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法第54条
1. 行政诉讼的判决种类
法律主观:
人民 法院 经过审理,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以下判决: (1)具体行政行为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的,判决维持。 (2)具体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判决撤消或者部分撤消,并可以判决被告重新作 出具体行政行为: ①主要证据不足的; ②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 ③违反法定程序的; ④超越职权的; ⑤滥用职权的。 (3)被告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职责的,判决其在一定期限内履行。 行政处罚 显失公正的,可以判决变更。 (1)人民法院认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但不适宜判决维持或者驳回诉讼请求的,可以作桥核出确认其合法或者有效的判决。 (2)有下乎消陆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作出确认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者无效的判决: ①被告不履行法定职责,但判决责令其履行法定职责已无实际意义的; ②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违法,但不具有可撤消内容的; ③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依法不成立或者无效的。 [见《中华人民共和国 行政诉讼法 》第54条、第57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54条、第57条: 第五十四条人民法院经过审理岁顷,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做出以下判决: (一)具体行政行为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的,判决维持。 (二)具体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并可以判决被告重新做出具体行政行为: 1.主要证据不足的; 2.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 3.违反法定程序的; 4.超越职权的; 5.滥用职权的。 (三)被告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职责的,判决其在一定期限内履行。 (四)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可以直接判决变更具体行政行为。 第五十七条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做出第一审判决。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高级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案件需要延长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法律客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九条 行政行为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的,或者原告申请被告履行法定职责或者给付义务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七十条 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并可以判决被告重新作出行政行为: (一)主要证据不足的; (二)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 (三)违反法定程序的; (四)超越职权的; (五)滥用职权的; (六)明显不当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七十二条 人民法院经过审理,查明被告不履行法定职责的,判决被告在一定期限内履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七十三条 人民法院经过审理,查明被告依法负有给付义务的,判决被告履行给付义务。
2. 司法考试行政争议法专题复习——争议内容
专题一:争议内容
主要内容: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行政复议受案范围;诉讼与复议关系。
核心考点:均为核心考点。
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的关系:
行政诉讼解决的相当一部分行政争议与民事争议交织在一起,一般情况下解决行政争议成为解决贺渗轿民事争议的前提条件,少数情况下先民事后行政。法院通过行政诉讼处理行政争议时,有可能也有必要一并解决与此相关的民事争议,这就是行政附带民事诉讼。
法院审理行政案件,除依照行政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解释外,可以参照民事诉讼的有关规定。
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①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原则
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都有可能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构成侵害,但考虑到我国的政治体制和人民法院的地位,《行政诉讼法》第2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据此,具体行政行为是行政诉讼中的起诉对象,而抽象行政行为不是行政诉讼的起诉对象。《行政诉讼法》第5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人民法院只审查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审查行政机关的抽象行政行为和行政诉讼原告行为的合法性。
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的要求应当包括两个方喊段面,即合法性和合理性。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者虽然合法但不合理(即不适当),都有可能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构成侵害。但是,《行政诉讼法》考虑到法院的性质和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规定人民法院以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为原则,以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理性为例外。《行政诉讼法》第54条第4项规定: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可以判决变更。行政机关在法律、法规授予的行政自由裁量权范围内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理、适当的问题,原则上只能通过行政复议由行政机关自行判断和处理。
