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研究中心

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 2022-12-30 19:29:38

① 李学军的代表性成果

论文类:
“公安科技文献”,《警察科学文摘》1990年7月~1996年12月间月刊、双月刊;
“烟雾防范技术”,《安全技术防范》1995年第3期;
“代森锌误检案及其思考”,1995年《北京市物证技术学会优秀论文集》;
“伪造货币检验”,1995年《北京市物证技术学会优秀论文集》;
“脸部识别系统研究”,《安全技术防范》1996年第2期;
“1998年物证技术学和侦查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法学家》1999年1、2期合刊,第二作者;
“票证防伪”,《安全技术防范》1999年第2和第3期;
“1999年物证技术学的回顾与展望”,《法学家》2000年第1期,第二作者;
“电子数据与证据”,《证据学论坛》第二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
“2000年物证技术学的回顾与展望”,《法学家》2001年第1期,第二作者;
“浅议电子数据的证据地位”,《司法公正与司法改革》,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2001年物证技术与侦查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法学家》2002年第1期,第二作者;
“当事人主义下辩护律师的地位、权利及制度保障”,《法学家》2002年第3期;
“经济全球化与刑事诉讼法制”,《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7月(第4期);
“鉴定结论的证据地位及其质证、认证”,首发于《公安大学学报》2002年8月,第一作者;转载于《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2年第12期。
“2002年物证技术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法学家》2003年第1期,第一作者;
“预断排除法则若干问题浅析”,载《法学家》2003年第6期,第一作者;2004年第3期《诉讼法学、司法制度》全文转载。
“2003年物证技术与侦查学学术研究回顾”,载《法学家》2004年第1期,第一作者;
“2004年物证技术学与侦查学学术研究回顾”,《法学家》2005年第1期,第一作者;
“超期羁押:成因分析及治理管见”,载樊崇义主编,《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中心刑事审前程序国际学术研讨会专辑:刑事审前程序改革与展望》,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一作者;
“物质转移原理及其发展:原理、复杂性及扩张”,《法学杂志》2005年3月(增刊),第一作者;
“中国鉴定制度的问题与出路”,《证据学论坛》第9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
“物质可分性原理的评介”,《证据法学论坛》第10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第一作者;
“物证收集的合法性问题”,《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物证比对样本的发现、收集、保管的研究”,《刑事科学技术研究论丛》第一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
“持续并创新:物证技术学与侦查学研究新景象”,《法学家》2007年第1期;
“美国传闻证据规则的里程碑式变革”,载《证据学论坛》第13卷,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程序和实质:鉴定结论发挥证明作用的双重保障——以物证鉴定为例”,《法学家》2008年第2期;
“鉴定结论的专家论证及其他证据问题研究”,载《中国司法》,2009年第1期。
“侦查机关强制采取物证比对样本的必要性及合法化路径研究”,载《证据科学》,2009年第2期;
“《司法鉴定程序通则》评析”,载《证据科学理论与科学——首届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著译类:《刑事证据大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参译者;
《中国税收法制论》,中国税务出版社1997年版;参写者;
《证据调查》,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参写者;
《物证技术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参写者;
《证据调查实用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参写者;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物证技术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二副主编,参写者;
《司法鉴定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参写者;
《刑事审判认证指南》,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参写者;
《司法鉴定概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丛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参写者;
《电子商务法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参写者;
《刑事证据大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版,参译者;
《刑事司法大趋势:以欧盟刑事司法一体化为视角》,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参写者;
《美国刑事诉讼规则》,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
《漂移的证据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一译者及初稿审阅者;
《证据调查》(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参写者;
《中国侦查学物证技术学发展报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参写者;
《公安学论丛》,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参写者;
《法学教学参考书:刑事诉讼法资料汇编》,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参写者;
《“十一五”规划教材:简明证据法学教程》,副主编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证据学论坛》第13卷,副主编,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物证技术学》(第3版),第一执行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证据学论坛》第14卷,副主编,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电子证据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参写者;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核心课程教学参考书:刑事诉讼法教学参考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参写者;
《物证论——从物证技术学层面及诉讼法学的视角》(专著)

② 有多位教授编著过《证据法学》,陈光中、何家弘、樊崇义等。请问谁的最好

律师解答:
说实话,这基本教材都差不多。选择哪一本都行,陈光中是研究诉讼法专学的,何家弘是中国属人民大学法学院证据学教研室主任、证据学研究所所长、法律语言研究所所长。而樊崇义是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中心主任。
他们都有自己不同的观点,如果只为学习随便选择一本,如果考研,考哪个大学选择哪个大学的教材。

