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论大学生权利与行政法律救济

论大学生权利与行政法律救济

发布时间: 2023-04-16 01:36:07

⑴ 现有学生权利的救济机制是否充分和便利应如何改进和加强

对高校学生权利救济实效性的探讨
赵静秋 ,周 海
(1.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经贸分院,江苏徐州221000;2.江苏徐州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江苏徐州22lOOO)
[摘要]高校学老肢正生合法权利保护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实效性并不高。一方面是权利救济的非诉讼保障机制不完善,
另一方面是诉讼救济的渠道也不畅通。要提高学生权利救济的实效性,需要进一步完善行政复议和行政申诉这两大非诉讼
救济制度,充分保障学生的诉讼请求权以及扩大高校学生权利救济的途径。
[关键词]高校学生;权利救济;非诉讼保障;诉讼保障
[中图分类号]DF5l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311(2008)03-0037—05
2O世纪9O年代以来,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高
校学生的权利意识和法治观念日益增强,出现了许多
大学生状告母校案。高校学生权利保护曾一度成为
司法界和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立法
对这一问题有了一定的回应,司法界对于此类案件也
已经从早期的无所适从到比较务实地确认了高等学
校行政诉讼被告的地位。高校学生的合法权利保护
似乎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是现实生活中高校学生权
利救济的实效性并不高,其合法权利受到侵害却“投
诉无门”或“救济不能。’’的现象仍然屡屡发生。

