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行政法治的理想与现实林莉红

行政法治的理想与现实林莉红

发布时间: 2023-02-10 23:04:43

① 试论述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彻于行政法之中,指导行政法的制定和实现的基本准则。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既包括行政法的实然状态的原则,又包括行政法的应然状态的原则。包括以下原则:行政法治原则、适度性原则、互动性原则、程序正当原则。

基本原则可以是成文的,也可以是不成文的,在法律规范空白和出现漏洞的时候,作为共同理念可以弥补法律的不足;任何行政法律规范及其实施都不得与其相抵触。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既要体现行政法的应然状态,又要体现行政法的实然状态,而行政法的应然和实然不过是政府与公民关系或者说是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的关系的理想和现实的反映,同时行政法又要承担规范和改造现实以一步步向理想趋近的责任。

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性质和功能:

第一,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一种“基础性规范”,是产生其他具体规则和原则的规范。

第二,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一种高度抽象的并体现行政法的基本价值观念的规范。

第三,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一种普通性规范,它对行政关系进行整体的宏观的调整、规范。

第四,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不仅指导、调整整个行政执法行为,而且指导和调整行政法的整个立法行为。

第五,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不仅对行政法的立法、执法起宏观指导作用,而且在一定的场合也直接规范行政行为的实施和行政争议的处理。

(1)行政法治的理想与现实林莉红扩展阅读:

原则理解:

(一)依法行政原则

依法行政原则,或称合法性原则,是各国行政法的共同理念或基本原则,其基本含义在于行政机关和其他行政公务组织必须依法行使行政权或者从事行政管理活动。

(二)行政合理性原则

行政合理性原则,是指行政主体不仅应当在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范围内实施行政行为,而且要求行政行为要客观、适度,符合公平、正义等法律理性。

(三)程序正当原则

程序正当是指行政机关在作出影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益的决定,尤其是不利决定时,必须遵需正当、公开的程序。

(四)诚信原则

诚实信用,基本内涵主要包括诚实守信和信赖保护两个方面。

(五)高效便民原则

高效便民,是指行政机关应依法高效率、高效益地行使职权,最大程度地方便人民群众,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和实现行政管理的目标。

(六)监督与救济原则

所谓监督原则,即监督行政的原则,是指有权国家机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或其他组织的行政活动有权进行监督与问责。

法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法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名称
专业代码:030101 专业名称:法学(Law)
二、所属一级学科
代码:0301 名称:法学
三、培养目标
法学本科教育要培养系统掌握当代中国法学基本理论知识,具备法律事务所需要的基本法律技能,能够正确理解和把握我国法律和党的相关政策,具有较强法律意识,能够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尤其是能在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四、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掌握法学的基本知识,具备法律职业的基本素养,受到良好的法学思维和法律事务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法学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处理法律事务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法学各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了解法学的理论前沿和法制建设的趋势。
3、掌握并能够熟练运用法学分析方法和技术。
4、正确解读我国现行法律和党的现行政策。
5、具备法律事务所需要的良好语言表达和表述能力。
6、具有较强的正确运用法律知识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7、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学、历史、社会学等知识。
8、具有法律职业所需要的良好职业道德修养。
9、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五、主要(核心)课程
本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制史、民法学、商法学、经济法学、刑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知识产权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劳动法学等。
六、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毕业实习、法律咨询、专业讨论和辩论、参与法律援助、社会调查、模拟审判、法律诊所教育等。
七、学制和毕业最低学分要求
学制:四年(实行3—6年弹性学制)。学分要求:最低学分152学分。八、毕业条件
须修满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最低学分,包括各实践环节(公益劳动、军训、社会调查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考核合格;须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并取得相应成绩;须参加全国计算机一级水平(或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五级水平)考试并取得证书;普通话达到二级乙等水平;体育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九、学位授予
经审核,符合《青海民族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规定条件者,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十、学分计算
1、课堂教学。普通理论教学(含实验教学)课程18学时计1学分;公共外语课程24学时计1学分;体育课、计算机上机课36学时计1学分。课时换算为学分时,四舍五入,小数点后不保留数字。
2、实践环节。以教学周数为基数,原则上每周计1个学分。
3、课外学分:(1)阅读专业书籍20本计1分。(2)听学术讲座20次(不限法学院组织的.)计1分。(3)社会调研2次并写出两份调研报告计1分。(4)《学生课外学分登记册》中课外学分登记要求核算记载的其他计1分。
十一、学分(学时)构成
1、总学分、课堂教学总学时构成

课堂教学学分(学时) 实践环节学分 课外
学分 总学分 课堂教学
总学时
理论教学学分(学时) 实验教学学分(学时)
学分 学时 学分 学时
132 2496 16 4 152 2496

2、课堂教学学分构成

必修课学分 选修课学分
公共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 专业限选课 任意选修课
专业任选课 公共任选课
41 57 14 10 10

