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行政法的认识
⑴ 行政法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一般行政法指的是什么? 行政法是规定国家行政主体的组织、职权、行使职权的方式、程序以及对行使行政职权的法制监督,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系统。
行政法的基本内容包括三大部分:
(一)行政组织法;
(二)行政行为法;
(三)行政法制监督、行政救济、行政责任法。
行政法的这三个部分分别调整着不同的行政关系:
行政组织法主要调整内部行政关系;
行政行为法,主要调整行政管理关系;
行政法制监督、行政救济、行政责任法主要调整行政法制监督关系。
补充定义:行政法是指调整行政权被行使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以及对行政权进行规范和控制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问题二:行政法大白话讲到底是什么意思?谢谢! 就是关于 *** 机关工作规则的法律。行政诉讼法就是规定和 *** 机关打官司的法律。
问题三:行政法的含义? 行政法,源于法文droit administratif,英文为administrative law。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法律文化的差异,观察问题角度的差别,人们对行政法的理解与界定也便存有分歧。
最简单的定义方法是把行政法描述为有关行政的法。统而论之,这并无不当,但只有进行进一步的阐释,人们才能明了行政法的内容体系、本质特征与重心所在,才能对这种定义的准确性、完整性、正确性作出判断。
有的学者从管理的角度界定行政法,人们称之为管理论。这种理论在早期特别是在大陆法系国家和前苏联的行政法学中占据统治地位。最集中、最直接地表述这一理论的一个定义是:“行政法作为一种概念范畴就是管理法,更确切一点说,就是国家管理法。” 1 管理论者从“分析实证主义”出发,信奉“法律是无限 *** 者的命令”,认为行政法是“对国家事务进行管理的工具。”认为行政机关是权力主体,相对方是义务主体,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权力义务关系,权力义务不对等是行政法的基本特征,命令――服从是行政行为的基本模式。强调法制的中心是以法行政,即用法律管理国家事务,要求行政相对方服从法律的命令,否则要承担行政法律责任,受到法律的制裁。他们将行政法律责任的范围限于行政相对方的责任,不强调行政主体的法律责任,追究行政法律责任的机关是主管行政机关或行政裁判机构。行政救济,早期被认为是行政长官对受害的相对方的一种恩赐,此后方逐步被承认为相对方的一种权利补救措施。他们一般都是以行政组织、行政职能和作用为核心来构筑行政法学理论体系。在他们的早期著作中,不讲司法审查和司法补救。管理论的产生有其历史、社会的必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这种理论有较大的片面性,未能全面而深刻地把握行政法的实质,它以管理者为本位,以管理为使命,视法为管理工具,无视行政相对方的权利,忽略了对管理者的监督,过于强调行政效率和行政特权,加深了行政领域“官本位”的特征,同现代社会的发展,同民主与法治原则不相适应。
问题四:行政是什么意思? 行政就是在公司打杂的。比如:对公司人员文件资料,人事档案进行合理归类,有序整理,比如公司内部人员的联系方式,住址等内容的记录。比如协助公司打印或复印相关文件资料,比如接听或需要转接给领导的来客电话的工作,还有就是接待外来人员........还有很多呢。很杂。
问题五:行政法和行政法规有什么区别 行政法是有关行政活动、行政机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行政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等等。行政法规是行政法的一部分。
问题六:什么是行政法?什么是行政法学?二者有什么区别? 行政法是有关调解行政法律关系和监督行政法律关弧的所有法律法规的总称。 我国现在还没有统一的一部《行政法》法典。
行政法学是以研究行政权为核心、以维护行政相对人为目的,以行政法的渊源、原则、种类、作用等为内容的学科体系
简单的说 行政法是法律 行政法学是学问
问题七:行政解释是什么(法律上 行政解释是什么(法律上
所谓行政解释,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对有关法律法规如何具体应用贯彻的问题所作的说明。行政解释学是法律解释学的一盯分。
详细解释
从解释主体来说,行政解释主要可以分为: 1.国务院及其各部、委、办等对不属于审判和检察工作方面的法律如何具体应用的问题进行解释。 行政解释
2.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人民 *** 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 *** 主管部门,对同级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如何应用的问题所进行的解释。 中国现行法定法律解释体制的特点有:立法部门主导,集中垄断,分工配合。 行政解释是指由国家行政机关对于不属于审判和检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的具体应用问题以及自己依法制定的法规进行的解释。 指国务院及其所属各部门对法律所作的解释。一是对不属于审判和检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如何具体应用所作的解释;二是国务院及其各部门在行使职权时对于自己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所进行的解释。
编辑本段权力渊源描述
中国的法律解释作为一项独立的权力,是由宪法和法律法规赋予的,宪法、法律、法规是法律解释的权力渊源,也是行政解释的权力渊源。 宪法渊源 1949年9月通过的中央人民 *** 组织法第7条规定,中央人民 *** 委员会有权制定并解释国家的法律。1954年宪法第31条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解释法律,1975年宪法保留了此项权力,1978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进一步增加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具有“解释宪法”的权力。 组织法渊源 1949年9月的中央人民 *** 组织法第7条规定,中央人民 *** 委员会有权制定并解释国家的法 行政解释
