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小论文
法学论文:浅论司法公信力之程序公正研究
[摘要] 我国法治社会的健全需要建立强有力的司法公信力,而司法公正是司法公信力产生的基础和保障。司法公正又包括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都是构成司法公正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为推进我国法治进程,提高司法公信力,研究程序公正的价值、提升程序公正的地位势在必行。
关键字: 司法公信力程序公正实体公正
司法的公信力是一定社会的司法机构通过其职权活动使国家司法在整个社会生活当中所建立起来的一种公共信用。这种公共信用一方面体现为民众对司法的充分信任与依赖、对司法权威的自觉服从,另一方面则体现为法律在整个社会权威已经树立,社会公众对法律持有十足的信心豍。我国法治社会的健全,必须依赖于司法公信力的建立。司法只有公正才能产生公信力,而司法公正又包括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两个方面。正如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杰克逊所认为的,“程序的公正和合理是自由的内在本质,如果可能的话,人们宁愿选择通过公正的程序实施一项暴戾的实体法,也不愿意选择通过不公正的程序实施一项较为宽容的实体法”。程序的不公正对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权威带来的损害不小于实体不公正。
一、程序公正的内涵和价值
关于程序公正的内容,中外学者认识不一,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美国学者贝勒斯和戈尔丁的观点。贝勒斯认为,程序公正应确立如下七项原则:(1)和平原则:程序应是和平的;(2)自愿原则:人们应能自愿地将他们的争执交由法院解决;(3)参与原则:当事人应能富有影响地参与法院解决争执的活动;(4)公平原则:程序应当公平、平等地对待当事人;(5)可理解原则:程序应能被当事人所理解;(6)及时原则:程序应提供及时判决;(7)止争原则:法院应作出争执的最终决定。而戈尔丁则认为,程序公正的标准有三个方面九项原则:第一,中立。(1)与自身有关的人不应该是法官;(2)结果中不应含纠纷解决者个人利益;(3)对各方当事人的诉讼都应给予公平的支持。第二,冲突的劝导。(1)对各方当事人的诉讼都给予公平的注意;(2)纠纷解决者应听取双方的论据和证据;(3)纠纷解决者应只在另一方在场的情况下听取一方的意见;(4)各方当事人都应得到公平机会来对另一方提出的论据和证据作出反响。第三,裁决。(1)解决的诸项内容应理性推演为依据;(2)推理应论及所提出的论据和证据。
我国学者孙笑侠认为:程序的民主性、控权性、平等性、公开性、科学性、文明性是现代法治社会对程序公正的基本要求,离开了这六个方面,程序公正将是不完整的。也有其他学者认为,程序公正应包括程序的中立性、平等性、民主性、公开性、自愿性等方面的内容。
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可以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从以下五个方面考量程序公正的内涵和价值:
(一)程序的稳定性
程序的稳定性是指,司法程序在一定的时期内,必须保持稳定不变的特性,从而使程序执行者有一套确定的程序可依。诉讼行为、诉讼结果一旦发生,必须尽量维持其效力,同时在众多的争端解决方式中,司法裁判是终局的、稳定的。即使通过司法程序产生的裁判是错误的,也只能通过正当的司法程序来纠正。
(二)法官的中立性
法官的中立性是指,法官在诉讼中必须平等对待各方当事人,居中裁判,不偏不倚;同时法官不能做自己案件的法官,法官与其所审理的案件没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当事人将纠纷交给第三人即法官裁判的心理假设就是法官具有中立性。中立性是法官获得当事人信任的基础,是司法程序平等性和裁判公正性实现的前提。
(三)公众的参与性
程序的公众参与性是指,那些权益可能受到程序影响的公众,有权利和机会参与程序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并对最后结果具有事实影响作用。在结果产生后,公众应该有足够的机会参与效果反馈过程和机制的改进过程。正如古老的法律箴言所说:“诉讼双方的声音都应当被倾听,即使裁决似乎是显而易见的。”
(四)过程的公开性
公开是现代司法制度的一项基本原则,要求司法过程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程序公开是司法公正的内在要求。司法公开包涵立案、侦查、起诉、审理和裁判的司法全过程,司法过程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等法律规定不公开情形外,一律公开。
(五)程序的平等性
程序的平等性主要是指诉讼当事人地位平等,这也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程序公正上的具体体现。实现司法程序的平等性最为重要的是要求法官给予双方当事人平等的保护和对待。平等保护意味着无差别对待,其基本要求是法官在诉讼程序进行中给予双方当事人以平等的机会、便利和手段,同时对各方的意见和证据予以平等的关注,并在作出裁判时对各方的观点均予以充分考虑。法官平等地对待各方当事人是司法程序公正的必然要求,也是司法赢得公众尊重的前提。