十二、课程设置流程图

十三、教学计划表
课程
类别 课程名称 学分 课内学时 周学时分配
学时 讲授学时 课内实践学时 实验(上机)学时 设计学时 第一
学年 第二
学年 第三
学年 第四
学年 备注
1 2 3 4 5 6 7 8
14周 18周 18周 18周 18周 18周 18周 随机







学 必





程 公









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1 56 42 14 3+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1 72 54 18 3+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3+1 72 54 18 3+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1 54 36 18 2+1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2 28 28 2
就业指导 1 18 18 1
英语 11 272 272 4 4 4 4
计算机基础 4 92 46 46 4 2
体育 4 136 136 2 2 2 2
普通话训练 2 36 36 2
大学语文 2/0 36/0 36/0 2 二选一
写作 2/0 36/0 36/0 2
军事理论 1 14 14 1
公共基础课程合计 41 886 790 68 46
专业课程 法理学 4 56 4
宪法学 3 42 3
中国法制史 3 54 3
刑法学 7 126 4 3
民法学 7 126 4 3
刑事诉讼法学 3 54 3
民事诉讼法学 3 54 3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 3 54 3
国际法 3 54 3
国际私法 3 54 3
国际经济法 3 54 3
劳动法学 3 54 3
环境与资源法学 3 54 3
知识产权法学 3 54 3
经济法学 3 54 3
商法 3 54 3
必修课程合计 57 998

课程
类别 课程名称 学分 课内学时 周学时分配
学时 讲授学时 课内实践学时 实验(上机)学时 设计学时 第一
学年 第二
学年 第三
学年 第四
学年 备注
1 2 3 4 5 6 7 8
14周 18周 18周 18周 18周 18周 18周 随机

课堂教学 选修课程 专业限选课程 法律文书 2 36 2 2 学生在所列科目中选修14学分即7门课
犯罪学 2 36 2 2
房地产法 2 36 2 2
婚姻法 2 36 2 2
物权法 2 36 2 2
合同法 2 36 2 2
外国法制史 2 36 1 1 2
西方法律思想史 2 36 1 1 2
金融法 2 36 2 2
证据学 2 36 2
专业限选课程合计 14 252
专业任选课程 犯罪心理学 2 36 2 学生在所列科目中选修10学分即5门课
中国法律思想史 2 36 2
刑事法律诊所 2 36 2
民事法律诊所 2 36 2
司法 2 36 2
证券法 2 36 2
税法 2 36 2
法文化 2 36 2
民族法学 2 36 2
法律职业道德 2 36 2
监狱学 2 36 2
侵权行为法 2 36 2
外国刑诉 2 36 2
专业任选课程合计 10 180
全校公共任选课程合计 10 180 √ √ √ √ √ √ 见全校公共任选课一览表
选修课程合计 34 612
课堂教学总学分(学时)合计 132
实践环节 军事训练 2 2周 √
毕业实习 6 6周 √
毕业论文(设计) 6 6周 √
公益劳动 2 √ √ √ √ √ √ √ √
实践教学合计 16
课外学分 4 √ √ √ √ √ √ √ √
总合计 152