、高校学生合法权利救济实效性不高的原因
(一)高校学生权利救济的的非诉讼保障机制不
完善
根据《教育法》第四十二条和《行政复议法》第六
条的规定,解决高校与学生之间纠纷的非诉讼途径
有两种:行政申诉与行政复议。根据2005年教育部
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新
《规定》)第六十一至六十三条的规定,高校学生寻求
申诉救济的途径又分为校内申诉和行政申诉两种。
新《规定》中的申诉制度与旧《规定》相比较,在实体
和程序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行政复议法》的颁
布时日也已不短,但从实际发挥的作用来看,仍很难
令人满意,反映出行政申诉和行政复议两大制度在
高校学生权利救济方面的局限。
1.校内申诉的规定有缺陷,且难以确保公正。
首先,校内申诉的规定原则性太强,给具体操作带来
难度。新《规定》中对申诉制度受理申诉的组织、申
诉的范围、申诉时效作出了一些规定,但一些细节性
的规定饥弯缺位,使高校拥有广泛的自由裁量权,容易导
致高校权力的扩张。例如,新《规定》第六十条从原
则上规定了学校应当成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以及
它的构成人员类型。具体到操作层面,“学申委”应
如何设置?其人员构成比例如何?特别是学生和未
兼行政职务的教师代表应占多大比例?其在校内的
身份和地位是什么?新《规定》对此都没有作出明确
说明,为高校留下了过于广阔的自主空间oD]其次,
校内申诉的程序有欠缺。新《规定》仅用两个条文的
篇幅规定了校内申诉程序的基本步骤,实不足以满
足实践的需要。例如,新《规定》仅规定了学生对处
分决定有异议的,可以向“学申委”提出书面申诉。
“学申委”对学生提出的申诉应当进行复查,并将作
出的复查结论告知申诉人。但是,具体应当怎样提
起申诉,“学申委”应当怎样受理申诉,规定均未涉
及。而对申诉结果的执行程序,则完全没有规定,成
为当前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的空白地带oB]再次,缺少
法律责任以及确保公平公正的制度的规定。法律虽
然规定了申诉机构应当受理申诉并作出相应的结
论,却没有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这就为申诉机构推
诿责任、迟延履行职责提供了可能。教师作为学生
申诉委员会的组成成员,参与校内申诉,实质上是对
收稿日期:2008-04—23
作者简介:赵静秋(1969一),女,江苏徐州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经贸分院副教授。
· 37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本校内同事作出的决定重新审理。试想一下,如果
没有特别充分确定的理由,学生是很难推翻原有的
处分的,如果不规定回避、听证等制度,又如何能保
证校内申诉的公正性呢?
2.教侍悔育行政申诉与行政复议并存带来困惑。新
《规定》第六十三条规定:“学生对学校的复查决定有
异议的,在接到学校复查决定书之日起15个工作日
内,可以向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书面
申诉”。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接到学生书面申诉之
日30个工作日内,对申诉人的问题给予处理并答
复。新《规定》承接《教育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明
确了学生申诉的有关部门为“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
行政部门”。由此带来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受理
教育行政申诉与教育行政复议的行政机关是什么关
系?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的规定,行政复议机
关的种类主要是作出被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
主体、作出被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主体的上
一级行政机关、作出被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
主体所属人民政府。L2 通常情况下,人们选择复议的
机关是作出被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主体的上
一级行政机关。如果要求复议的学生所在的学校是
部属院校,那么行政复议的受理机关是教育部,如果
是省属院校,那么其受理机关是省级教育行政部
门。【3]据此推断,受理教育行政申诉与教育行政复议
的行政机关是同级机关,也有可能是同一机关,或者
两者是上下级关系。若是同级关系或同一机关,则
两者并存是否多余?若是上下级关系,学生对申诉
结果不服,能否再提起复议? 申诉结果与复议结果
不一致时,其法律效力如何认定?二是行政申诉的
性质是什么,如何处理?哪些人具有申诉的主体资
格?申诉处理决定的法律效力如何认定?三是行政
复议的范围是“申请行政机关依法履行保护人身权
利、财产权利、受教育权利的法定职责,而行政机关
没有履行的”。如果行政机关针对学生的申诉作出
了处理决定,而学生对该决定不服,那么学生是否可
以申请复议?如果不可以,那么教育行政复议存在
的意义有多大呢?
3.申诉和复议的范围受限制,不能形成对学生
的全面保护。新《规定》第二章第五条第五款规定,
“对学校给予的处分或者处理有异议,向学校或者教
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职员工侵犯其人身
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
讼”。由于该文的规定不明确,一般情况下,学校和
教育行政部门仅受理学生对学校侵犯其重大人身权
· 38 ·
和财产权的,如取消其入学资格、退学等严重处分、
处理的案件,而对一般的民事侵权,如品行评价、考
试的评分等和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密切相关的决定不
予受理。《行政复议法》仅明确将行政机关没有履行
相对人申请保护受教育权的法定职责的情形纳入行
政复议的受理范围,教育法及其实施意见亦没有明
确规定可以提起行政复议申请的情形和处理机制,
更没有对教育纠纷的行政复议如同人民银行那样规
定一个具体的实施细则;教育行政复议的被申请人
只能是教育行政机关而不包括高校;复议的范围仅
是“申请行政机关依法履行保护人身权利、财产权
利、受教育权利的法定职责,而行政机关没有履行
的”:一是局限于教育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
为,而不包括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二是局限于只
能对行政机关的不作为提出复议。
(二)高校学生权利救济的诉讼保障渠道不畅通
在诉讼过程中,造成大学生在诉讼方面遭遇的
困难很多,笔者认为以下两个方面是主要原因。
一是传统理论的困厄。首先是“特别权力关系”
对司法救济的排除。在特别权力关系的内部,如果
双方发生纠纷,那么外部的救济不仅难以公平裁量,
