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行政案件诉讼法
❶ 行政诉讼法的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1989年4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根据年11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在常委会第11次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决定》修正,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一、中国封建时代,人们心目中没有民可以告官的观念
封建时代,中国的皇帝代表统治阶级依靠封建法律统治和压迫老百姓。当时的法律,是民、刑、行政不分;实体、程序不分的。由于长期以来官贵民贱、官尊民卑的意识形态,人们心目中没有民可以告官的观念。不存在提起“民可以告官”的诉讼制度。
二、新中国成立后,始终未形成规范的行政诉讼制度
1989年4月4日《行政诉讼法》的制定与实施,打破了几千年传下来的传统观念,建立起了民可以告官的行政诉讼制度。因此,人们普遍地把这部法律叫做“民可以告官”的法律。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
中国行政诉讼法,除《行政诉讼法》中比较集中地规定的一些行政诉讼法律规范外,还包括其他分散规定在其他许多法律、法规中的行政诉讼法律规范。
三、行政诉讼法,是建立资产阶级国家以后的产物。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的国家已制定了行政程序方面的单行法律,如美国的《联邦行政程序法》、日本的《行政案件诉讼法》、德国的《联邦行政诉讼法》等。有的国家还设有行政法院,受理行政案件。把程序法同实体法逐步分开来形成为两个相对独立的法律部门,已成为当代行政法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代国家的行政法,同刑法、民法不同,大多数国家的许多行政法律文件中,都既规定了实体法规范,又同时规定了相应的程序法规范。而在刑法领域和民法领域中,实体法同程序法已基本分开,形成了刑法、刑事诉讼法和民法、民事诉讼法等相对独立的法律部门。
❷ 行政诉讼法的最主要目的是
中国制定行政诉讼法法典的目的明确、具体地规定在第一条中,即:
为保证人民法院公正、及时审理行政案件,解决行政争议,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保证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审理行政案件。
行政诉讼法颁布之前,我国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主要适用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由于行政案件不同于民事案件,行政案件是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之间的争议,而民事案件是公民、法人之间的争议,两类争议的性质有很大差别,完全用解决民事争议的程序规则去解决行政争议,必然会影响案件的审理效果,也容易忽视行政诉讼的特点,达不到解决行政争议的目的。鉴于民事诉讼法有诸多方面不适于解决行政争议,而行政诉讼本身具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这就要求在民事诉讼法之外设计一套适合于处理行政争议的诉讼制度。行政诉讼法的制定实施为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地审理行政案件提供了依据。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如法院的受案范围、管辖、证据制度、审理程序、审理方式和期限以及人民检察院对行政诉讼进行法律监督等内容,对于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审理行政案件发挥了重要作用。
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行政诉讼法的最主要目的是为遭受行政机关侵害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供救济途径,通过诉讼方式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随着现代行政管理活动日趋广泛和复杂,行政侵权现象时有发生,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损害。如何为受害人提供充分有效的法律救济,是现代法治国家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众多的救济途径中,行政诉讼可谓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行政诉讼法的许多规定,如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受案范围、案件管辖、起诉和受理、赔偿诉讼、判决等内容,均充分体现了行政诉讼法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立法宗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行政诉讼法是一部人权保障法,它不仅为公民人身权、财产权遭受损害提供救济,而且在有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对于公民劳动权、受教育权、政治权利和自由也提供了有效的保护和救济。法院通过撤销违法具体行政行为、改变显失公正行政处罚行为、判令被告履行法定职责或承担赔偿责任等多种方式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提供了充分有效的救济。
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
行政诉讼法是司法机关对行放机关实施监督的法。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法院通过审理行政案件,有权撤销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有权维持合法的具体行政行为。撤销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不仅意味着对行政行为的否定评价,而且也是防止行政机关再犯同样错误的重要监督方式。维持合法的具体行政行为,其实质是通过司法裁判的形式肯定正确合法的行政行为,并使之具有最终的法律效力。就这一点而言,行政诉讼法对行政机关合法行使职权起到维护支持的作用。
参考资料:http://www.lawtime.cn/faguizt/131.html
❸ 关于日本法律的一些问题...