备注:实验教学学分(学时)计入课堂教学学分(学时),但在计算实践教学学分(学时)占总学分(学时)的比例时,其学分(学时)作为实践教学学分(学时)计算。
十四、法学专业必读及推荐阅读书目
(一)刑法、刑事诉讼法应读书
序号 书名 著者 出版社 版本
1 刑法适用总论 陈兴良 法律 2001
2 刑法的启蒙 陈兴良 法律 2003
3 外因刑法纲要 张明楷 清华大学 2002
4 刑法的精神与范畴 曲新久 中国政法大学 2003
5 论犯罪与刑罚 (意)贝卡利亚 中国方正 2004
6 犯罪通论 马克昌 武汉大学 2002
7 环境刑法学 付立忠 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1
8 刑法肄言 高铭喧 法律出版社 2004
9 刑法哲学 道格拉斯N•胡萨克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10 腐败控制论 陈卫东 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0
11 刑事诉讼原理与改革 谭世贵 法律出版社 2002
12 刑事诉讼:控、辨、审三人谈 张年 姜伟 田文昌 法律出版社 2001
13 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 陈瑞华 中国人大出版社 2000
14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研究 杨宇冠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2
15 沉默权制度研究 张长永 法律出版社 2001
16 变革社会的程序正义——语境中的中国刑事司法改革 万毅 中国方正 2004
17 刑事证据制度理论 沈德咏 法律 2002
18 司法公正观念源流 高其才 肖建国 胡玉鸿 人民法院 2003
19 中外司法制度比较 陈业宏 唐鸣 商务印书馆 2000
20 西方五国司法通论 方立新 人民法院 2000
(二)民商法应读书
序号 书名 著者 出版社 版本
1 商法基本问题研究 赵万一 法律 2002
2 商法基本问题研究 徐卫东 法律 2002
3 商法研究 徐学鹿 人民法院 2000-2001
4 商事法论集 王保树 法律 1997-2002
5 商事法专题研究文库 王保树 法律
6 商法的改革与变动的经济法 王保树 法律
7 商事人格权论 程合江 中国人民大学 2002
8 公司法原理 刘连煜 中国政法大学 2002
9 公司治理结构:法律与实践 倪建林 法律 2001
10 公司法:理论、结构和与运作 (加)柴芬斯 法律 2001
11 票据权利研究 赵威 法律 1997
12 中国票据法理论与实务 周天林、沈联合 中信
13 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法律监管 齐斌 法律 2000
14 中国证券监管与立法 郭锋 法律 2000
15 中国证券交易法律制度研究 付启林 法律 2000
16 中国国际私法 黄进 法律 1998
17 国际私法之理论与实际 卢峻 中国政法大学 1998
18 诉讼法论丛 陈光中 法律
19 民事诉讼程序价值论 曾宪义 中国人民大学 2000
20 房地产纠纷典型案例评述 陈华杰 人民法院 2004
21 房地产法典型判例研究 房绍坤、王莉萍 人民法院 2003
22 商标权及其私益之扩张 崔立红 山东人民 2003
23 版权侵权认定 孟祥娟 法律 2001
24 海商法案例评析 徐兆宏、朱有林 汉语大词典 2003
25 海商提单法 刑海宝 法律 1999
26 民法总论 龙卫球 中国法制 2002
27 中国物权法研究(上下) 梁慧星 法律 1998
28 债权在近代法中的优越地位 (日)我妻荣 中国大网络全书
29 物权法 (德)曼弗雷德•沃尔夫 法律 2002
30 债法原理(一、二、三、四) 王泽鉴 中国政法大学 01-02
31 劳动和社会保障仲裁与诉讼 王先林、李坤刚 法律 2002
32 劳动侵权与赔偿 全海洋、王海英 青岛海洋大学 2000
(三)经济法应读书
序号 书名 著者 出版社 版本
1 香港合同法 何美欢 北京大学 1995
2 合同法分则制度研究 易军、宁红丽 人民法院 2003
3 合同纠纷的预防与解决 王宝发 法律 2002
4 新合同法原理 郭明瑞、房绍坤 中国人民大学 2000
5 英国合同法 何宝玉 中国政法大学 1999
6 科兵论合同(上下) (美)A•L•科兵 中国大网络全书 1998
7 欧洲合同法 (德)海因•克次 法律 2001
8 格式合同研究 杜军 群众 2001
9 合同法新论•总则 王利明、崔建远 中国政法大学 2000
10 合同法要义 隋彭生 中国政法大学 2003
11 国际经济法论 何力 上海人民 2002
12 WTO法律的国内适用 孔祥俊 人民法院 2002
13 国际贸易法文选 (英)施米托夫 中国大网络全书 1993
14 国际货物买卖 杨良宜 中国政法大学 1999
15 最新国际货币金融法 赵威 人民法院 2002
16 国际货物多式运输法律问题研究 贺万忠 法律 2002
17 国际投资保护的国际法制 刘笋 法律 2002
18 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贸易纠纷案例评析 朱榄叶 法律 2002
19 国际服务贸易法律的多边化与中国对外服务贸易法制 陶凯元 法律 2000
20 信用证 杨良宜 中国政法大学 1998
21 市场法制论 邱本 中国检察 2002
22 中国经济法学史研究 肖江平 人民法院 2002
23 自由市场与社会正 (美)凯斯•R•孙斯坦 中政法大学 2002
24 探究经济和法互动的真谛 史春际 法律 2002
25 环境侵权法 曹明德 法律 2000
26 经济学语境下的法律规则 (美)大卫•D•弗里德曼 法律 2004
27 反垄断法原理 孔祥俊 中国法制 2001
28 环境法 (日)原田尚彦 法律 1999
29 竞争法研究 王晓晔 中国法制 1999
30 政府采购制度的发展与立法 于安 中国法制 2001
31 金融监管 吴志攀 中国政法大学 2003
32 金融全球化趋势下金融监管的法律问题 贺小勇 法律 2002
33 WTO与中国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研究 马卫华 中国人民大学 2002
34 美国银行法 陈小敏等 法律 2000
35 WTO与我国银行监管法制完善研究 周辉斌 中国方正
36 财政法新论 杨萍等 法律 2000
37 财税法论丛 刘剑文 法律 2002
(四)法理、宪法学应读书
序号 书名 著者 出版社 版本
1 比较宪法 沈宗灵 北京大学 2001
2 宪法监督论 李忠 社会科学文献 2002
3 现代宪法的逻辑基础 莫纪宏 法律 2002
4 宪法诉讼原论 胡肖华 法律 2002
5 比较宪法与行政法 龚祥瑞 法律 2001
6 中国行政法学新理念 刘莘、马怀德 中国方正 2001
7 论行政相对人 方世荣 中国政法大学 2000
8 行政权研究 王学辉、宋玉波 中国检察 2002
9 国家、公民与行政法 董炯 北京大学 2003
10 比较行政法 张正钊、韩大元 人民大学 1999
11 行政法的价值定位 关保英 中国政法大学 2003
12 中国走向行政法治探索 应松年 中国方正 1998
13 中国行政救济理论与实务 林莉红 武汉大学 2003
14 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 徐晓光 贵州民院 2002
15 民族法学评论 吴大华 华夏文化艺术 2002
16 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教程 徐晓光 华夏文化艺术 2002
17 民族法学讲座 吴大华 民族 1997
18 民族法学通论 吴大华 中国方正 1997
19 法人类学基础 (日)汤浅道男 等 华夏文化艺术 2001
20 少数人权利的法理 周勇 社会科学文献 2002
21 民族区域自治法学 赵秀玲 华夏文化艺术 1990
22 法律文化理论 刘作翔 商务印书馆 1999
23 法哲学范畴研究 张文显 中国政法大学 2001
24 人权研究 徐显明 山东人民 2001
25 法律帝国 德沃金 中国大网络全书 1996
26 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认 (奥)凯尔森 中国大网络全书 1996
27 奥本海国际法 (英)詹宁斯 百顿 中国大网络全书 1995

