者个人请求,人民法院可以取消他接受遗产的权利。《合同法》第192条规定:受赠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一)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的近亲属;(二)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三)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第193条规定:因受赠人的违法行为致使赠与人死亡或者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的,赠与人的继承人或者法定代理人可以撤销赠与。
根据以上法律规定,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确定的两个平等主体之间存在着权利、利益给予人(以下称“给予人”)对权利、利益接受人(以下称“接受人”)的在先权利或者利益,由于接受人的过错,侵犯了给予人的其他权利、利益(并不是针对先前就存在的权利、利益)时,给予人采取措施使接受人丧失既得或者期待的权利、利益,这是给予人对接受人一种对抗。如果把这个结论放到两个不平等主体之间,即国家和公民这两个不平等主体之间,在行政给付领域,这种对抗也是存在并且适用的,即国家在行使行政给付的具体行政行为中,如果公民不遵守国家法律的规定,违反了义务,对国家犯罪或行政违法侵犯国家的权利、利益,国家也可以直接剥夺或者限制给予或者即将给予公民的利益,这种对抗就是行政给付不支持违法原则的体现。笔者认为,在目前国家没有制定《行政给付法》的情况下,“行政给付不支持违法”应当成为行政给付的一个基本原则。
(二)行政给付不支持违法原则的实践基础
在行政机关发放行政给付金的实务中,接受给付主体存在不少问题,如有的接受给付主体的主体资格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有的接受给付主体不符合国家对安全生产管理的规定,还有的接受给付主体为接受给付而违背道德故意伤害自己或他人,甚至有的接受给付主体是违法犯罪人员。如果国家对上述违法乃至犯罪人员继续给予给付,则在客观上助长了接受给付者的违法、犯罪行为,必然使守法者感觉不公平、不公正。笔者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是,行政机关对那些有违法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的人不予发放甚至追回已经发放的行政给付金,或者扣减其一定比例的行政给付金;对那些违法犯罪的人直接取消行政给付金。行政给付不支持违法的原则可以通过发布规范性文件予以确认,这一做法已有范例。如我省海洋与渔业局制发的《省海洋与渔业局关于下发违法违规渔船油价补贴处置原则的通知》,针对渔船经营人违反规定在禁捕区、禁捕期生产作业,或者渔船经营人违反国家安全管理规定强行冒险生产作业的行为,明确规定“限制、剥夺这些经营人政策性柴油补贴”。天津、山东、即墨等地方海洋渔业主管部门也有类似的规定。
二、行政给付不支持违法原则的概念及违法行为的界定
笔者认为,行政给付不支持违法原则,是指国家在作出行政给付的具体行政行为时,区别对待有不同程度、造成不同后果的违法犯罪、违反行政法规等行为的接受给付相对人,相应剥夺、限制其接受行政给付权利的原则。
行政给付不支持违法原则所指的“法”可以区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法律规范。广义的法律规范是指接受给付的相对人应当遵守的国家所有的强制性、限制性法律、法规,还包括国家加入的国际条约,甚至道德规范。这就要求接受给付的相对人全面守法。侠义的法律规范是指接受给付的相对人应当遵守的国家关于行政给付的具体法律、法规。这就是说,只要相对人的行为没有超出具体行政给付的法律、法规所确定的条件和范围,就应当给予行政给付;相对人违反其他法律、法规的行为与接受行政给付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笔者认为,行政给付不支持违法原则所确定的法律规范应当是广义的法律规范。如某渔船经营人是接受政策性柴油补助的人,当这个渔船经营人并不是利用渔船进行合法的渔业生产,而是驾驶渔船到公海上聚众赌博,最后被法院判决有罪,对这个渔船经营人来讲势必是不应发放政策性柴油补助的,尽管这个渔船经营人触犯的不是渔业行业管理的法律,而是广义上的法律。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行政给付不支持违法原则所指的违法行为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刑事违法行为。对于一个享受抚恤金或者生活补助的接受行政给付的相对人来讲,如果他触犯刑律被判有罪,毫无疑问,在他收监入狱之时,国家当然地停止给予他抚恤金或者生活补助,这是没有争议的事实。如果按照国家的刑法规定,应当对罪犯“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刑的,即使罪犯一贫如洗,法院也必须依法判决罪犯承担罚金刑。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不能一方面对罪犯判处罚金,执行刑罚;另一方面却还履行行政给付职能,对罪犯给予行政给付金,这是两个有背于常理的行为。
