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中法无明文授权不可为的原则
⑴ 行政法学:对“法无授权皆禁止,法不禁止皆自由”的理解
这两句话针对的其实是不同的主体,法无授权皆禁止是指国家机关尤其是行政专机关,在没属有法律的明确授权的情况下,不得擅自做出超出法律的越权行为,也就是说依法行政。
法不禁止皆自由针对的是公民和组织,只要法律对公民和组织的行为没有禁止,那就是你的自由和权利,你有权做法律未禁止的一切事
⑵ 如何理解“法无授权不可为”
“法无授权不可来为源,法不禁止即自由”,是一句法谚,源于十七、十八世纪的西方。是卢梭《社会契约论》、孟德私鸠《论法的精神》的相关表述与延伸。所谓的法无授权不可为,指国家公权力的行使必须经过法律授权。法不禁止即自由,指公民的行为无法律禁止皆不违法。
⑶ 法无禁止即可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什么意思
法无禁止即可为,法无授权即禁止。这是两个意思完全相反的法律谚语。
对私权利来说,“法无禁止即可为”;对公权力来说,“法无授权即禁止”。作为一个公民,他不但可以大胆地运用自己的权利(法无禁止即可为、自由),还可以勇敢地监督政府(法无授权即禁止)。
对政府而言,不但要谨慎运用手中每一份权力(法无授权即禁止),还必须尊重公民每一份权利(法无禁止即可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3)行政法中法无明文授权不可为的原则扩展阅读:
"法无禁止即可为,法无授权即禁止"出处来源:
在2月11日国务院召开的第二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指出:对市场主体而言,“法无禁止即可为”;对政府而言,则是“法无授权不可为”。
这句话,言简意赅地为政府与市场间划出了一条明确的边界线,也为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给出了明确的方向。
过去,无论是外资企业还是内资企业,其生产经营活动都只能在指定范围内进行。应该说,在政府起主导作用的市场初创时期,这样做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渐进式的市场开放节奏,既有利于集中当时有限的生产资源用于该用之处,也有利于对冲始终伴随着改革开放的种种争议,维护应有的共识。
但在市场经济体系业已确立的今天,政府指导市场主体的做法愈来愈显现出其弊端。全面指导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为审批制寻找到了合法性,这实际上也为审批制所带来的种种腐败和抑制经济的行为创造了合法性。
市场具有比行政意志更为敏感的经济意识和更为快捷的纠错能力,如果只能囿于规定的条条框框内行事,尽管可能防范一定的市场风险,但却必须付出昂贵的成本,而且,并不能排除更大的结构性风险。
寻求改革红利,就必须打破禁止式的经济管理体系,让市场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出于这一目标,在去年设立上海自贸区时,已经确立了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即除了负面清单不准涉及的项目外,均交由市场主体自由选择。
“法无禁止即可为”的新概括,实际上是将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从上海自贸区的框架拓展到了全国范围。这也就意味着,“法无禁止即可为”将成为普遍适用的市场法则。
与“法无禁止即可为”相对应的是“法无授权不可为”。这其实是在解放市场主体的同时,对行政权进行更明确的限定。
长期以来,“权力管不了闲不住的手”几成惯性,甚至发展出了权力部门化、权力私有化的现象。究其根源,都是因为权力的运用缺乏清晰的授权来源,或者清晰的授权来源无法落地。此前行政许可法等相关法律制度在实践中的弱势,已经表明这一点。
事实上,作为起码的政治常识,“法无禁止即可为”和“法无授权不可为”早已众所周知,但为什么在现实中经常无法兑现?说到底,是没有建立起市场与权力的对等关系,权力可以越界而为。
因此,要做到“法无禁止即可为”,首先要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这也就意味着,政府部门需要建立明确的权力清单,并且“照单行事”。有了这样的行政习性,市场主体与权力之间,就能形成双赢式的共生关系。
⑷ 如何理解法无授权不可为
1、法无授权不可为,是一句法谚,源自于十七、十八世纪的西方,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孟德私鸠的论法的精神的中的相关表述与延伸;
2、所谓的法无授权不可为,指国家公权力的行使必须经过法律卜首授权;
3、具体而言, 这是行政法中的一个原则,是指行政机关没有法律法规的授权,是无权做出有关行政行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限制行政机关的权力,保护公民权利;
4、法无授权不可为是针对国家公民权利的行使,如今已成为法制国家通行的法律原则;
5、法无授权不可为是指政府机关不可以超越法律授权做出行政行为,个人及企业单位没有法律的授权都不可以衡弊弯做;
6、法无授权不可咐闷为的后一句为法无禁止即可为。
⑸ 我曾经看过法学中的一个原则,就是法律没有规定禁止的,就是合法的。叫什么原则来
法不禁止即自由,法无授权不可为,也称”法不禁止即可为,法无授权即禁止“,他出自西方十七、十八世纪的法谚,是对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与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这两部著作中相关思想表述的提炼和延申。
法不禁止即自由是针对私权利主体而言,指法律没有明确禁止公民去做的事就应该视为允许,政府就不应干预。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说,”每个人,只要他不违背正义的法律,就应允许他去按照他的方式去追求他的利益。“
毕竟公民的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都是与生俱来不言而喻的合法权利,除非受到代表公意的法律的明确禁止,否则公民的行为就不应当受到任何限制与干预。
法无授权不可为是针对公权利主体而言的,指国家公权力的行使必须经过法律授权,凡是未经法律明确授权,公权力机关就不得行使该种行为,越权无效。
实际上法无授权不可为是西方古典形式法治的基本要求之一,即公民是国家主权的享有者,政府只能通过公开的,经过公民授权制定的,代表公民意志与利益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进行统治;凡是作为主权者的公民没有授予的权力,为公民自身所保留,政府不得享有和行使。