③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五版)》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七版)》(姜明安 主编)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J21C3DSzcmGTEMfutfacLQ

密码:6t7h

书名: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七版)

作者:姜明安 主编

豆瓣评分:7.2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9-3-13

页数:716

内容简介:

本教材是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要求,为高校法学专业16门核心课程编写的专门教材之一。该书全面、系统、深入地阐释了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我国行政法治实践和行政法学说为基本研究素材,同时吸收、借鉴了国外行政法学研究的大量成果。教材在继承、批判和 扬弃国外行政法学的控权论、管理论、行政权力本位论、相对人权利本位论等各种学术流派的基础上,初步形成和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行政法学理论体系框架。 本书第六版问世以来,陆续发生了几件对本书内容有重要影响的大事,“迫使”我们不得不对本书进行全面修订,推出本书的最新版——第七版。否则,本书的内容将会落后于时代,与现实脱节,给以本书为教材的广大高校师生带来困难、困惑。近年来发生的对本学科有重要影响的大事主要有四:一是中共十九大召开,推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二是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通过了新的《宪法修正案》和《监察法》,对国家监察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三是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新的《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对2014年和2017年修正的《行政诉讼法》的适用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解释,条文达163条之多;四是国务院对《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和《规章制定程序条例》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和重新发布。有鉴于此,我们于今年4月启动了对本书第六版的大修,使该书的内容与时俱进,以反映和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理论,反映和阐释近年来行政法的新法律、新法规、新司法解释,反映和阐释这些法律、法规、司法解释所确立的新规范及所构建的新制度。

作者简介:

姜明安 北京大学法学院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警察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员、民政部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文化部文化法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法律顾问、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人民政府行政复议委员会非常任委员。 主要研究领域为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