③ 诉讼法学专业那个学校最好啊,西南政法的好还是中国政法大学的比较好

专业好不好其实是个伪命题 现在什么都讲出生 搞学问的也讲学术出生 有个名校的文凭就是一个光环 中政肯定要比我大西政响亮得多 至于你的学术水平怎么样 任何人都不可能一眼就可以给你下定论 况且有文科无老大这种说法 专业说不上谁比谁好 单纯从学术方面来讲能遇到一个学术功底扎实 责任心强的老师才是促进你学术精进的最大因素 如果扩大到整个学科上来对比 绝对就是一个伪命题 若是求职就业你的学术出生能在多数情况上帮你赢得他人的注目 好的学习好的老师绝对对你来说是加分因素 中政哪里好我不敢说 西政的现实窘境就是 钱少 机会少 部分老师不太负责 学校对教学不重视 根据你自己的情况选择学校吧 毕竟合脚的才是最好的

④ 法学界有哪些名人多介绍!

1、江平:
中国著名法学家,1930年12月出生,浙江宁波人,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民商法学博士生导师。1948年至1949年就读于燕京大学新闻系。1951年入莫斯科大学法律系,1956年毕业回国进入北京政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前身)任教。1983年至1990年历任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校长。是七届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1988年至1992年任中国法学会副会长。2001年10月12日,被授予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
江平教授被收入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并被收入中国多种版本的著名学者、著名法学家名录。
2、陈光中
浙江永嘉县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1930年4月23日生,浙江永嘉人。著名法学家、法学教育家,新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的开拓者和重要的奠基者。1952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2001年,被中国政法大学授予终身教授称号。
曾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和中国法学会副会长,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名誉院长。
他长期致力于刑事诉讼法学、证据法学、中国司法制度史和国际刑事人权法的研究,为培养法学高级人才,发展诉讼法学特别是刑事诉讼法学,改革和健全中国刑事司法制度,加强刑事司法人权保障,开展国内外诉讼法学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3、贺卫方
贺卫方无疑是中国当今法学界最有影响力的法学家之一。1960年7月生,山东省牟平县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学院(法学学士),1985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硕士)。1985年起在中国政法大学任教并主持《比较法研究》季刊编辑工作。1995年调至北京大学法律学系任教。1992年被聘为副教授,1999年被聘为教授。1993年6-7月美国密执安大学、1996年6月-1997年1月哈佛法学院访问学者。担任北京大学司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全国外国法制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比较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
4、王利明
王利明,男,1960年生,湖北仙桃人,中共党员,新中国第一位民法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兼召集人,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会长,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九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十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十一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财经委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14年1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校党委原副书记、原副校长(兼)王利明接任常务副校长。
5、梁慧星
1944年1月16日生,四川青神人。中国著名民法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法学研究》杂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四川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2008年担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主席团成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1966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学院(现西南政法大学);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院,获民法硕士学位。1990年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曾担任职务: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主席团成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合同法》起草委员会组长、《物权法》、《侵权法》、《民法通则》起草组核心成员。1990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9年起担任第四届及第五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2003年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曾任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届特邀咨询员、公安部第二届特邀监督员,山东大学法学院院长等职;2007年担任中央政治局《物权法》专题讲座主讲人。主要著作包括:独著:《民法》、《民法总论》、《中国民法经济法诸问题研究》、《民法学判例与立法研究》、《民法解释学》、《裁判的方法》、《法学学位论文写作方法》等;合著:《合同法》、《经济法的理论问题》、《民法债权》、《物权法》、《中国物权法研究》、《中国民法典草案附理由》等;主编:《民商法论丛》、《中国民商法专题研究从书》等。

⑤ 陈光中的简 历

1952.07,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
1952.07——1952.09,留北京大学法律系任助教
1952.09——1972.04,调至新成立的北京政法学院工作。(北京政法学院于1972年被撤销)
1972.04——1978.07,在广西大学中文系、哲学系担任近代史、哲学史教学工作。于1978年被评为副教授。
1978.07——1982.09,调回北京到教育部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期间参与编写中学《中国历史》(古代部分)教科书。
1982.09——1983.08,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刑法室主任。
1983.08——1988.06,担任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期间1985年起兼任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法制研究所所长六年)。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全国第一位诉讼法博士生导师。1987年,被评为教授。
1988.06——1992.05,担任中国政法大学常务副校长。
1992.05——1994.03,担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
1994.03——今,担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期间1995年12月创建中国政法大学刑事法律研究中心,任中心主任。2000年10月担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名誉院长(2006年前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称为研究中心,担任中心名誉主任)。

⑥ 试论侦查阶段讯问犯罪嫌疑人时律师在场的必要性

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中心主任樊崇义表示:“侦查人员对嫌疑人的讯问完全在封闭状态下进行,由于没有令人信服的有效手段证明讯问合法、文明,嫌疑人翻供并指责侦查人员刑讯逼供等问题日益突出。这既破坏了司法公正,也损害了侦查机关的执法形象。有必要从制度层面上研究、解决这个问题,建立一种监督、证明机制。”