1、日本在除奴隶社会的氏族法以外,没有自己创设的法律。奴隶制时期,日本使用固有的氏族法,主要表现为不成文的命令和习惯。公元645年的“大化革新”,废除了奴隶制,确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统治,创建了以唐朝法律为模式的日本封建法律制度。明治维新以前,日本法承袭中国唐代和明代法制的传统,是中华法系的重要成员。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加入了大陆法系的行列,以德国法为样板建立了六法体系,但也保留了浓厚的封建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又吸收了英美法的许多精华。因此,日本法同时具有两大法系的特征。
2、而中国的现代法律,是在民国时期,效仿法租界和德租界的大陆法系建立的,后来也借鉴吸收了英美法系同时也难免具有封建思想的残余。新中国的法律也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剔除了封建思想的残余,经历了到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过程。
由于近代以来法的现代化方式的影响,加上建国后引入的前苏联法律模式也是受民法法系的影响,所以,我国总体上仍然倾向于民法法系,但吸收了普通法系的一些经验,如审判程序等。
日本的司法制度
(一)司法组织
1.近代司法组织的形成
明治维新初期,日本还没有系统的法院组织体系,司法与行政不分。1871年成立司法省,民刑裁判权统一由其监管,地方则由地方行政官兼任司法官。1875年制定《大审院各级法院职制章程》,规定大审院为全国最高司法机关,下设上等法院、巡回法院、府县法院,废除了地方官兼任司法官的制度,初步实现了司法与行政的分离。
明治宪法颁行后,按法国和德国的模式建立了普通法院和行政法院两个系统,并于1890年颁布了《裁判所构成法》和《行政裁判法》。《裁判所构成法》参照德国法院组织体系制定而成,规定全国设区法院、地方法院、控诉院、大审院,实行四级三审制。《行政裁判法》规定了行政法院组织以及行政诉讼原则和制度,共4章47条。法律规定在东京设立行政法院,只负责审理依法律、敕令及有关行政裁判文件所规定的行政违法案件。
1893年制定了《律师法》,规定律师须在各地方法院的名簿上登记,而且要加入所在地的律师会,地方律师会则须接受地方检事局首长的监督。
2.战后司法组织的改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根据《日本国宪法》的原则和精神,制定、颁布了《法院法》、《检察厅法》和《律师法》,从而使日本的司法组织发生了很大变化。
1947年颁布实施的《法院法》废除了明治宪法体制下设立的行政法院和特别法院,实行单一的法院体系;法院为最高法院、高等法院、地方法院、简易法院四个审级。
1947年颁布实施的《检察厅法》按法院审级设置独立的检察厅,分为最高检察厅、高等检察厅、地方检察厅和区检察厅四级;作为统一执行国家检察工作的机关,下级检察厅受上级检察厅领导,法务大臣有权对检察厅进行一般的指导监督;检察官不再是司法官,而是国家行政官吏,其地位受法律保护。
1949年颁布的《律师法》确立律师自治原则,改变了日本律师处于国家机关严密监督之下的的旧体制,并规定:律师的主要使命是维护人权、伸张正义,在地方法院辖区内设立律师会,在全国设立日本律师联合会;律师联合会是所有律师都必须参加的团体,它是指导、联系及监督全国的律师及律师会的最高机关;律师有权设置律师事务所,但须向所在地的律师会办理申报手续。现在日本的律师事务所分单独事务所和共同事务所两种,大部分的律师都集中在日本的大城市,其主要业务活动是参加法庭诉讼。
日本的法官、检察官、律师的社会地位很高,均有严格的考试、录用、培养制度,对日本法学理论的发展和法律实践的完善都有很大的贡献,三者一起构成日本的“法曹三者”,被誉为“法制建设上的三根支柱”。
(二)诉讼制度
1.近代诉讼法典的制定
(1)《刑事诉讼法典》的制定