④ 我国行政管理法治化的主要内容 是什么

行政管理法制化主要内容是通过法律对国家行政管理的各项活动、各个环节进行调节和规范,将行政管理的一系列技术方法、协调手段、行为方式、步骤和程序法律化,为国家行政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行政管理(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是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也可以泛指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行政管理系统是一类组织系统。它是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分系统。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管理的对象日益广泛,包括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市政建设、社会秩序、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现代行政管理多应用系统工程思想和方法,以减少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支出和浪费,提高行政管理的效能和效率。
行政法治原则主要包含以下三项内容:
1、行政行为必须具有法律依据。行政机关只能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采取行动,这是行政法治原则的根本要求。对于公民而言,只要法律未明文禁止,就可以自由行动,而无须法律授权。但是,对于行政机关来说,则没有这种自由,而必须严格遵循“凡法律所未允许的,都是禁止的”规则。这是行政行为与公民个人行为的最大区别。唯有如此,才能使行政机关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行政机关的权限(包括事务、时间和地域三方面),主要规定在宪法、法律等成文法之中,当成文法规定不明确时,行政法院根据法的一般原则对成文法的规定进行补充和解释。行政机关不得超越法律规定的权限范围自由行动,否则,构成“无权限”。无权限行为是最为严重的违法行为,在越权之诉中,“无权限”是行政行为被撤销的首要理由。但是,如果无权限机关所作出的行为,属于羁束行为,且该行为的内容符合法律规定,有管辖权的机关在同样的情况下也只能作出同样的决定,行政法院对这种行为并不撤销,因为撤销该行为“并不影响行政决定的结果和当事人的利益,而徒浪费诉讼时间。”
2、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要求。行政法治不仅要求行政行为的存在须有法律依据,而且进一步要求行政行为的实施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方式、程序和目的。也就是说,行政法治要求行政行为过程必须合法。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法律对行政行为全程的监督和控制,使行政权在法律所设定的轨道上运行。但是,我们不能把行政法治的这一要求,简单理解为行政机关只能机械地把法的抽象原则适用于具体事件而没有任何斟酌选择的余地。行政行为有羁束行为和自由裁量行为之分,它们受法律制约的程度上是有所区别的。但是,二者都必须受制于法律这一点是共同的,不可动摇的。根据行政法治原则,行政行为必须符合如下法律要求:
第一,形式合法。形式合法是指行政行为的方式和程序符合法律的规定。法律往往出于不同的目的和考虑对行政行为规定不同的形式和程序,比如行政条例的咨询、讨论和公布程序,行政处理的说明理由和书面形式等。由于法律规定的大部分形式和程序是出于保障相对人权利的考虑,因此行政机关必须遵守,否则行政法院将宣布该行为无效。但是,出于行政效率的考虑,行政法院对于形式违法的行政行为也并不是一概予以撤销,而是根据形式违法的具体情况分别作出撤销、不予撤销和补正等不同形式的灵活处理。
明确的管辖权与合法的形式共同构成了控制行政权行使的主要条件,无权限和形式上的缺陷是国家参事院(最高行政法院的前身)撤销行政决定的最初的两个理由。在当代的法国,形式和程序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因为“手续不仅限制每个公务人员的权力,也使每个公务人员受到其他公务人员的制约和补充。” 比如,法国在 1978 年公布实施了《改善行政机关与公众关系法》, 1979 年公布实施了《说明行政理由及改善行政机关与公众关系法》, 1983 年又公布实施了《行政机关与其使用人关系法令》等单行的行政程序法。
第二,目的合法。行政行为的目的合法也是行政法治原则的重要内容。首先,任何行政行为都必须符合法律的一般目的,即必须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而不能出于以私人或党派或者所属团体的利益。例如,当某家旅馆与市长的某个亲戚开办的旅馆形成竞争时,该市长不得以危害公共秩序为借口关闭该旅馆。其次,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律授权的特别目的。例如,在 1875 年的巴利塞诉省政府一案中,行政法院撤销了省长作出的关闭 巴利塞 先生的火柴场的决定,理由是该行为的目的不是法律与规章授予他权力时要保障的目的,而是为了维护国家财政部门的利益。
行政行为的目的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是行政法治原则进一步深化的表现。在法国行政法治进程的初期,只要一种行政行为是由具备法定权限和资格的行政机关依据法定的方式和程序作出的,行政法院就会认定该行为合法,而不问该行为的目的和动机是什么。随着行政法治的进一步发展,行政法院发展了滥用权力的理论,根据该理论,行政法院可以审查行政行为的目的和动机。如果行政行为的目的和动机不符合法律规定,该行为将被行政法院以滥用权力为由予以撤销,从而使每一项行政行为都处于行政法院的监督和控制之下。行政法院对行政行为目的和动机的审查极大地扩展了行政法治原则的内容,狄骥认为这导致了自由裁量行为概念在公法领域的消失。
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律除了要求行政行为的形式和目的合法之外,还要求行政决定的内容和法律根据合法。
3. 行政机关必须以自己的积极行为来保证法律的实施。行政法治有两层含义:消极的行政法治和积极的行政法治。消极的行政法治要求行政行为不得违反法律规定的权限、方式、程序和目的。积极的行政法治要求行政机关以自己的积极行动保证法律的实施,这是法国行政法治原则的最新扩展。
根据积极行政法治的要求,不仅行政机关拒绝作出实施法律的具体行政处理决定构成不作为的违法,而且当法律和上级机关条例要求行政机关必须制定条例,而行政机关不履行该义务的行为同样也是违法的。法国最高行政法院在 1959 年的一个判决中声称,行政机关在情况需要的时候如果未制定有效的条例来维持秩序,就是违反法律。 1969 年,最高行政法院又重申了上述观点:当制定行政条例为实施某个法律所必要时,行政机关有义务制定这个条例。

⑤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五版)》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姜明安 编)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提取码: rp4q

