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劳动法68条

劳动法68条

发布时间: 2020-12-17 17:13:44

Ⅰ 请问劳动法哪条规定是员工未满一个月辞职公司应支付其实际工作天数工资,不得拖欠!

《劳动法》没有规定,其他法规规定的,拖欠或者拒付是会承担法律责任的,具体如下: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

第九条 劳动关系双方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一次付清劳动者工资。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九十一条 用人单位有下列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并可以责令支付赔偿金:

(一)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

(二)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的;

(三)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四)解除劳动合同后,未依照本法规定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

(1)劳动法68条扩展阅读:

工资是不得克扣的,但有以下情况的除外: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

第十五条 用人单位不得克扣劳动者工资。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代扣劳动者工资:

(一)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

(二)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的应由劳动者个人负担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用;

(三)法院判决、裁定中要求代扣的抚养费、赡养费;

(四)法律、法规规定可以从劳动者工资中扣除的其他费用。

第十六条 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

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Ⅱ 劳动法和劳务法的法律区别(很急呀,最好全面一点,谢谢~)

这个问题要从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方面去理解,下面资料供你参考:

劳动关系是指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体经济组织(统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个人之间,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工作,成为用人单位的成员,从用人单位领取报酬和受劳动保护所产生的法律关系。在实际生活中,用人单位没有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现象相当普遍,但只要双方实际履行了上述权利义务,即形成事实上的劳动关系。事实上的劳动关系与劳动关系相比,仅仅是欠缺了书面合同这一形式要件,但并不影响劳动关系的成立。

劳务关系是劳动者与用工者根据口头或书面约定,由劳动者向用工者提供一次性的或者是特定的劳动服务,用工者依约向劳动者支付劳务报酬的一种有偿服务的法律关系。

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主要有以下区别:

1、两者产生的依据不同。
劳动关系是基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生产要素的结合而产生的关系;劳务关系产生的依据是双方的约定。如果双方不存在协商订立契约的意思表示、没有书面协议,也不存在口头约定,而是根据章程的规定而产生的一种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具有整分合一性质的权利义务关系,一般应当认为是劳动关系而不是劳务关系。

2、适用的法律不同。
劳务关系主要由民法合同法经济法调整,而劳动关系则由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规范调整。

3、主体资格不同。
劳动关系的主体只能一方是法人或组织,即用人单位,另一方则必须是劳动者个人,劳动关系的主体不能同时都是自然人,也不能同时都是法人或组织;劳务关系的主体双方当事人可以同时都是法人、组织、公民,也可以是公民与法人、组织。
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在第一部分适用范围中对此进一步界定,其中第1条:“劳动法第二条中的‘个体经济组织’是指一般雇工在七人以下的个体工商户。” 1994年劳动部办公厅《关于如何确认临时工用工主体的复函》(劳办发〔1994〕109号)中曾经指出,私人包工负责人也是用工主体,即私人个人也可能成为劳动关系中的用工主体。但是,2002年6月24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关于废止原劳动部办公厅关于如何确认临时工用工主体两个复函的通知》(〔2002〕108号)中明确废除了上述复函。因此,自然人不能以个人名义成为劳动关系中的用工主体,最低限度的要求是必须为经过工商登记的个体工商户。

4、主体性质及其关系不同。
劳动关系的双方主体间不仅存在着财产关系即经济关系,还存在着人身关系,即行政隶属关系。劳动者除提供劳动之外,还要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服从其安排,遵守其规章制度(如考勤、考核等)等,成为用人单位的内部职工。但劳务关系的双方主体之间只存在财产关系,即经济关系,彼此之间无从属性,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没有管理与被管理、支配与被支配的权利和义务,劳动者提供劳务服务,用人单位支付劳务报酬,各自独立、地位平等。这是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最基本、最明显的区别。

5、是以谁的名义实施工作以及由谁承担责任不同。
事实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以用人单位的名义进行工作,劳动者属于用人单位的职员,其提供劳动的行为属于职务行为,构成用人单位整体行为的一部分,由用人单位承担法律责任,与劳动者本人没有关系;劳务关系是提供劳务的一方以本人的名义从事劳务活动,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如果在提供劳务过程中纯粹是由于自身的过错给第三人的人身或财产造成损害的,该损害与雇主无关。
《民法通则》第43条:“企业法人对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员的经营活动,承担民事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58条也规定:“企业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员,以法人名义从事的经营活动,给他人造成经济损失的,企业法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6、合同内容受国家干预程度不同。
劳动合同的条款及内容,国家常以强制性法律规范来规定。如劳动合同的解除,除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外,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必须符合《劳动法》规定的条件等。劳务合同受国家干预程度低,在合同内容的约定上主要取决于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自治,除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外,由双方当事人自由协商确定。

7、内部规章制度的约束力不同。
劳动合同是一种特殊的雇佣契约或者说从属的雇佣契约。企业对职工遵守内部规章制度的情况有进行奖惩的单方权力。用人单位经职工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通过的规章制度,或未设职工代表大会的用人单位经股东大会、董事会等权力机构或依相应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只要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尽到告知义务的,一旦发生劳动争议,这些规章制度将和劳动合同一起作为处理问题的依据。而劳务合同双方发生争议,只有劳务合同本身可以作为解决争议的依据,任何一方的内部规章制度不能成为双方权利义务的依据。

8、劳动力的支配权不同。
在劳动关系中,劳动力的支配权,归掌握生产资料的用人单位行使,双方形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隶属关系;在劳务关系中则由劳务提供方自行组织和指挥劳动过程。

9、参与经营管理的权利不同。
作为劳动关系中的职工,有权通过工会、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监事会等途径参与企业的民主管理,就高级管理人员的任免、经营决策、职工奖惩、工资制度、生活福利、劳动保护和保险等事项行使批准、提议或发表意见等权力。但是,作为劳务合同关系中的劳务提供者,则不是企业的内部员工,不享有上述权力,无权干涉或者过问企业的生产经营。
《劳动法》第8条:“劳动者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民主管理或者就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用人单位进行平等协商。”

