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刑事诉讼法概述课件

刑事诉讼法概述课件

发布时间: 2022-12-19 22:30:07

Ⅰ 【《刑事诉讼法》试题及答案】

2022年法考——刑事诉讼法,瑞达出的答题模板,你可以参考一下。

刑事诉讼法概述

本案中,XXX 做法有助于(不利于)实现惩罚犯罪、保障人权,有助于(不利于)实现

程序公正、实体公正,有助于(不利于)提高效率、节省司法资源。

本案中,检察院对 XXX 起诉 A 罪,法院审理时发现 XXX 还涉嫌 B 罪,在未经检察院对

B 罪补充起诉的情形下,法院不得对 XXX 判处 B 罪,否则,违反了控审分离的原则。

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本案中,XXX 承认指控的犯罪事实,属于“认罪”,XXX 愿意接受处罚,属于“认罚“,

故对 XXX 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正确的。

本案中,XXX 只承认 A 罪,不承认 B 罪,全案不作“认罪”的认定,不适用认罪认罚

从宽制度,但对如实供述的部分,可以从宽处罚。

本案中,XXX 不同意适用速裁程序、简易程序,不影响“认罚”的认定。

本案中,XXX 认罪认罚,但是,认为被害人要求的赔偿数额过高,未就附带民事赔偿达

成和解协议,被害人不同意对 XXX 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公安司法机关依然可以对 XXX

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本案中,XXX 认罪认罚,检察院对其作出酌定不起诉决定后,XXX 反悔,检察院认为 XXX

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符合《刑事诉讼法》第 16 条规定的情形之一,应当撤销原不起诉决定,

依法重新作出法定不起诉决定;检察院排除认罪认罚因素后,认为 XXX 符合起诉条件,应

当根据案件具体情况撤销原不起诉决定,依法提起公诉。

本案中,被告人 XXX 认罪认罚,法院一般应当采纳检察院指控的罪名和量刑建议,但

法院经过审理发现被告人 XXX 的行为不构成犯罪(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违背意愿认罪认

罚、否认指控的犯罪事实、起诉指控的罪名与审理认定的罪名不一致),法院可不采纳检察

院指控的罪名和量刑建议。

本案中,XXX 在侦查、审查起诉期间不认罪认罚,在审理中认罪认罚,法院可以不再通

知检察院提出或者调整量刑建议,但应当就定罪量刑听取控辩双方意见,根据认罪认罚从宽

的规定,对 XXX 作出判决。

管 辖

本案中,XXX 涉嫌 XXX 罪,(不)属于司法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权利、损

害司法公正的犯罪,(不)可以由检察院立案侦查。

本案中,XXX 涉嫌 XXX 罪,(不)属于监察机关管辖的案件,因为,监察机关管辖的是

公职人员及有关人员的职务犯罪。

本案中,XXX 的行为既涉及监察机关管辖的犯罪又涉及公安机关、检察机关管辖的犯罪,

一般应当由监察机关为主调查,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予以协助。

本案中,XXX 涉嫌的 XXX 罪,(不)属于危害国家安全、恐怖活动犯罪、可能判处无期

徒刑、死刑的案件,(不)属于中级法院管辖。

本案中,XXX 的犯罪由犯罪地、XXX 居住地以外的法院审判更为适宜的,上级法院可以

指定下级法院管辖。

本案中,法院分案审理(并案审理)更有利于保障庭审质量和效率,不影响当事人质证

权等诉讼权利的行使,查明案件事实、准确定罪量刑,可以分案审理(并案审理)。

Ⅱ 刑事诉讼法学的目录

第一编 导论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
第二编 基本理版论和基本制度权
第三章 刑事诉讼基本范畴
第四章 刑事诉讼基本原则
第五章 管辖
第六章 回避
第七章 辩护与代理
第八章 强制措施
第九章 附带民事诉讼
第十章 期间、送达
第十一章 刑事诉讼的中止和终止
第三编 证据制度
第十二章 证据概述
第十三章 刑事证据的种类
第十四章 刑事证据的分类
第十五章 刑事诉讼证明
第四编 审前程序
第十六章 立案
第十七章 侦查
第十八章 起诉
第五编 审判程序
第十九章 刑事审判概述
第二十章 第一审程序
第二十一章 第二审程序
第二十二章 死刑复核程序
第二十三章 审判监督程序
第六编 执行程序
第二十四章 执行
参考文献
后记

Ⅲ 求司考复习方法

学习进度可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自行调整,自己懂的可跳过去不看。多做题每天必须保证200道题,真题或者同步练习题或者网站上找
第一轮复习
1、民法安排:民法基础学习,重点掌握总则一些重要理论,物权部分,合同部分,其次重点是侵权,再次婚姻继承。
民法部分复习计划表
内容 复习时间 具体计划 备注
民法总则(民法概述,自然人,法人,物与有价证券,民事法律行为,代理,诉讼时效与期限)
5月15日—5月16日
5月15日,看讲义
5月16日,同步练习题 此部分大致了解即可,2日时间看完教材和做完同步练习题,具体时间可自己安排,遇到怪题可直接跳过,不必深究。
物权部分(物权概述,所有权,共有,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占有)
5月17日—5月21日
17日,物权概述,所有权(教材+练习题)
18日—19日,共有,用益物权(教材+练习题)
20日—21日,担保物权和占有(教材+练习题) 此部分及其重要,考试重点,也是最难得部分,开始看不懂不要紧,慢慢来
债权总则(债的概述,债的履行,债的保全和担保,债的移转和消灭)
5月22日-23日 教材+练习题 重要理论部分
合同总则部分(合同概述,合同的订立,双务合同履行抗辩权,合同的变更与解除,合同责任,)
5月24日-28日
24日,合同概述,订立,(教材+练习题)
25—27日,合同抗辩权,,变更与解除(教材+练习题)
28日,合同责任(教材+练习题) 及其重要部分,需深入掌握,多做练习题
合同分则部分(转移财产权利合同,完成工作成果的合同,提供劳务的合同,技术合同
5月29日—6月3日 29—30日转移财产权利合同(教材+练习题)
31—6.1日提供劳务的合同,技术合同
买卖合同和赠与合同重点掌握。

婚姻继承部分 6.2-6.3 6.2日,婚姻部分(教材+练习题)
6.3日,继承部分(教材+练习题) 不必掌握全部内容,掌握重点即可,婚姻效力问题,离婚财产分割与责任承担问题等,继承部分多做练习题
无因管理和不当得利 6.4日 (录音+练习题) 教材写的很深入,有点看不懂,可直接听录音,不用看教材,练习题要做
知识产权部分 6.5-6.6日 教材+练习题 掌握重点即可,不必全部弄明白

2、刑法安排:总则部分只听刘凤科课件,分则听录音,再看分则讲义。重点掌握侵犯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权利罪,贪污贿赂罪。
刑法部分复习计划表
内容 时间 具体计划 备注
刑法总则部分(刑法概说,犯罪概说,犯罪构成,排除犯罪的事由,故意犯罪形态,共同犯罪,单位犯罪,罪数,刑罚概说,刑罚的体系,刑罚的裁量,刑罚的执行,刑罚的消灭)

7日 刑法概说,犯罪概说,犯罪构成
此部分了解即可,听录音
8日 排除犯罪的事由,故意犯罪形态
重点,听录音,做练习题
9日 共同犯罪,单位犯罪,罪数
重点,听录音,做练习题
10日 刑罚概说,刑罚的体系,刑罚的裁量)
听录音掌握重点
11日 刑罚的执行,刑罚的消灭 听录音掌握重点
刑法分则部分(罪刑各论概说,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国防利益罪,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军人违反职责罪)