渔船经营人在禁渔区、禁渔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捕捞水产品,触犯《刑法》第340条非法捕捞水产品罪的规定,其后果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对于被处以刑罚的渔船经营人,剥夺、限制其享受国家政策性油补,这是平常的人都能认可与接受的。
二是行政违法行为。行政违法与刑事违法的本质区别,在于违法的程度不同,造成的损害后果不同。但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对国家权利的侵犯,只不过行政违法并没有达到刑事违法的程度,因而并不需要国家用最强硬的手段制裁违法,因此,行政机关在对行政违法者给予行政处罚的同时,当然可以限制、剥夺这些违法者享有的接受行政给付的权利。
三是确权的民事违法行为。有论者在《巢湖退耕还林补助款行政给付案件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譼?讹中指出:“审查原告是否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造林验收合格证,符合条件的就成了判令被告给付原告补助款的关键。对于土地流转是否合法有效,是民事诉讼审查范围,行政诉讼中不予审查。如农民就土地流转是否合法提起民事诉讼,因土地流转是否合法是行政合同的基础,行政案件应中止审理,待民事案件判决生效后,行政案件再继续审理。”此案中,如果生效的民事案件判决“土地流转不合法”,那么行政诉讼的结果肯定也不会支持原告取得补助款。在民事法律领域,如果民事确权行为非法,国家同样也要剥夺或者限制接受人的接受行政给付权,行政给付不支持违法原则在民事法律领域也有适用范畴。这一案例确立了这样一个原则,即接受行政给付的主体不能是权利瑕疵者。接受给付的主体资格是否适当,其本身的权利是否完整、权利是否存在瑕疵等直接关系到行政给付的正确性、合法性,因而对接受给付的主体资格的审核也就成了行政给付的前提,如果接受给付的主体资格不适当,或者其本身违法,也只能限制或者剥夺对其的行政给付了。
三、行政给付不支持违法行为的性质
国家与行政相对人之间基于国家的法律、政策形成行政给付关系后,国家就成为行政给付的义务人,国家因行政相对人的违法行为而剥夺或者限制其接受行政给付的权利是剥夺或者限制其受益权,而不是行政处罚行为。行政给付不支持违法行为的性质主要有:
(一)具体行政行为性。接受行政给付的主体由于违反了行政法规或者刑事法律,侵犯了国家权利、利益,对这些违法者、侵权者剥夺或者限制其给付利益,只能由国家行政机关或者有关组织依法或者依职权进行,行政机关剥夺、限制违法者、侵权者的行政给付接受权,是具体行政行为,行政机关只要停止给付或者使已经接受给付的相对人退还取得的利益即可实现。
(二)时效性。针对行政相对人一般行政违法,不可能剥夺其终身接受行政给付权。《行政处罚法》第29条规定,违法行为超过二年没有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有特殊规定的除外)。接受行政给付人的违法行为发生在二年前,如果二年后才发现,那么其接受给行政付权也就不应受到限制。对于超过追诉时效的刑事违法行为,由于法律已不再追究违法者的刑事责任(法律有特别规定的除外),对于其在过去的日子里已经接受的行政给付金或者在未来的日子里还将接受的行政给付金就不宜再限制或剥夺。
(三)决定机关的执行性和执行比例性。一般有权给予行政给付的机关就有权决定剥夺或者限制行政相对人的接受给付权,但接受给付人的违法、违规行为往往不是由实施行政给付的机关而是由其他有权机关(如公安机关)处理,这就要求其他有权机关将处罚决定转交给行政给付机关,由行政给付机关剥夺或者限制接受人的权利、利益。
所谓执行的比例性,就是要区别对待不同的违法、违规行为,其遵循的原则就是:在刑事案件中,要严格区分罪与非罪,对于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或者无罪的刑事案件,当然就不能强行剥夺犯罪嫌疑人的行政给付;在行政违法案件中,要区分行政违法的程度和后果,针对违法的不同程度与后果,作相应的、适当的处理。如《行政处罚法》第27条规定: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一)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二)受他人胁迫有违法行为的;(三)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四)其他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行政相对人的违法行为存在上述情形的,行政机关在履行行政给付时就应当适当减少扣减比例;如果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行政机关也就不应当扣减行政给付金。