律。1979年通过、1983年修订的法院组织法第33条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对于在审判过程中如何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进行解释。”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议渊源 1955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解释法律问题的决议》规定:凡关于法律、法令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解释或用法令加以规定;凡关于审判过程中如何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由最高法院审判委员会进行解释。 1981年五届全国人大第19次常委会通过的《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包括以下四项原则性规定。 1.凡关于法律、法令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的,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解释或用法令加以规定; 2.凡属于法院审判工作和检察院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分别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进行解释,两院解释如有原则分歧,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或决定; 3.不属于审判和检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法令如何具体应用的问题,由国务院及其主管部门进行解释; 4.凡属于地方性法规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出补充规定的,由制定法规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进行解释或作出规定,凡属于地方性法规如何具体应用的问题,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 *** 主管部门进行解释。 法律渊源 2000年3月15日通过的《立法法》第42条规定:“法律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律有以下情况之一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解释。(一)法律的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的;(二)法律制定后出现新的情况,需要明确适用法律依据的。” 第43―46条规定了法律解释的程序问题。 第47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法律解释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行政法规渊源 1999年5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作出的《关于行政法规解释权限......>>
问题八:请问行政法中的行政与行政管理学中的行政的意思有何不同 前者指国家行政和公共行政,后者指的是一定的社会组织,在其活动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组织、控制、协调、监督等活动的总称
问题九:行政工作是啥意思 只要是做管理的~~都属于行政工作...
问题十:行政是什么意思? 20分 这个有很多含义啊,一般来说是国家行政机关行使职权,对于国家各种事务的管理职能。当然也可以指企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
当然还有更专业的回答了呵呵
⑵ 对行政法本质的认识
,“飞关于如何评价行政法的作用问题, 我
攀钾行政法学界虽已从行政法的阶级性、行
’ , 川声政法的内容、行政法与改革的关系等多种
视角进行了探讨, 依然存在很大争议。争议的焦点
在于从行政法的社会价值取向即其所追求的社会
作用方面, 如何认识行政法的本质当前, 对行政法
本质的不同见解, 基本可以归纳为“ 保权” 、“ 控权”
和“ 平衡”三种观点。
“ 保权’论者认为, 社会主义行政法与资产阶级
行政法有着根本不同的性质、目的和作用。资产阶
级行政法的作用, 就其根本点来说, 是加强资产阶
级对人民群众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行政管理
是与人民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管理, 因而社会主义行
政法主要是管理法, 本质上是保权法, 不应袭用资
产阶级行政法学的控权论当然, “ 保权”论者并不
否认行政法的控权作用, 但与资产阶级行政法的控
权作用有本质区别。
“ 控权”论者认为, 西方资产阶级的行政法, 主
要作用是控制行政权, 社会主义行政法也不例外,
主要作用同样是对行政权实行法律控制。这并非
简单移用西方行政法学的观点, 而是建立在对行政
权力本质认识基础上的, 正确揭示了行政法与行政
权之间的关系行政权力的性质不因国家不同而
有差别, 它是社会秩序赖以维持的力量。因而在任
何国家, 行政权力都是强制他人服从的, 行政法存
在的原因就在于行政权力存在及其运行有可能损
害他人利益, 需要行政法加以控制“ 控权”论者又
认为, 主张行政法有保权的作用, 或者既有保权作
用又有控权作用的“ 两面说” , 都是不能成立的。
“ 平衡”论者认为, 行政法具有“ 保权’和“ 控权”
的双重性质, 但这两种作用是统一的, 并非截然对
立的。“ 控权”是在行政权超越行政法治轨道时的必
然要求, 而这同时也就意味着当行政权在合法范围
内行使时, 它就应当予以保护和维持的, 这本是行
政法治的题中应有之义。同理, 保权也不是偏袒, 而
是保证行政权合法运行, 这种保护实质上也就包含
了控权的要求。“ 平衡”论者强调指出, 平衡是一种
状态和过程, 把平衡解释成折衷是一种误解。因为,
平衡是以不平衡为前提的。在此前提下寻求平衡,
是通过对行政权的合理控制实现的。但这种控制
只是实现平衡的手段, 目的是促使行政权合法有效
运行, 使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得以协调统一。
以上三种见解均有可取之处, 但不敢苟同。从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马克思主义人民主权理论角
度分析, 一毅可以说, 行政法的本质鱿最保护人民
利益。众所周知, 近代以来民主政治和民主思想的
主题, 是人民与政府的关系间题社会主义民主在
内容和形式、理论与实践各方面, 都以追求人民与
权力的统一为原则。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国家一切