12日 罪刑各论概说,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
理解重点罪名即可
13日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属于重中之重,多听录音,做练习题。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掌握重点罪名即可。
14日 侵犯财产罪
重中之重,多听录音,做多练习题
15 日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国防利益罪
了解重点罪名,听录音
16 日 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军人违反职责罪
重点掌握贪污贿赂罪,听录音,多做练习,军人违反职责犯罪很少考。

3、行政法安排:听课件,重点复习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
行政法复习计划表
内容
具体计划 备注
行政法(总论,行政主体,行政行为,行政许可,行政处罚) 17日 总论,行政主体,行政行为 这部分是最基本的理论,考点不多,但是很重要,一定要掌握
18日 行政许可与行政处罚 两个法要对比记忆,多看法条,多做题
行政复议 19日 和行政诉讼对比记忆 掌握重点
行政诉讼 20—21日 重中之重,多做练习题,听录音
国家赔偿 22日 看讲义 重点复习几个考点即可

4、民事诉讼法安排:没有什么技巧,就是单纯的记忆。
内容 具体计划 备注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主管与管辖,诉,当事人
6月23日 看讲义记忆,同步做练习题 主管与管辖,当事人重点掌握
诉讼代理人,民事证据当事人,证明,期间、送达,法院调解
24日 同上 法院调解掌握重要考点
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诉讼费用,普通程序,简易程序,
25日 同上
第二审程序,特别程序,审判监督程序,审判监督程序,
26日 同上
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民事裁判,执行程序,
27日 同上
涉外民事诉讼程序,仲裁与仲裁法概述 ,仲裁委员会和仲裁协会,仲裁协议
28日 同上
申请撤销仲裁裁决,仲裁裁决的执行与不予执行,涉外仲裁
29日 同上

5、刑事诉讼法安排:主要就是记忆,要和民诉对比记忆。
内容 具体计划 备注
刑事诉讼法概述,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机关和诉讼参与人,管辖
6月30日 自己看讲义,做同步练习题 管辖是重点
回避,辩护与代理
7月1日 同上 重点
刑事证据,强制措施
2日 同上 重点
附带民事诉讼,期间、送达
3日 同上 次重点
立案 侦查,
4日 同上 次重点
起诉,刑事审判概述
5日 同上 次重点
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
6日 同上 重点
死刑复核程序,审判监督程序
7日 同上 重点
执行,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涉处刑事诉讼程序与司法协助制度 8日 同上 次重点

6、商法经济法安排:听张海峡的课件,掌握重点,考点。
商法(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外商投资企业法,企业破产法,票据法,保险法 海商法
9日
公司法 极其重要,重中之重
10日
11日 合伙,个人独资,外商投资,保险法 合伙,保险重点掌握
12日 破产票据海商法 很难懂抽象,分值少,可放弃复习
经济法(竞争法,消费者法,银行业法,证券法,财税法,劳动法,土地法和房地产法,环境保护法)
13日 竞争,消费,银行法 重点掌握竞争,消费,以看法条为主,配套做练习题
14日 证券,财税,劳动法 证券法太抽象,看不懂可放弃
15日 土地房产,环保法 看重要法条即可

7、三国法安排:,听课件,看讲义为主。
内容 具体计划 备注
国际公法(导论,国际法主体,国际法律责任,国际法上的空间划分,国际法上的个人,外交关系法与领事关系法,条约法,国际争端的和平解决,战争与武装冲突法)
16日 导论,国际法主体,国际法律责任,国际法上的空间划分
看教材+做练习题
17日 ,国际法上的个人,外交关系法与领事关系法
同上
18日 国际争端的和平解决,战争与武装冲突法
同上
国际私法(国际私法概述,国际私法的主体,法律冲突、冲突规范和准据法,适用冲突规范的制度,国际民商事法律适用,国际民商事争议的解决,区际法律问题)
19日 国际私法概述,国际私法的主体,法律冲突、冲突规范和准据法
看教材+做练习题
20日 适用冲突规范的制度,国际民商事法律适用 重要部分,考点集中部分,重点掌握
21日 国际民商事争议的解决,区际法律问题
看教材+做练习题
国际经济法(导论,国际货物买卖,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贸易支付,我国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世界贸易组织,国际经济法领域的其他法律制度)
22日 导论,国际货物买卖,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
考点集中的地方,贸易术语每年必考
23日 国际贸易支付,我国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世界贸易组织,国际经济法领域的其他法律制度
掌握重要考点即可

8、宪法法理法制史安排:
内容 具体安排 备注
宪法(宪法基本理论,国家的基本制度(上),国家的基本制度(下),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国家机构,宪法的实施及其保障)
24日 宪法基本理论,国家的基本制度(上)
宪法基本理论,宪法的实施及其保障考点少,了解即可。多看法条。
25日 国家的基本制度(下),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26日 国家机构,宪法的实施及其保障)

法理(法的本体,法的运行,法的演进,法与社会)
27日 法的本体
重点是法的本体与运行,建议看三大本,多看几遍。

28日 法的运行

29日 法的演进,法与社会

法制史(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
30-31日 中国法制史
8月1日 外国法制史
9,司法制度与律师职业道德安排:用一天时间大概浏览一下重点,记忆下常考点即可。

第二轮复习
1、 民法安排:(题与讲义教材相结合)
内容 具体安排 备注
民事法律行为,代理,诉讼时效与期限
2日 把相关真题做一下,结合法条强化。 做完后认真总结和思考出题思路,出题模式和陷阱,再返回看教材
共有,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占有
3-4日 同上 同上
债的保全和担保,合同的订立
5-6 同上 同上
双务合同履行抗辩权,合同的变更与解除,合同责任
7-8 同上 同上
转移财产权利合同,完成工作成果的合同
9 同上 同上
技术合同,提供劳务的合同,完成工作成果的合同
10 同上 同上
不当得利、无因管理,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
11 同上 同上
婚姻家庭继承 12 同上 同上
民法总结 13 总结 回顾相关重点,构建知识体系
2、 刑法安排:
内容 具体安排 备注
总则部分 14日 犯罪构成,排除犯罪的事由,故意犯罪形态
多做真题,反复思考,多听录音,结合法条强化。
15日 共同犯罪 单位犯罪,罪数

16日 刑罚的裁量,刑罚的执行

分则部分 17日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特别重要,加强复习,多听录音,重要法条要背熟。
18 侵犯财产罪

19日 贪污贿赂罪

20日 其他重点罪名

3、 行政法安排:做题,看法条
内容 具体计划 备注
行政复议,行政诉讼 21、22、23日 行政法很难,能看多少看多少
其他重要考点与国家赔偿 24日

4、 诉讼法安排:两个法对比记忆
内容 具体计划 备注
民诉重点加强 24日 主管与管辖,当事人,民事诉讼中的证明,
仔细做真题,看法条。
26日 法院调解,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普通程序,简易程序

27日 第二审程序,特别程序,审判监督程序,

28日 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民事裁判,执行程序

29日 仲裁法
刑诉重点加强 30日 管辖,回避,辩护与代理

31日 刑事证据,强制措施,附带民事诉讼,

9月1日 立案,侦查,起诉
2日 一审,二审
3日 死刑复核程序,审判监督程序
4日 执行程序和涉外的,未成年人程序
对比记忆加强 5日 审判监督,一审程序的对比记忆
6日 二审程序与有关日期的对比记忆

5、三国法安排:以真题为主。
内容 具体计划 备注
国际公法 7日 做真题
国际私法 8日 做真题 考点重复率很高,多记忆真题知识点
国际经济法 9日 做真题 考点重复率很高,多记忆真题知识点
6、宪法法理法制史安排:
内容 具体计划 备注
宪法 10日 做真题
法理 11日 做真题 法理要多看三大本的第一卷
法制史 12日 做真题

