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行政诉讼法37条

行政诉讼法37条

发布时间: 2023-05-15 03:40:10

❶ 行政案原告在庭审中怎么应对和注意事项

法律主观: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37条、第38条的规定,复议机关受理复议申请并在法定的期限内作出复议决定,与复议决定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该复议决定,依照法律规定不属于终局复议的,则可在收到复议决定之日十五日之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则应根据原告的诉讼请求,针对行政复议决定进行合法性审查,并作出判决。根据原告的诉讼请求及理由,针对行政复议决定的特点,行政复议案件庭审对行政复议决定的审查要领分述如下:(一)复议申请人以外的利害关系为原告时,对行政复议决定先决程序问题世宽提出异议的审查要领。在一般情况下,原告是行政复议的申请人,其主要是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但当与行政复议决定有利害关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为原告提起诉讼时,其一般会对是否应该进入复议程序,是否应该追加其为复议第三人等问题提出异议,对此人民法院一般有针对性地进行审查。具体情形如下:1、原告认为行政复议机关对超复议范围的复议申请进行复议并作出复议决定错误的审查要领。行政复议和行行政诉讼都是解决行政争议的法定途径,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分别对受案范围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要宽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两者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但并不完全重合。从行政相对人寻求救济的顺序看,行政复议在前,行政诉讼在后,人民法院对行政复议机关的复议决定一般应予以尊重,不宜轻易以不属于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为由撤销行政复议决定。但从行政诉讼的监督功能来讲,行政复议决定也是一种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应该接受法院的司法监督,对行政复议机关超越行政复议范围违法进行行政复议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实施监督。2、原告认为行政复议机关受理与具体行政行为不具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申请人提出的复议申请,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错误的审查要领。对法律上利害关系的认定主要还是从是否对行政相对人产生实销镇际影响的角度来考量,行政复议申请人或行政诉讼原告指向的具体行政行为对其产生了直接的不利影响,一般应认定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但其前提还要看这种不利影响是否受相关行政法律、法规的调整,即相关法律、法规是否在立法时已考虑到对行政相对人造成的不利影响,可以通过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来加以救济,也就是说应当存在诉的利益。如有则应认定具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可以进入实体审查;否则就不能进入实体审查。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在调整范围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搜斗亮对法律上利害关系的判断可能会存在不相一致的情形,但在相同事项上对法律上利害关系的判断应当尽量统一。3、原告认为行政复议机关对逾期的复议申请进行复议,并作出复议决定错误的审查要领。设立行政复议申请期限、行政诉讼期限的立法目的是为了促使当事人及时行使救济权利,维护具体行政行为的稳定性和行政管理的正常秩序。超过期限提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法律后果的设置是明确的,不能因为当事人选择申请行政复议、行政复议机关错误受理,而导致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期限在法律适用上的差异。复议机关未依行政复议法规定的申请复议期限受理行政案件并作出复议决定的,不拘束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起诉期限的认定(?);利害关系人即使在收到复议决定之日起15日内起诉,经审查,若对原具体行政行为属逾期起诉且无正当理由的,应当依法裁定不予受理或者驳回起诉。至于经过行政复议能否作为行政诉讼期限耽误的正当理由问题,因行政诉讼尚无时效中断制度设置,如当事人提出行政复议经过期限是否可以扣除,从有利于化解行政争议出发,可作一定的灵活处理。对行政复议机关错误受理且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法院是从程序审查行政复议受理的合法性,还是从实体上审查行政复议决定的合法性,应根据原告的诉讼请求来决定。如诉讼请求是针对错误受理的,则法院应对行政复议受理是否合法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判(如何裁判?);如是针对行政复议结果的,则可对行政复议决定是否合法进行实体审查并作出裁判;对两者兼而有之的,法院应加以释明,并结合案件具体情况依法裁判。(内容似乎与标题不符,没有回答行政复议机关逾期对复议申请进行复议,并作出复议决定,原告的起诉该复议决定的,如何裁判?)4、原告认为行政复议机关没有追加原告为复议第三人,其作出的复议决定程序违法的审查要领。《行政复议法》第十条规定,同申请行政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作为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但该规定并不明确。《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第九条分三款作了相对明确的补充,即行政复议期间,行政复议机构认为申请人以外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与被审查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可以通知其作为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从该条款的“认为”、“可以”这二个关键词意分析,表面上是赋予了行政复议机构在此问题的裁量权,但结合该条第二款的规定,这个“认为”应该隐含着申请人以外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利害关系的判断,二者应该有机结合。故在执法和司法实践中,有一些同志认为是否追加第三人是行政复议机构的裁量权,人民法院应予尊重,不宜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这是对行政复议设置第三人制度的偏面理解。当原告认为行政复议机关没有追加其为复议第三人不当,从而以复议决定程序违法为由提起行政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从被诉的行政复议决定对其的合法权益是否受到不利影响的角度进行审查,如对原告有合法权益没有实际影响,即原告在该行政复议争议中没有诉的利益的,人民法院可以尊重行政复议机构的判断;但经审查该行政复议决定对原告产生实际的不利影响的,行政复议机构没有追加其作为行政复议第三人参加复议程序,行政复议机构违反正当程序原则,应当认定该行政复议决定构成违反法定程序。对被申请人以外的行政机关是否追加为第三人的问题,主要看是否有利于查清事实、化解争议,这一般属于行政复议机关的裁量权范围,法院应予尊重。