《公司法
第16条第2款:“国有独资公司和两个以上的国有企业或者其他两个以上的国有投资主体投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实行民主管理。”
第52条第2款:“监事会由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组成,具体比例由公司章程规定。监事会中的职工代表由公司职工民主选举产生。”
第67条:“国有独资公司监事会主要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机构、部门委派的人员组成,并有公司职工代表参加。”
第124条第2款:“监事会由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组成,具体比例由公司章程规定。监事会中的职工代表由公司职工民主选举产生。”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
第9条:“国家保障职工的主人翁地位,职工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10条:“企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实行民主管理。”
第44条:“厂长的产生,除国务院另有规定外,由政府主管部门根据企业的情况决定采取下列一种方式:
(一)政府主管部门委任或者招聘;
(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选举。政府主管部门委任或者招聘的厂长人选,须征求职工代表的意见;企业职工代表大会选举的厂长,须报政府主管部门批准。政府主管部门委任或者招聘的厂长,由政府主管部门免职或者解聘,并须征求职工代表的意见;企业职工代表大会选举的厂长,由职工代表大会罢免,并须报政府主管部门批准。”
第49条:“职工有参加企业民主管理的权利……”
第51条:“职工代表大会是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力的机构。职工代表大会的工作机构是企业的工会委员会。企业工会委员会负责职工代表大会日常工作。”
第52条:“职工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听取和审议厂长关于企业的经营方针、长远规划、年度计划、基本建设方案、重大技术改造方案、职工培训计划、留用资金分配和使用方案、承包和租赁经营责任制方案的报告,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审查同意或者否决企业的工资调整方案、奖金分配方案、劳动保护措施、奖惩办法以及其他重要的规章制度。
(三)审议决定职工福利基金使用方案、职工住宅分配方案和其他有关职工生活福利的重大事项。
(四)评议、监督企业各级行政领导干部,提出奖惩和任免的建议。
(五)根据政府主管部门的决定选举厂长,报政府主管部门批准。”
第53条:“车间通过职工大会,职工代表组或者其他形式实行民主管理。工人直接参加班组的民主管理。”

《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
第8条:“集体企业的职工是企业的主人,依照法律、法规和集体企业章程行使管理企业的权力。集体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9条:“集体企业依照法律规定实行民主管理。职工(代表)大会是集体企业的权力机构,由其选举和罢免企业管理人员,决定经营管理的重大问题。集体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集体企业职工的民主管理权和厂长(经理)依法行使职权,均受法律保护。”
第25条:“职工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在集体企业内享有下列权利:
(一)企业各级管理职务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二)参加企业民主管理,监督企业各项活动和管理人员的工作;……”
第28条:“集体企业的职工(代表)大会在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范围内行使下列职权:
(一)制定、修改集体企业章程;
(二)按照国家规定选举、罢免、聘用、解聘厂长(经理)、副厂长(副经理);
(三)审议厂长(经理)提交的各项议案,决定企业经营管理的重大问题;
(四)审议并决定企业职工工资形式、工资调整方案、奖金和分红方案、职工住宅分配方案和其他有关职工生活福利的重大事项;
(五)审议并决定企业的职工奖惩办法和其他重要规章制度;
(六)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
第32条第1款:“厂长(经理)由企业职工代表大会选举或者招聘产生。”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
第87条:“合营企业董事会会议讨论合营企业的发展规划、生产经营活动等重大事项时,工会的代表有权列席会议,反映职工的意见和要求。董事会会议研究决定有关职工奖惩、工资制度、生活福利、劳动保护和保险等问题时,工会的代表有权列席会议,董事会应当听取工会的意见,取得工会的合作。”

《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
第68条第2款:“外资企业研究决定有关职工奖惩、工资制度、生活福利、劳动保护和保险问题时,工会代表有权列席会议。外资企业应当听取工会的意见,取得工会的合作。”

10、作息时间的规定不同。
在劳动合同中,用人单位必须严格按照《劳动法》和国家有关规定合理安排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如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如果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在法定休息休假时间劳动的,必须按照法律规定支付额外的加班工资,等等。用人单位不得通过合同形式排除劳动者的上述权利,否则相关条款应当认定为无效。
对于劳务合同而言,除双方另有约定以外,劳务提供者可以自行安排提供劳务的时间。至于是否在法定节假日提供劳务,每天提供多少时间的劳务等问题,双方可以自行约定;双方没有约定的,可以根据《合同法》第62条之规定处理。劳务报酬的数量,由双方直接在劳务合同中约定,不因劳务提供的具体时间而改变。即使每天提供劳务的时间超过了八小时,或者每周超过四十小时,或者在法定节假日期间提供劳务的,劳务提供者不得据此要求额外的报酬。

《劳动法》
第36条:“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
第40条:“用人单位在下列节日期间应当依法安排劳动者休假:(一)元旦;(二)春节;(三)国际劳动节;(四)国庆节;(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休假节日。”
第41条:“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

第43条:“用人单位不得违反本法规定延长劳动者的工作时间。”

第44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
(一)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
(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第45条:“国家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劳动者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51条:“劳动者在法定休假日和婚丧假期间以及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

11、工具、设备等等物质的提供不同。
在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必须具备一定的厂房和办公场所、仪器、设备等物质条件,为劳动者的劳动提供必要的安全卫生保障和防护设备。这也是用人单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是其招用职工从事生产活动的基本条件。劳动者仅仅负责提供劳动力。在劳务关系中,工具、设备等物质条件的提供,如果合同中未做约定的,一般情况下应由劳务提供者提供。因为劳务关系中,劳务提供者的义务主要是提供符合约定的劳务成果,至于劳务的提供方式,由劳务提供者自行决定。

12、职业技能培训的义务不同。
在劳动关系中,根据《劳动法》第68条之规定,用人单位对劳动者负有进行职业培训的义务,以增强劳动者的技能;在劳务关系中,劳务提供者技能的提高,当其本身的义务,对方当事人只管接受其提供的劳务,不干涉其职业培训事宜。

13、主体的待遇不同。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除获得工资报酬外,还有保险、福利待遇等;而劳务关系中的自然人,一般只获得劳动报酬。