②合议原则
在行政诉讼当中任何案件都要组成合议庭,当然,合议庭的组成在一审和二审中是不一样的,一审由审判员组成,或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组成,而二审必须全部由审判员组成。
③回避原则
第四十七条【回避】当事人认为审判人员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审判,有权申请审判人员回避。
审判人员认为自己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关系,应当申请回避。
前两款规定,适用于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
院长担任审判长时的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审禅肆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当事人对决定不服的,可以申请复议。(与民诉法的回避决定的权限相同)
《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四十七条当事人申请回避,应当说明理由,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提出;回避事由在案件开始审理后知道的,应当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
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在人民法院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前,应当暂停参与本案的工作,但案件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除外。
对当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请,人民法院应当在3日内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作出决定。
申请人对驳回回避申请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作出决定的人民法院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间,被申请回避的人员不停止参与本案的工作。对申请人的复议申请,人民法院应当在3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并通知复议申请人。
④公开审判原则
《行政诉讼法》第45条规定:人民法院公开审理行政案件,但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行政复议受案范围(表-40)
行政诉讼 行政复议
受案标准 职权标准:具有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 同行政诉讼
行为标准:
①具体行政行为(不可附带审查抽象行为);
②违法行为(行政处罚显失公正也是不合法,法院可以判决变更) ①可附带审查规章以下的抽象行为,并且排除国务院的规定(A、国务院部门的规定;B、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规定;C、乡、镇人民政府的规定);
②违法或不当(不合理)的行为
结果标准:损害合法权益(胡锦光老师仍认为只能是人身权、财产权、受教育权,如他举例,对公安局不批准**的决定,可以复议,但不能诉讼)―――此处似乎有些争议? 同行政诉讼(损害合法权益)
受理 法律:―――①行政处罚案件;②强制措施案件;③侵犯经营自主权案件(人事自主权、财务自主权);④行政许可案件;⑤不履行法定职责案件;⑥行政给付案件(抚恤金、保险金、社会最低生活保障金);⑦违法要求履行义务案件(乱收费、乱摊派); ⑧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⑨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提起诉讼的其他行政案件。
学理:―――①行政裁决案件;②部分行政确认(对当事人权利义务产生确定影响的);③行政检查案件(如录取公务员之前的体检);④部分行政合同(行政合同中的行政行为)
司法解释:―――①公平竞争权案件;②国际贸易案件;③反倾销案件;④反补贴案件;⑤法院就个案进行答复、批复中明确的几类案件(少年收容教养案件、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争议案件、教育部门的行政决定、城市设施使用费征收、计划生育部门的强制措施、乡政府收费案件、交警部门扣押车辆及行驶证的案件) 同行政诉讼(在复议法颁布之初,曾增加了某些只能复议不能诉讼的具体案件类型,但经过近几年一系列单行法律与司法解释的扩充,这些案件也已经可以提起行政诉讼了。)
排除 ①国家行为案件(又叫具有高度政治性行为、统治行为,指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国防部、外交部等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授权,以国家的名义实施的有关国防和外交事务的行为,以及经宪法和法律授权的国家机关宣布紧急状态、实施戒严和总动员等行为);
②抽象行政行为(不能起诉,但法院可以依职权审查);
③内部行政行为(仅指对内部人员的奖惩任免);
④法定行政终局裁决(此法定指法律规定,排除其他法律规范);
⑤刑事侦查行为(排除假刑事侦查行为,区分两者的标准是,公安、国家安全等国家机关在实施某项行为时,有无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明确授权:首先,有无法律上的明确授权?其次,实施行为时有无明确依据授权?第三,该授权是否是刑事诉讼法上的授权?);
⑥调解、仲裁行为;
⑦行政指导行为;(公民对行政机关的行政指导行为可以遵从,也可以不响应,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意愿。不响应的,也不承担任何法律后果。因此,行政诉讼法不将其纳入受案范围。如果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指导时,通过威胁等方式强迫行政相对人服从的,这种行政指导实际上是行政命令行为,公民可以起诉)
⑧驳回申诉的重复处理行为(没有确定新的权利义务);
⑨对权利义务不产生实际影响的行为(行政行为未成熟);
⑩劳动监察指令书(指令书不可诉,决定书可诉) ①非具体行政行为不得直接审查(内部行政行为、对民事争议的处理、行政指导等);
②规章以上(含规章)的抽象行为不得附带审查;――国务院本身的任何抽象行政行为也都不得附带审查。
③申请人有权撤回已经提出的行政复议申请,但在撤回以后,即使符合申请的条件也不得再申请复议,但在期限内可以起诉。
④行政复议的环节里面没有国家行为。因为下级行政机关对某个问题可以作出决定,它的上一级行政机关就能对这问题进行审查。国家行为只有在诉讼当中才有,因为法院的性质决定了它只解决法律问题不解决政治问题。而在行政复议当中没有必要区分法律问题和政治问题。