二、对我国司法程序公正面临问题的解读
(一)立法方面的解读
我国立法指导思想及具体规范一般着重强调实体公正的重要性,而忽视程序的重要价值。
以我国《刑事诉讼法》为例,从第一条立法目的来看:“为了保证刑法的正确实施,惩罚犯罪,保护人民,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秩序,根据宪法,制定本法”,该条没有提到实现程序公正的价值。从具体法律规范第二百二十七条规定来看,“第二审人民法院发现第一审人民法院的审理有下列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的情形之一的,应当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三)剥夺或者限制了当事人的法定诉讼权利,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 (五)其他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诉讼中存在剥夺或者限制当事人的法定诉讼权利或者其他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时,只有在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情况下,才应当撤销原判、发回重审,法律更关注的只是实体判决的正确与否,较少关注程序问题的重要性。《刑事诉讼法》第五十条虽然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但是在程序上却没有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权的规定,这也使得这一条规定难以实现其立法目的,以致现实中的刑讯逼供问题仍时有发生。
❷ 刑诉的论文题目怎么定
对于刑事诉讼法论文不知道你是否确定选题,
确定选题了接下来你需要根据选题去查阅前辈们的相关论文,
看看人家是怎么规划论文整体框架的;
其次就是需要自己动手收集资料了,
进而整理和分析资料得出自己的论文框架;
最后就是按照框架去组织论文了。
需要参考资料我提供给你。
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可以直接问我,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写作过程顺利。
第一,你在写论文的时候先确定你的论点,也就是你这篇论文是关于什么,是要论证什么东西,一般来说,也只有你对这个比较熟悉有一定的基础才能进行研究。
第二,在确定好论文方向后你可以查阅相关的书籍,一般包括一手和二手资料,一手就是关于你论证对象的资料,二手就是另外一些学者对于该对象的研究成果,比如你要研究鲁迅的话,第一手资料就是鲁迅的作品,第二首资料就是其他人关于鲁迅作品研究的成果。这些成果你都可以引用,但是在引用的时候必须注明出处,也就是你用了谁的观点,包括作者、作品名、出版社第几年第几版、第几页,这些写在论文的结尾处,以注释说明。
第三,摘要,摘要就是你论文研究的论点是什么,大概内容是什么,你有什么新看法。摘要一般不多,规范论文的摘要字数在200到500字之间,一般300字左右。
第四,关键字,关键字是抽取你论文的最主要的字眼,但是这字眼能明白看出你论文的大意的。比如你研究鲁迅的《阿Q正传》的,关键字可以有:鲁迅,阿Q正传,国民性,精神胜利法,革命。一般关键字为3到5个。
第五,正文,主要就是关于你的论点展开论述了。一般的论文的都在5000字以上,如果你是一个学生,小论文的话字数一般3000到5000字,而且标准也不高。当然,毕业论文除外。
第六,注释,注释就是关于你的参考作品,标明出处,也可以对于某些观点再做论述,但是一般字数不要太多。
第七,如果你有指导教师的话,在此表示感谢,有则可,没有不强求。 如果你写的是很重要的论文的话,一般还有英文摘要,错别字概率一般在万分之一,如果不是很严格的论文也不会有这些要求。最关键的就是正文了,一般你要有自己新颖的观点,但是不能哗众取宠,牵强附会,还要有结构层次,不能杂乱无章,也就是由浅到深。论文是实证性的,最好不要加入你的主观价值判断,就是最好不要有“应该”两个字,你不能告诉别人应该怎么做。
❸ 《刑事诉讼法》案例 要交论文 跪求
(1)本案中所搜集到的证据材料可以分别归属于法定证据种类:不属于被害人的,以及警方在现场提取的都是物证。
(2)本案中41码棕色皮凉鞋、一把带血的警用匕首、5根毛发,贾某某的妻子证言、被害人陈述、DNA鉴定属于间接证据;本人做出的有罪供述、属于直接证据。
直接证据的证据资格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的证据规则。
本案应当采用这些直接证据材料。
(3)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明标准是“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
本案已经达到有罪判决的证明标准。如果没有直接证据,本案依据间接证据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并处以刑罚。