7,司法制度,法律职业道德与论述题
内容 具体计划 备注
司法制度 13日 看一下三大本和相关重要法条,做一下真题
法律职业道德
论述题 14日 把各大重要部门法的基本原则和理论看看,再配合真题看一下 最好能够自己亲自写一下论述题,或者把历年的论述题答案抄写一遍。

第三轮复习
1、全面回忆,查漏补缺。
2、浏览看一下三大本,看过的知识点略过,没看到的再看一下,最后把所有科目回忆总结一遍即可。

Ⅳ 三、论述题 论述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这是网络百科中的描述,看了下还是比较全面,如果是考试,不用写那么多,找些重点即可,一般为前几个原则:

基本原则概述
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是由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贯穿于刑事诉讼的全过程或主要诉讼阶段,公、检、法机关和诉讼参与人进行刑事诉讼活动都必须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在日本、我国台湾地区刑事诉讼法学中,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往往被称为“刑事诉讼之主义”。民国时期学者也有类似用法。
编辑本段特点
作为刑事诉讼法确立的基本行为准则,刑事诉讼基本原则具有以下特点:
1.刑事诉讼基本原则体现刑事诉讼活动的基本规律。这些基本法律准则有着深厚的法律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思想内涵。例如,审判公开原则要求法院的审判活动从形式到内容应当向社会公开,使得审判活动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监督,这是审判程序公正的基本保证,也是司法审判活动的基本要求。
2.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是由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的法律原则。刑事诉讼基本原则必须由法律作出明确规定,那些在法律适用过程中应当遵循的政治或理论原则,只要没有由刑事诉讼法作出明确规定,就不属于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基本原则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刑事诉讼和其他性质的诉讼必须共同遵守的原则,如: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各民族公民有权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原则;审判公开原则;保障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原则;等等,我们称之为一般原则。另一类是刑事诉讼所独有的基本原则,如: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由专门机关依法行使原则;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原则,即刑事诉讼的特有原则。
3.刑事诉讼基本原则一般贯穿于刑事诉讼全过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是规范和调整整个刑事诉讼程序的原则,适用于刑事诉讼的各个阶段,不仅国家专门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当遵守,而且各诉讼参与人也应当遵守。一些具体的制度或原则,由于只适用于刑事诉讼的某一阶段或仅对某一专门机关或诉讼参与人有约束力,只解决具体的诉讼问题,因此不是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如:两审终审、上诉不加刑等。
4.刑事诉讼基本原则具有法律约束力。基本原则虽然较为抽象和概括,但各项具体的诉讼制度和程序都必须与之相符合。各项具体制度、程序是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具体化,如果违背了这些制度和程序,就违反了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就必须承担一定的法律后果。
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是刑事诉讼法确立的基本法律规范,是公安司法机关长期实践经验和优良传统的总结,反映了刑事诉讼的客观规律和基本要求,对于刑事诉讼立法和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首先,合理的刑事诉讼原则体系有利于促进我国刑事诉讼立法的科学化。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是在司法实践中逐渐总结出来而为法律所明确规定的,对刑事诉讼立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完善的刑事诉讼基本原则体系有利于指导立法机关合理设定公安司法机关的地位及相互关系,从而建立科学的程序机制,建立合理的刑事诉讼法律体系。其次,刑事诉讼基本原则还指导着刑事诉讼活动的开展,对公安司法机关及诉讼参与人正确理解刑事诉讼法,提高依法办案和依法诉讼的自觉性,确保刑事诉讼活动的正确、合法、及时进行有重大作用。总之,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是与刑事诉讼的目的和任务紧密相连的,是指导人们实现刑事诉讼惩罚犯罪、保障人权价值目标的重要保证。
编辑本段我国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侦查、检察、审判权由专门机关依法行使
刑事诉讼法第3条规定: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由公安机关负责。检察、批准逮捕、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的侦查、提起公诉,由人民检察院负责。审判由人民法院负责。除法律特别规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行使这些权力。这一规定确定了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由专门机关依法行使的基本原则。具体说来,这一原则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是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专属性,只能由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等专门机关依法行使。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不得行使。当然,根据刑事诉讼法第4条和第225条的规定,国家安全机关对危害国家安全的案件,可以依法行使公安机关所享有的侦查、拘留、预审和执行逮捕的权力;监狱对于监狱内发生的刑事案件可以行使侦查权;对于军队内部发生的刑事案件,军队保卫部门也可以行使侦查权。
2.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应由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分别行使,而不能相互代替和?昆淆。作为国家的治安保卫机关,公安机关负责对大多数刑事案件的侦查,并在侦查过程中享有拘留、执行逮捕和预审的权力。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人民检察院在刑事诉讼中享有法律监督权,对公安机关的立案、侦查活动、法院的审判活动和执行机关的执行活动进行法律监督;检察机关有权对其直接受理的案件进行侦查,有权对刑事案件提起公诉。作为国家的司法裁判机关,法院行使审判权,有权对刑事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
严格遵守法律程序
刑事诉讼法第3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严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这一规定确立了严格遵守法律程序原则。该原则的基本含义是: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在进行刑事诉讼活动时,必须严格遵守刑事诉讼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的规定,不得违反法律规定的程序和规则,更不得侵害各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这里所说的“其他法律”,是指所有与刑事诉讼程序有关的法律,如刑法、法院组织法、法官法、检察院组织法、检察官法、律师法、人民警察法等。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在诉讼活动中违反法律规定的程序和规则的,有关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有权依法提出申诉和控告。有违反法律程序行为的机关,应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依据刑事诉讼法第191条的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发现第一审人民法院的审判有违反公开审判规定、违反回避制度、剥夺或限制当事人法定诉讼权利、审判组织不合法以及其他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违法情形的,应当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根据最高人民法院《解释》第61条的规定,严禁以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凡经查证确实属于采用刑讯逼供或者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的方法取得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被告人供述,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刑事诉讼法第5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一规定确立了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原则。该原则的基本含义是:
1.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对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进行的刑事诉讼活动加以干涉。
这一原则所强调的是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集体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而不是法官、检察官个人独立行使职权。由于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实行不同的领导体制,因此它们独立行使职权的主体范围有所不同。人民法院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是监督关系,而不是领导关系。每个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各自独立,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的监督只能通过第二审程序、死刑复核程序以及审判监督程序来进行,上级法院不能直接指示下级法院如何办理具体案件。就每个人民法院内部而言,独任法官和合议庭成员对一般刑事案件有独立判决权,但是疑难、复杂、重大的案件,合议庭认为难以作出决定的,由合议庭提请院长决定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与人民法院不同的是,人民检察院的上下级之间是领导关系,全国检察机关作为一个整体独立行使检察权。在刑事诉讼中,上级人民检察院有权对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办案工作作出指示,下级人民检察院应当服从。就每个人民检察院内部而言,批准逮捕、提起公诉和抗诉,均由检察长决定,重大、复杂、疑难的案件由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
尽管这一原则要求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作为整体独立行使职权,但是近年来的司法改革实践明确显示,法官在法院的审判活动中正享有越来越大的审判权。
2.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在独立行使职权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的规定,不得实施违反法律程序和规则的行为。
3.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在依法独立行使职权过程中,必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接受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并向其报告工作。这是由我国的政治体制所决定的。
依靠群众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特点之一,体现在第6条、第50条。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刑事诉讼法第7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这一规定确立了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诉讼原则。
“分工负责”的含义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在刑事诉讼中应按照法律的规定各负其责,各尽其职。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公安机关负责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和预审,人民检察院负责检察、批准逮捕、检察机关直接受理案件的侦查和提起公诉,人民法院负责审判。分工负责要求公安司法机关在法定范围内行使职权,既不得互相代替,也不得互相推诿。
“互相配合”的含义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应在分工负责的基础上互相支持和合作,互相协调,使刑事诉讼程序顺利衔接,共同完成揭露犯罪、证实犯罪、惩罚犯罪的任务,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
“互相制约”的含义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在刑事诉讼中应当互相监督,互相约束,防止发生错误和及时纠正错误,正确执行法律。
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是密切相关、缺一不可的。其中,分工负责是前提,配合和制约是三机关依法行使职权、顺利进行刑事诉讼的保证。贯彻这一原则,有利于保证案件的正确处理,使法律得到准确有效的执行。
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
刑事诉讼法第8条规定: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这一原则的基本内容有:
在我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有权对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在刑事诉讼中,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的立案侦查、法院的审判和执行机关的执行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监督。这种监督贯穿于刑事诉讼活动的始终。
在立案阶段,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的,有权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公安机关接到通知后应当立案。
人民检察院在审查批准逮捕工作中,如果发现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有违法情况,应当通知公安机关予以纠正,公安机关应当将纠正情况通知人民检察院。
在审查起诉阶段,人民检察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法庭审判所必需的证据材料。对于需要补充侦查的,可以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也可以自行补充侦查。对于补充侦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这是对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进行监督的最后一关。