―――注意:行政裁决可以复议也可以诉讼,但专利行政裁决只能提起诉讼,不能复议,原因是:如果复议的话则复议机关是知识产权局自己,因为知识产权局是省部级单位,同时申请复议的当事人一个主张和知识产权局相同,一个主张和知识产权局冲突;
《专利法》第五十五条专利权人对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关于实施强制许可的决定不服的,专利权人和取得实施强制许可的单位或者个人对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关于实施强制许可的使用费的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个月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专利法》第五十七条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实施其专利,即侵犯其专利权,引起纠纷的,由当事人协商解决;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可以请求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理。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理时,认定侵权行为成立的,可以责令侵权人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当事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处理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向人民法院起诉;侵权人期满不起诉又不停止侵权行为的,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进行处理的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应当事人的请求,可以就侵犯专利权的赔偿数额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专利侵权纠纷涉及新产品制造方法的发明专利的,制造同样产品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提供其产品制造方法不同于专利方法的证明;涉及实用新型专利的,人民法院或者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可以要求专利权人出具由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作出的检索报告。
行政诉讼 行政复议
受案标准 职权标准:具有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 同行政诉讼
行为标准:
①具体行政行为(不可附带审查抽象行为);
②违法行为(行政处罚显失公正也是不合法,法院可以判决变更) ①可附带审查规章以下的抽象行为,并且排除国务院的规定(A、国务院部门的规定;B、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规定;C、乡、镇人民政府的规定);
②违法或不当(不合理)的行为
结果标准:损害合法权益(胡锦光老师仍认为只能是人身权、财产权、受教育权,如他举例,对公安局不批准**的决定,可以复议,但不能诉讼)―――此处似乎有些争议? 同行政诉讼(损害合法权益)
受理 法律:―――①行政处罚案件;②强制措施案件;③侵犯经营自主权案件(人事自主权、财务自主权);④行政许可案件;⑤不履行法定职责案件;⑥行政给付案件(抚恤金、保险金、社会最低生活保障金);⑦违法要求履行义务案件(乱收费、乱摊派); ⑧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⑨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提起诉讼的其他行政案件。
学理:―――①行政裁决案件;②部分行政确认(对当事人权利义务产生确定影响的);③行政检查案件(如录取公务员之前的体检);④部分行政合同(行政合同中的行政行为)
司法解释:―――①公平竞争权案件;②国际贸易案件;③反倾销案件;④反补贴案件;⑤法院就个案进行答复、批复中明确的几类案件(少年收容教养案件、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争议案件、教育部门的行政决定、城市设施使用费征收、计划生育部门的强制措施、乡政府收费案件、交警部门扣押车辆及行驶证的案件) 同行政诉讼(在复议法颁布之初,曾增加了某些只能复议不能诉讼的具体案件类型,但经过近几年一系列单行法律与司法解释的扩充,这些案件也已经可以提起行政诉讼了。)
排除 ①国家行为案件(又叫具有高度政治性行为、统治行为,指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国防部、外交部等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授权,以国家的名义实施的有关国防和外交事务的行为,以及经宪法和法律授权的国家机关宣布紧急状态、实施戒严和总动员等行为);
②抽象行政行为(不能起诉,但法院可以依职权审查);
③内部行政行为(仅指对内部人员的奖惩任免);
④法定行政终局裁决(此法定指法律规定,排除其他法律规范);
⑤刑事侦查行为(排除假刑事侦查行为,区分两者的标准是,公安、国家安全等国家机关在实施某项行为时,有无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明确授权:首先,有无法律上的明确授权?其次,实施行为时有无明确依据授权?第三,该授权是否是刑事诉讼法上的授权?);
⑥调解、仲裁行为;
⑦行政指导行为;(公民对行政机关的行政指导行为可以遵从,也可以不响应,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意愿。不响应的,也不承担任何法律后果。因此,行政诉讼法不将其纳入受案范围。如果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指导时,通过威胁等方式强迫行政相对人服从的,这种行政指导实际上是行政命令行为,公民可以起诉)
⑧驳回申诉的重复处理行为(没有确定新的权利义务);
⑨对权利义务不产生实际影响的行为(行政行为未成熟);
⑩劳动监察指令书(指令书不可诉,决定书可诉) ①非具体行政行为不得直接审查(内部行政行为、对民事争议的处理、行政指导等);
②规章以上(含规章)的抽象行为不得附带审查;――国务院本身的任何抽象行政行为也都不得附带审查。
③申请人有权撤回已经提出的行政复议申请,但在撤回以后,即使符合申请的条件也不得再申请复议,但在期限内可以起诉。
④行政复议的环节里面没有国家行为。因为下级行政机关对某个问题可以作出决定,它的上一级行政机关就能对这问题进行审查。国家行为只有在诉讼当中才有,因为法院的性质决定了它只解决法律问题不解决政治问题。而在行政复议当中没有必要区分法律问题和政治问题。
―――注意:行政裁决可以复议也可以诉讼,但专利行政裁决只能提起诉讼,不能复议,原因是:如果复议的话则复议机关是知识产权局自己,因为知识产权局是省部级单位,同时申请复议的当事人一个主张和知识产权局相同,一个主张和知识产权局冲突;