14、用人单位的义务不同。劳动合同的履行贯穿着国家的干预,为了保护劳动者,《劳动法》给用人单位强制性地规定了许多义务,如必须为劳动者交纳社会保险、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政府规定的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等,这些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不得协商变更。劳务合同的雇主一般没有上述义务,当然双方可以约定上述内容,也可以不存在上述内容。

15、报酬的性质和支付方式不同。因劳动合同的履行而产生的劳动报酬,具有分配性质,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不完全和不直接随市场供求情况的变动,其支付形式往往特定化为一种持续、定期的工资支付(一般是按月支付,有规律性);因劳务合同而取得的劳动报酬,按等价有偿的市场原则支付,完全由双方当事人协商确定,是商品价格的一次性支付(多为一次性的即时清结或按阶段按批次支付,没有一定的规律),商品价格是与市场的变化直接联系的。
劳动合同关系中,工资应当以法定货币支付,不得以实物及有价证券替代货币支付,报酬的支付方式以货币形式和按月支付为显著特征。劳务合同关系中,报酬可以以货币、实物或有价证券等方式支付,可以分期支付,也可以一次性支付。

16、获取报酬的优先程度不同。
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获取的报酬表现为工资;在劳务关系中,劳务提供者获取的报酬为劳务费,属于一般债权。《民事诉讼法》第204条和《企业破产法》第37条都规定:“破产财产优先拨付破产费用后,按照下列顺序清偿:(一)破产企业所欠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二)破产企业所欠税款;(三)破产债权。”因此,当企业破产时,劳动者的工资应当优先于作为一般债权的劳务费,受到清偿。也就是说,破产企业的财产,必须在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之后,才谈得上偿还劳务费的问题。

17、违反合同产生的法律责任不同。
劳动合同不履行、非法履行所产生的责任不仅有民事上责任,而且还有行政上的责任,如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劳动行政部门责令用人单位限期补足低于标准部分的工资,拒绝支付的劳动行政部门同时还可以给用人单位警告等行政处分。劳务合同所产生的责任只有民事责任——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不存在行政上的责任。

18、保护时效不同。
作为一般民事案件,劳务争议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保护的时效适用《民法通则》第135条之规定,即两年。1995年《劳动法》第82条规定:“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现行劳动仲裁的申诉时效为六十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3条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根据《劳动法》第八十二条之规定,以当事人的仲裁申请超过六十日期限为由,作出不予受理的书面裁决、决定或者通知,当事人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对确已超过仲裁申请期限,又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的,依法驳回其诉讼请求。”根据上述规定,劳动争议案件的诉讼时效实际上也只有六十日,变相地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这种将劳动仲裁的申诉时效与法院诉讼的诉讼时效混淆等同的做法,既不合理又不合法。

19、纠纷的处理方式不同。
劳动合同纠纷发生后,应先到劳动机关的劳动仲裁委员会仲裁,不服的在法定期间内才可以到人民法院起诉,劳动仲裁是前置程序;但劳务合同纠纷出现后可以诉讼,也可以经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

20、履行合同中的伤亡事故处理不同。
根据《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的规定,作为劳动者的职工在为用人单位工作过程中发生伤亡事故的,只要不是劳动者的故意行为造成的伤害,即使是劳动者过失违章行为所致,都应认定为工伤。工伤事故的损害赔偿,适用的是无过错原则。也就是说,即使用人单位没有过错,仍然应当对遭受工伤的劳动者承担赔偿责任。
劳务关系不适用工伤事故处理的有关规定。劳务提供者在提供劳务过程中遭受人身损害的,只能按照《民法通则》的规定由过错方来承担赔偿责任,即过错原则。也就是说,损害事故的发生,全部是由于劳务提供者的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产生的,则由劳务提供者自己承担责任;劳务关系双方对事故的发生都有过错的,由双方按照各自的过错程度承担赔偿责任;对于事故的发生没有过错的,不承担赔偿责任。