在审判阶段,人民检察院在代表国家提起公诉的同时,监督法庭审理活动。人民检察院发现人民法院审理案件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纠正意见。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认为本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的时候,应当向卜一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对于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人民检察院如果发现确有错误,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人民检察院抗诉的案件,接受抗诉的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重新审理。
在执行阶段,人民法院在交付执行死刑前,应当通知同级人民检察院派员临场监督。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机关应当将批准的决定抄送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认为暂予监外执行不当的,有权以书面意见送交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机关,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机关接到人民检察院的书面意见后,应当立即对该决定进行重新核查。人民检察院认为人民法院减刑、假释的裁定不当,有权在收到裁定书副本后20日以内,向人民法院提出书面纠正意见。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纠正意见后1个月内重新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作出最终裁定。另外,人民检察院对执行机关执行刑罚的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如果发现有违法的情况,应当通知执行机关纠正。
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
刑事诉讼法第9条规定: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于不通晓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应当为他们翻译。在少数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应当用当地通用的语言进行审讯,用当地通用的文字发布判决书、布告和其他文件。
这一原则包括以下内容:(1)各民族公民,无论当事人,还是辩护人、证人、鉴定人,都有权使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陈述、辩论,有权使用本民族文字书写有关诉讼文书;(2)公、检、法机关在少数民族聚居或多民族杂居的地区,要用当地通用的语言进行侦查、起诉和审判,用当地通用的文字发布判决书、公告、布告和其他文件;(3)如果诉讼参与人不通晓当地的语言文字,公、检、法机关有义务为其指派或聘请翻译人员进行翻译。
刑事诉讼是查明案件事实,适用刑法定罪量刑的过程。为保证这一过程正确而顺利地进行,为保障在诉讼中不侵犯诉讼参与人,特别是被告人的合法权益,法律应保障各诉讼参与人有权了解与自己有关的诉讼活动的内容,保障被告有权知道自己所受指控,并在诉讼过程中发表意见,进行辩护。如果不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诉讼参与人就很难了解案情,无法有效行使诉讼权利。具体而言,实现这一原则具有重大的政治和诉讼意义:(1)有利于贯彻宪法规定的民族平等原则,保护各民族公民,特别是少数民族公民在刑事诉讼中享有平等的诉讼权利,进而保护他们相应的实体权利,加强民族团结和合作,促进各民族人民积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2)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和刑事诉讼目的的实现。法律允许各民族公民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陈述案情,提供证据和进行辩论,有利于公、检、法机关准确及时地查明案件真实情况,对案件作出正确处理。(3)为刑事诉讼其他原则的实现提供保障。没有这一原则.公开审判原则、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辩论原则等都很难实现。(4)有利于当地群众了解案件和诉讼情况,对群众进行法制宣传教育,从而加强公民的法制观念,提高他们同犯罪作斗争的积极性。
审判公开除法定情形外,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和宣告判决都必须公开,既要允许公民到法庭旁听,又要允许记者采访和报道。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
刑事诉讼法第11条规定:人民法院审判案件,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人民法院有义务保证被告人获得辩护。这一原则的基本含义是:
1.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整个刑事诉讼过程中都有权为自己辩护。自审查起诉阶段开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就有权委托辩护人。在审判阶段,被告人符合法律规定的相关条件的,法院应当指定律师为其提供法律帮助。
2.根据刑事诉讼法第96条的规定,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可以聘请律师为其提供法律咨询、代理申诉、控告。根据这一规定,犯罪嫌疑人在侦查阶段可以获得律师提供法律帮助,从而有效地行使辩护权。
3.人民法院有义务保证被告人获得辩护。人民法院在审判程序中,应当及时告知未委托辩护人的被告人有权委托辩护人,并在法定情形下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被告人进行辩护。在法庭审判中,人民法院应当保障被告人及其辩护人的依法辩护行为不受干扰。当然,这一规定对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同样适用,这两个机关也都有义务保障被告人获得辩护。
未经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不得确定有罪
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该原则的基本含义是:
1.在刑事诉讼中,确定被告人有罪的权利由人民法院统一行使。在刑事诉讼中,审判权依法只能由人民法院统一行使,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行使。审判权包括定罪权与量刑权。人民法院是惟一有权确定某人有罪和判处刑罚的机关。在刑事案件的侦查和审查起诉程序中,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根据已经查明的事实和证据,可以对犯罪嫌疑人移送起诉和提起公诉,但它们对嫌疑人、被告人有罪的认定,只会带来诉讼程序意义上的效果,而不是终局的有罪判定。只有人民法院依法所作的定罪判决,才是国家对被告人有罪结论的权威宣告。
2.人民法院的判决必须依法作出。在刑事诉讼中要确定被告人有罪,人民法院必须按照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经过开庭审理查明事实,以法律为依据作出有罪的判决,并且将其公开宣告。未经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人民法院不得确定任何人有罪。
我国刑事诉讼法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这一原则的精神:废除了人民检察院原来曾长期拥有的以免予起诉为名义的定罪权,使定罪权由法院专门行使;受到刑事追诉的人在侦查和审查起诉阶段,一律称为“犯罪嫌疑人”,而从检察机关提起公诉之后,则改称为“被告人”;检察机关对于补充侦查的案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有权作出不起诉的决定;合议庭经过开庭审理,认为案件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保障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
刑事诉讼法第14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的诉讼权利。对于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在讯问和审判时,可以通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场。诉讼参与人对于审判人员、检察人员和侦查人员侵犯公民诉讼权利和人身侮辱的行为,有权提出控告。这项原则的含义是:
1.诉讼权利是诉讼参与人享有的法定权利,法律予以保护,公安司法机关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剥夺。不仅如此,公安司法机关还有义务保障诉讼参与人充分行使诉讼权利,对于刑事诉讼中妨碍诉讼参与人行使诉讼权利的各种行为,公安司法机关有义务采取措施予以制止。
2.诉讼参与人在其诉讼权利受到侵害时,有权采用法律手段依法保护自己的诉讼权利,如控告或请求公安司法机关予以制止,有关机关对于侵犯公民诉讼权利的行为应当认真查处。
3.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应当得到保护,并不意味着诉讼参与人可以放弃其应承担的诉讼义务。公安司法机关有义务保障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也有权力要求诉讼参与人履行相应的诉讼义务,否则,刑事诉讼就无法顺利进行。
依法保障公民的诉讼权利,是我国刑事诉讼的一贯原则,是我国刑事诉讼民主、公正和文明的标志。只有切实保障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才能使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才能使诉讼参与人积极参加诉讼,保证刑事诉讼顺利进行,保证刑事诉讼的任务和目的得以实现。同时,保障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还有利于促进公、检、法机关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工作,从而充分行使职权,有效查处和打击犯罪。
具有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责任
刑事诉讼法第15条确立了具有法定情形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原则。具体说来,法定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主要有:
1.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根据刑法不认为是犯罪的。
2.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刑法规定了对于刑事犯罪的追诉期限:法定最高刑为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经过5年;法定最高刑为5年以上不满10年有期徒刑的,经过10年;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15年;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20年。超过上述法定追诉时效的,一般不再追究刑事责任。
3.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在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决定特赦。这种特赦命令具有终止刑事追究的法律效力。
4.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告诉才处理的案件以被害人提出告诉为前提。被害人没有提出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对这类案件的追究就失去了法律基础。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刑法实行罪责自负、反对株连的原则,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追究刑事责任已经没有意义,因此不予追究。
6.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对于上述法定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规定了不同的处理方式。具体说来,在立案阶段,人民法院发现自诉案件有上述情形之一的,应当不予受理。公诉案件有上述情形之一的,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应作出不立案的决定。在侦查阶段,侦查机关遇有上述情形之一的,应当撤销案件。在审查起诉阶段,人民检察院遇有上述情形之一的,应作出不起诉的决定。在审判阶段,对于上述第一种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以判决宣告无罪。对于其他几种情形,一般应以裁定终止审理。不过,根据已经查明的案件事实和认定的证据材料,能够确认已经死亡的被告人无罪的,人民法院应当判决宣告被告人无罪。
追究外国人刑事责任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
刑事诉讼法第16条规定:对于外国人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适用本法的规定。对于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通过外交途径解决。这项原则的基本含义是:
1.对于外国人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适用我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这里的外国人包括具有外国国籍的人、无国籍人以及国籍不明的人。我国作为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在我国司法管辖权范围内,外国人应与中国人一样,应遵守中国法律。当外国人的行为触犯刑法,应当受到刑事追究时,公安司法机关应当按照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进行立案、侦查、起诉及审判活动。
2.依据国际惯例,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依据外交途径解决。依据1986年9月5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包括:外国驻中国使馆的外交代表以及与他们共同生活的配偶和未成年子女;来中国访问的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长及其他具有同等身份的官员;途经中国的外国驻第三国的外交代表和与其共同生活的配偶及未成年子女;持有中国外交签证或者持有外交护照来中国的外交官员;经中国政府同意给予外交特权和豁免的其他来中国访问的外国人。上述人员在中国犯罪的,不受我国法律刑事管辖,而是通过外交途径解决。解决方式可以是建议派遣国将其召回,依法予以处理;或者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令其限期出境;或者由我国政府宣布将其驱逐出境。
刑事司法协助
刑事诉讼法第17条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按照互惠原则,我国司法机关和外国司法机关可以互相请求刑事司法协助。这一规定确立了刑事司法协助的基本原则。
刑事诉讼中的司法协助,是指我国司法机关与外国司法机关之间。根据相互缔结的条约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以及互惠原则,互相协助,代为进行某些刑事诉讼行为的活动。
刑事司法协助原则的基本含义是:
1.刑事司法协助的主体是我国司法机关和外国司法机关。这里的司法机关是广义的,包括双方法院和检察机关。我国于1984年加入了国际刑警组织,因此我国公安机关与外国警察机关的协作通常通过国际刑警组织进行。司法部司法协助局作为我国对外进行司法协助的中央机关负责对外联系。
2.刑事司法协助的法律依据包括我国与外国缔结的条约或者协定、我国参加的载有司法协助内容的国际条约以及国际公认的互惠原则。
3.刑事司法协助的内容主要包括代为送达文书,代为调查取证,互相委托进行鉴定、勘验、检查、搜查和扣押,互相代为通知证人、鉴定人出庭,互相移交物证、书证等证据。另外,刑事司法协助还包括引渡这一重要的内容。所谓引渡,是指一国将当时在其境内而被他国指控犯有罪行或者判过刑的人,根据他国的请求,移送该国进行审判或者处罚的制度。我国与外国的引渡以与外国签订的引渡条约为依据。