《专利法》第五十五条专利权人对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关于实施强制许可的决定不服的,专利权人和取得实施强制许可的单位或者个人对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关于实施强制许可的使用费的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个月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专利法》第五十七条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实施其专利,即侵犯其专利权,引起纠纷的,由当事人协商解决;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可以请求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理。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理时,认定侵权行为成立的,可以责令侵权人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当事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处理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向人民法院起诉;侵权人期满不起诉又不停止侵权行为的,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进行处理的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应当事人的请求,可以就侵犯专利权的赔偿数额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专利侵权纠纷涉及新产品制造方法的发明专利的,制造同样产品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提供其产品制造方法不同于专利方法的证明;涉及实用新型专利的,人民法院或者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可以要求专利权人出具由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作出的检索报告。
若干应注意的细节问题(表-41)
不履行法定职责 原则上应以当事人申请保护而遭拒绝为起诉条件,但有例外
(例外:需要依职权主动作出、或行政机关从其他途径了解到有履行的必要)
《行诉证据规定》第四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人民法院起诉时,应当提供其符合起诉条件的相应的证据材料。
在起诉被告不作为的案件中,原告应当提供其在行政程序中曾经提出申请的证据材料。但有下列情形的除外:
(一)被告应当依职权主动履行法定职责的;
(二)原告因被告受理申请的登记制度不完备等正当事由不能提供相关证据材料并能够作出合理说明的。
被告认为原告起诉超过法定期限的,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
行政确认案件 只有对法律关系的确认,且确认行为对其产生影响的才可诉
(对事实的确认不可诉,因为对法律关系不产生直接影响,如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工伤事故的劳动能力鉴定、和医疗事故责任认定,但对于认定事故发生与否的认定可诉)
行政合同案件 行政合同中的单方行为可提起行诉,双方行为只能提起民诉
内部行政行为 对人的内部行政行为主要指的是对工作人员人事关系的处理
法定行政终局裁决 这里的法定仅限于狭义上法律的规定,而不包括法规与规章
假刑事侦查行为 只有严格依照刑事诉讼法授权实施的侦查行为才是不可诉的
行政指导行为 这里的“无强制力”一词,是说明性词语,而非限定性词语
劳动监察指令书 实际上就是一种对权利义务尚未产生实际影响的阶段性行为
真题-7(04-49-单选)刘某与高达公司签订内销商品房预售契约,后某区房地产管理局对该预售契约作出预售预购备案登记。后刘某了解到高达公司向其销售的房屋系超出规划面积和预售面积的超层部分,刘某遂以区房地产管理局违法办理备案登记,造成自己购买的房屋为违法建筑为由提起行政诉讼。下列哪一说法不正确?
A.区房地产管理局的备案登记行为不是对预售合同效力的确认行为
B.备案登记行为没有对刘某的权利义务产生实际影响,不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C.高达公司与本案的审理结果有利害关系,可以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D.区房地产管理局在备案登记时没有尽到审查职责,应当对刘某的损失承担部分赔偿责任
答案:D
真题-8(04-73-多选)2002年4月2日,某银行与某公司签订贷款合同,约定银行贷款给公司,公司以土地使用权为抵押。2002年6月1日,公司办理土地使用权抵押登记手续,并取得土地管理局签发的抵押证书。后因公司未依约还款,某银行提起诉讼。2003年2月4日,法院作出民事判决,认定土地管理局在办理抵押证书时某公司并未取得土地使用权,该项抵押无效,判定银行无权主张土地使用权。关于本案,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办理抵押登记的土地管理局应对银行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B.法院的民事判决可以作为确认抵押登记行为无效的依据
C.银行须在2005年2月4日之前行使赔偿请求权
D.银行在向土地管理局请求赔偿之前,应当先确认抵押登记行为违法
答案:AD
诉讼与复议关系(表-42)
复议诉讼自由选择 可在收到复议决定或复议期满后15日内起诉,有例外则从例外
复议前置不终局 ①纳税争议;②侵犯已经取得的自然资源权利
--只能法律、法规可以规定复议前置
复议选择但终局
(限制性选择) ①出入境处罚(对外国人是罚款和拘留,对中国人是拘留);
②省部级单位对自身行为的复议决定(可以提起国务院最终裁决)
复议前置且终局 省级政府在特定条件下做出的自然资源权属复议决定
《税收征管法》第八十八条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同税务机关在纳税上发生争议时,必须先依照税务机关的纳税决定缴纳或者解缴税款及滞纳金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然后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必须先担保或缴税、然后再复议、最后才给诉讼)
《行政复议法》第十四条对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起诉,不是复议前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也可以向国务院申请裁决,国务院依照本法的规定作出最终裁决。《行政复议法》第三十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已经依法取得的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应当先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必须是行为具有确认自然资源权利的效果的才复议前置,注意这里不是指必须是行政确认行为)