参考《香港劳工法例的区分标准》(厦门大道之行律师事务所张照东):
香港法深受英国法的影响,除了本地成文法和判例外,英国法也成为香港法律渊源的组成部分。在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的问题上,香港法院同样面临着如何区分的困扰。不过,由于语言环境和用语习惯的不同,香港将劳动法称为劳工法例,劳动合同称为雇佣契约或服务的契约(contract of service),劳务合同称为为人服务的契约(contract for service),劳动者称为雇员,用人单位称为雇主,劳务提供者称为外工(outworker)。因此,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也被称为雇员与外工的区分。
香港《雇佣条例》第2条规定,雇佣契约是指任何书面或口头、明言或暗示之协议,由协议之一方同意雇佣另一方,而该另一方则同意受雇为雇员,为雇主服务;此外,亦指学徒合约。雇员是指根据第4条之规定,适用于本条例之雇员。第4条明确规定雇员的要件是:体力劳动工人或月收入不超过11500港元的非体力劳动工人,而且是连续受雇(continuous employment)的雇佣契约下的雇员。 《雇员赔偿条例》第2条则规定,雇员是指所有雇佣契约下的雇员,不论其所担任者为体力劳动、文书或其他工作。但是,上述规定寥寥数语,并不足以清楚地辨别出雇员与外工有何区别。在司法实践中,法院通过判例确立了辨别是否存在雇佣关系的几种方法。
1、控制测试法则(control test)
为了确定在一个案件中是否存在雇佣关系,法庭最早是使用控制标准来检测的。早在1880年,宾维奥(Bramwell)法官在案件中适用该法则来定义仆役进而确定雇佣关系的存在:“一个仆役将受他的主人差使,并得随主人的指示工作。” 法学专家沙罗曼(Salmond)也将仆役定义为:“任何受雇并为雇主工作,而且在行动上受控制的人。” 在这当中,控制的权利(right of control)成为判断是否存在雇佣关系的主要标准(the ultimate test)。
1924年,麦卡特(McCardie)法官进一步明确了控制权利的主要因素是:①所处理的工作性质;②所给予的行动自由;③契约中列明的数量多寡;④付款(支取工资)的方式;⑤辞退权;⑥对给予奖赏的标准所具有的控制能力。 1946年,范奇顿勋爵(Lord Thankerton)在另一个案件中认为,选任权、辞退权和工资的支付是判断雇佣关系的因素。 在其他案件中,法庭提到的因素还有:授权、独具有服务、厂房和仪器的供应、工作义务、工作时间和假期等。
2、整合测试法则(integration test)
在一般情况下,雇佣关系中的雇主可以告诉员工做什么(what to do)和怎么做(how to do),所以控制测试法则可以轻易地应用于雇员和外工身份。 但是,对于具有特殊技能的专业人士而言,雇员所使用的技能,雇主可能无从了解,也就无法命令员工做什么和怎么做,控制测试法则也就难以适用了。于是,法庭另行采用整合测试法则作为判案参考。
整合测试法则最早见于丹宁勋爵(Lord Denning)在1952年一个案件的判词中:“当你见到一份服务的契约时,你很容易察觉到它的存在,但告诉我它的差异也许感到困难。一个船主、一个司机和一个报章的记者,都是在服务的契约(contract of service)下受雇;但一个领航员、一个计程车驾驶员和一个报章的投稿者,他们却在为人服务的契约(contract for service)下获聘。因此,对于上述所有事例的描述中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在服务的契约下,一个人是受雇于企业的一部分,而他的工作将整合成为企业的一部分。至于为人服务的契约,虽然也是为企业工作,但它并不整合于企业内,而只是一种附属(accessory)而已。”
整合测试法则对于判断具有特殊技能的雇员是较为容易的。如在1967年一个案件中,原告是马戏团的空中飞人,她除了需要花大部分时间进行练习和排演外,还要协助做其他工作(如推销节目)。法庭判决:虽然她的主要工作可以独立地自己完成,但由于这些工作是整合于马戏团的,故她是一名雇员。
3、混合测试法则(mixed test)
为了充分发挥控制测试法则和整合测试法则的优点,法庭开始采用将二者包含在内的整体性测试法则,称为混合的(mixed)、多元的(multiple)或经济实况(economic reality)测试法则。
在1968年一个案件中,一名工人为货车司机,他从原告(公司)以租购(hire-purchase)方式获得一辆货车。在受聘时约定,他需要将货车涂上与公司一贯采用的颜色,并须穿着制服和公司员工的合理指示。同时约定,如果他生病或请假休息时,可以自行找替工为他工作。因此,公司认为他并非公司雇员。当年金和国家保险大臣(Minister of Pensions and National Insurance)认定该司机是雇员,需要按规定纳税和供款时,公司作为原告向法庭起诉。最后法庭判定,该司机不是雇员。案件中,麦坚拿(Mackenna)法官指出,一个服务的契约是否存在,需要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①该仆役同意,在以薪金或其他报酬作为约因时,为主人提供工作和技巧,以完成服务;②他同时明示或暗示地同意,他的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受主人的控制;③契约内的其他条款,与一份服务的契约应具备的互为一致。
香港劳工法律的上述规定和相关判例,对雇员与外工的区别确立了几个判断标准,特别是控制测试法则中的行动自由程度、付款(支取工资)的方式、对给予奖赏的标准所具有的控制能力、厂房和仪器的供应、工作时间和假期等参考因素,整合测试法则中的雇员工作是否将整合成为企业的一部分的标准,以及混合测试法则中综合各种因素具体判断的方法,对我们区分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应当注意的是,基于不同的法律背景,对于类似情形的案件,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所得出的结论不一定会与香港法院的判例相一致。

Ⅲ 请给我一份详细的劳动法

劳动法?还是劳动类的法律法规?劳动法的可操作性一般,很多问题不能仅仅看劳动法就有用的。我给你一个网址,这里对常用的劳动法类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都有链接,非常实用。

但是,法律和法学是两个概念,你看了全部的劳动法的法条并不代表你了解和会适用劳动法了,这是一个专业学习数年甚至十数年才能解决的法理问题,几百个法条不代表法律你都知道了。

劳动法类
http://www.jincao.com/fa/law12.htm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1994年7月5日颁布

2.失业保险条例 1999年1月22日颁布

3.失业保险金申领发放办法 2000年颁布

4.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1992年4月3日颁布

5.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1996年8月29日颁布

6.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 2000年10月31日颁布

7.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 1999年颁布

8.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2001年10月27日颁布

9.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 1992年4月3日颁布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全文) 2002年颁布

11.企业职工奖惩条例 1982年颁布

12.禁止使用童工规定

13.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的规定 1996年颁布

14.作业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公约 1994年10月22日颁布

15.关于印发《企业经济性裁减人员规定》的通知 1994年颁布

16.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 1993年4月12日颁布

17.关于颁发《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规定》的通知 1994年颁布

18.关于印发《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的通知 1994年12月3日颁布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 1953年01月26日颁布

20.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 1993年6月11日颁布

21.关于〈劳动法〉若干条文的说明 1994年颁布

22.工伤保险条例 2003年4月16日颁布

23.爆炸危险场所安全规定

24.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 2003年5月19日颁布

25.工资支付暂行规定 1994年颁布

26.劳动防护用品管理规定 1996年颁布

27.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暂行规定 1996年颁布

28.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

29.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 1988年6月28日颁布

30.企业职工劳动安全卫生教育管理规定

31.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 2001年4月21日颁布

32.仓库防火安全管理规则 1990年3月22日颁布

33.工伤与职业病鉴定标准

34.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GB 15603-1995 )