法律客观:

《行政诉讼法》第二十六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行政行为的,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和复议机关是共同被告;复议机关改变原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复议机关在法定期限内未作出复议决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起诉原行政行为的,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起诉复议机关不作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两个以上行政机关作出同一行政行为的,共同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共同被告。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所作的行政行为,委托的行政机关是被告。行政机关被撤销或者职权变更的,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❷ 如何加强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制度衔接

(一)应严格限定行政复议前置适应的范围
所谓行政复议前置,即行政复议是提起行政诉讼的必经程序,是指行政相对人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必须先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仍不服的,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法律制度②。虽然实行行政复议有一定的合理性,如:1、实行行政复议有利于行政机关纠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有利于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检查义务便于行政职权的行使。2、将大量行政纠纷全部推之于法院法院将无力承担,行政复议在这方面起着“过滤的作用”,使那些真正有价值的纠纷由法院来承担。但笔者认为,鉴于我国目前行政复义案件居高不下的维持率和判决改变率,行政复议前置所具有的减轻法院负担、加速救济程序等内在功能不仅难以发挥,甚至还阻碍了当事人合法权益及时维护,因而必须减少目前单位立法所规定的行政复议前置情形,将复议前置引向那些真正能够发挥行政机关优势的事项中。具体构想如下:
第一,对《行政诉讼法》第37条第2款进行修改,取消“法规”可以设置复议前置程序的规定,将此项权力仅仅赋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所制定的“法律”。如此以来,复议前置的范围有所缩减,作为相对人程序性权利的救济选择权将获得更为有效的保障。
第二, 将复议前置模式限定于某些具有极强技术性、专业性的案件领域,以便充分发挥行政机关的专业和技术优势。这些行政争议大致包括:商标、专利、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交通事故、环保、税务、海关、商检、外汇等。
第三,鉴于我国目前的行政诉讼仅仅局限于合法性审查,因而对于涉及行政行为合理性问题的案件应以复议前置为原则,避免因法院判决驳回诉讼请求而导致当事人无法获得行政救济。如果相对人因无法辩认而直接向法院起诉,法院有义务在案件受理之后的合理期限内以案件所涉性质(即合法性、合理性还是二者兼具)进行初步审查。一旦发现案件涉及例题性争议而法院无法进行审查时,应当告知相对人撤回起诉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议。
(二)明确司法最终原则。
司法最终原则,亦称救济原则,是确定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关系的重要准则。行政复议活动虽然是行政机关内部层级监督与救济的重要方式之一,但不是最终的救济方式。当事人对行政复议不服的,除法律规定的例外情况外,都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审理后作出的终审判决为发生法律效力的最终决定③。为什么实行司法最终原则有其合理性: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对行政机关进行外部监督便于更好的依法行政;有利于实现司法的公正。

❸ 以下关于行政诉讼中的证据制度的说法,哪些正确:

【答案】:A、B、C
①A选项,行政诉讼中的原告既负有举证责任,同时也享有举证权利。《行政诉讼法》第37条规定:“原告可以提供证明行政行为违法的证据。原告提供的证据不成立的,不免除如宽被告的举证责任。”故A项正确,渣轿亮当选。
②B选项,《行政诉讼法》第38条第2款规定:“在行政赔偿、补偿的案件中,原告应当对行政行为造成的损害提供证据。因被告的原因导致原告无法举证的,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故B项正确,当选。
③C选项,《行政诉讼法》第40条规定:“人民法院有权向有关行政机关以及其他组织、公民调取证据。但是,不得为证明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调取被告作出行政行为时未收集的证据。”故C项正确,当选。
④D选项,《行政诉讼法》第43条第3款规定:“以非法手段取得的证据,不得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据此可知,凡是以非法手段取得的证据,一律不得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故D项错误,帆睁不当选。
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ABC。
行政诉讼中对于非法证据的立场较为单一,凡是以非法手段取得的证据,一律不得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并不存在瑕疵证据补正规则。这一点与刑事诉讼并不相同,注意区分。

❹ 行政拘留当事人拒绝应如何处理

一、行政拘留当事人拒绝应如何处理
行政拘留当事人拒绝,只要证据充分,可以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不影响下达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但是,当事人之后也可以提起行政复议。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39条的规定,当事人不服的,在接到通知书后5日内,可以向上一级公安机关提起行政复议,不服裁决可以在接到通知书后5日内再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据此,对公安机关拘留、罚款不服的,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必须在规定慎裤的期限内先向上一级公安机关提起行政复议,仍不服的,再向当地人民法院起诉。所谓行老埋政复议,就是上级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和是否适当作出裁决。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37条第一款规定,当事人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既可以先经过行政复议,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但《行政诉讼法》第37条第一款同时又规定:“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
二、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由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没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或其他组织一般不能实施行政处罚。国务院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的行政处罚权,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
享有行政处罚权、能够实施行政处罚的机关应具备以下条件:
侍孝蚂第一,必须是行政机关。
第二,必须具有外部管理职能。
第三,必须取得特定的行政处罚权。
第四,必须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实施。
行政拘留当事人拒绝应如何处理?行政拘留属于强制处罚措施,并不是当事人拒绝就可以免除,不要轻易了行政拘留的执法性。

❺ 有权申请行政复议的法人

法律主观:

行政复议的被申请人,指的是对行政相对人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如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以该行政机关作为被申请人,依法向复议机关提出复议的申请。

法律客观:

行政复议不予受理如何维权所谓行政复议前置,是指行政管理相对人对某个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向法院提起行瞎告政诉讼之前,必须先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复议,由行政复议机关先行审查,行政管理相对人对行政复议决定仍不服的,才能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只有法律、法规可以规定行政复议前置的情形,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不能规定。我国目前只有少数法律、法规规定了行政复议前置的情形,法律、法规规定行政复议前置的原因,是因为具体行政行为所涉及事项属于行政机关法定的专属管辖权,由行政机关先行对这些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处理,可以发挥行政机关的管理优势,尽可能迅速、有效地解决行政争议,减轻人民法院的负担。行政诉讼法第37条第2款规定:“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3条第1款规定:“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先申请复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未申请复议直接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行政复议法第30条第1款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已经依法取得的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应当先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这是行政复议法规定的复议前置情形。对行政复议机关不予受理的决定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只限于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先向行政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即行政复议前置)的行政争议,而非全部的行政复议不予受理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十九条规定,“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先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行政复议机关决定不予受理或者受郑族理后超过行政复议期限不作答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自收到不予受理决定书之日起或者行政复议期喊神弊满之日起十五日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本条的规定是对行政复议前置原则的补充规定。当行政相对人提出行政复议申请后,该申请只要符合申请行政复议的条件,行政复议机关必须受理。但如果接受行政复议申请的行政机关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从这一法律规定就可以看出,并不是所有不服行政复议机关不予受理的决定依法都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而是有范围限制的。该规定的司法救济程序是专为行政复议前置的情况设置的。因为,对于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行政争议,没有必要对行政复议机关不予受理的决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完全可以就原具体行政行为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对于行政复议前置的行政争议,行政复议机关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后,如果不允许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那么,行政管理相对人也就丧失了对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诉权。如此,显然不利于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也不利于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因此人民法院对此类起诉,必须依法严格界定其可诉性范围,对于符合起诉条件的,应积极受理,以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而对于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迅速裁定不予受理,以防止缠讼,减少不必要的讼累。(一)从法律后果看,行政复议机关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既不是对原具体行政行为的维持,也不是改变或撤销原具体行政行为,而是作出的另一个新的具体行政行为。根据职权和职责相统一的观点,谁行使职权,谁就应当承担行使该项职权所引起的法律责任。作为行政复议机关作出不予受理决定相对人的原告,法律只赋予其就该决定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权利,人民法院也不能对原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和裁决,而只能依照法律规定就该不予受理决定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和裁判。(二)从行政诉讼中举证责任的承担这个角度看,行政诉讼中被告负举证责任,只有直接、具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才能迅速、有效、准确地向人民法院提供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那么,在不服行政复议机关不予受理决定的行政诉讼中,行政复议机关正是直接、具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因此,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二条规定的精神,将作出该决定的行政复议机关作为被告,这样有利于法院对证据的调查收集和审查判断,能使案件得以及时、公正的判决。(三)从人民法院裁决的拘束力来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的精神,对行政复议机关不予受理的决定不服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审理后,可依法分别作出一是对不予受理决定的维持,二是确认行政复议机关的不予受理决定违法,三是撤销并责令行政复议机关重新受理。这就是说,人民法院的判决是针对不予受理决定的,受人民法院判决拘束的是行政复议机关,而非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因此,为了有效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使人民法院的判决得以顺利执行,应以作出不予受理决定的行政复议机关为被告。另外,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二条“当事人对复议机关不作为不服提起诉讼的,应当以复议机关为被告”的规定,在对行政复议机关不予受理的决定不服提起的行政诉讼中,确定作出该决定的行政复议机关为被告,符合行政诉讼的原则,符合诉的请求。