(4)本案应当处理:
一、故意杀人罪定义与认定
根据刑法第232条的规定,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应当立案。
故意杀人罪是行为犯,只要行为人实施了故意杀人的行为,就构成故意杀人罪。由于生命权利是公民人身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因此,不管被害人是否实际被杀,不管杀人行为处于故意犯罪的预备、未遂、中止等哪个阶段,都构成犯罪,应当立案追究。
二、犯罪构成
1、故意杀人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故意杀人罪在主观上须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他人死亡的危害后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3、故意杀人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法律上的生命是指能够独立呼吸并能进行新陈代谢的活的有机体,是人赖以存在的前提。
4、故意杀人罪犯罪客观方面:
(1)必须有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作为、不作为均可构成。以不作为行为实施的杀人罪,只有那些对防止他人死亡结果发生负有特定义务的人才能构成。杀人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借助一定的凶器,也可以是徒手杀人,但是如果使用放火、爆炸、投毒等危险方法杀害他人,危及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财产安全的,应以危害公共安全罪论处。对于教唆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或没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去杀害他人的,对教唆犯应直接以故意杀人罪论处。
(2)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必须是非法的,即违反了国家的法律。执行死刑、正当防卫均不构成故意杀人罪。经受害人同意而剥夺其生命的行为,也构成故意杀人罪。对所谓的“安乐死”,仍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当然,量刑时可适用从轻或减轻的规定。
(3)直接故意杀人罪的既遂和间接故意杀人罪以被害人死亡为要件,但是,只有查明行为人的危害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才能断定行为人负罪责。
三、故意杀人罪量刑标准
犯故意杀人罪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
情节较轻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❹ 请高手推荐几个刑诉法方面的比较新的论文题目。
·试论刑事诉讼法赋予被害人的诉讼权利
·论刑事诉讼审判监督程序
·刑事诉讼法原则内宪法化的容比较研究
·刑事诉讼法律监督面临问题及对策
·刑事诉讼证明责任的分配与法官的证据调查权
·刑事第二审程序的审判范围
·完善检察权的组织保障
·附带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与被害人的关系研究
·日本的被害人保护制度及其启示
·抑制公诉权的东方经验
·英国的刑事上诉制度研究
·关于犯罪模式分析在我国应用的几点思考
·我国刑事审判中的交叉询问规则之建构
·论无罪辩护
·谈刑事附带民事案件中的执行难
·侦查阶段之利益冲突
·认罪案件办理的四个机制
·我国刑事审判中交叉询问规则之建构
·审查逮捕阶段实行刑事和解制度刍议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实证研究
·刑事证人义务与例外的价值权衡
·完善我国刑事见证制度立法之思考
·法律应该为“见义勇为”保驾护航
·议刑事审判中的无罪推定原则
·秘密侦查蕴藏的争议与风险分析
·量刑建议制度全面推行的障碍及破解
·审理死刑二审案件检察院应派员出庭
❺ 我还有3篇论文你看能做吗
3篇论文是关于什么的 我们不收祝福,收钱,哈哈 有需要的话可以站短,或者谷歌“慧译通”,就能找到我们啦 追问: 一、现场勘查笔录制作(30分) 根据以下材料,编写一份格式完整,逻辑正确,语言流畅,符合刑事侦查过程的现场勘查笔录,情节、内容可根据需要自行补充。 “报案人王小称:2010年10月28日星期四下午四点,他回到东二巷六号楼1单元3-101房内,发现家中书房窗户大开,有被明显翻动痕迹,自用的苹果手提电脑被盗,价值1万元,遂立刻电话报警至大连市公安局高新分局东二巷派出所,派出所指派刑警王明,张兰等同志立即前往勘查。” 二、民事判决书制作(35分) 以不当得利为案由,模拟制作一份民事判决书。要求:格式完整,论证清晰,语言流畅,案件当事人和法院审理等事实可以自行补充;有关事实情节亦在不影响结构完整的前提下缩写、略写;论证步骤和争议焦点不得省略,论说应具说服力。 三、公诉词撰写(35分) 根据所给的材料,制作一份公诉词。