四、行政给付不支持违法原则的理论支持和要求
我国行政法学理念经历了一个从“管理论”到“控制论”再到“平衡论”的发展过程。“平衡论”进一步强调兼顾公权和私权、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一味地限制行政权并不见得就会合乎法治的要求,法治需要保证行政权在法律范围内行使的前提下,尽可能发挥其积极效应,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促进社会公共福祉。?誉?讹行政给付不支持违法原则限制的是违法者,保护的是守法者,坚守的是公平、正义理念,促进的是社会公共福祉。
(一)行政给付不支持违法原则是行政行为必须公正的必然要求
行政公正是行政法的一个基本原则,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在实体公正方面要求行政机关做到依法办事、平等对待相对人和合理考虑相关因素。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给付职能时只有综合考虑各相关因素,对违法者实施剥夺或者限制其受益权,才能在实质上平等地对待没有违法的相对人。正如罗豪才教授所认为的:“依法行政对行政行为的要求大体上分为二种:……第二种要求是在职权范围内作出的行政行为与法律或者法律精神没有抵触就可实施。比如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权益,为公众提供各种服务的行政措施等。这些行为有利于社会,只要在行政机关的职权范围内与法律精神不抵触,就可作为。”?譾?讹
公正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法律制度的价值目标之一。公正往往属于价值理性,具有模糊的相对性。行政机关对于行政给付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公正,有一个价值判断过程,即针对接受给付主体及其行为有一个价值判断,包括该主体及其行为是否违法、违法的程度、违法的性质,一般公民对这种违法的认识等等,而这些内容并非都能够用法律直接加以规定,但必须对这些内容作出了合乎法理的理性判断,只有这样才能使行政给付更趋于公平和公正。行政给付不支持违法原则是在追求实质公正的目标下被逻辑地、合乎理性地推导出来的,是合乎法律精神和公正的。
(二)行政给付不支持违法原则是行政行为的客观理性要求
民事继承、赠与合同中尚有撤销权之规定,国家与公民之间的这种对行政给付限制与剥夺本身就包含着国家权力的神圣不可侵犯性。无论相对人处于什么状况,国家制定的法律都必须遵守,否则法律就会空洞化。行政给付的接受人违反了法律直接侵犯国家的权利和利益,破坏国家的秩序,国家出于其本能就需要制裁,况且限制或者剥夺行政给付接受人的受益权并不是刑法上的制裁或者行政法上的处罚,而只是行政给付不支持违法原则的体现。行政给付不支持违法原则实际上还在国家与守法相对人、违法相对人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让国家的行政给付行为更显公平与合理。
(三)行政给付不支持违法原则是行政行为的合目的性要求
行政给付作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社会矛盾的一种实实在在的手段。当今社会,仍然有许多社会矛盾与不和谐现象,只有惩罚该惩罚的,剥夺该剥夺的,限制该限制的,才能实现给付行政的国家目的;也就是说,为了建设和谐社会,消减社会矛盾,在行政给付工作中实行行政给付不支持违法原则是势在必行的。
(四)行政给付不支持违法原则的实践要求
行政给付作为具体行政行为,切实体现了国家对部份弱势群体的关怀,这就要求给付工作合法、合情、合理。作为行政给付当事人,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任何人不得享有法外特权;作为实施给付的行政机关,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不越权、不失职,还要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确保行政给付既合法,又合情、合理。
⑧ 行政法案例分析,懂的进来!!!