❻ 请问:李某被县公安局处以10日行政拘留,3个月后李某向县政府申请申请复议

1、根据我来国《行政诉讼自法》第37条第一款规定“对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的行政案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向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即当事人可以在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之间自由选择,如果选择了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仍可以提起行政诉讼,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受理后,要审查,如果期限过了,应当驳回起诉。
2、我国行政诉讼法第三十八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的,复议机关应当在收到申请书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决定,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申请人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期限已经很明显了,不需要审查了。

❼ 复议前置的案件,如果过了复议时效,直接向法院进行行政诉讼,可以吗

对于超过行政复议诉讼期限的具体情况,根据相关法律可知,行政复议机关应当自受理复议申请之日起六十日内作出复议决定,行政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出决定的,申请人应当自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法院起诉。
法律分析
行政复议是依当事人申请而启动的行政行为,不申请不启动;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复议前置的行政案件,从不剥夺当事人在法定诉讼时效内的诉权,即使当事人主动放弃或者过了复议时效;复议前置的行政案件在法定行政复议期限内不得提起行政诉讼。申请行政复议的期限是自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六十日内,在提出复议前应确认在合法期限内。如果超过六十日,应说明为何超期,是否仍在合理期限内。到法定复议机关提交复议申请和相关材料,当面提交或邮寄均可,复议机关会在五日给予答复是否受理,受理会有受理通知书,不受理则有不予受理通知书。复议机关认为需要补充证据材料后才能作出决定的,还会发出补正通知书,申请人必须按要求在规定期限内提交证据材料,否则就会被视为放弃复议申请。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第四十五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决定》 二十四、 将第三十七条改为第四十四条,修改为:“对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的行政案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

❽ 工伤认定应注意的问题及行政应诉技巧介绍

工伤认定应注意的问题及行政应诉技巧介绍

工伤认定应注意的问题及行政应诉的技巧

工伤认定属行政确认,是具体行政行为的一种。只要用人单位、劳动者一方对是否因工伤亡的认定不服提起行政诉讼,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就得走上被告席应诉。在行政诉讼中,依照《行政诉讼法》第32条的规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作为被告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规范性文件。要在行政诉讼中胜诉,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需要换位思考,从法院审理案件的角度研究行政诉讼的审理对象、审理内容、审理程序,从而规范工伤认定的程序、事实依据和法律适用。