要求:格式完整,论证清晰,语言流畅,论点完整,依据明确具体,有说服力;有关事实情节部分可以根据行文需要自行补充、缩写、略写处理。 湖北省宜昌市人民检察院起诉书 宜市检刑诉【2008】32号 被告人丁丁,男,生于1968年8月13日,汉族,初中文化,农民,住当阳市茂林街15号院(户籍所在地公安县闸口镇竹村),2008年8月13日因涉嫌故意杀人罪被当阳市公安局刑事拘留,同月22日经该市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次日由当阳市公安局执行。 本案由当阳市公安局侦查终结,于2008年10月16日以被告人丁丁涉嫌故意杀人罪,向该市人民检察院移送审查起诉,该院已于同日告知被告人有权委托辩护人,告知被害人近亲属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该院于同年11月7日将该案转至本院审查起诉。本院受理后,依法讯问了被告人,听取了被害人近亲属意见,审查了全部案件材料。 经依法审查查明:被告人丁丁与妻子郑华(卒年35岁),自2004年结婚后感情一直不好,郑华多次向丁提出离婚,丁一直未同意。2008年8月11日,丁丁和郑华二人从外地回到了当阳打算办理离婚手续,因证件不全,未能顺利办成。次日晚,丁丁和郑华因为离婚又发生争吵,丁丁为此心烦意乱,想喝农药自杀,并想在死前与郑华发生性关系,并想如果郑华不同意,就杀了她。当晚12时许,丁丁到厨房喝了几口呋喃丹(一种杀虫农药)并拿了一把菜刀到郑华睡觉的卧室,上床要脱掉郑华衣服,想与其发生性关系,被惊醒的郑华拒绝,丁丁恼羞成怒,遂拿起菜刀朝郑华头面部、颈等部位猛砍二十余刀,致其当场死亡。然后丁丁来到屋后人工河堤上,又喝了几口呋喃丹,并将砍人的菜刀丢弃在河里,农药毒性发作后,丁丁要求邻居方强将其送往草湖医院抢救,经过洗胃抢救后,丁丁要医院护士帮助其报警。经法医鉴定:死者郑华生前被他人用锐器砍击颈部,造成双侧颈动、静脉破裂,大出血死亡。 认定上述事实的证据如下: 1、受理刑事案件登记表,被告人丁丁到案情况说明,公安县公安局闸口派出所证明及被害人户籍材料等书证,物证一把菜刀等,可以证实:案发情况及被告人到案情况及作案工具; 2、证人李来,刘力的证言证实“医院对丁丁抢救后,丁丁要求帮助其报警的事实; 3、证人方强的证言证实:丁丁与郑华平时感情就不好,多次打闹,案发前几天在闹离婚,2008年8月13日,凌晨2点多钟,丁丁告诉他说喝了毒药,他立刻送丁丁到医院抢救的经过; 4、证人邓珊的证言证实:8月11日晚上11点30分,郑华打电话给她,说丁丁吵的她睡不着觉,邓珊骑车到郑华家劝他们不要吵架,丁丁说是郑华让他无法活下去了,郑华要离婚还不如一起死了好。 5、证人郑玉证言证实,被告人丁丁与被害人感情一直不好,并打算离婚,丁丁对此十分不满,觉得离婚后自己颜面全无,怨恨被害人,多次在工作地点讲起他想和郑华”一起去地狱”; 6、《当阳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鉴定书》、《宜昌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鉴定书》,《宜昌市公安局物证检验报告》《当阳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室法医学人体损伤程度鉴定书》证实被害人郑华死亡原因及对送检物品的结论等; 7、《当阳市公安局现场勘验笔录》、现场平面图及照片证实对案发现场进行勘查的经过及现场提取物证情况; 8、被告人丁丁的供述和辩解证实:杀害被害人的原因、过程、归案情况,讯问丁丁过程制作成录音录像影碟1张随案移送。 上述证据中,被告人丁丁供述的杀害被害人原因及其归案情况与证人的证言相互印证,其供述的杀害被害人的过程与刑事科学技术鉴定书、现场勘验笔录等证据吻合,本案事实足以认定。 本院认为,被告人丁丁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其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之规定,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应当以故意杀人罪追究其刑事责 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一条之规定,提起公诉,请依法判处。 此致 湖北省宜昌市中级人民法院 检察员:王明 二OO八年十二月六日 附:1、被告人丁丁现羁押于当阳市第一看守所;2、移送证据目录、证人名单和主要证据复印件一册。 追问: 《司法文书》 追问: 《司法文书》 案例分析1: 被告人李甲、赵乙共同将被害人胡丙杀害。一审程序中,在公诉人对被告人李甲、赵乙同时进行讯问后,经审判长许可胡丙的父亲胡丁以附带民事诉讼原告的身份,就犯罪及财产损失事实向李甲、赵乙发问。胡丙所居住社区的物业管理人员邓戊旁听了案件审理,并应控方要求就胡丙的被害情况向法庭作证,先后回答了辩护人、公诉人及审判长的发问。庭审中合议庭对邓戊的证言及其他证据发现疑问,遂宣布休庭,就被害人死亡时间及原因进一步调查核实。法庭调查中,公诉人发现被告人赵乙尚有遗漏的犯罪事实,当庭提出要求撤回起诉,法庭审查后作出同意撤回起诉的决定。重新起诉后,李甲、赵乙分别被判处死刑并赔偿附带民事诉讼原告胡丁损失10万元。宣判后赵乙提出上诉,二审法院仅就赵乙的犯罪部分进行了审查,认为原判决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正确、量刑适当,维持了原判,并上报最高法院核准死刑。 