Ⅳ 法学概论的目录

第一编 法学基础理论
第一章 法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
第一节 法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法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章 法的运行
第一节 立法
第二节 法的实施
第三节 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
第四节 法律解释
第三章 法的渊源与法律部门
第一节 法的渊源
第二节 法律部门
第三节 法律汇编与法典编纂
第四章 法律关系
第一节 法律关系的概念
第二节 法律关系的要素
第五章 法律与政策、道德
第二编 宪法
第一章宪法基本理论
第一节 宪法的概念
第二节 宪法的历史发展、分类及我国宪法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 国家的基本制度
第一节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第二节 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三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四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五节 选举制度
第六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七节 特别行政区制度
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一节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概述
第二节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第三节 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第四章 国家机构
第一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第二节 国家主席
第三节 国务院
第四节 中央军事委员会
第五节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
第六节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第三编行政法学
第一章行政法概述
第一节 行政法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行政法的渊源
第三节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 行政法律关系
第二章 行政主体
第一节 行政主体概述
第二节行政机关
第三节 国家公务员
第三章 行政行为
第一节 行政行为概述
第二节 行政立法
第三节 行政执法
第四节 行政司法
第四章 行政法制监督
第一节 行政法制监督概述
第二节 行政法制监督的种类
第四编 民事法学
第一章 民法概述
第一节 民法的概念和任务
第二节 民法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民事法律关系
第二章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第一节 公民(自然人)
第二节 法人
第三章 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
第一节 民事法律行为
第二节 代理
第四章 物权
第一节 物权概述
第二节 财产所有权
第三节 财产共有和相邻关系
第五章 债权
第一节 债权概述
第二节 合同之债、侵权行为、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
第六章 人身权
第一节 人身权
第二节 人格权
第三节 身份权
第七章 诉讼时效
第一节 诉讼时效概述
第二节 诉讼时效的阻却和延长
第五编 知识产权法
第一章 知识产权与知识产权法
第一节 知识产权
第二节 知识产权法
第二章 商标法
第一节 商标法概述
第二节 商标权及商标权的取得
第三节商标注册
第四节 注册商标的使用许可和转让
第五节 注册商标的撤销和无效
第三章著作权
第一节 著作权法概述
第二节 作品
第三节著作权
第四节 邻接权
第五节 著作权的保护
第四章 专利权
第一节 专利权概述
第二节 专利权的主体
第三节 专利权的客体
第四节 专利权的内容及限制
第五节 授予专利权的实质条件
第六节 授予专利权的形式条件
第七节 授予专利权的原则
第八节 专利权取得的程序
第九节 专利权的法律保护
第六编 婚姻法和继承法
第一章 婚姻法
第一节 婚姻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第二节 结婚
第三节 家庭关系
第四节 离婚
第二章 继承法
第七编经济法
第一章经济法概论
第一节经济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和原则
第二节 经济法律关系
第二章 市场主体法
第一节公司法律制度
第二节 企业法
第三节 外商投资企业法
第四节 破产法
第三章 市场运行法
第一节合同法
第二节 反不正当竞争法
第三节证券法
第四节 票据法
第五节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第六节 产品质量法
第四章 宏观调控法
第一节税法
第二节会计法
第三节 审计法
第五章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第一节劳动法
第二节社会保障法
第八编 刑法
第一章刑法概说
第一节 刑法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 刑法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刑法的适用范围
第二章 犯罪
第一节 犯罪构成要件
第二节 排除犯罪性行为
第三节 故意犯罪的形态
第四节 共同犯罪
第三章 刑罚
第一节 刑罚的概念和体系
第二节 刑罚的裁量
第三节 刑罚的执行
第四节 时效和赦免
第四章 罪刑各论
第一节 犯罪的分类和体系
第二节 我国《刑法》规定的具体犯罪概述
第九编 诉讼法
第一章 民事诉讼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主管与管辖
第三节 诉讼参加人
第四节 证 据
第五节 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
第六节 普通程序
第七节 简易程序
第八节 第二审程序
第九节 审判监督程序
第十节 督促程序
第十一节 公示催告程序
第十二节 执行程序
第十三节 涉外民事诉讼程序
第二章刑事诉讼法
第一节 刑事诉讼法概述
第二节 管 辖
第三节 辩 护
第四节刑事证据
第五节 强制措施
第六节 附带民事诉讼
第七节 刑事诉讼的主要程序
第三章 行政诉讼法
第一节 行政诉讼法概述
第二节 行政诉讼参加人
第三节 证据
第四节 行政诉讼的审理程序
第五节 行政诉讼裁判
第六节 执行
参考文献