35.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暂行条例 1982年颁布

36.压力管道安全管理与监察规定 1996年颁布

37.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38.压力容器使用登记管理规则 1994年颁布

39.工伤认定办法 2003年9月18日颁布

40.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范围规定 2003年9月18日颁布

41.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一次性赔偿办法 2003年9月18日颁布

42.小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实施指南 2003年9月30日颁布

43.生产力促进中心管理办法 2003年12月15日颁布

44.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 2004年1月13日颁布

45.集体合同规定 2003年12月30日颁布

46.最低工资规定 2003年12月30日颁布

47.电力安全生产监管办法 2004年3月9日颁布

48.商务部关于印发《外派劳务培训管理办法》的通知 2004年2月16日颁布

49.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 2004年8月16日颁布

50.安全评价机构管理规定 2004年10月20日颁布

51.劳动保障监察条例 2004年11月1日颁布

52.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办法 2004年12月28日颁布

53.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监督管理办法 2005年1月10日颁布

54.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农民投劳管理暂行规定 2004年12月29日颁布

55.国有煤矿瓦斯治理安全监察规定 2005年1月6日颁布

56.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 2005年7月27日颁布

57.安全评价人员资格登记管理规则 2005年8月31日颁布

58.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 2005年9月14日颁布

59.煤矿安全培训监督检查办法(试行) 2005年9月26日颁布

60.煤矿隐患排查和整顿关闭实施办法(试行) 2005年9月26日颁布

61.煤矿重大安全生产隐患认定办法(试行) 2005年9月26日颁布

62.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 2005年8月27日颁布

63.重大事故隐患管理规定

64.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 2005年8月27日颁布

65.《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2002年6月29日颁布

66.女职工保健工作暂行规定

67.外商投资企业劳动管理规定 1994年8月11日颁布

68.国家体育总局机关治丧工作管理规定 2006年6月28日颁布

69.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2005年1月1日颁布

70.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许可实施办法 2006年9月2日颁布

71.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生产许可实施办法 2006年8月31日颁布

72.民用爆炸物品销售许可实施办法 2006年8月31日颁布

73.民用爆炸物品生产许可实施办法 2006年8月31日颁布

74.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 2006年8月31日颁布

75.安全生产标准制修订工作细则 2006年10月20日颁布

76.优化失业保险经办业务流程指南 2006年9月11日颁布

77.联合收割机及驾驶人安全监理规定 2006年11月2日颁布

相关文件及司法解释

1.关于正确处理劳动纠纷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若干问题的指导性意见(二)--最新劳动法司法解释有关内容阐释 2001年颁布

2.关于印发《农业部关于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2002年11月29日颁布

3.关于学习和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通知 2003年1月23日颁布

4.关于《对台劳务人员登轮作业证》等证件工本费收费标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

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001年4月16日颁布

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对经劳动争议仲裁裁决的纠纷准予撤诉或驳回起诉后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从何时起生效的解释 2000年4月4日颁布

7.关于切实做好《社会保险稽核办法》实施工作的通知 2003年3月11日颁布

8.关于印发《安全评价通则》的通知 2003年3月31日颁布

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职工休假问题的通知 1991年6月15日颁布

10.劳动部关于发布《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的通知 1994年12月1日颁布

1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工伤认定法律适用的请示的答复 2001年6月15日颁布

12.劳动部办公厅关于司机工伤认定问题的复函 1996年12月30日颁布

13.劳动部关于印发《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 1995年08月04日颁布

14.关于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指导意见 2003年5月26日颁布

15.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紧急通知 2003年5月25日颁布

16.劳动保障部关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问题的意见 2003年5月30日颁布

17.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通知 2003年6月12日颁布

18.关于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协议管理的通知 2003年05月14日颁布

19.关于印发《安全预评价导则》的通知 2003年5月21日颁布

20.关于加强对城市低保金发放情况监督管理的紧急通知 2003年6月24日颁布

2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 2003年6月22日颁布

2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关于积极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2003年6月19日颁布

2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城镇从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2003年7月3日颁布

24.关于妥善处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出中心再就业有关问题的通知 2003年9月25日颁布

25.关于落实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中的加工型企业和街道社区具有加工性质的小型企业实体再就业税收政策具体实施意见的通知 2003年8月29日颁布

26.关于切实解决建筑业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通知 2003年9月30日颁布

27.关于开展乡镇企业、农村个体工商户职业病危害专项这个整治工作的通知 2003年8月28日颁布

28.关于劳动能力鉴定有关问题的通知 2003年9月26日颁布

29.关于修改《对外劳务合作备用金暂行办法》的决定 2003年8月21日颁布

30.关于补充调整《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实施意见部分内容的通知 2003年10月30日颁布

31.关于调整《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安全评价导则(试行)》附录A部分内容的通知2003年10月30日颁布

32.关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调整意见的通知 2003年10月23日颁布

33.民政部 人事部 劳动部关于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因战因公伤残军人享受所在单位因公(工)伤残人员的保险福利待遇的通知 1991年3月25日颁布

34.关于认真做好当前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通知 2003年11月10日颁布

35.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工伤保险条例》宣传提纲的通知 2003年11月13日颁布

36.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加强冬季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的通知 2003年11月7日颁布

37.人力搬运安全

38.关于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的通知》的实施意见 2004年1月3日 颁布

39.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的决定 2004年1月9日颁布

40.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妥善解决国有企业办中小学退休教师待遇问题的通知 2004年1月20日颁布

41.卫生部关于加强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 2004年2月17日颁布

4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整顿统一着装的通知 2003年12月19日颁布

4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 2004年2月17日颁布

44.国防科工委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的若干意见 2004年02月13日颁布

45.关于推进乡镇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的意见 2004年2月27日颁布

46.关于组织开展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情况调查制定还款计划的通知 2004年3月10日颁布

47.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年) 2004年2月16日颁布

4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扶持家禽业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 2004年2月13日颁布

49.建设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的意见 2004年3月17日颁布

50.商务部关于做好维护国内产业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 2004年5月8日颁布

5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 2004年6月1日颁布

52.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切实做好当前烟花爆竹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2004年6月24日颁布

53.关于调查煤炭生产安全费用提取和使用情况的通知 2004年10月19日颁布

54.关于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紧急通知 2004年10月21日颁布

5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劳动力调查制度的通知 2004年9月27日颁布

5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煤矿安全监察体制的意见 2004年11月4日颁布

57.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立即开展煤矿安全生产大检查的紧急通知 2004年12月24日颁布

58.关于加强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工作的紧急通知 2004年11月26日颁布