问题: (1)本案中检察机关在诉讼程序方面有哪些不当之处?请详述理由。 (2)本案中法院的诉讼活动有哪些不当之处?请详述理由。 案例分析2: 被告人甲某,男,婚后与未婚女乙某恋爱并欲结为夫妻,两人商量在甲某逼迫妻子离婚之后立即结婚。两人的关系被甲某的妻子丙某发现,丙某对甲某多方劝阻,甚至通过甲某的单位领导对甲某进行教育。但甲某执意要和乙某结婚,在要求离婚受到领导和家人批评而离婚不成的情况下,甲某租一间房子,与乙某公开在该处以夫妻的名义共同生活。丙某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向法院以重婚罪提起诉讼并提出附带民事诉讼,要求法院判决与甲某离婚。法院经过开庭审理,认为甲某重婚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依法判处甲某有期徒刑1年。对于丙某要求离婚的诉讼请求,法院认为该诉讼不能作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受案范围,因此将案件转送民事审判庭处理。 问题: (1)法院不受理丙某要求离婚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请求,是否违法? (2)结合刑事诉讼法和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及刑事诉讼理论,说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成立条件和提起的时间。 案例分析3: 某县检察院提起公诉,指控杨某、李某、许某共同贪污单位公款5万元。在法庭审理中,发现杨某尚有收受贿赂的事实,法庭决定对此一并审理。法庭辩论中,杨某的辩护人除认为指控杨某犯贪污罪、受贿罪证据不足外,还对公诉人起诉书中对三被告人没有区分主从犯,而在发表的公诉词中称杨某为主犯提出了反对意见。休庭后,审判长王某到杨某原单位调取了部分新证据,分别通知公诉人和辩护人到其办公室,听取了他们对该新证据的意见。县法院一审判决认为,公诉机关指控三被告人犯贪污罪成立,杨某系主犯,判处有期徒刑5年;李某和许某系从犯,分别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2年。杨某涉嫌的受贿罪因证据不足不予认定。杨某上诉后,某市中级法院认为该案事实不清,撤销原判,发回重新审判。县法院指派刑庭庭长赵某担任审判长与原审人民陪审员毛某、苗某组成合议庭,重新审理认为,原审证据虽然在证据资格上存在瑕疵,但不影响对案件事实的认定,故作出与原审一审相同的判决。 问题: (1)请结合刑事诉讼法和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及刑事诉讼理论,分析本案的诉讼程序有哪些错误之处? (2)结合本案,论述刑事诉讼法关于二审法院对第二审案件应如何处理的有关规定。 问题补充: 刑事诉讼法》案例论文1000-1500字,有才的大哥帮帮忙吧。 回答: 法律专业的?那问题不大,我们这里法学人才挺多的 有需要的话请谷歌“慧译通”,直接跟我们客服联系吧
❻ 刑事诉讼法:结合杜培武案件谈谈你对“刑事诉讼目的”的认识
按照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理论,在2012年刑事诉讼法大修之前刑事诉讼,目的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框架下形成的惩罚犯罪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国家利益,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之后则是在任何人没有义务自证有罪的框架下的惩罚犯罪保障人权。
❼ 求法学毕业论文案例分析型(关于诉讼程序)4000字左右
法学毕业论文案例分析型
原创 的内容
❽ 有关刑事诉讼法的本科毕业论文选哪方面的题目角度要多些
1、论程序正义在中国来的缺自失与实现
2、论我国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3、论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
4、论我国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构建
5、论网络犯罪案件的证据收集与审查
6、论刑事审前程序的司法控制
7、论死刑复核制度
8、论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
9、证人保护制度研究
10、论刑事被害人的诉讼地位及权利保护
❾ 法律小论文
孟子云:“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道德与法律两者各自具有独特的功能,同时又都存在着局限,它们的关系在传统与现代社会中侧重点是不同的。我国传统社会奉行的是“以德为本”,“以法为用”,法律虽也受到重视,但至多被作为管理国家的手段,用以树立政府权威,维护统治秩序。在当时,法律只是被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工具而已,也不具有至上的权威。而现代法治社会的要求是:就规范层面而言,严格划清法与道德的界限,严禁将二者混淆;就具体的制度运作而言,以法为主,以德为辅。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我们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法治经验的同时应立足于我们的本土资源,传承我们的德治传统,注重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把法治与德治结合起来。