权力属于人民并接受人民的监督。在人民与权力
统一的原则下, 一方面确认人民与政府是主人与公
仆的关系, 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包括作为政
府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公
仆, 另一方面, 肯定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必须切实保
护, 不容侵犯和损害。因此, 保护人民利益是社会主
义民主政治和马克思主义人民主权理论的本质所
在。同时这也是我国宪法的根本要求。我国的行政
法律制度是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基础, 以马克思
主义人民主权理论为指导, 以宪法为依据建立和发
展起来的, 因此, 具有保护人民利益的一般属性。行
政权的设立和行政主体的确认, 行政行为的实施和
监督, 归根结底, 都是为了保护人民利益
⑶ 如何理解行政法
所谓行政法,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和接受行政法制监督过程中而与回行政相对人答、行政法制监督主体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以及行政主体内部发生的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由规范行政主体和行政权设定的行政组织法、规范行政权行使的行政行为法、规范行政权运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规范行政权监督的行政监督法和行政救济法等部分组成。其重心是控制和规范行政权,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⑷ 行政法的概念
1.行政法的概念:行政法是调整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以及对行政权进行规范和控制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一般说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这个时候,它调整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的双方主体是平等的,而行政法它所调整的这种关系是不平等的,而且它重要的是在调整行政主体,调整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所产生的社会关系,而且特别重视对行政主体行政职权的控制和规范。(举例,交通罚款,公安局是行政主体,司机是行政相对人,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行政法来调整的。)
行政法的基本内容包括五部分内容:
(1)行政组织法:调整行政权在行政主体之间的分配。
(2)行政行为法:规范行政权的运用和行使。涉及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的运作规则和程序。
(3)行政程序法:规范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实施行政活动中应当遵循的方式和步骤。
(4)行政责任法:行政机关行政违法和行政责任的法律规范,主要针对行政主体。
(5)行政救济法:行政机关对行政相对方的行为实施行政处罚后,行政相对方可以寻求的法律保护途径,包括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等。
2.行政法的特征
第一,形式上看,缺乏统一完备的实体法法典。
第二,内容上看,行政法具有权责统一性。
3.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1)行政合法性原则(依法行政原则)2个方面:第一,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包括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都必须遵守行政法律;第二,行政机关按照法律授权活动,越权行为无效,还要承担法律责任。
(2)行政合理性原则
第一,公平公正原则;
第二,考虑相关因素原则;
第三,比例原则。行政机关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当必要、适当,应当采取对行政相对人损害最小的方式进行。
合法性原则和合理性原则的关系:二者是完整统一的。
因为法律具有滞后性,所以通过法律对所有的行政行为都予以具体的、详细的规定是不现实的。这样,行政机关就被赋予了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但仅以行政合法性原则限制自由裁量权是不够的,必须以行政合理性原则加以限制。
(3)程序正当性原则
第一,行政公开原则。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外,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公开,以实现公民的知情权。
第二,公众参与原则。行政机关作出重要规定或者决定,应当听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
第三,回避原则。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履行职责,与行政管理相对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⑸ 关于行政法,你到底了解多少
具体行政行为是行政法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认识到一个行为是具体行政行为时,那我们才能准确判断它的救济方法。
一、具体行政行为的定义
具体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权力,就特定事项对特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作出的有关其权利义务的单方面行政职权行为。
具体行政行为是可诉的,而其他几种行为是不可诉的,这是最本质的区别。那就让我们来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吧。
1.具体行政行为具有处分性。
2.具体行政行为具有特定性
特定性要求针对的对象是特定的,不能反复适用。特定性区分于抽象行政行为。所谓抽象行政行为,是指针对不特定的对象作出的,能够反复适用的行为。
3.具体行政行为具有外部性
外部性区别于内部行政行为。内部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对隶属于其自身的组织或个人所进行的管理活动。内部行政行为包括人事处理、行政机关公文来往、职权调整。对于内部行政行为的救济方式是申诉。