而且还会损害组织的内部自主管理权,所以当行政
主体对相对人的限制引起相对人的反抗时,相对人
不能寻求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外部救济,而只能求
助于内部的解决。其次,“高校办学自主权”排除外
部力量的干涉。高校是一个高度自治的学术团体,
外部力量的干涉无异于会对学术自由产生消极的影
响,造成对其自治性的破坏,因此不能允许通过司法
审查等救济途径对学校的活动进行监督和制约。以
上两种理论致使司法权力长期不介入高校这一特殊
领域,从而放任了高校教育行政管理权的恣意行使,
导致高校学生权利的救助无门。
二是学生权利司法救济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受案范围一般仅限于公民
的人身权与财产权,而在我国的《民法通则》中,关于
人身权、财产权的规定有很多缺位之处,如关于隐私
权的规定。除非法律、法规有明确的规定,对人身权
和财产权之外的其他权利,行政诉讼不予保护。受
教育权作为学生最主要的权利,属于人身权、财产权
以外的其他权利,而教育法律、法规对此类权利是否
应受司法保护,没有立法上的明确规定。《教育法》
第四十二条的规定是“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
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这其中的“等合法权益”包括的范围在理论上和实践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都有争议。
传统理论的困厄、教育法律规定的不足,致使司法
实践对高校与学生之间的诉讼案件出现了两种截然不
同的结果:一是类似于田永者,幸运地受到司法阳光的
普照,同时,还有相当多的案件尚未进行审理即被法院
拒之门外,如“重庆女大学生怀孕被勒令退学处分
案”。[4 当权利救济的最后一道闸门无法为高校学子开
启时,高校学生合法权利保护根本无从谈起。
二、提高高校学生权利救济实效性的对策
(一)完善高校学生权利救济的非诉讼保障机制
1.健全校内申诉制度。根据现时的高校内部申
诉制度,笔者认为校内申诉制度应在以下几方面作
进一步的完善。首先,要细化校内申诉制度的原则
性规定,方便实践中的操作。例如,在学生申诉委员
会的人员组成上,应明确各部分人员的比例,保证教
师代表、学生代表和法律专业人士的参与。其次,要
重视校内申诉制度的具体程序性规定。一是明确申
诉程序的详细步骤,二是在现有的法律法规中细化
各个程序的规定,如“学申委”逾期未对申诉人的申
诉作出复查结论、学校不履行“学申委”作出的复查
决定等情形宜作出详细的规定,以利于实践中的操
作。再次,要明确申诉机构的法律责任,引入适当的
保障制度。可在新《规定》或相关法律、法规中规定
“学申委”违法操作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为了确保公
平和公正,引入回避、听证等制度。申诉处理小组成
员中与申诉人、被申诉事项有利害关系的职能部门、
老师和领导以及学生要求回避的人员应该回避。将
听证制度以法律强制的手段纳入校内申诉,无疑会
增加申诉的透明度,给学生更多的申辩机会。目前,
一些高校已经在听证方面进行了尝试。
2.合并教育行政申诉与行政复议,统一设置教
育行政复议制度。可以在新《规定》或其他法律、法
规中规定,对校内的处分决定或申诉结果不服的,直
接提起行政复议。在机构的设置上,各级教育行政
机关内专门设立一个处理学校与学生之间纠纷的复
议委员会。这个委员会中的组成人员包括教育行政
机关代表、学校代表、学生家长代表、学生代表。从
程序的角度,适用《行政复议法》的规定,规范程序,
包括提起、受理、调查、决定、送达。从权限的角度,
明确教育机关对于学校决定的监督强度,在学校自
主权和教育行政机关法律监督之间维持一种平衡,
教育行政机关的监督,原则上限于合法性监督,避免
对于学校自主权的侵犯。[53
3.扩大校内申诉和行政复议的范围。教育行政
争议是由学校单方面行使处分权从而影响学生受教
育权而产生的争议,这一争议理应纳入学校申诉机
构处理的范围。而与教育活动密切相关的民事争
议,如学校侵犯学生的财产权或其他人身权利,等
等,也应该纳入到申诉机构的处理范围中。根据这
一原则,学生无论是对学校有关受教育权益所为之
受到处分,或是有其他不当行为而损及其权益,都可
以向学校的申诉部门提出申诉,请求得到合理的解
决。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内申诉机制
的优势,以较低的成本维护学生的利益。[ 对《行政
复议法》中规定的复议范围作扩充。《行政复议法》
第六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法人或者其
他组织可以依照本法申请行政复议:申请行政机关
履行保护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受教育权利的法定职
责,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履行的”。这里的“行政机关”
应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也包括进去。行政复
议机关不仅受理对于学生的申诉不作为的案件,而
且也应该受理申诉机关进行了处理而学生不满的案
件,即只要学生认为应当复议的,都可以向复议机关
提出来。
(二)充分保障学生的诉讼请求权
无论法律规定的条文多么完美,如果没有相应
的诉讼权作为保障,学生的实体性权利也是纸上的
权利。要解决高校学生的诉权问题,一要突破传统
的思维模式,二要在立法上有明确的支持。
1.重新认识“特别权力关系”理论。虽然“特别
权力关系”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是它的存在形成
了法治国家的空白,与法治国家所要求的“法治给予
国家的各个领域”的理念相悖,而且在“特别权力关
系”的纠纷中,导致了“法律保留 被限制使用以及救
济途径的缺失,因此自从它创立以来,就受到过多方
的责难。当前,“特别权力关系”理论基于对公民基
本权利的漠视,即使在其起源国德国也已遭到摒弃,
而我们如果依然抱残守缺,那么这不仅不利于特别
相对人基本权利的保护,而且整个国家的法治进程
都将受到影响。因此,这一传统观点不应再成为公
民寻求法律救济的障碍。按照行政救济的基本理
论,行政主体实施的大多数公务行为均应接受法院
的司法审查,无论这些行为是对特别相对人作出的,
还是对一般相对人作出的,只要此类行为对相对人
的合法权益产生不利影响,均可以被诉,这既是由行
政诉讼目的决定的,也是法律平等保护原则在行政
· 39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诉讼领域的体现。[6 因此,当高校与学生发生纠纷,
尤其是涉及到学生身份的取得与丧失以及学生作为
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权利时,都应得到司法救济。
2.正确理解“高校办学自主权”。我国《教育
法》、《高等教育法》等都赋予了高校办学自主权。这
一概念也体现了大学自治的原则。但是,大学自治
并不是绝对的,它强调的是对政府权力干涉大学的
抵制,而不能成为大学排除一切司法审查的借口。
相反,司法介入高校学生管理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
正当的。首先,司法介入是保障学生合法权益的必
然要求,也是最权威的纠纷解决方式和权利救济渠