59.关于做好清欠工作维护农民利益的紧急通知 2004年12月22日颁布

60.关于做好“两节”期间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 2004年12月24日颁布

61.关于认真做好元旦春节期间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 2004年12月26日颁布

62.关于加强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 2005年2月23日颁布

63.关于开展煤矿安全生产大检查的通知 2005年2月21日颁布

64.关于实施《劳动保障监察体例》若干规定 2004年12月31日颁布

65.关于认真配合做好安全生产法执法检查有关工作的通知 2005年5月9日颁布

66.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2005年6月7日颁布

67.关于进一步做好预防机械伤害事故加强安全监督执法工作的通知 2005年8月19日颁布

6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整顿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非法煤矿的紧急通知 2005年8月24日颁布

69.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 2005年8月18日颁布

70.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 2005年9月3日颁布

71.关于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征求意见的通知 2006年3月20日颁布

72.关于换发安全生产行政执法证件的通知 2006年3月10日颁布

73.关于印发《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工作规程(试行)》的通知 2006年1月4日颁布

74.保险营销员管理规定 2006年4月6日颁布

75.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保障部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2006年4月10日颁布

76.关于实施农村保险营销员资格授予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 2006年4月7日颁布

77.关于加强安全评价机构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 2006年6月7日颁布

78.关于加强高压油气田井控管理和防硫化氢中毒工作的意见 2006年5月31日颁布

79.关于加强国有重点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的指导意见 2006年6月7日颁布

80.关于加强煤矿安全监控系统装备联网和维护使用工作的指导意见 2006年6月5日颁布

81.关于加强探险旅游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 2006年6月18日颁布

82.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落实建设系统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的通知 2006年6月9日颁布

83.关于进一步做好旅游保险工作的意见 2006年6月18日颁布

84.关于明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 2006年6月7日颁布

85.关于切实加强暑期旅游安全工作的通知 2006年6月18日颁布

86.实施农民工“平安计划”加快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工作 2006年6月18日颁布

87.《2006年建设系统汛期安全生产与综合防灾工作要点》 2006年6月20日颁布

88.《生产安全重特大事故和重大未遂伤亡事故信息处置办法(试行)》 2006年6月20日颁布

89.关于全力做好"五一"黄金周后期安全生产工作的紧急通知 2006年5月4日颁布

90.关于调整煤矿井下艰苦岗位津贴有关工作的通知

91.关于推动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有关问题的意见 2006年8月14日颁布

9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 2006年8月14日颁布

93.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司事故跟踪、督导工作实施意见 2006年9月20日颁布

94.关于修改〈煤矿安全规程〉第六十八条和第一百五十八条的决定 2006年10月25日颁布

95.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2006年10月13日颁布

96.关于做好2006年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工作的通知 2006年11月09日颁布

Ⅳ 劳动法第68条的具体内是什么

《劳动法》第六十八条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业培训制度,按照国家规定提取和使用专职业培训经费,根据本单位实际属,有计划地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 从事技术工种的劳动者,上岗前必须经过培训。
《劳动合同法》第六十八条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

Ⅳ )劳动法细则

新劳动法实施细则(全文)

一、 总则

1、《劳动合同法》第二条中的“等组织”不仅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还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基金会等其他依法登记注册成立的单位。

2、在工商行政部门登记取得营业执照的分公司,经用人单位授权或同意,可以依法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当分公司不能履行对劳动者的义务时,由用人单位承担责任。

3、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招用除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管理人员以外的劳动者,即与其建立了劳动关系,应当依法订立劳动合同。

4、劳动合同法所指的劳动者,应当年满16周岁,且尚未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或退休金。

5、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人员、农村劳动者(乡镇企业职工和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除外)、现役军人、家庭直接雇佣的保姆以及已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或领取退休金的人员等不适用劳动合同法。

6、用人单位招用与外单位保持全日制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应当依法订立劳动合同。

7、用人单位招用自主择业转业退伍军人,应当依法订立劳动合同。

8、用人单位招用外国人,应当办理外国人就业证,并依法订立劳动合同。

9、用人单位招用港、澳、台地区的人员,应当办理港、澳、台人员就业证,并依法订立劳动合同。

10、外国企业驻华办事机构、外国使领馆、国际组织驻华机构招用劳动者,按照现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办理。

11、用人单位制定、修改或者决定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经过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后,由用人单位决定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的实施。

12、总公司以下发文件的形式要求子公司执行总公司制定的规章制度,子公司在履行《劳动合同法》第四条规定的程序后,该规章制度才能作为子公司用工管理的依据。

13、用人单位经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或决定的重大事项,自动适用于新招用的员工,但用人单位必须履行公示或告知义务。在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若新招用的员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

14、用人单位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四条规定,经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已向职工公示或告知的,可以作为用人单位用工管理的依据。

15、“公示或告知”是指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或重大事项决定可以采取劳动者人手一册、学习培训等法律认可的方式完整送达或传达劳动者知晓。

16、《劳动合同法》第四条第二款中的“重大事项”是指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事项。

17、工会或职工认为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重大事项不适当的,提出意见,用人单位应在30日内书面回复意见。

18、用人单位的劳动规章制度中不能规定对违纪职工给予罚款的内容。(妥否?)

二、 劳动合同的订立

19、职工名册应当包含劳动者姓名、性别、身份号码、户口地址、工作岗位等。用人单位应当将职工名册报当地劳动行政部门备案。

20、《劳动合同法》第九条中的“其他证件”是指学历证明、技能证书、资格证等与劳动者就业相关的各类证件。

“担保”即指物的担保,也指人的担保。

“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是指与建立劳动关系有关的财物,如服装费、驾驶员风险金、保证金等。

21“同工同酬”是指同一用人单位内部实行全日制的劳动者,在相同、相近、相似的工作岗位上,付出相同的劳动量且取得相同业绩的,应执行同等的工资分配制度。(另外,同工同酬是否包括补贴,年金、福利待遇等事项?)