根据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行政区划的勘定、调整或者征用土地的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行政复议决定为最终裁决。
诉讼与复议关系解析(表-43)
①复诉自由选择
②复议前置不终局
③复议选择但终局
④复议前置且终局
诉讼(实线表示)
————
————
复议(虚线表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真题-9(04-72-多选)位于大王乡的多金属硫铁矿区是国家出资勘察形成的大型硫铁矿基地。2003年5月,百乐公司向法定发证机关省国土资源厅申请办理该矿区采矿许可证。2003年11月1日,某市国土资源局以解决遗留问题为由向另一家企业强力公司颁发了该矿区的采矿许可证。2004年1月,省国土资源厅答复百乐公司,该矿区已设置矿权,不受理你公司的申请。关于百乐公司的救济徐径,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就省国土资源厅的拒绝发证行为应当先申请行政复议才能提起诉讼
B.就省国土资源厅的拒绝发证行为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C.就市国土资源局向强力公司的发证行为应当先申请行政复议才能提起诉讼
D.就市国土资源局向强力公司的发证行为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答案:BD
3. 行政处罚法第五十四条
第五十四条除本法第五十一条规定的可以当场作出的行政处罚外,行政机关发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的,必须全面、客观、公正地调查,收集有关证据;必要时,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可以进行检查。符合立案标准的,行政机关应当及时立案。
第一条为了规范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维护早消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行政处罚是指行政机关依法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减损权益或者增加义务的方式予以惩戒的行为。
第三条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适用本法。
第四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依照本法由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并由行政机关依照本法规定的程序实施。
第五条行政处罚遵循公正、公开的原则。
设定和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
对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规定必须公布;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
第六条实施行政处罚,纠正违法行为,应当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觉守法。
第七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所给予的行政处罚,享有陈述权、申辩权;对行政处罚不服的,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行政机关违法给予行政处罚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提出赔偿要求。
第八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违法行为受到行政处罚,其违法行为对他人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违法行为构成犯罪,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不得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
第二章行政处罚的种类和设定
第九条行政处罚的种类:
(一)警告、通报批评;
(二)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
(三)暂扣许可证件、降低资质等级、吊销许可证件;
(四)限制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责令停产停业、责令关闭、限制从业;
(五)行政拘留;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第十条法律可以设定各种行政处罚。
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
第十一条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
法律对违法行为已经作出行政处罚规定,行政法规需要作出具体规定的,必须在法律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规定。
法律对违法行为未作出行政处罚规定,行政法规为实施法律,可以补充设定行政处罚。拟补充设定行政处罚的,应当通过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并向制定机关作出书面说明。行政法规报送备案时,应当说明补充设定行政处罚的情况。
第十二条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销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
法律、行政法规对违法行为已经作出行政处罚规定,地方性法规需要作出具体规定的,必须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规定。
法律、行政法规对违法行为未作出行政处罚规定,地方性法规为实施法律、行政法规,可以补充设定行政宴顷处罚。拟补充设定行政处罚的,应当通过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并向制定机关作出书面说明。地方性法规报送备案时,应当说明补充设定行政处罚的情况。
第十三条国务院部门规章可以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作出具体规定。
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国务院部门规章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可以设定警告、通报批评或者一定数额罚款的行政处罚。罚款的限额由国务院规定。
第十四条地方政府规章可以在法律、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作出具体规定。
尚未制定法律、法规的,地方政府规章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可以设定警告、通报批评或者一定数额罚款的行政处罚。罚款的限额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规定。