道。保障公民权利是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作为传
播知识、弘扬文化的高等教育领域更需要体现出对
人权的维护和实现,因此要求学校更加谨慎地对待
学生的权利问题;在法治社会中,司法裁决是实现社
会公正的最后一道屏障,司法介入高校学生管理对
于纠纷的解决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是其他途径不
可替代的。其次,高校管理权的行使离不开司法的
监督和审查。任何不受制约的权力都是危险的,高
校在行使办学自主权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法律的监
督和制约,权力就更容易变质。将高校的办学自主
权置于法律的监控下,高校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就
会自觉地依法办事,从而避免了高校管理权运行的
无序性和随意性。再次,高校管理权的法律性质决
定了司法介入的正当性。高校的性质决定了高校可
以享有其他组织所无可比拟的自主管理权,但其进
行管理所依据的规章和管理制度的精神都不能与法
律相违背,并且应当自觉接受法律的监督和审查。
3.明确学生诉权的依据,界定高校学生诉讼的
范围。立法上的明确性规定是高校审理的的依据。
首先要扩大《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受案范围,不仅限
于对侵犯公民的人身权与财产权受理,而且只要高
校作出的行为影响到学生的权益,包括教育权、人身
权、财产权等一系列权利,都可以纳入司法审查的范
围。其次对《教育法》第四十二条中的“等合法权益”
规定出具体的权益,如隐私权、名誉权、著作权等。
最后,出台专门的法律文件或司法解释,就高校的两
类争议予以审查的确切范围。一类是行政性争议,
它是高校基于管理性权力所作出的行政处分,往往
涉及到学生的基本权利事项,如学生身份资格的取
得、开除学籍等。对于这类争议,不仅可以审查其程
序,而且可以审查其实体。一类是学术性争议,它是
基于学术自由所做的学术评价,如考试评分、学位评
定等。对于这类争议,法院可以审查其程序是否合
· 40 ·
法,而不能审查实体,学生通过申诉、复议途径来
解决。
(三)建立多元化的学生权利救济制度
1.构建新的权利救济制度—— 教育仲裁。这一
制度的构建将有利于高校学生权利保障体系的完
整。教育仲裁制度是指当学生与高校发生纠纷时,
要求专门设置的教育仲裁委员会依据法律规定进行
调节、裁决的一系列活动。教育仲裁有申诉、复议和
诉讼无法比拟的的优势,其方便快捷,有利于及时解
决教育纠纷、化解矛盾;教育纠纷发生后,双方当事
人在协商不成的情况下,可以直接提起教育仲裁,仲
裁委员会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内迅速处理;大学生基
本上都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舍诉讼而选仲裁无疑
会节约成本、减轻经济负担;仲裁裁决也因其人员组
成的合理性更容易被双方接受。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高校都有完善
的教育仲裁制度保障,我国在这方面几乎还是空白。
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教育仲
裁制度应作如下建构:教育仲裁委员会作为教育行
政机关的常设机构,但独立于教育行政机构和司法
机关;教育仲裁要有专门的规则,其受案范围应当比
诉讼的受案范围要广;当学生未能或不愿通过申诉
解决纠纷时,可以在申请仲裁和提起诉讼之间选择,
除非有法定的事由,教育仲裁是一裁终局;仲裁委员
会的成员要具有高度的法律和相关专业知识,其人
员由三方代表组成:教育行政部门代表、高校代表、
学生联合组织的代表,学生联合组织的代表所占的
比例要大;教育仲裁也要有回避制度,以保证仲裁的
公平、公正。
2.把行政法的一般原则纳入行政审判依据的范
围,以弥补法律规定的缺陷和不足。依靠法律的基
本原则弥补法律规定的缺陷和不足,解决实践中单
纯的法律条文无法解决的问题是各国通行的做法。
笔者认为,将以下两个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引入司法
实践中非常有助于解决高校诉讼纠纷。
一是正当程序原则。正当程序原则是指行政主
体在做出影响相对人权益的行政行为时必须遵循正
当法律程序,包括事先告知相对人,向相对人说明行
为的根据和理由,听取相对人的陈述、申辩,事后为
相对人提供相应的救济途径,以保证所做出的行为
公开、公平、公正。这一原则在世界许多国家被确立
并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我国在1996年的《行政处罚
法》中也将其正式予以明确的规定。在教育领域,学
校给予学生纪律处分的行为也适用正当程序原则。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高校诉讼的被提起很大一部分是由高校没有履行正
当的程序引起的,著名的田永、刘燕文案中的被告都
存在严重的程序违法现象,最后也成了被告败诉的
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的行政程序法没有出台以
前,在教育行政管理领域引入正当程序原则作为审
判的依据,是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依法治校的必
然要求。
二是行政比例原则。行政比例原则是行政法的
重要原则,是指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应兼顾行政
目标的实现和保护相对人的权益。如果行政目标的
实现可能对相对人的权益造成不利影响,那么这种
不利影响应被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和限度之内,
二者应有适当的比例。这一原则实质上是通过对行
政目的和实现目的所采取的措施之间、公民权利与
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整,以最大限度地保护
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行政比例原则对我国目前
的行政法理论和行政审判实践,尤其是对教育审判
实践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等方面
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
校作为教育、培养、输送高层次人才的基地,其教育
理念和价值追求应当是以学生为本。学校所采取的
一切措施,包括对违纪学生的处分,都应当符合此目
的,除非学生有极为严重的错误,造成了不可挽救的
损失,甚至触犯了刑法,如吸毒、故意杀人等刑事犯
罪时,才可以适用退学、开除学籍等剥夺学生身份权
的处理。但事实上,许多高校的做法严重背离了教
育的目的,与行政比例原则不相符合,如学生因为考
试作弊、不及格课程太多、同居怀孕等被清除出校园
的为数不少。当这些学生带着人们异样的目光生活
在社会时,有可能会走上更极端的道路,给社会带来
恶劣的影响。
基于高校对学生一般违纪行为的“小题大做”,
笔者认为,法院在审查此类案件时,应当以比例原则
来衡量校纪校规以及对学生处分行为的合法性和合
理性。如果校纪校规规定的太严厉,或者学校的处
理行为与教育的根本目的相离太远甚至违法,法院
理应予以驳回或宣告无效。