书名: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作者:姜明安 编

豆瓣评分:6.8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1-8

页数:657

内容简介: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5版)》是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要求,为高校法学专业14门核心课程编写的专门教材之一。《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5版)》全面、系统、深入地阐释了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研究的范围主要包括行政法的一般原理、原则及行政法、行政法学的历史发展;行政法主体的一般理论及行政主体的职责、职权、管理手段与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义务;行政行为的一般理论及行政行为的性质、特征、构成要件、合法要件与各种类别行政行为的运作程序;行政救济的一般理论及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性质、功能、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管辖、程序与裁判标准;行政赔偿的一般理论及行政赔偿责任构成要件、归责原则、赔偿范围、方式、标准与程序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5版)》主要以我国行政法治实践和行政法学说为基本研究素材,同时吸收、借鉴了国外行政法学研究的大量成果。《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5版)》在继承、批判和扬弃国外行政法学的控权论、管理论、行政权力本位论、相对人权利本位论等各种学术流派的基础上,初步形成和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行政法学理论体系框架。

作者简介:

姜明安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其主要著作和论文有:《行政法学》(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行政法与行政诉讼》(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0年出版)、《行政诉讼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论行政自由裁量权及其法律控制》(载《法学研究》1993年第1期)、《行政的现代化与行政程序制度》(载《中外法学》1998年第1期)等。

⑥ 现代行政法的核心旨趣是什么

行政法基本原来则是贯自穿于行政法关系之中,指导行政法的立法与实施的根本原理或基本准则。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
行政法治原则作为法治原则在行政法上的反映,涵盖了对行政法关系所有主体的要求。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的需要,们谈及行政法治原则时,经常更突出地强调其对行政主体的要求。事实上,“公民必须守法”,“依法监督行政行为”等也是行政法治原则的内在要求。
行政法治原则对行政主体的要求可概括为依法行政,具体可分解为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和行政应急性原则。
行政法基本原则是贯穿于行政法关系之中,指导行政法的立法与实施的根本原理或基本准则。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
行政法治原则作为法治原则在行政法上的反映,涵盖了对行政法关系所有主体的要求。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的需要,们谈及行政法治原则时,经常更突出地强调其对行政主体的要求。事实上,“公民必须守法”,“依法监督行政行为”等也是行政法治原则的内在要求。
行政法治原则对行政主体的要求可概括为依法行政,具体可分解为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和行政应急性原则。

⑦ 行政法基本原则在行政法治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法律分析:
从法学的角度来看,行政法不过是一个部门法,是调整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从宪制的角度来看,行政法所调整的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行政法律关系是更大的国家与公民关系的一个侧面;从行政管理的角度来来看待行政法,则主要强调行政法的实然性,强调行政法要与现实切合。从对行政法的本质的把握来理解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可以发现,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应然与实然两个方面:行政法治原则、适度性原则、互动性原则、程序性原则、责任行政原则。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第三条 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起诉权利,对应当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干预、阻碍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不能出庭的,应当委托行政机关相应的工作人员出庭。

衍生问题:
行政法有哪些基本功能?(一)有助于行政法体系的统一、协调与稳定
(二)有助于行政法实施的统一与协调
(三)有助于弥补行政法律规范的不足与疏漏,保证社会关系得到及时、必要的调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有关内容的规定。第十五条高级人民法院管辖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第一审行政案件。第十六条最高人民法院管辖全国范围内重大、复杂的第一审行政案件。第十七条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⑧ 行政执法最终价值目标和意义

分类: 社会/文化 >> 法律
解析:

[摘 要]21世纪,在实现法制文明化、现代化这一历史进程中,包含一项重要内容,即行政法制现代化。中国行政法制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以完善的行政法律规范为基础。完善的标准在于:一是行政立法应满足社会的客观需要,反映新的经济关系,以实现行政法对经济发展的保障作用;二是行政法应体现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民 *** 利,彰显民主、科学;三是行政法要协调好行政权与各种权力与权益的关系,在价值上达到社会公正理念。

[关键词]行政法;行政立法;社会公正

[中图分类号]D9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03)06-0042-03

一、行政法的保障作用与经济发展同行

法是社会上层ㄖ闹匾槌刹糠?决定于一定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关系。行政法也不例外。行政法作为一个部门法,其立法模式应是对社会现实反映的结果,尤其是对经济事态的感应。具体而言,经济结构是行政法模式的形成和变迁的基因,即经济因素中的各要素。所以,一个立法模式当它处在结构完整化、功能齐全化、效率最大化的同时,也隐喻一种被否定的因素。这一因素的逐渐发展最后作为强烈的否定力量宣告旧的立法模式解体,新的立法模式产生。[1](P32)时下正值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它决不能在无序的法制状态下进行,也不能仅仅靠经济规律来自发调节。市场经济引发了社会关系、社会过程、社会角色的新变化,即主体的多元性、自主性,市场活动的趋利性、契约性、竞争性、开放性,以及国家的宏观调控,这些须臾也离不开法律的保障和规范。而实现法律对市场调整的中介,最主要的是行政权力,因而,市场经济需要确立与之相适应的行政法。