1890年,日本参照德国刑事诉讼法,颁布了《刑事诉讼法》,它分为8编15章,共 334条,其基本特点是:将诉讼分为公诉与私诉,公诉由检事提起、以证明犯罪和适用刑罚为目的,私诉由被害人提起,以返还赃物及得到因犯罪行为造成的损害赔偿为目的;具体规定了法官的回避制度;把预审作为公判审理前必须的诉讼程序;规定了4种上诉形式,即控诉、上告、非常上告、抗告。
(2)《民事诉讼法典》的制定
1880年日本曾仿照1807年的法国民事诉讼法制定过一个草案,但因政府已准备改效1877年的德国民事诉讼法而未能交付审议。1884年聘请德国专家帮助起草民事诉讼法典,经法律调查委员会的几度修改,于1890年4月获得通过并公布,次年1月开始实施。该法典是日本第一部民事诉讼法典,分为8编12章,共805条,主要特点有:贯彻当事人进行主义、法院不干涉的原则;肯定了通过和解解决民事纠纷的传统做法,诉讼提起前可以申请法院和解,在第一审程序中的任何阶段法官都有权进行和解尝试,若和解不成再进行判决;法院在审理上诉案件时,只限于在原审提出的请求和上诉申请的范围内进行。
2.战后诉讼制度的变化
二次大战以后,刑事诉讼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
(1)1948年日本《刑事诉讼法》体现出新的特点:① 规定各种强制处分都须有令状,新设宣告拘留理由制度,体现了保障人权的原则;② 明确刑事案件的追诉权专属于检察官和检察官根据罪犯的情况享有起诉或不起诉的裁量权,但又规定职权滥用罪,以防止检察官行使职权的不公正;③废止预审,扩大辩护制度,限制被告人自供的证据能力,体现了对被告当事人地位的尊重;④检察官提起公诉时只向法院提交一份起诉状,而不移送案卷和证据材料,贯彻了以庭审为中心和辩论原则;⑤废除了对被告人不利的再审,对被告有利的按其请求可以再审,第二审的控诉从原来的复审制改为事后审查制。总之,这个法典体现了大陆刑诉制度与英美刑诉制度相结合的特点。
(2)1929年开始实施的《民事诉讼法》在二次大战后并没有被全面修改,但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和受美国法律制度的影响,对《民事诉讼法》作了部分修改,颁布了单行法规,在减轻诉讼双方的负担、削弱父权干涉主义及诉讼程序民主化等方面有所改进。后又出现将本来属于《民事诉讼法》的事项分离出来的趋势,如1979年制定了《民事执行法》、1989年制定了《民事保全法》等单行法规,使民事诉讼制度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战后废除了行政法院的设置,行政诉讼案件也由普通法院审理,但由于行政诉讼案件的特殊性,1948年制定《行政案件诉讼特例法》。现行的行政诉讼制度则主要体现在1962年制定的《行政案件诉讼法》中。行政案件的诉讼程序有其相对独立性。
❹ 行政诉讼法的解释
法律分析:行政诉讼法是为了规范和保障人民法院能够公正、及时的审理行政案件而制定的法律,是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国家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向法院提起诉讼的依据。行政诉讼法是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和行政诉讼参加人(原告、被告、代理人等)进行诉讼活动必须遵守的准则。它规定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程序方面的法律规范和行政诉讼参加人行使权利、承担义务的各种法律规范,是现代国家据以建立行政诉讼制度的法律依据。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从而根据宪法的规定制定的一部程序性法律。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第一条 为保证人民法院公正、及时审理行政案件,解决行政争议,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前款所称行政行为,包括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作出的行政行为。
❺ 关于私权制公权的问题.