(1)市政府的通告属于具体行政行为。本案中市政府发布的通告,明确确定只给甲发放定专点标志牌,而该市原仅属有甲、乙、丙、丁四家定点屠宰场,这就意味着剥夺了乙、丙、丁三家屠宰场的屠宰资格。可见,该通告是针对定点屠宰这一特定的事和甲、乙、丙、丁这一特定的人作出的,侵害了乙、丙、丁三家屠宰场的公平竞争权,属于典型的具体行政行为。(2)颁发定点屠宰标志牌是行政许可行为,具体而言是属于资格许可行为,即赋予行政相对人从事某种活动的资格的许可。既然颁发定点屠宰标志牌的行为是资格许可行为,未获得该牌的企业就不得从事生猪屠宰的经营活动,市工商局、市卫生局就有权据此吊销其执照与许可证。但本案中,由于市政府的行为违法,所以,工商局、卫生局就不得据此吊销乙、丙、丁的执照与许可证。
⑨ 何兵的科研成就
《公益行政诉讼研究》,主持人,2005至2007年司法部法制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项目
《行政执法与行政程序研究》,子课题《行政确认与行政程序研究》负责人,2001至200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第一批重大委托研究项目
《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利益冲突及其法律调整》,子课题《行政关系中的利益冲突及行政法调整》负责人,2005年至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子课题《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法律保障》负责人,2006年至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法治背景下的社会预警机制和应急管理》,参与人,2006年至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行政执法问题研究》,参与人,2001至200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科技资源保护与共享立法研究》,参与人,2003年至2004年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重点项目
《上访问题的法律对策:纠纷解决机制现代化研究》,参与人,2004年至2006年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项目
《环境侵权救济机制立法及研究》,参与人, 2005年至2007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民政部门一站式服务研究》,参与人,2005年至2006年北京市民政局项目
《北京市社会救助管理研究》,参与人,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北京市民政局项目 教材与专著类
《现代社会的纠纷解决》(专著),法律出版社,2003年1 月
《利害的分配——我们身边的法律》(专著),上海三联出版社,2005年6月
《和谐社会与纠纷解决机制》(主编),法律出版社,2007年2 月
《行政法案例研习》(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
《行政执法研究》(参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
《行政诉讼法学》(参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行政诉讼法学》(参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
论文类
《纠纷解决机制之重构》,中外法学,2002年第1期
《行政权力的结构与解构――一个个案解析》,中国法学,2005第3期
《司法的职业化与民主化》,法学研究,2005第4期
《从专业课程设置析大学自治与政府管制》,行政法学研究,2005第2期
《印度的公益诉讼制度》,行政法学研究,2007年第3期
《论行政解决民事纠纷》,行政法论丛,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司法之根本:最后的审判抑或最好的审判?》,比较法研究,2000年第4期
《高等学校的自律与他律——论学生受教育权、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法哲学、法社会学论丛(六),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
《永不松懈》,法大评论,2004年第3卷
《司法的阳学与学术的殿堂》,中国诉讼法制判解,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
《人民群众进法院》,法律适用,第3期
《“小产权”值得大讨论》,法制日报,2007年7月4日
《公产致害的赔偿责任》,人民法院报,2005年11月
《张某诉民政局请求确认继母婚姻无效案》,人民法院报,2005年9月
《学位评定委员会的法律定性》,人民法院报,2005年8月
《如何对待教授们课堂上的错误言论》,法制日报,2005年5月