法也不是消极被动的。行政法立法模式作为制度化了的东西与国家的其他制度一样必然要发生各种复杂的社会作用。而经济结构就是立法模式发生作用的基本对象。“没有国家的法律秩序,经济制度,尤其是现代经济制度是不可能存在的。”[2]这两者说明法律对经济可以产生能动作用。但法所发挥的能动作用也有正反两方面,要么促进经济发展,要么阻碍经济发展。如此对立的结果产生的根源在于法所感应的经济关系是新或旧的问题。当法所感应的是新的经济关系时,就对经济的发展有保障作用;反之,法所感应的是旧的经济关系,则对经济的发展产生阻滞作用。如若从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来看法对经济的作用,适应和促进应是一种必然,是理想的关系性状,消极后果不应该产生。但法的创制毕竟是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受人为因素的影响,立法模式的迟滞、蹒跚也时有出现,从而导致新的经济关系的运行及传统立法模式的存在,由此怎能避免法阻碍经济发展的发生?然而法的保障作用对经济又是必需的,这就要求行政法在推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反映新的经济关系,促进新的经济模式和经济秩序的形成、巩固,相应地限制、削弱和摧毁旧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模式。

二、行政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

行政管理作为管理国家的活动,应当是人民群众民 *** 利的体现和保障。为保障行政管理民主化、科学化,就应使其符合人民群众的意志。这一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行政法制现代化的“瓶颈”问题,即行政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的进程。

首先,科学化的行政立法应体现公平、正义、效率等价值标准。人类经历了数千年的法制建设与发展,立法技术日臻完善,立法的科学化应当是无庸置疑的事实。尽管现代行政法在中国的起步晚,但有西方百年的成功典范及其他部门法的立法经验可供借鉴,行政立法的科学化应该说也已实现。然而,一个法律无论结构如何严谨,条理性如何,如果不体现公平、正义、效率等法律的精神,该法律就不是理想的法律[1](P141),或者说,在行政立法时,既要考虑法律的形式方面、或环境方面、或立法程式方面等非实质性方面,又要考虑法律精神的再现,即形式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有机统一。这是法制的理性化选择,是良法之治或实质行政法治的基石。为此,科学化的行政立法应注意遵循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基本的权利和义务的平等分配。行政法调整的主要对象是行政机关与管理相对人之间的关系,行政机关和管理相对人都是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整个行政法律关系,以及权利义务形式就是围绕行政法主体的此二种形式展开的,因而行政法既要保护公民、法人、其他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免受国家行政权的非法侵害,即确认、保障私权利,又要保证国家行政权在法律范围内合法有效地行使,即规范和限制国家行政公权利。如此利益的划分就应当能够导致管理相对人自愿地加入到被法律规制的合作体系中来,并在这个合作体系中得到满足。第二个原则是社会和经济不平等带来的补偿性利益,即“合作”体在合作的过程中,由于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而给管理相对人带来了损害,行政机关应当给予补偿,以保证公平、正义等价值标准的实现,如拆迁补偿。

其次,民主化的行政立法要求立法过程中角色对位。立法过程是指立法者进行立法预测、立法决策、立法运作、法律通过、法律公布的全部行动过程。从法的渊源看,任何一部门法都是由不同层次的法的形式构成,对不同层次的法的立法者角色的分担也是必然。行政法较之其他部门法而言,数量庞大,形式众多,散见为全国性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的行政法规,特别是大量的地方性行政法规发挥着规范行政管理的作用,这使得立法中的角色多样、职能各一。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各部、委,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 *** 都在各自的职能权限内进行着行政立法。行政立法过程和立法中的角色不能分割,不仅是立法科学化的要求,更是立法民主化实现的保证,是依法行政的客观所需。

三、行政法与社会公正的顺差

行政权力作为一种特殊的国家权力,其在行使过程中涉及各种权力与权益并与之 *** ,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它与行政权的运用对象之间的关系,即行政权力与私权利的关系;二是它与其他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的平衡与协调运作有助于公平、正义等价值标准的形成与适用,进而促进社会公正的价值目标的实现。

1 国家诸权力对比的平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行政权和司法权由立法权产生出来,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关系的实际状况应是立法权高于一切,行政与司法是一种平行关系,这就是国家诸权力对比的平衡状态。在现代民主政治条件下,这三项权力较之近代社会具有更多的相互渗透、相互支撑和相互制约的性质,行政权除了执行法律之外,已经拥有广泛的“授权立法”或“委托立法”的权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分享了立法机关的立法权;同时,行政机关所拥有的处理某些案件、作出判断的权力,使之具有了在诸多领域的“准司法”性质。[3]行政权的执法性质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但其拥有权力的扩张使权力的滥用有了可能。所以,为了达到上述平衡状态,必须给予行政权行使以必要的规范,把行政权限定在某种模式之下。这种模式即行政法治,它涵盖三个具体的价值评价尺度:第一, *** 守法。即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国家行政权力,进行行政管理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事。第二,越权无效。“越权无效”用否定性命题来强化和补充“ *** 守法”。第三,行政救济。即对行政违法行为所造成的对行政相对人的人身和财产损害进行补偿。如此立法和司法的制约,既使国家权力能合理、合法、高效地顺利行使,又使行政权不至侵犯私权利的正当、合法行使,同时也实现了国家诸权力对比的平衡。