22、《劳动合同法》第十条、第十九条、第八十二条中的“一个月”是指三十日。

23、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应当自用工之日起1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从第2个月到第12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从第十二个月开始,视为与劳动者订立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不再支付二倍的工资。劳动合同到期后未续签劳动合同,劳动者继续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的,按照上述规定执行。

24、劳动者方面的原因致使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一个月内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可以提出终止劳动关系,且无须支付经济补偿金;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致使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一个月内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可以提出终止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应支付经济补偿金。

用工超过一个月后双方仍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即使每用支付了二倍工资,也不能随意终止劳动关系,应按照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第四十四条的规定办理。如用人单位违法解除、终止劳动关系的,则须按《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八条、第八十七条的规定办理。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终止劳动关系,用人单位无需支付经济补偿金。

用人单位未在用工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补签劳动合同时,劳动合同期限应自用工之日起计算。

25、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不得约定终止条件,劳动者符合法定解除、终止条件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

26、《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第一项“连续工作满十年”是从劳动者到用人单位开始劳动时计算。劳动者因组织原因在不同用人单位流动,或者因业务划转而由一个用人单位到另一个用人单位的,其工作年限连续合并计算为最后一个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

27、国有企业改制为非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并获得经济补偿金的职工,其在原国有企业的工作年限 不合并计算为改制后非国有企业的工作年限。与国有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后重新与改制后非国有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其在原国有企业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为改制后国有企业的工作年限。

28、厂长、经理是由上级部门聘任(委任)的,应与上级聘任(委任)部门签订劳动合同。实行公司制的企业厂长、经理和有关经营管理人员,应与董事会签订劳动合同。党委书记、工会主席等党群专职人员可以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也可以与上级部门聘任机关签订劳动合同。对由国家有关组织行政部门管理的企业领导人,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

29、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是指事业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以及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后初次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

30、劳动者在用人单位工作满十年的,双方劳动合同未到期,劳动者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双方可以协商变更劳动合同期限:协商不一致的,继续履行双方订立的劳动合同。

31、劳动合同期满,劳动者有《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一)至(四)情形之一的,劳动合同顺延后,若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此时劳动者提出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必须签订。

32、《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中的“连续”是指时间间隔不超过一年。

33、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是指季节性、临时性、阶段性的用工。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的以完成一定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期满后,在同一岗位不能再连续签订以完成一定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工作时间超过一年以上的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应支付经济补偿金。

34、《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或者续订的劳动合同作为计算连续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第一次。

35、劳动合同中约定劳动合同到期后自动续延的,自动续延视同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如劳动者连续工作满十年,可以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36、用人单位未将劳动合同文本送达职工的,视为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37、《劳动法》规定的劳动合同必备条款不属于《劳动合同法》第17条规定中的“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

38、劳动合同必备条款中的劳动报酬,可以是具体的数额,也可以是双方认可的薪酬制度。

39、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的岗位合同是劳动合同内容的一部分,岗位合同的期限可以短于劳动合同的期限。

40、《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劳动合同内容不具备必备条款的,用人单位应当与劳动者协商补充完善。对协商不一致的条款,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执行。

41、劳动者的住址等事项发生变化的,要及时告知用人单位,并书面变更劳动合同内容。

42、《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第一款中的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一年以上”、“三年以上”包含三个月、一年、三年;“不满一年”、“不满三年”不包含一年、三年。第四十四条第一款中的“六个月以上”包含六个月。

43、劳动者使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最低工资标准,并且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建议请示人大法工委)。

44、用人单位招用同一劳动者,无论岗位是否变更,劳动合同是否续签,或者终止一段时间后再次录用的,都不能再次约定试用期。

45、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特殊福利待遇,约定的有关责任和义务,不属于劳动合同的约定条款,可以通过协议进行协定。

46、《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中的“专项培训费用”是指用人单位一次性或一年内累计为劳动者提供了超出企业年平均工资50%的费用的经费,“专业技术培训”是指为提高劳动者特定技能而提供的培训,上岗前的培训和日常业务培训不属于专业技术培训。培训费认定依据为有货币支付凭证的培训单据,以及脱产培训期支付的工资和差旅费等。

47、用人单位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解除提供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劳动者的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有权要求劳动者仍应按照服务期的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48、服务期长于劳动合同期限的,用人单位应与劳动者协商变更劳动合同期限。未协商变更的,劳动合同期限自动顺延至服务期满。

49、《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四条中的“高级管理人员”是指公司法规定的公司经理、副经理、财务负责人、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和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人员。

50、厂家的促销员在租贸商场的柜台工作的,促销员应与厂家签订劳动合同,商场对厂家侵害促销员合法权益的情况承担连带责任。

三、 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

51、《劳动合同法》施行后,未以书面形式变更劳动合同的,若发生劳动争议,以原书而劳动合同确定的内容为依据。但原劳动合同中与《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不一致的内容无效。

52、国有企业改制劳动关系处理政策《劳动合同法》不一致的,从2008年开始按照《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第二项、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四条、第四十七条的规定执行。

四、 劳动合同解除和终止

53、《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第三项“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是指。意见一:指用人单位从未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行为;意见二:指用人单位欠缴社会保险费的行为;意见三:指用人单位未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行为;意见四:指用人单位未按规定险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行为;意见五:含上述所有行为。

54、用人单位可以与劳动者约定超过提前三十日通知解除劳动合同的时间,但不能约定劳动者未履行提前通知的违约金。

55、劳动者按照《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不得依据服务期规定追究劳动者违约金。

56、《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中“客观经济情况”是指发生不可抗力或出现致使劳动合同全部或部分条款无法履行的其他情况,如企业迁移、兼并、分立、合资等。

57、《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中“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是指在三个月内裁减人员达到此标准,应按照《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程序进行。

58、《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的用人单位裁减人员时,应当优先留用的三类人员无先后顺序之分。

用人单位裁减人员后,重新招用人员时,应当履行优先通知被裁减人员的义务,对没有履行通知义务的,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在六个月内重新招用人员,但未优先招用被裁减人员的,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59、企业由于生产经营发生重大困难,经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代表讨论决定降低劳动报酬的,不视为未及时贵客支付劳动报酬。