一、道德与法律的再释义
(一)道德与德治
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对人们的行为以及思想进行善恶评价的原则规范的总和。道德具有以下特点:首先,道德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恩格斯指出:人们“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其次,道德以善恶为评价标准,处理道德问题就是运用存在于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或内心信念中的善恶观来惩恶扬善。再次,道德的调整对象侧重于内心,是通过对人们内心的范导和启发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第四,道德具有非强制性,道德的推行靠的是舆论和内心。
将道德作为社会治理工具的治国思想称为德治。德治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西周,周公提出了“明德”和“以德配天”的思想,指出是否拥有外在至高无上的德是作为政权正当性的基础。德的思想发展到先秦儒家,已经从说明性的“建国”理念迈进到实践性的“治国”理念,德获取了更高的政治性的含义,直至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德逐渐成为了正统的法律思想的源泉。之后,法律思想与伦理教化思想沿着这一脉络发展几千年,形成了中国传统的德治治国方略。
(二)法律与法治
在马克思主义法学中,法的定义是:“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或人民的意志,以权利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或人民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将法律作为社会治理的依据,同时强调法律的至上性的社会治理方式就是法治,这是与人治相对应的一种治国方略,按照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的经典表述,法治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法治是现代社会公认的先进的社会治理方式,这种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法治树立的是法律的权威,而法律是没有感情、不会偏私的,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公平正义;第二,在法治下执政者不能任凭自己的意愿去行使权力,从而保障社会的长治久安;第三,法律是集体智慧和审慎考虑的产物,在运行中容易得到公民的支持。
二、道德与法律的冲突
打从道德与法律分离的那一天起,道德与法律的冲突就一直困扰着人们。德国法学家耶林说过“: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是法学中的好望角,那些法律航海者只要能征服其中的危险,就再无遭受灭顶之灾的风险了。”足见道德与法律关系的重要性。
道德行为的产生大多是属于情感的激发,情感在道德中的力量是大于理性的。而在法律中情况则恰恰相反,理性在法律中占据主导,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法律是摒弃了欲望的理智。”理性在法律中的运用是为了保证法律制度的普遍性、确定性和稳定性,而道德中存在的情感因素则存在着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当理性化的法律遭遇情感化的道德,必然对它显示出压抑性的力量。因此在法治社会,一方面,法律的统治有利于保障社会生活的秩序性;另一方面,则会导致情感的麻木以及人的道德感的萎缩。合法不合理、合法不合情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例如:一个已过诉讼时效的真实债务关系,一个有法律上瑕疵的但实际上能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证据,在法律上都遭否定,而这在道德上看来是不合理的。再如:一个父亲做了一件犯罪的事情,依据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即使是他的儿子也有举报的义务和作证的义务,用道德的眼光来看会觉得很绝情。