一、法院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主要内容

1.职权来源审

法院审理行政诉讼案件,首先审查授权作出相应行为的行政组织法规定(法定权限)。行政主体对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应具有行政权限。“越权无效”是行政法的重要原则。《工伤保险条件》(国务院令第375号,以下简称《条例》)第17条、第20条将工伤认定的决定权赋予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应当由省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进行工伤认定的事项,也交由用人单位所在地的设区的市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办理。如福建省,工伤保险实行设区的市级统筹,这表明该省工伤认定的决定机关、行政诉讼被告都是各设区的市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设区的市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可以依照法规、规章的规定,将工伤认定职权委给县级实施。县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市级委托从事工伤认定工作,并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其实施受委托行为的法律后果由委托行政机关承担。也就是说,工伤认定的决定仍应以市级的名义作出,如引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其被告是委托行政机关即设区的市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而不是受委托行政机关,在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应诉说明职权来源时还应提交上下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签署的授权委托书。

2.事实审

即作出工伤认定要有充分的事实根据,证据要确凿、充分。《行政诉讼法》第31条根据证据载体的不同对证据的类型作了法定的列举:一是书证。通常表现为各种文书、文件、证书、合同书等;二是物证。可以是原物,也可以是原物的复制品、照片;三是视听资料,包括录像带、录音带、唱片、电影胶卷、光盘、电子计算机储存的数据或图像;四是证人证言;五是当事人陈述;六是鉴定结论;七是勘验笔录和现场笔录。据《工伤保险条例》第18条、第19条的规定,在工伤认定案件中可作为事实根据的证明材料,主要有劳动合同、工作证牌、工资支付凭据、病历材料或死亡证明等证明劳动关系确立及工伤职工伤亡情况的书证,事故现场图片等物证,受伤人员情况自述、企业调查报告等当事人陈述,当事人各方提供的证人证言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公安、安监等相关部门的勘验笔录、现场笔录和调查笔录等。在事实方面要证明的内容主要有两项:一是伤亡者与哪个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二是是否因工伤亡。

3.法律审

即认定或不认定工伤所适用的法律依据应正确。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据包括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目前,在工伤认定案件中应适用《条例》第14条认定工伤、第15条视同工伤、第16条不得认定工伤或视同工伤的规定。对于既不属于第14条、第15条认定工伤、视同工伤的情形,又不属于第16条不得认定工伤或视同工伤的情形,对于这种情况的工伤认定问题成为法律规定的盲区,并给法律适用带来了困难。建议在以后的配套规定或相关解释中对工伤的内涵作个明确规定,从受案范围上更加清楚地区分工伤与非工伤的界限。

以上事实审和法律审都属行政实体法审查。

4.程序审

属行政程序法审查。行政行为不仅要求证据确凿,而且必须符合法定程序。行政程序须遵守先取证,后裁决的权力规则。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17条至第20条、《工伤认定办法》(劳动保障部令第17号)的规定,工伤认定的程序主要为:

(1)申请,用人单位与工伤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分别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1年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填写《工伤认定申请表,提交材料:伤残职工的身份证或户口薄或当地居委会的证明等、授权委托书和受托人的身份证明材料、劳动合同文本或其他建立劳动关系的有效证明、医疗诊断证明书或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此外还应提交被诉人企业工商登记注册资料、未注册登记单位负责人个人身份证明材料等。

(2)补证告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工伤认定申请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应当当场或者在15个工作日内一次性书面告知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

(3)立案受理,提供的申请材料完整、在受理时效内、属管辖范围的予以受理;不符合受理条件的作出不予受理通知。

(4)调查核实,要求用人单位据实提供情况和证明材料,根据审核需要向用人单位管理人员、工友、目击证人等有关单位管理人员调查取证,向有关单位调阅案卷复制相关内容。对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鉴定书不再进行调查核实。进行调查核实时,应由两名以上人员共同进行,并出示执行公务的证件。

(5)作出书面的工伤认定决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是或不是工伤的决定;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和该员工所在单位,并抄送工伤社保机构。

二、工伤认定应注意的问题

1.关于证明材料的调取

调取的书证为复印件的,应在复印件上注明提供人、核对人、与原件核对无误章。复印有关部门保管的.书证原件的复制件或抄录件的,应当注明出处,经核部门核对无异后加盖其印章。调查类笔录,应当表明行政执法人员的身份,有行政执法人员(2人)、 被调查人签名或盖章。注明被调查人、证人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住址等基本情况,有被调查人、证人的身份证明材料。