我认真搜索了一下,这篇文章讲的最为透彻,楼主可以仔细了解之
梁慧星:开放纳税人诉讼 以私权制衡公权
一、传统理论和传统做法:以公权制衡公权
法律上有所谓公权与私权的划分,而私权的行使应受司法审查。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已经证明,对私权行使的司法审查制度,对
协调私
权行使中的利益冲突,制止、纠正滥用私权以损害私人利益和
公共利益的行为,维护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法律秩序,发挥了极为重
大的作用。
相对于私权的行使而言,公权(以下仅限于行政权)的行使原则
上不受司法审查(损害私人合法权益时为例外)。传统的法理和
做法
是:某个政府机关被授权行使某项行政权(如行政审批、行政许可),
就相应设置或授权另一个政府机关来予以制衡、控制。而对于被授权
的另一个政府机关的行为,又需要再设置、再授权第三个政府机关予
以制衡、控制。此即゛用公权制衡公权�的法理,盖源于所谓分权与
制衡的学说。此在学说上和法理上均能自圆其说,不能谓不合理。
但是,从公权制衡公权的实践,我们看到的仍然是:一方面,行
政权的不断膨胀、不断扩张、益发强大;另一方面,行政权的行使并
未受到适当的制衡、控制。特别是,使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遭受重大
损害的行政权行使行为,很难得到纠正。人民所期盼的小政府、效率
政府、廉洁政府,并未实现。
二、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造成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遭受重大损害的行政权行使行为,可以
分为三类:政府机关的不当行政行为;政府机关以行政权为根据的民
事行为;政府机关行政权行使的不当事实行为。
(一)政府机关的不当行政行为,可再分为:其一,不当抽象行
政行为,例如,一些地方政府制定违反宪法、法律、法规的地方性规
章,规定゛行人违章撞了白撞″;规定民事合同必须公证、必须经过
批准、许可;规定抵押权登记以标的物评估价值收费,登记一次期限
一年,期满须再登记再收费,等等。其二,不当具体行政行为,包括
作为的不当具体行政行为和不作为的不当具体行政行为。前者如批准
铁路春运涨价30%,许可在城市规划的禁止建筑的区域内建商业性
建筑物,许可破坏风景、名胜、文物的建筑等;后者如对于违章建筑
不予强行拆除等。
(二)政府机关以行政权为根据的民事行为,包括出让土地、出
售企业、政府采购、公共工程发包等等。现在的严重社会问题,如国
有资产流失,官员从中收受回扣、红包、贿赂,及许多゛豆腐渣工程″
,均与政府机关的这类行为有关。
(三)政府机关行政权行使的不当事实行为,如各地建设的各种
゛面子工程″、゛纪念碑工程″及高档豪华办公大楼,各种不当巨额
投资行为,及各种不当公费开支,等等。此外,还有与行政权行使相
关的公务员的不当行为,如公务员住房超标准豪华装修、开超标准高
档汽车、出差住五星级饭店甚至总统套房,公费旅游等挥霍公款的行
为及其他违法行为。
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极为严重的。但基于以公权制衡公权的法
理,它们不在司法审查的范围之内。传统的对策是:人民群众有权向
上一级政府机关揭发检举,由上一级政府机关通过行政权行使,予以
审查、查处。这是以上一级政府机关及其公务员,与受检举的下级政
府机关及其公务员无任何利害关系,均人格高尚、忠于人民、忠于法
律、清正廉洁、秉公执法的理想模式为前提条件的。经验已经证明,
这样的理想模式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多么巨大的差距!因此,我们
不能不对公权制衡公权的法理产生怀疑。我们不能不思考:如果行政
权的行使也受司法审查,如果凭纳税人的一纸诉状,法院就可以审查
某个政府机关的某项行政权行使行为的合法性,就可以审查某个政府
机关公务员与行政权有关的某项行为的合法性,其结果将会如何?
按照传统的以公权制衡公权的法理,行政权的行使原则上不受司
法审查,仅在行政权的行使直接损害具体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
法权益时,如果受害人起诉,行政权的行使才受司法审查。关键在是
否゛直接损害″具体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如果没有,
法院将驳回起诉,理由是原告不具有诉之利益,因此不具有当事人资
格。其结果是,行政权行使行为,即使严重违法、即使严重损害国家
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也不受司法审查。
既然行政权的行使直接侵害私人权益的情形,采用私权制衡公权,
将行政权的行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已经收到良好的效果,为什么不
可以进一步将整个行政权的行使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发挥私权制衡
公权的优越性呢?这样做,在合理性上不存在任何障碍。直接侵害私
人权益的行政权行使行为可以纳入司法审查,为什么直接侵害国家和
社会公共利益,从而间接侵害私人权益的行政权行使行为,就不可以
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呢?