Ⅵ 刑事诉讼法总则的范围

所谓刑诉总论就是指1、刑事诉讼法基本概述 2、基本原则 3、诉讼中的专门机关专和诉讼参与人 4、管辖属 5、回避 6、辩护和代理 7、刑事证据 8、强制措施 9、附带民事 10、期间、送达

祝你考出好成绩~^^

Ⅶ 刑事诉讼的基本原理

刑事诉讼的基本原理要好好的学,具体如下看看我学习的心得
读书是读完一本再读另一本,后来我发现按照主题来阅读,更高效,更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尤其在写作论文时,我会有选择地阅读,这时眼中看到的不是一本一本的书,而是一个个章节,一个个的问题。针对我的论文主题,我会频繁地从一本书跳到另一本书,从一处资料跳到另一处资料,从而来获得多个不同的学者对同一个主题不同角度的认识和阐述,

法条与原理

坦率地讲,上学时,除了复习准备司法考试会强化记忆一些法条应付考试外,没有在课堂或者图书馆翻阅法条,更没有刻意记忆法条,现在做律师也不会专门记忆法条,但在需要的时候能够迅速查找调动出来。上课时,导师没有按照刑事诉讼法学教材的章节顺序授课,其自成一派,从不照本宣科,授课范围是刑事诉讼前沿问题,授课方式是专题式讲授。

作为习法之人,掌握一套法律人的思维方式要比学习、记忆某个知识更为重要。正如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切空,学习和熟练掌握刑事诉讼的基本原理,要比背诵法条和概念更为重要。

刑事诉讼原理是总结刑事诉讼实践而提炼出来的体现刑事诉讼基本规律的理论。刑事诉讼的原理包括了刑事诉讼中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基本理念,刑事诉讼的若干基本原则、基本要素、构造、程序等,这些原理贯穿于刑事诉讼的始终,是刑事诉讼立法、司法实务的指导性准则,所以只有熟练掌刑事诉讼的基本原理,才能够触及刑事诉讼的真谛,有助于理解刑事诉讼规则背后的东西,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培养法律人的思维方式

法律人区别于非法律人的最显著的标志就是法律人拥有一套法律人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就是运用法律的理念、原则、规则、概念进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陈瑞华教授曾精辟指出,法律人的思维方式,犹如一束光线,从一个独特的角度,照耀着我们的心灵,影响着我们对各种社会问题的看法,并帮助我们获取了越来越多的新知识和新理论,也使得我们在看待同一问题时,与一般的非法律人有了更多的不同视角和见解。

如何培养塑造法律人的思维方式呢?只要通过严格的法学训练,诸如大量的阅读,听讲座,完成知识的积累,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写作论文过程中,可以使你养成科学的研究习惯和工作习惯,使你拥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素养,以上的训练过程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这套法律人的思维方式便水到渠成塑造成功,逐渐成为法律人的思维工具。

学习法律,一定要经常思考和写作,这两者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写作是为了更好的思考,思考促使你勤奋地写作。学习刑事诉讼法,还应当密切关注社会发生的热点案件,结合案件涉及刑事诉讼或者证据方面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书写出来,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写作、思考刑事程序问题的能力。

当你在阅读的时候,总是有种将书籍赋予你的知识和灵感书写出来的冲动。在读研期间,我有那么一段很规律的时间,上午图书馆看书,下午在宿舍写作,晚上图书馆接着看书、思考、写作,进入到一个良性的循环。

据我所知,很多人也有写作的冲动,但是在开始书写之前,又发现写不出来,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文笔与想法不同步,这是一个怪圈,这时更要逼着自己写出来,你越是不开始书写,总是拿有限的思维缓存去默想一个问题,就越是没有内容可以写