《陪审制度的意义》,人民法院报,2005年4月
《主官截断,幕友辅助》,人民法院报,2005年1月
《抓大放小,重刑轻民》,人民法院报,2005年1月
《无讼是求,教化为先》,人民法院报,2005年1月
《法律程序的价值与弊端》,人民法院报,2004年5月
《人民陪审员:我的经验与感悟》,人民法院报,2004年11月
《我的检察官父亲》,检察日报,2004年12月
《冥河彼岸的重托》,检察日报,2004年11月
《军嫂请我做顾问》,检察日报,2004年10月
《公共警告 必须谨慎发布》,检察日报,2004年9月
《当野男人莅临家门》,检察日报,2004年9月
《谁有权评定“中国名牌”》,新京报,2004年9月
《县委书记该有什么名誉权》,检察日报,2004年8月
《关于职称外语考试的情理法》,检察日报,2004年8月
《民间自治万不可远离法治》,检察日报,2004年6月
《鉴定结论有时就是一根鸡毛》,检察日报,2004年6月
《“知假买假”不能双倍赔偿》,检察日报,2004年5月
《深圳废止驾驶证年审值得推广》,新京报,2004年5月
《历史学家需要敲碎每一片秦砖汉瓦吗?》,检察日报,2004年3月
《从“枫桥经验”谈诉讼与调解的互动》,人民法院报,2003年12月
《政府没有判断合同效力的权力》,南方都市报,2003年11月
《野蛮拆迁者的蛮劲从哪里来?》,检察日报,2003年11月
《法官的看家宝刀——推定》,法制日报,2003年11月
《校园不是特权者恣意的乐园》,法制日报,2003年10月
《企业等级划分宜慎行》,法制日报,2003年10月
《婚宴上座着居心叵测的人》,法制日报,2003年10月
《法律专家意见书:施向法庭的无影神掌》,法制日报,2003年9月
《政务应当公开在阳光下》,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9月
《到了天堂,也要撤销你的结婚证?》,法制日报,2003年9月
《最大的危险是激起公愤》,法制日报,2003年9月
《法院外纠纷解决机制之重构——民间调解篇》,法律服务时报,2003年8月
《沙化的社会 失声的律师》,律师时代,2003年秋季
《实现公正,即使天塌下来》,南方周末,2003年6月
《法官不能为自己的判决摇旗呐》,法制日报,2003年5月
《从当前的新闻论争性看司法理》,检察日报,2003年5月
《梁实秋是条狗吗———从当前的新闻讼争看司法理性》,检察日报,2003年5月
《谁为“盲流”谋幸福》,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2月
《法治建设三大重点》,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2月
《法意与民情》,法治的阶梯,2003年
《行民主宪政,开万世太平》,人民法院报,2002年12月
《法律下自由》,人民法院报,2002年10月
《程序正义与民间调解》,法制日报,2002年10月
《意义的陷阱》,人民法院报,2002年9月
《人大应作司法改革的领头羊》,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2002年9月
《一代新规要渐磨》,人民法院报,2002年9月
《意义的陷阱》,人民法院报,2002年9月
《民事公诉需缓行》,法制日报,2002年8月
《在何处为处利而斗争》,人民法院报,2002年7月
《法官教大家写作文》,法制日报,2002年6月
《一刀切得干净吗》,法制日报,2002年5月
《法律的雷池不容逾越》,人民法院报,2002年5月
《冥河对岸怨屈的月光》,法制日报,2002年4月
《法官:带枷锁舞者》,法制日报,2002年4月
《个案监督质疑》,人民法院报,2002年4月
《被唾沫淹没的法律》,法制日报,2002年1月
⑩ 生活中有哪些关于行政法的例子
行政法有六大原则,生活中最常见的应该是理性和合法性,比如开罚单、吊销许可证、行政拘留等等。
对于行政法,比较普遍的观点是,行政法可以描述但不可定义。行政法由规范行政主体和行政权设定的行政组织法、规范行政权行使的行政行为法、规范行政权运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规范行政权监督的行政监督法和行政救济法等部分组成。
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进一步说,行政法是调整行政组织、职权,行使职权的方式、程序以及对行使行政职权的监督等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在我国,行政法仅在学科类别的范畴内使用,前我国尚没有统一完整的实体行政法典。
行政法的含义
行政法渊源是指行政法律规范的产生与存在形式。其应包括实质渊源与形式渊源,就法律的适用而言,通常讲行政法渊源是指形式渊源,即行政法律规范的载体。凡载有行政法规范的各种法律文件或其他行政法的形式均为行政法的法源。就整个行政法的法源结构而言,包括成文法源与不成文法源两大部分。
成文法,也称制定法,是以成文形式出现的法律规定。一般说来,在成文法主义的大陆法系国家,成文法占据其法体系的中心地位,特别是在行政法领域,成文法的比重更大。中国行政法的渊源是指各种成文法,全球行政法渊源通常还包括判例、行政惯例和行政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