如果说存在障碍的话,只是程序法上所谓诉之利益、所谓当事人
适格的理论。理论既然是人提出的,当然应根据实践检验的结果,予
以修正。
三、发达国家的经验
英美法上有所谓公益诉讼,包括三类诉讼:其一,相关人诉讼;
其二,市民提起的职务履行令请求诉讼;其三,纳税人提起的禁止令
请求诉讼。
(一)相关人诉讼,指在私人不具有当事人资格的法域,原则上
允许私人以相关人名义起诉。例如,1901年纽约州曾有一判决,
允许私人以相关人的身份起诉,对于批准在道路上经营报亭的行政行
为给予处分。
(二)市民提起的职务履行令请求诉讼,指在公务员未履行其职
务的情形下,允许私人以市民的身份向法院提起请求发布职务履行令
的诉讼。最初这类诉讼是作为相关人诉讼提起的,后来私人被允许以
当事人的身份起诉。到1965年,美国有28个州明确承认此种形
式的诉讼。
(三)纳税人提起的禁止令请求诉讼,简称纳税人诉讼,指美国
各州普遍承认私人以纳税人的身份,有请求禁止公共资金违法支出的
诉讼提起权。至1965年,几乎所有的州都承认以州属县、市、镇
以及其他地方公共团体为对象的纳税人诉讼,甚至有34个州明确承
认以州为对象的纳税人诉讼。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纳税人诉讼不仅针
对公共资金的违法支出行为,同时也针对造成金钱损失的违法行为。
例如,新泽西州的市民和纳税人以违宪为由,请求法院对公立学校强
迫学生读圣经发布禁止令。承认纳税人诉讼的根据在于:公共资金的
违法支出,意味着纳税人本可以不被课以相应部分的税金,在每一纳
税人被多课税的意义上,纳税人有诉之利益。
日本法上有所谓民众诉讼。昭和23年(1948年),日本地
方自治法第242条之2规定了居民诉讼。昭和37年(1962年)
日本行政诉讼法第5条规定了民众诉讼,指为纠正国家或公共团体的
违法行为,以选举人资格提起的诉讼,属于行政案件的一种。日本最
高裁判所昭和37年1月19日判决,认可浴池营业者提起的确认批
准浴池营业许可无效的请求,因为违反公共浴池的设置必须距其他浴
池250米以上的规定。东京地判昭和43年2月9日判决,认可镇
名变更无效的请求。东京地判昭和45年10月14日判决,关于过
街桥设置可能妨害道路通行权、侵害环境权并损害健康,认为存在侵
害法定权利的事实,认可原告的请求。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进入九十年代初,日本兴起一类以纳税人身
份提起的要求公开交际费开支的诉讼。县知事、市町村长的交际费开
支情况,引起居民的极大关注,纷纷要求予以公开。有的市町村长满
足居民的要求,全面公开交际费的开支情况,而都道府县知事则大抵
作出不公开或仅一部公开的决定。这样一来,就引发了请求法院判决
取消都道府县知事关于交际费开支不予公开或仅一部公开的决定的诉
讼。其中针对大阪府知事交际费案和针对厉木县知事交际费案,一直
打到最高裁判所。两案的高等裁判所判决,倾向于要求全面公开交际
费的开支情况,但最高裁判所却倾向于限定公开的范围,撤销了两案
的高等裁判所判决、发回重审。此后,东京高等裁判所就东京都知事
交际费案,在最高裁判所判决的范围内,作出尽可能多公开的判决。
九十年代中,又发生针对政府机关招待费、接待费的诉讼。如日本高
知县的律师以纳税人的身份,要求县政府公布有关招待费的具体开支
情况,遭到政府的拒绝后,而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依据地方政
府情报开示法,命令高知县政府公开有关开支情况。法理根据是:每
个纳税人有权了解政府如何支出公费的情况。但县政府只愿意公布招
待费总的开支数额,而起诉的律师要求公布究竟请了些什么人等具体
情况。日本的招待费称为食粮费,通常是由出面招待人的主管签字就
可以报销。原告在诉状中提出,公务员的工资中已包含了本人的生活
费用,原则上公务员吃饭应该自己付钱,如果是必要的公款宴请必须
公布被宴请客人的姓名,这样才能让纳税人判断公费请客是否合理。
法院判决原告胜诉,由于有关公务员不愿意公布被宴请客人的姓名,
这些费用在财务上就不能报销,只能算是公务员自己请客,因此,最
后依据本判决从相关的公务员处追回了四、五亿日元的金额。再如日
本秋田地方裁判所民事一部1999年6月25日判决。秋田县居民
代位县作为原告,以秋田县召开的六次恳谈会所开支的费用中,有2,
091,245日元餐费属于违法支出,对时任教育长等职的6名被
告请求损害赔偿。法院认可原告请求,判决被告向秋田县支付现金2,
091,245日元及利息,本案诉讼费用由被告负担。
四、结语:我的建议
面对如此严重的各种行政权行使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
社会问题,建议我国参考发达国家的经验,开放纳税人诉讼,将行政
权行使内容纳入司法审查。据报载,青岛市民告政府许可企业在按照
城市规划禁止建筑的区域建商业建筑,被告以原告无诉之利益进行抗
辩,法院已经认可原告当事人适格。如果法院认可市民请求的判决,
这将是我国第一例获得胜诉的纳税人诉讼,标志着我国朝向以私权制
衡公权、将行政权的行使纳入司法审查,迈出关键一步。据悉国家正
在起草行政许可法,建议在该法规定,公民可以纳税人身份就政府机
关的行政审批、行政许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最后,建议修改行
政诉讼法,规定公民可以纳税人身份就政府机关的行政权行使行为及
公务员与行政权行使有关的行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注:引自人民法院报2001年04月13日。
❻ 行政诉讼流程
法律分析:行政诉讼的流程可分为四个阶段:起诉、受理、审判、判决等。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在接到起诉状时对符合本法规定的起诉条件的,应当登记立案。对当场不能判定是否符合本法规定的起诉条件的,应当接收起诉状,出具注明收到日期的书面凭证,并在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依据。人民法院对公开审理和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一律公开宣告判决。
法律依据:
一、《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五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一条,人民法院在接到起诉状时对符合本法规定的起诉条件的,应当登记立案。