2 行政权与管理相对方权益对比的平衡。行政权与管理相对方权益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行政权的行使为了带来社会利益,最终受益者还是社会各主体。从现代行政的民主性、服务性方面看,法治社会和市场经济确认的行政权与管理相对方权益关系应该是行政权越小,管理相对方权益越大。行政机关的重要职责是切实保障私权利的合法行使和实现,为私权利服务,同时也包括对私权利的滥用和主观随意性进行控制和禁止,以维护公共利益不受私权利的非法侵害。值得注意的是对私权利的控制和禁止是在私权利处于非法行使和实现的状态下进行的,这并不妨碍社会权益的合法取得,问题在于如何规范和限制行政权?

在行政法制实践中,行政权的设定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法设定,即通过有关的行政法律、法规和规章设定;另一种是以裁定方式设定,就是由行政机关在管理过程中或执法中,以自由裁量权设定自己应该享有的权利。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行政立法不够全面、深入,有些行政管理领域虽有法可依,但只是原则性条款,行政机关对自己权利与义务的设定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自由裁量权作为行政机关的一种权力,从其本质来讲,如果不合理地行使,必然导致行政权与社会权益的不平稳。所以,随着行政法制现代化过程的推移,以法设定的行政权所占的比重应该越大,不仅需要行政立法渗入到行政管理的诸多领域和诸多环节,而且需要行政权的设定尽可能地具体、明确,这样就可以保证行政权行使的合法化,再辅之以情势变迁下的原则性条款,赋予行政机关合理裁量的权力,以合理化作为合法化的必要补充。如此限制行政权的价值目标,正是为了有效地保障公民的自由权利,实现行政权与社会权益对比的平衡。

3 各社会力量在行政权面前一律平等。社会力量是指处于行政主体相对一方,受行政主体管理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行政权对各社会力量的公正作用可以说是现代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英国行政法确立的自然公正原则可谓典型。我国宪法也明确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它既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法律适用的一条基本原则,表现在行政法领域即为各社会力量在行政权面前一律平等。行政管理活动中常常遇到不同的管理机关和不同的管理对象,公正原则要求行政主体对不同对象一视同仁,不能偏袒任何一方,更不能搞保护主义。行政权对各社会力量的态度只能视其权利性质而定,合法的私权利坚决给予保障,非法的私权利必须予以控制和禁止,不能因管理对象所处的地区、部门、行业的差别,而对某些社会力量的合法行为进行制裁,对某些社会力量的非法行为予以纵容,否则,其后果是放纵了行政违法行为,有悖于行政执法公正原则,最终破坏的是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参 考 文 献]

[1] 关保英.行政法模式转换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2] [德]马克斯·韦伯.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M].北京: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1998.35.

[3] 刘旺洪.行政与法治———中国行政法制现代化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3.

⑨ 如何加强我国行政法治建设

简单一句话,施行三权分立。可以学学资本主义国家。学好的。,资产阶级将国家权力划分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的三个部分:立法、行政、司法。并建立相应的国家机关,分别行使这三个方面的权力。资产阶级国家在宪法上规定:立法权,即国家制定、修改或废止法律的权力,由议会行使。行政权,即治理整个国家内政外交的权力。这一实际主宰资产阶级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大权的机构,就是资产阶级国家的中央政府。司法权,即监督法律的执行和行使审判的权力,由法院行使。三权之间,既相互分立,各有自己的职权范围,又相互制约,任何一方的权力都受到另一方的限制。这就是资产阶级国家所谓分权和制衡原则。

热点内容
刑事诉讼法的审判原则 发布:2024-11-19 08:21:56 浏览:766
双方签字的备忘录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4-11-19 08:03:05 浏览:494
什么叫做道德绑架 发布:2024-11-19 07:48:45 浏览:541
南师大经济法博士 发布:2024-11-19 07:43:29 浏览:874
房产税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 发布:2024-11-19 07:36:21 浏览:910
道德口舌 发布:2024-11-19 07:18:38 浏览:747
2019年上海劳动法产假 发布:2024-11-19 07:09:56 浏览:53
模糊条例 发布:2024-11-19 06:35:00 浏览:423
合同法关于延迟付款的违约金 发布:2024-11-19 05:32:38 浏览:489
经济法基础听谁的课 发布:2024-11-19 05:24:02 浏览: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