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行政法上欺骗的具体

行政法上欺骗的具体

发布时间: 2023-03-06 04:20:58

⑴ 《行政法》------ 具体行政行为一般原理

 一、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要件

 主体违法 1、无权限。2、纵向越权。3.横向越权(事物越权)4.地域越权

事实依据违法

 1、事实不清、证据不足;2、证据不真实;3、证据无关联;4、非法手段获取证据 法律依据违法 1.将行为人合法的行为认定为违法行为;2. 应适用甲法,却适用了乙法; 3.应适用甲法的某些条款,却适用了甲法的其他条款;4. 适用了尚未生效或已经失效的法律、法规;5.适用了被处理行为地以外的地方性法规及地方政府规章

程序违法 违反法律规定行政行为需要遵守的步骤、顺序、方式与时限 明显不合理 1.不正当的考虑;2.故意延迟和不作为。3.不一致的解释和反复无常 注意:明显不合理又被称为显失公正、滥用职权、畸轻畸重 注意 以上五要素均符合法律要求,具体行政行为才是合法的,反之,任一要素违法,均构成违法

 二、具体行政行为效力 拘束力 一经生效即产生 行政相对人应服从和遵守;行政主体不得随意改变或撤销;其他机关和社会主体应尊重 确定力 争议期过后产生 行政行为的权利义务具有不再不得更改的效力 执行力 履行期过后产生 使用国家强制力实现行政行为确定的权利义务安排

 三、具体行政行为的无效和可撤销。

 (一)行政行为的无效 1、条件:具体行政行为明显且重大违法: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行政行为没有法律依据;行政行为的内容客观上不可能实施。 2、法律后果:实体法上--自始无效、当然无效、确定无效;相对人不受拘束。程序法上---利害关系人可以在任何时候主张无效;有权机关可以在任何时候宣告无效 注意:有权机关包括:行政机关自身、上级机关、法院、被越权机关。

(二)行政行为的可撤销 1、条件:具体行政行为一般违法 2、法律后果:实体法上---撤销前行为合法有效;撤销后溯及既往失去效力;程序法上---利害关系人可以在起诉其和复议期内向有权机关(行政机关自身、上级机关、法院、被越权机关)申请撤销。带来的损失可获得赔偿,但因当事人行贿、瞒报等自身违法而导致被撤销不赔偿。

 【关联法条】《行政许可法》第69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或者其上级行政机关,根据利害关系人的请求或者依据职权,可以撤销行政许可∶(一)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二)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三)违反法定程序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四)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的;(五)依法可以撤销行政许可的其他情形。 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行政许可的,应当予以撤销。

依照前两款的规定撤销行政许可,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不予撤销。依照本条第一款的规定撤销行政许可,被许可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赔偿。依照本条第二款的规定撤销行政许可的,被许可人基于行政许可取得的利益不受保护。 第78条 行政许可申请人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行政许可的,行政机关不予受理或者不予行政许可,并给予警告;行政许可申请属于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事项的,申请人在一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该行政许可。 第79条 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行政许可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取得的行政许可属于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事项的,申请人在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该行政许可;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具体行政行为的废止

 (一)条件:行为合法,但情况变化了∶ 1.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已经修改、废止或撤销;2.行政行为所根据的客观事实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或已经不复存在;3 行政行为所期望的法律效果已经实现,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 (二)法律后果:1. 被废止的行政行为,自废止之日起丧失效力;2.造成损失的,给予必要的补偿 (三)补偿程序1.由行政机关先行处理,行政机关不予答复或当事人不服补偿决定的可以复议或诉讼;2.法院审理行政许可补偿案件可以适用调解,具体程序参照行政赔偿的调解(《关于审理行政许可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 16 条) (四)补偿标准1. 法定标准∶单行法对补偿标准已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2.实际损失标准∶单行法没有规定的,一般在实际损失范围内确定补偿数额。 3.实际投入标准∶特许被撤回的,一般按照当事人实际投入的损失确定补偿数额(《关于审理行政许可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 15条)

五、行政行为违法性传染

【关联法条】《关于审理行政许可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7条 作为被诉行政许可行为基础的其他行政决定或者文书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不予认可∶ (一)明显缺乏事实根据;(二)明显缺乏法律依据;(三)超越职权; (四)其他重大明显违法情形。