对当场不能判定是否符合本法规定的起诉条件的,应当接收起诉状,出具注明收到日期的书面凭证,并在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不符合起诉条件的,作出不予立案的裁定。裁定书应当载明不予立案的理由。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起诉状内容欠缺或者有其他错误的,应当给予指导和释明,并一次性告知当事人需要补正的内容。不得未经指导和释明即以起诉不符合条件为由不接收起诉状。
对于不接收起诉状、接收起诉状后不出具书面凭证,以及不一次性告知当事人需要补正的起诉状内容的,当事人可以向上级人民法院投诉,上级人民法院应当责令改正,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三、《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三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依据。地方性法规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行政案件。
人民法院审理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案件,并以该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为依据。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参照规章。
四、《行政诉讼法》第八十条,人民法院对公开审理和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一律公开宣告判决。
当庭宣判的,应当在十日内发送判决书;定期宣判的,宣判后立即发给判决书。
宣告判决时,必须告知当事人上诉权利、上诉期限和上诉的人民法院。
❼ 行政诉讼法诉讼时效
行政诉讼法诉讼时效为6个月。
行政诉讼法的受案范围具体如下:
1、对行政拘留,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罚款,警告等行政处罚不服的;
2、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不服的;
3、申请行政许可,行政机关拒绝或者在法定期限内不予答复,或者对行政机关作出的有关行政许可的其他决定不服的;
4、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关于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决定不服的;
5、对征收,征用决定及其补偿决定不服的;
6、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
7、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经营自主权或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经营权的;
8、认为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排除或者限制竞争的;
9、认为行政机关违法集资,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
10、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支付抚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会保险待遇的;
11、认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约定履行或者违法变更,解除政府特许经营协议,土地房屋征收补偿协议等协议的;
12、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
【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第一条 为保证人民法院公正、及时审理行政案件,解决行政争议,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❽ 什么是第三人撤销之诉讲义或课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12年修正)新增加了对于第三人撤销之诉的规定版。
该法第五十六条权规定:“对当事人双方的诉讼标的,第三人认为有独立请求权的,有权提起诉讼。
对当事人双方的诉讼标的,第三人虽然没有独立请求权,但案件处理结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可以申请参加诉讼,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参加诉讼。人民法院判决承担民事责任的第三人,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义务。
前两款规定的第三人,因不能归责于本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但有证据证明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的部分或者全部内容错误,损害其民事权益的,可以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民事权益受到损害之日起六个月内,向作出该判决、裁定、调解书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经审理,诉讼请求成立的,应当改变或者撤销原判决、裁定、调解书;诉讼请求不成立的,驳回诉讼请求。”
❾ 2015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全文)