4.具体行政行为具有职权性
职权性要求客观上看授权,主观上看目的。职权性,区别于刑事司法行为。所谓刑事司法行为,是指公安机关或者国家安全机关按照《刑事诉讼法》明确授权实施的行为,主要包括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逮捕、搜查、扣押和通缉。
5.具体行政行为具有单方性
单方性要求行政机关是否平等协商,是否强制。单方性,区别于行政协议。行政协议也称行政合同,是指行政机关为实现公共利益或者行政管理目标,在法定职责范围内,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协商订立的具有行政法上权利义务内容的协议。
综上所述,是具体行政行为的特征以及与其他行为的区别。
⑹ 对新行政法的理解与认识
新行政法是指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三部法律的总称。新行政法在加强行政监督、保障公民合法权益、规范行政行为等方面都有新的规定和要求。以下是对新行政法的理解和认识:
加强行政监督:新行政法明确规定了行政监察委员会的设立和职责,加强了对公职人员行政行为的监督,有效地防止了权力滥用和腐败行为的发生。
保障公民合法权益:新行政法规定了公民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复议的程序和条件,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同时,新法还明确规定了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公开信息,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
规范行政行为:新行政法对行政行为的程序和内容都做出了规范,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时必须依法行政、公正文明,保障公民的轿段合法权益。同时,雀坦新法还加强了行顷帆桐政处罚的法定程序和法定权利保障。
推进依法治国:新行政法的出台是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提高行政机关的法制意识和行政能力,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公正文明,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总之,新行政法是一部重要的法律,对于加强行政监督、保障公民合法权益、规范行政行为、推进依法治国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⑺ 行政法有什么特点
行政法的特点:
行政法尚没有统一完整的实体行政法典,这是因为行政法涉及的社会领域十分广泛,内容纷繁丰富,行政关系复杂多变,因而难以制定一部全面而又完整的统一法典。
行政法散见于层次不同、名目繁多、种类不一、数量可观的各类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之中。
凡是涉及行政权力的规范性文件,均存在行政法规范。重要的综合性行政法律在我国和国外主要有:行政组织法、国家公务员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行政许可法、行政程序法、行政公开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等。
行政法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内容十分丰富:由于现代行政权力的急剧膨胀,其活动领域已不限于外交如国防、治安、税收等领域,而是扩展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这就决定了各个领域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均需要行政法调整,现代行政法适用的领域更加广泛,内容也更加丰富。
行政法具有很强的变动性,与其他部门法由于社会生活和行政关系复杂多变,因而作为行政关系调节器的行政法律规范也具有较强的变动性,需要经常进行废、改、立。
(7)谈谈对行政法的认识扩展阅读:
现代国家,行政法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为它调整的主要是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指向的乃是行政权力的规范与约束,在国家的变迁中承担着促使传统“行政国”向现代“法治国”转型的功能。就中国而言,依法治国的核心环节,在于如何实现对强大的政府权力的依法治理。
对庞大的行政组织系统进行有效的规制。不同于其他邦联制国家,我国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格局,需要一部统一的法律为行政组织提供行为指引,这便是制定“行政基本法”的国情背景。
传统观点认为,行政法很难生成一部统一的法典,因为生活中的行政关系太过广泛多样且稳定性低,很难以一部法典进行格式化规范。这样的理由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更有说服力,政府主导的改革不仅让社会始终处在不断转型之中。
也让政府的行政权力和治理方式处在变换之中,从而让制定统一行政法典的努力更显徒劳。这样的认知突出反映在改革开放之初的立法转向上,学者们一开始也试图勾勒出类似《民法通则》一样的行政法典框架,但随后的改革与治理实践使得这一探索困难重重。
⑻ 什么是行政法
行政法基本原则是指反映行政法本质和具体制度规则内在联系的共同性规则。基本原则的作用主要是指导行政法的制定、修改和废止,指导行政法的统一适用和解释,弥补法制漏洞。
行政法基本原则主要有两种来源:一是国家立法性和政策性文件的规定;二是行政法学理论的阐述。法学理论对行政法基本原则的阐述注重反映人们对一般规律的认识,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差异,法学著作对基本原则的表述会有所不同。国家相关文件的规定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吸收理论研究的成果,因此,这两种来源会在一定程度达达到统一。
(8)谈谈对行政法的认识扩展阅读行政法基本原则概括为以下几个:合法行政原则、合理行政原则、程序正当原则、高效便民原则、诚实守信原则和权责统一原则。
1、合法行政原则
合法行政是行政法的首要原则,其他原则可以理解为这一原则的延伸。实行合法行政原则是行政活动区别于民事活动的主要标志。
合法行政原则的根据,是行政机关在政治制度上对立法机关的从属性。合法行政原则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行政制度上的体现和延伸。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定了国家行政机关对人民代表大会的从属性。