第十五条国务院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定期组织评估行政处罚的实施情况和必要性,对不适当的行政处罚事项及种类、罚款数额等,应当提出修改或者废陆祥知止的建议。
第十六条除法律、法规、规章外,其他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处罚。
第三章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
第十七条行政处罚由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
第十八条国家在城市管理、市场监管、生态环境、文化市场、交通运输、应急管理、农业等领域推行建立综合行政执法制度,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
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
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和法律规定的其他机关行使。
第十九条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可以在法定授权范围内实施行政处罚。
第二十条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可以在其法定权限内书面委托符合本法第二十一条规定条件的组织实施行政处罚。行政机关不得委托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处罚。
委托书应当载明委托的具体事项、权限、期限等内容。委托行政机关和受委托组织应当将委托书向社会公布。
委托行政机关对受委托组织实施行政处罚的行为应当负责监督,并对该行为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
受委托组织在委托范围内,以委托行政机关名义实施行政处罚;不得再委托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处罚。
第二十一条受委托组织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依法成立并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
(二)有熟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业务并取得行政执法资格的工作人员;
(三)需要进行技术检查或者技术鉴定的,应当有条件组织进行相应的技术检查或者技术鉴定。
第四章行政处罚的管辖和适用
第二十二条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行政机关管辖。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三条行政处罚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管辖。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第五十四条 除本法第五十一条规定的可以当场作出的行政处罚外,行政机关发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的,必须全面、客观、公正地调查,收集有关证据;必要时,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可以进行检查。符合立案标准的,行政机关应当及时立案。
4. 行政诉讼的法定种类
学者们通常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第11条的受理范围,即当事人的诉讼请回求,并结合我国的判决答形式,将我国行政诉讼的种类划分为撤销之诉、确认之诉、变更之诉、赔偿之诉、履行之诉等几类。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54条的规定,我国行政诉讼的判决分为维持判决、撤销判决、履行判决、变更判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下文简称最新司法解释)又增加了确认判决和驳回诉讼请求两种判决形式。
5. 《行政诉讼法》中行政判决分为6种,其中维持判决与履行判决和确认判决有什么区别谢谢
维持判决是确认行政机关行政行为合法的判决。
履行判决是要求行政机关履专行法定职责的判决,针对的是行属政机关不作为。
确认判决是确认行政行为违法的判决,主要存在于行政行为已经产生效果,撤销或变更已无意义的情形。如行政拘留已经结束的案件。
6. 在行政诉讼中如何处理好法院和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
一、我国行政诉讼中司法权与行政权关系现状
我国《行政诉讼法》第1条中明确规定:“为保证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审理行政案件,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从这一条可以看出,我国《行政诉讼法》对司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定位是维护和监督,而且是“维护”在前,“监督”在后。除此之外,从《行政诉讼法》中的其他条款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出,司法权对行政权不仅重维护,轻监督,而且更多地体现出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容忍,或者说是无可奈何。
首先,《行政诉讼法》中关于行政诉讼案件受案范围的相关规定,将人民法院能够受理的行政案件限定在影响相对人人身权或财产权的具体行政行为范围内,将抽象行政行为、内部行政行为以及侵犯相对人其他权益的行政行为排除在外。受案范围的有限性必然导致司法权对行政权的监督乏力。
其次,《行政诉讼法》第5条规定人民法院对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从而排除了人民法院对行政行为合理性的审查,使得司法机关的审查很多时候局限于形式,而对实质问题无法深入审查。而事实上由于行政裁量权的大量存在,大多数行政行为属于合法而不合理的行为。对于这一类行政行为,可能其在实质上已经侵害了相对人的某种合法权益,但是司法机关却无法提供救济,因为其不属于司法机关的审查范围。监督深度的有限性,使得司法权对行政裁量权无能为力。
第三,《行政诉讼法》第44条关于诉讼不停止执行原则的规定,也体现了司法权在行政权面前的无能为力和监督乏力。一个错误行政行为的执行可能给相对人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而由于诉讼不停止执行的规定,大大削弱了司法权的救济作用,而事后的补偿或赔偿有的时候根本无法弥补相对人的损失。
第四,《行政诉讼法》第54条关于司法变更权的规定。司法机关只有在“行政处罚显示公正”的情况下才享有司法变更权,十分有限。而这有限的司法变更权在实践中效果也并不理想。实际上,由于行政机关的强势和司法机关自身的局限性,这有限的司法变更权也很少被适用。