⑵ 教育法律行政救济制度包括

教育法律救济是指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裁决教育法律纠纷,从而使相对人受到损害的权益获得法律上的补救。从教育法律救济的概念而言,法律救济就是在权益受到伤害后的补救。在教育领域中主要运用的法律救济方式包括教师申诉制度、受教育者申诉制度、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和民事诉讼。

1.教育申诉制度: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在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向国家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或重新处理的制度。如某老师对于学校处分不服,认为该处分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可以提出教育申诉。从申诉主体来说,教育申诉主要分为教师申诉和学生申诉,从形式上来看,申诉制度可以分为诉讼上的申诉制度和非诉讼上的申诉制度。诉讼上的申诉是诉讼当事人认为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有错误,向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请,要求依法重新审理,给予纠正。非诉讼上的申诉制度,是指不以生效的判决、裁定(即未判决要求改正)为必要前提向司法机关以外的机构(行政机关)提出不服各种处分、处罚,要求改正的申诉。各位考生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申诉和学生申诉属于非诉讼上的申诉制度。

2.教育行政复议:是指教育行政管理相对人认为教育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向作出该行为的原行政机关或其上一级行政机关提出行政复议的申请。例如国家财政机关就属于教育行政机关,如果财政机关向学校乱摊派、乱罚款时,学校可以提出行政复议。通俗来讲就是民去行政部门告官。

3.教育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教育法所保护的合法权益,而以行政机关为被告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与下,进行审理作出判决。各位考生需要注意的是教育行政诉讼需要有人民法院的参与,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打官司”。例如如行政财政机关没收了学校的财物,学校去人民法院诉告财政机关。

4.教育行政赔偿:是指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违法行使职权侵犯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了损害,依照《国家赔偿法》由国家给予的赔偿。从通俗意义上来说,也就是我们在要求国家赔偿的时候属于教育行政赔偿。例如当城管违法执法时砸毁了公民的东西,那就需要行政赔偿,如教育主管部门违法摊派费用,则也需要行政赔偿。

5.教育民事诉讼: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提起的诉讼。(民告民)。即平等主体之间打官司(民与民),例如小红把小明打伤了,小明去法院告小红。

⑶ 教育行政救济的法律特点有哪些

您好:
行政救济行为是行政法上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而教育行政救济的内容决定了教育行政救济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1.教育行政救济具有因行政相对人提起的补救性
教育行政救济由教育行政相对人提起,由有行政救济权的国家机关依法对教育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实现对教育行政相对人损失的补救。教育行政救济主管机关的审查和补救行为是在相对人提起补救申请之后发生的。这种补救是责令责任主体通过不作为停止侵害或通过作为弥补其所造成的损失来实现的。教育行政救济的根本作用在于保护教育关系主体特别是教师、学生及学校在教育活动中的合法权益,这种保护作用是通过对合法权益确受损害者的补救来实现的。
2.教育行政救济具有争议性
教育行政救济是国家有权机关依法处理和裁决教育行政争议的过程。教育行政争议,也叫教育行政纠纷,是教育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不当而侵害其合法权益,不服行政行为所形成的法律争议。说其是争议,是因为究竟该行政行为是否违法或不当,仅是教育行政相对人一方的主观认定,因而表现为法律纠纷。有权国家机关处理与裁决教育行政争议,成为教育行政救济制度的核心内容。然而,教育行政救济过程中对行政争议的解决,不是平等地对双方当事人的行为均加以审查,而是以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是否合法与适当为主。另一方面,教育行政争议的解决是对行政主体行为的责任有无及大小的认定,如果行政主体给教育行政相对人造成了实际损害,则其对自己的违法或不当行为,必须负相应的行政责任。这时的救济就转化为对行政责任的不同承担方式,如教育行政机关宣告不当行为无效、撤销和变更、停止侵害、返还权益等。因而,教育行政救济的整个过程,体现了行政争议的解决过程。
3.教育行政救济具有程序性
由于教育行政救济所要撤销或变更的行为涉及的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争执关系,因此各国法律往往对行政救济都规定了极为严格的程序法。通常做法是将行政机关救济的程序与司法机关行政救济的程序法相分离,我国《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法》的制定实施正表明了教育行政救济的程序性,而且它和行政行为相比,行政救济的程序意义更为严格。通常,非经法定程序提起,有关机关不主动受理救济案件,行政救济不会自动发生;非经法定程序审理,不得认定行政主体之行为违法或不当,并进而承担行政责任。法律对行政救济的规范和调整,多是根据行政救济活动不是一次性活动,而是一系列活动过程的特点,从程序上加以规范,使行政救济成为依次连贯进行的法定的程序性活动,因此,也有人将“行政救济”称为是“程序性法律行为”。我国目前施行的《行政复议条例》、《行政诉讼法》以及一些教育法律、法规也都对教育行政救济的程序作出了明确规定。