Ⅷ 警务硕士的考试

第一部分 公安学基础
一、绪论
(一)警察与警察学
1.警察的概念
2.警察的起源与发展阶段
3.警察与国家
4.警察学
(二)我国的公安学
1.公安学的概念
2.公安学的研究对象
二、我国公安保卫机关的建立和发展
(一)建国前公安保卫机关的创立和发展
1.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公安保卫机关
2.抗日战争时期的公安保卫机关
3.解放战争时期的公安保卫机关
(二)新中国成立后公安机关的建立和发展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公安机关(1949年-1966年)
2.“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公安机关(1966年-1976年)
3.改革开放以来的公安机关(1976年-至今)
三、公安机关的性质与职能
(一)公安机关的性质和宗旨
1.公安机关的性质
2.公安机关的宗旨
(二)公安机关的职能
1.公安机关的基本职能
2.公安机关的专政职能和民主职能的关系
四、公安机关的任务与公安工作
(一)公安机关的任务
1.公安机关的任务
2.实现公安机关任务要抓好的事项
(二)公安工作
1.公安工作的概念
2.公安工作内容
(三)公安工作的特点
五、公安机关的职责与权力
(一)公安机关的职责
1.公安机关职责的概念
2.公安机关的法定职责
(二)公安机关的权力
1.公安机关权力的概念、特点
2.公安机关权力的构成
3.公安机关权力实施的基本要求
六、公安工作的根本原则与公安机关的管理体制
(一)公安工作的根本原则
1.党对公安工作绝对领导的涵义
2.公安工作坚持党的绝对领导的必要性
(二) 公安机关的管理体制
1.公安机关的管理体制
2.公安机关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七、公安工作的根本路线与基本方针
(一)公安工作的根本路线
1.公安工作的根本路线
2.公安工作群众路线的内涵
3.公安工作坚持群众路线的必要性
(二)公安工作的基本方针
1.公安工作基本方针的概念
2.专门机关与广大群众相结合的内涵
(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
1.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的基本内容
2.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的要求
3.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的工作范围
八、公安队伍建设
(一)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素质和职业道德
1.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素质
2.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道德
(二)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义务和纪律
1.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义务
2.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纪律
(三)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人事管理
1.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录用
2.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晋升、辞退
3.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职务序列与警衔制度
4.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奖惩制度
(四)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内务管理
1.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的含义
2.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建设的任务
3.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建设的方针、原则和基本要求
(五)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
1.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涵义和内容
2.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途径
九、公安改革与发展
(一)公安改革及其意义
1.公安改革的涵义
2.公安改革的意义
(二)改革开放30年公安改革的基本经验和成就
1.改革开放30年公安改革的基本经验
2.改革开放30年公安改革取得的成就
(三)新世纪新阶段及当前的公安改革与发展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的主要内容
2.公安机关“三项建设”的背景、内容与意义
第二部分 公安法制
一、公安法制概述
(一)执法规范化建设
1.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2.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总体要求
3.执法规范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4.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二)新时期对公安执法工作的新要求
1.执法为民
2.严格、公正执法
3.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
4.以人为本
5.尊重和保障人权
6.宽严相济
7.和谐执法
8.提高公安队伍法律素质
二、公安行政法学
(一)公安行政法的渊源与基本原则
1.公安行政法的渊源
2.公安行政法的分类
3.公安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二)公安行政主体
1.公安行政主体的概念、特征
2.公安行政主体的类型
3.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权限与义务
4.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法律责任
(三)公安具体行政行为
1.公安具体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与合法要件
2.公安具体行政行为的效力
3.公安具体行政行为的种类
4.公安具体行政行为与抽象行政行为的关系
(四)公安行政执法程序
1.公安行政执法程序的含义及价值
2.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
(五)公安行政执法监督与救济
1.公安行政执法监督
2.公安行政复议
3.公安行政赔偿
4.公安行政补偿
5.公安行政诉讼
三、公安刑事法学
(一)刑法学
1.刑法学概述
(1)刑法的目的和任务
(2)刑法的基本原则
(3)刑法的适用范围
2.犯罪概述
(1)犯罪的本质与基本特征
(2)犯罪的界定
3.犯罪构成
(1)犯罪构成的定义与意义
(2)犯罪的客体
(3)犯罪客观方面
(4)犯罪主体
(5)犯罪主观方面
4.刑法中的正当行为
(1)正当防卫
(2)紧急避险
5.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
(1)犯罪既遂
(2)犯罪未遂
(3)犯罪预备
(4)犯罪中止
6.共同犯罪
(1)共同犯罪的含义与构成要件
(2)共同犯罪的形式
(3)共同犯罪人的分类
7.刑罚概述
(1)刑罚的目的与种类
(2)刑罚裁量的一般原则
(3)刑罚裁量情节
(4)累犯、自首和立功
(5)数罪并罚
8.刑法分则
(1)危害国家安全罪
(2)危害公共安全罪
(3)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4)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5)侵犯财产罪
(6)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二)刑事诉讼法学
1.刑事诉讼法概述
(1)刑事诉讼的目的
(2)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
2.管辖分工与回避
(1)管辖概念与种类
(2)回避的概念与种类
(3)回避的适用程序
3.刑事辩护
(1)辩护的概念与意义
(2)辩护的种类
(3)辩护人在不同诉讼阶段的权利
(4)律师在侦查阶段的参与刑事诉讼
4.刑事证据制度
(1)刑事证据的概念和基本属性
(2)刑事证据的种类
(3)刑事证据的分类
(4)证明对象与证明责任
(5)证明标准与证明规则
5.刑事强制措施
(1)强制措施的性质和意义
(2)五种强制措施的适用
(3)两种羁押措施的法律后果
6.立案与侦查
(1)立案的意义与条件
(2)立案程序与立案监督
(3)侦查行为的法律性质
(4)强制性侦查行为的法定程序
(5)侦查终结
7.审查起诉
(1)审查起诉的法律意义与起诉的条件
(2)补充侦查与不起诉的适用程序
8.审判与执行
(1)审判组织与制度
(2)普通一审程序
(3)二审程序的特殊原则
(4)死刑复核程序
(5)审判监督程序
(6)减刑、假释和监外执行 第 一 部 分 刑事侦查
一、刑事侦查概述
(一)刑事侦查工作的任务和目的
(二)刑事侦查工作的方针与基本原则
(三)刑事侦查工作体制与机制
二、犯罪现场勘查
(一)犯罪现场勘查概述
1.犯罪现场勘查的要求
2.犯罪现场勘查的组织指挥
(二)犯罪现场勘查
1.犯罪现场勘查概述
2.犯罪现场勘查的要求
3.犯罪现场勘查的组织指挥
(三)犯罪现场访问
1.犯罪现场访问的对象和内容
2.犯罪现场访问的基本步骤和具体方法
(四)犯罪现场勘验
1.犯罪现场勘验的步骤
2.犯罪现场痕迹物证的发现、固定、提取和分析
(五)犯罪现场勘查记录
1.犯罪现场勘查笔录
2.犯罪现场勘查照片与录像
3.犯罪现场绘图
(六)犯罪现场分析
1.犯罪现场分析的步骤
2.犯罪现场分析的内容
三、摸底排队
(一)摸底排队的条件
(二)摸底排队的范围
(三)摸底排队的实施
四、调查访问
(一)调查访问的对象
(二)调查访问的内容
(三)调查访问的步骤
(四)调查访问的方式
(五)调查访问结果的审查判断
五、并案侦查
(一)并案侦查的条件
(二)并案侦查的组织实施
六、辨认
(一)辨认的本质
(二)辨认的分类
(三)辨认的规则
(四)辨认的组织实施
(五)辨认结果的审查判断
七、通缉、通报
(一)通缉的条件
(二)通缉令的发布权限和范围
(三)通缉令的内容和制作
(四)制作、发布通缉令的要求
(五)通报的分类
(六)通报的发布权限和范围
(七)制作、发布通报的要求
八、追缉、堵截
(一)追缉、堵截的方法
(二)追缉、堵截的组织实施
九、侦查实验
(一)侦查实验的规则
(二)侦查实验的组织实施
(三)侦查实验结果的审查判断
十、阵地控制
(一)阵地控制的基本原则
(二)阵地控制的主要行业和场所
(三)阵地控制的方法
十一、跟踪、守候
(一)跟踪的基本原则
(二)跟踪的方法
(三)跟踪的组织实施
(四)守候的方式
(五)守候的组织实施
十二、搜查、扣押
(一)搜查的分类
(二)搜查的方法
(三)搜查中的注意事项
(四)扣押的实施
十三、追捕在逃犯罪嫌疑人
(一)在逃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点和潜逃规律
(二)追捕在逃犯罪嫌疑人的方式、方法
十四、刑事侦查程序
(一)立案
1.立案的条件
2.立案的实施
(二)分析判断案情
(三)刻画犯罪嫌疑人条件
(四)分析、判断侦查范围
(五)确定侦查途径
(六)制定侦查计划
(七)破案
1.破案的条件
2.破案的组织实施
(八)预审
(九) 侦查终结
1.侦查终结的条件
2.侦查终结对案件的处理
3.案件材料的整理和装订
十五、各类案件侦查
(一)杀人案件侦查
1.杀人案件的分析和特点
2.对可疑死亡事件性质的甄别
3.杀人案件的案情分析
4.查找杀人犯罪嫌疑人的主要途径
5.杀人犯罪嫌疑人的查证
(二)盗窃案件侦查
1.盗窃案件的分类和特点
2.盗窃案件的案情分析
3.盗窃案件的侦查要点
(1)内盗案件的侦查要点
(2)外盗案件的侦查要点
(3)扒窃案件的侦查要点
(4)盗窃机动车案件的侦查要点
(三)抢劫案件侦查
1.抢劫案件的分类和特点
2.抢劫案件的侦查要点
(四)诈骗案件侦查
1.诈骗案件的概念和特点
2.诈骗案件的侦查要点
十六、侦查实践前沿动态
(一)情报主导侦查
1.情报主导侦查的条件
2.情报主导侦查的工作模式
3.网上侦查
4.情报分析研判
(1)情报分析研判的步骤和程序
(2)情报分析研判的方法
(3)情报分析研判结果的评价
(二)刑侦体制改革
1.刑侦体制改革的背景
2.刑侦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任务
3.刑侦破案机制改革
4.刑侦协作机制改革
5.刑侦保障机制改革
第 二 部 分 治安
一、治安管理概述
(一)治安与治安管理的含义
有关古代治安内容;现代治安含义;治安管理的含义及其特征。
(二)治安管理的任务与原则
1.治安管理的任务
维护社会治安秩序;预防、发现和控制犯罪活动;预防、查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预防、处置治安事件;预防、查处治安灾害事故;为民排忧解难;协助其他行政管理。
2.治安管理的原则
服从、服务原则;依法行政原则;预防为主、保障安全原则;公开、公正原则等。
(三)治安管理机构与治安防范组织
1.治安管理机构
(1)按照行政层级划分,分为中央治安管理机构,省级治安管理机构,地、市级治安管理机构,县、市级治安管理机构和公安派出所。
(2)按照具体业务划分,分为公共治安秩序管理部门;特种行业管理部门;枪支、危险物品管理部门;户口和居民身份证管理部门;社会安全防范指导部门;治安行动队等。
2.治安防范组织
(1)治安防范组织的种类
单位内部保卫组织;辅警组织;自治性安全防范组织(群防群治组织);治安保卫委员会;治安联防组织;职业化安全防范组织(保安服务公司)
(2)公安机关对治安防范组织的指导
(四)治安管理的法律规范
1.适用于治安管理的法律
(1)《人民警察法》;
(2)《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等;
(3)《突发事件应对法》、《禁毒法》等;
(4)《治安管理处罚法》、《居民身份证法》、《枪支管理法》等。
2.适用于治安管理的行政法规
(1)《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等;
(2)《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娱乐场所管理条例》、《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等;
(3)《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等。
3.适用于治安管理的部门规章
(1)《城市人民警察巡逻规定》、《公安机关适用继续盘问规定》等;
(2)《临时居民身份证管理办法》、《娱乐场所治安管理办法》、《旅馆业治安管理办法》、《典当管理办法》等;
(3)《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公安机关治安调解工作规范》、《公安机关行政许可工作规定》、《公安机关办理行政复议案件程序规定》等。
二、治安管理手段、措施与勤务
(一)治安行政手段
治安行政确认;治安行政命令;治安行政许可;治安行政教育;治安监督检查等。
(二)治安防控措施
治安防范教育;治安调查;安全检查;治理整顿等。
(三)治安强制措施
强行遣送;扣留人员;查验、扣留、收缴居民身份证;限期整改等。
(四)治安管理处罚(及其相关措施)(详见“第五章治安案件查处”的内容)
(五)巡逻与盘查
1.巡逻
巡逻的方式;巡逻的作用;巡逻的职责;巡逻的权限;巡逻制度等。
2.盘查
盘查的法律依据;盘查的方式;继续盘问的适用条件;盘查规范等。
三、治安基层基础
(一)治安基层基础概述
1.治安基层基础的含义
2.“三基”工程建设
“三基”工程建设的基本内涵;“三基”工程建设的总体目标;“三基”工程建设的实施途径。
(二)社区警务
1.我国社区警务的基础
公安工作的方针;综合治理方针。
2.社区警务工作的内容
开展群众工作;掌握社情民意;管理实有人口;组织安全防范;维护治安秩序等。
3.社区警务工作的方法
走访调查;宣传发动;巡逻守护;警情通报等。
(三)公安派出所
1.公安派出所的性质与任务
2.公安派出所的设置原则
3.公安派出所的职责与权限
4.公安派出所的基本制度
(四)户政与人口管理
1.户口登记与户口调查
户口登记的内容;户口调查的内容;户口调查的基本制度;户口调查的工作要点。
2.居民身份证管理
居民身份证的申领、换领、补领;居民身份证的签发;居民身份证的使用、查验;临时身份证。
3.实有人口管理
(1)常住人口管理的主要工作
(2)暂住流动人口管理的主要工作
(3)境外居留人口管理的主要工作
(4)特殊人口管理的主要工作
四、治安管理的主要工作
(一)公共场所治安管理
1.公共场所的特点
2.公共场所的种类
3.娱乐场所治安管理
娱乐场所概念与范围;娱乐场所的治安问题;娱乐场所的治安管理措施。
(二)特种行业治安管理
1.特种行业的特点与种类
2.旅馆业治安管理
旅馆业的范围;旅馆业治安管理制度(措施)。
3.印章业治安管理
印章业的范围;印章业治安管理制度(措施)。
4.典当业治安管理
典当业的范围;典当业治安管理制度(措施)。
(三)危险物品治安管理
1.危险物品的范围
2.危险物品治安管理的主要手段
3.公安机关在危险物品管理中的职责
(四)大型活动安全管理
1.大型活动的种类
2.大型群众性活动的安全管理
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的依据;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的预案;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的基本措施。
3.公安机关在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中的职责
(五)单位内部治安保卫
1.单位内部治安保卫的方针
2.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要求
3.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制度
4.治安保卫重点单位的分类
5.公安机关在单位内部治安保卫中的监督检查
(六)突发事件处置
1.突发事件的类型
2.突发事件的发展阶段
3.突发事件应对的基本原则
4.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体制
五、治安案件查处
(一)治安案件查处概述
治安案件与刑事案件的区别;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构成与种类;治安案件查处的法律依据;治安案件查处的基本原则。
(二)治安管理处罚
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与治安管理处罚相关的法律措施;治安管理处罚自由裁量权。
(三)治安案件查处程序
1.治安案件的受案
2.治安案件的调查
传唤;勘验、检查;扣押、登记;鉴定、检测;抽样取证;证据保全;辨认等。
3.治安管理处罚的告知、听取与听证
4.治安管理处罚决定
依法作出处罚决定;依法作出不予处罚决定。
5.治安管理处罚的执行
警告的执行;罚款的执行;行政拘留的执行;其他法律措施的执行。
6.简易程序
简易程序的适用条件;简易程序的操作规范。
7.治安调解
治安调解的适用条件;一般调解;现场调解;治安调解的操作规范。
(四)治安管理处罚的监督与法律救济
1.治安管理处罚的监督
2.治安行政复议
3.治安行政诉讼
4.治安行政赔偿
六、治安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发展
(一)治安管理的创新
治安管理的理念创新;治安管理的体制创新;治安管理的机制创新等。
(二)治安管理工作的信息化
(三)社区警务的改革与发展
(四)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
(五)其他治安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发展