此外,在现实运作中,行政权对司法权也存在着僭越的现象。一种情况是客观上的僭越,即由于法律制定的原因造成本应专属于人民法院的部分权力被授予行政机关。比如在行政复议、行政仲裁、行政机关居间裁决民事纠纷等行政行为中,行政机关行使的实质上就是司法裁判权。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劳动教养、原有的收容遣送决定权等权力本应该由公安机关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再由法院决定是否采取相关措施,而现在却绕过法院,直接由公安机关按照行政程序做出决定。另一种情况是主观上的僭越,即由于行政机关主观故意而发生的僭越司法权的现象。比如有的地方的不成文规定——所有行政案件必须经本级人民政府同意才能立案,而事实上只有那些行政机关可能胜诉的案子才会被准许立案。
二、我国行政诉讼中司法权与行政权关系现状成因分析
1、法律规范原因——《行政诉讼法》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
新中国行政诉讼制度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真正起步是在80年代中期,直到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实施才算是正式形成独立的制度。但是当时行政诉讼制度的出台也并没有某种明确而成熟的理论作为支撑,只是承认了公民对行政机关的部分行政行为享有起诉的权利,将宪法第41条规定的公民享有批评、申诉、控告、检举等一系列权利制度化、具体化。但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对于如何将公民该项诉权落到实处,以及涉及更深层的如何处理司法权与行政权在行政诉讼中的关系都没有深入思考。实际上,从晚清开始就有人在关注国外的行政诉讼制度。但是晚清的学习者们认为西方的富强是拥有先进社会制度的结果,他们为了实现“救亡图存”的目的,人为地将西方的制度划分为可以为中国社会服务的若干部分,而不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寻找适合自己的制度。加上学习之初衷仍是为了使“满洲江山永固”,这无疑与西方行政诉讼制度“限制行政权力,保护人民权利”的价值目标相悖。所有这些导致中国从西方引进的行政诉讼制度长期水土不服,无法适应中国社会的特殊情况,这也就为之后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冲突埋下了种子。
2、具体制度设计存在缺陷
我国在具体制度上的设计缺陷也是造成司法权与行政权当下尴尬现状的原因之一。
首先,法院的人、财、物受制于同级政府。作为一个国家机关,人民法院也是由一定数量的工作人员、财物构成的,这一点与其他的国家机关并无什么差别。没有了人员、财物作为支撑的法院,根本无法运转,更谈不上行使司法权。但是在目前的制度下,这些都受制于人,从人事任免到办公经费再到生活设施无一例外。因此在现行体制下,法院考虑到种种因素,根本不敢“得罪”这些享有巨大总裁量权的行政机关,甚至为了顺利办案,还得取得同级政府的支持。我国的行政诉讼制度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行政审判受到外部干扰太多,尤其是行政保护主义的困扰,这从行政诉讼中受案数目有限、居高不下的撤诉率和不尽理想的胜诉率上就能清楚地看出来。
其次,行政法官队伍缺乏保障。与民事审判和刑事审判不同,行政审判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行政诉讼解决的是由具体行政行为引起的、发生于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及行政相对人之间的纠纷,其经常带有强烈的行政领域的专业性与技术性,并且往往涉及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而行政审判的目的和作用就是实现司法权对行政权的监督,但是将公平价值放在首位的司法权监督难免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行政权的效率,甚至可能影响行政权行使的自主性。在我国,大部分的行政法官没有从政经历,缺乏相应的行政素养和技术素养,这在一定程度上更加限制了行政审判的效率。
三、完善我国两权关系制度的建议
1、行政诉讼中区别对待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
法国是行政法的母国,是现代行政法的发源地。法国行政法的发展是随着行政法院的产生、发展而逐渐成熟的。长期以来,法国的行政法院拒绝审查作为行政决定根据的事实问题,认为这属于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范围,不受法院管辖。随着行政诉讼的发展,行政法院对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审查逐渐扩张到对事实问题的审查中。但是,在行政法院的审判活动中,仍会区别对待法律问题和事实问题。如果行政决定没有事实依据或性质错误时,法院会判决撤销该行政行为;而行政行为违反法律时,法院则会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的判决。英美法系虽然与大陆法系在很多法律传统和规则上有很大不同,但是美国的司法审查中,法院也会区别对待法律问题和事实问题。对于法律问题,法院的审查范围较为广泛,相应的权力也较大,甚至可能以法院的法律结论代替行政机关的法律结论。而在事实问题上,法院则一般比较尊重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不会用法院的司法认定代替行政机关的裁定。我国可以借鉴相关规定。
2、增强法院尤其是法官的独立性,可以借鉴法国,建立独立的行政法院体系
行政诉讼建立于司法权对行政权的监督和制约,其理论基础在于三权分立及司法独立。基于行政审判特殊性的考虑,设立独立的行政法院,监督政府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在法官录用制度和司法审查制度上使其完全独立于行政机关甚至普通法院,显然能够解决长期以来行政审判中依法独立审判的要求与实际上屡遭干涉之间的矛盾。独立的行政法院的设置,一方面可以保障行政法院有独立的人事、财物体制,使行政法院在制度上确有能力排除行政干预;另一方面,有助于加强社会舆论对行政审判的监督与评价,有利于防止司法腐败。而且,将行政法院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有利于加强行政审判人员的凝聚力,在整体上加强排除行政干预、维护审判独立的意识。
3、强化法官对行政业务的了解与认识,在行政诉讼的法官队伍中增加一定数量的行政专家
通过对各国行政诉讼制度的研究可以发现:各国的行政诉讼普遍都强调法官的独立性,确保法官在案件审判中不受到行政机关或其他外界因素的干预。但法国行政诉讼有其自身的特点——政府参与。政府专员对于行政诉讼案件,就事实和法律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全面审查,提出自己的判决意见。在法国,在法庭庭审中,除参与诉讼的法官外,还有行政组的法官参加,一个案件是在经过几次调查研究,结合法律专家和行政专家的意见才做出判决的。这样。法官们只在各自擅长和熟悉的领域做出判断,这样做显然更加能够保证案件审判质量。
但是,在我国,行政权长期以来居于强势和主导地位,显然不适合在行政诉讼中让政府人员也参与进来;但是由于行政事务的技术性和专业性要求,行政诉讼中又必须吸收一定数量的行政人员。因此,笔者认为,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我们可以在行政法官队伍中吸收一些行政专家,包括行政学者以及曾在行政机关工作、有一定行政工作经验的人员等。这样可以增强行政法官整体上对行政业务的了解,从而提高审判效率。
7. 行政诉讼中,涉及商业秘密怎么处理