导读:行政诉讼法是为了规范和保障人民法院能够正确、及时的审理行政案件,是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国家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诉讼。行政诉讼法是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和行政诉讼参加人(原告、被告、代理人等)进行诉讼活动必须遵守的准则。它规定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程序方面的法律规范和行政诉讼参加人行使权利、承担义务的各种法律规范,是现代国家据以建立行政诉讼制度的法律依据。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从而根据宪法的规定制定的一部程序性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2015年4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48次会议通过)
为正确适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决定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结合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工作实际,现就有关条款的适用问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 人民法院对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应当立案,依法保障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
对当事人依法提起的诉讼,人民法院应当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一律接收起诉状。能够判断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当场登记立案;当场不能判断是否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接收起诉状后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七日内仍不能作出判断的,应当先予立案。
起诉状内容或者材料欠缺的,人民法院应当一次性全面告知当事人需要补正的内容、补充的材料及期限。在指定期限内补正并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登记立案。当事人拒绝补正或者经补正仍不符合起诉条件的,裁定不予立案,并载明不予立案的理由。
当事人对不予立案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第二条 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九条第三项规定的“有具体的诉讼请求”是指:
(一)请求判决撤销或者变更行政行为;
(二)请求判决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或者给付义务;
(三)请求判决确认行政行为违法;
(四)请求判决确认行政行为无效;
(五)请求判决行政机关予以赔偿或者补偿;
(六)请求解决行政协议争议;
(七)请求一并审查规章以下规范性文件;
(八)请求一并解决相关民事争议;
(九)其他诉讼请求。
当事人未能正确表达诉讼请求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释明。
第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已经立案的,应当裁定驳回起诉:
(一)不符合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的;
(二)超过法定起诉期限且无正当理由的;
(三)错列被告且拒绝变更的;
(四)未按照法律规定由法定代理人、指定代理人、代表人为诉讼行为的;
(五)未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的;
(六)重复起诉的;
(七)撤回起诉后无正当理由再行起诉的;
(八)行政行为对其合法权益明显不产生实际影响的;
(九)诉讼标的已为生效裁判所羁束的;
(十)不符合其他法定起诉条件的。
人民法院经过阅卷、调查和询问当事人,认为不需要开庭审理的,可以迳行裁定驳回起诉。
第四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照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对行政机关不履行法定职责提起诉讼的,应当在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期限届满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
第五条 行政诉讼法第三条第三款规定的“行政机关负责人”,包括行政机关的正职和副职负责人。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的,可以另行委托一至二名诉讼代理人。
第六条 行政诉讼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行政行为”,包括复议机关驳回复议申请或者复议请求的情形,但以复议申请不符合受理条件为由驳回的除外。
❿ 行政诉讼时效法律是怎么规定的
行政诉讼时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的规定如下:
第三十八内条公民、法人或者其容他组织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的,复议机关应当在收到申请书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决定。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申请人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十九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四十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特殊情况耽误法定期限的,在障碍消除后的十日内,可以申请延长期限,由人民法院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