⑷ 行政法对大学生的影响

行政法在教育单位的落实是这几年教育界越来越重视的问题,行政法的定位,表现了高校对法律法规的重视和践行程度,也是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的一个进步,行政法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主要是为了实现管理的有效性,主要包过行政管理关系和行政法制监督关系、行政救济关系、内部行政关系。主要是为了管理、监督和协调这四种关系,从校方管理者来说主要协调和管理学生之间的的管理,如行政行为是否符合行政法规,对于学生主体来讲,主要是行政监督关系,要意识到行政法在高校中不只是管理者用来管理高校制度的工具,更是学生相互监督的工具,也是管理者约束自身行为,提高自我的法律意识的工具。所以行政法规的设定在管理中就一定应当起到相互的作用,有学校与教师间的法律关系、学校与学生间的法律关系,也有教师与学生间的法律关系等,包括了民事法律关系和行政法律关系,我们要用这些法律法规融入管理,并保证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这将会有利于高校的管理,有利于教育的有序和高质量的发展,也有利于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具有社会道德和遵守公民的行为规范的高质人才。社会法律意识以及被管理者个体法律意识增强,导致高校管理法律纠纷在近年来呈迅速上升趋势,高等学校不断地被推上被告席。面对高校学生管理所面临的这种前所未有的挑战,应建立并不断完善必要的程序和制度,规范高校学生管理秩序,引导推动实践的健康发展。下面从行政法角度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其行政法定位和思考三个方面作一探讨。

⑸ 以罗彩霞案为例分析对学生权利的法律救济 写一篇论文

大学生,永远是个敏感的词汇;大学生权利一直以来更加备受人们关注。无论是新的教育理念的创建,还是法治主义语境中的“高校自治”的推进,都表明学生权利保护的迫切性与必要性。广受关注的罗彩霞案却在法院立案后因管辖权异议拖延一年,至今未能开庭。罗彩霞被人冒名顶替上大学,一直没有得到个法律上的说法,这引起公众的诸多议论。抛开一些情绪化的评论,我们注意到:仅为处理管辖权异议,就用去了8个多月时间。看似没有失去多少利益的罗彩霞奋起抗争的勇敢行为展现了一种新的法律理论:她既是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又是在维护国家、社会和更多学生的合法利益。如果罗彩霞进入诉讼程序,那么,这一诉讼显然不同于一般的民事诉讼,也不同于国外的公益诉讼,这将是一个复合诉讼。王佳俊的冒名顶替行为,不惟涉嫌直接侵犯罗彩霞的民事权利这一合法利益,而且涉嫌直接侵害国家行政管理秩序这一合法利益。从法学研究的角度看,王佳俊冒名顶替罗彩霞,涉嫌侵犯其姓名权和大学入学权,同时,其伪造学籍档案的行为,又涉嫌违反有关教育行政管理法律和国家公文、档案管理法律。因此,冒名顶替行为既涉嫌侵犯他人民事权利,又涉嫌违反国家管理秩序利益,是两种性质违法行为的竞合,可能需要同时承担两种以上不同的法律后果。王佳俊的冒名顶替行为,是一个共同合谋的行为。因此,参与共同合谋的人应当同时承担行为的法律后果,这包括王父、以及其他参与其中的人。而王父等官员的行为,在涉嫌违反民法和教育等行政法的同时,还存在以权谋私、贿赂等违反公务员纪律和刑事法律的嫌疑。由此可见,这一冒名顶替行为涉嫌侵害罗彩霞的姓名权、考试和入学权以及国家教育考试秩序、国家公文档案管理秩序、党员纪律、公务员纪律等多种法律利益。因此,就罗彩霞事件而言,罗彩霞的权利、国家教育考试秩序、媒体报道权利以及公务员纪律、执政党党内纪律,都是法律应当维护的利益,而唯独王佳俊父女等人的造假利益、人情和面子利益,是最不应被保护的利益。而时刻注意甄别各种利益的正当性、合法性,已经成为我们这个利益多元化时代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活动所面临的首要问题。罗彩霞以勇敢的起诉为千万考生争取公平的受教育权树立了榜样,精通法律、手握裁判权的法官们更应该考虑到这一案件的社会影响,进一步提高诉讼效率,更自觉地承担起实现公平正义的责任。更加关键的是,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特定时期,有双重身份,其一,他们是国家公民,其二,他们是正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公民。因此,大学生既享有作为公民应享有的一般的法定权利,又享有作为受教育者应享有的特殊的法定权利。大学生的权利是由国家法律、法规规定赋予的,是受法律保护的。高校学生权益的法定性,既要求高校学生依法实现自身的合法权益;也要求高等学校在教育管理中,保障并实现高校学生的合法权益包括学生的教育救济权。大学生权利救济主要有两种路径,一是行政救济,二为司法救济 。高校是事业法人,但是经法律、法规授权或行政机关委托行使行政职权时,亦可担任行政主体角色,也应遵循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和程序,高校与学生之间的管理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行政管理关系,应当纳入行政诉讼的范围。然而,到目前为止仍没有法律和有效的司法解释明确规定高校的行政诉讼被告资格,这就成为许多法院仍不受理的这类行政案件的直接原因,成为当前学生对其权利被侵害时寻求司法救济时遇到的一个重要障碍。高校对学生的学籍、学历和学位管理,涉及到学生最重要的权利,一个公民因违反交通法规被罚款时尚能提起行政诉讼,而涉及到学生最重要的权利反倒不能提起行政诉讼,这似乎有些不可理喻。法律应当对这种社会关系的调整做出明确规定,即赋予受教育者更多的救济途径。适用司法程序解决大学生权利争议,可以有效地监督高校依法行使法律、法规赋予的管理职权,有利于化解学生与高校的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在行政法治中,行政相对人除了可通过行政诉讼获取救济,还可通过另一种事后救济途径——行政复议维护自己的权益。行政复议是我国主要的行政救济途径,也是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和纠错机制。行政复议对处于相对人地位的学生寻求法律救济来说是十分有利的,不仅能减少各方当事人的诉累,更能保障行政管理秩序的持续和稳定。为了结束高校侵权救济无门的现状,应尽快建立教育行政复议制度和将教育行政行为明确规定在行政诉讼法中。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在作出对相对人影响重大的决定时,既受行政法律基本原则和行政程序的规范,也受上级主管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和司法机关的司法审查约束;也只有这样才不至于放任高校随意侵犯受教育者的基本权利,才能保证行政法治原则的顺利实现。