Ⅸ 《刑事诉讼法(第二版)》这门课程有多少章节

《刑事诉讼法(第二版)》这门课程有19章内容,包括:第一章刑事回诉讼法概述、第二答章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第三章刑事诉讼基础理论、第四章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第五章管辖与回避、第六章辩护与代理、第七章证据、第八章强制措施、第九章期间与送达、第十章立案与侦查程序、第十一章起诉、第十二章审判概述、第十三章第一审程序、第十四章第二审程序、第十五章死刑复核程序、第十六章审判监督程序、第十七章附带民事诉讼程序、第十八章执行、第十九章诉讼特别程序。

热点内容
高级人民法院书记员 发布:2025-01-16 02:54:26 浏览:441
劳动法对合同工的工龄计算 发布:2025-01-16 02:53:53 浏览:117
法治文化道德 发布:2025-01-16 01:26:16 浏览:733
网络法院宣判 发布:2025-01-16 01:20:30 浏览:721
十八届四中全会一手抓法治 发布:2025-01-16 01:11:56 浏览:457
孙斌律师 发布:2025-01-16 01:06:55 浏览:432
法院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 发布:2025-01-16 01:04:02 浏览:158
鸡情法院 发布:2025-01-16 00:07:58 浏览:104
杨文案交法院 发布:2025-01-15 23:26:41 浏览:568
温州市城市市容和卫生管理条例 发布:2025-01-15 23:04:53 浏览: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