2.告知当事人申辩、举证的权利

《行政诉讼法》第33条规定,在诉讼过程中,被告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对于原告在诉讼阶段才提出的反驳理由,根据高法《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02]21号)第2条规定,原告或者第三人提出其在行政程序中没有提出的原驳理由或者证据的,经人民法院准许,被告可以在第一审程序中补充相应的证据。因此在工伤认定调查笔录中,应询问双方当事人是否有新的理由要说明。如果当事人在复议或诉讼中提出新的反驳理由或证据,被告有要求补充证据的权利。

3.正确告知当事人法律救济的途径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37条的规定,相对人是否必须先申请行政复议后起诉,取决于法律的具体规定。劳动部发布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劳部发[1996]266号)第56条规定,工伤职工及其亲属或者企业,对劳动行政部门作出的工伤认定不服的,按照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的有关法律、法规办理。该办法对是否必须经过申请复议后才能起诉未作规定,由当事人自己选择复议途径或诉讼途径。也就是说,当事人可以先向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当地人民政府申请复议,对复议不服的,再向法院起诉;也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诉。《条例》对此种法律救济的途径作了调整,设定了复议前置的原则,即复议为提起诉讼必经程序,当事人未申请复议直接提起诉讼的,法院不予受理。《条例》在第53条规定,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该职工所在单位对工伤认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工伤认定办法》在第16条关于工伤认定决定应当载明的事项中,也只要求告知不服认定决定申请行政复议的部门和期限,不须告知诉权。

4.向复议机关提交证据应完整、充分

根据高法《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61条规定,复议机关在复议程序中收集和补充的证据,或者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在复议程序中未向复议机关提交的证据,不能作为法院认定原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依据。因行政诉讼合法性审查是针对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复议法虽赋予复议机关在行政复议过程中收集和补充证据的权力,但是复议机关收集补充的证据对原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不具有证明力,不能作为法院认定原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依据。被申请人行政机关在复议程序中负有法定证明责任和举证的义务,其在复议程序中不提供证据,属于不履行法定义务。其不提供证据的行为无论是否会影响复议结果,在诉讼阶段其提供未在复议程序中提交的证据都不具有可采纳性。

三、工伤认定案卷材料编排目录

1.卷内目录

2.工伤认定申请表

3.补正告知书

4.立案审批表

5.举证告知书

6.申请人身份证复印件等身份证明材料

7.授权委托书及受托人身份证明材料

8.被申请单位注册登记材料

9.医疗终结证明、疾病诊断证明书或死亡证明

10.被申请单位调查报告、答复

11.证人证言

12.现场笔录、询问笔录、调查笔录类

13.工伤认定呈批表

14.工伤认定结论

15.送达回执

16.备考表

在以上目录材料中,工伤认定申请表、申请人身份证复印件等身份证明材料、授权委托书及受托人身份证明材料、被申请单位注册登记材料、医疗终结证明、疾病诊断证明书或死亡证明、被申请单位调查报告或答复、证人证言、调查笔录类、工伤认定结论等属实体性证明材料。补正告知书、立案审批表、举证告知书、工伤认定呈批表等属程序性证明材料。在行政应诉中,不仅要提供实体性依据,即作出工伤认定的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还要提供程序性依据,即有关程序性法律文书和法律规定,要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才能在行政应诉中立于不败之地。

;

❾ 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关于一事不再理原则的区别

第一,行政诉讼中的“一事不再理原则”一般都是参考民事诉讼中的这一原则。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第五款被普遍视为是“一事不再理”原则的法律渊源。该条款规定,对判决、裁定、调解书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案件,当事人又起诉的,告知原告申请再审,但人民法院准许撤诉的裁定除外。

第二,一事不再理原则的判断标准

(一)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二百四十七条第一款明确了重复起诉的构成条件,按照该规定,法院应从当事人、诉讼标的、诉讼请求三个方面对后诉是否构成重复起诉进行考量和认定。

  1. 当事人相同。按诉讼法理论,当事人的“同一性”并不仅限于前诉与后诉的当事人名称相同,即使数量不同也不影响构成重复起诉。比如前诉为多人共同诉讼,则只要后诉中诉讼请求与诉讼标的与前诉相同,则无论前诉中共同诉讼人是否全部参与,都不影响构成重复起诉。因此,满足该条件的关键是,后诉的当事人是否是前诉裁判中所约束的人。