犯罪嫌疑人把“律师在场”作为首选

此项试验的第一阶段,犯罪嫌疑人可以在律师在场、录音、录像以及现行常规讯问方式中任选一种,直至侦查终结。参与试验的三个单位自愿选择采用这四种讯问方式的犯罪嫌疑人共有265人,其中选择律师在场方式的64人,录音方式的70人,录像方式的68人,常规方式的63人。虽然选择三项制度的人数远远超过了常规方式的选择者,但是律师在场并不是得票最高的讯问方式。

北京试点的负责人、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王晶表示,这个阶段的犯罪嫌疑人不理解四种讯问方式,选择上有很大的随意性。第二阶段,调研小组组织了访谈性问卷调查,就四种讯问方式各自的含义和相互区别向嫌疑人进行了细致的说明。因此,这样作出的选择与第一阶段相比,更成熟、理性,更加真实。

在第二阶段,共计282名犯罪嫌疑人回答了同一个问题:“如果法律上准备规定上述四种讯问方式,你认为这四种讯问方式从重要到次要程度的排列顺序是什么?”除了13名没有进行排列外,在152名参加了第一阶段试验的犯罪嫌疑人中,高达65.1%的人把律师在场作为首选,而未参加第一阶段试验的117名犯罪嫌疑人中,50.5%的人作出了同样的选择。

“很多嫌疑人认为,律师在场要比单纯录音、录像强得多。”北京试点的调研组成员张凯博士说,“除了见证作用以外,律师还能提供法律咨询。”

侦查人员最不希望“律师在场”

与犯罪嫌疑人的选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三地侦查人员对“律师在场”并不欢迎。三个地区的受访者在对三项制度从重到轻的排序时,都将律师在场排在了第三位;而参与问卷调查的56人中,只有6人在三选一的问题中选择了律师在场。

北京市海淀区公安局副局长金志海认为这是侦查人员将录音、录像和律师在场制度比较后作出的选择,“录音录像成本低,高科技可以保证整个讯问过程的客观、真实、可靠,法律关系也很简单明了。而律师在场制度的成本相对较高,法律关系较复杂,实际操作过程中的人为因素难免会让侦查人员有所顾虑。”

“侦查人员在实践中形成的传统做法不少是行之有效的,而安上摄像头、请来律师,很多现有的办法就不好再用,会影响讯问效果。”张凯说,“在现有的考核体系下,一线侦查人员都有硬指标,改革就意味着重新摸索新办法,一下子确实难以适应。”

“侦查人员有顾虑是肯定的,不然,律师在场就失去了意义。”全程参与这项试验的北京市德恒律师事务所律师陈德飞说,“但律师在场对讯问来说并不一定都是负面影响。”

陈德飞参与的一个案件让他印象深刻。“这个案子问题不大,但是嫌疑人有明显的抗拒心理,侦查人员问什么他都不吱声。我跟他仔细讲了立功、自首、哪些是从轻情节,再问他的时候,一五一十全讲了。”陈德飞事后跟他沟通,他说号子里的人让他做好受皮肉之苦的准备,他也想好了应对办法,“如果他们对我很人道,我就交待,毕竟自己犯了错。要不是这样,我就什么都不讲。”

陈德飞认为,律师在场对侦查人员和犯罪嫌疑人来说都有好处,“侦查人员的讯问会因此更规范,犯罪嫌疑人也觉得受到了公正待遇,配合讯问。就我所知,北京地区采用这种方式讯问的案件中,嫌疑人没有翻供的。”

律师在场制度为何难入刑事诉讼法

尽管侦查人员对律师在场并不欢迎,但受访的56名侦查人员在总体上对改革讯问方式持积极态度,50%的人(5人未做选择)认为在刑事诉讼法修改时有必要改变现行讯问方式。

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已列入本届人大的五年立法计划中,而三项制度也被期待能从制度层面防止刑讯逼供。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朱孝清透露,从2007年10月1日起,全国检察机关将全面实行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全程同步录音、录像,但律师在场制度由试验到立法的推行要慎重。

主持此项研究的樊崇义也认为:“尽管三项制度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也有大量的数据资料证明它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但就现在的情况看,录音、录像写入立法的条件比较充分,而律师在场制度却不能立即推行。”

“律师在场制度跟录音、录像相比,更能从制度上影响现行诉讼架构。”陈德飞说,“学者们希望这项制度尽善尽美后再写入刑事诉讼法。但是,律师在场制度在法理上并不存在问题,法律对此没有禁止性规定,而犯罪嫌疑人也确实有这个需要,可以在立法上先予考虑。”陈德飞表示,“这个制度符合刑事诉讼法保障人权的目的,不能因为理论上的争议就放弃这个制度。”