《宪法》第2条和第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行政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这样就从根本法上解决了国家行政权力来源的合法性问题。宪法第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切国家机关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国家行政机关应当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行政职权。
合法行政的内涵和要求,随着宪法制度的演变、行政职能的消长而不断变化。早期的合法行政是绝对、消极和机械的公法原则。为适应时代变迁和行政职能变化的需要,合法行政原则不断得到新的解释。从历史发展看,我国的行政法制度尚处于发展进程中的初级阶段。从改革开放初期提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到宪法规定实行依法治国,我国法律在规范行政活动方面的作用正在逐步增强。
我国合法行政原则在结构上包括对现行法律的遵守和依照法律授权活动两个方面。
行政机关必须遵守现行有效的法律。这一方面的基本要求是: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禁止行政机关违反现行有效的立法性规定。
1、行政机关的任何规定和决定都不得与法律相抵触,行政机关不得作出不符合现行法律的规定和决定。行政机关的规定和决定违法,就不能取得法律效力。
2、行政机关有义务积极执行和实施现行有效法律规定的行政义务。行政机关不积极履行法定作为义务,将构成不作为违法。
行政机关应当依照法律授权活动。这一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决定。在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关系上:第一,行政机关采取行政措施必须有立法性规定的明确授权;第二,没有立法性规定的授权,行政机关不得采取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行政措施。行政机关不遵守这一不作为义务,将构成行政违法。
2、合理行政原则
合理行政原则的主要含义是行政决定应当具有理性,属于实质行政法治的范畴,尤其适用于裁量性行政活动。最低限度的理性,是指行政决定应当具有一个有正常理智的普通人所能达到的合理与适当,并且能够符合科学公理和社会公德。更为规范的行政理性表现为以下三个原则:
1、公平公正原则。要平等对待行政管理相对人,不偏私、不歧视。
2、考虑相关因素原则。作出行政决定和进行行政裁量,只能考虑符合立法授权目的的各种因素,不得考虑不相关因素。
3、比例原则。行政机关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当必要、适当。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行政目的的,应当避免采用损害当事人权益的方式。
3、程序正当原则
程序正当是当代行政法的主要原则之一。它包括了以下几个原则:
1、行政公开原则。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外,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公开,以实现公民的知情权。
2、公众参与原则。行政机关作出重要规定或者决定,应当听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特别是作出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不利的决定,要听取他们的陈述和申辩。
3、回避原则。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履行职责,与行政管理相对人存在利害关系时,应当回避。
4、高效便民原则
分为两个方面。
1、行政效率原则。基本内容有二:首先是积极履行法定职责,禁止不作为或者不完全作为;其次是遵守法定时限,禁止超越法定时限或者不合理延迟。延迟是行政不公和行政侵权的表现。
2、便利当事人原则。在行政活动中增加当事人程序负担,是法律禁止的行政侵权行为。在国际贸易中,行政当局不合理延迟和增加当事人程序负担,也被认为是政府设置的贸易壁垒形式。
5、诚实守信原则
分为两个方面。
1、行政信息真实原则。行政机关公布的信息应当全面、准确、真实。无论是向普通公众公布的信息,还是向特定人或者组织提供的信息,行政机关都应当对其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
2、保护公民信赖利益原则。非因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行政机关不得撤销、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决定;因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回或者变更行政决定的,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并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因此而受到的财产损失依法予以补偿。
6、权责统一原则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第二条 扰乱社会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侵犯公私财产,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依照本条例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是国家的进出关境(以下简称进出境)监督管理机关。海关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监管进出境的运输工具、货物、行李物品、邮递物品和其他物品(以下简称进出境运输工具、货物、物品),征收关税和其他税、费,查缉走私,并编制海关统计和办理其他海关业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级各类教育,适用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第一条 为保证食品卫生,防止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增强人民体质,制定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