⑵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的内涵

法律分析:
一.依法行政原则:依法行政原则,或称合法性原则,是各国行政法的共同理念或基本原则,其基本含义在于行政机关和其他行政公务组织必须依法行使行政权或者从事行政管理活动。其要求为:职权法定(国家行政机关以及其他组织的行政职权,必须由法律予以规定或授予);法律优先(又称为消极的依法行政,行政活动均不得与民意代表机关制定的法律相抵触,即法律优先于行政);法律保留(又称积极的依法行政,具体是指行政机关的行为必须有明确的法律授权,法律无明文授权即无行政;
二.行政合理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是指行政主体不仅应当在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范围内实施行政行为,而且要求行政行为要客观、适度,符合公平、正义等法律理性。其要求为:比例原则(适当性--对行政行为的目的所作的要求,即行政行为的作出要适合于目的的实现,或者说不得与目的相悖离、必要性---为达成目的面对多种可能选择的手段,须尽可能采取对人民利益影响最轻微的手段、衡量性--又称狭义比例原则或平衡原则,指手段应按目的加以衡量);平等对待(行政主体应平等对待行政相对人;国家应平等对待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正当原则(系指行政主体在作出行政行为时,应当符合一般的道德标准与生活价值观。或者说,应当符合人们公认的“情理”标准。)
三.程序正当原则:程序正当是指行政机关在作出影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益的决定,尤其是不利决定时,必须遵循正当、公开的程序。具体要求为:行政公开(行政过程公开透明也是预防行政主体恣意、滥权和腐败的有效手段);程序公正(在救济程序领域,程序公正的基本要求有两个:任何人不得做自己案件的法官;任何人在受到不利对待时应当给予其陈述和辩护的机会);公众参与(信息公开透明、充分保障公众的参与机会、给予当事人陈述与申辩的机会)
四.诚信原则:诚实信用,基本内涵主要包括诚实守信和信赖保护两个方面。具体为:1、诚实守信:行政主体不得为了自身的利益、欺骗行政相对人,违反法律、法规、政策的初衷和目的。政府在制定法律、政策、决定和作出承诺前,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复杂的情形,听取多方意见,在慎重考虑的基础上作出决定。行政主体必须依法行政,不得任意反悔。法治要求法律规范具有稳定性与连续性、可靠性与可预测性。行政活动应具有真实性与确定性。行政主体作出行政活动,应出于真实的目的和意图,意思表示真实、准确,真实性不只适用于行政法律行为,也应包括行政事实行为,如咨询、信息提供等。虚假、错误的行政行为造成公民合法权益损害的,行政主体负有赔偿义务。
2、信赖保护信赖保护原则指人民基于对国家公权力行使结果的合理信赖而有所规划或举措,由此而产生的信赖利益应受保护。信赖前提:须有信赖基础、信赖表现以及信赖值得保护具体要求:行政行为一经作出,非有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撤销、废止或改变,以保护行政相对人的既得利益和合理期待。
五.高效便民原则
高效便民,是指行政机关应依法高效率、高效益地行使职权,最大程度地方便人民群众,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和实现行政管理的目标。具体要求:1、高效原则,即以最低成本在最短时间内创造出更多的成果。
2、便民原则:是指民众能够方便获得行政主体提供的公共服务。
六.监督与救济原则
1、所谓监督原则,即监督行政的原则,是指有权国家机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或其他组织的行政活动有权进行监督与问责。基于“权责一致”和“有权力必有监督”的要求,监督原则主要包括监督与责任两个方面的内容。监督主要表现为:
(1)自觉接受“他律”监督。
(2)加强行政内部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责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行政机关有责任依法行使职权。
(2)对违法、不当行为及其他造成公民或组织权益损害的行为应当承担责任。
(3)问责。
2、救济原则处于行政相对人地位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救济权利,主要包括申请行政复议权、提起行政诉讼权、要求赔偿权或补偿权以及救济过程中的相应权利等。这些救济权的行使及实现,在我国主要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国家赔偿与补偿等制度来保障。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
第四条 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
第五条 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原则。
有关行政许可的规定应当公布;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实施行政许可的依据。行政许可的实施和结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外,应当公开。未经申请人同意,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参与专家评审等的人员不得披露申请人提交的商业秘密、未披露信息或者保密商务信息,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涉及国家安全、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除外;行政机关依法公开申请人前述信息的,允许申请人在合理期限内提出异议。
符合法定条件、标准的,申请人有依法取得行政许可的平等权利,行政机关不得歧视任何人。
第六条 实施行政许可,应当遵循便民的原则,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

⑶ 有关诈骗的法律法规

你好,诈骗罪(刑法第266条)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回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答的行为。
诈骗罪是一种违法行为,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诈骗是一种违法行为,遇到诈骗首先不能慌乱,当事人应该保存好证据,同时立即报案,另外,当事人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热点内容
南通大学法律硕士 发布:2024-11-19 03:35:22 浏览:887
法学新生导论 发布:2024-11-19 03:22:01 浏览:37
规章制度执行管控 发布:2024-11-19 02:34:02 浏览:443
公司科室章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4-11-19 02:12:19 浏览:691
三河法院院长 发布:2024-11-19 02:10:47 浏览:798
经济法选修考试题答案 发布:2024-11-19 02:08:03 浏览:803
民事诉讼法的证据提交 发布:2024-11-19 02:02:36 浏览:128
新婚姻法必须有四样东西归男方 发布:2024-11-19 01:39:13 浏览:255
甘肃学院法学院 发布:2024-11-18 23:56:53 浏览:44
规章制度专项管理制度 发布:2024-11-18 23:46:34 浏览: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