⑹ 当今大学生享受哪些权利,又承担哪些义务

义务
1、有义务完成教学计划内的学习作业任务,遵守作息时间,按时上下课;

2、有义务遵守各级各类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3、有义务维护国家、民族及学校的尊严;

4、有义务维护学校的稳定、团结和利益; (6)论大学生权利与行政法律救济扩展阅读

5、有义务缴纳规定的学费、住宿费及其它费用;


6、有义务承担本人经手的工作、文件签署、财务收支及言论所带来的责任和后果;


7、有义务承担因自己的过错、失误而造成的直接或间接责任、损失;


8、有义务尊重他人的人身自由、尊严、安全、隐私及财产;


9、有义务爱护学校公共财产安全;


10、有义务保守学校保密、机密及绝密的'文件、图文信息及谈话内容不外传;


11、有义务接受军事国防教育和训练;

12、有义务检举不正当的违法违纪行为;


13、有义务对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教学进行年度评议;


权利
1、有权利拒绝参与或执行危及生命、财产安全的违法、违纪或不道德的行为;


2、有权利对学校教学计划提出异议或合理化建议;

⑺ 作为当代大学生,你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你

必须更加坚定维护宪法尊严和权威,必须更加坚决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指导地位,把宪法精神内植于心、外践于行,做宪法的忠实崇尚者、严格遵守者、自觉运用者、坚定捍卫者,我们就一定能不断开创全面依法治国新局面,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合法权益遭到不法侵害时,维权:

1、协商和解

消费者的权益遭到侵害后,可在自愿的基础上,达成和解协议,使纠纷得以解决。消费者可带发票及实物找消费场所负责人,陈述自己所购物品发生的质量问题及受到的损失,提出索赔要求。

2、向消费者协会投诉,通过第三方达成和解协议

投诉以文字材料为准。需把投诉人的姓名、地址、邮政编码及被投诉单位的名称、地址、受损害事实等情况写清楚,并提出自己的要求。需要提醒的是,未经消费者协会同意,不要邮寄票证、单据和实物,以防丢失。

3、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

消费者受到侵害后,若协商不成,亦可选择向行政部门申诉,如工商管理部门。这需要直接向经营者的行政主管部门或所在地行政执法部门出示证据,提出赔偿请求。

4、提起诉讼

消费者可向法院提起诉讼。

5、向有关部门举报犯罪

当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已经触犯了刑法,举报人可以到消费者协会、工商执法、烟草专卖、公安机关、检察机关等部门及司法机关进行举报。



(7)论大学生权利与行政法律救济扩展阅读

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不仅要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且要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要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要积极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要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确保政法工作的社会主义方向,不断提高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能力。

要加强法制宣传和教育,做好普法工作。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两者不可分割。只有坚持和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才能有效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事业。

⑻ 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 浅议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