道德与法律的这种冲突的根源在于其评价方式的不同。道德的评价是以追求实质的正义为目的的,至于程序的合理则是次要的,也不强调普遍性。法律则不同,在法律的评价中,程序性是首要原则,普遍性是重点追求,期望通过建设一整套合理的法律制度来治理社会,而不以实现个案的实质正义作为首要目的。这种不同,是道德与法律的本质所决定的,在实践中的确会造成一定的冲突,为此,我们应克服法律万能论的观念,学会接受法治的代价。但是,这并不等于面对道德与法律的冲突我们毫无作为空间,我们可以通过如下努力来缓解这种冲突:在立法中,应尽可能注意与道德协调,立法不能偏离社会的主流道德太远;在法律移植中,尽可能注意与本民族道德的协调;在法律改革中,应尽可能推广相关道德意识等。
三、道德与法律的和谐统一
道德与法律有对立冲突的一面,也有和谐统一的一面,它们的这种统一关系正是法治与德治结合的基础。下面,我们从目的、内容与功能三方面来分析道德与法律的这种统一关系。
(一)目的上的一致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首先表现在目的上的一致。以法律发展的各阶段为线索,法律的目的变化呈现以下线索:奴隶与封建制社会的法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护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的统治秩序的稳固;到了资本主义时期,因民主、平等、自由等意识的觉醒,这一时期法的目的从秩序优先开始向平等与自由倾斜,并且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一度矫枉过正,过度强调了自由的价值;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因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自由、平等、正义都已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法律所重点保障的目的价值。
同法律的发展一样,各时期的道德也在维护其经济基础的宗旨下,在自己的轨迹上发展。资本主义之前的道德以维护等级制度为目的,比如我国封建时期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到了资本主义时期因人权意识的觉醒,平等、自由成为了道德的首要内容。在当代中国,核心的道德内容已转变为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道德与法律同时作为上层建筑,受经济基础的制约,为自己所属的经济基础服务。在同一社会形态下,道德与法律的目的呈现出大体的一致性。
(二)内容上的趋同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其次表现在内容上的趋同。从起源上来讲,最早的法律是由道德演化而来,虽然现在法律与道德相互独立,但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法律与道德在内容上有许多共同点:首先,道德和法律均含有“义务”规范;第二,道德和法律都对人们的行为予以调整;第三,都具有普遍性、抽象性与反复适用性;第四,也是最重要的,法律往往以道德为基础,考察近现代文明国家的法律规定可以发现,道德规范中最重要的内容大都被纳入到了法律体系之中,比如我国《民法》中有关“诚实信用”、“民事活动应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等原则的规定。
这些共同点为法制建设中的“引德入法”提供了理论支持。但需要注意的是“,引德入法”应有一定限度,如果不加节制,势必引起更大的混乱。首先,无节制的引德入法,会导致法律中的义务数量过多,对公民的要求未免过于苛刻,也难以实现权利义务数量上的统一;其次,法律的运行是要花费巨大的资源的,将过多的道德准则上升为法律来用国家公权力加以维护,其成本是巨大的;再次,自由是人类追求的最高位阶的价值,将过多的道德要求写入法律必然形成国家公权力对私人自由空间的过多干涉,甚至导致法律对良心、思想的恐怖统治。
(三)功能上的互补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还体现为功能上的互补。一方面,法律对道德的实施起到保障作用,法制残缺不全、秩序紊乱的社会往往导致道德的沦丧,法律公正严明、平等有序的社会常常无形中给人以道德的教化。同时,法律还将一部分关系到社会生活主要方面的道德准则以法律原则的形式予以了规定,用法律具有的国家强制力来推动社会主流的道德意识的弘扬。
另一方面,道德对法律的实施起到促进作用,人的道德素质对于法律的运行效果影响巨大。就守法而言,一般来说,正直、诚实和富有同情心的人往往比奸诈、虚伪和冷酷无情的人更易于守法。在执法方面,道德能使法律的效益最大化,以行政处罚为例,单纯“收钱走人”的方式当然合法,但是如果能在处罚的同时指出该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分析违法行为发生的原因,提出有助于解决困难的方法则会使得处罚对象心悦诚服。在司法方面,因法律缺陷的存在,法官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适用法律,这就难免会受到个人情感的影响,潜在着法官不正确执法的可能性,因此应使用道德教化的方式来培养法官的良知与节操,对法官施以必要的道德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