⑦ 我国有哪些比较有名的刑诉法学家

法学家,一般是按照法律部门分类的,分为:理论法学、法律史学、宪法学与行政法专学属、刑法学、民商法院、诉讼法学、军事法学。刑诉法学属于诉讼法学的一个分支。
按照《当代中国法学名家》所载,诉讼法学较为专业的学者有:
“卞建林 常 怡 陈光中 陈桂明 陈瑞华 陈卫东 程荣斌 崔 敏 樊崇义 顾培东 江 伟景汉朝 李 浩 刘家兴 龙宗智 沈达明 沈德咏 宋英辉 谭 兵 谭世贵 汤维建 田平安 汪建成 王国枢 王敏远 王亚新 徐静村 严 端 杨荣馨 张卫平 周国均 左卫民 孙长永 李昌道...”等人。

⑧ 中国最好的法律院校是哪所啊本人上了一类本,想调剂到一个好的法律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是我的母校
这是一所以法学为主,兼有哲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是我国重要的法学研究中心。自建校以来,学校在许多专业领域都开创了新中国法学教育的先河,如新中国的第一个法律史专业、第一个民商法专业、第一个经济法专业、第一个诉讼法专业、第一个比较法专业等都溯源于中国政法大学。新中国的第一批法律史学博士也在这里诞生。五十多年来,学校的科研成果不断应用于国家立法和司法实践,从 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起草,到《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共和国每一部重要法律的诞生和实施,无不凝聚着法大人的心血。仅从1978年复办至今,学校就有1000余人次参加了国家主要立法的论证和起草工作。学校目前具有较为完善的科研机构,有两个研究中心,诉讼法研究中心和法制史研究中心,三个研究所,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人权与人道主义法研究所和比较法研究所,两个学院,中美法学院和中德法学院。 学校现已拥有 2个全国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博士后流动站及 15 个博士点、 37 个硕士点、16个本科专业。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有权自主设置本科专业、自主选拔录取本科生和文体特长生。目前,学校设有法学院、民商经济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商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学院、法律硕士学院、中美法学院、中德法学院、体育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科学技术教学部等18个校属院部,有各类在校生20000余名,教职工1700余名,其中专任教师700余名,教授、副教授440余名,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300余名。法学教师所从事的教学、研究领域涵盖了法学的所有二级学科。 中国政法大学是我国高素质政法人才的培养中心,五十多年来,学校共为社会各界输送以政法专业人才为主的各类优秀毕业生 10万余名,其中绝大部分已成为国家公安、检察、审判、司法行政及政府机关、经济实体的骨干力量和法学教学、科研的中坚。

⑨ 马怀德的个人经历

1988年7月,北京大学法律系法学专业毕业,获法学学士学位。
1993年7月,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
1995年,美国波士顿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
1996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访问学者。
1997年,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访问学者。
2001年,耶鲁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1993年9月至1995年7月,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法制研究所讲师
1995年7月至1998年9月,中国政法大学法制所副教授、副所长
1998年9月至2001年1月,中国政法大学法制所教授、副所长
2001年1月起,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2002年7月起,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
2006年2月起,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
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
中国监察学会常务理事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建设部、福建省人民政府顾问
北京市公安局专家咨询委员,北京市“依法治市”顾问
《行政法学研究》主编

⑩ 谢佑平的任职

1988年起在西南政法大学任教,1994年破格晋升西南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科副教授,1998年破格晋升教授;1999年起担任诉讼法学专业的博士生导师;2001年作为杰出人才被复旦大学引进。现任复旦大学教授,国际刑事司法专业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司法与诉讼制度研究中心主任;2015年8月,全职加盟湖南大学法学院。 兼任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检察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特聘专家,上海市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研究院、华东政法大学、福州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培训中心客座教授,浦东新区人民法院专家咨询委员,杨浦区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青浦区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等。

热点内容
女法官p 发布:2024-11-19 20:11:24 浏览:269
新郑律师援助 发布:2024-11-19 19:04:40 浏览:708
印刷厂装订车间规章制度 发布:2024-11-19 19:03:11 浏览:247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由规定 发布:2024-11-19 18:48:34 浏览:987
24条婚姻法北京电视台 发布:2024-11-19 18:48:29 浏览:373
履行查对制度的规章制度和程序 发布:2024-11-19 18:19:19 浏览:18
阜平法院 发布:2024-11-19 18:18:19 浏览:951
法院体庭 发布:2024-11-19 18:17:35 浏览:896
关于心道德事的心得 发布:2024-11-19 17:14:24 浏览:202
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七条规定 发布:2024-11-19 16:51:51 浏览: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