【摘 要】随着人们法制观念的进一步增强,高等学校与大学生之间的纠纷层出不穷,两者之间的法律关系便成为众多学者研究和考察的对象。本文从我国现存的有关两者法律关系的学说出发,进一步明析了两者间的多重法律关系。
【关键词】高校;学生;法律关系
中国高校与大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是学术界与教育界研究和争议的一个热点问题。有关于高校亩棚和学生的法律关系理论学说有以下几种:1.民事法律关系说。根据《教育法》的规定,当学校侵犯学生的人身、财产权益和其他合法权益时,学校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在这种法律关系中,高校与学生是平等的民事主体的身份。2.内部行政法律关系说。高等学校在学科专业的设置、教学科研活动的开展以及学生社团的组织和管理方面均具有自主权。对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学校可视其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纪律处分。由此,高校对学生、教师等内部人员行使管理权力,从而形成内部行政法律关系。3.综合说。该种观点主张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仅限于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应包括公务法人与其利用者之间的公法关系。公务法人与利用者之间的关系取决于公务法人的身份和地位。4.特别权力关系说。此观点认为“特别权力关系说构筑了以强者带动弱者的权利义务体系,应合了教育目的一致性和正当性”,“学生与高校之间存在公、私法多种救济,两者关系的复杂性,远远超越于一般行政法关系上的概括”。“高校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从属地位,高校与学生之间法律地位具有相对不平等性,双方争讼方式特别性”。5.教育法律关系说。教育法律关系说是在否定学校与学生之间是民事法律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的,认为两者关系是由“教育法律规范对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后的产物”。
笔者认为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应当简单的割裂,综合的看其内部关系可以分为三种,即行政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和特别权力关系。
1.行政法律关系。法律法规可以授权行政机关以外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行使一定的行政管理权,高校的行政权力主要表现在授予学生学位证书,对学生学籍进行管理等等。当然,由于我国目前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全面,高校哪些行为可以定性为行政行为还没有一个明确闹源的界定。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应当援引行政法学上的一条规则,即法无明文规定不得为之,只有当法律法规明确授权时,学校的行为才能认定为行政行为。
2.民事法律关系。当高校以单纯的教育教学组织者的角色出现时,它是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独立民事主体。大学生因教育教学活动与高校发生法律关系时,这种法律关系只能是民事法律关系。在学生没选择高校之前,高校与大学生之间毫不相干,也不存在任何法律关系。招生期间,高校是一个要约人,大学生按照自己的分数和意愿选择学校,被高校录取后,二者之间便建立了一种带有教育服务性质的合同关系,双方关系的建立过程完全符合民法上平等自愿原则。虽然它们之间的合同关系有“格式合同”之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处于被动状态,但这并不能否认高校与大学生之间所存在的平等的民事关系。
3.特别权力关系。在司法实践中,高校与大学生的纠纷很大一部分是不被人民法院受理的,依据是什么呢?解答这个疑问,还应从高校的法律地位着手,当高校充当集体法人时,它代表集体的利益,有维护集体公共秩序、管理内部事务的职责。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了高校有“依法自主办学”和“按章程自主管理”的权力,这种自主管理权实际上是法律赋予学校为保证其机构目的的实现而对其内部事务处理的“自由裁量权”。当学生不服学校命令时,学校有权对学生做出警告、记过等处分,而高校对大学生做出的这种处分行为属于集体内部的管理行为。此时两者关系就是德国公法上所讲的特别权力关系。对此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都是给与支持和认同的,如规定受教育者应当遵守所在学校或其它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受教育者享有“对学校给与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申诉”的权利,这都明确地表明了我国高校与大学生之间存液耐态在着一种特别权力关系。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当高等学校获得国家授权,对大学生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时,它们之间建立的是行政法律关系,即我国行政法学上所讲的外部行政法律关系;若二者因教育教学活动而缔结法律关系时,则具备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属于民事法律关系;当高等学校作为集体法人利益的代表,以维护学校正常秩序和公共利益的角色出现时,它与大学生之间发生的法律关系则构成特别权力关系,这种法律关系不受行政法调整,当事人不得据此诉至法院。
依法治校,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要努力实现的目标之一,吸收国外有借鉴意义的理论与实践,明确我国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才能使高校的学生权利救济制度研究逐步走向规范化,这也是新体制下高校管理模式应有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马怀德.公务法人问题研究[J].中国法学,2000(4):40-47.
[2]梁京华,赵平.浅议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1(9):64.
[3]周彬.直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J].教学与管理,2001-10:37-38.
[4]黄东东,任敏杰.高等教育与法律规制——论高等学校与大学生之法律关系[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5(5).

热点内容
人类道德的最初表现形式 发布:2025-01-12 21:02:00 浏览:377
财政拨款属于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不征税收入 发布:2025-01-12 20:29:09 浏览:577
什么叫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 发布:2025-01-12 20:26:00 浏览:336
招商管理条例 发布:2025-01-12 20:12:39 浏览:931
王哲律师 发布:2025-01-12 20:09:00 浏览:161
一村一法律顾问责任 发布:2025-01-12 19:59:30 浏览:964
中国电影关于法律法规 发布:2025-01-12 19:18:02 浏览:681
属于商法的是什么法 发布:2025-01-12 19:00:48 浏览:595
法是以为核心内容的社会规范 发布:2025-01-12 18:49:24 浏览:975
日本第四代民事诉讼法 发布:2025-01-12 18:47:49 浏览: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