(5)行政法中法无明文授权不可为的原则扩展阅读:
1. 公权力不适用“法无禁止即可为”的理由
第一,从公权力的天性看,公权力有任意扩张和侵略私权的天性。孟德斯鸠说,“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提出了三权分立理论,其目的就在于以权力制约权力,通过抑制权力之恶以弘扬权力之善。社会主义国家更加强调权力的监督制约与反腐倡廉。
所以,权力的范围与限度是明显小于权利的,此所谓“制约权力以保障权利”。所以,不能将用于保障权利的法不禁止即自由错误地用于对权力的界定上。否则,势必使权力过分张扬与膨胀。
第二,从公权力的来源看,公权力源于私权利。从启蒙时代确立的民主理论认为,国家权力来源于公民权利,因此,权利在位阶上高于权力,在界域上广于权力。权力服务于权利,只能为了权利而约束权力,而不能为了权力而约束权利。
从权利与权力的关系来看,“法无禁止即可为”是一个宽泛的、扩充性的、外向性的规定,更适用于私权利的自由性;“法无授权即禁止”是一个狭窄的、限制性的、内敛性的规定,更适合公权力的克制性。
2. 公权力适用“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后果
第一,公权力适用于“法无禁止即可为”,理论上会产生两个方面的后果:一是会会导致公权力的无限扩张,从而成为警察国家;二是会产生泛刑化、重刑化,用严刑峻法治理社会,会走向反法治反人权的专制社会,带来对权力的个人崇拜和个人迷信。
第二,公权力适用于“法无禁止即可为”,在实际生活中会产生两方面的消极后果:一是滥作为。由此带来的随意执法损害了法律权威,破坏了公民的法律信仰,而这种法律信仰比严苛的法律制度更为珍贵。二是不作为。
“法无禁止即可为”意味着自由选择,即对法律未禁止的事项,可以选择做也可以选择不做。对个人而言,这种自由意味着权利,为或不为出于个人意愿而免于外部干预。
但是对国家而言,权力的行使具有强制性,公权力不是自由而是职责,因而不能随意放弃。权力的存在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权利,权力的不作为将会丧失其存在的目的和意义。
⑹ 请教各位,什么叫“法无禁止即可为”
法无禁止即可为,是一句法律谚语,意思是只要法律禁止的事情,公民从事该种行为就是合法的。
该种谚语主要适用于行政法领域,只要法律没有禁止做某件事,那么行政机关就无权予以处罚。
“法无授权不可为,法不禁止即自由。”前一句针对国家公权力的行使,后一句则针对公民权利的保护,现已成为行政法领域通行的法律原则。
对私权利来说,“法无禁止即自由”;对公权力来说,“法无授权即禁止”。作为一个公民,他不但可以合理运用自己的权利(法无禁止即自由),还可以勇敢地监督政府(法无授权即禁止)。对政府而言,不但要谨慎运用手中每一份权力(法无授权即禁止),还必须尊重公民每一份权利(法无禁止即自由)。
我国《行政处罚法》规定,对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规定必须公布;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就体现了这一原则。
⑺ 法无明文规定禁止不可行为是什么意思
行政法上没有明文规定即为禁止,民法刑法没有明文规定即容许。是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也就是罪刑法定原则。该原则还派生出排斥习惯法、排斥绝对不定期刑、禁止有罪类推、禁止重法溯及既往四个原则。
大体上说,对于公权利,(例如行政行为)法无明文规定许可,就是公权机关不可以做的。即为不许可。对于私权利,(例如民事法律行为)法无明文规定不可的,都是许可的。
行政法通常指具有以下内容的法律法规:
规定国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方针;国家机关及其负责人的地位,职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任免,考核;有关行政体制改革和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等等。
特别行政法指的是规范各专门行政职能部门,如教育、民政、卫生、人事、土地、交通等方面的管理活动的法律、法规。
法律漏洞源自于法律的概念和区分,由于人们对法律可以依照不同的标准作不同的划分,与此相对应,对法律漏洞也可作不同的分类。
(7)行政法中法无明文授权不可为的原则扩展阅读:
法律漏洞不可避免的原因主要在于:
一、法律所调控的对象――社会关系具有复杂、多变的性质,由此决定了法律自发布之日起就必然与社会有关法律关系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法律不可能涵盖全部社会关系和规范人们的全部行为,不可能完全适用于复杂的包罗万象的社会生活,加之客观形势的不断变化,必致法律规定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一定空隙和不适应性。
二、立法者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或者由于立法者的疏忽等主观原因),通过文字表述的法律条文也是有限的,由此决定了法律规定本身总会有所遗漏,欠缺其相应规定的情形。
三、法律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它是通过一般的普遍性规则来规范和调控社会关系的,这样对于实际生活中的个别情况可能不相适应,以致出现空白或适用上的疑惑从而产生令人不满意的结果。
⑻ 行政法基本原则是什么
行政法基本原则是指导和规范行政法的立法、执法以及指导规范行政行为的实施和行政争议的处理的基础性法则,是贯穿于行政法具体规范之中,同时又高于行政法具体规范体现行政法基本价值观念的准则。
资料扩展: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既包括行政法的实然状态的原则,又包括行政法的应然状态的原则。包括以下原则:行政法治原则、适度性原则、互动性原则、程序正当原则。
不同的定义体现了对行政法基本原则认识的逐步深化,也体现了其所依据的行政法基础理论的发展。四种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概念都包含了相同的含义,即对行政法制定、实施等全部活动具有指导作用。
在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功能中,其“指导”作用才是最根本的,才是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行政法基本借以建立和展开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