据《中华人民共和复国行政诉讼法》制第五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五十四条人民法院公开审理行政案件,但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
8. 什么是行政撤销
行政撤销即行政行为撤销,行政行为撤销是指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行政行为,如发现其违法或不当,由有权机关于以撤销,使相应行政行为失去法律效力。
撤销是针对一般违法或者不适当行政行为而言的。行政行为不具备合法要件,例如出现主体不合法,或内容不合法,或程序不合当行政行为不适当或不甚合理的时候,由行政机关法的情形,法院通常不以不适当为由撤销。即使行政相对人超过复议或者诉讼期,也不影响行政机关撤销违法或者不适当的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被撒销之后,自始即没有法律效力,在特殊情况下,比如为了照顾公共利益或者行政相对人没有过错,被撤销的行政行为自被撒销之日起失去法律效力。如果行政行为因行政主体的过错被撤销,对于由此给相对人带来的一切损失,行政机关应予赔偿。
(8)行政诉讼法第54条扩展阅读
【基本案情】原告“北雁云依”法定代理人吕晓峰诉称:其妻张瑞峥在医院产下一女取名“北雁云依”,为女儿办理户口登记时,被告山东省济南市公安局历下分局燕山派出所不予上户口。理由是孩子姓氏必须随父姓或母姓。请求法院判令确认被告拒绝以“北雁云依”为姓名办理户口登记的行为违法。
【裁判结果】济南市历下区人民法院作出行政判决:驳回原告“北雁云依”的诉讼请求。
【裁判理由】法院生效裁判认为:原告“北雁云依”的父母自创“北雁”为姓氏、选取“北雁云依”为姓名给女儿办理户口登记的理由是:“北雁云依”取自4首著名的中国古典诗词,寓意父母对女儿的美好祝愿。此理由仅凭个人喜好愿望创设姓氏,具有明显的随意性,不符合立法解释第二款第三项规定的“有不违反公序良俗的其他正当理由”情形,不应给予支持。
9. 行政诉讼法第54条第二项第一款的规定
修改后的第五十四条 人民法院公开审理行政案件,但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和法内律另有规定的容除外。
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
修改前的第五十四条 人民法院经过审理,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以下判决:
(一)具体行政行为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的,判决维持。
(二)具体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并可以判决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1.主要证据不足的;
2.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
3.违反法定程序的;
4.超越职权的;
5.滥用职权的。
10. 行政裁定和判决有什么区别
法律主观:
行政裁定和行政判决一样都是人民法院行使国家行政 审判权的体现,具有权威性和法律效力,但二者有许多区别。 1、行政判决解决的是行政案件的实体问题,而行政裁定解决的是行政案件审理过程或者是案件执行过程中的程序问题; 2、行政判决一般是在行政案件审理的最后阶段作出的,而行政裁定在行政诉讼的任何阶段都可能作出。通常一个法院在一个审理程序中只能作出一个判决,而人民法院在一个审理程序可能作出多个裁定; 3、行政判决依据的是行政实体法和行政程序法,而行政裁定依据的是行政诉讼法; 4、行政判仿脊猛决是要式行为,必须采用书面形式,而行政裁定则既可以是书面形式,也可以是口头形式; 5、裁定中只有不予受理、对管辖权有异议的和驳回起诉的裁定,可以上诉;其他的裁定一经作出,即发生法律效力;但是判决全部都可以上诉。
法律客观:
人民法院经过审理,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以下判决:(1)具体行政行为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的,判决维持。(2)具体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判决撤消或者部分撤消,并可以判决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①主要证据不足的;②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③违反法定程序的;④超越职权的;⑤滥用职权的。(3)被告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职责的,判决其在一定期限内履行。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可以判决变更野烂。(1)人民法院认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但不适宜判决维持或者驳回诉讼请求的,可以作出确认其合法或者有效的判决。(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作出确认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者无效的判决:①被告不履行法定职责,但判决责令其履行法定职责已无实际意义的;②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违法,但不具有可撤消内容的;③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依法不成立或者无效的。[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54条、第57条]《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54条、第57条:第五十四条人民法院经过审理,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做出以下判决:(一)具体行政行为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的,判决维持。(二)具体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并可以判决被告重新做出具体行政行为:1.主要证据不足的;2.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3.违反法定程序的;4.超越职权的;5.滥用职权的。(三)被告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职责的,判决其在一定期限内履行。(四)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可以直接判决变更具体行政行为。第五十七条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做出第一审判决。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高级人民法院备桥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案件需要延长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