60、用人单位未建立工会的,可以不执行《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三条的规定。用人单位解除职工劳动合同符合法律规定,但未征求工会意见的,可以事后补正程序。

61、被鉴定为6~10级的工伤人员,劳动合同终止或解除时,用人单位除应当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外,还应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

62、计算经济补偿金的工资标准按劳动者的应发工资计算。劳动者前12个月平均收入低于所在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63、用人单位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解除劳动合同时,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代替提前30日书面形式通知的义务的,额外支付的一个月工资标准参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第三款规定的标准计算。

64、劳动者的工资低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高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计发经济补偿的工作年限不受十二年的限制。

劳动者的劳动合同履行地与企业注册地不一致的,劳动者的工资高低以劳动合同履行地的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为参照。

65、《劳动合同法》施行之日存续的劳动合同在本法施行后解除,依法应当支付经济补偿的,经济补偿金分阶段计算。计算本法施行前的经济补偿,按照劳部发[1994]481号执行,计算本法实施后的经济补偿年限,按本法规定执行。

《劳动合同法》施行之后终止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的计发年限从2008年1月1日开始计算。同时国有企业还要按《关于(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暂行规定)废止后有关终止劳动合同支付生活补助费问题的复函》(劳社厅函[2001]280号)支付生活补助费。

五、 集体合同

66、集体合同的规定不适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

六、 劳务派遣

67、劳务派遣单位订立劳动合同不受本法第十四条第三项的约束。

68、劳务派遣单位不得订立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69、劳务派遣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形适用本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

70、劳务派遣单位注册资金低于50万元的,《劳动合同法》施行后,应增资至50万元及以上。

71、劳务派遣单位不得与劳动者约定试用期。

72、用工单位设立的劳务派遣单位,无论是控股、参股,2008年1月1日前都要退出投资。

73、劳务派遣单位不得招用非全日制用工。

74、保安服务公司将招用的保安员派至各单位工作眼跳执勤、守卫等,是否属于《劳动合同法》中规定的劳务派遣.

75、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的工作岗位.

Ⅵ 劳动法第68条

是关于用人单位职业培训制度的规定

Ⅶ 能否以员工拒绝培训为由解除劳动合同

一、劳动者可以拒绝用人单位安排的培训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68条第1款,用人单版位应当建立职业培权训制度,按照国家规定提取和使用职业培训经费,根据本单位实际,有计划地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根据以上规定,用人单位对员工进行培训应当有职业培训的计划,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安排员工培训。2011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上海市财政局等三部门关于支持和鼓励本市企业组织开展职工职业培训实施意见的通知》总体目标中强调,培训须按照“企业需求、职工愿望、政府导向”的原则进行。根据以上通知,企业安排培训应当尊重员工的意愿。
二、用人单位能否以未参加培训为由单方解除与劳动者的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第39条、40条关于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中,只有第40条第二款中有关于培训方面的规定,即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用人单位可以提前三十日书面通知劳动者本人或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解除劳动合同。

Ⅷ 新的《劳动合同法》条文解释

1.什么是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同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之间订立的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2.哪些单位及其劳动者适用《劳动合同法》?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条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包括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合伙合作律师事务所等组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

3.《劳动合同法》自什么时候起施行?

《劳动合同法》第九十八条规定,本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4.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对劳动者有约束力吗?

用人单位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内容不违反法律法规并向本单位职工公示使其知悉的规章制度,对本单位以及本单位的劳动者具有约束力,本单位以及本单位劳动者应当遵守。

5.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指的是哪些事项?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条的规定,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是指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事项。

6.劳动关系从何时建立?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七条、第十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根据以上规定,即使用人单位没有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只要用人单位对该劳动者存在用工行为,则双方之间就建立了劳动关系,劳动者就享有劳动法律、法规规定的权利。

7.用人单位可以扣押劳动者的身份证等证件吗?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九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其他证件包括学历证书、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等。

8.建立劳动关系应当以什么形式订立劳动合同?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条的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9.建立劳动关系后,最迟应该在多长时间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条的规定,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1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也就是说,法律提倡用人单位在建立劳动关系之日即用工之日就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是如果用人单位没有在建立劳动关系之日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只要在自用工之日起1个月内订立了书面劳动合同的,就不属于违法行为。

10.劳动合同可以任意解除吗?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章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必须符合法定情形,不可以任意解除劳动合同。

11.劳动合同的解除分为哪几种情况?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章的规定,劳动合同的解除分为三种,即双方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和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12.在什么情形下,劳动合同终止?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合同终止:(1)劳动合同期满的;(2)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3)劳动者死亡,或者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或者宣告失踪的;(4)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的;(5)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的;(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13.劳动合同终止的,用人单位是否支付经济补偿?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劳动合同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一项规定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或者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而终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14.用人单位违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怎么处理?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八条、第八十七条的规定,用人单位违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继续履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依照经济补偿标准的两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15.什么是劳务派遣?

劳务派遣,是指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后,将该劳动者派遣到用工单位从事劳动的一种特殊的用工形式。在这种特殊用工形式下,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但不用工,即不直接管理和指挥劳动者从事劳动;用工单位直接管理和指挥劳动者从事劳动,但是与劳动者之间不建立劳动关系。

16.非全日制用工情况下劳动合同何时终止?

非全日制用工情况下,双方当事人任何一方都可以随时通知对方终止用工。

热点内容
民兵预备役条例 发布:2025-01-08 18:43:02 浏览:392
最新劳动法2020休假 发布:2025-01-08 18:25:42 浏览:243
经济法主体通俗解释 发布:2025-01-08 18:24:47 浏览:856
利用职务谋取私利违反什么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08 17:50:56 浏览:222
司法改革概念股 发布:2025-01-08 17:20:41 浏览:628
泰州法院陈雨 发布:2025-01-08 17:19:47 浏览:484
司法鉴定上班时间 发布:2025-01-08 17:18:43 浏览:268
分数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08 17:11:16 浏览:916
网上发帖事件会负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5-01-08 16:03:32 浏览:722
行政法的以上以下含本数吗 发布:2025-01-08 15:54:39 浏览: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