2.诉讼标的相同。诉讼标的相同是指诉讼对象相同,即前诉和后诉的当事人所主张的实体权利或法律关系相同。该条件是判断诉讼标的同一的核心要素,目前对判断诉讼标的观点各抒己见,但都莫衷一是。

3.诉讼请求相同。诉讼请求是指当事人通过法院向对方当事人所主张的具体权利。同一诉讼请求是指当事人相同的实体权利的主张。

若当事人又以同一事实和理由就同一诉讼请求再行起诉,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即使前诉与后诉的诉讼请求有所不同,但后诉的诉讼请求实质上否定了前诉的裁判结果,就构成实质上的同一。

第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二百四十八条所规定,裁判发生法律效力后,发生新的事实,当事人再次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如何理解“发生新的事实”是能否被法院受理的关键点。

其中“发生新的事实”,需满足以下条件:

1.“发生新的事实”是指生效裁判发生法律效力后发生的事实,而不是原生效裁判未查明或涉及的事实,也不是当事人在原裁判中未提出的事实。

2。原审裁判结束前已经存在的事实,当事人应主张而未主张的事实,不属于“新的事实”。判决生效后获取或制作的,用以证明裁判生效前已发生事实的补强证据,不属于“新的事实”。

3.“新证据”的提出不能等同于“发生新的事实”,只有新提供的证据能证明双方争议的主要纠纷,也证明了新的事实,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受理。(注意:新的证据必须是生效判决书做出后新发生的。

(9)行政诉讼法37条扩展阅读:

另外在行政处罚中也参考“一事不再罚”的原则

一、何为“一事不再罚”原则

“一事不再罚”原则是法理学上的概念,是指对违法行为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以同一事实和同一依据,给予两次以上的同种类处罚。“一事不再罚”作为行政处罚的原则,目的在于防止重复处罚,体现“过罚相当”的法律原则,以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我国《行政处罚法》第24条规定:对当事人的同一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按此规定,“一事不再罚”可界定为:行为人的一个行为无论是违反一个规范,还是数个规范;受一个行政主体管辖,还是数个行政主体管辖,可以给予两次以上的行政处罚,但罚款只能一次。

参考法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

第二百四十七条

当事人就已经提起诉讼的事项在诉讼过程中或者裁判生效后再次起诉,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构成重复起诉:

(一) 后诉与前诉的当事人相同;

(二) 后诉与前诉的诉讼标的相同;

(三) 后诉与前诉的诉讼请求相同,或者后诉的诉讼请求实质上否定前诉裁判结果。

当事人重复起诉的,裁定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裁定驳回起诉,但法律、司法解释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百四十八条

裁判发生法律效力后,发生新的事实,当事人再次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二十四条

人民法院对下列起诉,分别情形,予以处理:

(一) 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告知原告提起行政诉讼;

(二) 依照法律规定,双方当事人达成书面仲裁协议申请仲裁、不得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告知原告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三) 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由其他机关处理的争议,告知原告向有关机关申请解决;

(四) 对不属于本院管辖的案件,告知原告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

(五) 对判决、裁定、调解书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案件,当事人又起诉的,告知原告申请再审,但人民法院准许撤诉的裁定除外;

(六) 依照法律规定,在一定期限内不得起诉的案件,在不得起诉的期限内起诉的,不予受理。

热点内容
行政法庭调查质证 发布:2025-01-12 12:07:19 浏览:572
最新劳动法合同到期不续签 发布:2025-01-12 12:05:54 浏览:904
开具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单位有哪些 发布:2025-01-12 11:49:46 浏览:340
上海高温费劳动法司机 发布:2025-01-12 11:48:08 浏览:257
法学硕士住宿 发布:2025-01-12 11:39:40 浏览:294
新婚姻法第四十条 发布:2025-01-12 11:10:15 浏览:44
企业融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12 10:50:34 浏览:727
执行司法解释2015 发布:2025-01-12 10:47:32 浏览:521
青少年网络法治知识 发布:2025-01-12 10:29:31 浏览:95
程序道德性 发布:2025-01-12 10:24:37 浏览: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